一、坚守基本农田红线“五不准”(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银[1](2013)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阶段。城市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导致包含人口结构、生态环境和土地供求关系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其中,对耕地资源的影响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引起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以农补工”向“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非农化,一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土地保障,另一方面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和质量持续下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存在耕地代价性损失现象,但由于耕地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宝贵自然资源,不仅具有市场经济价值,还具有包含服务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持社会稳定等非市场价值。拥有合理数量的耕地资源,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之一。近年来,基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基本事实,我国制定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干预和控制耕地非农化进程,耕地资源保护由“基本国策”到“生命线”,又由“生命线”到不可逾越的“红线”,足见耕地保护在我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通过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可以预测,耕地非农化代价性损失在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一定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同时存在过度性损失,且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得到根本性转变。对我国现有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不理想的原因分析表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缺失是目前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中最大的隐形缺陷,其原因背后暗藏着以下不争事实:耕地资源配置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由市场失灵导致的耕地资源急剧减少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我国不健全的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导致人为决策过程中对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忽视以及由此造成的耕地资源价格不合理。基于此,本文建立了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体系,并参考局部区域差异性适应原则选择一定的估算方法,以此核算区域性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货币化成果与现有的货币经济补偿进行校正比对的基础上,探索区域性耕地资源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实践运行模式,旨在为城市化进程中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完善耕地保护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文章的第1、2章介绍了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进展、论文结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相关理论及基本概念,回顾了关于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和补偿机制研究等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对这些已有成果进行了简要评述。文章第3、4章对我国城市进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严峻形势及两者的关系、我国现有耕地保护制度和经济补偿政策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梳理分析。第5章重塑和评估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体系,并将其评估结论通过一定的测算方法运用到区域性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货币化估算过程中。本部分重点从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内涵入手,对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体系分类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两部分,明确了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内涵,并确定了评估耕地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方法。第6、7章对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进行了实证核算,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耕地资源保护的经济补偿模式。具体以西部典型区域——重庆、成都为案例区域,采用重庆、成都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重庆市1997年至2011年期间时间序列数据和五大功能区空间序列数据,运用替代/恢复市场法对其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进行了具体测算,结合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五大功能区的不同功能定位,进行耕地资源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实证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仍然处于以消耗耕地资源为代价的初级发展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中耕地资源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并呈现新特征。虽然1996年以后,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由加快转变为相对放慢的态势,但年均下降幅度绝对量依旧较大,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中对耕地采取掠夺式的开发使用方式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观。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引致对用地需求的不断膨胀,建设占用耕地的强劲趋势导致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不仅大量优质耕地资源被占用转变为建设用地,“占优补劣”以及土地污染等引起了耕地质量的明显下降。此外,城市化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往往都是我国优质耕地分区的区域,城市化进程引起了我国耕地资源区域分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及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和社会保障价值已开始逐渐为人所知和越来越受重视。从国家(政府)、城市居民和农民三大价值主体的角度构建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即生态服务和社会保障价值)体系,将货币化估算模型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估算结果作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重要参考纳入市场体系,有利于使人们通过市场价格的角度更加直观地认识耕地及其生态系统提供的非市场价值。(3)耕地资源提供的生态服务和社会保障价值较大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1997-2011年期间重庆市单位面积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总体上呈波动缓升趋势,且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社会保障价值高于生态服务价值,但所占比例逐年略有下降。生态服务价值中占生态价值总值比例较高的同时也是研究时段内上升幅度较大的组成部分,前三位排列为:营养循环功能价值(占生态服务总值的86.72%、上升幅度为23.53%)、净化环境功能价值(占生态服务总值的6.67%、上升幅度为23.41%)和大气调节功能价值(占生态服务总值的5.70%、上升幅度为12.92%):同时,研究时段内社会保障价值各组成部分所占社会总值的比例变化与幅度变化相对应:基本生活保障平均价值比例由50.06%下降为35.60%、平均价值额下降幅度为13.00%,粮食安全功能平均价值比例由32.48%上升为48.63%、平均价值额上升幅度达83.15%,失业保障平均价值比例由17.46%略降为15.77%、平均价值额上升幅度为10.50%。②2010年,重庆市、成都市的单位面积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分别为114.49万元/hm2、177.71万元/hm2:其中重庆市单位面积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25.61万元/hm2、单位面积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为48.66万元/hm2、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安全价值为40.21万元/hm2,分别占单位面积耕地非市场价值的22.37%、42.50%和35.12%:成都市单位面积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42.06万元/hm2、单位面积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为78.92万元/hm2、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安全价值为56.73万元/hm2,分别占单位面积耕地非市场价值的23.67%、44.41%和31.92%。重庆市单位面积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单位面积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和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安全价值均低于成都市的测算值,总量及三项分量分别为成都市测算值的64.43%、63.50%、61.66%和70.88%。测算结果符合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重要影响因子和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呈正相关的规律。③重庆市不同功能区耕地非市场价值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测算结果表明:全市耕地非市场价值为114.49万元/hm2,主城九区(含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单位面积耕地非市场价值分别是全市单位面积耕地非市场价值的234.85%、98.35%、68.54%和62.82%;全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额为6257.29亿元,主城九区(含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测算值分别为157.35亿元、2062.81亿元、3032.01亿元和1162.02亿元。与耕地非市场价值高低排列顺序不同,生态服务价值总额高低依次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主城九区(含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额分别是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主城九区(含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的1.47倍、2.61倍和19.27倍。因此,在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时,一是要特别注重保护和实现基数大、对耕地价值认知层次较低、社会稳定关联性强的农民群体的价值需求;二是经济补偿政策应充分考虑区域公平发展和统筹协调,向耕地非市场价值贡献大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较重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倾斜。(4)考虑到区域差异性,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界定为区内经济补偿更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基于农村社会保障+货币补偿、基于投入项目建设+货币补偿、基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异地有偿调剂+货币补偿的三种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为优选模式。对重庆市进行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建设性补偿、基本农田指标区域间有偿调剂补偿以及参照成都建立的耕地保护基金农户和村集体进行经济补偿三种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实证分析表明:三种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难以糅合打捆取舍,重庆市宜综合采用第一、二种模式,即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的同时,兼顾对基本农田“四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其他方面补助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运行模式取得良好绩效。据此,在全国推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不可能同时在东、中、西部地区推行统一模式,只有结合区域特点,对国家层面设计出普遍适用的经济补偿模式供各地区结合实际参考选择,才能保证该制度取得实效。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提高耕地资源保护成效、纠正耕地资源过度消耗提出如下政策措施建议,包括:重新全面认识耕地资源的经济、生态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认识,并将耕地资源生态服务和社会保障纳入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运行总体原则、总体方案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以及从政府到社会的多渠道资金筹集体系、严格补偿基金管理的监管检查;明确并细化区域主体功能划区和优化区域国土开发格局,实现城市化进程和耕地非农化效率平衡等。
刘永湘[2](2012)在《从严保护耕地坚守红线 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发展》文中指出在全省市(州)及扩权县(市)政府领导国土资源管理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发言(2012年3月29日)二、关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基本农田是耕地的一部分,而且是高产优质的那一部分耕地,并非所有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老百姓称基本农田为"吃饭田"、"保命田"。《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并对基本农田保护、占用、征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实行特殊保护。我国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二十
陈启忠[3](2012)在《建立耕保长效机制》文中提出西双版纳州从山区占95%、坝区占5%,山地多、水田少的实际出发,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和非农建设用地"六不批"制度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严格保护耕地,坚守耕地红线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探索保护耕地、坚守红线的长效机制,采取多管齐下、综合应用的办法,
湖南省祁东县国土资源局[4](2011)在《创新保护机制 坚守耕地“红线”》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国土资源局以保护耕地为己任,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为突破口,强化责任管理,落实奖惩措施,确保了全县82.14万亩耕地红线不突破。耕地保护工作在衡阳市政府考核中年年被评为先进。创新保护机制,坚守耕地红线。一是建立乡镇农田信息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保护区登记卡、到户花名册、地块登
廖炜[5](2011)在《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缓解京津及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丹江口水库作为中线工程水源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资源区。它不仅是连接汉江上游、汉江中下游的重要枢纽,也决定着调水工程的成败,为库区居民提供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更关系汉江中下游沿线人民的生活与生产用水。其生态环境状况和水质水量安全关系到库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然而丹江口水利工程自70年代蓄水运行以来,存在着土地资源无序开发、抢占湖库生态系统生存空间等现象,库区的生态功能、生态安全与生态承载力已出现隐患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库区土地资源利用与变化状况进行监测,进行库区土地资源时空变化评价,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进行生态承载力计算、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对2020年丹江库区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预测调控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综上研究,进行库区综合生态功能区划,针对不同分区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建议,为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生态建设等提供信息支持和科技支撑。本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遥感信息源,辅以其它相关的专题信息、野外调查以及样方测量方法,建立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标志,获取库区1990、2000、2007三个时期土地利用图。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库区政策的调整,库区土地利用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而言耕地面积减少,生态保护性植被(林地、灌丛、草地、园地)与居民用地增加。库区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利用,耕地分布不合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有待加强。(2)根据丹江口库区长年气候资料,分别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库区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计算土地承载力、在再富裕指标下的可承载人口数、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区可持续发展状况要优于湖北平均水平,但是生态承载力小于湖北平均生态足迹,丹江口库周粮食生产还有较大可提升空间,应该优化土地格局,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3)基于库区环境信息数据资料,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11个自然和人为因子评价了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为5级:潜在脆弱性、轻度脆弱性、中度脆弱性、严重脆弱性、极端脆弱性。结果表明:库区生态环境总体属于轻度脆弱区,生态环境较差和恶劣地区主要分布于丹江口水库环库区周边的浅山丘陵区,流域北部的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和南部的武当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较好。各县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顺序为:西峡>十堰市城区>丹江口>郧县>郧西>淅川。(4)选择10个因素作为库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素,综合采用限制因素法和指数和法对库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丹江口库区宜农土地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27.83%,分布特点为东部多于西部,其主要与海拔、土壤分布和水利灌溉条件密切相关;宜牧土地占总面积的28.45%,主要在水库外围低山区及西北部山地;宜林土地占总面积的38.40%,总的分布特点是西北部、东北部多于西南部。(5)采用CA-Markov法对2020年丹江库区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预测。经预测,如果不采取生态安全调控措施,与2007年相比,2020年库区的生态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而根据当前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的实施情况,并将生态安全调控措施考虑在内进行土地利用预测,农田、未利用地面积显着减少,林地、园地面积相应增加,生态环境状况良性发展,将有效地促进了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6)根据土地利用预测结果,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五个指标对库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相较于2007年,各县市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均有提高,提高最明显的是郧县,其次为郧西,西峡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最小。库区六县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好转情况排序为:郧县>郧西>丹江口>十堰市城区>淅川>西峡。治理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设周期长,见效缓慢。(7)综上研究,进行生态控制线规划,将库区划分为“生态安全区-红线区”、“生态屏障区-黄线区”、“生态控制蓝线区”,其面积分别为5544.69km2、5961.57km2、6412.61km2,分别占总面积的30.94%、33.27%、35.79%。红线范围内的受保护区域需严格进行保护,限制土地无序开发,主要包括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和基本农田的管理。黄线区内最主要的敏感区为湖库水体环境,要加强水库的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加强库周及河岸带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控制。蓝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从土地集约利用、生态农业和矿山生态修复三部分开展。
罗善志,刘晓露[6](2010)在《红土地上满目金——江西省吉安县加强耕地保护的经验》文中研究说明吉安县位于江西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井冈山的前沿。全县耕地总面积52342.6公顷,已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44311.9公顷,耕地保护率达86%。全县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连续多年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007
杨子生,赵乔贵,蒋恩顺,余文忠,韩华丽,杨兴杰[7](2010)在《中国山区生态退耕工程近八年退耕地块调查、适宜性评价与“不该退”宜耕地复耕规划试点研究——以云南潞西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2008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大规模的生态退耕是我国耕地总量已逼近18亿亩"红线"的最重要原因。在近8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由于缺乏真正统一、科学的退耕还林规划,使退耕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也为一些地方谋取局部利益提供了捷径,其结果导致"该退的不一定退下来,不该退的却退了",从而既难以达到退耕还林的真正目的,又严重危及18亿亩耕地"红线"的战略目标。因此,生态退耕工程非常值得科学的反思,开展近八年生态退耕地块调查、适宜性评价和"不该退"宜耕地复耕规划,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紧迫,对于保障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战略目标和生态退耕工程的科学实施具有重大意义。本项调查研究以我国近8年生态退耕工程实施中体现出的不合理退耕问题为基本视觉,以保障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建设良性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统筹"三保"(即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理念,立足于典型县(市)的实证调查与分析研究,建立了"近八年生态退耕地块调查→生态退耕地块适宜性评价→生态退耕存在问题与对策措施体系→‘不该退’宜耕地复耕规划"的研究内容体系和技术方法模式。通过这项试点性的典型调查与研究工作,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①潞西市2000~2008年生态退耕规模较大,总量达19661.06hm2,占全市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31.38%。其中,因生态退耕而减少的水田达3772.14hm2,约占了生态退耕总量的1/5。不应当作为生态退耕的平田、平旱地、梯田和梯地合计被退了5595.54hm2,占生态退耕总量的28.46%。②全市近8年生态退耕总量中,<25°耕地生态退耕量占了95.18%,而>25°耕地生态退耕量仅占4.82%。③退耕转林地是生态退耕工程的主流,但以经济林和用材林为主体;退耕转园地的规模已超过了生态退耕总量的1/5;近1/10的生态退耕地实际上已成为弃荒地(废弃性荒地)。④在全市近8年生态退耕总量中,宜耕地面积达18886.09hm2,占96.06%;而不宜耕地只有774.98hm2,占3.94%。也就是说,全市近8年生态退耕地中的宜耕地与不宜耕地比例约为94:6。在"宜耕地"内,一等宜耕地、二等宜耕地与三等宜耕地的比例约为10:47:42。⑤评价结果表明,整个潞西市及11个乡(镇)的生态退耕合理度等级均为"高度不合理"级。⑥开展"不该退"宜耕地复耕规划,对于保障国家和当地耕地保有量、推进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潞西市"不该退"宜耕地复耕对保障全市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的贡献率达31.44%。潞西市规划"不该退"宜耕地复耕新增耕地总量18886.09hm2,其中,规划基本农田17692.34hm2,占93.68%;规划一般耕地1193.75hm2,占6.32%。
董金霞[8](2010)在《筑起守卫“红线”的牢固屏障》文中指出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农田肥沃,草场茂盛,矿产资源丰富。为了守护耕地,确保矿藏的有序开发,一代代天祝国土人使命相传,忠于工作,恪尽职守,勇于奉献,迎酷暑战严寒,筑起了一道守卫耕地红线的牢固屏障。 近几年来,天祝县国土资源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天祝县?
柯万宝[9](2010)在《缔造“福建粮仓”的奇迹——福建省南平市耕地保护工作纪实》文中认为闽北南平素有"福建粮仓"的美誉。全市耕地面积340.5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7%;现有基本农田保护区17350片,面积305.8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9.52%,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南平市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周运华[10](2009)在《保障科学发展 保护耕地红线》文中认为核心提示 明日是第19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 连日来,东莞市国土资源局大朗分局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国法,以及社会关注的土地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土地管理工作获得全社会的理
二、坚守基本农田红线“五不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守基本农田红线“五不准”(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实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理论 |
2.2 外部效应理论 |
2.3 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
2.4 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基本概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 |
3.1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
3.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临的严峻形势 |
3.3 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下耕地资源面临新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现有耕地保护制度及经济补偿实践效果分析 |
4.1 我国现有的耕地保护制度 |
4.2 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 |
4.3 耕地保护制度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
4.4 我国现有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践比较及其问题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重塑与评估方法 |
5.1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重塑 |
5.2 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 |
5.3 耕地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区域性修正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计量分析 |
6.1 重庆市2010年耕地非市场价值测算 |
6.2 成都市2010年耕地非市场价值测算 |
6.3 1997-2011年重庆市耕地非市场价值测算 |
6.4 重庆市五大功能区耕地非市场价值测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探索及实证分析 |
7.1 耕地保护补偿模式的基本要素 |
7.2 耕地保护区内经济补偿模式主要内容 |
7.3 实证区域的选择 |
7.4 重庆市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运作模式设计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相关配套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
(2)从严保护耕地坚守红线 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二、关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 |
(一)划定基本农田是前提,实行永久保护是目的 |
(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核心,大力推进以建设促保护 |
(三)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是关键,重点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 |
三.关于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 |
(一)要增强补充耕地的责任意识 |
(二)准确界定耕地占补平衡的新增耕地 |
(三)切实履行耕地占补平衡的政府责任 |
四、关于土地整理及“金土地工程”实施的问题 |
(5)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土地利用/地覆盖变化研究 |
2.1.1 土地利用/地覆盖变化研究 |
2.1.2 土地利用/地覆盖变化对主要生态过程的影响 |
2.1.3 土地利用/地覆盖变化研究趋势 |
2.2 土地资源评价 |
2.2.1 土地资源评价类型 |
2.2.2 土地评价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调控 |
2.3.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2.3.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3 研究区域概况 |
3.1 自然条件概况 |
3.2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4.1 研究内容与主要任务 |
4.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5 研究区土地资源分析与评价 |
5.1 土地利用遥感调查 |
5.1.1 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
5.1.2 野外调查 |
5.1.3 建立区域空间数据库 |
5.1.4 遥感处理 |
5.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5.2.1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 |
5.2.2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
5.2.3 土地利用转移分析 |
5.2.4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
5.2.5 分县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
5.2.6 坡度因子影响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分析 |
5.2.7 高程因子影响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分析 |
5.2.8 库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分析 |
5.3 土地资源承载力 |
5.3.1 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 |
5.3.2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
5.4 土地资源评价 |
5.4.1 生态脆弱性评价 |
5.4.2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
6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 |
6.1 预测依据 |
6.2 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方法 |
6.2.1 CA-Markov理论 |
6.2.2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的确定 |
6.2.3 土地利用格局适宜性图集的制作 |
6.2.4 MCE-CA-Markov模型校验 |
6.2.5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
6.3 土地利用预测分析 |
6.3.1 土地利用预测总体分析 |
6.3.2 土地利用预测分县分析 |
6.4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6.4.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6.4.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7 丹江库区土地资源调控策略研究 |
7.1 丹江口库区综合功能区划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
7.2 丹江口库区综合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 |
7.3 丹江口库区综合生态功能区划 |
7.4 生态建设对策建议 |
7.4.1 流域红线保护方案,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
7.4.2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控制方案 |
7.4.3 保障流域生态安全的蓝线优化方案 |
8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6)红土地上满目金——江西省吉安县加强耕地保护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耕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
二、耕地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 |
(9)缔造“福建粮仓”的奇迹——福建省南平市耕地保护工作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坚持制度建设确保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
坚持宣传教育确保思想认识提升到位 |
坚持土地整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执行到位 |
坚持执法监管确保违法行为查处到位 |
四、坚守基本农田红线“五不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研究[D]. 王冬银. 西南大学, 2013(06)
- [2]从严保护耕地坚守红线 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发展[J]. 刘永湘.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2(08)
- [3]建立耕保长效机制[J]. 陈启忠. 中国地产市场, 2012(03)
- [4]创新保护机制 坚守耕地“红线”[J]. 湖南省祁东县国土资源局. 中国土地, 2011(07)
- [5]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 廖炜.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6]红土地上满目金——江西省吉安县加强耕地保护的经验[J]. 罗善志,刘晓露. 国土资源通讯, 2010(17)
- [7]中国山区生态退耕工程近八年退耕地块调查、适宜性评价与“不该退”宜耕地复耕规划试点研究——以云南潞西市为例[A]. 杨子生,赵乔贵,蒋恩顺,余文忠,韩华丽,杨兴杰. 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 2010
- [8]筑起守卫“红线”的牢固屏障[N]. 董金霞. 甘肃经济日报, 2010
- [9]缔造“福建粮仓”的奇迹——福建省南平市耕地保护工作纪实[J]. 柯万宝. 国土资源通讯, 2010(07)
- [10]保障科学发展 保护耕地红线[N]. 周运华. 东莞日报,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