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股动脉搭桥治疗体会

腋-股动脉搭桥治疗体会

一、腋-股动脉搭桥术的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雄,罗明尧,方坤,郭媛媛,薛云飞,赵嘉伟,舒畅[1](2021)在《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且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7例患者年龄(51.2±11.0)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于杂交手术室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2例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3例患者行TVEAR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预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手术时间(90.1±27.4) min,术后住院时间(8.9±3.7) 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2.4个月。术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均接受主动脉CTA复查,1例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患者术后发生内漏,术后6个月复查CT显示内漏消失。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无术后截瘫及脑卒中发生,无主动脉再次干预,所有假性动脉瘤瘤腔均实现血栓化。结论 TEVAR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早中期疗效满意。

陈一[2](2020)在《开放手术对比微创手术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本中心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的治疗经验。对比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的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50条肢体)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行传统开放手术(单纯切开取栓术、切开取栓+吻合口成形术/向远端搭桥术、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再移植术),24例患者行微创介入手术(小切口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置管溶栓/Rotarex吸栓+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植入术),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3月的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术后3月、1年靶血管二期通畅率及术后3月Rutherford分期变化、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并完成随访。其中传统开放组26例,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3月的ABI分别为0.38±0.05、0.81±0.07、0.75±0.05。术后3月及1年靶血管二期通畅率为92.31%、46.15%。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天数为147.08±13.07小时、17.58±3.16天。不良事件发生人数为3。微创介入组24例,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3月的ABI分别为0.40±0.06、0.80±0.09、0.75±0.08。术后3月及1年靶血管二期通畅率为91.67%、45.83%。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天数为25.88±3.24小时、8.19±1.68天。不良事件发生人数为1。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术后第3天、3月ABI、术后3月及1年靶血管二期通畅率、术后3月Rutherford分期变化、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3月ABI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近中期内均安全有效。2.微创手术在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较开放手术更有优势。

姚申申[3](2020)在《TEVAR在创伤性主动脉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TEVAR治疗创伤性主动脉损伤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将2008年6月至2019年6月因主动脉损伤于我院介入血管外科行TEVAR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整理。其中男性30例(85.7%),女性5例(14.3%),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5.5±12.3岁,男性平均年43.7±11.6岁,女性平均年龄52.6±10.2岁。其中1例男性患者高空坠落后因合并严重的颅脑损伤,在入院后3h内死亡,就诊患者生存率(97.1%),其余34例患者均成功行TEVAR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汽车碰撞伤28例,摩托车碰撞伤3例,高空坠落伤2例(死亡1例),汽车行人伤2例。合并脑挫裂伤3例,合并脾破裂1例,合并大量血气胸2例,合并多发肋骨骨折31例,合并肺挫伤28例,合并急性左上肢缺血1例,合并急性肾缺血1例。所有患者均经主动脉CTA明确诊断,其中IV级主动脉损伤2例,III级主动脉损伤32例。急诊行TEVAR手术治疗5例(2例行单纯主动脉覆膜支架术,3例行主动脉覆膜支架+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术),择期行TEVAR手术治疗29例(17例行单纯主动脉覆膜支架术,2例行主动脉覆膜支架+腋腋搭桥术,1例行主动脉覆膜支架+左侧颈总动脉搭桥术,9例行主动脉覆膜支架+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术)。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形式,随访1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病情变化,随访内容包括:有无死亡、截瘫、肾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通过门诊复查CTA观察主动脉覆膜支架位置及形态、有无内漏及支架移位、最大假腔直径变化、左锁骨下动脉支架及搭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给予TEVAR手术治疗,其中急诊TEVAR手术组5例,给予TEVAR干预时间13.38±5.21h,术中TEVAR修复时间3.51±1.46h,总住院时间19.26±5.34天,术后卧床时间9.15±1.86天,入住ICU时间5.24±2.18天,气管插管时间2.89±1.56天,术前夹层动脉瘤平均直径4.52±0.18cm,最大假腔平均直径1.51±0.13cm,术中近端瘤颈直径3.19±0.24cm,夹层动脉瘤病变长度6.34±1.25cm,支架长度15.34±1.71cm,支架近端直径3.31±0.52cm。择期TEVAR手术组29例,给予TEVAR干预时间125.13±70.62h,术中TEVAR修复时间3.21±1.08h,总住院时间23.73±8.29天,术后卧床时间12.35±2.63天,入住ICU时间7.32±1.95天,气管插管时间2.57±1.31天,术前夹层动脉瘤平均直径3.47±0.21cm,最大假腔平均直径1.32±0.11cm,术中近端瘤颈直径3.16±0.35cm,夹层动脉瘤病变长度5.34±2.71cm,支架长度14.52±1.63cm,支架近端直径3.54±0.32cm。术后1例患者因失去联系方式,无法进行跟踪随访,其余33例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截瘫、肾功能衰竭及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门诊复查CTA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支移位及逆撕夹层,搭桥动脉血管血流通畅,最大假腔直径逐渐缩小(数据详见附表5)。结论:1.对于III级、IV级主动脉损伤患者,首选TEVAR修复治疗,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2.TEVAR手术时机,针对IV级主动脉损伤合并大量血气胸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建议立即行急诊TEVAR修复治疗(小于24h),恢复主动脉真腔血流。针对III级主动脉损伤且合并以下症状之一者:(1)夹层累及主动脉重要分支血管,导致脑、肢体或者腹腔脏器急性缺血的;(2)夹层动脉瘤直径超过正常直径50%或者壁间血肿进行性增大的;(3)血压控制不稳或者胸部疼痛难以控制,出现躁动不安,不能卧床休息的;建议行急诊TEVAR修复治疗(小于24h)。针对III主动脉损伤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建议先积极的控制血压及心率,待病情稳定后择期行TEVAR修复治疗(大于24h)。3.针对近端锚定区不足且左椎动脉优势型或者既往存在脑梗塞、左侧内乳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运是有必要的。

王涛[4](2019)在《左胸前壁小切口冠脉搭桥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背景:冠心病俨然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病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显着增高。随着治疗冠心病的手段和方法日益增多,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介入治疗成为很多冠心病患者的首选。但在复杂多支血管病变中外科方式治疗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再狭窄率一直是介入治疗的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在支架内狭窄处再次放入普通支架,半年的再狭窄率为30%左右,即便放置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率也在5%左右[1]。而且不是所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全都适合行介入支架治疗,比如狭窄发生在血管的分叉处,或者单根血管具有两处及两处以上的狭窄,或者整条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等情况放支架就较为困难,而且风险巨大。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复杂多支血管病变,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仍是最佳治疗选择。此前心脏外科医生对血管条件较差、病变广泛弥漫的患者常规采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优势在于术野清晰,操作精确,吻合口通畅率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发展,近年来运用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在逐年上升[2]。微创手术的方法众多,但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微创仍有一些争论。每种手术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外科医生的难点是为不同的患者确定合适的手术方法。因此,本课题研究主要为高危患者多支血管再血管化提供理想的手术方法,并总结相关经验体会。研究一:左胸小切口的获取乳内动脉的应用解剖学基础目的通过对胸前外侧壁、胸壁内的乳内动脉解剖和观测,为左胸小切口心内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41例常规防腐尸体标本,观察胸前外侧壁内神经血管分布和行程,解剖乳内动脉,测量其长度、管径、分支以及旁开胸骨缘的距离。结果(1)左胸第4或第5肋间隙有胸大肌覆盖,组织结构层次少,神经血管分布少。(2)左乳内动脉长度12.04±1.68 cm,在第1肋间隙、第2肋、第2肋间隙、第3肋、第3肋间隙、第4肋、第4肋间隙、第5肋和第5肋间隙处其旁开胸骨左缘距离分别是1.07±0.37cm、1.11±0.37cm、1.09±0.33cm、1.19±0.34cm、1.20±0.38cm、1.58±0.33cm、1.14±0.29cm、1.22±0.36cm、1.07±0.34cm,管径分别为0.24±0.06cm、0.21±0.07cm、0.22±0.06cm、0.21±0.05cm、0.23±0.06cm、0.20±0.07cm、0.19±0.06cm、0.20±0.08cm、0.17±0.07cm,分支数量分别为1±0.78、0.63±0.77、1.68±1.19、0.78±0.69、1.49±1.23、0.73±0.81、1.29±1.01、0.78±0.48;右乳内动脉长度12.06±1.32cm,在第1肋间隙、第2肋、第2肋间隙、第3肋、第3肋间隙、第4肋、第4肋间隙、第5肋和第5肋间隙处其旁开胸骨右缘距离分别是0.84±0.36cm、1.20±0.52cm、1.20±0.45cm、1.26±0.48cm、1.36±0.46cm、1.25±0.42cm、1.42±0.41cm、1.15±0.41cm、1.11±0.42cm,管径分别是0.24±0.06cm、0.28±0.10cm、0.26±0.10cm、0.27±0.20cm、0.23±0.05cm、0.23±0.06cm、0.22±0.08cm、0.20±0.08cm、0.23±0.11cm,分支数量分别为1.1±0.72、0.92±0.70、1.9±1.14、0.65±0.67、1.85±1.08、0.61±0.67、1.07±0.69、0.85±0.69、0.56±0.78。结论左胸小切口损伤少,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乳内动脉管径与冠状动脉基本一致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的移植血管。研究二:左胸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及评价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与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两种冠状动脉搭桥术式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治疗效果,为高危患者多支血管的再血管化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9年0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183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做分两组。其中77例是采用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观察组),另外106例患者治疗方案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照组)。以手术时间、吻合口数量、即时血流量、搏动指数、手术切口长度、呼吸机辅助时间、平均ICU时间、住院时间、引流量、术后输血浆量、术后输RBC量、不同节点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并发症发生情况(低氧血症、肺部感染、房颤、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并发症、胸骨愈合不良)等作为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方案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者在术前一般资料统计上,在性别、年龄、营养情况、吸烟史、左心射血分数、基础性疾病、左主干病变情况、血管病变数量等指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2)获取双侧乳内动脉时间方面,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26±9.29min,对照组为69.32±9.89min,提示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桥血管通畅率方面,观察组即时血流测量28.64±6.20ml/min,对照组即时血流测量27.5±4.98ml/min。观察组平均搏动指数2.62±0.54,对照组2.26±0.58,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手术切口长度方面,观察组6.64±2.77cm,对照组12.95±2.97cm,提示两组手术在切口长度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观察组在切口大小及美容方面优势明显(<0.05)。(5)在远端吻合口个数上进行对比,观察组2.75±0.46支,明显少于对照组3.04±0.44支。对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6)在手术相关时间指标对比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53.60±29.24min,显着大于对照组的319.58±33.12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299.40±43.01min,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72.82±47.40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ICU时间为43.30±9.01h,明显小于对照组的73.11±16.32h,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到出院时间为10.26±2.15d,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55±2.26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引流量等指标的对比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为589.78±34.24m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854.41±79.2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输血浆量为345.45±111.86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1.70±101.42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输RBC量为3.22±1.11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1±1.08 U,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引流量为244.06±218.40m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465.73±39.94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不同时点患者白细胞介素-8水平上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T1与T5时点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处于72μg/L左右与81μg/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T2、T3、T4时点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为115.21±9.51μg/L、411.82±42.06μg/L、267.30±23.48μg/L,而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为238.98±218.73μg/L、775.81±35.57μg/L、439.31±20.09μg/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9)在不同时点的C-反应蛋白水平上进行对比,在T1、T2、T3三个时段上,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处于3.1 mg/L左右、4.4mg/L左右、5.1 mg/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显着差异(P>0.05)。在T4与T5时段,观察组患者的平均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6.62±0.82 mg/L、12.18±1.82 mg/L,而对照组此时段的平均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8.59±1.61 mg/L、14.50±1.74mg/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10)在不同时间点的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上对比,在T1时间段上两组患者的c TNT水平处于0.08μg/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3、T4与T5时段,观察组患者的c TNT水平分别为0.68±0.40μg/L、0.56±0.20μg/L、0.45±0.20μg/L与0.24±0.09μg/L,而对照组此时段的c TNT水平分别为2.91±0.75μg/L、1.71±0.52μg/L、1.02±0.30μg/L与0.56±0.17μg/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11)在不同时间点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上对比,在T1时间段上两组患者的CK-MB水平处于15.4ng/ml左右,两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3、T4与T5时段,观察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20.85±3.87ng/ml、21.40±3.52ng/ml、13.09±2.90ng/ml与9.55±2.96ng/ml,而对照组此时段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76.89±6.21ng/ml、45.08±8.28ng/ml、38.07±5.80ng/ml与35.40±3.75ng/ml,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12)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9%,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0.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5%,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0.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房颤发生率为3.9%,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1%,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胸骨愈合不良发生率为0.0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并发症、上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采取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有助于实现术后快速康复,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邢晓锋[5](2019)在《血流重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血流重建方法的技术特点,评价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术后的疗效。2、分析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血流重建方法的技术特点,评价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术后的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7年4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共29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位置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式,其中颈内动脉闭塞+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8例,颈内动脉缩窄+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2例,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8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切除+桡动脉原位吻合术4例,颌内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动脉瘤孤立术2例。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及术后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2、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患者(共1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及侧支循环情况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式,其中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动脉瘤孤立术8例,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椎动脉闭塞术1例,动脉瘤减压+小脑后下动脉原位吻合1例。术后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及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24例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均顺利完成血流重建,术中吻合血管通畅。6例术后出现脑梗死,其中1例死亡。23例患者术后随访36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出血。1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5例出现脑梗死导致言语不利、偏瘫,1例2年后死亡,其余4例经康复治疗后好转。mRS评分为0分18例(78.3%),1分3例(13.1%),3分1例(4.3%),6分1例(4.3%)。2、10例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患者均顺利完成血流重建,术中吻合血管通畅。2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经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3天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经治疗后恢复正常。10例患者术后随访3-11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出血,1例12个月后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2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引流术。9例血管吻合患者吻合血管通畅,1例吻合血管闭塞,10例患者动脉瘤均消失。mRS评分为0分8例,1分2例,6分1例。结论1、根据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位置和侧枝循环代偿情况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法,合适的血流重建手术是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有效方法。2、对于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侧支循环代偿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流重建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许恒[6](2019)在《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AIOD)是血管外科领域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的慢性缺血症状,如果临床不及时干预的话,有可能会发展为截肢,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共纳入55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了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与裸支架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近、中期通畅率,进而为主髂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腔内介入治疗提供相关的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5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Viabahn覆膜支架组患者25例,裸支架组患者30例,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彩色超声多普勒、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评估病变基本情况,记录治疗及随访阶段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通畅率等指标,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及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病变段得以开通。术中未出现动脉破裂、夹层、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1.手术结果与围术期并发症:Viabahn覆膜支架组:间歇性跛行距离由术前的(124.88±28.50)m提高到术后(497.72±75.20)m(P<0.001);踝肱指数由术前0.26±0.10提高至术后0.94±0.11(P<0.001),并发症发生率为12.0%(3/25)。裸支架组:间歇性跛行距离由术前的(113.47±23.39)m提高至术后(471.53±78.27)m(P<0.001);踝肱指数由术前0.23±0.07提高至术后0.90±0.09(P<0.001),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6.7%(5/30)。术后两组间歇性跛行距离、ABI值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14,0.153,0.625)。2.踝肱指数和Fontaine分期:对两组患者各阶段ABI值进行对比分析,术后3、6个月时ABI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术后12、24个月时,金属裸支架组ABI值下降较Viabahn覆膜支架组要快(P<0.05)。术前两组Fontaine分期构成比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获得一定缓解,期别位于Ⅱa期(表现为轻度间歇性跛行)及以下,术后3、6、12、24个月时分级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一期通畅率与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Viabahn覆膜支架组和裸支架组术后3、6、12、24个月时的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6.0%、92.0%、84.0%和93.3%、86.7%、76.7%、70.0%。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TASCⅡB、C、D型病变间一期通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Viabahn覆膜支架组共有4例患者支架内狭窄程度超过50%,其中2例给予对症治疗后情况好转;2例均采用再次手术治疗,TLR率为8.0%。裸支架组支架内狭窄程度超过50%的总人数为9例,均采用手术干预措施,TLR率是30.0%。4.保肢率、支架断裂率:Viabahn覆膜支架组术后1例截肢,随访过程中症状加重,继发下肢的干性坏疽,保肢率为96.0%;裸支架组有2例截肢,2例均因溃疡并继发坏疽病情控制不佳,保肢率为93.3%。两组均未出现支架断裂的情况。结论1.根据本研究数据分析,Viabahn覆膜支架与裸支架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相近,短中期通畅率无明显差别;2.对于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病变,Viabahn覆膜支架较裸支架再次手术干预率低,为该类型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毛艳阳,刘晓唤,毕云,徐阳,韩拓,范雅洁,巩红,张春艳,葛淼,王聪霞[7](2018)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因乳内动脉桥再发缺血性心绞痛的治疗途径》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因乳内动脉桥再发缺血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以乳内动脉为移植血管实施冠脉搭桥术的患者42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再次发作心绞痛,通过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心绞痛系乳内动脉桥血流不足所致。根据患者的病变特征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其中22例患者接受乳内动脉桥支架治疗(A组);12例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B组);8例左锁骨下动脉近端支架(C组)。比较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C组成功率最高(100%),再狭窄率为0;A组患者住院时间显着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死亡率、治疗成功率及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因乳内动脉桥而再发缺血性心绞痛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左锁骨下动脉近段支架术具有显着疗效,患者恢复快、治疗风险小,在条件满足时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韩永刚[8](2015)在《枕动脉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枕动脉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该区域的远外侧入路、枕-椎动脉搭桥、枕-小脑后下动脉搭桥手术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探讨如何在后循环搭桥手术中安全有效地获取枕动脉;2、研究应用枕动脉作为供体血管行后循环搭桥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枕动脉术前超声多普勒的特点及变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利用15具(30侧)灌注有彩色硅胶的成人尸头,对枕动脉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及测量枕动脉的走行、管径、主要分支、变异与邻近血管的吻合以及枕动脉与寰椎横突、项上线、枕外隆突的关系;2、在15具尸头上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体会此入路行枕-椎动脉、枕-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中对后组颅神经的保护,并以照片记录;3、观察、测量并记录15例以枕动脉作为供体血管行搭桥手术的患者,术前术后脑血管造影以及超声多普勒中的特点。结果1、枕动脉一般在二腹肌后腹下缘起于颈外动脉后壁或外壁,与颈外动脉平行、沿二腹肌后腹向上,然后转向二腹肌后腹深面,内侧紧邻颈内静脉,行于寰椎横突前上方,接近乳突尖或二腹肌沟,转向内侧走行,途中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深面(4侧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深面,头最长肌浅面)。在上项线下方的头半棘肌后面继续向内侧行走,经过斜方肌、头半棘肌的上方附着点,在此穿过斜方肌的附着点至上项线,与枕大神经相伴,继续在头皮浅筋膜内上行,并分出一个或两个终末支远端分布于头皮。枕动脉起点直径为(2.3±0.3)mm,平行于C1横突上缘至越过上项线处的长度为枕动脉可移植的最大长度,为(93.2±2.6)mm,可移植段的起点和终点的血管直径分别为:(1.9±0.4)mm及(1.8±0.3)mm。椎动脉V3段中点的直径为(3.2±1.4)mm。枕动脉距枕外隆突的距离为(21.4±0.9)mm,枕下段距离项上线最远的约(23.7±1.2)mm。2、应用枕动脉行后循环搭桥手术时,以照片记录如何取得枕动脉及术中影像。统计彩超下术前枕动脉的流速和直径。结论1、枕动脉的有效移植长度为:自平行于C1横突上缘至越过上项线处。根据枕动脉的走形、毗邻、各段直径以及在DSA和彩超下的流速,其与椎动脉V3段搭桥在缓解后循环缺血上有可能性。2、实际手术中,以枕外隆突外侧25mm,上项线下方30mm以内,乳突、寰椎横突为解剖标志,能安全有效地获取枕动脉。3、应用枕动脉作为供体血管行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手术时,不需要开骨瓣,术中不会骚扰后组颅神经,但其难点是逐层分离枕后肌肉和严密止血。严密仔细地止血,特别是枕后三角内的椎静脉丛。4、应用枕动脉作为供体血管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搭桥手术时,选择小脑后下动脉的延髓小脑扁桃体段作为接受段,能减少术中对后组颅神经的骚扰,从而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

祝慧敏[9](2014)在《解剖外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腋-股/腘动脉旁路术在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手术适应证、技术特点、并发症及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5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其中有间歇性跛行者5例,下肢静息痛者11例,合并溃疡或坏疽者19例。闭塞原因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29例),动脉血栓形成(5例),主动脉夹层(1例)。术式为腋-单股/腘动脉旁路术(16例),腋-双股/腘动脉旁路术(19例),均使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Gore-Tex)人工血管作为旁路移植血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随访15-62个月。对患者术前状况、围手术期处理、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进行分析总结,随访患者的并发症和术后生存情况。结果:病例数35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年龄(64.2±4.3)岁,其中男性27例(77.1%),女性8例(22.9%)。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表现及合并症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似。19例行腋-双股/腘动脉旁路术,16例行腋-单股/腘动脉旁路术。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技术成功率100%。腋-双股/腘动脉旁路术组术后并发症2例(腹股沟部切口淋巴漏、腋-股动脉转流人工血管闭塞各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发生;腋-单股/腘动脉旁路术组术后并发症4例(轻度肾功不全、切口愈合不良各1例,腋-股动脉转流人工血管闭塞2例),无死亡病例。随访结果:腋-双股动脉旁路术组无死亡病例,二次干预0.05%(1/19);腋-单股动脉旁路术组无死亡病例,二次干预18.75%(3/16)。结论:1、腋-股/腘动脉旁路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容易耐受,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2、腋-双股/腘动脉旁路术可增加移植血管的血流,从而提高移植血管的通畅率。然而有文献认为单侧和双侧腋-股/腘动脉旁路术的远期通畅率并无区别。由于病例数少,随访时间不足,两种术式的远期通畅率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张雷杨,陈鑫[10](2013)在《股腘动脉搭桥在下肢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采用股腘动脉搭桥术对下肢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确诊和治疗的下肢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患者229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股腘动脉搭桥术(治疗组)和腔内治疗(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对所有患者术后观察6个月,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踝/肱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平均踝/肱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两种方式-人造血管搭桥术和自隐静脉搭桥术的平均踝/肱指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两种方式的平均住院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相比腔内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在对下肢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踝/肱指数,改善患者患肢的血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腋-股动脉搭桥术的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腋-股动脉搭桥术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开放手术对比微创手术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2.1.1 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
        2.1.2 动脉旁路转流术
        2.1.3 股深动脉成形术
    2.2 腔内介入治疗
        2.2.1 球囊扩张成形术
        2.2.2 支架植入术
        2.2.3 血管腔内减容术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围术期准备
    3.3 手术方法
        3.3.1 传统开放组手术方法
        3.3.2 微创介入组手术方法
    3.4 术后治疗
    3.5 随访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3.6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评价及随访结果
    附图
第5章 讨论
    5.1 人工血管闭塞原因
    5.2 手术方式的选择
    5.3 传统开放手术与微创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5.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TEVAR在创伤性主动脉损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主动脉损伤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左胸前壁小切口冠脉搭桥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左胸小切口的获取乳内动脉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章:左胸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5)血流重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手术结果
        2.3 术后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3.2 血流重建手术的术前评估
        3.3 血流重建方法的选择
        3.4 手术并发症
        3.5 血管吻合技术
        3.6 复合手术室在血流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4 小结
二、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手术结果
        2.3 手术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3.2 血流重建手术的术前评估
        3.3 血流重建手术的注意事项
        3.4 手术并发症
    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主髂动脉硬化疾病外科治疗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因乳内动脉桥再发缺血性心绞痛的治疗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判定和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2.2 治疗效果
    2.3 A组与B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3 讨论

(8)枕动脉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枕动脉的显微解剖与测量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设备和器械
        1.1.3 标本的准备和灌注
        1.1.4 实验方法和步骤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测量结果
        1.2.2 枕动脉的血管结构解剖与变异
        1.2.3 模拟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手术
    1.3 讨论
        1.3.1 枕动脉的管径和枕-椎动脉吻合的可能性
        1.3.2 枕下肌肉群的分层
        1.3.3 术中如何安全有效获取枕动脉
        1.3.4 应用枕动脉行枕动脉-椎动脉V3段搭桥术中在关系密切的神经
二、枕动脉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病例资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彩超下枕动脉中段的内径和流速的统计
        2.2.2 枕-小脑后下动脉搭桥术中的影像资料
        2.2.3 在DSA数字剪影下枕动脉造影成像
    2.3 讨论
        2.3.1 以远外侧开颅用枕动脉行后循环搭桥手术时切口的选择
        2.3.2 应用枕动脉行后循环搭桥手术时后组颅神经的保护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枕动脉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解剖外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股腘动脉搭桥在下肢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1.2.2 治疗组方法
        1.2.4 自隐静脉搭桥术
    1.3 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2.3 随访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四、腋-股动脉搭桥术的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J]. 张雄,罗明尧,方坤,郭媛媛,薛云飞,赵嘉伟,舒畅.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01)
  • [2]开放手术对比微创手术治疗股-腘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再闭塞[D]. 陈一. 吉林大学, 2020(08)
  • [3]TEVAR在创伤性主动脉损伤中的临床应用[D]. 姚申申.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4]左胸前壁小切口冠脉搭桥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D]. 王涛.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5]血流重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D]. 邢晓锋.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评价[D]. 许恒. 郑州大学, 2019(08)
  • [7]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因乳内动脉桥再发缺血性心绞痛的治疗途径[J]. 毛艳阳,刘晓唤,毕云,徐阳,韩拓,范雅洁,巩红,张春艳,葛淼,王聪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4)
  • [8]枕动脉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D]. 韩永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1)
  • [9]解剖外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D]. 祝慧敏.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1)
  • [10]股腘动脉搭桥在下肢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 张雷杨,陈鑫.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22)

标签:;  ;  ;  ;  ;  

腋-股动脉搭桥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