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寨油田低电阻率储层测井方法研究

马寨油田低电阻率储层测井方法研究

一、马寨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测井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屈佳欣[1](2019)在《相控井-震响应分析在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以LT油田沙三中段地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正确预测储层是圈定油气藏最重要的基础,油气藏发育的地质环境很复杂,至今尚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针对研究区LT洼陷在岩性油气藏地震识别及预测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本文秉着地震储层预测要从地震多信息的角度来研究的道理,通过测井曲线筛选岩性,综合利用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属性分析等技术手段,从而更为可靠地描述砂岩形态特征,在粉砂岩最有利发育区综合地质和地震的多种信息,采用多参数、多信息、多手段的综合预测技术更为可靠地落实“甜点”的形态特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对LT各相带储层的测井数据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取了各个相带储层的标准参数作为演示物理计算的基础数据。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等时地层格架内,以砂层组为基本单元,研究砂体展布特征,与典型剖面的岩性组。探索单界面地震响应分解法,分析单反射界面在沉积地层内部识别储层对地震反射波组的影响,进而建立储层地震反射模式,分析LT地区沙三中砂泥岩速度差异及地震识别特征,并就现有工作解剖典型储层的地震波形响应特征。复原二维地震剖面层序格架,建立地质模型,分析地震层序格架中典型反射特征和砂体识别,浅部位短轴不连续弱振幅反射为分流河道砂,深部位空白反射为泥岩,光滑连续强振幅反射为泥岩或盐岩。最后在岩性组合相控模型指导下开展了地震属性计算分析,预测的砂体厚度与砂组层统计厚度相差不大,成功预测储层砂体厚度,为LT洼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胡越[2](2016)在《福山油田流一段测井解释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福山油田花场区块随着注水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目前该区块已经凸显出三个比较明显的矛盾:1.由于平面的非均质性较强等因素,导致部分注采井组见效差异大,部分油水井的水驱效果较差,治理困难;2.流一段纵向上各油组储层非均质性强,笼统注水层间差异大,容易造成单层突进。高渗透层吸水强,低渗层吸水少或不吸水,对应油井受效差;3.受储层污染及物性较差等因素影响,花场断块部分注水井压力高、注水困难,影响注水开发效果。为了解决这三个矛盾,本论文对测井、岩心分析、试油等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流一段油层孔、渗、饱、泥解释模型,其中孔隙度模型符合率90.17%;渗透率模型符合率70.7%;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研究区131口井孔、渗、饱、泥的计算,通过油水判别图版及常规测井曲线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完成了研究区油水层的识别,油水层判别符合率达92.86%,判别图版精度达85%。在测井解释的基础上,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层内、层间、平面及隔夹层的研究,从而为改善油田水驱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本文结合地球物理学、沉积学、岩石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工区内目的层的储层参数计算,油水重新识别,得出花场区块流一段可划分为5个油层组,其中I油组泥岩发育未划分小层,Ⅱ、Ⅲ、Ⅳ油组各划分为8个小层,V油组可划分为10个小层;花场区块流一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有效孔隙度平均14.2%,水平渗透率平均46.55×10-3μm2,属于中孔中渗储层;根据四性关系分析确定流一段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孔隙度为10%,渗透率为0.75×10-3μm2;利用容积法计算6个断块石油地质储量为795.39×104t;根据地质统计法计算得到花场区块II、Ⅳ油组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属于中非均质程度,Ⅰ、Ⅲ、Ⅴ油组非均质性较强,属于强非均质程度。

熊伟[3](2016)在《高精度相控建模在新海27块油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新海27块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中央凸起带南部倾没带南端,是受大洼断层和海35断层南北夹持的短轴背斜构造,南北方向比较平缓,地层倾角约1°,东西两翼稍陡,地层倾角2-4°。在区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垂向序列、测井曲线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成因标志综合分析,认为新海27块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划分出了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砂、分流间湾泥及湖泥四种沉积微相。新海27块整体构造形态为短轴背斜构造,构造比较平缓,地层倾角约1°左右,加之油水粘度比较大,在油气运移过程中,由于油稠首先进入高渗大孔隙而低渗中小孔隙含水饱和度较高,使得该块含油饱和度较低。新海27块开发目的层为d1Ⅰ油层组,纵向上从上至下细分为d1Ⅰ1~d1Ⅰ4等4个砂岩组,油层主要分布于d1Ⅰ13和d1 Ⅰ31小层,单层厚度为6-30m。岩性主要为中—粗砂岩,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33.5%,平均渗透率1809×10-3μ m2,平均泥质含量5.12%,层内渗透率级差14.1,平面渗透率变异系数0.6,平均孔宽254 μ m,平均孔喉比3.54,平均配位数1.62。本文从油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油田生产数据等资料,对油藏地质特征再认识;应用精细地震解释、地层(小层)对比成果,开展构造(微构造)研究,结合计算机技术建立精细油藏微构造模型;从单井出发,分析沉积微相类型,开展小层沉积微相研究和砂体分布规律研究;在测井解释储层参数的基础上,定量评价储层非均质性;采用相控随机模拟方法建立符合地下油藏实际的油藏属性模型,定量刻化储层三维空间分布规律。粗化模型为后续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油藏地质模型。

袁勇[4](2015)在《京51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储层相震约束综合表征》文中研究指明京51区块属于正常温压系统的低含凝析油凝析气藏,构造位置位于廊坊-固安凹陷河西务断裂构造带南端。该储气库于1986年由京51井试油获得工业气流而发现,1990年12月投入开发,截止2005年底,累产气0.98×108m3,累产油1.72×104t,产水195m3,地层压力为6.07MPa。然而由近年来的注采情况来看,京51储气库注采能力较低,未形成有效工作气量,对于京51储气库地质条件复杂、储层物性差的情况,以及提高工作气量的迫切需求,需要结合新钻井动静态资料,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储层地质特征再认识,在评价影响储气库库容和注采能力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综合提出提高储气库工作气量的挖潜措施及建议。论文在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及石油地质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测井、地震及其它地质资料,针对该储气库具有砂体横向变化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构造形态复杂、沉积演化和储层展布特征不明朗的特点,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储层沉积学研究,结合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分析层序地层与沉积微相在横向和纵向的变化规律,建立与研究区地质背景相匹配的精细地质模型。论文通过对岩心、地震以及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各层序界面的特征和识别标志,运用高分辨率的层序地层划分观点,分析地层旋回,将沙四下亚段细分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以及11个短期旋回,建立适合该区的等时地层格架;京51断块具有受半截河断层控制、被断层复杂化的构造特征,论文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应用全三维层解释方法,结合人工逐条剖面断层解释确认,从宏观到微观准确落实断层平面组合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确定京51区块并非为前人所认为的受4条断层控制形态近似梯形的断垒,而是被断层切割,地层走向北东;以相控理论为指导,在岩心观察描述及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等技术进行有效砂体识别,预测有利储集区,确定京51井东北方向河道砂体发育较好,并剖析砂体的内部发育特征,开展沉积微相和储层分布规律研究,确定京51储气库沙四下亚段发育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沉积;论文在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之上,对京51区块沙四下亚段小层内部储层物性的分布及连通性进行评价,确定孔隙度平均为21.76%,渗透率为78.23×10-3μm2,属于中孔-中渗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程度以中等-严重非均质性为主,隔层分布稳定,厚度一般在2-7m间,层内夹层分布零散,储层类型以中-好储层为主;论文应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京51地下储气库的精细地质模型,主要包括油气藏的三维精细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以及物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各流动单元物性分布图,分析各小层砂体厚度、物性等储层属性的空间展布,综合地质研究结论,提出建议井位,优选扩容目标。

刘志霞[5](2014)在《苏北盆地古近系低阻油层成因及测井解释》文中认为日前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低电阻率油气层在勘探开发中占比份越来越高,所以对低阻油气层的成因研究及测井精细解释,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低阻油层的形成因素,对研究区的低阻油层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不同区块的低阻,详实研究了适合各区块的测井解释方法,对各区块油气水干层的判别标准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在油田增储上产的生产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显着效果。通过对岩心、分析化验以及测井等资料的分析研究,并根据国内外专家对低阻油气层的观点,总结归纳了低阻油气藏的不同形成因素,主要是由于岩石粒度细、泥质含量高、粘土矿物具有附加导电性、束缚水饱和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等原因;通过深入分析油藏和地质等特征,系统开展了研究区不同低阻油藏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了各区低阻油藏不同的形成原因。苏北盆地研究区各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的普遍特点是岩石粒度细。高的泥质含量和地层水高矿化度是造成闵桥油田低阻油层的主要因素,沙埝、瓦庄油田低阻油层主要是由高的泥质含量及高束缚水饱和度造成的,马家嘴、黄珏油田低阻油层主要是因为岩性油藏、岩石的亲水润湿性造成的,卞东油田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砂泥岩薄互层和高束缚水饱和度。在系统分析储层四性关系的基础上,分地区、分层位建立了相关测井测量物理量或测井计算地质物理量之间的高精度、适用性强的油、水、干层解释标准,并及时应用于新增储量和老油田储量挖潜中;运用测井精细解释标准,对高邮凹陷的沙埝、马家嘴油田,以及金湖凹陷的卞东、杨家坝油田等重点地区的老井进行了精细复查,复查重新认识85口油井,测井精细解释油层382.2m/193层。

王雅春,张晓玲,徐光波,张脊[6](2013)在《头台油田扶余油层油水判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庆头台油田的地层水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开发,扶余油层复杂的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体系以及高含量的钙质、泥质和低孔低渗的储层特征给油水层判别带来了困难。通过分析储层特征、流体参数等因素对测井曲线的影响,选择了符合研究区地层水识别的特征参数;同时结合地质、取心、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建立了综合判别油水层流体性质的图版;并对疑难层位进行了重点分析,经验证,油层和水层的解释精度均达到了90%。

王维安[7](2012)在《辽河坳陷欢喜岭油田沙三段储层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经过30多年的勘探开发,辽河西部坳陷欢喜岭油田可供开发的油气资源越来越少。为了实现资源接替,需要进一步弄清重力流背景下的储层沉积特征,寻找更多的低阻油气藏。本论文通过岩心、测井、试油、物性资料分析、镜下观察和储层特征研究,提出了欢喜岭油田南部沙三段的热河台油层和大凌河油层大量存在低阻油层的机理,为盐水泥浆侵入、存在低幅构造和储层中泥质含量偏高。在国内外普遍采用油水关系图版识别储层流体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采用多组逐步判别分析的数学模型辅助油水图版的低阻油层定量识别方法,将研究区内油、水层判别的符合率提高到94%以上。对研究区152口井的油、气、水层进行重新识别,新增油层13层,气层7层。利用已有的勘探开发动态资料,结合储层特征及油气层识别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区的油气水平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本区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受断层、构造高点、油水边界和岩性控制。经过重新核算各断块的地质储量,以及圈闭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新增了3个有利圈闭,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峰[8](2011)在《低阻油藏形成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性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的深化,低电阻率油气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实例统计得出油气藏大多受钻井液侵入、孔隙结构差、粘土附加导电等因素影响,就会形成低电阻油层。本文全面总结了国内外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根据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地质背景总结了5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低电阻率油层发育目标区带。该项研究为低电阻油层的分布预测提供了依据,为优选有利目标区、确定潜力方向和提高低阻油层勘探成功率奠定了基础,成因机理控制下的发育特征研究也为老井复查工作中地质目标的优选提供了指导。

叶兴树,吴国海[9](2010)在《板桥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板桥油田东营组—馆陶组低电阻率油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与正常油层有明显的差别,通过对板桥油田地质、粘土矿物分析等,综合研究其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认为粒度细、泥质含量高、岩石的亲水性是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研究区低阻油层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泥质含量较高,较高含量的泥质充填了颗粒的孔隙空间;以孔喉为主的孔隙类型,使自由水在较细的孔喉中无法自由流动产生束缚水;由于粘土矿物的存在,油层的粒间孔隙受到改造,引起孔隙直径变小及微孔隙发育,加之蒙脱石强烈的吸水能力,导致大量水被吸附于颗粒及粘土表面,同时由于较疏松的高岭石的迁移而堵塞孔喉,使部分自由水成为束缚水,造成油层束缚水含量较高。导致低阻油层形成的次要原因是粘土矿物的附加导电作用、较薄的油层厚度及泥浆侵入。

申怡博[10](2010)在《定边东韩油区低阻油层测井识别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定边油田东韩地区长2油层组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宏观控制因素和识别评价方法。本文以第一性资料结合常规测井曲线为基础,利用不同处理与解释手段,对研究区目的层的复杂油水关系进行分析识别,从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认识与创新点。低电阻率油层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其形成机理、受控因素往往并不单一;其分布规律性与随机性并存。其中形成非常规油水层的本质原因是较高的束缚水饱和度,储层的物性差异是高束缚水产生的本质原因,而岩性则是其主要控制因素。低阻油层分布在泥质含量相对较高的部位,在沉积相图上看其主要发育在主河道边缘。岩石的润湿性,钻井液侵入的影响,粘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等综合因素也是影响电阻率的重要原因。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四种行之有效的油水识别快速直观显示方法:1,计算自然电位与自然电位重叠图法可以半定量的识别油水层;2,交会图逐步判别技术不但可以解释出油水层,而且对油水关系复杂的成因也有很好的解释;3,综合参数交会图法可以一步判别出油水层,而且精度较高;4,储层岩石热解实验法不受电阻率的影响,对油水层的识别精度高。这些识别技术适用范围不尽相同,将四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有效识别复杂油水层。而且新的识别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了验证。

二、马寨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测井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寨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测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相控井-震响应分析在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以LT油田沙三中段地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井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1.2.2 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现状
        1.2.3 地震属性及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第3章 储层测井岩石物理响应特征研究
    3.1 测井资料标准化
    3.2 测井储层参数计算
        3.2.1 ElanPlus原理概述
        3.2.2 ElanPlus解释模型
        3.2.3 LT井区碎屑岩储层参数计算模型建立
        3.2.4 LT研究区最优化处理结果
    3.3 储层岩性岩相学研究
    3.4 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研究
    3.5 储层沉积相特征研究
        3.5.1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3.5.2 单井相分析
        3.5.3 连井剖面相分析
        3.5.4 沉积微相分析
第4章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4.1 地震属性的方法原理
        4.1.1 地震属性的分类
        4.1.2 地震属性的提取
    4.2 井震统一地层格架的建立
        4.2.1 基于频变子波的单井标定
        4.2.2 连井地层对比及地层格架的建立
    4.3 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4.3.1 地震响应分解
        4.3.2 典型岩相组合地震响应分析
        4.3.3 储层地震响应分析
    4.4 地震属性计算及分析
        4.4.1 地震属性计算
        4.4.2 地震属性分析方法
第5章 地震储层预测研究
    5.1 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原理
    5.2 砂体厚度预测结果
        5.2.1 沙三中亚段10砂组
        5.2.2 沙三中亚段12砂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福山油田流一段测井解释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测井解释模型研究现状
        0.2.2 油水层识别研究现状
        0.2.3 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0.2.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及技术流程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质背景
    1.2 勘探开发现状
第二章 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1.1 主要地层特征
        2.1.2 地层划分和对比
    2.2 构造特征
        2.2.1 断裂特征
        2.2.2 构造形态
    2.3 储层特征
        2.3.1 沉积特征
        2.3.2 岩石特征
        2.3.3 油层特征
第三章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3.1 测井资料预处理
        3.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3.1.2 自然电位基线校正
        3.1.3 岩心归位
    3.2 储层四性关系特征研究
        3.2.1 岩性特征
        3.2.2 储层物性特征
        3.2.3 油层含油性分析
    3.3 储层参数计算
        3.3.1 泥质含量
        3.3.2 孔隙度
        3.3.3 渗透率
        3.3.4 含油饱和度
        3.3.5 粒度中值
        3.3.6 束缚水饱和度
    3.4 油水层划分
        3.4.1 多元判别分析方法识别油水层
        3.4.2 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定性识别油水层
        3.4.3 油水层识别图版方法判别油水层
        3.4.4 测井二次解释结果
        3.4.5 地质储量
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
    4.1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4.1.1 砂体韵律性
        4.1.2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4.2 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4.2.1 储层纵向分布的复杂程度
        4.2.2 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4.3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4.4 隔夹层研究
        4.4.1 不同类型隔夹层岩电特征
        4.4.2 定量识别隔夹层
        4.4.3 隔夹层分布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3)高精度相控建模在新海27块油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1.2 新海27块勘探开发历程
        1.2.1 勘探历程
        1.2.2 开发历程
        1.2.3 开发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油藏概况
        2.1.2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2.1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2.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2.2.3 断层发育特征
    2.3 沉积特征
        2.3.1 沉积微相划分依据
        2.3.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2.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2.4 测井解释
        2.4.1 测井曲线标准化
        2.4.2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2.4.3 储集层参数计算模型确定
        2.4.4 油水层解释方法及解释标准
        2.4.5 测井资料综合处理解释结论分析
    2.5 储层特征
        2.5.1 储层岩性特征
        2.5.2 储层物性特征
        2.5.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2.5.4 储层分布特征
        2.5.5 隔(夹)层特征
        2.5.6 渗流特征
    2.6 油藏性质
        2.6.1 流体性质
        2.6.2 温压系统
        2.6.3 天然驱动能量与驱动类型
        2.6.4 油气水分布特征
        2.6.5 油藏类型
第三章 三维地质建模
    3.1 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平台建立
    3.2 井模型
    3.3 构造模型
    3.4 相模型
    3.5 储层参数模型
第四章 模型评价及粗化
    4.1 模型综合评价
    4.2 模型粗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京51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储层相震约束综合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1.2.2 沉积学研究进展
        1.2.3 地震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研究进展
        1.2.4 储层表征研究进展
        1.2.5 京51储气库及邻区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发育状况
    2.3 勘探开发现状
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3.1 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3.1.1 层序单元界面特征
        3.1.2 旋回层序识别
    3.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旋回识别
        3.2.1 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及划分
        3.2.2 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及划分
        3.2.3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3.3.1 层序地层连井剖面的选择
        3.3.2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发育特征
4 地震精细构造研究
    4.1 层位标定与追踪
        4.1.1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4.1.2 层位追踪解释
    4.2 断层解释
        4.2.1 断层剖面解释
        4.2.2 等T_0图
    4.3 速度模型时深转换
5 地震储层预测与沉积演化
    5.1 地震属性分析
        5.1.1 地震属性概述
        5.1.2 地震属性提取
        5.1.3 地震属性分析
    5.2 叠后波阻抗反演
        5.2.1 反演概述
        5.2.2 测井资料预处理
        5.2.3 计算密度曲线
        5.2.4 精细储层标定
        5.2.5 低频阻抗模型的建立与砂泥岩分析
        5.2.6 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结果
    5.3 沉积背景和形成条件
        5.3.1 区域沉积背景
        5.3.2 沉积环境分析
        5.3.3 沉积相模式解析
    5.4 沉积微相特征分析
        5.4.1 沉积构造特征
        5.4.2 单井沉积层序分析
        5.4.3 测井相分析
    5.5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
        5.5.1 沙四下亚段Ⅲ砂组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
        5.5.2 沙四下亚段Ⅱ砂组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
        5.5.3 沙四下亚段Ⅰ砂组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
    5.6 沉积微相剖面特征
6 储层精细评价及隔夹层研究
    6.1 储层物性特征
    6.2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6.2.1 层内非均质性
        6.2.2 层间非均质性
        6.2.3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6.3 隔夹层分布特征及评价
        6.3.1 隔夹层的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
        6.3.2 隔层的平面分布特征
        6.3.3 夹层分布特征
    6.4 储层综合评价
        6.4.1 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6.4.2 各砂组储层综合评价与展布
7 储层精细模型研究
    7.1 储层建模的类型与方法
        7.1.1 储层建模的类型
        7.1.2 本次建模的思路及方法
        7.1.3 储层建模步骤
    7.2 建模单元的尺度
    7.3 构造建模
        7.3.1 断层模型的建立
        7.3.2 层面模型的建立
    7.4 属性模型
        7.4.1 沉积相建模
        7.4.2 相控属性模型
    7.5 模型的初始化计算
    7.6 扩容目标优选
        7.6.1 新井位设计
        7.6.2 侧钻设计
8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成果

(5)苏北盆地古近系低阻油层成因及测井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低阻油层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阻油层的概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主要成果与工作量
        1.5.1 主要成果
        1.5.2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苏北盆地古近系低阻油层成因研究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苏北盆地低阻油层成因概述
        2.2.1 粒度特征
        2.2.2 束缚水饱和度
        2.2.3 地层水矿化度
        2.2.4 粘土类型含量及分布特征
        2.2.5 砂泥岩薄互层
        2.2.6 微孔隙结构特征
        2.2.7 复合原因
    2.4 研究区各油田低阻油层主要成因分析
        2.4.1 卞东、闵桥、杨家坝油田
        2.4.2 沙埝油田
        2.4.3 马家嘴油田
        2.4.4 黄珏油田
第三章 苏北盆地低电阻油气层测井精细解释方法
    3.1. 物性标准确定方法
        3.1.1 岩心含油产状法
        3.1.2 测试法
        3.1.3 压汞分析法
    3.2 电性标准确定方法
        3.2.1 测井测量物理量标准确定方法
        3.2.2 测井计算地质-物理量标准确定
    3.3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识别油水层
        3.3.1 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油水干层的特点
        3.3.2 BP神经网络的基本算法
        3.3.3 参数的选取
        3.3.4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应用实例
第四章 苏北盆地古近系低阻油层测井解释及应用
    4.1 马家嘴、黄珏油田E2d油藏
        4.1.1 马家嘴油田E2d油藏
        4.1.2 黄珏油田E2d油藏
    4.2 马家嘴、黄珏油田E2s油藏
        4.2.1 油藏地质简况
        4.2.2 马家嘴、黄珏油田E2s油水层识别标准
    4.3 卞东、闵桥、杨家坝油田E1f3油藏
        4.3.1 油藏地质简况
        4.3.2 测井响应特征
        4.3.3 闵桥油田E1f3油藏的油水干层识别标准
        4.3.4 卞东、杨家坝、李庄E1f3油藏油水干层识别标准
        4.3.5 油、水、干层判别标准的应用
    4.4 沙埝油田E1f3砂岩油藏
        4.4.1 油藏地质简况
        4.4.2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4.4.3 油水层的识别方法研究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辽河坳陷欢喜岭油田沙三段储层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构造单元划分
    1.2 构造演化史
    1.3 地层发育特征
        1.3.1 区域沉积背景
        1.3.2 沙三段中、上亚段地层特征
第二章 储层特征研究
    2.1 岩石学特征
        2.1.1 岩石类型
        2.1.2 砂体厚度
        2.1.3 结构特征
        2.1.4 成份特征
        2.1.5 孔隙类型
    2.2 砂体展布特征
        2.2.1 大Ⅲ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2.2.2 大Ⅱ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2.2.3 大Ⅰ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2.2.4 热Ⅱ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2.2.5 热Ⅰ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2.3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2.3.1 储层物性特征与分类
        2.3.2 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2.3.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2.3.4 沉积-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综合控制
第三章 低阻油气层识别
    3.1 资料预处理
        3.1.1 标准层选取
        3.1.2 测井资料标准化
        3.1.3 岩心归位
    3.2 储层参数计算
        3.2.1 泥质含量
        3.2.2 孔隙度
        3.2.3 渗透率
        3.2.4 含水饱和度
    3.3 “四性关系”研究
        3.3.1 不同岩性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
        3.3.2 储层物性特征
        3.3.3 油层含油性研究
        3.3.4 物性与含油性、岩性的关系
    3.4 低阻油层形成机理
        3.4.1 泥浆侵入对电阻率的影响
        3.4.2 低幅度构造对电阻率的影响
        3.4.3 泥质含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3.5 油层划分
        3.5.1 用多组逐步判别分析方法识别油水层
        3.5.2 建立储层的测井解释标准
        3.5.3 油水层识别结果
第四章 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4.1 区域成藏基本条件
        4.1.1 油源条件
        4.1.2 油气储集条件
        4.1.3 盖层条件
        4.1.4 圈闭条件
        4.1.5 油气运聚输导体系
        4.1.6 油气保存条件
    4.2 油藏类型
        4.2.1 构造油藏
        4.2.2 岩性-构造油藏
    4.3 油气层平面分布及其主控因素
        4.3.1 大Ⅲ油层组
        4.3.2 大Ⅱ油层组
        4.3.3 热Ⅱ油层组
    4.4 有利勘探目标优选
        4.4.1 勘探潜力分析
        4.4.2 有利勘探目标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详细摘要

(8)低阻油藏形成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问题的提出
2 低阻油气藏的成因分析
    2.1 圈闭幅度低, 油、水密度差较小
    2.2 储层束缚水饱和度高
    2.3 粘土附加导电能力强
    2.4 钻井液深侵入
    2.5 测井系列的选择
    2.6 岩石中含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矿物
3 低阻油层有利勘探目标区带
4 结语

(9)板桥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低阻油气层成因分析
    2.1 泥质含量高
    2.2 岩石强亲水性
    2.3 岩性细, 束缚水含量高
    2.4 粘土矿物的附加导电作用
    2.5 砂泥岩薄互层的影响
3 结 论

(10)定边东韩油区低阻油层测井识别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关于低阻储层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及发展
        1.2.2 区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1.1 地层划分的依据
        2.1.2 长2油层组小层划分
        2.1.3 小层划分结果统计
    2.2 构造特征
        2.2.1 长2~(1-1)砂层组顶面构造特征
        2.2.2 长2~(1-2)顶面构造特征
        2.2.3 长2~(1-3)顶面构造特征
        2.2.4 长2~2顶面构造特征
        2.2.5 长2~3顶面构造特征
    2.3 沉积微相特征
        2.3.1 沉积微相与测井响应特征
        2.3.2 不同油层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判识标志
        2.3.3 长2~3段砂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特征
        2.3.4 长2~2砂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特征
        2.3.5 长2~(1-3)砂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特征
        2.3.6 长2~(1-2)砂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特征
        2.3.7 长2~(1-1)砂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特征
    2.4 储层岩石学特征
        2.4.1 储集层岩石成分类型
        2.4.2 储集层碎屑组分特征
        2.4.3 岩石结构特征
    2.5 储层物性及其孔隙结构特征
        2.5.1 实测孔隙度参数分析
        2.5.2 实测渗透率参数分析
        2.5.3 孔渗参数的二次解释
第三章 低电阻率阻油层成因分析
    3.1 束缚水饱和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3.2 特殊岩性段的电阻率特征
        3.2.1 自然电位异常的泥岩段
        3.2.2 自然伽马异常的砂岩段
    3.3 地层水矿化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3.4 岩石润湿性对电阻率的影响
    3.5 钻井液侵入对电阻率的影响
    3.6 绿泥石膜对电阻率的影响
    3.7 粘土矿物阳离子附加导电性对电阻率的影响
第四章 低阻油层形成与分布的宏观控制因素
    4.1 储层沉积的影响因素
    4.2 成岩作用
        4.2.1 压实作用与压溶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溶解作用
        4.2.4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3 水动力条件
    4.4 油水分异作用
第五章 低电阻率油层解释方法
    5.1 重叠图技术
    5.2 交会图逐步判别技术
        5.2.1 泥质含量参数(△GR)—地层电阻率(Rt)交会图
        5.2.2 声波时差(AC)—地层电阻率(Rt)交会图
        5.2.3 (RILM-RILD)/RILD—深感应电阻率RILD交会图
    5.3 复合参数交会图技术
    5.4 储层岩石热解实验法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马寨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测井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相控井-震响应分析在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以LT油田沙三中段地层为例[D]. 屈佳欣.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2]福山油田流一段测井解释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 胡越.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3]高精度相控建模在新海27块油藏中的应用[D]. 熊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3)
  • [4]京51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储层相震约束综合表征[D]. 袁勇.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2)
  • [5]苏北盆地古近系低阻油层成因及测井解释[D]. 刘志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6]头台油田扶余油层油水判别方法研究[J]. 王雅春,张晓玲,徐光波,张脊.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17)
  • [7]辽河坳陷欢喜岭油田沙三段储层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D]. 王维安.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3)
  • [8]低阻油藏形成机理分析[J]. 陈峰.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1(07)
  • [9]板桥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制分析[J]. 叶兴树,吴国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10]定边东韩油区低阻油层测井识别综合研究[D]. 申怡博. 西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马寨油田低电阻率储层测井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