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实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冯旭艳[1](2021)在《社会工作视角下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提升研究 ——以山西省L煤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煤炭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生命线,但煤矿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诱因是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造成这种不安全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是矿工的心理隐患。特别是高危岗位矿工,长期处于在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极易产生心理应激源,造成煤矿职业源性心理损害,危害矿工身心健康,影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关注高危岗位矿工职业心理健康,提升其心理韧性刻不容缓。但目前对于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从社会工作视角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实地调研发现,心理韧性不足时,矿工明显存在不安全行为偏差,影响企业安全生产。基于此,本文将不安全行为作为突破口,以山西省L煤矿高危岗位矿工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高危岗位矿工的心理韧性提升机制。围绕着选题“社会工作视角下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提升研究”,笔者首先进行了相关文献回顾及理论依据的基础研究,了解高危岗位矿工、职业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不安全行为等相关内容,接着笔者以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的身份嵌入到研究场域L煤矿总工会,通过采用实地观察、质性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L煤矿高危岗位矿工的心理韧性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随后深入分析了影响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并探讨社会工作视角下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提升策略和服务模式,以期为今后提升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提供借鉴和思路。
邹莹[2](2019)在《菏泽市交通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安全与健康是指,组织和个人双主体在法律规范、安全设施、教育培训等方面采取的合理措施,达到规避从业中的致因风险,降低或消除职业损害,预防安全事故,保证身心健康的目的。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交通治理压力陡增,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等问题成为现代交警的生存困境,本文根据现阶段下交警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研究现状,探究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交警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以菏泽市交通警察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执法权益保护、现代警务保障、身心健康发展和风险防控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后,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可以较为系统全面的地解析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理,因此对于交警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是适用的。在实证分析方面,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梳理进行总结,初步概况了现状,在参考成熟量表的基础上拟定了交警职业安全与健康影响因素量表和交警职业安全与健康感知量表。感知是主客观事务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可以较为真实的体现菏泽交警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现状,对于回收数据的处理采用了较为复杂的统计分析方式。立足统计分析结论,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继而综合访谈结论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菏泽市交警应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发展职业安全与健康:一是加强执法权益保护,树立交警权威;二是提高装备管理水平,增强警务保障;三是完善晋升考核体制,合理调配警力;四是关注职业生涯管理,拓展发展空间;五是保障交警心理健康,预防职业倦怠。
陈永乐[3](2012)在《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的完善》文中指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了经济增长的快车道,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刷新数据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则是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的能源结构又是“富煤、缺油、少气”。大部分能源需求都依靠煤炭供应;然而在我国的煤矿生产过程中,矿难事故频发,在获取煤炭资源的同时,却葬送了许多宝贵的生命,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故而在煤矿生产中,安全问题已成为举国关注、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解决好煤矿生产的安全问题,永远将会成为我国煤矿生产的“心头病”。在我国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建国之初,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立法指导思想滞后,立法技术粗糙,条文过于宽泛,这些问题都在以后的法律中或多或少的暴露出来。同时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某些法律之间不协调,对事故责任人惩处不力,安全培训没能真正的落到实处。在煤矿安全监察方面则存在着煤矿安全监察主体频繁变动的现象,从而导致监察部门职能的混乱;与此同时,煤矿生产监察过程中存在“官煤结合”的现象,监察处罚细则不明和处罚程度不一致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工作的运行,使得监察效果大打折扣,未能很好的保障煤矿职工的各种权益。为此,必须根据我国实际,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建立完善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保障制度,端正立法思想,将公民生命权放在首位,完善立法内容,并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使安全生产问责制度落到实处,同时完善安全培训教育机制,使煤矿职工都成为安全生产的执法主体和监督主体。只有这样不断完善煤矿安全法律保障制度的建设,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煤矿生产矿难事故的发生。
谢小妮[4](2011)在《矿业权出资的法律问题》文中指出1996年修订后的《矿产资源法》确定的有偿取得与依法转让制度和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确定的一定条件的非货币财产出资制度为矿业权出资的研究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现实中对矿业权转让形式的积极探索也为矿业权出资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依据。矿业权出资作为一项新型的矿业权转让形式,是矿业权人实现其矿业权利最优化的选择。而矿业权出资也是市场经济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自主选择,可以说,在《矿产资源法》和《公司法》中明确矿业权出资,完善矿业权出资的各项相关的法律制度,对矿业权人的权利、出资公司的权利、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法律制度上的保护。本文主要研究矿业权出资的法律问题,分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对矿业权出资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概括;第二部分,从公司登记管理规定和矿业权取得、流转制度两方面对矿业权出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从民法和公司法的角度分析了上述存在的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制度建议,在完善矿业立法的同时,重点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要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矿业权出资作为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的管理规定。
赵廷安[5](2011)在《煤矿安全监管中的政府管制失灵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储量及煤矿开采大国,也是煤矿矿难多发的国家。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煤矿矿难更加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近十年来,在逐步积累、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管理模式,我国建立了“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但是在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往往出现政府管制失灵现象。煤矿安全监管中的政府管制失灵是引发矿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认为:事故成本低、地方保护、管制者被“俘虏”、执法环境差等原因均可导致煤矿安全监管政府管制失灵。对煤矿安全监管中的政府管制失灵问题进行研究时,本文从不同侧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在对问题的提出和论证过程中,采取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成本——收益理论和管制俘虏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解答。全文主体内容分为引言、文献综述、煤矿安全监管中政府管制失灵问题的提出、以成本收益理论和管制俘虏为基础分析问题、提出应对策略、结论与展望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思路、创新点;第二部分阐述了理论研究现状和理论支持;第三部分从煤矿安全政府管制失灵角度出发,提出了事故成本低责任轻、管制者被俘虏、执法环境差引起的管制失灵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重点应用成本——收益理论和管制俘虏理论从不同侧面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典型案例证明管制者被“俘虏”、低成本下的权钱交易等导致管制失灵因素的现实存在;第五部分从提高政府管制的有效性出发,提出我国矿难治理的政府监管策略;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展望。
袁秋新[6](2010)在《基于第二序改变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正处于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是广大煤炭行业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群论系统研究群的特性与群内要素的变化规律;逻辑类型论则把群与子群之间的逻辑关系加以界定;第二序改变理论强调当群内部的改变无法解决系统困境时,应当突破系统的逻辑边界,在高一级的逻辑类型系统中寻求解决方案。本文将第二序改变理论的思想应用到煤矿安全管理当中,探索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与重建。根据我国煤矿安全管理面临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创新的两个重要方向:一是煤矿实现员工安全自主管理;二是煤矿转变生产方式实现本质安全。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是煤矿企业为解决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而制定的一整套安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程序、管理制度体系。针对传统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模式改变已经不是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内部的改变,而是进入了更高逻辑类型的第二序改变。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煤矿安全管理创新的集中体现与重要内容。煤矿2S安全管理模式是旨在实现煤矿安全自主管理的创新模式。通过文化力而不是传统的说教或强制来实现人的自律行为,从而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煤矿2S安全管理模式是一种体现人本思想的企业安全文化,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和员工身心健康的一种管理氛围。其核心理念是“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指望他人不保险”的安全管理思想;其基本管理方法是体现方圆交融、刚柔共济的12种煤矿安全管理方法。煤矿安全责任经营化管理模式是依据第二序改变理论,为实现煤矿安全自主管理而提出的解决方案。煤矿安全责任经营化管理模式将安全隐患作为一种商品,依据规定的管理规则进行交易,发现隐患的一方可以将隐患作为商品出售给隐患责任方,从而促进各类人员进行安全自主管理的意识。其核心思想是以市场化的手段代替传统煤矿安全管理中机械说教与简单罚款的安全管理方法。煤矿绿色安全管理模式超越了传统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边界,把煤矿安全问题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等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转变生产作业方式实现煤矿安全与节能两大目标,是煤矿安全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煤矿绿色安全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管理、绿色管理,其核心理念是把设备与资源看做与人一样具有生命,并通过煤矿绿色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实施,使三者的生命质量得到保障,生命价值实现最大化。本文论述了以上三种安全管理模式在协庄煤矿的创新、实践过程,以及实施效果。并对协庄煤矿2001年1月以来连续3400多天安全生产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
丰硕,李仑,刘武彦[7](2009)在《高剑生:真诚为矿工维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山西省太原市,有这样一位律师,他关心煤炭行业的发展,关注煤矿工人的生存状态。他为矿工的权利思考、奔走,牵头起草了《山西省煤矿职工行使安全生产权利办法(草案)》,因此成为为山西省政府起草政府规章的“民间第一人”。 被矿工感动 为矿工立法 “
张明安,王起文,王满明,庾多正[8](2004)在《关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实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结合煤矿企业的特点,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从安全管理的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上、机制的运作上、制度的建立上提出了见解。
杜鹏[9](2018)在《房地产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评价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房地产行业在最近一个经济周期迎来了快速增长,随着行业生长,开工项目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项目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行业着名开发商碧桂园在2018年连续发生了多起工程安全事故,这些安全事故给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霾,同时这一系列安全事故也影响了消费者对地产行业的信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影响。房地产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具有影响因素多、影响面广、环境复杂等特点,导致安全管理工作复杂、繁冗、难以量化评价,近年来,房地产项目又呈现快速周转、复制度高的新特点,从以上角度看,适合房地产项目特点的安全管理评价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阐述了房地产项目安全管理和安全管理评价的内涵,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房地产项目特点,指出房地产项目施工安全管理评价与其他行业施工安全管理评价的不同。然后结合房地产项目特点,通过事故致因理论的阐述和专家意见总结归纳出房地产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评价四个一级指标即管理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通过文献阅读和专家论证的方法找到安全管理评价的二级指标,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合房地产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的运用,赋予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灰色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房地产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评价模型。最后,选取了天津市津南区某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在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和安全管理情况后运用之前建立的安全管理评价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案例项目的安全管理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案例项目今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改进和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是在分析房地产项目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综合评价建立了适合房地产项目特点的施工安全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在案例项目中的应用,得出案例项目的安全管理评价结果,在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周浩然[10](2017)在《安徽省煤炭工人需求与服务设计研究 ——以HB市某煤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作为我国的支柱型能源来源,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以及我国的能源结构不断升级,煤价不断下跌,煤矿产业进入寒冬期,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煤矿工人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煤矿工人的需求并不为人所知,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明确研究主题及确定调查对象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及深度访谈法来展开此次调研。经过研究发现,在生存需求中,由于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使得煤矿工人对安全有着强烈的需求,煤矿工人会产生焦虑的心态有着心理辅导的需求,同时煤矿工人有着了解关于煤矿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需求,以便煤矿工人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关系需求中,煤矿工人存在着夫妻和亲子沟通上的障碍,在夫妻和亲子沟通上需要帮助,煤矿工人在对煤矿弹性的工作制度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煤矿工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单一;在发展需求中,由于煤矿工人自身文化水平比较低,煤矿工人的自信水平较低同时有着较高的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比较强烈。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现状,本文设计了一套服务项目方案,旨在满足煤矿工人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和社会工作在煤矿领域的发展。
二、关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实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实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工作视角下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提升研究 ——以山西省L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高危岗位矿工 |
1.2.2 职业心理健康 |
1.2.3 心理韧性 |
1.2.4 不安全行为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高危岗位矿工职业心理健康的研究 |
1.3.2 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 |
1.3.3 关于不安全行为的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心理韧性理论 |
1.4.2 压力理论(ABC-X) |
1.4.3 认知行为理论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地访谈法 |
2.3 研究思路 |
2.4 研究创新与难点 |
2.4.1 研究创新点 |
2.4.2 研究难点 |
3 高危岗位矿工职业心理健康状况 |
3.1 研究场域简介 |
3.1.1 山西省L煤矿简介 |
3.1.2 高危岗位矿工职业安全保障情况 |
3.2 高危岗位矿工心理健康的研究过程 |
3.3 高危岗位矿工职业心理健康分析 |
3.3.1 高危岗位矿工人口学特征分析 |
3.3.2 高危岗位矿工心理健康自评状况分析 |
3.3.3 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现状分析 |
3.3.4 高危岗位矿工心理状况与不安全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 保护性因素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分析 |
4.1.1 影响心理韧性的内部保护因素分析 |
4.1.2 影响心理韧性的外部保护因素分析 |
4.2 危害性因素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分析 |
4.2.1 职业压力源事件与情境 |
4.2.2 心理健康资源的匮乏性 |
4.2.3 职业心理健康素养较低 |
4.2.4 矿工内生性动力的缺失 |
4.2.5 多重高压情境恶性累积 |
4.3 本章小结 |
5 社会工作视角下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提升策略 |
5.1 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提升整体服务模式构建 |
5.1.1 服务团队人员架构及职责分工 |
5.1.2 服务提供方式 |
5.1.3 主要服务内容 |
5.1.4 服务开展原则 |
5.2 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提升服务模型 |
5.3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心理韧性提升策略探讨 |
5.3.1 提升矿工个体的内在心理韧性 |
5.3.2 协助构建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 |
5.3.3 培育良好的煤矿企业文化氛围 |
5.3.4 全面协同营造健康韧性新环境 |
5.3.5 多元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介入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对社会工作视角进行研究的反思 |
6.2.1 研究困难与不足 |
6.2.2 研究注意事项 |
6.2.3 研究新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危岗位矿工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2)菏泽市交通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职业安全与健康 |
2.1.2 交通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脉络 |
2.2.2 事故致因“2-4”模型 |
2.2.3 “2-4”模型对交通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的适用性 |
2.3 文献综述 |
2.3.1 执法权益保护方面 |
2.3.2 现代警务保障方面 |
2.3.3 身心健康发展方面 |
2.3.4 风险防控研究方面 |
2.3.5 相关研究成果的启示 |
3 菏泽市交通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访谈调查与现状概述 |
3.1 访谈调查 |
3.1.1 访谈对象 |
3.1.2 访谈过程 |
3.1.3 访谈结论 |
3.2 现状概述 |
3.2.1 职业安全隐患大 |
3.2.2 职业健康风险高 |
4 菏泽市交通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现状分析与检验 |
4.1 调研过程 |
4.2 量表设计与问卷说明 |
4.2.1 量表设计 |
4.2.2 问卷说明 |
4.3 人口学变量描述 |
4.4 信度分析 |
4.5 效度分析 |
4.6 人口学变量对维度因素与安全和健康感知的影响 |
4.6.1 性别的影响 |
4.6.2 年龄段的影响 |
4.6.3 工作年限的影响 |
4.6.4 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
4.6.5 月收入的影响 |
4.7 不同维度因素对菏泽市交通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感知的影响 |
4.8 实证结论 |
4.8.1 样本代表性 |
4.8.2 人口学因素对菏泽市交通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感知的影响 |
5 影响菏泽市交通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原因分析 |
5.1 人口学因素 |
5.2 个体因素 |
5.3 组织管理因素 |
5.4 外部因素 |
6 发展菏泽市交通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执法权益保护,维护交警权威 |
6.1.1 改善外部执法环境 |
6.1.2 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
6.1.3 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
6.2 提升装备管理水平,增强警务保障 |
6.2.1 统一思想认识 |
6.2.2 科学规范管理 |
6.2.3 培养装备人才 |
6.2.4 创新装备研发 |
6.3 完善晋升考核体制,合理调配警力 |
6.3.1 发挥制度激励作用 |
6.3.2 科学配置现有警力 |
6.4 关注职业生涯管理,拓展发展空间 |
6.4.1 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
6.4.2 女交警职业生涯管理 |
6.4.3 中期职业生涯管理 |
6.5 保障交警心理健康,预防职业倦怠 |
6.5.1 基于组织视角的策略 |
6.5.2 基于个人视角的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基层交警职业安全与健康调查问卷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
2.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的内涵 |
2.2 我国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立法现状 |
2.2.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立法历史沿革 |
2.2.2 我国现行煤矿安全生产主要法律法规 |
2.3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立法所存在的缺陷 |
2.3.1 煤矿安全生产立法的指导思想过于滞后 |
2.3.2 立法技术过于粗糙和立法过于宽泛 |
2.3.3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不协调 |
2.3.4 现行刑法对煤矿安全事故责任人惩处不力 |
2.3.5 对安全培训制度的规定不够完善 |
2.4 我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监察机制 |
2.4.1 我国煤矿安生生产监察体系的历史沿革 |
2.4.2 煤矿安全生产监察的内容 |
2.4.3 我国现行煤矿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及其监督制度 |
3.1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
3.2 美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保障制度 |
3.2.1 美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立法现状和启示 |
3.2.2 美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的建设及启示 |
3.3 其他主要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 |
3.3.1 澳大利亚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 |
3.3.2 德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 |
3.3.3 英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 |
3.3.4 俄罗斯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 |
3.3.5 南非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 |
3.4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的借鉴 |
第4章 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的建议 |
4.1 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立法的建议 |
4.1.1 确立确保公民生命权的立法指导思想 |
4.1.2 建议修改《矿山安全法》 |
4.1.3 制定《煤矿安全生产与健康法》 |
4.1.4 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责任人的刑事打击 |
4.1.5 完善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
4.1.6 加强对煤矿职工的安全培训 |
4.2 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督制度的建议 |
4.2.1 建立综合统一的煤矿安全监察主体 |
4.2.2 完善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度 |
4.2.3 细化煤矿安全监察处罚条例 |
4.2.4 建立煤矿安全联合执法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矿业权出资的法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矿业权出资概述 |
1.1 矿业权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
1.2 非货币财产出资的研究 |
1.3 矿业权流转的研究 |
2. 矿业权出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矿业权出资的现状 |
2.1.1 公司法对矿业权出资的规定 |
2.1.2 矿产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对矿业权出资的规定 |
2.2 矿业权出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2.1 公司登记方面对矿业权出资的限制 |
2.2.2 矿业权取得及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对矿业权出资的限制 |
2.2.3 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对矿业权出资的影响 |
2.2.4 评估机构的独立和权威程度对矿业权出资的影响 |
3. 矿业权出资的法律理论分析 |
3.1 矿业权出资的民法理论基础分析 |
3.1.1 矿业权出资的物权法分析 |
3.1.2 矿业权出资的意思自治原则分析 |
3.2 矿业权出资的公司法理论基础分析 |
3.3 矿业权出资的比较法分析 |
3.3.1 国外矿业权出资法律制度的介绍 |
3.3.2 国外矿业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4. 矿业权出资的可行性分析——以山西为例 |
4.1 探矿权出资的可行性分析 |
4.1.1 探矿权的概念 |
4.1.2 探矿权出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3 探矿权出资风险和价值分析 |
4.2 采矿权出资的可行性分析 |
5. 矿业权出资制度的规范及完善 |
5.1 建立符合国情、顺应国际的矿业权出资主体制度 |
5.1.1 国家作为出资人的出资制度 |
5.1.2 其他主体作为出资人的出资制度 |
5.2 矿业权出资的具体法律制度设计 |
5.2.1 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 |
5.2.2 国家工商总局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登记规定 |
5.2.3 明确矿业权的出资人和受让人的主体资格 |
5.3 建立相关制度保障矿业权的安全出资 |
5.3.1 加强矿业权评估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
5.3.2 行政管理部门对矿业权的信息对称及协调 |
5.3.3 矿业权的出资管理应实施年检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煤矿安全监管中的政府管制失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导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 论文创新点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 研究现状 |
(二) 相关理论概述 |
三、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我国煤矿安监现状及发展动态 |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原因分析 |
(一) 煤矿安全监管的违法成本分析 |
(二) 煤矿安全监管的管制俘虏分析 |
(三) 执法环境引起的政府管制失灵问题分析 |
五、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应对策略 |
(一) 增加事故成本,增强政府监管功效 |
(二) 多管齐下,防止政府管制失灵 |
(三) 健全监督机制,保证行政执法效果 |
(四) 以科技手段促进煤矿安全监管 |
六、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第二序改变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Abstract(detailed)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煤矿安全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
2.1 第二序改变的理论 |
2.2 第二序改变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创新中的应用原理 |
2.3 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 |
2.4 煤矿安全管理创新 |
2.5 煤矿安全管理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矿2S 安全管理模式 |
3.1 煤矿2S 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原理 |
3.2 煤矿2S 安全管理模式的层次结构 |
3.3 煤矿2S 安全管理模式之“方” |
3.4 煤矿2S 安全管理模式之“圆” |
3.6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责任经营化管理模式 |
4.1 煤矿安全责任经营化管理的创新原理 |
4.2 煤矿安全责任经营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
4.3 煤矿安全责任经营化管理模式的层次结构 |
4.4 煤矿安全责任经营化管理的内涵体系 |
4.5 煤矿安全责任经营化管理的实施 |
4.6 本章小结 |
5 煤矿绿色安全管理模式 |
5.1 煤矿绿色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原理 |
5.2 煤矿绿色安全管理模式的层次结构 |
5.3 煤矿绿色安全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6 协庄煤矿安全管理创新实践及效果分析 |
6.1 协庄煤矿简介 |
6.2 协庄煤矿2S 文化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
6.3 协庄煤矿安全责任经营化管理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
6.4 协庄煤矿绿色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
6.5 协庄煤矿安全管理小结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与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房地产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评价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安全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安全管理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施工安全管理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施工安全管理 |
2.1.1 施工安全管理定义 |
2.1.2 施工安全管理的在房地产项目施工中的作用 |
2.1.3 房地产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 |
2.1.4 房地产项目中施工安全管理的内容 |
2.2 施工安全管理评价概述 |
2.2.1 安全管理评价的含义 |
2.2.2 安全管理评价的实施程序 |
2.2.3 房地产项目对安全管理评价的要求 |
第3章 房地产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3.1.1 系统性原则 |
3.1.2 典型性原则 |
3.1.3 科学性原则 |
3.1.4 可比性原则 |
3.1.5 综合性原则 |
3.2 房地产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
3.2.1 事故致因理论 |
3.2.2 影响安全管理的因素 |
3.3 指标体系构建 |
3.3.1 一级指标的确立 |
3.3.2 二级指标的确立 |
3.3.3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3.4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确定 |
3.4.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3.4.2 层次分析法 |
3.4.3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房地产项目施工安全管理评价的方法 |
4.1 安全管理评价方法选择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1.2 灰色综合评价法 |
4.1.3 集对分析评价法 |
4.1.4 人工神经网络法 |
4.1.5 结构方程法 |
4.1.6 评价方法选择 |
4.2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
第5章 房地产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评价案例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1.1 基本信息 |
5.1.2 设计及施工部署情况 |
5.1.3 施工目标 |
5.1.4 施工单位组织结构概况 |
5.1.5 主要施工方案选用 |
5.1.6 总体施工工艺流程 |
5.2 项目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
5.2.1 项目安全管理目标 |
5.2.2 安全生产管理架构 |
5.2.3 项目安全管理体系 |
5.3 安全管理评价实施 |
5.3.1 指标的赋值标准 |
5.3.2 数据收集 |
5.3.3 指标灰色综合评价计算 |
5.4 安全管理评价结论 |
5.4.1 总目标下评价结论 |
5.4.2 总目标下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评价结论 |
5.5 案例项目改进建议 |
5.5.1 弱势指标改进建议 |
5.5.2 其他指标优化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访谈大纲 |
致谢 |
(10)安徽省煤炭工人需求与服务设计研究 ——以HB市某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关于煤矿工人的研究综述 |
2.关于需求的研究综述 |
3.研究综述评价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一、研究设计 |
(一)确定研究主题 |
(二)明确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
1.安徽省HB市基本情况介绍 |
2.明确调查对象 |
(三)研究步骤 |
1.整理和收集资料 |
2.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 |
3.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四)得出结论并设计服务方案 |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煤炭工人 |
2.需求 |
三、调研基本情况 |
(一)调研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
(二)煤矿工人的需求状况分析 |
1.生存需求分析(Existence) |
2.关系需求分析(Relatedness) |
3.成长发展需求分析(Growth) |
四、煤矿工人服务项目设计 |
(一)项目名称 |
(二)项目背景 |
(三)项目设计理念 |
1.强调服务对象的自主性 |
2.关注服务对象及其周围人 |
3.强调服务对象的整体需求 |
(四)项目目标 |
1.整体目标 |
2.分目标 |
(五)项目周期 |
(六)服务内容 |
1.项目执行产出/成功指标/目标评估指标描述 |
2.项目服务内容及实施计划 |
3.资金预算 |
4.项目评估 |
5.项目运行监测机制及程序 |
6.风险分析及应对预案 |
7.项目的创新型及可推广性 |
五、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关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实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工作视角下高危岗位矿工心理韧性提升研究 ——以山西省L煤矿为例[D]. 冯旭艳. 北京建筑大学, 2021
- [2]菏泽市交通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调查研究[D]. 邹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5)
- [3]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制度的完善[D]. 陈永乐. 湖南大学, 2012(03)
- [4]矿业权出资的法律问题[D]. 谢小妮. 山西财经大学, 2011(11)
- [5]煤矿安全监管中的政府管制失灵问题研究[D]. 赵廷安. 兰州大学, 2011(10)
- [6]基于第二序改变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研究[D]. 袁秋新.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4)
- [7]高剑生:真诚为矿工维权[N]. 丰硕,李仑,刘武彦. 中国煤炭报, 2009
- [8]关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实务探讨[J]. 张明安,王起文,王满明,庾多正. 煤矿安全, 2004(01)
- [9]房地产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评价研究与应用[D]. 杜鹏. 天津大学, 2018(06)
- [10]安徽省煤炭工人需求与服务设计研究 ——以HB市某煤矿为例[D]. 周浩然. 新疆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