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论治消渴病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崔文澜[1](2020)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指因糖尿病而并发的肾脏病变,通常是根据UACR增高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慢性肾脏疾病(CKD)而做出的临床诊断。有研究表明,19.5%的DKD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进展为ESRD的发病率接近心血管死亡率的2.5倍,是各种原因死亡率的1.5倍。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医案资料,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2.5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探讨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用药规律及经验,以继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为青中年医生学习名老中医经验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之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经吴深涛教授门诊诊治并开具处方的125名患者,收集共计301例次医案资料,并对医案数据(四诊信息、中药名称、相关化验等)进行标准化处理,应用统计报表系统对医案的基本信息、药物频数、四气五味、归经、所属门类等进行统计,应用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无监督系统熵聚类分析,挖掘出吴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医案的常见症状、舌象、脉象频数,常用中药及剂量、常用药物组合、各证型的用药规律及新方分析等。结果1.本研究共计纳入125名患者,其中男性79名,女性46名;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69岁,其中50-59岁39人,占比31.2%,60-69岁34人,占比27.2%。2.通过对301例次医案资料的分析,可得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症状多为全身性,其中口干(258)、口渴(196)、小便频数(89)、多饮(65)为糖尿病常见症状,乏力(177)、胸闷(167)、憋气(153)、寐欠安(121)、下肢水肿(84)、小便泡沫(92)为肾脏病症状。舌质类型主要为舌红(120)、舌暗红(70)、舌淡红(45),舌苔类型主要为苔白腻(77)、苔黄腻(65)、苔白(57)。脉象主要为脉弦(55)、脉弦滑(52)、脉沉细(38)、脉弦细(31)。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早期和临床期大致相等,其中早期(53)、临床期(55)。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2期和A3期占主要部分,累计占比95.6%,其中A2期(56)、A3期(53)、A1期(5)。3.本研究共录入301首处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药物共255味,前25味药物分别为:甘草(189)、茯苓(186)、柴胡(185)、黄芩(153)、黄芪(151)、太子参(146)、熟大黄(122)、石莲子(102)、炒枳壳(101)、黄连(98)、麦冬(97)、当归(96)、生地黄(88)、炒白术(87)、白芍(84)、知母(81)、车前子(78)、肉桂(70)、葛根(69)、地骨皮(68)、泽泻(68)、牛膝(67)、丹参(67)、佩兰(64)、赤芍(62)。4.吴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药物四气统计:寒性药物(46.30%)、温性药物(24.07%)、平性药物(22.73%)、热性药物(3.61%)、凉性药物(3.30%)。五味统计:甘味(33.36%)、苦味(32.12%)、辛味(19.63%)。归经统计:脾经(16.94%)、肺经(16.32%)、肝经(16.27%)、胃经(12.76%)、肾经(11.35%)。5.本次研究中根据门类药味数量统计:清热药43味、补虚药41味、利水渗湿药22味、活血化瘀药19味、解表药17味、祛风湿药17味。药物所属门类频数统计:补虚药(24.15%)、清热药(20.13%)、利水渗湿药(9.98%)、解表药(9.04%)、活血化瘀药(7.35%)、收涩药(4.97%)。6.统计吴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301首处方的药物组合使用频数,对使用频数≥60的药物组合,共计316组,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如表17所示),设置支持度为40%,组方规律如图4所示,包括蒲公英、桃仁、葛根、熟大黄、当归、赤芍、白芍、黄连、炒枳壳、生地黄、甘草、柴胡、佩兰、僵蚕、地骨皮、黄芪、黄芩、麦冬、炒白术、石莲子、茯苓、车前子、桂枝、太子参、肉桂、牛膝、泽泻、知母共28味药物。从总体看,本次统计常用的药对配伍以交通心肾、益气养阴、化浊解毒、滋补肝肾、清退虚热为主,符合吴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扶正祛邪的学术思想。7.将吴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301首处方的证候分为7个证型,并进行统计分析,按照频数及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1)心肾不交证(20.27%),(2)气阴两虚证(18.94%),(3)浊毒内蕴证(17.94%),(4)阴阳两虚,浊毒内蕴证(17.28%),(5)脾肾阳虚证(10.96%),(6)肝肾阴虚证(10.30%),(7)胃热伤肾证(4.32%)。不同证型的核心药物分别为:(1)心肾不交证:甘草、黄芩、太子参、麦冬、黄芪、地骨皮、车前子、茯苓、石莲子、柴胡;(2)气阴两虚证:桂枝、甘草、茯苓、玄参、白芍、黄芪、太子参、黄芩、炒白术、麦冬、生地黄、知母、柴胡;(3)浊毒内蕴证:干姜、炒枳壳、姜黄、黄连、熟大黄、僵蚕、黄芩、柴胡、佩兰、白芍、甘草;(4)阴阳两虚,浊毒内蕴证:当归、柴胡、煅牡蛎、连翘、蒲公英、甘草、积雪草、桃仁、葛根、红花、生地黄、炒枳壳、赤芍、熟大黄;(5)脾肾阳虚证:桂枝、泽泻、益母草、牛膝、木瓜、猪苓、茯苓、炒白术、菟丝子、枸杞子、党参、炙甘草、覆盆子、肉桂、熟地黄、当归、山茱萸、黄芪、山药;(6)肝肾阴虚证:黄芪、黄柏、牡丹皮、熟地黄、山茱萸、泽泻、山药、肉桂、当归、知母、茯苓、石莲子、太子参、生地黄;(7)胃热伤肾证:石斛、绵萆薢、黄连、熟地黄、天花粉、茯苓、煅磁石、蝉蜕、蛇床子、玄参、鸡内金、太子参、覆盆子。8.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和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吴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255味常用中药间的关联系数,得出吴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36个核心组合,18个新方。这一结果基本符合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用药规律。结论1.“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实现了医案资料的录入、管理、分析和方剂的组方规律统计分析,有助于方剂的组方规律研究和新方的挖掘。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和无监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出的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用药规律,为教学和临床提供了明确的线索,指明了研究的方向,但临证时仍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举一反三,方能应用于临床,达到预期的效果。2.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以气阴两虚为主,晚期则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留。其病位以肾为中心,常涉及肝、脾诸脏,后期还会波及心肺,导致五脏俱病。吴深涛教授治疗本病强调其病性为虚实夹杂,或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虚者或气阴两虚、或脾肾阳虚,实者,湿浊内蕴,浊毒停积,日久则阴阳俱虚。治疗上活用交通心肾、补益气阴、化浊解毒、健脾温肾等法。3.吴师治疗本病主要思想:一是重视斡旋中焦,升清降浊,二是重视气血辨证,初病在气,久在血在络,故而化浊祛瘀应贯穿该病治疗的全程。
石书龙[2](2020)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以及绞股蓝皂苷XLIX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证型分布,结合相关临床指标,分析不同证型的临床特点,从而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2.探讨绞股蓝皂苷XLIX是否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式收集纳入本研究的12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以及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指标,运用SPSS软件建立这120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数据库,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中的Ward’s method以及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所聚类别证候条目的分布情况,由3名主任医师组成的中医专家组对聚类分析的初始模型进行商讨,结合中医学专业知识、证候诊断标准以及临床实际情况,最终确定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证型分类标准。然后,根据此标准,通过具体分析每个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舌脉之表现,来判定其所属中医证型,最后总结、归纳、分析各证型组的临床指标,并进行不同证型组之间的指标比较,以及探讨各证型组中与胰岛素抵抗程度呈相关性的敏感指标。2.实验研究: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生理盐水组、脂肪乳组、脂肪乳+绞股蓝皂苷XLIX(Gyp-XLIX)组,通过静脉输注脂肪乳来建立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结合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来验证Gyp-XLIX是否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实验完成后,留取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并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相关试验,来探讨Gyp-XLIX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1)四诊信息分布: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频数分布居前十位的症状有:麻木不仁91例(75.83%),口干渴71例(59.17%),乏力70例(58.33%),失眠62例(51.67%),视物模糊57例(47.50%),夜尿频数48例(40.00%),关节刺痛46例(38.33%),头晕43例(35.83%),胸部闷痛42例(35.00%),心悸40例(33.33%);舌象以舌暗红、苔黄腻多见;脉象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弦脉、沉脉、滑脉、数脉、细脉、涩脉、缓脉、微脉、弱脉。(2)聚类分析结果:所聚4类中医证型分别为肝胃郁热证、痰瘀热结证、气阴亏虚证、阴阳两虚证。各证型分布情况为:肝胃郁热证35例(29.90%),痰瘀热结证55例(47.00%),气阴亏虚证17例(14.55%),阴阳两虚证10例(8.55%)。另外,有3例患者的中医辨证无法纳入到上述四种证型之中。(3)不同证型组之间的临床指标比较:(1)从各组病程可以看出,肝胃郁热证型组病程最短,与其它三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阳两虚证型组病程长于痰瘀热结型和气阴亏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各中医证型组中,痰瘀热结证型组HOMA-IR值最高,与另外三证型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阴阳两虚证型组HOMA-IR值最低,与气阴亏虚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但与肝胃郁热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各中医证型组中,痰瘀热结证型组BMI、Hb A1c最高,和另外三证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TG、LDL水平按肝胃郁热、阴阳两虚、气阴亏虚、痰瘀热结组依次升高,而CHOL水平则按阴阳两虚、肝胃郁热、气阴亏虚、痰瘀热结组依次升高,其中,痰瘀热结证型组TG、CHOL、LDL水平最高,明显高于其它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5)在肝胃郁热证型组中,TG、LDL与HOMA-IR呈正相关(分别r=0.43,P<0.05;r=0.26,P<0.05)。在痰瘀热结证型组中,BMI、Hb A1c、TG、CHOL、LDL与HOMA-IR均呈正相关(分别r=0.45,P<0.05;r=0.31,P<0.05;r=0.52,P<0.05;r=0.38,P<0.05;r=0.43,P<0.05)。在气阴亏虚和阴阳两虚证型组中,BMI、Hb A1c、TG、CHOL、LDL与HOMA-IR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2.实验研究:(1)与生理盐水输注组相比,由于脂肪乳的输注,脂肪乳组和脂肪乳+Gyp-XLIX组中的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明显地升高。(2)相比于生理盐水输注,脂肪乳输注明显降低了稳态葡萄糖输注率(SSGIR)(P<0.001),表明了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然而相对于脂肪乳组,脂肪乳+Gyp-XLIX组中的SSGIR明显地升高(P<0.01),说明Gyp-XLIX能缓解脂肪乳引起的胰岛素抵抗。(3)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Gyp-XLIX能明显减轻脂肪乳输注引起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丝氨酸307(Ser307)位点磷酸化表达的升高,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85位点和蛋白激酶B(Akt)473位点磷酸化表达的降低,表明Gyp-XLIX能够减轻脂肪乳对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破坏作用。(4)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Gyp-XLIX能明显减弱脂肪乳输注引起的κB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过表达及其泛素化降解和核因子κB(NF-κB)核移位,表明Gyp-XLIX降低了脂肪乳激发的IκBα/NF-κB信号通路的传递活性。(5)脂肪乳的输注使得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m RNA表达明显地升高,也使得肌肉组织中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m RNA表达显着增加,另外,由于脂肪乳的输注,肝组织中IL-1β和肌肉组织中IL-6的m RNA表达相对于生理盐水组,也有增加的趋势,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Gyp-XLIX能够明显降低这些炎症细胞因子转录水平表达的升高。结论:1.临床研究:胰岛素抵抗被公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关键病理特征,是引起2型糖尿病发生和导致其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尽早地针对胰岛素抵抗予以干预和治疗,以防迁延生变。根据我们的研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可以划分为肝胃郁热、痰瘀热结、气阴亏虚、阴阳两虚这四大证型,不同证型的症状表现不一,轻重缓急亦各有差异。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可以大致归纳为早期气机不畅,郁热不解,继则酿痰生瘀,留恋不祛,久之戕害元气,耗气伤阴,终则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我们在临床上既要“宏观辨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舌脉之表现,按照传统中医学基本理论,先确立其相应中医证型,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微观辨证”,基于患者的临床指标,再结合其体质、病程、发病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案的实施。2.实验研究:Gyp-XLIX能明显改善脂肪乳静脉输注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脂肪乳对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PI3K/Akt)的破坏,进一步研究发现,Gyp-XLIX的这一有益效应可能与其能够减轻脂肪乳引起的肝脏和肌肉组织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3.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之精髓,通过临床部分的研究,我们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证型分类标准作了深入的探讨,为其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的补充和完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若能在传统辨证论治、随证遣药基础之上,适当加用一些具有明确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药物,做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中西优势互补,可以在临床上相得益彰,进而大大增加临床疗效。通过实验部分的研究,我们初步证实了Gyp-XLIX作为胰岛素抵抗改善药物的可行性,为全面认识中药绞股蓝的药理作用,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王亚菲[3](2020)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并基于证素辨证体系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的常见中医证素进行分析,探寻本病病位、病性及其分布特点,并通过证素对证型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进行临床调查,首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抑郁评估,纳入符合抑郁状态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中医临床证候,基于证素辨证的方法进行证素的辨证,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中医证素分布进行分析,并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证型进行探索。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5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患者。1.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75例患者共计774个证素,其中“Ⅱ”级证素最多,占40.05%,“Ⅱ”及“Ⅲ”级证素共占62.79%,可见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患者临床症状可能较明显。2.单一证素分布:①病位证素:出现频率上,出现最多的为肝,其次为肾、心神、脾,再次为胃、心、肺,膀胱出现频率最少;证素平均权值比较,均值大于20的证素包括肝、肾、脾,其中肝权值均值最高,心神权值均值接近于20。②病性证素:出现频率上,最高的为阴虚、气滞,其次为湿、热、阳虚、气虚,再次为阳亢、血虚、痰、血瘀,血热、动风、津亏出现频率较少;证素平均权值比较,阴虚>气滞>气虚>阳虚>湿>血虚>热>血瘀>痰>阳亢,除阳亢外,其他证素平均权值均大于20。3.证素组合分布:①病位证素组合:多种病位证素组合比较常见,其中4种病位组合最常见,占32.00%,以“肝、脾、肾、心神”、“肝、心、肾、心神”组合为主;其次为3种病位组合(18.67%),以“肝、肾、心神”、“肝、脾、肾”组合为主;2种病位组合(17.33%),以“肝、脾”、“肝、心神”“肝、肾”组合多见。肝证素参与组合最多,常主要与心神、肾、脾证素以不同组合形式出现。②病性证素组合:虚性、实性证素共同参与组合的共73例,占97.33%,且组合较复杂多变,其中6种和7种病性证素组合占比最高,均占16%,其次为8种病性组合(14.67%)。阴虚、气滞常共同参与证素组合,共有63例,占84%。虚性证素以阴虚为主,常与其他虚性证素(气虚、阳虚、血虚)出现不同组合形式,共有58例,占77.3%;实性证素以气滞为主,常与其他实性证素(阳亢、湿、痰、血瘀、热)以不同形式进行组合,共有62例,占82.67%。4.证素分布特征:①性别上,女性阳虚证素出现率高于男性。②年龄上,老年人脾、阳虚出现率高于非老年人。③随着糖尿病病程增长,胃、血虚证素出现频率逐渐增加。④随着抑郁评分增加,心、心神、胃、气虚、阳亢证素更易出现,其中以心神、阳亢证素为着。5.通过聚类分析对中医证素进行聚类,树状图中类间距在15时可将证素聚为4类:第一类:肝、阴虚、气滞、湿,肝郁阴虚兼湿证;第二类:热、阳虚、肾、心神、气虚、脾,脾肾亏虚,热扰心神证;第三类:胃、心、血瘀、血虚、痰、阳亢,心血亏虚,痰瘀互阻证;第四类:肺、血热、动风、津亏、膀胱,肺热津亏证。结论:1.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心神密切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气滞、湿、热、瘀、痰之实邪,主要病机为阴虚气滞。2.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证素病理表现较重,且组合复杂多变;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阳虚证素;老年人易出现脾阳虚;糖尿病病程越长,更易出现胃、血虚证素;抑郁状态越明显,心神、阳亢证素越容易出现。3.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及临床经验,大致可分为以下证型:肝郁阴虚兼湿证、脾肾阳虚证、热扰心神证、心血亏虚证、痰瘀互结证、肺热津亏证。
唐子西[4](2020)在《基于关联规则的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中医学理论和温病学郁热病机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以冀深化温病学郁热辨证方法研究,提高糖尿病肾病的诊疗和临床研究水平。方法:在温病郁热病机理论研究基础上,按照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收集246例糖尿病肾病病例(其中临床病例184例、文献病例62例),设计郁热证候调查表,将医案分为湿热郁结证108例、痰热郁结证51例、燥屎热结证42例、积滞热结证22例、热瘀互结证15例、卫分无形郁热证8例,并以湿热郁结证、痰热郁结证和燥屎热结证作为本课题主要研究证型。以所有医案资料信息作为数据源,进行数据预处理,开展统计学处理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和温病学理论,分析、认识运算结果,开展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结果:1.108例湿热郁结证中症状体征出现频率前十位的分别是脉滑(70.37%)、苔黄腻(69.44%)、口干(66.67%)、乏力(46.30%)、下肢水肿(46.30%)、舌红(45.37%)、脉弦(44.44%)、视物模糊(43.52%)、舌暗红(41.67%)、脉数(38.89%)。设置阈值置信度30%、支持度10%,关联规则运算后发现关联2项时共获得202条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581条规则,关联4项时共获得425条规则,关联5项时共获得105条规则。2.51例痰热郁结证中症状体征出现频率前十位的分别是咯痰(96.08%)、咳嗽(94.12%)、脉滑(74.51%)、口干(72.55%)、苔黄腻(64.71%)、舌暗红(54.90%)、乏力(50.98%)、四肢麻木(49.02%)、脉弦(45.10%)、视物模糊(45.10%)。设置阈值置信度30%、支持度10%,关联规则运算后发现关联2项时共获得431条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2075条规则,关联4项时共获得3921条规则,关联5项时共获得3547条规则。3.42例燥屎热结证中症状体征出现频率前十位的分别是大便秘结(95.24%)、口干(76.19%)、脉弦(71.43%)、舌红(54.76%)、乏力(50.00%)、脉数(50.00%)、视物模糊(50.00%)、尿多(47.62%)、头晕(38.10%)、夜寐不安(38.10%)。设置阈值置信度30%、支持度10%,关联规则运算后发现关联2项时共获得201条规则,关联3项时共获得567条规则,关联4项时共获得528条规则,关联5项时共获得200条规则。结论:1.温病郁热辨证方法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辨证方法之一,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共同指导临床辨证运用。2.通过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关联规则分析相结合,认识到糖尿病肾病热相关病证主要有:湿热郁结证:口干、尿黄、下肢水肿、头晕、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其中尿黄、口干和脉滑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痰热郁结证:咳嗽、咯痰、痰粘难咳、痰色黄、胸闷、恶心、呕吐、下肢水肿,其中痰粘难咳、痰色黄和下肢水肿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燥屎热结证:口干、多食易饥、大便秘结、夜寐不安、舌红、苔黄、脉弦、脉数,其中多食易饥、大便秘结和口干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3.本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病性属实为多,“热”、“郁”、“瘀”、“虚”等病机贯穿其中,推测发病日久可因实致虚。研究结果与赵绍琴教授“慢性肾病非虚新论”一致,临床运用郁热机理辨治糖尿病肾病时,可结合“虚”病机全面辨证。
王宣权[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主要以糖、脂肪、蛋白质紊乱为主的代谢综合征,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西医主要采用生活方式干预结合药物的方法来治疗2型糖尿病,虽降糖药物种类较多,能较好的控制血糖情况,但其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对社会经济造成的负担越来越重。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优势。赵进喜教授长期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科研、教研工作,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经验,对于中医药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技术,对赵进喜教授诊治2型糖尿病的经验进行多维度系统分析,总结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并评价三阴三阳体质辨识软件的准确率,可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由赵进喜教授开具处方的患者医案141例。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SPSS 26.0和Force Atlas图布局算法等研究工具,分别对症状、证候、体质、用药等内容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路图形布局,并对结果进行研究,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同时应用三阴三阳体质辨识软件自动判断患者体质,将系统结果与专家临床判定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价体质辨识软件准确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1例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男性78例,女性63例,年龄集中在40-69岁,占全部患者人数的73.759%。年龄分布结果以中老年居多。就症状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方面,多见乏力、性急易怒、口干、腰酸、膝软无力、双目干涩、多食易饥及自汗易感等。舌诊常见舌体胖、舌质紫暗、舌体胖舌苔白、舌苔腻及舌下络脉色紫怒张等。脉象有脉沉、脉弦、脉滑、脉细、脉沉细及脉滑数等。四诊所得症状出现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性急易怒、口干、腰酸、膝软无力、双目干涩、舌体胖、脉沉及多食易饥等。中医证候统计结果最常见的为血瘀证(81.560%),其次为阴虚证、郁热证、结热证、痰湿证及痰热证等。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结果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三名为厥阴体质(40.430%)、少阳体质(39.010%)、阳明体质(14.180%)。三阴三阳体质各亚型的分布方面,少阳乙型(24.110%)为最高,其次为厥阴甲型、少阳丙型、阳明甲型、厥阴乙型等。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为丹参、葛根、黄芩、荔枝核、蚕沙、柴胡、白芍、鬼箭羽、地骨皮、黄连及仙鹤草等。就其药性而言,四气方面选用寒性、微寒及温性药物较多。五味方面选用苦味、甘味及辛味较多。就其归经而言,归肝经的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肺、脾、肾及胃等。就其中药功效而言,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选用最多。厥阴体质最常出现症状为性急易怒,其次为乏力、口干、腰酸及双目干涩等。结果显示,性急易怒与厥阴体质关系最为密切。少阳体质最常出现症状为乏力其次为舌体胖、心情忧郁、心情忧郁或心烦等。其中,心情忧郁和心情忧郁或心烦两者的置信度较乏力和舌体胖更高,显示与少阳体质关系密切。阳明体质最常出现症状为脉沉、脉滑、肢体麻痛、定位刺痛或夜间加重、夜尿多、五心烦热及脘腹胀满。结果显示,阳明体质与脉沉、脉滑密切相关。其中,阳明体质与肢体麻痛、定位刺痛或夜间加重和脘腹胀满关系密切。体质与证候的关系方面,厥阴体质最常出现的证候为痰湿证,湿热证、血虚证及肝阳证。其中肝阳证置信度最高(0.470),显示与厥阴体质关系密切。少阳体质最常出现的证候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气虚证、痰热证及气滞证等。其中气滞证置信度较高(0.530),显示与少阳体质关系密切。阳明体质最常出现的证候为血瘀证、湿热证、血虚证、水湿证、湿浊证。水湿证置信度较高(0.260),显示与阳明体质关系密切。在体质-证候-中药的复杂网路图中显示,在体质中某些症状的表现较为突出,症状与体质之间有一定的趋向性。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的核心药物包括柴胡、黄芩、北沙参、半夏、陈皮、葛根、丹参、夏枯草、苍术、白术、茯苓、黄芪、川芎、当归、白芍、鬼箭羽、牛蒡子、蚕沙、地骨皮、黄连、甘草等。最常用的药对有续断片、桑寄生;桃仁、红花;龙骨、牡蛎;玉竹、豨莶草等。最常用的药串有土茯苓、萆薢、石韦、穿山龙;僵蚕、姜黄、熟大黄、蝉蜕;桃仁、红花、水蛭、地龙等。三阴三阳体质小程序性能评价方面,以少阳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2.432%。厥阴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1.091%。阳明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2.432%。而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及太阳体质准确率分别为98.469%、95.946%、97.297%,虽然准确率高,但阳性似然比或阴性似然比的数值出现NA值或0.000的值。该为样本量不足,可待提高样本量后再次求证。对三阴三阳亚型体质的评价中,少阳甲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90.541%。少阳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74.324%。少阳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5.135%。厥阴甲型判断准确率达78.378%。厥阴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9.189%。厥阴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94.595%。阳明甲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3.784%。阳明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94.595%。阳明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 98.649%。结论:①本研究的病历资料中,2型糖尿病三阴三阳体质分类,厥阴、少阳和阳明体质较多。②基于本研究的病历资料,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重视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常用清热药与活血化瘀药,体现着赵进喜教授重视针对病机用药思路。③三阴三阳体质辨识软件准确度较为满意,对体质亚型的判定准确度有待采集更多数据进一步评价。
张力[6](2020)在《清浊益肾汤治疗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清浊益肾汤对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以及血糖、血脂、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的影响,来评价清浊益肾汤治疗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浊益肾汤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和观察周期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因失访脱落1例,治疗组因未按规定服药剔除1例。实际完成研究的患者共68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34例。2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及中医证候积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64.7%,治疗组88.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1清浊益肾汤能有效改善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2清浊益肾汤能有效控制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3在西药基础治疗上加用清浊益肾汤治疗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疗效显着,且具有安全性。图0幅;表12个;参147篇。
范婷[7](2020)在《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衰弱的关联》文中认为目的:系统地评估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探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1.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 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10月28日。并且手工检索《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近两年的相关文献,对采用益气补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筛选,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标准进行资料提取、文献质量的评价,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2.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的临床疗效观察。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每组样本量21例,共42例。纳入病例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42例患者按就诊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糖肾汤颗粒剂,糖肾汤为免煎中药配方颗粒,水冲200ml,早晚各一次温服,日一剂。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实验周期6个月。观察时点:治疗组在0月、3个月、6个月,共3次,对照组在0月、6个月,共2次;疗效性指标: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的评测。安全性指标:在0个月、6个月各作一次,分别在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周内检查,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进行疗效评价,包括A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GFR、空腹血糖等相关临床指标,中医症状积分量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DSQL。进行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按照国家《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证候判定标准及病变脏腑诊断标准,同时应用《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衰弱指数,根据《临床衰弱量表》计算患者的衰弱分级情况,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斯皮尔曼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不同证候的衰弱指数及衰弱分级情况。结果:1.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共纳入12项研究。纳入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联合使用相比,单用益气补肾方在减少尿蛋白[RR=-0.74,95%CI=(-0.89,-0.59)]、降低糖化血红蛋白[RR=-0.28,95%CI=(-0.58,0.01)]和空腹血糖[RR=-0.56,95%CI=(-0.77,-0.36)]方面更加具有优势。2.临床疗效观察2.1组间比较主要疗效指标:6个月治疗周期干预后,治疗组在ACR指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糖化血红蛋白上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ACR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率,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次要疗效指标:在空腹血糖及GFR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中,6个月治疗周期的干预后,治疗组在治疗维度上,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及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中,6个月治疗周期的干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改善率均不明显,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2组内比较:主要疗效指标:治疗组用药3个月,ACR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的ACR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个月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干预后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HbA1c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可以观察到糖肾汤治疗降低HbA1c的作用在3个月时优于6个月。治疗组ACR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率,3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6个月,治疗组两时间段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次要疗效指标:治疗组3个月干预后的空腹血糖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的空腹血糖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干预后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空腹血糖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可以观察到糖肾汤治疗降低空腹血糖作用明显,并且在3个月时优于6个月。治疗组3个月及6个月干预后的GFR有升高趋势,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在3个月时的中医症状积分有下降趋势,3个月及6个月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个月干预后中医症状积分高于干预前,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通过本研究44例患者观察显示,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衰弱指数与衰弱分级逐渐增加,衰弱指数和衰弱分级呈正相关,衰弱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不论是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其兼夹证候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并发症越多。44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以气虚、阴虚证候最为多见;在老年糖尿病肾病多见证候气虚及阴虚患者中,病程越长,衰弱等级越高;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并发症越多;病程与衰弱指数无关;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与年龄、病程、辨证、并发症、衰弱分级及FI指数无显着相关性。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衰弱指数在阳虚、痰浊、血瘀证候下有差异,指数在气虚、血虚、阴虚、气滞、湿、火热、毒证候下无差异;各证候中痰浊、血瘀与衰弱分级相关,而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火热、湿、毒与衰弱分级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提示益气补肾方能够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减少蛋白尿,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2、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调节糖代谢,并在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疾病进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严重的相关不良反应,证明糖肾汤安全性良好且风险较低,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方法之一,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部分中医证候与衰弱程度密切相关。
韩旭[8](2020)在《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课题“基于精准医疗模式的糖尿病中医防治与管理”(项目任务书编号:首发2016-1-4151)的支持下开展临床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多中心临床研究目的: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研究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应用可行性、有效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多中心、实验性研究方法,联合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定期回访管理模式,将各中心选取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26例2型糖尿病受试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两组,中药组予以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血糖、血脂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医证候、体重指数、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情况以及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1.最终纳入统计患者共210例(16例患者脱落),其中中药组103例,对照组10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中医证型、主要相关指标等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备可比性。2.最终纳入研究的210例患者中有196例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途径与研究人员沟通、问访,占93.33%,说明应用互联网通信技术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可行性。3.经治疗24周后,中药组总有效率84.4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2.34%,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4.经24周治疗后,中药组中医证候显愈率71.84%、显效率92.3%,对照组中医证候显愈率40.19%、显效率85.06%,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5.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中药组比对照组在降低血糖水平有一定的优势。6.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调节患者血脂水平,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7.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体重指数,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体重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经24周治疗后,中药组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率36.89%,对照组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率15.89%,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9.经24周治疗后,两组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12导联心电图、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检验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应用中成药治疗和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水平和调节血脂,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在临床应用未见与中成药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说明临床应用中成药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这显然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2芪蛭降糖胶囊临床观察目的:基于面谈和微信平台随访模式研究芪蛭降糖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观察受试的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患者在应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芪蛭降糖胶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予以受试者芪蛭降糖胶囊5粒/次,3次/日,口服,温开水送服。共治疗90天。治疗期间受试者每30天回访一次,共回访3次。每次回访均记录受试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后记录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中医症状积分、西药用药用量、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1.最终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37例受试者主要集中在中年,以男性居多。年龄最小者为31岁,说明2型糖尿病有年轻化发病趋势。体重指数为非正常范围的受试者占总受试者人数的75.7%,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体力活动等方面存在普遍的问题。2.37例受试者中33例通过微信平台与研究者沟通联系,占89.19%,说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及时性、便捷性、高效性的独特优势可进一步优化管理糖尿病患者,值得临床推广。3.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血糖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有显着降低(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改善。4.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血脂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血脂水平未得到明显改善。5.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15例受试者减少降糖西药用量,占40.5%,提示治疗后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降糖西药用量。6.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有显着降低(P<0.05),其中在主要症状口干咽燥、乏力倦怠及次要症状气短懒言、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痛有定处、便秘等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1,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7.参与本次临床研究的受试者在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且处于正常范围内。结论:基于面谈和微信平台随访模式运用芪蛭降糖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疗效确切,同时可进一步优化管理T2DM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西医降糖药物。基于以面谈和微信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通信管理模式应用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此治疗管理方案具有可推广性。
包天极[9](2019)在《王莉教授治疗消渴病合并郁证的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导师王莉教授治疗消渴病合并郁证的诊疗思路和遣方用药经验,为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通过跟随导师出诊,进行临床学习并收集相关病例,从而了解吾师对消渴病合并郁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临床用药规律的认识,进而总结出吾师对消渴病合并郁证的临床治疗经验。1.收集病例:全部病例均来源于王莉教授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诊治的消渴病合并郁证的患者。2.分析病例:在学习临床基础知识的同时,按照吾师的要求熟读经典,查阅相关文献,对消渴病合并郁证的学术渊源、古代认识、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治疗进展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3.总结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遣方用药方面总结吾师治疗消渴病合并郁证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果:消渴病合并郁证是本虚标实之证,以气阴两虚为本,气滞、热邪、痰浊、血瘀等邪实为标。其病位主要责之肝、脾,涉及心、肾。在治疗上,吾师主张在益气滋阴养血以固其本的基础上,应用化痰活血通络的方法以治其标,提出了“调气血,化痰瘀”的治疗原则。根据消渴病合并郁证的发病特点,将本病概括为以下几个证型:肝郁气滞证,气郁化火证,痰热互结证,瘀血阻络证。将经方作为治疗消渴病合并郁证的基础方,辨证论治,临证加减配伍,使效如浮鼓。结论:王莉教授治疗消渴病合并郁证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并临床推广。
王沐瑶[10](2019)在《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文中提出目的:消渴病,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范畴。在全球的疾病杀手排行榜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排名第三。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还在以不可遏止的趋势上升,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而消渴病痹症作为消渴病并发证之首,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以同样的发病趋势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中医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的优势,一:通过中药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以降低和稳定血糖,甚至部分初发消渴病患者经过中药调理可以不予以西药降糖,摆脱药物治疗。二:降低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消渴病痹症的诊疗过程中的优势。刘敏教授从事临床实践三十余年,并长期潜心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及运用研究,擅长六经辨证,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部分近现代中医家治疗消渴病和消渴病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经验和消渴病痹症的西医研究进展以启发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思路。2.通过收集刘敏教授发表过的文章和临床诊治糖尿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梳理、总结出刘敏教授在六经辨治理论体系指导下治疗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临证特点和思路、遣方用药的特点和个人经验用药的心得。希望刘师的经验得以传承,指导后辈医者更好地诊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并树立起中医学子对中医药文化的信心。这对祖国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课题研究包括文献资料研究和临床回顾性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研究即文献综述,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及藏书,以“消渴病”、“糖尿病”、“六经辨证”、“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词条进行文献搜索、筛选和收集。该部分又分为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和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中医研究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家经验等角度去全面认识消渴病及消渴痹症。现代医学研究主要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和方法及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去论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即病例回顾性研究,通过拍照的形式收集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刘敏教授门诊就诊的已确诊为DM和DPN患者每次就诊的情况,包括当天的问诊资料,处方用药和特殊医嘱。经过整理照片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DM患者一共646例,共就诊次数1633次,符合纳入标准的DPN患者一共115例,筛取有效方182个。将所有患者均参照伤寒论“首辨阴阳,六经辩证”及本院内分泌科诊疗规范,进行分型统计频次。DM患者仅进行简单的统计学处理,着重对DPN患者的就诊情况(方药)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即中药功效权值分析,再结合平时门诊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更好地分析总结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经验及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上尚未发现的治疗特点,尤其是用药经验。结果:如表1所示,一共纳入646例DM患者,就诊次数共计1633次,除了六经辨证,还有湿热证和血瘀证。频数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少阳证(483)、少阴证(470)、太阴证(255)、太阳证(255)、阳明证(58)、厥阴证(42)、血瘀证(31)、湿热证(14)。如表2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常用的方剂有桂枝类方(40)、柴胡类方(40)、真武汤(37)、理中汤(9)、归脾汤(9)、四妙散(5)、益气聪明汤(5)等,从六经归类来看主要集中在太阳病(53)、少阳病(40)、少阴病(39)、太阴病(34),厥阴病很少见,几乎没有阳明病(疾病发展到后期,阴阳俱损)。如表3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常用药物有27种,将表中药物进行分类其中桂枝汤中的桂枝、炙甘草及赤芍调和营卫的药所用最频繁;其次是当归、黄芪、制附子、黑枣、红参、茯苓、白术、干姜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的药;再者是牛膝、独活、木瓜、羌活、葛根祛风湿,通经络的药;黄芩、柴胡、半夏、党参等和解少阳,畅达疏机的药;牡蛎、龙骨、酸枣仁敛阴潜阳,养心安神的药;天麻、川芎祛风活血止痛的药;最后是白芍、甘草敛阴缓急止痛的药。按照刘师处方用药的经验生姜也应该是高频药物之一,但由于生姜是鲜品,一般口头医嘱,叮嘱患者自加适量生姜一起煲药,故在表中未体现出来。符合DPN要求的方剂182个,录入药物138个,总结药物功效97种。方剂功效的权值热图显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类方高表达的功效分布,热图从深到浅分别为补心、补脾、补气、止痛、化饮、温经、散寒、化痰等46个功效。功效网络图显示的功效组合共15组,其中第7组:a93截疟-a94杀虫和第8组:a86治心悸-a97开窍与药物网络图相关性不强,其余13组均与热图表示的功效重合。药物网络图显示的药对大组合共18组,小组合33组,药对之间的功效有相须、相使的作用,其中第16组:B4红参-B39人参,在临床上一般不同用,可相互替代使用。功效组合及药对组合整合后主要有七大组,1.补肝肾、收敛固精;2.温补中焦;3.祛风通络;4.行气通络;5.清虚热、凉血消痈;6.活血化瘀;7.祛湿利水。每个大组下面再细分为相应的亚组,共14个。每个亚组下有对应的代表药物,具体药物见表6。结论:基础方的频数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图表分析显示刘师对消渴病痹症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一直在演变,从对消渴病的阴虚燥热和气阴两虚的滋阴清热或益气养阴法到温阳祛湿通络法,再到温阳益气祛湿通络法。高频药物实质上代表的是基础方的运用,而基础方代表着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最核心的思路,即六经辨证。方剂的定性定量研究可以弥补主观用药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发现新的药对,比如本次研究中图3的分组和表6里的代表药物便有一些新的药对出现,而且药效针对性强,尽量做到精准用药,这样同用既可以加强药效,也可以减少副作用,予以传统的组方用药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思路。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其实与消渴病一脉相承,遵循《内经》的“治病求本”,善用经方扶正气,而经方短小精悍,疗效显着,有一两拨千金之能。刘师用方功效集中而且平和,注重顾护先后天之本,即脾肾的阳气,谓固本培原也。但刘师治病也不拘泥于经方,而是选择对患者最优的效方治疗。刘师亦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治则,注重脉症结合,从脉和症两个方面来治疗消渴病痹症。在基础方即经方的基础上,结合脉症灵活加减药物,还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和病人的体质差异选用相对平和的药物,而少用温燥的补益性药物,注重“以通为补”。刘师在治疗消渴病痹症时善用柴胡剂和行气药,注重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和三焦通利;诊治过程中看舌按脉,注重腹部和趺阳脉的触诊,细问睡眠与二便情况,以先调理睡眠和脾胃为重。刘师还强调外治法的重要性,自拟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的外洗方,用于临床表现麻木疼痛的患者。
二、辨证论治消渴病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证论治消渴病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3 研究方法 |
4 数据挖掘方法 |
5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基本信息分析 |
2 四诊信息分析 |
3 化验结果分析 |
4 常用药物分析 |
5 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6 对药物所属门类分析 |
7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
8 中医证候统计及基于证型的用药规律分析 |
9 新方分析 |
结论 |
典型医案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以及绞股蓝皂苷XLIX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临床研究: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聚类分析 |
2.3 数据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中医四诊信息统计 |
3.3 四诊信息聚类分析 |
3.4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3.5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各证型组患者年龄和病程的比较 |
3.6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各证型组FPG、FINS、HOMA-IR的比较 |
3.7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各证型组BMI、Hb A1c的比较 |
3.8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各证型组TG、CHOL、LDL的比较 |
3.9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各证型组的BMI、Hb A1c、TG、CHOL、LDL与HOMA-IR的相关性 |
讨论 |
1 中医学对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之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1.3 小结 |
2 西医学对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
2.1 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
3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证型之确立 |
4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证型的相关分析 |
4.1 不同证型所占比之分析 |
4.2 不同证型发病年龄和病程之分析 |
4.3 不同证型胰岛素抵抗程度轻重之分析 |
4.4 不同证型间相关指标变化之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绞股蓝皂苷XLIX改善脂肪乳诱发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器材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液体的配制 |
1.4 动物准备 |
1.5 动物造模 |
1.6 静脉用药方法 |
1.7 血浆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 |
1.8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9 蛋白免疫印迹 |
1.10 统计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动物的一般特征 |
2.2 Gyp-XLIX缓解了脂肪乳引起的胰岛素抵抗 |
2.3 Gyp-XLIX减轻了脂肪乳输注所造成的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破坏 |
2.4 Gyp-XLIX抑制了脂肪乳诱导的NFκB活化 |
2.5 Gyp-XLIX调控脂肪乳引起的炎症基因表达 |
2.6 mTOR、JNK、ERK蛋白没有参与脂肪乳引起的胰岛素抵抗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中医药治疗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3)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糖尿病合并抑郁西医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合并抑郁流行病学 |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 |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发病机制 |
4 糖尿病合并抑郁临床评定 |
5 糖尿病合并抑郁临床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糖尿病合并抑郁中医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中医渊源 |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病因病机 |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中医辨证论治 |
4 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其他中医疗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病例标准 |
6 研究方法 |
7 统计学方法 |
8 质量控制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常见中医症状及舌脉分布 |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
4 聚类分析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证型研究 |
第三节 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常见症状分析 |
3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结果分析 |
4 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型分布 |
5 导师学术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4)基于关联规则的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
1.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 |
1.2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因素 |
1.3 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学说与理论 |
1.4 糖尿病肾病的辨证论治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
2.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2.2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
2.3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领域的现代研究 |
3 温病郁热辨证研究 |
3.1 中医病机辨证研究 |
3.2 温病郁热病机辨证研究 |
3.3 温病郁热病机在辨治肾病中的运用 |
4 关联规则方法及其在病机辨证中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基于关联规则的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及数量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制订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调查表 |
2.2 数据处理 |
2.3 数据录入与运算 |
3 结果 |
3.1 108例糖尿病肾病湿热郁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规则运算结果 |
3.2 51例糖尿病肾病痰热郁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规则运算结果 |
3.3 42例糖尿病肾病燥屎热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规则运算结果 |
4 讨论 |
4.1 关联规则运算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体会 |
4.2 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各证型运算结果讨论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调查表 |
综述 糖尿病肾病病机学说与理论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
1 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
2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3 2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的中医病机研究 |
1 糖尿病病名历史 |
2 糖尿病与体质的关系 |
3 糖尿病病因病机研究 |
4 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研究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清浊益肾汤治疗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病例收集 |
1.1.2 治疗方法 |
1.1.3 观察指标 |
1.1.4 疗效判定标准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研究结果 |
1.2.1 临床资料分析 |
1.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1.3 讨论 |
1.3.1 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的立题依据 |
1.3.2 治法方药及药物分析 |
1.3.3 疗效分析 |
1.4 存在的问题 |
1.4.1 患者依从性 |
1.4.2 中医辨证 |
1.4.3 不足与展望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2.1.1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 |
2.1.2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 |
2.1.3 糖尿病肾病的辨证分型 |
2.1.4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 |
2.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2.2.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
2.2.2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衰弱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1 概述 |
1.2 古代医学认识 |
1.3 中医病名探究 |
1.4 病因病机 |
1.5 中医治疗 |
1.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2. 糖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药理学研究探讨 |
2.1 概述 |
2.2 黄芪 |
2.3 黄连 |
2.4 芡实 |
2.5 金樱子 |
2.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益气补肾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III期)的临床观察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药物和使用相关规定 |
2.4 研究流程 |
2.5 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结果 |
2.8 药物安全性评定 |
2.9 讨论 |
2.10 结论 |
3.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程度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
3.1 临床资料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源流与病名辨析 |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辨证论治 |
4 中医药治疗 |
5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诊断标准及分类 |
3 发病机制 |
4 治疗策略 |
5 小结 |
前言 |
第二章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临床观察 |
1. 研究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病例选择 |
1.3 分组方法及观察内容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统计整理 |
2.1 资料整理与汇总 |
2.2 统计软件及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可比性分析 |
3.3 疗效评价 |
3.4 不良反应情况 |
3.5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4.1 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
4.2 糖尿病管理现状 |
4.3 2型糖尿病管理和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芪蛭降糖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
1 病例来源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 |
2 临床研究 |
2.1 药物准备 |
2.2 临床观察 |
2.3 疗效判定指标 |
2.4 统计软件及方法 |
3 试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2 结果结论 |
3.3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4.1 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探讨 |
4.2 芪蛭降糖胶囊药物组成分析 |
4.3 临床试验结果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9)王莉教授治疗消渴病合并郁证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王莉教授对消渴病合并郁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王莉教授对消渴病合并郁证治则的认识 |
3. 王莉教授辨证治疗消渴病合并郁证 |
4.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消渴病的中医研究 |
1.1.1 消渴病名的来源 |
1.1.2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
1.1.3 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其他论述 |
1.1.4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
1.1.5 六经辨证的应用 |
1.1.6 小结 |
1.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 |
1.2.1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概念简述 |
1.2.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治疗 |
1.2.4 小结 |
1.3 消渴痹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性 |
1.3.2 DP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3.3 DPN诊断研究进展 |
1.3.4 DPN的预防和治疗 |
1.3.5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资料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中止研究标准 |
2.3 方法 |
2.3.1 简单的频数分析 |
2.3.2 双层频权剪叉算法 |
2.4 建立数据库 |
2.4.1 一般资料的频数分布表 |
2.4.2 方剂-药物数据库 |
2.4.3 药物-功效数据库 |
2.4.4 方剂-功效数据库 |
2.4.5 方剂功效权值和阈值的确定 |
2.4.6 构建网络图和热图 |
2.5 结果 |
2.6 讨论 |
2.6.1 刘敏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2.6.2 跟诊体会 |
2.6.3 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概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辨证论治消渴病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D]. 崔文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以及绞股蓝皂苷XLIX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初步研究[D]. 石书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中医证素分布的初步研究[D]. 王亚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关联规则的糖尿病肾病郁热辨证研究[D]. 唐子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D]. 王宣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清浊益肾汤治疗痰湿瘀热型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D]. 张力.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衰弱的关联[D]. 范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D]. 韩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王莉教授治疗消渴病合并郁证的经验总结[D]. 包天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D]. 王沐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糖尿病论文; 消渴病论文; 胰岛素抵抗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