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计算机系统安全保障的备份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张茗[2](2019)在《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通信系统,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于2004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由于建设时间不同,产品的技术水平、运行的稳定性参差不齐,机电系统尤其是硬件设备已不能满足继续使用需求,对原有路网机电系统升级改造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对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包括省高速监控中心、省收费中心和省通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研究。对原有省交通监控系统软硬件进行研究,提出硬件系统更新、软件系统功能完善方案,重新设计数据、视频传输方案,完善视频监控业务,研究改建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并研究新建交通地理信息平台系统、GPS车辆应急调度系统。对原有的省结算中心改造方案进行研究,提出对软硬件更新,研究改造双机热备主机系统、新建异地容灾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完善IC卡发行与管理系统、通行费拆分结算系统、内部查询与对外服务系统功能。对通信系统进行研究,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是保证全省高速公路各级收费业务、路网监控服务、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工作的保证;原有的省通信中心已不能满足新路网规划的容量需求,研究提出对干线传输系统进行提档升级方案,更换支持ASON技术的10G传输设备,并更换支持千门程控数字交换机,对网管系统、综合定时供给系统进行功能完善和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陆健健[3](2017)在《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安全问题本身由来已久,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新时期、新空间、新环境下信息安全领域衍生出的新生领域,核心在于切实把握网络时代的本质规律,厘清网络时代给信息安全带来的根本性影响,继而立足我国各方面现实,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和再研究。今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有鉴于此,本文积极呼应习总书记的科学论断,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即网络时代的本质规律是什么?网络时代给中国信息安全带来的威胁是什么?如何体系化的应对威胁?等三个问题,问题之间逐一相扣,环环递进,力求在理论性上兼顾前沿和深度,在实践性上突出落地,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明确的可验证性和可操作性。关于网络时代本质规律的问题,本文从网络空间的概念特点入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网络空间外延内涵给出界定。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时代衍生的信息主权、信息边疆、信息国防等诸多新兴概念的基本内涵,梳理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主要特点,在本质规律基础上,提炼出网络时代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即本文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关于网络时代带来威胁的问题,本文重点立足实际案例,从潜在、现实和长期三个层面梳理了 12类威胁,涉及产业模式、核心设备、技术标准、思想文化、规则制定、系统运行、体系支撑、网络安全、法理博弈、意识形态、舆情控制、宣传导向等各个方面,基本覆盖威胁程度深、影响大的主要领域,形成了较为具体的问题清单。关于如何系统解决的问题。战略层面在综合比较各类战略模式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采取“自主合作型”发展战略,以“能够有效保证我国信息空间及空间中各类设施、系统、数据等的安全;能够有力支撑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网络空间的健康、繁荣、有秩序;能够有力支撑我国整体战略利益的维护和拓展”为战略目标,并提出了自主可控等5条战略实现的途径。机制层面,在分析现有机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纵向自上而下,运转顺畅,横向关系清晰,无缝衔接的层级化组织领导机制”;“分类建设针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的管理运行机制”;“在领导体系、资源共享、安防行动、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力量建设等多个层面展开的军民融合机制”;“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区域合作组织为平台,以立法和国际联合信息空间反恐为载体的国际合作机制”。法律层面,在分析网络时代对信息安全立法冲击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模式,客观审视我国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立法的不足,提出信息安全立法的指导思想、原则模式、基本立法构想等。技术层面,在传统安全防护技术之外,还重点研究了追踪溯源技术和战略威慑技术,力争形成攻防一体的技术体系。人才层面,从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王刚[4](2016)在《邮政信息网灾难恢复规划》文中研究说明0引言邮政信息网由两大部分组成,即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和邮政金融计算机网。邮政综合计算机系统由15个子系统组成,邮政金融计算机系统由9个子系统组成。邮政信息网为邮政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生产、对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随着邮政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网络规模的扩大,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数据的丢失或毁坏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保证企业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成
陈泳钢[5](2016)在《面向现代制造业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研究及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深刻而长远的变化。信息技术与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在的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都都愈来愈高,人类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然而过分的依赖也伴随着潜在的危机,天灾,人祸等等突发事件都会使得花费巨资建立起来信息系统毁于一旦,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为了应对灾难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防微杜渐,建立容灾系统和灾难恢复流程体系,做到即便是灾难发生后,也能快速恢复信息系统并将损失降到最低,这项工作就是灾难备份与恢复工作。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针对制造行业提出完整的灾备建设解决方案,对本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和容灾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详细的叙述了灾难备份与恢复的基本概念和衡量指标,并对国内外的灾难恢复现状作了分析比较。随后对灾备中针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新一代的主流容灾技术的优缺点给出了阐述,紧接着又对于灾备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分析。然后本文对于R公司作为一家现代制造行业中的关键业务如何和信息系统融合在一起作了逐一的介绍,在最后针对R公司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具体的灾备中心建设方案包括网络架构设计,基础架构和操作系统恢复设计,数据异步复制等。在操作系统层,由于虚拟化的大规模使用,采用了VMWare站点恢复工具来做到虚拟机的数据恢复,同时在承载企业关键业务ERP的小型机灾备方面,使用了虚拟磁带库远端复制技术来恢复生产环境。在数据库复制层面,采用了存储底层复制技术将生产中心磁盘阵列以异步的方式同步到灾备中心容灾磁盘阵列。本文针对现代制造业的复杂的ERP系统和商业应用系统的整合灾备策略和架构设计上做了详细分析,并对恢复策略和恢复技术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吴晓芳[6](2011)在《人民银行计算机系统灾难备份之探讨》文中提出人民银行的主要业务都构建在计算机系统平台之上,关键的业务数据都保存于计算机业务系统中,因此,一旦发生危及计算机系统的灾难,将导致相关业务的停顿,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如何建立完善的灾难备份体系,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持续运行,是人民银行面临的严峻课题。
邓晓晓[7](2009)在《基于金融行业的灾难备份与恢复研究》文中认为各种各样天灾人祸的不时的发生,近距离考验着商业社会的承受力。存储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人们无法准确预测和避免信息系统故障特别是灾难的发生,难以防止企业业务处理的中断。如何使突发灾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护重要数据,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连续运行,已成为信息安全领域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特别在美国“9.11”事件后,数据安全和灾难备份引起了现代企业尤其是金融行业的高度重视。灾难备份与恢复不但能对保障金融行业的安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维持金融行业业务连续性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意识到保持业务连续性的重要性。如何建设金融行业的容灾备份及恢复系统,成为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只有提高企业整体的灾难恢复意识和建立完善的灾难应急措施,才能保证灾难来临时从容面对。容灾系统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应用和数据的高可用性,保证即使数据中心现场灾难的情况下,关键业务停机时间最短。本文对金融行业数据备份及恢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金融行业信息及业务系统的灾难备份及恢复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在灾难备份及恢复基础上同时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本文具体以富登金融机构IT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大背景入手,而建设灾难备份中心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必要部分,可以很好的满足富登金融机构对业务数据稳定性、安全性、连续性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基于行业及企业特点,具体对业务系统的备份与恢复提出了相应的备份模式,备份策略,备份与恢复方案设计及异地备份策略。同时,在建设灾难备份中心的基础上,工作重点也经由备份过渡到保持业务连续性上来,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己经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措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灾难备份计划目的旨在灾难发生后尽可能减小企业内系统所受灾害并维持业务系统正常运行,保证在足够的系统支持下公司业务持续进行须确保关键操作能够正常进行。从而也可以提高企业整体服务效率,并可以进行有效的业务分析,提高决策的速度,全面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温涛[8](2008)在《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中国人民银行德阳市中心支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在信息的海洋中生存和发展,正是通过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认识不同事物和改造世界的。信息安全,尤其是金融行业的信息安全,一直是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关注的话题。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日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紧密,尤其是银行、证券等行业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这些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然而,我国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并不容乐观。当前,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但据专家分析,由于专职的安全监管机构的缺失,使得信息系统安全工作很难落实。近些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如果重要信息系统没有一定的安全防范能力,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或遭遇突发事件,将会造成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我国相关部门对信息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司长王渝次曾指出,灾难恢复是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工作,提高其抵御灾难和重大事故的能力,对于确保重要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和业务的连续性,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2003年颁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做出了明确要求。2004年,国务院信息办又组织起草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并印发给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然而,金融行业的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其背后隐藏着可怕的问题:虽然在实现了数据大集中的银行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做了系统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但真正能实现业务连续管理的,估计只有15%左右。最近,银行业系统故障不断。就在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转账系统发生通信故障,数小时后系统才恢复正常。此事件殃及在中国建设银行投资证券公司全国70余家营业部开户的200万股民,致使股民们因无法进行转账交易而受到经济损失。而在这之后,银联因通信网络和主机出现故障造成全国多省市无法刷卡长达7小时,究竟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尚无可靠数据。而近期发生的网银大盗横行网络的一系列事件,也再一次为网络银行系统的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随着银行业务系统顺应趋势的开放和互连,其信息安全范畴已经突破了以业务系统物理隔离和协议隔离为基础的传统银行信息安全。我们必须在一个日趋开放的系统平台上重新审视银行的信息安全问题。金融系统(银行、保险、证券)是国家政策要求实施安全等级保护的11大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重点系统。因此,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现代信息安全体系,日益成为突出的问题。
徐明[9](2007)在《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及若干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信息化已成为网络经济时代银行开展业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和基础性工作。随着银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银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银行信息技术风险和银行信息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的研究,重视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的控制、防范和化解,强化银行信息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银行风险管理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致力于对银行信息技术风险及控制策略进行探索性研究,力求有所贡献。本文介绍了银行技术风险有关概念,并从技术角度将银行技术风险划分成六种类型,对这六种风险类型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借鉴风险管理理论,深入分析了引发银行技术风险的威胁和银行信息系统的固有缺陷,并初步形成了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本文以银行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所引发的技术风险为背景,研究并指出了银行技术风险的表示形式、主要危害、基本特征。本文指出银行技术风险具有普遍性、隐蔽性、表现形式多样性、来源复杂性、对银行危害大、易被犯罪分子利用、管理难度大等基本特点。如果不加以严格的防范和管理,就会对银行业的正常运行和消费者对银行的信心产生巨大影响,引发严重的金融风险,甚至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威胁。本文深入分析了国外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经验,如: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许多有益于国内银行技术信息风险控制的启示。最后,本文根据系统观点,指出银行技术风险的管理是一项动态的、整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从内部控制、外部控制两个大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银行信息技术风险进行控制、防范和化解的对策。内部控制上主要应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内控制度、加强技术防范、强化队伍建设、实施等级保护、建立应急体系等;外部控制上主要是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审计机制、加快技术法规、标准建设、强化银行客户的安全意识、加强服务外包风险控制和取得国家其他部门和机构的有力支持等。
刘云开[10](2007)在《天津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网上银行是以因特网为媒介,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的自助金融服务,由于其方便、快捷和高效的特点,网银业务在银行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重,许多客户开始尝试和接受这种新型的服务方式。网上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常青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话题。技术性风险在网上银行的风险居于突出位置,其中,系统的安全问题是最突出的,与系统有关的还有源于系统设计或实施中的缺陷导致的操作风险。必须加强对网上银行的风险分析及其控制,降低网络金融服务生成的各种风险,减少网上银行在决策和经营中遭受损失的可能。为有效防范与控制网上银行的风险,必须按照风险管理的思路,深入探索解决网上银行的风险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要根据天津商行现有的情况进行具体论证分析。首先,本文介绍了网上银行的概念及发展状况,网上银行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的区别,在网上银行业务量迅速增长及其在银行中所处的地位日趋重要的情况下,由于风险控制问题发生的对银行的侵害案件及产生的损失大幅度增长,在此背景之下提出了网上银行风险控制问题,并初步研究了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再次,本文着重界定了网上银行风险的内涵,并从网上银行的环境风险、技术手段风险和系统风险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了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问题,介绍了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对银行的影响,详细分析研究了网上银行的风险成因,成因分析也为下一步研究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再次,本文针对如何应对存在的网上银行风险问题,如何完善网上银行风险控制提出了建立内控制度、从技术层面提高网上银行系统的可靠性(包括建立结构清晰的网上银行安全认证体系、身份识别技术与动态口令技术相结合的认证子系统等)以及加强客户管理、建立网上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等一些风险防范理论方面的深入探讨研究。最终,本文就天津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风险防范问题分析了与风险防范相关的系统,从安全管理措施方面论述了现有的防范措施以及管理制度,并分析了天津商行网银系统业务连续性和应急处理计划,最终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实践改进解决方案、建立金融计算机稽核、加强网络人力资源储备等具有较强建设性的风险控制策略,从而较全面、立体的分析研究了天津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风险控制问题。以期改善天津商行风险状况,使其风险防范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银行计算机系统安全保障的备份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计算机系统安全保障的备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2)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
1.3.1 目的 |
1.3.2 意义 |
1.3.3 必要性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路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2.1 路网监控系统现状研究 |
2.1.1 监控系统硬件情况研究 |
2.1.2 监控系统软件功能情况研究 |
2.2 路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目标 |
2.3 路网监控数据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
2.3.1 数据传输方案研究 |
2.3.2 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
2.4 路网监控系统总体构成方案研究 |
2.4.1 视频监控业务子系统 |
2.4.2 大屏幕拼接显示子系统 |
2.4.3 交通地理信息子系统 |
2.4.4 GPS车辆调度子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收费结算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1 收费结算系统现状研究 |
3.2 收费结算系统改造方案研究原则 |
3.3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硬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3.1 省收费结算中心性能要求研究 |
3.3.2 省收费结算中心硬件系统构成研究 |
3.4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软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4.1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平台软件方案研究 |
3.4.2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应用软件方案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骨干网系统升级改造研究 |
4.1 通信骨干网系统现状研究 |
4.1.1 通信骨干网系统发展研究 |
4.1.2 通信骨干网系统硬件研究 |
4.2 通信骨干网的管理体制与网络架构 |
4.2.1 通信系统管理体制分解 |
4.2.2 通信系统网络框架 |
4.2.3 通信系统的业务分类及需求 |
4.3 通信传输技术的选择及特点研究分析 |
4.3.1 SDH光同步数字传输 |
4.3.2 IP over光纤技术 |
4.3.3 ATM技术 |
4.3.4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 |
4.4 通信骨干网的组网方案比选分析 |
4.4.1 方案一及其组网特点 |
4.4.2 方案二及其组网特点 |
4.5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及升级改造方案 |
4.5.1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 |
4.5.2 干线传输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3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4 网管中心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5 综合定时供给系统(BITS)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6 数据、视频传输通路方案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 新时期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
(二) 新规律新威胁下牵引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
(三) 新对抗新环境下掌握未来大国博弈主动权的需要 |
二、论文选题依据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 |
四、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五、论文的总体框架与结构安排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 论文的主要创新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网络空间和信息安全的特征 |
一、网络空间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一) 网络空间的基本概念 |
(二) 网络空间的主要特性 |
(三) 网络空间的发展趋势 |
二、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观 |
(一) 信息主权的概念内涵 |
(二) 信息边疆的概念内涵 |
(三) 信息国防的概念内涵 |
三、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主要特点 |
(一) 信息海量膨胀,信息处理识别难度大 |
(二) 信息用户数量剧增,信息安全服务对象复杂 |
(三) 信息传递渠道快捷,信息管控难度大 |
(四) 网络空间成为霸权主义发力的新领域 |
(五) 网络空间军事化势头明显 |
四、网络时代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一) 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 |
(二) 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
(三) 对国家军事安全的影响 |
(四) 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 |
第二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
一、美长期占据信息技术上游资源,我信息安全存在被釜底抽薪潜在威胁 |
(一) 在产业模式上复制强敌 |
(二) 在基础设备上依赖西方 |
(三) 技术标准上跟随西方 |
(四) 在思想文化上受制西方 |
二、美国正在形成网络空间霸权,我国面临网络被控的现实威胁 |
(一) 我国在网络空间规则制定中无法发声 |
(二) 我国网络系统存在根本隐患 |
(三) 我国国家运行支撑体系存在较大风险 |
(四) 我国面临被大量渗透的现实威胁 |
(五) 我国在法理博弈中存在劣势 |
三、美国凭借网络实施文化渗透,我政权稳定面临长期威胁 |
(一) 通过社交网站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 |
(二) 培植网络水军控制社情民意 |
(三) 通过反动网站恶意宣传和策动事件 |
第三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战略支撑 |
一、信息安全战略制定的几点考虑 |
(一) 体系性 |
(二) 借鉴性 |
(三) 针对性 |
(四) 特色性 |
二、信息安全战略模式 |
(一) 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类型 |
(二) 中国信息安全战略模式选择 |
三、信息安全战略目标 |
(一) 防好信息空间 |
(二) 用好信息空间 |
(三) 管好网络空间 |
(四) 支撑其他空间 |
四、信息安全战略方针 |
(一) 积极防御,攻防兼备 |
(二) 打牢基础,体系发展 |
(三) 导向清晰,内外并重 |
(四) 预留弹性,稳定推进 |
五、信息安全战略实现途径 |
(一) 与信息化战略嵌入式推动 |
(二) 充分调动整合各方资源 |
(三) 坚持以自主可控 |
(四) 对现有能力进行挖掘和催化 |
(五)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
第四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机制支撑 |
一、组织领导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二、管理运行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三、军民融合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四、国际合作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第五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法律支撑 |
一、网络时代对信息安全立法带来的冲击 |
(一) 信息安全威胁主体多元化 |
(二) 信息安全威胁手段多样性 |
(三) 信息安全威胁行为隐蔽性 |
(四) 信息安全威胁过程不确定性 |
二、美国引领信息安全立法的势头强劲,争夺信息安全主导权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
(一) 法规政策主题明确,法规架构初成体系 |
(二) 建设路线日渐清晰,法规施行延展有序 |
(三) 安全法规多边介入,网络军控预留伏笔 |
三、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现状及不足 |
(一) 缺少针对性的法规依托 |
(二) 推进信息安全科学发展需要顶层法规的支撑和牵引 |
(三) 日趋常态的信息安全行动呼唤完善的制度保证 |
四、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模式 |
(一) 建设指导 |
(二) 基本原则 |
(三) 立法模式 |
五、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基本构想 |
(一) 国际法规构想 |
(二) 国家法规立修构想 |
第六章 中国信息安全的技术支撑 |
一、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
(一) 主机安全技术 |
(二) 网络安全技术 |
(三) 数据安全技术 |
二、追踪溯源技术体系 |
(一) 通用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
(二) 匿名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
三、战略威慑技术体系 |
(一) 信息安全态势感知技术 |
(二) 威慑反制技术 |
第七章 中国信息安全的人才支撑 |
一、人才结构需求分析 |
(一) 信息安全人才特点 |
(二) 信息安全人才构成分类 |
(三) 信息安全人才素质结构 |
二、人才建设培养模式分析 |
(一) 合理统筹顶层设计,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
(二) 科学探索联培模式,拓宽交流选拔渠道 |
(三) 创新构建管理模式,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文着作 |
中文论文 |
英文着作 |
英文论文 |
网络资源 |
(5)面向现代制造业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研究及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4 论文的组合安排 |
第二章 灾难备份与恢复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灾难概览 |
2.1.2 灾难备份与恢复概览 |
2.1.3 业务连续性计划概览 |
2.2 灾备建设的方法论 |
2.3 灾难备份与恢复的衡量指标 |
2.3.1 恢复时间目标 RTO – Recovery Time Objective |
2.3.2 恢复点目标 RPO – Recovery Point Objective |
2.3.3 恢复能力(容量)目标 RCO – Recovery Capacity Objective |
2.3.4 容灾半径 Disaster Recovery Radius |
2.4 灾难备份与恢复的等级划分 |
2.5 国内外灾备建设的发展和现状 |
第三章 灾难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研究 |
3.1 本地灾备 |
3.2 同城灾备 |
3.3 异地灾备 |
3.4 二地三中心模式 |
3.5 数据复制技术 |
3.6 灾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四章 R公司亚太区灾备中心的建设及其恢复过程研究 |
4.1 R公司简介和亚太区业务综述 |
4.2 现代制造业的灾备方案的特点 |
4.3 R公司核心基础架构和关键业务应用系统介绍 |
4.3.1 ERP 系统 |
4.3.2 人事信息系统 |
4.3.3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 |
4.3.4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
4.3.5 CustomBuy系统 |
4.4 R公司灾备中心的规划 |
4.5 R公司灾备系统的建设难点和相应研究工作 |
4.6 R公司灾备系统的架构设计 |
4.6.1 灾备系统的网络架构设计 |
4.6.2 灾备系统的基础架构和操作系统平台设计 |
4.6.3 灾备系统的数据复制架构 |
4.7 R公司灾备系统的恢复流程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6)人民银行计算机系统灾难备份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人民银行计算机系统灾难备份现状分析 |
(一)整个辖区缺乏统一的备份策略 |
(二)备份数据存放分散,缺乏统一管理 |
(三)灾难备份总体等级不高 |
1. 约20%的系统只达到0等级的灾难备份 |
2. 约23%的系统达到1级灾难备份 |
3. 约40%的系统达到2级灾难备份 |
4. 约17%的系统达到3级灾难备份 |
二、省级计算机系统灾备建设的需求分析 |
(一)集中式管理 |
(二)全自动备份 |
(三)根据实际实施 |
三、省级计算机系统灾难备份方案的建议 |
(一)基于FTP站点的集中备份方案 |
1. 采用该备份策略的好处 |
2. 该集中备份策略的不足 |
(二)基于备份管理软件的LAN备份方案 |
(三)基于SAN的集中备份方案 |
(四)关键系统的数据零丢失备份 |
(7)基于金融行业的灾难备份与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灾难备份与恢复发展及现状 |
1.2.2 国内灾难备份与恢复发展及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灾难备份与恢复相关知识概述 |
2.1 数据存储技术概述 |
2.1.1 数据存储的作用与意义 |
2.1.2 存储技术现状与发展 |
2.2 数据备份技术概述 |
2.2.1 数据备份的作用与意义 |
2.2.2 数据备份的重要性 |
2.2.3 数据备份的定义 |
2.2.4 数据备份的方式 |
2.2.5 灾难备份技术概述 |
2.2.6 常用备份工具介绍 |
2.3 灾难恢复技术概述 |
2.3.1 灾难恢复的作用与意义 |
2.3.2 灾难恢复的重要性 |
2.3.3 常用灾难恢复工具介绍 |
2.4 灾难恢复系统的层次 |
2.5 灾难恢复能力评价指标 |
2.6 传统灾难恢复等级标准 |
2.7 金融行业对灾难备份与恢复需求 |
2.7.1 金融机构容灾必要性 |
2.7.2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2.8 金融系统数据备份及灾难恢复技术的发展 |
2.9 信息系统的容灾规划 |
2.9.1 信息系统容灾目的 |
2.9.2 信息系统数据复制与恢复技术 |
2.10 灾难恢复系统的解决方案 |
2.10.1 IBM 公司的跨域井行系统祸合体技术 |
2.10.2 EMC SRDF 远程数据备份系统 |
2.10.3 Veritas 异地备份容灾方案 |
第三章 富登金融银行信贷系统容灾规划与设计 |
3.1 富登金融银行信贷系统灾难备份需求 |
3.2 富登金融银行信贷系统规划总体架构 |
3.3 富登金融银行信贷系统容灾方案 |
3.3.1 灾难备份与恢复服务设计 |
3.3.2 灾难备份方案设计拓扑 |
3.3.3 灾难备份与恢复方案设计 |
3.4 异地数据备份策略 |
3.4.1 异地磁带备份的类型 |
3.4.2 备份系统及介质的选型原则 |
3.4.3 备份及介质保存原则 |
3.5 备份管理 |
第四章 应用级业务可靠性设计 |
4.1 保持业务连续性目的 |
4.2 保持业务连续性意义 |
4.3 业务连续性的数据库设计方案 |
4.3.1 从数据库系统负载的维度考虑 |
4.3.2 从数据库系统重要性的维度考虑 |
4.3.3 数据库系统部署等级评分 |
4.4 灾备计划到业务系统BCP 实施 |
第五章 应用级灾备系统的实施 |
5.1 灾难备份建设的流程 |
5.1.1 建立灾难备份专门机构 |
5.1.2 分析灾难备份需求 |
5.1.3 制定灾难备份方案 |
5.1.4 实施灾难备份方案 |
5.1.5 制定灾难恢复计划 |
5.1.6 保持灾难恢复计划持续可用 |
5.2 灾备系统实施案例 |
5.3 灾备系统实施效果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中国人民银行德阳市中心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评价 |
1.3 信息安全 |
1.3.1 信息安全定义 |
1.3.2 信息安全多种理解的缘由 |
1.3.3 信息安全概念经纬线 |
1.4 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
2 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
2.1 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化发展概况 |
2.2 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的发展 |
2.3 德阳市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的隐患 |
2.3.1 安全隐患的表现 |
2.3.2 当前德阳市人民银行的主要信息安全风险 |
2.4 德阳市人行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 |
2.5 德阳市人民银行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
3 构筑完善的德阳市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
3.1 工作方法体系 |
3.2 等级保护体系 |
3.3 管理制度体系 |
3.4 技术防范体系 |
3.4.1 德阳市人民银行应该常用的安全措施 |
3.4.2 德阳市人民银行网络安全防范体系设计准则 |
3.5 安全监控体系 |
3.6 安全立法体系 |
3.6.1 目前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现状 |
3.6.2 我国现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存在的一些问题 |
3.6.3 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原则 |
3.6.4 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建议 |
4 建立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 |
5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及若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图目录 |
论文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4 研究目标、基本方法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及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的有关概念 |
2.2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的种类划分 |
2.3 引发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的威胁与安全缺陷 |
第三章 国内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国内银行信息化的发展简介 |
3.2 银行面临的新风险—信息技术风险 |
3.3 国内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四章 境外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启示 |
4.1 境外对银行信息技术的管理现状 |
4.2 中外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 |
4.3 国外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启示 |
第五章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
5.1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
5.2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 |
5.3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
5.4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外部控制研究 |
第六章 湖南省XX银行系统通讯网络系统应急预案的实例研究 |
6.1 应急预案的目的和原则 |
6.2 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研究 |
6.3 网络系统的故障级别划分 |
6.4 网络应急启动的整体流程 |
6.5 应急预案的资源准备 |
6.6 应急处理的方案研究 |
6.7 应急演练的实效分析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天津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网上银行概述及风险问题的提出 |
2.1 网上银行的定义 |
2.2 我国发展网上银行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2.3 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 |
2.4 网上银行风险问题的提出及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
第三章 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及其影响 |
3.1 网上银行风险的内涵 |
3.2 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 |
3.3 网上银行风险给银行带来的危害 |
3.4 网上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
第四章 网上银行风险控制方法及策略 |
4.1 完善银行内控制度 |
4.2 从技术层面提高网上银行系统的可靠性 |
4.3 加强对客户的管理,提高客户安全意识 |
4.4 建立网上银行业务风险评估体系 |
第五章 天津市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风险防范管理 |
5.1 天津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 |
5.2 天津商行网上银行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 |
5.3 网银系统业务连续性和应急处理计划 |
5.4 天津商行风险防范优化改进方案 |
5.5 亟待解决的风险防范问题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银行计算机系统安全保障的备份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2]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D]. 张茗. 长安大学, 2019(07)
- [3]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 陆健健. 南京大学, 2017(05)
- [4]邮政信息网灾难恢复规划[J]. 王刚.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6(01)
- [5]面向现代制造业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研究及实施[D]. 陈泳钢.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6]人民银行计算机系统灾难备份之探讨[J]. 吴晓芳. 金融科技时代, 2011(03)
- [7]基于金融行业的灾难备份与恢复研究[D]. 邓晓晓.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8]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中国人民银行德阳市中心支行为例[D]. 温涛. 重庆大学, 2008(06)
- [9]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及若干对策研究[D]. 徐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10]天津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刘云开.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信息安全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计算机安全论文; 技术风险论文;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