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陆可可[1](2020)在《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提升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快速发展,民办高校也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馆员对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本文主要对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现状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的给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以便为馆员素质的提升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钱敏[2](2020)在《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最早时期的藏书阁,到如今的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图书馆伴随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并提供更广泛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大范围下都属于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能够同时为科研和公众提供服务,在转化创新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强化公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则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祖国建设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强化学生素质、营造育人氛围、知识交流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对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愈发丰富和深入。但纵观前人的研究,对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比较较少,大多是从单一主体出发或者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有着自身的发展要点,但都属于图书馆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不能把其割裂和对立起来研究,而应相互对应,用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本文通过收集2009年至2018年图情领域的18个核心期刊上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论文数据,利用SATI、SPSS、Ucinet、Citespace和Excel软件,制出相关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出近10年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相异点的原因,总结相关问题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这四个方面:其一,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搭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二,通过各种工具将相关数据制成清晰的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这几个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其中关键词分析又分为频率、主题路径、聚类和突现这多个角度,得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所分别具有的特征,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提供依据。其三,根据前述的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的计量分析结果,从发文量及趋势、机构、作者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其中研究内容又分为了阅读推广、资源服务、读者服务和自身建设四个角度阐述,并进一步分析得到研究相异点出现的原因。其四,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国外研究的差别,并提出对于后续研究的建议,主要包括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加强作者合作、开展有新意的阅读推广研究、加强技术运用研究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为将来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其研究结论能够为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王振宇[3](2019)在《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研究 ——以南京A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推进先进思想传播的教育责任,是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但在高校图书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德育教育活动不被重视、德育教育方式单一、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与当前高校倡导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理念不相符。因此,在当前高校教育环境下,开展关于高等图书馆德育教育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立足于高校图书馆功能拓展的需要和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从南京A大学图书馆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学科综合等方法,对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相关概念和内容进行阐述,找到研究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理论支撑。再根据问卷调查、业务数据和阅读推广活动的汇总分析结果,从大学生的使用情况和图书馆服务管理的双向视角,寻找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措施。高校图书馆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需要明确德育教育的定位,尽快转变传统的工作观念,加强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运用图书馆的文化载体优势和网络信息优势,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去,在文献信息服务和阅读推广活动中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张旭[4](2019)在《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构建及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新型智库建设以及高校双一流建设步伐的推进,立足于自身资源提供智库型服务,满足用户的决策咨询需求,成为高校图书馆提高自身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服务升级、展示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从最初的图书保存借阅服务开始,由文献传递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向深层次的决策支持服务迈进,逐步从提供基础的文献服务向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转型。随着信息的海量增长,知识迷航现象普遍存在,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决策咨询需求,近年来我国各类型智库机构发展迅速,但远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产生的各类决策咨询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着重探讨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如何评价,以循证图书馆、能力成熟度模型等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图书馆工作实际进行研究,为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本文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机理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循证图书馆理论出发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要素,构建了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并分析了服务模式及运行机制。而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从信息生态视角,引入纯收益因素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了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所述。第一,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机理进行了分析。本文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需求、服务过程及构成要素、服务的形成动力进行了分析,进而,从生命周期视角、结合能力成熟度理论,从宏观行业视角和微观个体视角两方面构建了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的生命周期模型,并对微观层面的能力成熟度不同阶段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描述分析,为后续章节研究铺垫了理论基础。第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要素进行了研究,避免了图书馆领域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相脱节的问题,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要素的分析更具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首先,从循证图书馆理论出发进行研究过程设计,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理论层面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层次结构要素框架进行分析,进而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实践层面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构建了实践层面的体系组成要素关系模型。研究结果揭示了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人员与用户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并运用资源基础理论以及决策过程理论对相关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为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借鉴。第三,基于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要素的分析,构建了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模型,进而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的主导型、协同合作型以及辅助参与型3种服务模式进行了分析,而后,对体系运行的目标激励机制、价值增值机制等内外部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总体模型。本章是承上启下的章节,既是前面章节的升华也是后续章节研究的重要基础。第四,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结合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构建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收集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验证,进而从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层面以及各个影响因素层面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为后续章节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促进策略分析提供了依据。第五,基于能力成熟度理论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整体框架、等级描述、关键过程、关键实践等进行了分析,进而构建了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评价体系。运用专家评价,结合BP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对50所高校图书馆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构建的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本章的研究成果为高校图书馆系统、客观的评价自身智库型服务能力所处阶段,有针对性的实现改进优化提供了借鉴。为后续章节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促进策略分析提供了依据。第六,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以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机理、服务体系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影响因素以及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实践情况,从促进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智库型服务能力以及重视服务环境建设三大方面,对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促进策略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循证图书馆理论、扎根理论方法、能力成熟度理论等应用到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研究,深化了理论应用领域,为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强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和实际意义,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智库型服务、提升智库型服务能力提供了参考借鉴。
姜明光[5](2019)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进行了研究,在研究时,笔者根据高校图书馆具体开放程度,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的图书馆进行了调查,分别是黑龙江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洛阳市科技图书馆),分别从三所高校图书馆的开放范围、开放规则、宣传措施、开放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发现了政策不完善、共建共享意识不足、图书馆制度不完善、经费不足、社会化开放形式单一、馆员缺乏图书馆精神以及专业的知识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化开放提供立法保障、加大图书馆宣传力度和增强开放意识、因地制宜有序展开工作、拓宽融资渠道、探索新型社会化开放、招募多种类型图书馆员工的对策。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程度划分为三阶段,并选择代表高校,利用实地调查、访谈法以及网络调查,从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具体可操作实施的对策,切实解决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开放的道路上的一些问题和难题。
陈松[6](2019)在《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图书馆的建设也有必要走信息化建设之路,它已成为当前社会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图书馆信息化也有诸多的好处,比如规范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等,同时,它还可以加快图书馆网络化的步伐、使图书资源共享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优质的读书环境,使读者在获取图书资源的时候可以更加方便、省事。本文立足于信息化建设视角,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外图书馆的信息化研究现状及经验启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硬件环境、软件资源、人才建设、信息资源和网络建设五个角度对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行调查分析,诸如信息化意识淡薄、服务及管理理念陈旧、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等诸多因素导致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文章最后从树立信息化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整合、开展信息化服务和人员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对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出优化建议。
王雨涵[7](2018)在《基于AHP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储备库,为全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着文献资源保障。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献资源的丰富,用户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深层次、专业化,因此不少高校逐渐加入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队伍。然而大多数院校开展的学科服务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缺乏科学的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是原因之一。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是学科馆员制度开展的重中之重,一套符合学科馆员工作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学科馆员更好地规范学科服务工作,调动自身积极性,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高校师生。构建出一套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存的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是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展开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首先在学科馆员的作用与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阐明了对其展开研究是必要的;其次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初步设定了一套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德尔菲法与问卷调查法对初定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与合并,得出最终指标;接着综合前人研究、专家意见及AHP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最后,利用己建立的体系对H大学学科馆员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评价结果展开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为该校今后学科馆员建设提供依据。
刘思妤[8](2017)在《高校图书馆对馆员继续教育与岗位规划模式探析》文中认为笔者由目前正处于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的高校图书馆对馆员的继续教育情况和岗位设置情况入手,深入分析了在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进行馆员继续教育与岗位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优化馆员继续教育和岗位规划的办法。
马丽飞[9](2015)在《论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提高》文中认为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状况,总结了当前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素质,阐述了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馆员素质的途径。
李耿,邹立君[10](2013)在《国内学科服务论文关键词计量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对1996-2011年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有关学科服务的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并从关键词词频及词频年度变化的角度揭示学科服务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从前50位高频关键词及其频次可以看到:高等学校及高校图书馆是国内学科服务的主要阵地;对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实例介绍和研究也较多;10余年来学科服务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学科服务的制度建设与反思、学科服务与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关系、服务模式、服务平台、质量评价、队伍建设等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提升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现状 |
1.1 人员结构不合理 |
1.2 职业认同感差 |
1.3 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
1.4 技能素质不高 |
2 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
2.1 过硬的思想素质 |
2.2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
2.3 优秀的业务素质 |
3 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提升的途径 |
3.1 提高思想素质 |
3.2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 |
3.3 提高文化素养 |
3.3.1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
3.3.2 拓展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
3.4 注重提高馆员的心理素质 |
4 结语 |
(2)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对象、意义与方法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意义 |
1.1.4 研究方法 |
1.2 研究路线和结构安排 |
1.3 本文贡献 |
2 研究综述 |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 |
2.1.1 馆员培养 |
2.1.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1.3 服务研究 |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研究 |
2.2.1 馆员培养 |
2.2.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2.3 服务研究 |
2.2.3.1 社会化服务 |
2.2.3.2 校内服务 |
3 核心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对比 |
3.1 数据及工具 |
3.1.1 数据选择 |
3.1.2 分析工具及可视化工具 |
3.2 发文量情况 |
3.3 机构情况 |
3.4 作者情况 |
3.4.1 作者分布情况 |
3.4.2 作者合作情况 |
3.5 研究内容情况 |
3.5.1 关键词分析 |
3.5.1.1 频率分析 |
3.5.1.2 主题路径分析 |
3.5.1.3 相关及聚类分析 |
3.5.1.4 突现分析 |
3.5.2 高被引文献分析 |
3.5.3 研究内容对比分析 |
3.5.3.1 阅读推广 |
3.5.3.2 资源服务 |
3.5.3.3 读者服务 |
3.5.3.4 自身建设——移动图书馆 |
3.6 研究相异点原因分析 |
4 问题、差异与建议 |
4.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对公共图书馆研究不够重视 |
4.1.2 作者之间合作不密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
4.1.3 公共图书馆研究中对阅读推广的研究不深入 |
4.1.4 图书馆的自身建设研究进展缓慢 |
4.2 与国外研究的差异 |
4.2.1 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
4.2.2 我国图书馆技术运用研究不够充足 |
4.2.3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研究较落后 |
4.3 关于后续研究的建议 |
4.3.1 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发挥公共图书馆价值 |
4.3.2 加强与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凝聚更多经验和智慧 |
4.3.3 设计有创意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有新意的推广研究 |
4.3.4 加强技术运用研究,提升图书馆开发水平 |
4.3.5 探寻合作机制,助力共建共享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研究 ——以南京A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情况 |
一、国外研究情况 |
二、国内研究情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方法 |
二、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
三、案例分析研究方法 |
四、比较分析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点、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研究重点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理论概述 |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 |
一、相关概念 |
二、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定位 |
三、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特殊性 |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内容 |
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
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
三、人生观教育 |
四、价值观教育 |
五、职业道德教育 |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过程 |
一、提高道德认识 |
二、确立道德信念 |
三、陶冶道德情感 |
四、锻炼道德意志 |
五、养成道德习惯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案例概况 |
一、部门概况 |
二、德育工作概况 |
第二节 调研情况和业务数据 |
一、调研情况 |
二、业务部门数据汇总 |
三、阅读推广活动概况 |
第三节 汇总结果分析 |
一、德育教育已有成效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完善措施 |
第一节 加强德育教育认识,加强实践指导 |
一、获得学校支持 |
二、加强理论内容学习 |
三、加强教育实践指导 |
第二节 在管理服务中贯彻德育教育理念 |
一、文化载体建设 |
二、教育能力提升 |
第三节 以阅读推广强化德育教育 |
一、平台建设 |
二、机制保障 |
三、发展目标 |
第四节 探索网络德育路径 |
一、构筑网络教育阵地 |
二、整合优势资源 |
三、有效利用自媒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构建及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校图书馆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智库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研究总结与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 |
2.1.2 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 |
2.2 循证图书馆理论 |
2.2.1 循证图书馆来源及内涵 |
2.2.2 循证图书馆的核心及研究步骤 |
2.2.3 循证图书馆应用 |
2.3 扎根理论 |
2.3.1 扎根理论概述 |
2.3.2 扎根理论应用步骤 |
2.4 能力成熟度模型 |
2.4.1 能力成熟度模型内涵及特征 |
2.4.2 能力成熟度模型结构 |
2.4.3 能力成熟度评价原则 |
2.5 资源基础理论 |
2.5.1 资源基础理论的形成 |
2.5.2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 |
2.6 信息生态相关理论 |
2.6.1 信息生态因子 |
2.6.2 信息生态系统 |
2.6.3 信息生态链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机理 |
3.1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需求分析 |
3.1.1 高校层面 |
3.1.2 政府层面 |
3.1.3 企业层面 |
3.2 信息生态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过程及构成要素 |
3.2.1 服务过程 |
3.2.2 构成要素 |
3.3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的形成动力 |
3.3.1 资源优势驱动 |
3.3.2 自身发展驱动 |
3.3.3 用户需求驱动 |
3.3.4 社会环境驱动 |
3.3.5 技术创新驱动 |
3.3.6 动力总体模型 |
3.4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的生命周期 |
3.4.1 生命周期理论 |
3.4.2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行业生命周期 |
3.4.3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个体生命周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要素分析 |
4.1 循证图书馆研究设计 |
4.1.1 理论适用性分析 |
4.1.2 研究过程设计 |
4.2 理论层面体系层次结构要素分析 |
4.2.1 文献研究步骤 |
4.2.2 体系层次结构要素框架 |
4.3 实践层面体系组成要素分析 |
4.3.1 扎根理论研究步骤设计 |
4.3.2 调研访谈 |
4.3.3 开放式编码及主轴编码 |
4.3.4 实践层面的体系组成要素关系模型 |
4.3.5 讨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 |
5.1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构建目的及原则 |
5.1.1 目的 |
5.1.2 原则 |
5.2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构建 |
5.2.1 体系层次分析 |
5.2.2 体系总体模型 |
5.3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模式分析 |
5.3.1 主导型服务模式 |
5.3.2 协同合作型服务模式 |
5.3.3 辅助参与型服务模式 |
5.4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分析 |
5.4.1 目标激励机制 |
5.4.2 价值增值机制 |
5.4.3 协同机制 |
5.4.4 共建共享机制 |
5.4.5 环境影响机制 |
5.4.6 信息流转机制 |
5.4.7 运行机制总体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影响因素 |
6.1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
6.1.1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
6.1.2 影响因素分析及建模 |
6.2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6.3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影响因素验证分析 |
6.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6.3.2 数据验证分析 |
6.3.3 结构模型检验 |
6.4 实证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6.4.1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层面 |
6.4.2 各个影响因素层面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评价 |
7.1 能力成熟度模型适用性 |
7.2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分析 |
7.2.1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整体框架 |
7.2.2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等级描述 |
7.2.3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关键过程及关键实践 |
7.3 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
7.4 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验证分析 |
7.4.1 研究过程设计 |
7.4.2 能力评价过程 |
7.4.3 验证分析及结果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促进策略 |
8.1 促进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建设 |
8.1.1 多方整合资源实现持续发展 |
8.1.2 开展多层次智库型服务 |
8.1.3 以决策用户需求为导向 |
8.1.4 提高信息流转效率 |
8.2 提升智库型服务能力 |
8.2.1 提升智库型产品质量 |
8.2.2 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
8.3 重视服务环境建设 |
8.3.1 明确发展目标定位 |
8.3.2 注重馆内文化建设 |
8.3.3 推动组织结构变革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概述 |
2.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概念 |
2.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原则 |
2.2.1 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
2.2.2 以本校为中心的原则 |
2.2.3 因地制宜的原则 |
2.3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3.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必要性 |
2.3.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可行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工具 |
3.2 调查内容 |
3.2.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范围调查 |
3.2.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规则调查 |
3.2.3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宣传措施调查 |
3.2.4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制度调查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存在的问题 |
4.1 与高校图书馆相关的政策不完善 |
4.1.1 政策指导缺失导致馆员积极主动性不足 |
4.1.2 国家层面的政策不完善 |
4.2 共建共享的意识不足 |
4.2.1 固有思想的束缚 |
4.2.2 学校师生的过度担忧 |
4.3 图书馆制度不完善 |
4.3.1 三阶段的高校图书馆制度均不完善 |
4.3.2 社会读者权利和义务制度的缺失 |
4.4 社会化工作的经费不足 |
4.4.1 经费不足限制了社会化开放的程度 |
4.4.2 经费不足导致工作动力不足 |
4.5 社会化开放形式单一 |
4.6 馆员缺乏图书馆精神以及专业的知识 |
4.6.1 馆员普遍学历过低 |
4.6.2 馆员缺乏图书馆精神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化开放提供立法保障 |
5.1.1 完善国家层次的法律 |
5.1.2 完善地方层次的法律 |
5.2 加大图书馆宣传力度和增强开放意识 |
5.2.1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 |
5.2.2 对馆员进行培训 |
5.3 因地制宜有序展开工作 |
5.3.1 根据实际制定有效的图书馆制度 |
5.3.2 定期对入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
5.4 拓宽经费渠道 |
5.4.1 国家和地方增加专项的拨款 |
5.4.2 设置专项基金 |
5.5 探索新型社会化开放 |
5.5.1 根据实际情况和公共图书馆加强合作 |
5.5.2 组织多种形式的合作 |
5.6 招募多种类型图书馆员工 |
5.6.1 招募具有高学历人才的图书馆馆员 |
5.6.2 从公共图书馆招募具有丰富经验社会化服务的员工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6.2 本文研究工作的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信息化研究综述 |
1.2.2 图书馆信息化研究综述 |
1.2.3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图书馆 |
2.1.2 高校图书馆 |
2.1.3 信息化 |
2.1.4 图书馆信息化 |
2.2 基本理论 |
2.2.1 知识管理理论 |
2.2.2 图书馆人本管理理论 |
2.2.3 图书馆人性化服务 |
第3章 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经验启示 |
3.1 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特点 |
3.1.1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
3.1.2 信息服务广泛 |
3.2 英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特点 |
3.2.1 重视信息化平台服务内容建设 |
3.2.2 信息服务广泛 |
3.2.3 信息人才培养力度大 |
3.3 英美两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
3.3.1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
3.3.2 丰富信息化平台服务内容 |
3.3.3 拓宽信息服务范围 |
3.3.4 强化信息人才建设 |
第4章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概况 |
4.2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
4.2.1 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不足 |
4.2.2 硬件设施陈旧 |
4.2.3 软件建设不健全 |
4.2.4 资源建设不合理 |
4.2.5 队伍建设不合理 |
4.3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传统模式制约 |
4.3.2 资金投入不足 |
4.3.3 需求分析不完善 |
4.3.4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
4.3.5 用人机制不完善 |
第5章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优化措施 |
5.1 提高馆员信息化意识 |
5.1.1 争取上层领导重视 |
5.1.2 加强馆员自身学习 |
5.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5.2.1 优化馆舍环境 |
5.2.2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
5.2.3 完善软件设施建设 |
5.3 加快资源整合 |
5.4 开展信息化服务 |
5.4.1 深化服务内容 |
5.4.2 提高服务质量 |
5.5 加强队伍建设 |
5.5.1 人才管理 |
5.5.2 人才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调查问卷(内部) |
附录 B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调查问卷(外部) |
致谢 |
(7)基于AHP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
第一节 学科馆员概述 |
一、学科馆员的概念 |
二、学科馆员的作用 |
第二节 绩效评价概述 |
一、绩效评价的概念 |
二、绩效评价的作用 |
三、绩效评价的原则 |
四、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步骤 |
第三节 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概述 |
一、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的概念 |
二、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及绩效评价现状 |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
一、脱离学科馆员岗位特点 |
二、客观性、可操作性有待考证 |
三、忽视隐性要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
四、重评价、轻反馈 |
五、绩效评价执行者心理认知的错位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第一节 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一、公平公开原则 |
二、科学性原则 |
三、易操作原则 |
四、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
第二节 指标体系框架的初步拟定 |
第三节 学科馆员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
一、问卷描述性系统分析 |
二、信度分析 |
三、学科馆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指标定义 |
第四章 基于AHP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及其步骤 |
一、建立层次结构体系 |
二、构造判断矩阵 |
三、计算判断矩阵 |
四、一致性检验 |
第二节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设定 |
一、一级指标权重设定及一致性检验 |
二、二级指标权重设定及一致性检验 |
第三节 指标体系合成权重的确定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第一节 H大学图书馆及其学科馆员建设简介 |
第二节 H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绩效综合评价 |
一、基于已建立体系下指标的专家小组评分 |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意见及建议 |
一、壮大学科馆员队伍 |
二、选拔、培养高素质学科馆员 |
三、加强学科馆员间交流合作 |
四、创新服务方式 |
五、建立有效的学科联络 |
六、创新反馈机制 |
七、建设更为优质的学科资源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一、理论展望 |
二、技术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论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 |
1.1 服务内容由单一浅层向多样深入转变 |
1.2 服务手段由手工操作向自动化、网络化转变 |
2 当前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
2.1 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
2.2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
2.3 熟练的业务技能 |
2.4 良好的信息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 |
3 当前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现状 |
3.1 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
3.2 高校图书馆馆员缺乏现代化知识和技能 |
3.3 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不受重视 |
3.4 高校图书馆馆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
4 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的途径 |
4.1 重视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 |
4.2 树立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
4.3 提高图书馆馆员能力及整体素质 |
5 结束语 |
(10)国内学科服务论文关键词计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
2 统计结果 |
3 高频关键词分析 |
3.1学科服务与信息服务、知识服务 |
3.2学科馆员素质要求、资格认证 (行业准入) 与队伍建设 |
3.3学科服务质量评价 |
3.4学科服务模式 |
3.5学科馆员的定位与工作职责 |
3.6学科服务平台 |
3.7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制度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
4 结语 |
四、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提升之我见[J]. 陆可可. 科技视界, 2020(30)
- [2]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D]. 钱敏. 南京大学, 2020(02)
- [3]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研究 ——以南京A大学图书馆为例[D]. 王振宇. 南京工业大学, 2019(01)
- [4]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构建及能力评价研究[D]. 张旭. 吉林大学, 2019(10)
- [5]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研究[D]. 姜明光.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6]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D]. 陈松. 天津大学, 2019(06)
- [7]基于AHP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D]. 王雨涵.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8]高校图书馆对馆员继续教育与岗位规划模式探析[J]. 刘思妤.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7(01)
- [9]论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提高[J]. 马丽飞.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5(16)
- [10]国内学科服务论文关键词计量分析研究[J]. 李耿,邹立君. 知识管理论坛,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