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为什么易患鼻窦炎(论文文献综述)
艾建伟,王俊阁,王曼,郭苏影,盖建青[1](2021)在《二旦青龙汤加减熏鼻联合口服治疗儿童急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二旦青龙汤加减熏鼻联合口服治疗儿童急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20例急性鼻窦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60例。中药组患儿予二旦青龙汤加减熏鼻联合口服治疗,西药组患儿予置换疗法+西药治疗。疗程为2周。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及临床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和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显效率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Lund-Kennedy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1周、治疗结束时,西药组患儿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周,两组患儿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在治疗1周时中药组患儿鼻塞、流涕和咳嗽VAS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患儿嗅觉减退VAS评分低于中药组(P<0.05)。结论:二旦青龙汤加减熏鼻联合口服治疗儿童急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肯定,能更快速改善鼻塞、流涕及咳嗽等临床症状。
董晓晨[2](2021)在《健脾消积通窍方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脾虚食积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窦豆[3](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吴玉花,贾代杰,程艳杰,闫保星[4](2020)在《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慢性鼻窦炎转归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行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后,药物治疗对慢性鼻窦炎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2018年3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慢性鼻窦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患儿,将研究对象归入2组,实验组37例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术后予以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对照组39例只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组37例患者中,有30例治愈,6例好转,1例无效,有效率为97.3%;对照组39例患者中,有7例治愈,18例好转,14例无效,有效率64.1%。两组的有效率采用χ2检验,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可以显着提高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蒋暑雨[5](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陈其凤[6](2020)在《C型鼓室压曲线临床特点观察及经SST外治法干预后曲线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正常情况下,中耳压力与外界压力的平衡是通过咽鼓管周期性的开放来实现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中耳通气受损会导致中耳负压,长期的负压可能会导致中耳积液。鼓室压曲线最早的用途之一是通过测量中耳压力间接检测咽鼓管功能,因此,鼓室压曲线的峰值压力可被用于监控中耳炎的发展,异常的峰值压力可以为中耳炎的发展提供早期预警[1]。B型鼓室压曲线与C型鼓室压曲线均提示存在异常的峰值压力,但B型鼓室压曲线常常与鼓室积液联系密切,出现B型鼓室压曲线时往往已经出现了中耳积液,而C型鼓室压曲线则提示咽鼓管功能存在障碍,可见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腺样体肥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鼻及/或咽部疾患均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并可能进一步造成分泌性中耳炎。对容易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鼻及/或咽部疾病进行治疗可以改善中耳功能状态,从而对分泌性中耳炎起到早期干预作用。中医鼻病序贯疗法(Sun’s Sequential Therapy,SST)是导师孙书臣教授在对大量鼻病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学、制剂学建立起来的一剂方药下包括煎药时熏鼻和收集蒸馏液点鼻(外治法)和煎好中药口服(内治法)内外治法结合的方法。剂型灵活,外治内病,内外兼顾,具有实用、方便、经济的优点。在临床中,根据病人情况,也可仅使用熏鼻与点鼻的外治法,即SST外治法,采用熏鼻和点鼻的方法使药物作用于鼻腔、鼻咽腔局部,可以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直接起效,对多种鼻及/或咽部疾患治疗效果显着。目前国内外对C型鼓室压曲线的研究资料仍较为有限。国外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分泌性中耳炎有较高的自愈性,对患有无症状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治疗干预并未显示出对其语言发展的益处,因此较少有对分泌性中耳炎早期干预的研究。但也有观点认为,对疾病的诊疗措施应根据国家的生存环境来制定,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早期治疗干预较观察等待更具临床意义。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对疾病的管理应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容易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鼻及/或咽部疾患进行积极治疗,改善中耳功能状态的异常,可以防止病情继续发展,起早期干预作用。研究目的:1.观察以鼻及/或咽部不适为主诉且无明显耳部不适,声导抗检查结果为C型鼓室压曲线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及中医虚实证型分布特点,观察C型鼓室压曲线耳的鼓膜形态特点。2.采用SST外治法对鼻及/或咽部原发病进行治疗,通过观察C型鼓室压曲线的变化分析SST外治法对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患儿的中耳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对初诊以鼻部及/或咽部不适为主诉的儿童进行声导抗检查,记录单耳或双耳鼓室压曲线为C型患儿的临床诊断,收集舌脉象,对部分患儿行耳内窥镜检查以明确鼓膜状态,并对其中接受SST外治法治疗的儿童每隔2周定期复查鼓室压曲线,观察4周内经SST外治法治疗的患儿C型鼓室压曲线的变化。研究结果:1.在性别分布方面,69例声导抗检查结果为C型鼓室压曲线患儿男性共53例,女性16例,男性患儿较女性患儿多。2.在年龄分布方面,69例患儿处于2-6岁年龄段者较多,共59例,占总例数的85.51%,其中2-4岁者35例,5-6岁者24例。3.在临床诊断分布方面,腺样体肥大占比最大,为51.46%,其次为扁桃体肥大、过敏性鼻炎、鼻炎、鼻-鼻窦炎,分别为17.48%、16.50%、9.71%、4.85%。4.在虚实证型分布方面,69例患儿中虚实夹杂证患儿人数最多,共50人,占患儿总人数的72.46%,实证与虚证者分别为11人、8人,占患儿总人数的15.94%、11.59%。5.32例患儿共44耳接受了耳内窥镜检查,其中15耳鼓膜征象正常,29耳鼓膜征象异常,异常耳中充血、内陷、积液征阳性者分别为 3、17、9耳。6.34例患儿共51耳接受了SST外治法治疗,在4周的治疗后42耳鼓室压曲线由C型转为A型,占治疗总耳数的82.35%。对鼓室压曲线未转为A型的9耳进行分析,发现9耳的峰值压力在治疗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将C型鼓室压曲线划分为C1型与C2型,发现93.10%的C1型鼓室压曲线在治疗后转为A型,而C2型鼓室压曲线的这一比例为68.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患有鼻及/或咽部疾患的男童及学龄前儿童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者较多。2.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过敏性鼻炎、鼻炎、鼻-鼻窦炎均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其中,腺样体肥大占比最大。3.患有容易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鼻及/或咽部疾病的儿童,其辨证分型多为虚实夹杂。4.C型鼓室压曲线耳的鼓膜征象可存在正常、充血、内陷、积液征等不同表现,其中大部分已经出现了内陷、积液征等异常。5.SST外治法在治疗鼻及/或咽部原发病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疾病造成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和中耳功能异常。6.C1型鼓室压曲线在SST外治法对相关疾患干预后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变为A型,C2型鼓室压曲线转变为A型则可能相对缓慢。7.应关注患有鼻及/或咽部疾患儿童的咽鼓管及中耳功能,尽管无耳部症状也应对其咽鼓管功能和中耳功能进行评价,对易造成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原发病应及早实施治疗,从而达到预防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或对分泌性中耳炎早期干预的目的。
寇晓华[7](2020)在《温肺通窍方对儿童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黏膜免疫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疾病疗效、中医证候学改善等指标评价温肺通窍方对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疗效。2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鼻分泌物冲洗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 Ig A)的浓度、鼻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浓度(n NO),综合、客观地评价温肺通窍方对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儿黏膜免疫及局部慢性炎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个患儿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2组,温肺通窍方组(实验组)和氯雷他定片组(对照组)。观察周期为7天,疗程结束后通过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各组组内患儿治疗前后有效率、症状积分及n NO、s Ig A含量的改变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组间治疗后有效率、症状积分及n NO、s Ig A含量,最后综合评估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1.1总体疗效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两组组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着。1.2积分比较:1.2.1症状总积分比较:实验组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为10.63±2.705,治疗后为3.40±1.566;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症状积分比较,Z=-5.388,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改善症状且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着。1.2.2鼻部症状积分比较:对于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改善鼻部症状且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着。2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 NO)浓度(ppb):实验组治疗前后n NO浓度分别为614.077±82.667、410.923±71.592;对照组治疗前后n NO浓度分别为631.333±80.853、489.333±93.864;两组组内治疗前后n NO比较,两组组间治疗后n NO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n NO值浓度且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着。3 s Ig A值浓度(μg/ml):实验组治疗前s Ig A浓度为13.1±4.26,治疗后为21.01±2.03;对照组治疗前s Ig A浓度为13.29±4.16,治疗后为18.71±1.83;两组组内治疗前后s Ig A浓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治疗后s Ig A浓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提高s Ig A浓度且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着。4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且治疗前后相关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符合医学伦理学范畴。结论:1温肺通窍方和氯雷他定片均对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温肺通窍方疗效优于氯雷他定片。2两组实验后均能降低n NO浓度,温肺通窍方较氯雷他定片改善鼻部慢性炎症效果更加显着。3温肺通窍方和氯雷他定片均对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儿的s Ig A浓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温肺通窍方与氯雷他定片比较,可以更好地提高患儿的黏膜免疫功能。4两组在治疗前后及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表明温肺通窍方和氯雷他定片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良好且安全可靠。
胡小玉[8](2020)在《苍?颗粒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苍?颗粒是否能有效改善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不适症状,最终提高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为中医药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课题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患儿,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不少于30例)和对照组(不少于30例),观察组予苍?颗粒口服,对照组予通窍鼻炎颗粒口服,连续服药1个疗程(14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并进行证候量化评分,通过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客观评价苍?颗粒的临床疗效。结果:苍?颗粒能明显改善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7天总有效率为79.41%,治疗14天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治疗7天总有效率为65.63%,治疗14天总有效率为81.25%,治疗后两组各自进行组内比较,经分析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症状;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2.证候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在改善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总体证候、主要证候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次要证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当;治疗后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总体证候、主要证候、次要证候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观察组在改善鼻痒、喷嚏、流涕、眼痒、饮食减少、鼻腔分泌物、鼻黏膜苍白充血甚至肿胀、眼红(结膜充血)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改善鼻塞、畏风怕冷、易汗出、四肢困倦、乏力懒言、大便偏稀、小便色清、下鼻甲肿大、唇淡白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研究表明苍?颗粒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在改善鼻痒、喷嚏、流涕、眼痒等主、次症状体征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谢一白[9](2020)在《天津地区儿童慢性咳嗽315例病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天津地区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病因与性别、年龄、季节、区域、BMI以及病程等因素的关系,为临床医生早期明确病因提供诊断依据。方法:本调查为回顾性研究。纳入对象为2015年8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哮喘专病门诊的合格慢性咳嗽病例315例,年龄范围4月龄-14岁,平均年龄(4.95±2.37)岁。肺部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胸部X线片正常,家长与患儿均知情并同意完成门诊以及(或)电话随访,将所得资料统计分析。结果:1.病因构成比排列前3位的病因分别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UACS合并CVA,依次为131例(41.6%)、81例(25.7%)和51例(16.2%)。随后的病因为哮喘,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n cough,PIC),过敏性咳嗽(atopic cough,AC),占比为25例(7.9%)、18例(5.7%)、6例(1.9%)。多病因者占54例(17.1%),其中UACS合并CVA 51例(94.4%),UACS合并PIC 3例(5.6%)。2.干咳和湿咳病因构成在所有病例中,261例(82.9%)慢性咳嗽是单病因所致,54例(17.2%)为多种病因所致。单病因患儿中无痰干咳151例(57.8%),有痰湿咳110例(42.2%)。干咳的前3位病因分别为CVA 60例(41.1%)、UACS 46例(31.5%)和哮喘23例(15.8%);湿咳的前3位病因分别为UACS85例(77.3%)、CVA 21例(19.1%)和哮喘2例(1.8%),且干咳和湿咳儿童的病因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3.儿童慢性咳嗽病因相关因素(1)年龄:315例慢性咳嗽儿童中,婴幼儿期、学龄前期组(4月龄-6岁)215例(68.3%),学龄组(6岁-14岁)100例(31.7%),各组年龄段组的病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14<0.05)。其中UACS、CVA和UACS合并CVA是各年龄阶段慢性咳嗽儿童的前3位病因。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组患儿首位病因均为UACS。(2)性别:315例慢性咳嗽儿童中,男童172例(54.6%),女童143例(45.4%),不同性别组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1>0.05)。(3)发病季节:由于2015年和2019年收集病例不足12个月,因此仅将2016年-2018年天津地区慢性咳嗽儿童(244例)的病因构成按季节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天津地区儿童在冬季更易高发慢性咳嗽,并以UACS、CVA以及UACS合并CVA为主,不同季节患儿病因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22>0.05)。(4)病程:病程4周~213例(67.6%),12周~57例(18.1%),>24周45例(14.3%),其中以4周~者占比最高。不同病程组的病因分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χ2=39.2,P=0<0.05),提示病程短者更为多见。(5)天津各区域分布:将天津划分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周边城区以及涉农城区,这四个区域。将慢性咳嗽病因进行分析,中心城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各区,并且以UACS为发病率最高,天津市不同区域的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05)。(6)BMI:在315例天津地区慢性咳嗽儿童中,将所有病因与其BMI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高BMI的儿童易患慢性咳嗽。(7)其他:(1)诊断为CVA的儿童,其中伴有鼻炎者为66例(81.5%);CVA进展为哮喘者48例(59.3%)。(2)UACS中鼻炎101例(77.1%),鼻窦炎12例(9.2%),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者18例(13.7%)。结论:1.天津地区315例儿童患有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中,前3位先后为UACS、CVA、UACS合并CVA,与全国构成比结果不同,主要是由于天津地理位置以及环境污染物特征的差异所导致的。2.咳嗽的性质、病程、发病年龄以及患儿BMI均是儿童慢性咳嗽病因的影响因素。天津市中心城区儿童慢性咳嗽发病率高于其他各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在冬季高发,但均以UACS发病率最高,不同区域、季节、性别的病因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李勇[10](2019)在《儿童鼻窦炎的诊治——困难、挑战与对策》文中提出儿童鼻窦炎作为耳鼻咽喉科和儿科常见疾病,近十几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但中国有关于儿童鼻窦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缺失。儿童鼻窦炎因为常伴有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等,其症状重叠,诊断容易混淆。鼻内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鼻窦CT扫描往往与病情不相符,且对儿童来说放射量偏大,在儿童中需要慎用。在治疗方面与成人不同,但较少有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可循,局部糖皮质激素、鼻腔喷雾逐渐成为治疗儿童鼻窦炎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抗生素的副作用近年来争议较大。就以上儿童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难点和面临挑战急需达到临床共识,寻找对策。
二、小儿为什么易患鼻窦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为什么易患鼻窦炎(论文提纲范文)
(1)二旦青龙汤加减熏鼻联合口服治疗儿童急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1.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 中医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对象 |
1.5 治疗方法 |
1.5.1 中药组 |
1.5.2 西药组 |
1.6 观察指标 |
1.6.1 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9] |
1.6.2 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0] |
1.7 疗效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VAS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慢性鼻窦炎转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治疗效果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6)C型鼓室压曲线临床特点观察及经SST外治法干预后曲线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学相关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调查 |
2 咽鼓管解剖与生理特点 |
2.1 儿童咽鼓管解剖特点 |
3 鼻及/或咽部病变与咽鼓管功能障碍 |
3.1 腺样体肥大与咽鼓管功能障碍 |
3.2 扁桃体肥大与咽鼓管功能障碍 |
3.3 过敏性鼻炎与咽鼓管功能障碍 |
3.4 鼻窦炎与咽鼓管功能障碍 |
3.5 咽鼓管功能障碍与分泌性中耳炎 |
4 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治疗 |
4.1 药物治疗 |
4.1.1 糖皮质激素 |
4.1.2 鼻内抗组胺药 |
4.1.3 鼻用减充血剂 |
4.2 简易鼻气球吹张治疗 |
4.3 外科手术治疗 |
4.3.1 鼓膜置管术 |
4.3.2 腺样体切除术 |
4.3.3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相关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耳鼻同病的认识 |
1.1 耳鼻相通 |
1.2 外邪侵袭 |
1.3 脏腑失调 |
1.3.1 与肺相关 |
1.3.2 与脾胃相关 |
1.3.3 与肝胆相关 |
1.3.4 与肾相关 |
1.4 痰瘀致病 |
2 古代中医学对耳鼻同病治法的认识 |
2.1 疏散风热 |
2.2 调畅气机 |
2.3 从脏腑论治 |
2.4 外治法及按摩导引疗法 |
2.4.1 吸鼻法 |
2.4.2 按摩导引疗法 |
3 现代中医学对耳鼻同病治法的认识 |
3.1 现代医家对治法的认识 |
3.2 耳咽管咽口送药法 |
3.3 针灸疗法 |
3.4 中成药 |
3.5 声信息仪辨证治疗 |
3.6 中耳负压治疗仪联合汤药治疗 |
3.7 鼓膜按摩联合汤药治疗 |
3.8 中医鼻病序贯疗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观察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虚实证型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方法 |
3.3 评价方法 |
3.4 统计方法 |
二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临床诊断分布 |
3 虚实证型分布 |
4 C型曲线耳鼓膜征象情况 |
5 经SST外治法干预后的C型鼓室压曲线变化 |
5.1 接受SST外治法患儿的临床诊断情况 |
5.2 经SST外治法干预后C1、C2型鼓室压曲线变化情况 |
三 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1.1 性别分布分析 |
1.2 年龄分布分析 |
2 临床诊断分布分析 |
3 虚实证型分析 |
4 耳内窥镜检查结果分析 |
5 经SST外治法干预后的C型鼓室压曲线变化结果分析 |
5.1 SST外治法治疗鼻及/或咽部疾患的思路总结 |
5.2 经SST外治法干预后C型鼓室压曲线的变化情况 |
5.3 C型鼓室压曲线峰值压力对SST外治法干预效果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温肺通窍方对儿童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黏膜免疫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不良反应的处理 |
6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两组基本资料基线比较 |
3 治疗结果分析 |
讨论 |
1 过敏性鼻炎的目前现状 |
2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分类 |
3 nNO的测定 |
4 nNO的测定意义 |
5 SIGA的 ELISA测定 |
6 SIGA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
7 过敏性鼻炎的西医治疗 |
8 对于过敏性鼻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9 温肺通窍方的组方依据 |
10 该方药物组成配伍及现代药理作用 |
11 试验结果分析 |
结论 |
1 疗效评价 |
2 安全性评价 |
3 研究不足 |
4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过敏性鼻炎患儿病例采集表(附表1) |
过敏性鼻炎主要症状积分表(附表2) |
过敏性鼻炎次要症状积分表(附表3) |
过敏性鼻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表(附表4) |
基于nNO测定的上呼吸道炎症管理(附表5) |
综述 sIgA与呼吸道黏膜免疫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1 sIgA |
2 sIgA与呼吸道黏膜免疫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苍?颗粒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观察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1.分组方法 |
2.治疗方法 |
3.疗程 |
4.观察指标 |
5.观察记录方法 |
6.疗效评定 |
四、数据处理 |
五、一般资料 |
1.两组患儿入选情况 |
2.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
3.治疗前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4.治疗前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单项积分比较 |
5.治疗前两组患儿次要症状体征单项积分比较 |
六、研究结果 |
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
2.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3.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4.治疗后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5.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单项积分比较 |
6.治疗后两组患儿次要症状体征单项积分比较 |
7.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立题依据 |
二、中医辨证施治 |
三、苍?颗粒组方探讨 |
1.病因病机 |
2.治法分析 |
3.方药配伍分析 |
4.单味中药溯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
5.对照组选药依据 |
四、研究结果 |
五、苍?颗粒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优势特色 |
1.临床疗效优势 |
2.治法治则特色 |
六、结论 |
七、不足及展望 |
1.不足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天津地区儿童慢性咳嗽315例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技术路线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明 |
附录 |
综述 儿童慢性咳嗽的机制与病因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儿童鼻窦炎的诊治——困难、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鼻窦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儿童鼻窦的解剖、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特点 |
3 儿童鼻窦炎对下呼吸道的影响 |
4 儿童鼻窦炎的症状特点 |
4.1 儿童鼻窦炎局部症状 |
4.2 儿童鼻窦炎的全身症状 |
4.3 儿童鼻窦炎对于全身发育的影响表现 |
5 儿童鼻窦炎的诊断 |
5.1 儿童鼻窦炎询问病史特点 |
5.2 儿童鼻窦炎与其他疾病症状有交叉 |
5.3 鼻内镜检查的重要性 |
5.4 细菌学检查 |
5.5 X线检查 |
5.6 CT检查 |
5.7 MRI检查 |
5.8 CBCT(锥形CT) |
5.9 实验室检查 |
6 儿童鼻窦炎的治疗 |
6.1 抗生素的应用 |
6.2 减充血剂的应用 |
6.3 激素的应用 |
6.4 黏液促排剂 |
6.5 中医中药 |
6.6 益生菌 |
6.7 鼻腔冲洗 |
6.8 置换疗法 |
6.9 上颌窦穿刺 |
6.10 腺样体手术 |
6.11 鼻内镜手术 |
6.12 鼻窦球囊手术 |
7 关于当前儿童鼻窦炎诊断和治疗等诸多难点和挑战的对策建议 |
7.1 儿童鼻窦炎流行病学调查 |
7.2 儿童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
四、小儿为什么易患鼻窦炎(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旦青龙汤加减熏鼻联合口服治疗儿童急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J]. 艾建伟,王俊阁,王曼,郭苏影,盖建青. 中医药导报, 2021(07)
- [2]健脾消积通窍方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脾虚食积型)的疗效观察[D]. 董晓晨.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慢性鼻窦炎转归的影响[J]. 吴玉花,贾代杰,程艳杰,闫保星. 医药论坛杂志, 2020(10)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C型鼓室压曲线临床特点观察及经SST外治法干预后曲线变化的研究[D]. 陈其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温肺通窍方对儿童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黏膜免疫影响的临床研究[D]. 寇晓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苍?颗粒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小玉.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天津地区儿童慢性咳嗽315例病因分析[D]. 谢一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儿童鼻窦炎的诊治——困难、挑战与对策[J]. 李勇.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