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叶庭均[1](2021)在《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
李思特[2](2021)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护社会公平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维护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较为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公平统一”作为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通过公平实现普惠性特征,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挖掘社会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比较了不同公平观的特点与区别;通过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与思想,比较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公平理念;通过回顾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发展,阐释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变化特点;通过总结成就与问题,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于理念、目标与路径的解读,明确了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定位、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选择、社会保障的发展道路三个问题入手,论证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以社会公平视角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解读,既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也定位了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基本视角。文章对现有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分类:纵向来看,关于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的研究可分为理念探索阶段、共识形成阶段以及新时代以来的理念定型阶段;横向来看,相关的研究又可以划分为规范性研究、实证分析研究以及基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视角进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跨学科综合分析法、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支撑。首先,在概念界定的章节,明确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也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依据公平观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可分为完全自由主义模式、重视公平的自由主义以及马克思公平观下的社会保障模式。其次,阐明了文章的的理论基础:按照“最大幸福”原则,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古典功利主义持有的公平观可以总结为经济公平。福利经济学接受了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总和。旧福利经济学将公平视为效用的均等化,同时指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存在,国民财富必须均等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采用了序数效用论,在公平的问题上存在着价值中立的倾向。罗尔斯的公平观有着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于福利经济学的超越。罗尔斯将公平作为社会的首要价值,并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不同于上述学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孕育出真正的社会公平。此外,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概括为社会保险思想、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理论。第三章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理念的论述与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特点的变化,来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公平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得社会公平从根本上得以实现。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社会公平通过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重要再分配手段之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公平的关键标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差距。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公平理念,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意义上的平等。而社会保障制度则被视为稳定社会的有效途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将公平问题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同时还将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建设,纳入到“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当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表述。这都使得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公平观,开始由经济公平向社会公平转变,由形式意义上的公平向实质公平深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公平正义问题。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社会公平问题的基本向度。公平可持续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继续坚持的方向。习近平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进一步具象化为“底线公平”。“底线公平”的提法,突出了社会保障“社会生活安全网”的基本定位,也调和了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在矛盾。第四章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由理念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实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变化,也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变革。本章以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为主线,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共3个时期:(1)计划经济时期。(2)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时期。(3)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公平性矫正的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政权的确立,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国家—单位”的社会保障模式。虽然保障水平尚不发达,保障覆盖存在薄弱环节,但总体来看,由于实行均等化原则因而公平程度较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确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开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之路。这一时期改革的阶段性与非同步特征,客观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实现。在第三个时期,城乡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先后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得以补足。另一方面,城乡地区社会保障公平性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的确立以及城镇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社会保障公平性进一步提升,由“全面覆盖”开始走向“全民覆盖”。此外,本章还以公平性为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历史演进特点:在建国初期,由于采取了国家保障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绝对公平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作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配套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弱化了其公平内涵。党的十七大以后,随着“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又被强化为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越发趋于成熟。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就成为了社会公平的具象化体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实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就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总而言之,从理念、实践两方面进行把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有着如下特点:在理念层面,社会保障首先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起点公平,让位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公平,并在十八大前后再度向社会公平复归;在实践层面,由统一的国家保障,转变为带有城乡分立特点的自助与共济相结合,并在新时代以来随着制度实践的不断补足,向着提供均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弥合化方向发展。第五章首先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视角解读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问题的内涵。其次,梳理了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建设取得的成果:在社会救助领域,通过脱贫攻坚专项计划,完善了以低保制度为代表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社会保险领域,解决了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分立问题;整合了城镇地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现状。在社会福利领域,社会福利由狭义制度向广义制度拓展,由特殊性制度向普惠型制度扩充。最后,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着的公平问题:其一,社会保障存在身份公平问题。新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准入资格是以职业、收入、户籍归属等要素差别化对待,还是一视同仁地以国民身份作为前提。其二,社会保障制度区域公平问题仍然严重。区域公平问题既包括各省份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发展的协调问题,也包括城乡社会保障实际待遇水平的均衡问题。其三,在老龄化加剧,人口出生率减少的背景下,防范社会保障制度可能出现的代际问题风险,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需要面对另一重大课题。本章还就身份公平问题、区域公平问题、代际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分析。第六章提出了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并从理念、总体目标、实现路径共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共享发展理念是建设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引领。其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最后,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适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以上基本内容从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保障对象、责任主体、保障水平、体系构建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这其中,兜底线”通过完善底线性、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底线公平;“织密网”侧重于调节非均等公平;“建机制”通过法制化与体系化共进并举,体现规则公平;“覆盖全面”、“城乡统筹”保障主体公平;“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助力代际公平的实现;“权责清晰”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协议公平。
李胤嵩[3](2021)在《长春市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老保险是保障人民晚年生活的制度。我国保障力度最大的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它提供着我国数亿劳动者的晚年经济来源。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对该制度也有了全新的要求,十九大也对社会保障做了新部署,力求渗透基层,扩大覆盖,按照国情确定保障水平,多维度的在新时代下为百姓谋福祉。九台区作为长吉一体化的连接点,在长吉一体化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交通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特别是撤市划区后,九台企业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提升。2020年末,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经达到5.2万余人,对比2019年增长了约4.20%。虽然参保工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供养任务繁重,养老保险的基金积累不强,企业逃避参保缴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情况复杂,征缴监管难度大,为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九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依据社会公平化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阐述分析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实践,社会调查等,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为长春市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实践措施,使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建全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维护社会稳定,更好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国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秦亚琳[4](2021)在《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民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大工程。养老保险基金作为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核心,是养老保险制度得以推行的重要环节。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为筹集管理、投资管理、给付管理等环节,把养老保险基金按时足额支付到离退休职工的手中是基金管理的最终目的。然而,近些年来违规挪用、挤占养老保险基金的案件频发,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不小损失,而这些问题大多都发生在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管理环节。因此,如何堵住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漏洞,切实加强养老保险风险防控尤其重要。现有的文献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大方向方面研究得较多,或是研究基金收支平衡,并没有具体到基金管理的某一管理环节,针对给付管理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以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基金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给付管理为主要视角,从研究内容上来说是一种创新。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凡是在河北省社保中心省一级经办养老保险业务的省企、央企统称为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这是一个专有的叫法。通过统计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列举了近年来河北省企业养老金发放数据、给付流程建设图等,分别从养老基金管理概况、给付管理具体做法以及管理成效进行了阐述,从养老基金给付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内控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方面、监督管理方面挖掘了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基金给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要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内控管理、加强给付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健全稽核监管模式等举措来完善河北省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管理,切实加强风险防控,防止养老金出现“跑”、“冒”、“滴”、“漏”等现象。
晋江艳[5](2021)在《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人民的社会保障实践持续了上千年,且随着社会发展,保障对象逐步扩大,保障措施日益多样,保障思想不断丰富,但严格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1956年,较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重工业相对发达,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沿,优抚安置任务异常艰巨,促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丰富东北地区党史研究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分六部分对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进行全面分析。作为文章的起点,第1章遵循党史研究基本思路,介绍了选题背景,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整理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关于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任何实践都不是空中楼阁。研究社会保障,首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实践基础。1949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的社会保障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第2章和第3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认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受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建设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济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亟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具备了建立社会保障的条件。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但无论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优抚工作都已经开展起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系统的组织机构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以政府、社会和内部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搭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第4章重点介绍了这一内容,即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东北各地竭尽所能救济灾民、贫民和朝鲜战灾孤儿,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娼妓和游民;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福利,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精神病人建立民政福利;优待军烈属和革命残废军人,褒扬抚恤革命英烈,妥善安置回乡转业人员等,丰富的内容使社会保障由简单的制度构建层面跨越到充实的制度实践层面。第5章则重点介绍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认识制度结构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提升,重点分析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认为其对政治建设而言,通过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军事活动而言,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构建了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史鉴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群众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总体来说,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实践是成功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和和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本文采取在总体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借鉴的态度。
潘怡然[6](2021)在《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老龄化的问题的日益严峻、国家不断推出的各项方针政策,都促使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被推到台前得到国家和公民的一致关注。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的重要省份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深受老龄化问题的困扰。老龄化、基金收支不足等因素无不制约着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黑龙江省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黑龙江省财政支出带来了负担,潜藏着难以估计的财政风险。因此深入调查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对保障黑龙江财政稳健、实现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问题。首先,本文对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基本公共服务等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详细阐述了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交叠世代模型等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以财政支持养老保险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对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和财政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可能会诱发财政风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可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确立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分析,对最终结果进行排序。再次,本文对国外基本养老保险中对财政风险防控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凝练出对黑龙江省预防财政风险的有益启示。最后,针对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会对财政产生压力的因素,本文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促进黑龙江省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黑龙江省财政的稳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湖北省人民政府[7](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通知》文中认为鄂政发[2020] 25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 13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通知》(人社部发[2019] 112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通知如下。
四川省人民政府[8](2020)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通知》文中指出川府发[2020]18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决策部署,为实现全国统筹夯实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国发[2018]18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通知》(人社部发[2019]112号)等要求,结合我省实际,
陈汝军[9](2013)在《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保障是民生之要,是安国之策。社会保险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的人数众多,涉及的领域宽广,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程。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职工大省。多年来,在贯彻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同时,江苏紧密结合省情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国家和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全面梳理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分析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主体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能、作用,对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完善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从而更好地提高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为制度改革的起步、制度的统一与功能展开、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三个阶段。通过先行先试,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养老保险意识普遍增强;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全国统一,各项管理不断规范;三是省级统筹稳步推进,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制度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四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五是养老保险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面对新形势江苏省养老保险政策实施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即政策实施的主体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资源不足、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较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不够合理等四个方面。其中,这些不够合理的政策主要表现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水平不高,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参数设计不够合理,多支柱体系不够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进展缓慢,养老保险参保结构不够科学等方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主体。根据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性质、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该是服务型政府的执行机构。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机构的性质、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随着江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方式的变化,将有更多的人群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事业发展在整体上将进入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新阶段。因此,必须逐步理顺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养老保险标准化建设的水平,大力推行网上社保经办业务,合理利用市场资源提高经办服务效率,以利于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资源。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产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稳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统计,2010年底,全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3284万人,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21.4%。对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全国各地进行了一些探索。江苏省较早地将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范围,2007年至2011年,农民工参保人数五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但是历年的参保率都在40%左右徘徊。农民工参保率不高主要有历史因素、劳动力因素、企业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原因。因此,必须对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坚持分类保障的原则。对在城乡各类单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制度明确他们必须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于收入不稳定,流动频繁的农民工和劳务派遣的农民工,在制度上可作出弹性规定,即根据本人自愿可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也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适应农民工流动频繁的特点和身份经常在农民和职工之间转换的情况,尽快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两种制度的转换衔接。同时,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加大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执法维权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流程,增强农民工参保的便携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养老权益。人口结构是影响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江苏是在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作为人口大省,江苏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主要呈现“二大三高”的特征,即绝对数量大、地区差异大,高速、高龄、老年抚养比高,养老金的实际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从最近几年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数据看,虽然当期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总体上并不严重,但是人口老龄化对基金长期平衡的渐进影响仍然是十分明显的。必须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强化基金的预算管理,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针对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的不够合理的问题,必须进行适当调整,达到完善政策的目的。第一,要提高省级统筹的水平,在实现统一制度政策、统一经办管理规程、统一信息系统等基础上,实现基金的统收统支,增强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维持适当的企业缴费比例是促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缴费比例是一个动态的量,应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基金运营状况适时调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高达20%的费率,给许多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利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还会引起严重的代际冲突,增加扩面征缴的难度。要适当降低企业缴费比例,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我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但是多年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没有全面展开,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致使制度变形。由于国家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没有给予补助等原因,江苏省的个人账户做实工作进展缓慢。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加快步伐,积极实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政策。第四,建立养老保险多支柱体系,确立政府、单位、个人养老保险责任合理的分担协调机制,是未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江苏省的企业年金发展滞后,没有起到养老保险第二支付应有的作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强制参加企业年金,不断扩大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范围。第五,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人群应该主要是企业职工,但是由于江苏省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比例明显偏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改善。
洪大用[10](2003)在《改革以来中国城市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文中提出
二、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社会公平视阈下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资源与基础 |
2.1 概念辨析与关系界定 |
2.1.1 社会公平的概念界定 |
2.1.2 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
2.1.3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 |
2.1.4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 |
2.2 西方学者的理论资源 |
2.2.1 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2.2.2 福利经济学的公平观 |
2.2.3 “福利国家自由主义”的公平观 |
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平思想 |
2.3.1 社会公平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
2.3.2 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 |
2.3.3 对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探索与构想 |
2.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
2.4.1 基于再生产理论的社会保险思想 |
2.4.2 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 |
2.4.3 基于平均利润率理论的保险基金理论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1 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1.1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公平的权利基础 |
3.1.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 |
3.1.3 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 |
3.2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2.1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公平的物质保证 |
3.2.2 按劳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阶段性体现 |
3.2.3 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使命追求 |
3.3 江泽民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3.1 确保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实现的要求 |
3.3.2 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社会公平的基本措施 |
3.3.3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
3.4 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4.1 拓展了社会公平的维度 |
3.4.2 深化了社会公平的认识 |
3.4.3 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公平取向 |
3.5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5.1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向度 |
3.5.2 共享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实现形式 |
3.5.3 公平与可持续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则 |
3.5.4 底线公平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4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
4.1 以公平为主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
4.1.1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理念与制度实践 |
4.1.2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 |
4.1.3 以社会公平理念为先导的社会保障公平性矫正 |
4.2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特征的发展趋势 |
4.2.1 理念:由起点公平到经济公平,并向社会公平复归 |
4.2.2 制度:由单位保障到城乡分立,并向城乡一体迈进 |
第5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
5.1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公平维度 |
5.1.1 权利公平之维 |
5.1.2 机会公平之维 |
5.1.3 规则公平之维 |
5.2 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取得的成就 |
5.2.1 社会救助 |
5.2.2 社会保险 |
5.2.3 社会福利 |
5.3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的公平问题 |
5.3.1 身份公平问题 |
5.3.2 区域公平问题 |
5.3.3 代际公平问题 |
5.4 新时代社会保障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 |
5.4.1 立法进程严重滞后引发身份公平问题 |
5.4.2 制度统筹层次不高引发区域公平问题 |
5.4.3 转制成本责任归属不清引发代际公平问题 |
第6章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
6.1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理念之基 |
6.1.1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 |
6.1.2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 |
6.1.3 共享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引领 |
6.2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 |
6.2.1 幼有所育 |
6.2.2 学有所教 |
6.2.3 劳有所得 |
6.2.4 病有所医 |
6.2.5 老有所养 |
6.2.6 住有所居 |
6.2.7 弱有所扶 |
6.3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 |
6.3.1 “兜底线”完善底线公平 |
6.3.2 “织密网”调节非均等公平 |
6.3.3 “建机制”强化规则公平 |
6.3.4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实现主体公平 |
6.3.5 “保障适度”、“可持续”凸显代际公平 |
6.3.6 “权责清晰”、“多层次”确保协议公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长春市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社会保险 |
2.1.2 养老保险 |
2.1.3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
2.2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特性 |
2.2.1 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
2.2.2 参保范围的广泛性 |
2.2.3 基金筹集渠道的多样性 |
2.3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
2.3.1 初步创立阶段 |
2.3.2 快速发展阶段 |
2.3.3 制度完善阶段 |
2.4 理论基础 |
2.4.1 社会公平化理论 |
2.4.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章 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现状 |
3.1 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依据 |
3.2 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部门职责 |
3.2.1 长春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九台分局职责 |
3.2.2 国家税务总局长春市九台区税务局职责 |
3.2.3 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 |
3.3 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内容 |
3.3.1 参保主体 |
3.3.2 缴费比例 |
3.3.3 缴费流程 |
3.3.4 退休人员的待遇计发 |
3.4 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工作完成情况 |
第4章 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情况调研 |
4.1.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4.1.2 调查结果 |
4.1.3 调查结果分析 |
4.2 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
4.2.1 除国有企业外,参保率普遍较低 |
4.2.2 部分企业中断缴费,虚报漏报缴费基数 |
4.2.3 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空账问题严重 |
4.2.4 缴费和待遇的标准不统一 |
4.2.5 宣传力度不够 |
4.3 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参保认识不足 |
4.3.2 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困难 |
4.3.3 需多部门协作,监管难度大 |
4.3.4 法律政策有待完善 |
4.3.5 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存在不足 |
第5章 完善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
5.1 建设良好的参保环境 |
5.1.1 做好基层工作,扩大参保覆盖面 |
5.1.2 加强政策解读,创建多层次的宣传平台 |
5.2 政府优化地方政策,加强法律政策落实 |
5.2.1 加强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 |
5.2.2 政府政策扶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
5.2.3 提高下岗困难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的补贴 |
5.3 搭建企业信用等级体系,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共享 |
5.3.1 建立企业诚信等级划分制度 |
5.3.2 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注重部门间协调配合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养老保险基金 |
2.1.2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
2.1.3 养老保险基金给付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责任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政府失灵理论 |
第三章 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管理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概况 |
3.2 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管理具体做法 |
3.2.1 建立较为完备的养老基金管理监督体系 |
3.2.2 制定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险给付管理规定和经办规程 |
3.2.3 多措并举堵塞基金给付管理漏洞 |
3.3 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管理成效 |
3.3.1 全面实现智能化审核防范人为操作风险 |
3.3.2 全面实现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
3.3.3 全面实现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网络化认证 |
第四章 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基金给付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基金给付管理问题调研情况 |
4.1.1 深度访谈的实施及调研结果 |
4.1.2 调查问卷的实施及调研结果 |
4.2 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基金给付管理存在问题 |
4.2.1 养老基金冒领行为突出 |
4.2.2 存在违规违纪给付养老基金现象 |
4.2.3 养老基金给付信息系统存在漏洞 |
4.2.4 养老基金给付稽核工作力度不足 |
4.3 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基金给付管理问题的原因 |
4.3.1 养老基金给付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
4.3.2 经办机构内控工作不到位 |
4.3.3 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
4.3.4 监督管理主体缺位 |
第五章 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基金给付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健全养老基金给付管理规章制度 |
5.1.1 严格规范退休审批制度和审核流程 |
5.1.2 集中开展养老待遇领取人员筛查 |
5.1.3 完善违规领取待遇追缴和骗保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
5.2 完善经办机构内控管理 |
5.2.1 加强养老基金财务管理 |
5.2.2 严格经办人员权限控制 |
5.2.3 建立业务操作监控机制 |
5.3 加强养老基金给付管理多地多部门协调联动 |
5.3.1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
5.3.2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
5.4 健全养老基金给付管理监管模式 |
5.4.1 完善制衡式监督制度 |
5.4.2 加强养老基金给付管理稽核工作力度 |
5.4.3 借助三方审计,提升稽核监管效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1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
第3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
3.1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
3.1.1 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
3.1.2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
3.1.3 解放区的社会保障 |
3.2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
3.2.1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
3.2.2 农业合作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
3.2.3 处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 |
3.2.4 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示范效应 |
第4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
4.1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
4.1.1 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 |
4.1.2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 |
4.1.3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
4.1.4 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 |
4.2 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 |
4.2.1 政府机构 |
4.2.2 社会团体 |
4.2.3 企业内部机构 |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动员与监督 |
4.3.1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动员 |
4.3.2 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
第5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
5.1 社会救济 |
5.1.1 灾害救济 |
5.1.2 贫民救济 |
5.1.3 娼妓游民收容改造 |
5.1.4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
5.2 社会保险 |
5.2.1 养老保险 |
5.2.2 医疗保险 |
5.2.3 伤残保险 |
5.2.4 生育保险 |
5.2.5 优异贡献待遇 |
5.3 社会福利 |
5.3.1 民政福利 |
5.3.2 职工福利 |
5.4 社会优抚 |
5.4.1 优待补助 |
5.4.2 褒扬抚恤 |
5.4.3 安置复员军人 |
第6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及启示 |
6.1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
6.1.1 增强了人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提高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
6.1.2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东北工业迅速发展 |
6.1.3 激发了群众支前热情和军人士气,保障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
6.1.4 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奠定了基础 |
6.2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启示 |
6.2.1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6.2.2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
6.2.3 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6)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基本养老保险 |
2.1.2 财政风险 |
2.1.3 基本公共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家干预主义理论 |
2.2.2 交叠世代模型 |
2.2.3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
2.2.4 公共财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历史沿革 |
3.1.1 改革开放初期(1982-1992) |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设时期(1993-2002) |
3.1.3 小康社会建设及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03-2011) |
3.1.4 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新发展(2012-至今) |
3.2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整体分析 |
3.2.1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风险情况分析 |
3.2.2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分析 |
3.3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财政风险分析 |
3.3.1 参保率下降所蕴含的财政风险 |
3.3.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扩大带来的财政压力 |
3.3.3 社会人口老龄化对财政风险的诱导 |
3.3.4 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带来的的财政负担 |
3.3.5 城乡劳动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财政风险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问卷调查 |
4.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4.2.3 指标体系的构成 |
4.2.4 指标的含义以及说明 |
4.3 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以及权重确定 |
4.3.1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
4.3.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 |
4.3.3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
4.3.4 层次单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 |
4.3.5 层次总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 |
4.4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 |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
4.4.2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影响因素评价过程 |
4.5 调查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国外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防控的经验及启示 |
5.1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
5.1.1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
5.1.2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
5.2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
5.2.1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
5.2.2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
5.3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
5.3.1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
5.3.2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
5.4 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5.4.1 养老保险金缴纳的多元化 |
5.4.2 建立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5.4.3 开拓多种养老保险金筹集渠道和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防控的对策 |
6.1 增加基本养老保险收入 |
6.1.1 调整财政支出比例 |
6.1.2 增强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水平 |
6.1.3 多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资金 |
6.1.4 适当调整养老保险替代率 |
6.2 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支柱 |
6.2.1 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
6.2.2 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
6.2.3 促进养老保险金融业的发展 |
6.3 提升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水平 |
6.3.1 发展养老保险基金托管制度 |
6.3.2 弹性退休制度的启用 |
6.3.3 加快完善养老基金的预算 |
6.3.4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认同感 |
6.3.5 构建合理的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预警系统 |
6.4 大力促进经济发展 |
6.4.1 优化经济政策环境 |
6.4.2 促进黑龙江省产业多样化的发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8)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作目标 |
二、工作任务 |
(一)统一养老保险政策。 |
(二)统一基金收支管理。 |
(三)统一基金预算管理。 |
(四)统一责任分担机制。 |
(五)统一集中信息系统。 |
(六)统一经办管理服务。 |
(七)统一激励约束机制。 |
三、保障措施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精心组织实施。 |
(三)防范基金风险。 |
(四)拓宽筹资渠道。 |
(五)健全制度体系。 |
附件1 |
四川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金预算管理办法 |
第一章总则 |
第二章编制和审批 |
第三章执行和调整 |
第四章基金决算 |
第五章监督检查 |
第六章附则 |
附件2 |
四川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责任分担办法 |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有关要求,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均衡各地基金负担,确保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制定本办法。 |
二、基金缺口的确定 |
三、基金缺口的责任分担 |
四、过渡期处理办法 |
附件 |
(9)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综述 |
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研究 |
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
三、综合评价 |
第三节 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社会保险 |
二、养老保险 |
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总体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总体思路 |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有待完善之处 |
第二章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回眸和审视 |
第一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发展历程 |
一、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起步(1984—1996年) |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与功能展开(1996—2000年) |
三、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2000—2010年) |
第二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成效 |
一、全社会养老保险意识普遍增强 |
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全国统一,各项管理不断规范 |
三、省级统筹稳步推进,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制度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
四、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
五、养老保险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平显着提升 |
第三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 |
一、政策实施的主体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资源不足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 |
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较大 |
四、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不够合理 |
第三章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主体--社保经办机构 |
第一节 我国社保经办机构概述 |
一、社会经办机构是服务型政府的政策执行机构 |
二、当前我国社保经办机构存在的问题 |
三、实现社保经办机构管理体制创新 |
第二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的现状与进展 |
一、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概况 |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的进展 |
第三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一、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
二、提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思考 |
第四章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分析 |
第一节 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状及政策回顾 |
一、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状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回顾 |
第二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历史沿革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调查分析 |
一、江苏省农民工基本特征 |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 |
三、基于苏南、苏中、苏北农民工的调查分析 |
第四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五节 完善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建议 |
一、调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政策 |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三、加大执法维权力度,提高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参保率 |
四、调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优化转移接续流程 |
第五章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 |
第一节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
一、绝对数量大 |
二、地区差异大 |
三、老龄化速度快 |
四、高龄占比高 |
五、老年抚养比高 |
第二节 江苏省养老金支付情况分析 |
一、养老金支付水平现状 |
二、未来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的合理支出水平 |
第三节 江苏省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基本特点 |
一、参保人数变化情况 |
二、离退休人数变化 |
三、负担系数 |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 |
五、总结 |
第四节 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简要探索 |
一、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 |
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 |
三、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 |
第六章 优化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思考 |
第一节 提高省级统筹的水平 |
一、全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历程 |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实践 |
三、江苏省省级统筹面临的问题 |
四、提升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水平的路径是实现基金的统收统支 |
第二节 降低企业缴费比例 |
一、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现状 |
二、企业缴费比例偏高的负面效应 |
三、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可行性 |
第三节 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
一、个人账户的产生和发展 |
二、我国个人账户做实的简要历程 |
三、江苏省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的基本情况 |
四、江苏省个人账户做实情况 |
五、加快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的步伐 |
第四节 扩大企业年金的范围 |
一、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回顾 |
二、企业年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三、江苏企业年金发展情况 |
四、完善企业年金发展的对策 |
第五节 完善养老保险的参保结构 |
一、江苏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结构情况 |
二、参保群体结构形成的原因 |
三、采取切实措施优化参保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江苏省养老保险部分年份相关图表 |
附录2 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 |
附录3 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 |
致谢 |
(10)改革以来中国城市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扶持企业到直接救助贫困人口 |
二、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 |
三、从救助制度分立到救助制度整合 |
四、从基本生活救助到综合救助 |
五、从消极救助取向到积极开发取向 |
六、从忽视社区作用到重视社区作用 |
四、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D]. 叶庭均. 广西大学, 2021
- [2]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李思特. 吉林大学, 2021(01)
- [3]长春市九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 李胤嵩.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河北省本级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管理研究[D]. 秦亚琳. 河北大学, 2021
- [5]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D]. 晋江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6]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D]. 潘怡然.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7]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8]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通知[J].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24)
- [9]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D]. 陈汝军. 南京大学, 2013(05)
- [10]改革以来中国城市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J]. 洪大用. 社会学研究,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