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程如怀

抗战时期的程如怀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程汝怀(论文文献综述)

王仁山[1](2021)在《油麻岭村:“沙家浜团”英雄团长洪定泰的故里》文中研究表明油麻岭村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山区,大别山南端余脉。油麻岭村所处的新洲区有座将军山,位于大别山南麓,地处新洲、黄冈和麻城三县交界处,当年曾经是国民党当局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这里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回旋余地较大,是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之地。油麻岭就在将军山的一侧。在我国,有许多地方是从事革命和战争的"红窝子",但是,它们大多"红"在某一段时期。而油麻岭村,却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表现出了"全程红",

何孔蛟[2](2021)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述论》文中提出抗战时期,新桂系主政安徽,建立了以皖西为核心的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新桂系借鉴治理广西经验,结合敌后抗战实际,加强根据地建设,使根据地在敌伪环伺的险恶环境中,一直坚守至抗战胜利。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一定的战略震慑作用,牵制了日军兵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打击了日军有生力量。但由于国民党政权自身的局限性,根据地内党政协同不够、派系斗争激烈和民众动员工作的有限性,使根据地未能持续发展壮大,逐渐走向衰微。

周侨杰[3](2021)在《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创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华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统战工作是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开辟、发展和最终走向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1937—1945年,中共豫鄂边区党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除重点发展进步势力外,以中共中央制定的统战政策为指导,灵活的开展统战工作,团结了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开明地主和绅士,成功建立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内学术界研究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成果较多,而研究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成果很少。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在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指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统战政策,为该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发展进步势力是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共豫鄂边区党委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民主政权、发展民主政治、实施减租减息政策的举措深得广大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拥护,因此其全心全意支持根据地的扩军、生产和安全保卫工作,为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奠定了基础。以实力击溃国民党地方军阀部队但并不深究其侵犯责任的举措,不仅使国民党地方军阀部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有条件停战和合作抗战的要求,还成功孤立了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嫡系部队,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策略进一步团结了根据地各阶级、阶层。由于起初中共在华中地区力量薄弱,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又是由多个小块根据地逐步聚集发展起来的,所以这块根据地的统战工作呈现出由底层到上层、依靠当地干部较多的特点。尽管这块根据地的统战工作非常出色,但还是存在左与右即执行统战政策时过于防范党外人士与执行统战政策时过于保守、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根据地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但并不影响其统战工作的整体功绩。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党的统战工作依然有诸多有益价值。

李林茂[4](2021)在《民国时期辛亥首义同志会救济抚恤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辛亥首义同志会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首义之区武昌成立的一个半官方组织,展开了以“表扬首义事迹树立永久纪念”为宗旨的相关活动。本文主要以辛亥首义同志会及其救济抚恤活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救济抚恤活动的梳理,以期深化对辛亥首义同志会的研究,探讨辛亥首义同志会的救济抚恤活动与湖北地方社会之间的张力及其救济抚恤的特点,并对救济抚恤活动进行评价。救济抚恤是一个长时段的历史现象,在各个社会阶段、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呈现。自辛亥武昌首义时起,对首义群体的救济抚恤就已开始,在这期间不仅有政府的救济抚恤,也有民间力量的参与。第一章在对救济抚恤首义伤军及家属后裔的历程进行简要梳理,并探讨辛亥首义同志会成立的历史渊源后,又从组织架构、会员构成以及其他相关组织三个方面对这一组织进行分析,进而深化对辛亥首义同志会的研究。第二章则从教育救济、生产生活救济与抚恤厚葬首义志士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辛亥首义同志会的救济抚恤活动。第三章将辛亥首义同志会的救济抚恤活动置于湖北地方社会中考察,分析其救济抚恤活动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张力与纠纷,并借此探讨其救济抚恤的特点。文章认为辛亥首义同志会的救济抚恤一旦触及地方权势人物的既得利益,救济抚恤就会频遭碰壁。与战后武汉官方与民间的救济抚恤相比,辛亥首义同志会在救济抚恤中具有生活救济与生产救济并举、会员与组织共进、关注特定群体与强化首义之“名”的特点。第四章指出动乱时期政府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以及征用军粮、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辛亥首义同志会救济抚恤活动收效甚微。进一步探讨了在救济抚恤中对辛亥首义的纪念以及对首义群体的关怀,首义群体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与国民党在精神层面对“首义”的极力宣扬,呈现出两种迥异的文本,而两者又恰恰构成完整的历史叙述,为我们呈现出历史的全貌。

张翠翠[5](2020)在《国民党安徽敌后抗日游击战研究(1937-1945)》文中提出随着中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认识到仅仅依靠正面战场阵地防御的弊端,从而对敌后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起来,1937年冬在武汉举行的军事会议上确定了开展游击战的决策。军委会指示各战区建立游击区和根据地,深入敌后,通过袭扰、破坏等方式协助正面战场作战。安徽跨江带淮,广袤千里,皖南皖西各有崇山峻岭,可供作军事上的根据,尤其大别山脉,西连武汉,北控淮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武汉沦陷后,安徽省即划为游击战区,形成敌后占领地心脏中的据点。安徽的游击武装包括正规部队和地方游击部队。为推进游击战术的运用,协助正规军的作战,安徽敌后游击武装进行了相应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国民党安徽抗日游击部队在抗战初期联合民众,对敌实施游击,破坏敌人后方,消耗敌人力量,配合正面战场大会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不仅牵制敌军还主动袭扰敌军,独立开展对敌游击战,皖江流域的水上游击战更是给敌造成重大损失。敌后游击战深处敌后,要想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为获取人力物力等战争资源,就必须进行根据地建设。国民党在安徽敌后根据地不仅仅是进行军事和政权建设,并且积极调动文化、教育、经济等各项工作支持军事,这是安徽敌后游击战得到发展并坚持到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在安徽的敌后游击部队策应正面战场会战,也独立进行游击作战,粉碎敌人“围剿”,击落敌机,击沉敌舰,战绩显着,并成立经济游击队袭击、破坏敌人经济体系,防止敌人达到“以战养战”目的。安徽敌后游击部队维持国民党对沦陷区的统治,防止地方伪化,于抗战有着重要的贡献。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政治军事战略方针的变化,对敌后游击队的调整,以及国民党安徽游击部队本身存在的派系纷争,背离民心,加之国共摩擦等原因,制约了国民党安徽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发展,削弱了安徽战场在华中地区的抗战力量。

杜强[6](2020)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正规化建设——以五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要求全体八路军、新四军实施正规化建设。抗战初期,中共在鄂豫边区为扩大抗日武装力量,接收了包含地方游击队、国民党溃散部队、新兵及反正伪军等各方人员参加新四军。但兵员迅速扩充后,部队各项建设难免出现了相对滞后的局面,存在政治教育不到位、本位主义、游击习气及军阀作风等问题。1941年2月新四军第五师正式建军,之后即从政治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军事建设等方面入手,对部队实施正规化建设。经历正规化建设的五师,内能安定根据地,外能打击日伪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史智鹏[7](2019)在《试论中共对全华山抗日汉留的统一战线工作》文中研究说明抗战时期鄂东中共党组织对全华山抗日"汉留"的统一战线工作是一次较着名的、极富特色的、十分成功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实践。全华山抗日汉留是典型的抗日民间帮会组织,鄂东中共党组织坚持"团结、改造、引导"的原则,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五大队在鄂东的外围组织,为中共鄂东党组织和"五大队"军事力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支撑。对全华山抗日汉留的统战工作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中"争取中间势力"的内涵。

刘东庆[8](2019)在《旅渝鄂籍政要与战时湖北社会——以何成濬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爆发后,旅居重庆的鄂籍国民党军政要人群体在湖北地方政治格局中扮演了特殊而关键的角色,其中何成濬较具典型性。战事之初,何成濬卸任湖北省政府主席,转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军法执行总监。虽客居重庆,但他仍十分关注并积极介入湖北省内事务。在湖北省府与第五战区、湖南省府爆发的军政冲突、省际冲突中,何成濬联合其他旅渝鄂人坚定支持以陈诚为首的湖北省府。为缓解湖北绵延日久的严重灾情,何成濬通过"湖北旅渝同乡会"这一民间组织,积极筹措物资,赈济湖北灾民。何成濬等旅渝鄂人的活动,一方面强化了湖北人士的群体意识,另一方面对战时湖北地方社会也产生实质影响,同时亦折射出传统的"人情政治"在抗战烽火中的独特面相。

张翠翠[9](2019)在《抗战时期国民党豫鄂皖游击区研究》文中认为豫鄂皖边区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在第五战区建立的一个敌后游击区。为巩固敌后,支持长期抗战,新桂系对游击区展开建设,使其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实堡垒。国民党对游击队编制和训练使其更加正规化,同时成立了经济游击队。抗战过程中,游击队积极配合正面战场,对敌伪实施破坏、袭击等,为抗战胜利作出一定的贡献。与同时期共产党组织的游击战比较,国民党的游击战存在很多局限,因而削弱了豫鄂皖游击区在华中地区的抗战力量。

肖真真[10](2017)在《抗战时期鄂豫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研究》文中提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共在华中地区创建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据地。由于它战略地位突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成为日军、国军、伪军和中共四方角逐的地区之一。作为实力最弱的的中共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为了执行中共中央的抗战路线,提高民众的抗战积极性,便于迅速在此地扎根和壮大,进行了广泛的战争动员,先后成立农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组建边区、县、乡、保四级优待抗日军人家属(以下简称“优抗”)机构,颁布优抗条例,对抗战军人家属(以下简称“抗属”)实行优待。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优抗形式有三种:(一)荣誉优抗,即政府用行政和法律方式对抗属进行精神奖励,主要包括:颁发抗属优待证,军民聚餐、联欢时抗属坐前排,提高抗属的社会地位;抗属享有部分司法特权;享有部分公共特权,抗属子女可以可以优先免费进入公立学校就读,抗属可以优先申请使用边区公共土地、器具、房屋。(二)物质优抗,它主要是边区行政公署以财政税收为杠杆,辅之以必要的社会救济,解决抗属尤其是贫苦抗属在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困难。主要包括:减免抗属部分税捐负担,具体减免多少根据其家庭状况及出征军人军级而定;向遭遇生、老、病、死、天灾等自然灾害的困难抗属发放临时救济;向贫困抗属进行生产贷款;重大节日给抗属发慰问品。(三)劳力优抗,它主要是解决抗属在生产生活中劳动力缺乏的问题,牵涉的主体最多,持续的时间最长,整个的程序过程也最复杂。主要包括:代耕代种代收,鄂豫边区的代耕代种代收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具有强制性,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合理负担,综合协调。第三:军籍分等与财富分级相结合。第四:“划区耕作,定时计量”;帮助抗属料理日常家务;收容部分老弱病残抗属。同时,抗属也需要履行鼓励亲人杀敌、规劝逃兵归队、参加生产劳动、提高政治素质等义务。总体上,鄂豫边区优抗政策解决了抗属的基本生活生活困难,动员了广大群众参军的积极性,推动了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但是,由于边区财政经费的困难、干部官僚作风及封建势力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抗政策的实施。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程汝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程汝怀(论文提纲范文)

(1)油麻岭村:“沙家浜团”英雄团长洪定泰的故里(论文提纲范文)

“沙家浜团”团长洪定泰烈士的家乡
中国各个革命时期“全程红”
油麻岭村是革命摇篮和根据地中心点
油麻岭村是李先念等诸多领导人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油麻岭村为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油麻岭村的“红”是陶子玉、洪定泰等20多位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2)抗战时期国民党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创立的背景
    (一)国民党游击战略思想的提出
    (二)大别山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
    (三)新桂系主政安徽
二、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创立、坚守和衰微
    (一)李宗仁与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初创
        1.争取进步势力。
        2.广泛动员民众。
        3.整训地方武装。
    (二)廖磊与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1.拓展根据地范围。
        2.坚持团结抗战。
        3.加强政权建设。
    (三)李品仙与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坚守和衰微
        1.积极推行反共政策。
        2.加强国民党组织建设。
        3.实施新县制改革。
三、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在抗战中的作用
    (一)发挥了战略震慑作用
    (二)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三)打击了日军有生力量
四、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局限性
    (一)省际党政协同不够
    (二)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三)民众动员的有限性
结 语

(3)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条件与必要性
    第一节 开展统战工作的条件
        一、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统战工作留存的基础
        三、各阶级合作抗战的诉求
        四、中共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指导
    第二节 开展统战工作的必要性
        一、迫使国民党联共抗日
        二、日军的殖民统治迫使各阶级阶层必须合作抗日
        三、实施中共中央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战略的需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举措
    第一节 确立豫鄂边区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权
        一、党在豫鄂边区最高领导地位的确立
        二、按“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三、各阶级阶层对党在豫鄂边区统战政策的认同
    第二节 培养与吸收进步势力壮大革命阵营
        一、培养进步势力
        二、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党政军后备力量
        三、党领导进步势力加入党政军体系
    第三节 以实力维持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局面
        一、以战讲和策略的基本精神
        二、与国民党军队实现有条件停战
    第四节 实施政治攻略、瓦解日伪势力
        一、敌伪工作机关
        二、完善瓦解日伪的政治政策
        三、争取伪军反正
    第五节 优待抗属
        一、抗属范围的划分
        二、优待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成效、特点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成效
        一、由下层做起的统战工作使党牢固控制了基层
        二、统战工作促使当地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了领导作用
        三、优抗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第二节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特点
        一、政策运用的灵活性
        二、执行手段的务实性
    第三节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的历史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统战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始终将统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三、团结绝大多数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协助中共中央实现了华中战略
    二、灵活而成功地运用了中共中央的统战政策
    三、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具有较高的时代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一、史料和档案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其他
攻读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4)民国时期辛亥首义同志会救济抚恤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说明
第一章 辛亥首义同志会的成立背景与波折
    第一节 救济抚恤首义伤军及后裔的历程
        一、救济抚恤首义伤军由来已久
        二、首义人士的奔走呼喊
        三、武昌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会的筹建
    第二节 辛亥首义同志会的成立
        一、组织架构
        二、会员构成
        三、其他相关组织
第二章 辛亥首义同志会的办学和救济抚恤活动
    第一节 资助与开办学校
        一、为首义大学筹办的努力
        二、举办首义同志子女学校
    第二节 生活生产方面的救济
        一、生活方面的救济
        二、生产方面的救济
    第三节 提请厚葬首义志士
        一、国葬张振武
        二、公葬吴兆麟、陈振先
第三章 辛亥首义同志会的救济抚恤与湖北地方社会
    第一节 辛亥首义同志会鄂城办事处的救济抚恤
        一、申请救济
        二、救济成为问题
    第二节 抗战胜利后武汉地区的救济与抚恤
        一、救济机构的设立
        二、救济抚恤的实施
    第三节 辛亥首义同志会救济抚恤的特点
        一、生活救济与生产救济并举
        二、会员与组织共进
        三、关注特定群体与强化首义之“名”
第四章 辛亥首义同志会救济抚恤活动的评述
    第一节 救济抚恤的成效
        一、救济抚恤成效甚微
        二、动乱时期救济抚恤难有成效
    第二节 救济抚恤中的纪念、关怀与宣扬
        一、在救济抚恤中纪念
        二、关怀首义群体
        三、对武昌首义的宣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民党安徽敌后抗日游击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战略与安徽敌后抗战游击区的形成
    第一节 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战略
        一、游击战战略的确立
        二、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场概况
    第二节 国民党安徽敌后游击区的形成
        一、抗战初期安徽的战略态势
        二、安徽敌后游击区划分
第二章 国民党安徽敌后游击武装建设
    第一节 安徽游击武装体系的构成
        一、安徽游击武装中的正规游击部队
        二、安徽游击武装中的地方游击部队
    第二节 安徽游击武装力量的整训
        一、国民党正规游击部队的整训
        二、安徽地方游击武装的整训
第三章 国民党安徽敌后游击作战
    第一节 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一、抗战初期对日军的破坏与消耗
        二、战略相持阶段对日军的牵制与进击
        三、中国海军在敌后开展水上游击战
    第二节 积极开展对日伪破袭战
        一、游击部队对日军独立游击作战
        二、豫鄂皖边区游击兵团作战计划
        三、地方部队的游击作战
第四章 安徽敌后游击根据地建设
    第一节 第五战区豫鄂皖根据地的创建
        一、豫鄂皖根据地的开创与发展
        二、豫鄂皖根据地的建设
    第二节 第三战区皖南游击根据地建设
        一、皖南小游击根据地的建立
        二、皖南游击根据地的建设
    第三节 鲁苏豫皖边区的创建
        一、鲁苏豫皖边区的开创
        二、鲁苏豫皖边区的建设
第五章 国民党安徽敌后游击战评价
    第一节 安徽敌后游击战的抗战贡献
        一、牵制和削弱日军
        二、争夺国民党对敌后沦陷区的统治
        三、动员全民抗战
        四、加强经济封锁
    第二节 安徽敌后游击战的制约因素
        一、军委会对游击部队的缩编
        二、保存实力消极避战
        三、复杂的派系矛盾
        四、盘剥百姓
        五、军纪不良
        六、与中共的摩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安徽七年来各保安团暨地方武力抗战战果——破坏敌人交通成果抗战部门表(二)
    附表二 皖江水域水雷游击战战绩
    附表三 安徽省某县抗日人民自卫军县司令部编制表
    附表四 第五战区游击队纵队司令部暂行编制表
    附表五 安徽省保安团队抗战以来官兵训练人数统计表训练部门表(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正规化建设——以五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皖南事变前边区新四军的状况
二、皖南事变后五师正规化建设的举措
三、正规化建军与边区的发展
结 语

(7)试论中共对全华山抗日汉留的统一战线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华山抗日汉留是典型的抗日民间帮会组织
二、全华山抗日汉留成为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充分认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掌握全华山抗日“汉留”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三、全华山抗日汉留为中共抗日武装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对全华山抗日汉留的统战工作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中“争取中间势力”的内涵

(9)抗战时期国民党豫鄂皖游击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民党游击战略的确立与豫鄂皖游击区的形成
    (一)国民党游击战略的确立
    (二)豫鄂皖游击区的形成
二、新桂系对豫鄂皖游击区的发展
    (一)廖磊时期
    (二)李品仙时期
三、游击区武装力量的形成
    (一)游击队的编制
    (二)游击队的训练与检阅
    (三)经济游击队
四、豫鄂皖游击区的历史影响与局限性
    (一)豫鄂皖游击区的历史影响
    (二)豫鄂皖游击区的局限性兼与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比较
五、结语

(10)抗战时期鄂豫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意义
        1、选择优抗研究之缘由
        2、选择鄂豫边区之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1、国内优抗研究现状分析
        2、关于鄂豫边区的研究
        3、海外研究成果回顾
二、优抗政策制定的背景
    (一) 战争动员:四方演义,异常严峻
    (二) 机构保障:党政群众团体的建立
        1、鄂豫边区各级优抗机构的建立
        2、农救、妇救等群众组织的成立
三、优抗政策的具体内容
    (一) 荣誉优抗
        1、提高社会地位
        2、赋予司法特权
        3、享有公共特权
    (二) 物质优抗
        1、减免税捐负担
        2、发放补助或救济
        3、发放节日慰问品
    (三) 劳力优抗
        1、代耕代种代收
        2、料理日常家务
        3、收容老弱病残
    (四) 抗属应履行的义务
        1、鼓励亲人杀敌
        2、规劝逃兵归队
        3、参加生产劳动
        4、提高政治素质
四、鄂豫边区优抗政策实施的评价
    (一) 取得的成就
        1、基本解决了抗属的生产生活困难
        2、动员了广大群众参军的积极性
    (二) 制约因素分析
        1、财政经济困难,优抗经费匮乏
        2、干部官僚作风,优抗意识淡薄
        3、封建势力操控,抗属待遇不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程汝怀(论文参考文献)

  • [1]油麻岭村:“沙家浜团”英雄团长洪定泰的故里[J]. 王仁山. 湖北文史, 2021(02)
  • [2]抗战时期国民党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述论[J]. 何孔蛟. 安徽史学, 2021(04)
  • [3]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研究(1937-1945)[D]. 周侨杰.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民国时期辛亥首义同志会救济抚恤活动研究[D]. 李林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5]国民党安徽敌后抗日游击战研究(1937-1945)[D]. 张翠翠. 安徽大学, 2020(08)
  • [6]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正规化建设——以五师为例[J]. 杜强. 安徽史学, 2020(01)
  • [7]试论中共对全华山抗日汉留的统一战线工作[J]. 史智鹏.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 [8]旅渝鄂籍政要与战时湖北社会——以何成濬为中心[J]. 刘东庆. 军事历史研究, 2019(05)
  • [9]抗战时期国民党豫鄂皖游击区研究[J]. 张翠翠. 巢湖学院学报, 2019(04)
  • [10]抗战时期鄂豫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研究[D]. 肖真真.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抗战时期的程如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