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等级公路线路超高问题的思考

对低等级公路线路超高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低等级公路路线超高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仕林[1](2021)在《山区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组合方案效用研究》文中指出山区公路多存在急弯、陡坡、视距不足等不良线性路段,成为道路交通安全的薄弱节点。为此,本文基于Ergo LAB生理心理仪、I-View HED4眼动仪、KMRTDS驾驶模系统平台等设备,构建山区公路不良线形驾驶模拟场景,对5类交通安全设施(警告标志、限速标志、慢行标志、减速标线、护栏)进行了9种组合方案(警告+限速+慢行等组合方案)的安全效用实验,分析了驾驶人在9种组合方案影响下的驾驶行为特性,提出交通安全设施组合方案效用的评价方法,为改善山区公路交通安全水平提供参考理论和方法。(1)分析道路因素与事故的关系,构建典型的山区公路不良线形驾驶模拟场景。通过筛选,招募共计26位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设施9种组合方案影响下的驾驶模拟实验,并收集了其眼动数据、生理心理数据、操作行为数据、车辆运行状态数据。(2)分段提取各交通安全设施组合方案下,驾驶人从首次观察交通安全设施到通过线形不良路段内的眼动、生理心理等实验数据,并针对以上实验数据进行了转向盘熵、综合制动、马尔科夫链等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统计。结果表明:在交通安全设施9种组合方案下,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存在较为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在注视次数分布指标、注视稳态分布指标上存在较强正相关性,驾驶人眼动行为模式较为相似;转向盘熵、油门效用以及刹车效用的操作指标在部分组合方案之间有着较弱正相关性,驾驶人操作行为差异性显着;生理心理指标整体呈现较弱正相关性,各组合方案对驾驶人的刺激反应趋势相同,但对驾驶人生理心理的影响程度各异。(3)提出关于交通安全设施组合方案效用评价体系,依据“定额标准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定量标准,并建立交通安全设施组合方案效用的熵权物元评价模型。最后基于熵权物元评价模型对各组合方案的注视转移率、综合制动指标、油门功效、转向盘熵以及心率变化率指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3种类型的交通安全设施(警告标志、限速/减速标志以及护栏)组合方案效用优秀,驾驶人操作平稳且注意力集中;2种类型交通安全设施(警告标志与限速标志、护栏等)组合方案安全效用良好,满足被试驾驶信息需求,但实际生活中会存在防护力度不足的问题;4种类型的交通安全设施(警告标志、限速标志、减速标线以及护栏)组合方案安全效用一般,驾驶人会判断道路安全水平高而放松警惕性。

高俊伟[2](2021)在《云南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与改善工程研究》文中认为山区公路急弯多、陡坡长,圆曲线半径小的路段较多,此外,交通安全防护设施较少、车辆行车视距较差,导致车辆行驶缓慢、行车效率低。云南山区公路地势错落,临河临崖路段较多,易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山区公路的驾驶风险严重。目前,国内外针对公路交通安全的研究主要从公路的设计建设方面入手,而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成果明显不足。本文以南省彝良(红石岩)至牛街(油光坎)公路为例来研究山区公路的交通安全状况,对影响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本文主要成果如下:(1)提取事故状态与正常运行的视频数据,分析流量、车道密度、单车速度、间距、时距、车型等交通流信息。结果表明,事故发生前后,速度的特征最为显着、规律性最强。同时显示山区公路交通风险的主要诱因为交通流因素,而在交通流因素中,车辆的运行速度则影响着交通流的变化,所以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车辆的运行速度,为实现对山区公路风险的有效防控,需对山区公路中车辆的运行速度进行精准预测。(2)通过对山区公路,基于MLP模型与基于贝叶斯优化的Bi-LSTM模型进行时间序列速度预测,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根据TTC方法得出的风险结果,结合GBDT模型进行冲突辨识,从而识别山区公路中车辆易发生交通冲突的高风险路段。(3)将云南山区彝良-牛街段的一些高风险路段作为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风险的评价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高风险路段的交通安全风险等级,从而为提出交通安全的工程改善措施提供支撑。(4)根据不同路段的评价等级,针对公路隧道出入口、急转弯路段、长陡坡路段的交通安全状况进行改善,采取相应的风险改善措施以达到促进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山区公路高风险路段的风险机理分析,基于速度预测的山区公路交通冲突辨识结果,应用提出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数学评价模型来研究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风险评价等级,从而构建整个山区交通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体系,针对不同路段采取不同的工程改善措施,从而提高山区公路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杨露[3](2020)在《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伊犁地处我国西北部,自治区居民居住地分散且彼此之间距离较长。公路作为新疆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障公路的使用功能极为重要。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是一条重要的省级干线公路,由于路线经过的地区特殊土较多,路基路面病害较多,严重影响该段公路的正常使用功能。本文在分析省道219线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基础上,对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及处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处治措施对保障省道219线的使用功能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促进伊犁地区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分析了省道219线沿线的自然地理情况、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分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基础上,发现该路段不良特殊性土较多,对公路路基稳定和路面结构的影响较大,为分析该路段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原因提供了基础。通过调查省道219线原有路基基本情况和路基损坏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常见盐渍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杂填土等特殊土路基病害特征。结合勘察结果,系统提出了省道219线不同类型的特殊土路基处置措施和方法,为省道219公路特殊土路基病害的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详细调查了省道S219线路面结构和路面病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路面病害路段的特殊土分布情况和路基病害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路面状况技术评价和路面结构强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省道219的路面损坏情况比较严重,主要病害是裂缝和车辙。最后,在对沥青路面各类病害处置措施进行分类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省道219线的路基和路面病害调查资料,分析发现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主要是由特殊土路基病害引发。提出了在处理路面病害前必须先行处理路基病害,再根据交通资料,重新设计道路结构层的处理方法。对于基层压实度尚可,稳定性较好的路段,总结提出了沥青路面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和其他类型的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寇云蛟[4](2020)在《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特性分析与安全处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公安部事故数据显示,二、三级公路作为我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主体,其里程占公路总里程不到20%,发生的事故约占半壁江山。步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将国省干线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作为交通建设的重要任务,有效改善了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但我国幅员辽阔、路网密集,交通环境差异较大,部分公路,尤其是西部山区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小半径弯坡路段安全隐患还较为突出,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因此,对事故路段行车特性及驾驶员视觉特性分析,提出改善对策、提升山区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根据小半径弯坡路段事故统计资料,分析了相撞、翻车和坠车等主要事故形态,并从人-车-路-环境角度梳理出影响行车安全的潜在要素,明确了事故主要致因;对车辆在小半径弯坡路段行驶进行了建模分析,研究了侧翻/侧滑速度阈值,并得到了车辆失稳的影响因素为车辆构造参数、路面摩阻系数、半径、超高、速度等;对贵州省兴义地区G246线改扩建工程中5个小半径弯坡路段进行试验研究,获到了大型车在不同半径、不同行驶方向的行驶速度、行驶轨迹及驾驶员视觉特性数据,分析了大型车在小半径弯坡路段的行驶速度、轨迹及驾驶员视觉特征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构建了速度、轨迹与道路几何线形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针对小半径弯坡路段的行车安全隐患问题,结合行车特性及驾驶员视觉特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建议限速值的确定方法(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最大安全行驶速度模型)、限速保障措施、弯道加宽值(Auto TURN仿真检查及考虑全车的加宽值计算模型)计算与设计建议,以及视距检查等安全改善方法。最后,结合G552花冗村穿村镇线案例分析,提出小半径弯坡路段交通安全综合改善措施。

杜锦涛[5](2020)在《基于公路线形三维空间几何特征的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路线形是影响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在公路安全性评价方面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基于公路线形的连续性,以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差值大小对公路线形设计质量及公路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作为公路安全性评价的核心,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直接决定了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而现有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主要立足于二维设计指标,并通过路段划分以路段作为运行速度预测的对象,这种做法与运行速度随路线动态变化的客观事实不匹配。因此,回归到公路线形的三维空间曲线本质,探讨基于公路三维空间曲线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为公路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一种符合公路三维空间特征的安全性分析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对公路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高速公路线形的三维曲线本质,突破目前以“拆分-拼凑”式的二维角度进行公路运行速度预测的局限,通过建立分段参数方程与公路线形三维几何特征指标计算模型,通过现场自然驾驶试验采集车辆的运行速度,最后利用多层神经网络构建全新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三维几何特征量的计算问题,采用微分几何方法,根据二维指标的组合将线形分为十二种相互独立的线形组合,分别建立各线形组合的三维几何特征计算模型。主要思路是:先分段推导线形参数方程,再根据参数方程及其导数建立三维特征计算模型。该方法实现了从公路传统二维设计指标到三维几何特征的快速精确计算,可计算任意桩号对应的三维几何特征,包括三维曲率类特征κ、κx、κy、κz;三维挠率类特征τ、τx、τy、τz;单位切向量类:θx、θy、θz;主法向量类βx、βy、βz;副法向量类γx、γy、γz。针对多指标共同预测运行速度的问题,建立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本文提出了“感受范围”表征自变量的概念,即以某桩号前后一定感受范围内的线形三维几何特征为自变量,以该桩号的实测速度为因变量,采用多层神经网络拟合训练集中公路线形三维几何特征与运行速度的关系,同时在测试集中检验模型的泛化能力。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线形结合特征最佳感受范围为“前感距离200m+后感距离250m”。将该模型与现有运行速度预测模型进行比较时发现,多层神经网络模型测试误差是现有模型的六十分之一,同时该模型预测曲线变化趋势与实测曲线更加符合。本研究立足公路线形的三维空间曲线本质,为公路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对提升公路安全性评价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韩若峰[6](2020)在《新收费模式下高速公路沿线设施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止2018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4.3万公路,跃居世界首位,随着高速公路路网密度、规模、深度的不断增加,各省区域已普遍形成了路网环路密集的交通格局,实现了便捷与高效的建设目标,但随之车辆行驶路径二义性等问题的产生,迫切需要解决。通过“取消省界收费站”这一举措,对高速公路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收费模式下,高速公路在规划、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应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为此,本文主要对高速公路服务区、U形转弯设施的设计优化进行分析研究。新收费模式下,即取消省界收费站,为保证路径确认精确及收费不流失,在高速公路任何有歧义的地点科学合理地设置ETC门架系统,提高高速公路综合服务质量。论文首先对ETC门架系统的系统构成、设备功能、技术性能指标及设置原则进行详细分析论述。然后,论文分析了新收费模式下,在满足服务区功能的条件下,服务区内可实现车辆调头行驶,将原服务区对向两侧分别独立设置,可优化为对向单侧合并设置,即无需将双向车辆停车区域分隔开。对服务区设置位置、布局范围、规划规模及设计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新型服务区将在规划设计中,经综合分析,选定合理地点在服务区外侧占用或预留一定的土地资源进行后续开发。并且可将离城镇较近的服务区通过专用车道直接相连,有效促进服务区与各种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周边经济发展相融合,加快发展速度,提升服务质量。其次,论文研究了新收费模式下,高速公路U形转弯设施的设置位置、技术指标,并根据车辆在高速公路行驶的调头需求,提出了高速公路U形转弯设施设置的合理间距。最后,结合论文研究成果,综合分析青海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及U形转弯设施应用状况,选择典型服务区进行设计优化和功能优化。并分析青海省特有的交通条件,筛选“特殊路段”,确定U形转弯设施设置点,提升路网行驶状况。

白俊[7](2020)在《石柱县冷黄旅游公路景观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路的生态、景观、旅游等功能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旅游公路的建设存在景观样式单一、特色不够突出、生态和旅游功能缺失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公路自驾旅游作为旅游方式之一,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公路特别是景色优美段的公路仅实现交通功能已不再适应新时代公路发展需要,公路更多的功能如生态、景观、旅游等功能实现已成必然趋势。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展开的,通过本文研究旨在实现公路功能的扩展,在公路行车安全、行车畅通的前提下,实现公路观赏性、生态性、游憩性、人文性等功能,以满足新时代公路发展需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借鉴优秀案例等方式,对目前国内外旅游公路发展概况进行归纳总结,并精炼出一系列的旅游公路发展理论。其次,介绍了山区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对比研究,定义了旅游公路的概念。再次,通过提炼出的旅游公路发展理论和旅游公路概念,对比冷黄公路景观和旅游服务等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系列旅游公路改造措施。最后总结出本文的结论性成果,并指出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石柱县冷黄路景观改造设计研究,统筹考虑公路交通、路域景观、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要素,以景观设计学、交通工程学、园林植物学、色彩心理学、生态修复学、旅游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强调旅游公路即旅游产品为核心,最终实现公路行车安全畅达、公路路域景观优美、公路生态价值较大、公路游憩价值较高、公路与沿线地形相适应等功能,满足人们公路旅游活动需求:第一,在交通功能提升方面,主要以舒适、安全、畅达为目的,弱化交通运输目标,通过设置抗滑层、完善交通附属设施等方式强调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第二,在生态方面,根据生态修复相关理论,通过维持地质稳定、增加绿化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减少公路污染等方式,提升公路绿化的生态功能。第三在景观改造方面,以景观优美段借景、景观不足段造景为原则,结合公路沿线特有的自然、人文、产业等特点,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提出沿线景观改造方案。第四,在旅游改造方面,以“康养石柱”为目标,以亲山近水、康养生态为指导思想,提供较完善的吃住行购娱游康养旅游服务。第五,在景观协调性方面,以自然、粗犷为原则,通过对边坡坡面、路侧绿化、路侧结构物等内容进行处理,柔化公路界限感,促进公路融入自然环境,再次强调公路即风景的概念。总的来说,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举措,比较好的实现了冷黄旅游公路交通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景观功能和景观协调功能的统一,较好地营造出多层次、多色彩、丰富季相的路域绿化环境,较好地开发了公路休闲游憩、康养休闲的旅游价值,较好地展现了石柱县独特的土家民俗民风、历史文化底蕴、地方产业优势等,较好地实现了公路与旅游深层次融合。本文的研究,为今后旅游公路改造提供了借鉴思路。

王欢[8](2019)在《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对路面、路基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山区公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水毁现象,造成重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对公路防排水技术和设施加以重视,提升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能力。本文以河北省平山至赞皇高速公路为依托,对项目概况、地形地貌特征和水文气象条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之上,对降雨入渗规律及影响入渗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地表水及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和破坏情况进行了说明。同时,结合案例分析了强降雨对道路的破坏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置对策。山区公路防排水体系主要对地表防排水设施进行了针对性设计,研究了地表排水设施的设计径流量和泄水能力的相关水文水力计算方法。提出了地表排水设施的设计布置方案图,并且对平赞高速公路地表防排水设施进行了分析介绍。针对山区公路特殊地段,从深挖方路段的边坡排水和半填半挖路基排水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别以边坡排水孔和急流槽作为研究重点,目的是为了对山区公路特殊路段路基路面发生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设计方法和优化措施,从而减少灾害的发生,保证道路畅通。为了使山区公路排水设施的研究更加完善,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并且结合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对地表和地下某处排水设施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今后对公路防排水系统的合理性评价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最后对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评估进行研究,提出了风险评估的调查方法、评估体系的构成、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

李远安[9](2019)在《基于VISSIM的特长水底隧道运行速度预测与协调性评价》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隧道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利用特长水底隧道来代替传统的特大型桥梁的跨海通道设计方案才得以应用和实现。目前,我国对于特长水底隧道的相关研究多着重于施工建设领域,在特长水底隧道的交通运行方面的研究尚显空白。本文参考《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B05-2015),综合利用理论模型、回归模型和交通仿真三种预测方法,对特长水底隧道各路段的车辆运行速度进行理论研究与模型构建,其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并总结我国特长水底隧道的建设方法与特点,还对特长隧道内车辆运行特征和驾驶员视觉与心理特性进行了分析与总结;(2)深入研究我国公路运行速度设计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特长水底隧道的交通运行特性进行总结概括。在参考现有规范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分五种路段类型下的特长水底隧道的极小值综合运行速度模型,并给出基于运行速度的协调性评价方法。(3)利用VISSIM对青岛某特长水底隧道案例进行道路仿真建模,然后将获取的仿真车速与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大小型车辆在隧道内的运行特征,并给出基于运行速度的特长水底隧道线形评价结果与分析。

华永凯[10](2019)在《可升降式限高路障在堤防道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大力开发堤防工程,将堤防防汛专用道路作为公路使用,部分超载车辆在堤防道路通行无阻;由于堤防道路等级低,抗压能力弱,超载车辆对堤防道路造成严重损坏,必须对其进行限行。常规的限行措施为设置限宽路墩,但堤防工程需要及时养护,限宽路墩在限制超载车辆的同时,也限制了施工车辆的通行,不利于防汛及养护专用车辆的通行。鉴于此,作者结合实际,开发出一种可调节通行高度的升降式限高路障,并在堤防工程中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可升降路障基本架构由两侧立柱与可上下移动的横梁组成,通过一系列的传动构件及动力设备,实现横梁的升高和降低,达到调节通行高度的目的,同时设置开关保护措施,辅以各类安全附属设施及宣传标语,实现路障可拦、可调、可控,使路障达到既能限制通行,又可调节通行的目的。通过与原路墩分析对比,可升降路障无论运营成本还是经济效益,均有压倒性优势,具备可推广的必要条件;同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建模,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进一步计算堤防道路的风险值,基于堤防道路车流量影响可能性的角度分析,通过前后对比得出结论:堤防道路车流量影响可能性最大的是可升降路障的应用,即通过设置可升降路障,限制了堤防道路的通行车流,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堤防工程。

二、关于低等级公路路线超高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低等级公路路线超高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山区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组合方案效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研究现状
        1.2.2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与设置研究
        1.2.3 国内外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山区公路交通环境与驾驶行为特征分析
    2.1 山区公路交通环境
        2.1.1 山区公路平面线形特点
        2.1.2 山区公路交通条件
        2.1.3 气候条件
    2.2 驾驶人行为
        2.2.1 眼动基本形式
        2.2.2 生理心理基本形式
    2.3 山区公路事故分析
        2.3.1 交通事故形态
        2.3.2 道路线形与交通事故关系分析
        2.3.3 交通事故因素分析
    2.4 山区公路安全设施设置分析
        2.4.1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现状
        2.4.2 山区公路安全设施设置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公路驾驶模拟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及思路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思路
    3.2 实验设备和实验被试
        3.2.1 KMRTDS驾驶模拟平台
        3.2.2 ErgoLAB生理心理仪
        3.2.3 I-view XTMHED4 眼动仪
        3.2.4 实验被试
    3.3 实验设计和场景搭建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场景搭建
    3.4 实验数据与处理
        3.4.1 驾驶人生理心理数据
        3.4.2 驾驶人眼动数据
        3.4.3 驾驶人车辆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通安全设施不同组合方案下驾驶特性研究
    4.1 数据处理方法
        4.1.1 视野区域划分
        4.1.2 公共子序列
        4.1.3 转向盘熵
        4.1.4 巴特沃斯过滤变换
        4.1.5 SDNN、LF/HF以及心率变化率
    4.2 交通安全设施不同组合下的驾驶人视觉特性分析
        4.2.1 基于驾驶人眼动基本形式特性分析
        4.2.2 交通安全设施不同组合下注视转移特性
    4.3 车辆运行特性状态分析
        4.3.1 车辆运行状态参数统计分析
        4.3.2 驾驶人操作行为参数统计分析
        4.3.3 驾驶操作行为特性分析
    4.4 驾驶人心理生理特性分析
        4.4.1 驾驶人心理生理参数统计分析
        4.4.2 驾驶人心理生理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通安全设施组合方案效用评价模型研究
    5.1 效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基于熵权物元的交通安全设施组合方案效用评价模型
        5.2.1 物元模型理论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交通安全设施组合方案效用评价熵权物元模型构建
    5.3 模型实例分析
        5.3.1 经典域和节域
        5.3.2 物元的确定
        5.3.3 计算关联函数和综合关联度
        5.3.4 效用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云南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与改善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风险现状分析
    2.1 数据来源
    2.2 山区公路交通事故的分布特征
        2.2.1 事故多发路段鉴别方法
        2.2.2 不同路段事故比例分布特征
        2.2.3 事故形态分布特征
        2.2.4 事故车辆分布特征
        2.2.5 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2.3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2.3.1 公路的几何线形
        2.3.2 公路交通状态
        2.3.3 公路路面条件
        2.3.4 交通设施的条件
        2.3.5 交通环境
        2.3.6 其他因素
    2.4 交通流因素分析
        2.4.1 车辆检测与识别分析
        2.4.2 坐标转换和误差消除
        2.4.3 数据获取
        2.4.4 山区道路非事故条件交通流特性分析
        2.4.5 事故条件下交通流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速度预测的交通冲突分析建模
    3.1 现有事故路段运行速度预测
        3.1.1 运行速度分析路段的划分
        3.1.2 事故多发路段运行速度的计算
    3.2 基于MLP的速度预测模型
    3.3 基于贝叶斯优化的Bi LSTM速度预测
    3.4 基于速度预测模型的交通冲突模型
        3.4.1 基本碰撞时间
        3.4.2 基于速度预测模型的碰撞时间模型
    3.5 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交通冲突模型
    3.6 模型结果分析
        3.6.1 精度评价指标选取
        3.6.2 速度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评价
        3.6.3 交通冲突模型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4.1 交通安全风险评价概述
    4.2 交通安全风险评价
        4.2.1 交通安全风险指标处理
        4.2.2 交通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3 交通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方法选定
    4.3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交通安全风险评价
        4.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交通安全风险评价
        4.3.3 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实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工程改善与应用示范
    5.1 彝良-牛街段公路安全状态概况
    5.2 彝良-牛街段公路典型路段交通安全工程改善
        5.2.1 长陡坡路段交通安全工程改善
        5.2.2 急转弯路段交通安全工程改善
        5.2.3 隧道进出口交通安全工程改善
        5.2.4 其他交通安全工程改善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公路病害系统的集合性
        1.3.2 公路病害系统的层次性
        1.3.3 公路病害系统的相互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的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分析
    2.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自然环境情况
        2.1.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条件
    2.2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
        2.2.1 区域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2.3 新构造运动
    2.3 工程地质分区
        2.3.1 Ⅰ类区
        2.3.2 Ⅱ类区
    2.4 特殊性岩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路基情况、病害分析及处置措施
    3.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有路基状况调查
    3.2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基损坏状况分析总结
        3.2.1 路肩边沟不洁
        3.2.2 水毁冲沟(路基边坡)
        3.2.3 土路肩损坏
        3.2.4 路缘石缺损
    3.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情况分析
        3.3.1 盐渍土
        3.3.2 湿陷性黄土
        3.3.3 软弱土
        3.3.4 杂填土
    3.4 不同类型特殊土路基病害防治方法和要点
        3.4.1 盐渍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4.2 黄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4.3 软弱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4.4 杂填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研究
        3.5.1 盐渍土段路基处理
        3.5.2 湿陷性黄土段路基处理
        3.5.3 软弱土段路基处理
        3.5.4 杂填土段路基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调查分析
    4.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及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4.1.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
        4.1.2 沥青裂缝类病害
        4.1.3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
        4.1.4 沥青变形类路面病害
        4.1.5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
    4.2 伊犁省道219线路面结构调查
        4.2.1 原路段具体情况
        4.2.2 病害调查结果
    4.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4.3.1 横向裂缝
        4.3.2 纵向裂缝
        4.3.3 块状裂缝
        4.3.4 路面车辙
    4.4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状况技术评价
    4.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结构强度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研究
    5.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处置
        5.1.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修复材料
        5.1.2 沥青裂缝维修措施
        5.1.3 裂缝修补办法
    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措施
        5.2.1 沥青路面坑槽处治措施
        5.2.2 沥青路面麻面、松散处治措施
    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治方法
        5.3.1 沥青路面车辙处治方法
        5.3.2 沥青路面雍包处治方法
        5.3.3 沥青路面沉陷处治方法
    5.4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处置措施
        5.4.1 沥青路面冻胀翻浆处治措施
        5.4.2 沥青路面泛油处治措施
    5.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置方案研究
        5.5.1 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处置
        5.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
        5.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置和其他病害处置
    5.6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结构(补强+新建)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特性分析与安全处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范围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半径弯坡路段事故特征与安全要素分析
    2.1 山区小半径弯坡路段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1.1 山区小半径弯坡路段总体特征
        2.1.2 小半径弯坡路段交通事故形态总体情况分析
        2.1.3 小半径弯道路段典型事故形态的成因分析
    2.2 基于人-车-路-环境的安全要素分析.
        2.2.1 人、车因素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2.2.2 道路因素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2.2.3 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弯坡路段车辆侧向稳定性分析
    3.1 弯坡路段车辆操纵过程分析
        3.1.1 车辆转向过程分析
        3.1.2 车辆制动过程分析
    3.2 弯坡路段车辆动力学特性分析
        3.2.1 弯坡路段车辆侧翻临界状态建模
        3.2.2 弯坡路段车辆侧滑临界状态建模
    3.3 弯坡路段车辆行驶稳定性分析
        3.3.1 侧翻稳定性分析
        3.3.2 侧滑稳定性分析
        3.3.3 行驶稳定性要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弯坡路段车辆行驶特性分析
    4.1 车辆行驶特性试验设计
        4.1.1 试验路段的选取
        4.1.2 试验准备与方案设计
        4.1.3 试验数据处理
    4.2 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速度特性分析
        4.2.1 小半径弯坡路段车速调查统计分析
        4.2.2 小半径弯坡路段车辆行驶速度变化规律分析
        4.2.3 弯坡路段车辆运行速度与线形参数的关系分析
    4.3 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轨迹特性分析
        4.3.1 行车轨迹数据的统计分析
        4.3.2 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轨迹变化规律分析
        4.3.3 弯坡路段行车轨迹与线形要素的关系分析
        4.3.4 弯坡路段行驶轨迹冲突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弯坡路段驾驶员视觉特性分析
    5.1 驾驶员视觉特性试验设计
        5.1.1 试验路段的选取
        5.1.2 试验准备与方案设计
        5.1.3 试验数据处理
    5.2 弯坡路段驾驶员眼动特性分析
        5.2.1 驾驶员注视区域分析
        5.2.2 瞳孔直径变化规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弯坡路段交通安全改善策略与案例应用
    6.1 弯坡路段限速理论及控速措施
        6.1.1 弯坡路段限制速度值研究
        6.1.2 弯坡路段限制车速保障措施
    6.2 弯坡路段加宽设计研究
        6.2.1 弯坡路段加宽值研究
        6.2.2 弯坡路段标线设置建议
    6.3 弯坡路段视距检查与处置策略
        6.3.1 视距检查
        6.3.2 视距不良改善建议
    6.4 案例应用
        6.4.1 安全分析
        6.4.2 交通安全改善设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公路线形三维空间几何特征的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公路交通安全状况
        1.1.2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与速度预测模型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平面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1.2.2 纵断面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1.2.3 组合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1.2.4 特殊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二维设计指标的公路三维线形参数方程
    2.1 技术路线
    2.2 三维线形分段标准
    2.3 三维线形参数方程xy轴分量
        2.3.1 平面微元微分关系
        2.3.2 平面线形为直线
        2.3.3 平面线形为圆曲线
        2.3.4 平面线形为缓和曲线
    2.4 三维线形参数方程z轴分量
        2.4.1 纵断面微元微分关系
        2.4.2 纵断面线形为直坡
        2.4.3 纵断面线形为竖曲线
    2.5 基于二维设计指标的三维线形参数方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参数方程的公路线形三维几何特征
    3.1 空间曲线基本概念
        3.1.1 光滑曲线与正常点
        3.1.2 曲线的切向量与切线方程
        3.1.3 曲线弧长与自然参数
        3.1.4 空间曲线的密切平面
        3.1.5 空间曲线的基本三棱体——Frenet标架
        3.1.6 空间曲线的曲率、挠率
    3.2 公路线形三维几何特征集
    3.3 基于参数方程的三维几何特征计算模型
        3.3.1 单位切向量
        3.3.2 主法向量
        3.3.3 副法向量
        3.3.4 三维曲率
        3.3.5 三维挠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然驾驶试验与数据预处理
    4.1 现场驾驶试验设计
        4.1.1 试验路段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人员
        4.1.4 试验过程
    4.2 数据预处理
        4.2.1 目标桩号三维几何特征
        4.2.2 目标桩号实测速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研究
    5.1 神经网络理论与建模技术路线
        5.1.1 神经元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
        5.1.2 感知机与反向传播算法
        5.1.3 技术路线
    5.2 建模分析平台
        5.2.1 硬件配置
        5.2.2 软件配置
    5.3 模型假设
    5.4 神经网络设计
        5.4.1 网络结构
        5.4.2 训练集与测试集
        5.4.3 模型评价指标
        5.4.4 模型训练步骤
    5.5 模型超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5.5.1 隐藏层神经元个数
        5.5.2 激活函数类型
        5.5.3 Dropout概率
        5.5.4 最优超参数
    5.6 线形特征“感受范围”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5.6.1 模型训练误差与测试误差评价
        5.6.2 模型残差分布评价
        5.6.3 模型预测曲线变化趋势评价
        5.6.4 最优感受范围组合
    5.7 基于神经网络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5.7.1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与参数
        5.7.2 神经网络模型应用方法
    5.8 模型对比分析及验证
        5.8.1 现行规范运行速度预测方法
        5.8.2 对比分析及验证
    5.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新收费模式下高速公路沿线设施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收费模式相关技术分析
    2.1 取消省界收费站
        2.1.1 “撤站”的背景
        2.1.2 “撤站”包含的主要内容
        2.1.3 “撤站”对高速公路今后发展的影响
    2.2 路径精确识别技术
        2.2.1 发展现状
        2.2.2 分类及属性
        2.2.3 5.8G的发展前景
    2.3 ETC门架系统
        2.3.1 系统构成
        2.3.2 主要功能
        2.3.3 指标要求
        2.3.4 布设原则
        2.3.5 取消省界收费站技术路径
        2.3.6 联网收费系统
        2.3.7 ETC发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沿线设施现状分析
    3.1 高速公路服务区
        3.1.1 服务区分类
        3.1.2 服务区的功能与作用
        3.1.3 国外服务区状况
        3.1.4. 国内服务区状况
        3.1.5 我国服务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6. 我国服务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3.2 U形转弯设施
        3.2.1. 概述
        3.2.2. 应用状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沿线设施优化
    4.1 服务区优化分析
        4.1.1 优化理论基础
        4.1.2 服务区设计优化
        4.1.3 服务区规模优化
        4.1.4 服务区功能及布局优化
        4.1.5 服务区优化方案比选
    4.2 服务区优化后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4.2.1 背景及意义
        4.2.2 资源优势及发展前景
        4.2.3 模式探究
    4.3 服务区优化后与客运物流业相结合
        4.3.1 背景及意义
        4.3.2 资源优势及发展前景
        4.3.3 模式探究
    4.4 服务区智慧化
    4.5 U形转弯设施优化分析
        4.5.1 优化方案
        4.5.2 设置位置与技术指标
        4.5.3 车辆在高速公路中可调头的最大行驶距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海省高速公路沿线设施优化实例
    5.1 青海省高速公路发展与ETC门架系统建设现状
        5.1.1 青海省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5.1.2 青海省取消省界收费站建设现状
    5.2 青海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现状
        5.2.1 服务区规划现状
        5.2.2 服务区功能现状
    5.3 青海省高速公路服务区优化
        5.3.1 服务区优化
        5.3.2 旅游类服务区优化
        5.3.3 客运物流类服务区优化
    5.4 青海省高速公路U形转弯设施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石柱县冷黄旅游公路景观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公路旅游市场前景较好
        1.1.2 交旅融合发展将成必然趋势
        1.1.3 石柱县公路亟待高质量发展
    1.2 选题研究目的
        1.2.1 探索旅游公路景观与旅游价值融合方法
        1.2.2 探索旅游公路景观与旅游价值融合经验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研究
        1.3.2 国内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研究
        1.3.3 国内旅游公路发展存在的问题
        1.3.4 国内外旅游公路对我们的启示
    1.4 主要内容和改造思路
        1.4.1 主要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景观改造技术路线
第2章 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理论
    2.1 旅游公路的相关概念
        2.1.1 按普通旅游景区定义
        2.1.2 按风景旅游道路定义
        2.1.3 旅游公路的定义
    2.2 公路旅游概念
    2.3 公路景观概念
    2.4 公路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2.4.1 景观美学理论
        2.4.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3 园林美学理论
    2.5 旅游公路改造案例借鉴
    2.6 基于交旅融合的景观改造设计思路
第3章 冷黄旅游公路现状调查分析
    3.1 项目基本情况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区位
        3.1.3 沿线旅游资源
        3.1.4 沿线本土植物
        3.1.5 沿线气象水文
        3.1.6 沿线特色产业
        3.1.7 沿线人文环境
    3.2 冷黄旅游公路交通功能调查
    3.3 冷黄旅游公路生态功能调查
    3.4 冷黄旅游公路景观功能调查
    3.5 冷黄旅游公路旅游吸引力调查
    3.6 冷黄旅游公路景观协调性调查
第4章 冷黄旅游公路景观综合改造设计实例
    4.1 改造目标
    4.2 冷黄旅游公路交通功能改造设计
        4.2.1 交通功能改造思路
        4.2.2 交通功能改造内容
    4.3 冷黄旅游公路生态保护设计
        4.3.1 公路生态保护思路
        4.3.2 公路生态改造内容
    4.4 冷黄旅游公路景观改造设计
        4.4.1 公路景观改造思路
        4.4.2 公路景观改造内容
    4.5 冷黄旅游公路旅游吸引力改造设计
        4.5.1 游憩面扩展
        4.5.2 游憩形式扩展
        4.5.3 提升旅游服务
        4.5.4 提升旅游形象
    4.6 冷黄旅游公路景观协调性改造设计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排水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防排水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2.3 公路水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区公路水文地质特征及水毁调查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水文气象条件
    2.2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于路基影响分析
        2.2.1 降雨入渗模式
        2.2.2 降雨入渗影响因素
        2.2.3 地表水对路基的影响
        2.2.4 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
        2.2.5 水对深挖方路段边坡的影响
        2.2.6 水流对沿河路基的影响
    2.3 山区公路排水设施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2.3.1 边沟
        2.3.2 截水沟
        2.3.3 急流槽
        2.3.4 排水沟
        2.3.5 涵洞
    2.4 2016年强降雨对山区公路的影响调查分析
        2.4.1 石家庄地区公路破坏情况调查
        2.4.2 公路水毁破坏特征及成因
        2.4.3 公路水毁灾情启示
        2.4.4 既有公路改造要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公路防排水设施设计与计算
    3.1 公路防排水设施设计概述
        3.1.1 防排水的目的
        3.1.2 防排水的形式
        3.1.3 排水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3.2 山区公路地表防排水设施设计
        3.2.1 横坡
        3.2.2 路堤坡面漫流
        3.2.3 边沟
        3.2.4 截水沟
        3.2.5 急流槽
        3.2.6 排水沟
        3.2.7 出水口和集水井
        3.2.8 跌水
    3.3 地表防排水设施的水文水力计算
        3.3.1 确定设计径流量的计算方法
        3.3.2 沟渠的结构形式与尺寸
        3.3.3 沟渠的纵坡和流速
        3.3.4 水力计算
        3.3.5 沟渠的验算和加固
        3.3.6 平赞高速地表防排水工程计算实例
        3.3.7 平赞高速部分地表排水设计方案
    3.4 小结
第四章 山区公路特殊路段防排水研究
    4.1 深挖方路段边坡排水技术
        4.1.1 深挖路段边坡水毁现象
        4.1.2 边坡坡面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1.3 平赞高速深挖方路段路基边坡防排水技术应用
        4.1.4 边坡地下排水措施
    4.2 半填半挖路基排水技术
        4.2.1 半填半挖路基水的形式
        4.2.2 水对半填半挖路基的不利影响
        4.2.3 半填半挖路基排水措施
        4.2.4 路基路面综合排水设计
        4.2.5 急流槽的水力计算
        4.2.6 急流槽常见问题及处置对策
    4.3 小结
第五章 山区公路防排水设施的模糊综合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5.1.2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5.2 权重的确定方法
        5.2.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5.2.2 构造判断矩阵
        5.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5.2.4 层次总排序
        5.2.5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5.3 评价指标的研究
        5.3.1 指标的选取原则
        5.3.2 地表排水设施指标分析
        5.3.3 地下排水设施指标分析
    5.4 综合评价计算模型
        5.4.1 建立因素集U
        5.4.2 建立评价集V
        5.4.3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5 工程实例计算
        5.5.1 地表排水设施合理性评价
        5.5.2 地下排水设施合理性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区公路排水系统抗水灾风险评估体系初探
    6.1 评估体系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6.1.1 灾害
        6.1.2 危险性
        6.1.3 易损性
        6.1.4 风险
        6.1.5 减灾效益
        6.1.6 损失
    6.2 评估体系的原则及调查方法
        6.2.1 建立评估体系的原则
        6.2.2 调查方法
    6.3 水灾评估体系的结构
    6.4 指标体系的建立
        6.4.1 危险性指标体系
        6.4.2 易损性指标体系
    6.5 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评估方法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VISSIM的特长水底隧道运行速度预测与协调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特长水底隧道及车辆运行特征分析
    2.1 特长水底隧道定义
    2.2 隧道环境及车辆运行特征
    2.3 驾驶员生理及心理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特长水底隧道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3.1 运行速度相关基础理论
    3.2 运行速度预测方法及模型
    3.3 特长水底隧道下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构建
    3.4 特长水底隧道各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3.5 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VISSIM的特长水底隧道运行速度仿真
    4.1 VISSIM软件概述
    4.2 特长水底隧道路段仿真建模
    4.3 本章小结
5 特长水底隧道案例分析
    5.1 案例简介
    5.2 运行速度预测
    5.3 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可升降式限高路障在堤防道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国内道路承载现状
    1.2 国内外关于路障研究的概述
    1.3 堤防道路承载现状和可行性对策
    1.4 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路障的设计
    2.1 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
    2.2 技术论证和试验
    2.3 成果设计
    2.4 结构分析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路障的安装与运行
    3.1 制作与安装
    3.2 运行效果及技术特征分析
    3.3 与原有路墩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路障对堤防道路车流量的影响机理分析
    4.1 车流量评价的原则及理论
    4.2 流量模糊综合评价
    4.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远景分析
    5.1 技术成熟程度分析
    5.2 推广应用前景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关于低等级公路路线超高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区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组合方案效用研究[D]. 赵仕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云南山区公路交通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与改善工程研究[D]. 高俊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D]. 杨露. 长安大学, 2020(06)
  • [4]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特性分析与安全处置策略研究[D]. 寇云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基于公路线形三维空间几何特征的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方法研究[D]. 杜锦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新收费模式下高速公路沿线设施的优化设计研究[D]. 韩若峰. 长安大学, 2020(06)
  • [7]石柱县冷黄旅游公路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 白俊. 西南大学, 2020(01)
  • [8]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D]. 王欢.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9]基于VISSIM的特长水底隧道运行速度预测与协调性评价[D]. 李远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可升降式限高路障在堤防道路中的应用[D]. 华永凯. 三峡大学, 2019(06)

标签:;  ;  ;  

对低等级公路线路超高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