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银行卡联网问题初探

山东省银行卡联网问题初探

一、山东省银行卡联网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付豪[1](2021)在《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消费逐渐成为提升GDP的重要产业。与此同时,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整个社会进入了“非常态”,在全民抗疫的关键时点,国家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全新发展战略,国内大循环是战略实施的主体,信用卡作为消费金融领域的核心力量,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相发力的业务方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稳定的利润来源。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介入,以及各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成熟,信用卡业务面临着同业和第三方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抢占市场份额,提升信用卡业务贡献度,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中国银行SD分行为对象,对信用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SD分行信用卡业务目前存在的不足,综合分析业务现状、营销环境等因素,寻找适合SD分行信用卡业务稳健发展的路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SD分行信用卡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宏观环境方面,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均有利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行业环境方面,信用卡业务受到同业产品及替代品的威胁,面对的购买者议价能力强,然后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SD分行信用卡业务的营销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优势是品牌影响力、业务全面、客户资源丰富,劣势是信用卡业务重视程度不足、业务专业性不强、营销渠道少、配套激励措施不完善,机遇是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推陈出新的技术手段,挑战是业务风险越来越高、信用卡领域竞争激烈。然后对营销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信用卡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产品定价方式无明显优势、营销渠道不完善且效率低、营销活动少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其次针对相关的分析,提出营销策略制定方案,运用STP策略分析梳理信用卡目标市场、目标客户,建立清晰完善的产品体系,同时大力开展场景化建设布局工作,强化完善线上线下渠道,提升渠道运营效率,构建灵活多变的定价模式,提高品牌宣传力度,开展多样化的促销活动,提升人员营销积极性等。最后为保障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制定了提升信用卡业务比重、重塑营销理念、组建专业化全面化营销队伍、加大信息技术保障力度、完善绩效考核等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业务的研究,对SD分行信用卡业务未来发展提供思路,助力SD分行抓住市场机遇,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提升信用卡业务利润水平,也对其他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提供借鉴。

徐仁成[2](2020)在《A支付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来临,“互联网+”被纳入中国国家战略体系,大数据、云计算、量子计算、5G等新技术正在快速改变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企业经营时刻面临着规则被改写、行业被颠覆、跨界融合与竞争以及新旧商业模式的更迭,企业战略转型越来越频繁地成为摆在企业领导人面前的难题。支付业务自2010年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管辖,正式成为一个行业,至今的10年时间里,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2016年,国家发改委及中国人民银行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支付行业进行调整和规范,提高监管强度,并调整了行业利润分配原则。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给各支付公司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加之,资本与技术的叠加效应,使得行业竞争日益剧烈,支付巨头的地位不断加强,跨界竞争层出不穷,大量中小规模支付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经营困难。A公司成立于2009年,作为鲁商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该公司先后于2011年和2014年取得人民银行“多用途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等三大主要支付牌照。其主要业务包括:在山东省范围内开展多用途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业务、全国范围内线下银行卡收单和线上互联网支付业务。近年来,A公司敏锐地意识到支付行业将迎来重大变革,支付行业的红利期即将结束,自2017年开始着手实施公司整体的战略转型,并于2019年初步显现转型效果,至今转型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战略管理与转型理论以及相关的模型、方法、工具。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A公司所处的时代背景、行业背景和发展历程,围绕战略转型的“3W1H”开展研究工作。本文运用PEST工具分析了A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A公司所处行业竞争环境,解释了A公司战略转型的“Why”—原因与必要性;运用“超竞争因素—战略转折点”模型分析了A公司的转型时机,解释了A公司转型的“When”—转型的最佳时机;运用SWOT工具分析了A公司的竞争态势,解释了A公司转型的“Where”—转型的方向与路径;通过对A公司战略转型实践及转型业绩进行检视,解释了A公司战略转型的“How”—如何进行战略转型;并结合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完善了A公司的转型方案。本文通过复盘A公司战略转型,发掘出了其成功转型背后的理论支撑及普遍意义,梳理总结了A公司转型的成功经验以及转型中存在的不足,这将对其他同类型公司的战略转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高龙妹[3](2020)在《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讯技术不断升级,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移动智能设备逐渐普及,传统的支付方式正在受到挑战。移动支付因其成本低、便捷性高、易推广、集成性强成为其中发展最迅速、普及率最高的产品之一。移动支付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方式的改变,更是人类金融模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中国银行济南分行在内的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国银联、各电信运营商等既有合作又有竞争,都希望在移动支付这片红海中能够抢抓先机,占领竞争中的高地。本文以中国银行济南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其移动支付业务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做出系统分析,利用价值链分析模型对其资源、能力等内部条件进行深入探讨,结合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绘制EFE、IFE矩阵,得出中国银行济南分行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竞争战略提出各类意见建议,并结合QSPM矩阵量化分析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提出差异化战略应作为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竞争战略的首选。进而从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基本活动入手推进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并通过调整组织架设、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辅助措施切实为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本文通过对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竞争战略的研究,以期能为中国银行济南分行今后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展提供决策参考,也为中国银行其他地区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展提供借鉴,并促进其他机构类似业务的开展。

颜攀宇[4](2019)在《公民身份号码的治安防控功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匿名社会已经到来,人与人的信任度受到挑战,社会对公民身份号码的治安防控功能提出了新的期许。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在研究公民身份号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公民身份号码的治安防控功能,查找公民身份号码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充分实现公民身份号码治安防控功能的对策,有利于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提供有益借鉴。公民身份号码的本质属性与唯一性、终身性、辨识性特征,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治安防控功能,能为公安机关防控违法犯罪提供支撑,形成隐形的社会治安防控网。公民身份号码的治安防控功能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建构:一是记录公民信息,规制公民行为;二是发现违法犯罪轨迹,精准防控犯罪;三是留存个人信息,增加犯罪难度。然而,由于对公民身份号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中还存在影响公民身份号码治安防控功能实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治安防控主体未充分运用公民身份号码的治安防控功能;公民身份号码载体科技含量低,影响治安防控功能的效应;公民身份号码信息的管理不严密,弱化了治安防控功能;公民身份号码的治安防控功能缺乏信息安全保障。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公民身份号码”进行治安防控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提升我国公民身份号码治安防控功能的路径,主要有完善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基础的人口信息库,扩大信息库的覆盖面,挖掘各类信息的深度;拓展公民身份号码重要载体居民身份证的信息防控功能;完善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将征信机制扩大到全社会工作中,实现各部门对各项工作的联动共享;完善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信息网络防控网,弥补防控漏洞;完善公民个人信息权利的保障体系,确保公民身份号码在治安防控中的顺利实施。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公民身份号码进行治安防控有着巨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只有充分发挥公民身份号码治安防控的功能,实现显性防控和隐性防控的结合,才能为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下牢固基础。

张弛[5](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使传统的财产形式发生虚拟化、电子化、数据化的流变,催生了一大批网络化的新型财产,由此带来大量的实践难题,给刑法中“财产”、“财物”等基础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巨大冲击。本文主要就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的财产类型和财产形式进行探讨,并对相关的司法疑难问题予以解答:第一章主要对“财产”和“财物”等概念的刑法含义进行深入解读,准确把握概念的特征与认定标准,并对两者的关系加以厘清。本章首先对“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与域外立法情况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刑法学界围绕“财产”和“财物”等概念的理论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刑法中财物(财产)概念的认定标准:具有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具有能够以金钱衡量的客观经济价值、具有占有和转移的可能性。此外,本章还对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给刑法造成的冲击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财产概念边界的模糊、财产犯罪行为模式的异化、与罪名界限的纠葛、犯罪数额与既遂标准的认定困境等。第二章主要对与电子资金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以银行电子现金、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具有支付功能的理财产品与比特币等“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为代表的电子资金均应当被视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侵害电子资金的案件按照行为模式可以被划分为“窃取型”、“复制型”、“套取型”等基本类型,前两者原则上应当以盗窃罪认定,而后者则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罪、高利转贷罪等罪名。在对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既遂标准进行把握时,应当坚持控制说的立场,以行为人取得对电子资金的控制和占有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节点和标志。此外,本章还对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中的罪名界分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三章以近年来出现的各类电子化的权利凭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物品电子凭证、服务电子凭证与电子积分等三种典型的电子权利凭证的犯罪问题进行讨论。物品电子凭证无论获取途径免费与否均应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而服务电子凭证只有在同时满足有偿获取与能够独立兑换服务的情况下方可被认定为“财物”,至于电子积分,则应依据其实际功能具体判断。侵害电子权利凭证的案件可能涉嫌盗窃罪、诈骗罪以及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等罪名。仅具有打折或折抵功能、无法单独兑换物品或服务的电子权利凭证不属于“财物”。第四章主要涉及大数据与大数据财产的问题。“大数据”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集合而非一个单独的概念,只有那些满足刑法上“财物”认定标准的大数据表现形式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财产”。具体说来,“大数据财产”应当仅限于能够在大数据平台或者大数据交易市场上交易和出售的,经过收集的底层数据、清洗后的匿名化数据以及经过挖掘之后形成的大数据产品。大数据财产应当归属于大数据挖掘者和控制者所有,而非归属于产生数据的个人。对于侵害大数据财产的行为可以适用盗窃罪、合同诈骗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罪名,而对于那些无法被认定为“财物”的大数据表现形式则可以援引计算机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着作权罪等罪名加以保护。第五章对实践中争议颇多的“虚拟财产”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所谓的“虚拟财产”虽然被冠以“财产”之名,但其既不具有能够以货币加以衡量的客观经济价值,也不具有可以被玩家占有或转移的可能性,不能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娱乐服务的虚拟权利凭证。以技术手段从游戏运营商处非法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应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对于以技术手段从其他游戏玩家处“窃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则应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认定。采取抢劫、诱骗、威胁等现实性手段非法获取他人虚拟财产的行为不能被认定为犯罪。此外,利用互联网游戏外挂大量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在未使用破坏性程序、未对互联网游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破坏的情况下也不宜作为犯罪处理。仅以个人娱乐为目的而制作、使用游戏外挂程序或者以其他技术性手段非法获取虚拟财产,并未用于销售牟利的,无论如何也不应以犯罪论处。任何人不能仅仅因为打游戏而受到刑事追诉。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就互联网背景下刑法如何应对“财产”概念的流变所带来的冲击作出全面回应。

李欢[6](2018)在《银行卡风险管理研究 ——以Z银行山东省分行为例》文中认为在当前的生活工作之中,银行卡的用处越来越普及,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结算工具之一。这种情况下,各个银行机构都对于银行卡这种小巧灵活的结算工具更加重视。不断推广自身的发卡量,针对性的开展各种结算业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随着银行卡使用越来越频繁,银行卡的支付功能之中的安全问题也就发生的更加频繁。现在世界范围之中也常有发生银行卡诈骗案件。各种针对于银行卡的诈骗手段越来越多,银行卡诈骗对于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为数亿美元.。银行卡诈骗严重的侵害了人们的合法利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需要全社会进行关注解决。在现阶段银行卡的支付结算功能之中,研究如何更好的对于银行卡的风险进行规避,从而保证人们资金的安全性,减少银行卡诈骗事件的发生十分重要。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对于银行卡的风险问题进行预防干涉,解决持卡人用卡的忧虑,才可以确保银行卡业务得到不断的发展,这也是本篇文章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对于现有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解研究,利用这些内容分析当下银行卡风险的不同类型以及银行卡业务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对于Z行山东分行的银行卡业务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风险的漏洞之处。对于Z行山东分行进行调查之后,认为其银行卡业务风险主要是因为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技术,没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没有完善的风险监控制度,并且组织内部的风险管理结构也不明确。而且社会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这些问题都会影响银行卡的风险管理。本篇文章在这些研究内容之上分析了Z行山东分行业务的风险情况,对于山东分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于银行内部以及外部的风险管理体系都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论文将以银行卡风险管理作为研究的重点,将充分结合银行卡风险管理的发现状进行全面研究与分析,采用“理论建构——现状分析——案例分析——策略提出”的基本流程,进而提出相应的银行卡风险管理策略。后面部分则是结合银行卡交易基本情况、银行卡应用特点以及银行卡发展态势,对目前我国银行卡的风险管理现状、风险表现形式、风险管理策略等作了分析,针对性提出防范银行卡风险发展建议。为了更好地防范银行卡管理风险:借鉴国外先进银行卡风险管理经验、完善发卡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银行卡外部风险管理环境建设,进而推动银行卡风险管理的科学、专业、有序发展。

王鹏鹏[7](2018)在《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的规制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的规制路径研究》为题,对互联网保险合同这一新型的合同类型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互联网保险合同因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由此带来的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利益进一步失衡的规制。第一章主要是论述互联网保险合同当事人因信息失衡加剧导致信息利益失衡。该章通过论述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对互联网保险合同的信息利益平衡产生了冲击。互联网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借助互联网保险平台完成保险交易,并且在互联网保险平台上完成保费支付、合同履行以及事故理赔等。在形式上表现出技术性、虚拟性以及广泛性等特点;在法律上,其身份识别规则出现技术化、意思表示规则发生异化、要约承诺规则也发发生了转变。同时,由于保险人不仅掌握传统的保险条款拟定优势,而且还有信息技术优势,因此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由此引起了当事人信息利益失衡加剧。若对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长期不加以规制,不仅侵害投保人的利益,也会造成大量的保险合同纠纷,还会影响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第二章主要论述传统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规制的原理及在互联网中的适用。互联网保险合同的信息利益失衡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加剧所引起的。在传统的保险合同理论中,其主要是通过最大诚实信用原则、保险利益原则以及信息成本规则等对保险合同的信息不对称加以调整。而在传统的制度中,事前主要是通过说明义务和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事后主要是裁判者通过合同解释的方式到达信息矫正的结果,以实现保险合同利益的平衡。互联网保险合同的信息利益失衡的规制也是现有的保险法理论和制度中加以发展完善。同时,传统的这些理论和制度在互联网保险合同中,将通过理论调试和制度调整,更好的矫正互联网保险合同的信息不对称,而规制保险合同当事人的信息利益失衡。第三章主要是对互联网保险合同保险人说明义务强化进行探讨。互联网保险合同中,除的一般提示说明义务和明确说明义务外,还增加了特别说明义务。通过对528个互联网保险案例的保险合同梳理发现,互联网保险合同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信息输出呈现出程序性、脱媒性、单向性的特点。同时,互联网保险合同说明义务履行与产品营销混杂、无法得到具体落实的目的、形式化较为严重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强化互联网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扩大说明义务的主体和内容,强化主体的行政责任,借助互联网技术更好的履行说明义务。第四章主要探讨互联网保险合同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的弱化。互联网保险合同中,投保人主要是如实告知投保人信息、被保险人或者保险标的信息以及投保人具有保险利益的信息。通过对互联网保险合同具体类型的分析,诸如车险、健康保险、旅游保险以及财产保险的分析,发现互联网保险合同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形式上极度弱化、保险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投保人的如实告知、并且概况性条款增多。之所以会造成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保险人技术发展和事前设置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弱化投保人在互联网保险合同中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引入比例原则减轻投保人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责任。第五章主要讨论互联网保险合同当事人信息利益失衡的事后解释再平衡。尽管保险人说明义务和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通过事前的信息披露,可以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信息利益失衡。但是,当相关主体未履行上述义务或者履行上述义务后仍无法实现信息利益平衡就需要裁判者事后通过合同解释的方式矫正合同的信息利益平衡。互联网保险合同的解释是由于互联网保险合同存在漏洞。文义解释是互联网保险合同解释的逻辑起点,不利解释是互联网保险合同解释的价值判断,而合理期待原则的解释则为保护互联网保险合同普通投保人的利益提供救济。最后部分是结语:互联网保险合同中,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造成保险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信息利益出现失衡。为矫正上述的信息利益失衡,可以通过事前保险人说明义务和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的制度调整和事后的解释工具的介入,达到平衡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合同利益的目的。此外,随着互联网保险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5G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保险合同的信息利益失衡将进一步凸显。总而言之,新技术的发展将引起新的变革,也需要新的法律制度进行有效规制。

赵葆军[8](2012)在《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行卡产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塑料卡片为卡基,通过以银行、银行卡清算组织、第三方专业化的服务机构、银行卡受理商户组成的企业群体,为持卡人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服务。2002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联正式挂牌成立,银联的成立标志着国内银行卡产业“规则联合制定、业务联合推广、市场联合拓展、秩序联合规范、风险联合防范”的产业发展新体制正式形成。银联的主要职责是建设中国银行卡统一支付网络,为银行卡跨行支付提供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以及于银行卡产业链相关的其他专业化服务,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此,中国银行卡产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中国银联是中国境内唯一的银行卡组织,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各银行发行的银联卡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联网通用,从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银联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银联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整个银行卡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其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以一般的企业战略定位,而是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上,与国家支付产业政策相结合的金融战略,既有企业所处产业的高度相关性,也有典型的社会性。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个人支付结算系统,银行卡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发卡机构、收单机构、持卡人、受理商户、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与此相关的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应用开发商等上下游产业共同组成的产业群落,形成了完整的银行卡产业价值链。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新型支付产业以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数字电视支付为代表大规模介入个人支付产业,对传统产业模式产生了理念上的冲击,并分流了一部分市场;而从金融开放的角度出发,国内银行市场的开放已纳入时间表,国内银行卡产业与国际银行卡产业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健康的银行卡生态环境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作为网路核心型企业---银联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确定银联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康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业务创新和产业进步,符合银行卡产业各方的利益,符合国家金融战略的需要。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很好的诠释了新经济时代核心网络型企业发展的战略思维。本文研究的方向,就是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出发,站在国家产业政策与银行卡组织和公司化经营相融合的多重视角审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从商业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产业特征,分析产业参与各方的地位和角色,尤其是核心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其发展动向和动因,从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入手,结合PEST分析、蓝海战略等基础理论,结合国内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发展、文化沟通、创新多个领域出发,围绕产业生态健康发展的视角,探索维护和保持产业健康发展的生态模式对提高银行卡产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率和强健性的积极影响,探讨产业政策的战略前瞻性,形成创新发展、竞争有序、风险可控、健康和谐的生态产业链,为持卡人提供一个范围更广、领域更多、渠道更丰富的银行卡受理环境,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董苹[9](2012)在《DZ邮政储蓄银行银行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2007年3月20日挂牌成立的全国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是一家定位于服务城乡社区的零售型银行,中间业务是零售型银行发展的重点,银行卡业务是中间业务的重中之重。论文从外部环境、内部资源与能力、竞争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DZ邮政储蓄银行银行卡竞争战略。外部环境方面,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宏观环境对DZ邮政储蓄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有利;行业环境对DZ邮政储蓄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具有较大的挑战,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内部资源与能力方面,主要业务部分,DZ邮政储蓄银行具有制卡、凭证管理、对外营业、风险控制、经营分析等方面的优势,但在市场营销、服务等方面能力不足;辅助业务部分,DZ邮政储蓄银行在品牌信誉、客户管理系统、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培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渠道建设不完善、专业人才欠缺。论文SW0T分析的基本结论为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挑战。在农村市场,借记卡业务采用蓝海战略,细分客户,制定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相关措施;在城市市场中,增强借记卡创新意识,开发有特色的、差异化的市场空间。信用卡业务采用集中、差异化战略,重点在县及以上城市发展,利用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卡的独特性集中向优质客户发卡。DZ邮政储蓄银行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实施竞争战略:一是以发展银行卡为平台,提升DZ邮政储蓄银行农村金融支付服务水平;二是增加借记卡功能,提高让渡价值;三是在城市市场,采用集中、差异化战略,稳健经营信用卡业务;四是加快渠道建设步伐,加大银行卡受理面;五是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打造安全用卡环境。

张树强,于建彬,缪凯[10](2011)在《山东省金融IC卡推广的有效途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金融IC卡是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山东省支付产业发展迅速,金融IC卡的推广也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山东省金融IC卡推广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山东省金融IC卡推广的有效途径。

二、山东省银行卡联网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银行卡联网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
    2.1 基础理论
        2.1.1 市场营销
        2.1.2 7Ps理论
        2.1.3 STP理论
    2.2 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SWOT分析法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环境分析
    3.1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3.2.1 行业内竞争者分析
        3.2.2 潜在的进入者威胁分析
        3.2.3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3.2.4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3.2.5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3.3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SWOT分析
        3.3.1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优势
        3.3.2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劣势
        3.3.3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机遇
        3.3.4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挑战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分析
    4.1 SD分行简介及信用卡业务概况
        4.1.1 中国银行SD分行简介
        4.1.2 中国银行SD分行组织架构
        4.1.3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业务概况
    4.2 SD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
        4.2.1 产品策略
        4.2.2 价格策略
        4.2.3 渠道策略
        4.2.4 促销策略
        4.2.5 人员策略
        4.2.6 服务过程策略
        4.2.7 有形展示策略
    4.3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问题分析
        4.3.1 企业发展方向问题
        4.3.2 信用卡业务定位问题
        4.3.3 信用卡产品同质化严重
        4.3.4 营销渠道不全面且效率较低
        4.3.5 产品定价无明显优势
        4.3.6 信用卡营销活动少缺乏吸引力
        4.3.7 营销人员效率低
        4.3.8 配套服务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4.3.9 有形展示力度较小
    4.4 小结
第5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制定
    5.1 SD分行信用卡营销STP战略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产品策略
        5.2.1 建立清晰、完善的产品体系
        5.2.2 场景化布局推出特色信用卡
    5.3 渠道策略
        5.3.1 强化线下营销渠道
        5.3.2 完善优化线上渠道
        5.3.3 提升渠道效率
    5.4 价格策略
        5.4.1 构建灵活定价机制
        5.4.2 适度降低各项费用
    5.5 促销策略
        5.5.1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5.5.2 积极开展多样化促销活动
    5.6 人员策略
        5.6.1 提升营销人员积极性
        5.6.2 组建业务专业化、全面化的营销队伍
    5.7 服务过程策略
        5.7.1 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5.7.2 优化客户服务系统
    5.8 有形展示策略
        5.8.1 线上展示
        5.8.2 线下展示
    5.9 小结
第6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6.1 转变发展方向提升信用卡业务占比
    6.2 重塑信用卡营销理念
    6.3 加大信息技术保障力度
        6.3.1 建立金融专业化信息科技队伍
        6.3.2 构建SD分行特色大数据分析平台
    6.4 构建新型风险管控体系
    6.5 优化完善全员营销绩效考核机制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A支付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战略管理研究分析工具与模型
第3章 A公司战略转型的背景及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A公司战略转型所处的时代背景
    3.2 中国支付行业发展背景
    3.3 A公司的发展历程
    3.4 A公司战略转型的诱因
    3.5 PEST分析
    3.6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7 “超竞争因素—战略转折点”模型分析
    3.8 SWOT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A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的实践与检视
    4.1 A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的核心----业务内容向金融转型
    4.2 A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4.3 A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业绩检视
    4.4 A公司战略转型时机检视
    4.5 A公司战略转型中突出问题的分析与优化建议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移动支付及相关理论
        2.1.1 移动支付的概念
        2.1.2 移动支付的特征
        2.1.3 移动支付相关理论
    2.2 企业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2.2.1 企业基本竞争战略
        2.2.2 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2.3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研究
第3章 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五力模型分析
        3.2.2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3.3 机会与威胁分析
        3.3.1 机会分析
        3.3.2 威胁分析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4章 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4.1 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4.1.1 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简介
        4.1.2 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4.2 中国银行济南分行资源与能力分析
        4.2.1 基本价值活动
        4.2.2 辅助价值活动
    4.3 优势劣势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5章 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
    5.2 竞争战略选择
        5.2.1 成本领先战略
        5.2.2 聚焦战略
        5.2.3 差异化战略
    5.3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第6章 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竞争战略实施
    6.1 竞争战略的实施
        6.1.1 加强研发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
        6.1.2 实施差异化运营,提升处理效率
        6.1.3 做强差异化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
        6.1.4 提升差异化服务,优化客户体验
    6.2 竞争战略的保障
        6.2.1 基础设施保障
        6.2.2 机制保障
        6.2.3 信息科技保障
        6.2.4 企业文化保障
        6.2.5 风险管理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公民身份号码的治安防控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公民身份号码
        1.2.2 治安防控
    1.3 研究现状
    1.4 理论基础
        1.4.1 公民身份理论
        1.4.2 社会网络理论
        1.4.3 社会控制理论
    1.5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案例分析法
        1.6.3 比较研究法
2 公民身份号码的特征及其与治安防控的内在联系
    2.1 公民身份号码的特征
        2.1.1 唯一性
        2.1.2 终身性
        2.1.3 辨识性
    2.2 公民身份号码与治安防控的内在联系
3 公民身份号码治安防控功能的应然建构
    3.1 记录公民信息,规制公民行为
        3.1.1 有助于记录公民的身份、出行、居住等信息
        3.1.2 有助于记录公民的信誉
        3.1.3 有助于实现公民与物品的关联
    3.2 发现违法犯罪轨迹,精准防控犯罪
        3.2.1 有助于为治安防控提供监测数据
        3.2.2 有助于通过社会网络查证犯罪事实
        3.2.3 有助于掌握违法犯罪动态
    3.3 留存个人信息,增加犯罪难度
        3.3.1 增加实施金融类犯罪的难度
        3.3.2 增加实施侵财类犯罪的难度
        3.3.3 增加对消费者实施犯罪的难度
4 影响公民身份号码治安防控功能实现的问题分析
    4.1 治安防控主体未充分运用公民身份号码的治安防控功能
        4.1.1 未充分拓展公民身份号码的应用范围
        4.1.2 未充分发挥公民身份号码管控高危人员的优势
        4.1.3 未充分扩展人口信息库的覆盖面
        4.1.4 未正确运用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实名制
    4.2 公民身份号码载体科技含量低,影响治安防控功能的效应
        4.2.1 隐私保障有缺陷
        4.2.2 载体设计功能单一
        4.2.3 防伪功能不强
    4.3 公民身份号码信息的管理不严密,弱化了治安防控功能
        4.3.1 信息采集力度不够
        4.3.2 信息维护更新不及时
        4.3.3 各部门未实现信息共享
    4.4 公民身份号码信息缺乏安全保障
        4.4.1 对个人身份信息保护不足
        4.4.2 对侵犯个人信息行为惩治不力
5 国外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基础构建治安防控模式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以社会安全号码为基础的治安防控模式
    5.2 日本以个人番号与住民票为基础的治安防控模式
    5.3 英国以国家保险号码为基础的治安防控模式
    5.4 国外基于“公民身份号码”构建治安防控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6 提升公民身份号码治安防控功能的路径
    6.1 完善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基础的人口信息库建设
        6.1.1 完善人口基础信息
        6.1.2 完善人口违法犯罪信息
        6.1.3 完善人口流动信息
        6.1.4 完善人口消费信息
        6.1.5 健全人口信息采集和维护机制
    6.2 拓展公民身份号码重要载体居民身份证的信息防控功能
        6.2.1 完善失效证件信息系统
        6.2.2 扩展居民身份证资格验证功能
        6.2.3 推行电子身份证
    6.3 健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6.3.1 推行全面可靠的征信系统
        6.3.2 构建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体系
        6.3.3 提升信息的整合共享能力
    6.4 构建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信息网络防控网
        6.4.1 完善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网络实名制
        6.4.2 健全实名车联网系统
        6.4.3 推行切实可行的快递实名制
        6.4.4 提升管制器具实名管理水平
    6.5 完善公民个人信息权利的保障体系
        6.5.1 制定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6.5.2 加大对公民个人信息使用的监管力度
        6.5.3 提升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保存和运用的技术水平
        6.5.4 畅通公民主张个人信息权利的救济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刑法中的财产概念
    第一节 “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
        一、早期:“物”与“财产”的具体化列举
        二、发展:作为法律术语的“物”与“财产”概念的成型
        三、成熟:无体物概念的提出
        四、流变:财产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张
    第二节 “财产”概念的域外考察
        一、德国
        二、日本
        三、英国
        四、美国
        五、苏联
        六、评析
    第三节 我国刑法中的“财产”概念及认定标准
        一、刑法中“财产”和“财物”概念的关系
        二、关于“财物”属性的理论争讼
        三、互联网背景下“财物”(财产)的认定标准
    第四节 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的冲击
        一、财产形式的流变对“财物”概念边界的冲击
        二、行为模式的异变对犯罪认定和罪名界限的冲击
        三、财产的数据化带来的数额认定的困境与既遂标准的漂移
    小结
第二章 电子资金犯罪的刑法应对
    第一节 电子资金概述
        一、电子资金的概念范畴
        二、电子资金的本质与财产性根基
        三、电子资金的出现给刑事司法认定带来的冲击
    第二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基本类型与行为认定
        一、窃取型电子资金犯罪
        二、复制型电子资金犯罪
        三、套取型电子资金犯罪
    第三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罪名界分
        一、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罪名纠葛
        二、电子资金案件罪名界分的理论聚讼及评析
        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罪名界分步骤
    第四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既遂标准
        一、电子资金犯罪案件既遂标准的漂移
        二、财产犯罪既遂标准的理论聚讼
        三、侵害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既遂标准
    小结
第三章 涉电子权利凭证案件的刑事司法认定
    第一节 电子权利凭证概述:分类、财产性与刑法研究现状
        一、刑法视域下电子权利凭证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二、电子权利凭证的种类
        三、电子权利凭证的财产性辨析
    第二节 涉物品电子凭证案件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窃取他人物品电子凭证的行为定性
        二、侵入系统生成物品电子凭证后倒卖行为的认定
    第三节 侵害服务电子凭证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记名的服务电子凭证
        二、不记名的服务电子凭证
    第四节 电子积分犯罪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侵入系统后虚增电子积分行为的罪名适用
        二、利用系统漏洞刷取电子积分案件的定性
        三、利用规则漏洞刷取电子积分行为的认定
        四、复制电子资金系统后伪卡盗刷案件的处理
    小结
第四章 大数据财产的刑法保护
    第一节 大数据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析正
        一、大数据的定义与本质
        二、大数据挖掘
        三、“大数据”与“大数据财产”之概念勘正
    第二节 大数据的财产性分析与大数据财产的权利归属
        一、大数据的财产性分析
        二、“大数据财产”的认定标准与范围界定
        三、大数据财产的权利归属
    第三节 大数据财产的刑法保护路径
        一、大数据财产的保护路径之争
        二、大数据财产的刑事司法保护
        三、其他大数据侵害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小结
第五章 虚拟财产犯罪的刑事司法认定
    第一节 虚拟财产的概念界定
        一、关于“虚拟财产”概念范围的学理争讼
        二、虚拟财产的内涵厘清
        三、虚拟财产的外延
    第二节 虚拟财产的财产性分析
        一、虚拟财产的客观价值性分析
        二、虚拟财产是否具有占有和转移的可能性
        三、虚拟财产的本质
    第三节 侵犯虚拟财产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以技术手段侵害虚拟财产行为的认定
        二、以现实手段侵害虚拟财产行为的处理
        三、制售、使用外挂行为的定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银行卡风险管理研究 ——以Z银行山东省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银行卡风险以及管理理论分析
    2.1 银行卡风险和风险管理界定
        2.1.1 银行卡风险
        2.1.2 银行卡风险管理
    2.2 银行卡风险种类
        2.2.1 发卡行风险
        2.2.2 特约商户风险
        2.2.3 持卡人风险
    2.3 银行卡业务风险的特点
        2.3.1 风险的广泛性
        2.3.2 风险的多样性
        2.3.3 风险的变化性
    2.4 银行卡风险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第3章 Z银行山东省分行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相关部门和岗位职责介绍
    3.2 银行卡业务发展概况
        3.2.1 Z银行山东省分行卡产品的分类
        3.2.2 山东省银行卡发卡量持续快速增长
        3.2.3 山东市场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3.2.4 Z银行发卡业务与全省情况分析
    3.3 Z银行山东省分行银行卡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3.3.1 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与专业人才缺乏
        3.3.2 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3.3.3 内部控制度不完善
        3.3.4 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3.3.5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3.3.6 我国银行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
第4章 银行卡风险管理有效实施对策
    4.1 借鉴国外先进银行卡风险管理经验
        4.1.1 美国
        4.1.2 日本
    4.2 完善发卡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4.2.1 内部作案风险防范改进建议
        4.2.2 管理和操作失误风险防范改进建议
    4.3 加强银行卡外部风险管理环境建设
        4.3.1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3.2 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7)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的规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存在不足
第一章 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加剧
    第一节 互联网引发的保险行业的新变革
        一、互联网保险的突飞发展
        二、互联网保险发展新特性
        三、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瓶颈
    第二节 互联网保险合同厘定及特性强化
        一、互联网保险合同的概念厘定
        二、互联网保险合同的外在特征
        三、互联网保险合同的实质特征
        四、传统保险合同特性在互联网下的强化
    第三节 互联网保险合同当事人信息利益失衡加剧
        一、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的界定
        二、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不对称加剧
        三、信息不对称加剧引起的信息利益失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统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规制原理及在互联网的适用
    第一节 传统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规制的理论基础
        一、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的规制
        二、保险利益原则对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的矫正
        三、信息交易成本降低矫正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
    第二节 传统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规制的法律制度
        一、事前说明义务的履行规制了保险人的利益优势
        二、事前如实告知义务履行规制了投保人利益优势
        三、事后合同解释介入再平衡保险合同的信息利益
    第三节 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规制的原理适用
        一、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规制的理论调试
        二、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规制事前信息披露制度调整
        三、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再规制的事后解释工具引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保险合同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强化
    第一节 互联网保险人说明义务履行的现状
        一、互联网保险说明义务规范文件扩张
        二、互联网保险人说明义务履行的现状
        三、互联网保险人说明义务的特性转变
    第二节 互联网保险合同说明义务履行的反思
        一、互联网保险人说明义务履行不到位
        二、互联网保险人说明义务过度营销化
        三、互联网保险人说明义务形式化严重
    第三节 强化互联网保险合同说明义务
        一、互联网保险合同说明义务强化的现实基础
        二、互联网保险合同说明义务强化的立法选择
        三、互联网保险合同说明义务强化的制度改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保险合同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的弱化
    第一节 互联网保险如实告知义务的信息利益失衡规制
        一、互联网保险合同如实告知义务的信息提供
        二、互联网保险合同如实告知义务的类型研究
        三、互联网保险合同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特性
    第二节 互联网保险如实告知义务的转变
        一、互联网保险合同如实告知履行的形式弱化
        二、互联网保险合同如实告知履行的目的实现
        三、互联网保险合同如实告知的概括条款增多
    第三节 弱化互联网保险合同如实告知的义务
        一、互联网保险合同如实告知弱化的技术原因
        二、互联网保险合同如实告知的范围应该缩小
        三、互联网保险合同如实告知的比例原则引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的事后解释再平衡
    第一节 互联网保险合同解释的特有逻辑
        一、互联网保险合同解释基础在于信息的爆炸性
        二、互联网技术介入保险合同需要事后合同解释
        三、合同解释将再次矫正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
    第二节 互联网保险合同的文义解释的探寻
        一、文义解释对互联网保险合同的真意探寻
        二、文义解释在互联网保险合同的具体适用
        三、文义解释对互联网保险合同的目的衍生
    第三节 互联网保险合同的不利解释的规制
        一、不利解释原则对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规制基础
        二、不利解释原则在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规制适用
        三、不利解释原则对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具体规制
    第四节 互联网保险合同的合理期待解释引入
        一、合理期待原则对互联网保险合同失衡的矫正
        二、合理期待原则在互联网保险合同的识别标准
        三、合理期待原则对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矫正结果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互联网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
    二、互联网保险合同当事人信息不对称使信息利益失衡严重
    三、强化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事前矫正与事后规制
    四、互联网技术发展引起信息利益失衡规制制度变革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互联网保险案例调研(528个)
致谢

(8)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主要创新点
    1.2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1.2.1 规范分析法
        1.2.2 文献研究法
        1.2.3 比较研究法
        1.2.4 几个重要的分析工具
    1.3 论文思路和文章框架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的基本原理
    2.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
        2.2.1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概念综述
        2.2.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行业应用
    2.3 蓝海战略与战略联盟
    2.4 其它适用理论
第三章 银联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产业政策分析
        3.1.2 社会环境分析
        3.1.3 经济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银行卡商业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3.2.1 银行卡产业的价值系统分析
        3.2.2 银联的国际发展环境
        3.2.3 银联的国内发展环境
        3.2.4 商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双边市场特征
        3.2.5 新型支付工具持续引发生态系统变革
        3.2.6 新兴转接组织开始挑战银联核心地位
    3.3 机会与威胁分析
        3.3.1 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3.3.2 内部和外部的威胁
        3.3.3 第三方支付的兴起
第四章 银联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4.1 银联资源分析
        4.1.1 银联有形资源分析
        4.1.2 银联无形资源分析
    4.2 银联能力分析
        4.2.1 技术研发能力
        4.2.2 品牌建设能力
        4.2.3 市场管控能力
        4.2.4 产品创新能力
    4.3 银联优势与劣势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第五章 银联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制定
    5.1 银联战略定位
    5.2 银联战略目标
    5.3 银联战略重点
        5.3.1 构建银联全球网络
        5.3.2 提升品牌产业价值
        5.3.3 维护产业生态健康
        5.3.4 协调市场平衡发展
        5.3.5 加快创新产品布局
    5.4 银联战略措施的选择
        5.4.1 引领行业标准 以标准提质量
        5.4.2 抓住市场转型 以转型促发展
        5.4.3 加强政策引导 以规范防风险
        5.4.4 适应国际思维 以文化强合作
        5.4.5 开展精细营销 以产品带发卡
        5.4.6 加快市场布局 以深度增广度
        5.4.7 完善服务手段 以服务升品质
        5.4.8 建立国际视野 以开放赢市场
第六章 银联商业生态系统战略保障
    6.1 完善公司的用人机制
    6.2 完成公司市场化布局
        6.2.1 组织架构面向市场
        6.2.2 切实完成公司转型
    6.3 共享成长的企业文化
    6.4 良好的公司运营能力
        6.4.1 公司运营的工业化
        6.4.2 资本运营能力良好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DZ邮政储蓄银行银行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主要分析工具
    1.5 论文思路与结构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银行卡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银行卡概念综述
    2.2 论综述
第3章 DZ邮储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第4章 DZ邮储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4.1 DZ邮储银行卡业务内部价值链模型
    4.2 DZ邮储银行卡业务SWOT分析
第5章 DZ邮储银行卡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5.1 DZ邮储借记卡业务选择蓝海战略的理由
    5.2 DZ邮储信用卡业务采取集中战略、差异化战略的理由
    5.3 DZ邮储银行卡业务的使命和愿景
    5.4 DZ邮储银行卡业务的战略目标
第6章 DZ邮储银行卡业务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6.1 以发展银行卡为平台,提升DZ邮储农村金融支付服务水平
    6.2 增加借记卡功能,提高让渡价值
    6.3 在城市市场,采用集中、差异化战略,稳健经营信用卡业务
    6.4 加快渠道建设步伐,加大银行卡受理面
    6.5 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打造安全用卡环境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山东省金融IC卡推广的有效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推广金融IC卡适应现代化支付体系的要求
    (一) 方便快捷
    (二) 标准性
    (三) 安全性
    (四) 经济性
三、山东省金融IC卡推广的实践
    (一) 政策清晰, 要求明确
    (二) 部分商业银行积极响应
    (三) 终端机具改造初见成效, 联网通用清算系统已建设完毕
    (四) 积极拓展金融IC卡使用渠道
        1. 尝试发行符合PBOC2.0标准的手机支付卡。
        2. 积极推动具有金融功能的社保卡项目建设工作。
        3. 工商银行在金融IC卡行业多应用方面已有突破。
    (五) 广泛宣传, 营造氛围
四、山东省金融IC卡推广的瓶颈:三个背离
    (一) 商业银行短期内成本与收益的背离
    (二) 快速发展要求与技术支持之间的背离
    (三) 不同市场主体间需求的背离
五、突破金融IC卡推广瓶颈的途径
    (一) 实现成本与收益的相互匹配
    (二) 加大对行业应用的技术支持力度
    (三) 通过多种渠道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四、山东省银行卡联网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 付豪.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A支付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研究[D]. 徐仁成. 青岛大学, 2020(02)
  • [3]中国银行济南分行移动支付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高龙妹. 山东大学, 2020(05)
  • [4]公民身份号码的治安防控功能研究[D]. 颜攀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5)
  • [5]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D]. 张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银行卡风险管理研究 ——以Z银行山东省分行为例[D]. 李欢.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7]互联网保险合同信息利益失衡的规制路径研究[D]. 王鹏鹏. 厦门大学, 2018(07)
  • [8]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D]. 赵葆军. 山东大学, 2012(02)
  • [9]DZ邮政储蓄银行银行卡竞争战略研究[D]. 董苹. 山东大学, 2012(02)
  • [10]山东省金融IC卡推广的有效途径探析[J]. 张树强,于建彬,缪凯. 金融发展研究, 2011(12)

标签:;  ;  ;  ;  

山东省银行卡联网问题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