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渣多级磁选综合利用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陈虎,陶钰禧,周朝刚,赵定国,王书桓,艾立群[1](2021)在《转炉渣热闷法直接上线工艺处理概况及应用》文中认为转炉渣含丰富的金属氧化物、微量元素及矿物,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钢渣热闷法以其环保低耗、回收率高的特点被逐渐应用于钢渣的预处理工艺。简要介绍转炉渣的组成和性能及质量影响因素、焖渣工艺的原理及方法和现状,重点分析研究了某公司突破性地实现了转炉渣焖渣坑直接上线深度处理工艺。该工艺通过分坑倒入转炉渣、多次分段打水、颚破初破和棒磨机细磨后磁选等工艺、设备的优化,解决了当前焖渣工艺存在的焖坑内板结、焖后红块的问题,提高了钢渣质量性能,达到尾渣粒度最小化和金属铁回收量最大化,使其具备直接上线的能力,同时减少了扬尘污染与外排水资源浪费。该工艺实现了:焖渣坑直接上线比例达43%以上,脱碳线上线率达76.3%以上,尾渣破碎后粒度小于10 mm,且处理后尾渣含铁量小于1.06%,金属回收率得到大幅提升,对钢渣的回收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佟帅,李晨晓,王书桓,赵定国,薛月凯,刘吉猛[2](2020)在《钢渣处理工艺及综合利用分析》文中提出钢渣作为钢铁企业的副产品,产量巨大且富含有价值矿物,但其综合利用率很低。文章主要对炉外钢渣处理工艺热泼法、热闷法和滚筒法进行介绍,分别从生产操作流程、钢渣处理工艺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介绍了炉内钢渣处理留渣+双渣工艺和气化脱磷渣循环炼钢技术,为钢铁企业进行钢渣清洁处理及综合利用提供了方向。
普欣荣,蒙玉娇,李锡文[3](2020)在《红钢钢渣磁选Ⅰ段工艺改造实践》文中提出钢渣中不仅有较高的铁含量,而且含有较高的CaO和MgO等,这些都是钢铁生产不可或缺的元素。钢渣的资源化利用,一方面可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红钢通过对钢渣磁选一段的改造提高了钢渣分选富集的效果,有效利用了资源。
郑志辉,李景超,李保海,王磊,申琪,李国超[4](2020)在《脱硫渣资源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坚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初步建成固体二次资源绿色循环产业园区,实现了钢渣、脱硫渣的集中加工处置,实现铁元素最大程度的回收利用,改善了有害元素在钢铁流程的影响,实现了尾渣在建材行业的应用。
陈华[5](2020)在《利用特殊钢渣微粉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特殊钢渣资源化利用的问题,本文基于在发泡混凝土中的应用,开展用特殊钢渣微粉作为掺合料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工艺及性能研究:考察了特殊钢渣的基础性质,研究了用特殊钢渣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工艺和配比设计,探索了特殊钢渣在发泡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为解决宝钢2万吨/年特殊钢渣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对实现资源的再生与再利用、变废为宝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成果如下:考察了特殊钢渣的化学组成、堆积密度、表观密度、易磨性、f-CaO、f-MgO、矿物组成、胶砂活性指数等性质,得出以下结论:(1)特殊钢渣微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O、Fe2O3与SiO2,以及一定数量的Al2O3、MgO与MnO,受前期预处理工艺的影响,其中f-CaO和f-MgO的含量极低;其矿物组成除钙质铝硅酸盐外,还含有Pb、Mn、Cu等重金属的硅酸盐。这种渣中含有Cd、Cu、Pb、Zn、Ni、Cr、As等重金属,其中Pb、Ni、Cr的含量超出国家《浸出毒性鉴别标准》中浸出毒性的限值,故不能直接使用。(2)特殊钢渣微粉较一般废渣难磨(粉磨功指数为99.43kwt/t)且胶凝性差,其28d胶砂活性指数仅为62%。(3)采取特殊钢渣就地集中处理模式,可减少特殊钢渣中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而用水洗球磨对特殊钢渣破碎后可实现金属颗粒与渣的解离,通过水摇床的分选实现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且有利于特殊钢渣的综合利用。将特殊钢渣微粉与粉煤灰复合作为矿物掺合料部分代替水泥,以水泥掺量、特殊钢渣掺量、粉煤灰掺量、发泡剂掺量及水灰比作为因素设计均匀试验与正交实验制备发泡混凝土,利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一步优化制备发泡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得出以下结论:(1)以水泥、特殊钢渣微粉、粉煤灰、发泡剂掺量和水灰比作为因素设计均匀试验,结合非线性回归模型,获得对发泡混凝土的轻质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水泥掺量>发泡剂掺量>特殊钢渣微粉掺量>水灰比>粉煤灰掺量。(2)非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均可用于优化发泡混凝土的轻质性能与力学性能,其中采用非线性回归模型优化方案掺合特殊钢渣微粉制备发泡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为水泥掺量3847g(61%)、特殊钢渣微粉掺量为1445g(23%)、粉煤灰掺量为708g(11%)、发泡剂掺量为316.4g(5%)、水灰比为0.46,其实测性能指标为干密度648.1kg/m3、28d抗压强度2.7MPa;与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优化方案掺合特殊钢渣微粉制备发泡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为水泥掺量3812g(60%)、特殊钢渣微粉掺量1537g(25%)、粉煤灰掺量651g(10%)、发泡剂掺量309.7g(5%)、水灰比0.46、实测性能指标为干密度628.5kg/m3、28d抗压强度2.7MPa基本吻合。探索了特殊钢渣微粉在发泡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并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采用优化方案制备的发泡混凝土进行表征与分析;并且基于模糊群子论原理建立发泡混凝土孔径分布评价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特殊钢渣中含有的极少量C3S会在制备发泡混凝土的过程中快速水化,含有的C2S和Ca3Al6Si2O16也会在后期缓慢水化,水化生成的C-S-H凝胶剂及Ca(OH)2的碳酸化反应有助于改进发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同时有效固化特殊钢渣中的重金属。特殊钢渣在发泡混凝土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提升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凝胶活性作用、惰性充填作用和抑制重金属浸出的化学固化和物理包裹固封作用,以提高特殊钢渣在发泡混凝土中应用的安全性。(2)采用优化方案制备的发泡混凝土中的孔分布主要在50μm-250μm,基于模糊群子论原理建立的发泡混凝土孔径分布评价模型及其非线性拟合结果也证明发泡混凝土中的孔分布以大孔径空群子为主,从而在保证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有助于改善其轻质性能。
陈书锐[6](2020)在《钛白废酸浸出低品位含钒钢渣提钒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钒钢渣作为钒钛磁铁矿提钒炼钢产生的一种工业废弃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含钒二次资源,必须进行回收利用。钛白废酸作为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液体废弃物,因其含有20%左右的硫酸,也是一种重要的二次资源。本文采用以废治废的方法,利用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钒。主要研究了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实验过程中的钠化焙烧、废酸浸出和浸出液净化三个部分。首先对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到动力学和热力学机理进行简要的研究,后续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予以佐证。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工艺可行,从含钒钢渣到反萃液中钒的收率可达到68.08%。(2)含钒钢渣钠化焙烧优化参数为:含钒钢渣粒径160目,焙烧温度950℃,钠盐与含钒钢渣比=15:100;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优化参数为:液固比5:1、浸出温度50℃、浸出时间120min、焙烧后物料粒径100目~120目;含钒浸出液净化优化参数为N235含量60%、体积比VO:VA=1:3、萃取时间6min。(3)采用未经处理的钛白废酸直接浸出含钒钢渣,在优化参数下钒的浸出率可达86.18%。得到的浸出渣主要成分为CaSO4·2H2O和CaSO4·0.5H2O,后续经过处理可用作建筑材料。(4)含钒浸出液的净化采用N235+TBP+磺化煤油的萃取体系,在优化工艺参数下钒的收率83.15%。然后选用0.8mol/L的碳酸钠溶液作为反萃剂,钒的反萃收率可以达到95%以上。
史晋铭[7](2021)在《钢渣风淬工艺的换热规律研究及工艺线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渣是炼钢生产中排出的副产物,含有多种可供回收再利用的金属元素以及丰富的优质余热资源。钢渣产量一般约占粗钢总产量的8%~15%,处理不当会引发堆积占地、污染环境等问题。不同的钢渣处理工艺会直接影响钢渣中金属资源、显热资源的再利用效率。随着冶金行业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冷弃法、风淬法、水淬法、热泼法、热闷法、滚筒法等多种处理工艺,其中风淬法相比于其他处理工艺可以实现对高温液态钢渣的高效粒化,有效控制渣粒粒径,避免对渣粒二次破碎;同时以热空气为媒介,对余热资源进行有效回收,提高能源利用率。钢渣在风淬过程中受到风速、风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热量的传递、空气流体的冲击、钢渣的相变等多个问题。本文针对钢渣风淬工艺线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液态钢渣受到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理论分析,并对重点影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以探究验证既有粒化室工艺布局和生产参数的合理性。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对既有工艺线进行改进。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钢渣风淬工艺的实际生产流程进行数学建模,对风淬工艺的各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探究喷嘴直径、射流气压与表面张力、钢渣粘度与过热度等对粒化效果的影响。结合钢渣样本物性参数,对风淬过程建立流体力学计算模型,使用有限元软件Fluent对液态钢渣的粒化过程和渣粒的凝固过程分别进行求解。2、基于Fluent对钢渣风淬过程中射流的流场、液态钢渣受到高压高速射流冲击的破碎粒化过程、粒化产生的钢渣微粒换热冷却的凝固过程等的数值求解结果,分别探究了:喷嘴直径、射流速度等对射流流场分布的影响,钢渣粒化过程中的变化状况,不同风速、不同粒径对渣粒换热凝固过程的影响。3、结合对钢渣风淬过程的理论分析和不同风淬阶段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既有的钢渣风淬工艺线进行改进,取消人工吊装渣罐的流程,设计新型的钢渣运输小车和旋转换向平台并进行力学性能的校验,缩减钢渣从出渣到完成风淬之间的时间,提高新型钢渣风淬工艺线的生产效率,并估算新型风淬工艺线的经济效益。
赵志祥[8](2019)在《钢渣颗粒膨胀特性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国内外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钢铁废渣堆积量逐年累积。但是各国对于钢渣的综合利用现况却略有差异,有的国家很好地开发了其剩余价值,甚至达到100%利用,而我国利用率还较偏低,主要集中在基坑回填、路基层用、水泥和混凝土混合料掺和物等方面,较低的综合利用率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等。基于此状况,本文通过调研考察钢渣基层道路的利用情况,分析钢渣体积稳定性不良的因素及变化状况,测定钢渣圆柱试件的浸水膨胀规律、剖析钢渣颗粒浸水膨胀过程中的形状特征及物理参数、测试水泥稳定钢渣无机结合料的7d、28d无侧限抗压强度、并采用数字图像散斑技术记录梁试件的7d、28d的弯拉强度以及同一速率下的位移变形曲线,来研究钢渣膨胀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钢渣膨胀性是影响路用钢渣体积安定性的重要因素,其内部的游离氧化钙、氧化镁等化学成分可以形成0.98%1.14%的膨胀;通过浸水处理的钢渣可以有效的降低膨胀率,但是其相应的混合料强度会降低,完整性变差;分析计算浸水前后钢渣颗粒的长宽比、扁平度、实用球形度、球形度、圆形度及规则度6个参数指标,发现颗粒形状参数有显着的变化,颗粒也出现膨胀崩解现象;7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弯拉强度整体小于28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7d的最大破坏力在110.1131.7kN、强度值在6.27.5MPa;28d的最大破坏力在153.6184.1kN、强度值在8.710.4MPa;弯拉强度试验7d的破坏值在10kN附近,28d的极限值在14kN左右;7d、28d的水泥稳定钢渣碎石混合料的强度,在碎石钢渣同体积替换比为60:40时达到最大。
麦俊明[9](2019)在《利用锡矿尾砂制备陶瓷墙地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固体废物的大量排放,一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自然资源匮乏的矛盾下,工业固体废物的乱排是对资源的浪费。近年来随着采矿规模不断扩大和加速,工业固体废物的堆存量也迅速增多,国家以及广东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划加大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管控力度。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综合利用成为近年来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我国锡矿储量丰富,但是在锡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尾砂却成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针对广东省信宜市某锡矿尾砂存在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利用锡矿尾砂制备陶瓷墙地砖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锡矿尾砂进行预处理,并利用预处理后的锡矿尾砂替代部分坯体用原料,通过配方及工艺优化研究,获得性能符合要求的陶瓷砖样品,为锡矿尾砂的利用提供技术参考,提高锡矿尾砂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本论文首先对锡矿尾砂原料进行了测试,采用激光粒度仪、化学分析、XRD等方法研究了锡矿尾砂颗粒组成、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结果显示,该尾砂颗粒度较细,D50为24.5μm,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和Al2O3,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SiO2),少量的黄玉(Al2SiO4(FOH)2)、绢云母(KAl2(AlSi3O10)(OH)2)等。放射性和重金属溶出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该锡矿尾砂属于以高结晶度石英矿物为主的硅质材料,可以用作陶瓷坯体的原料。针对锡矿尾砂铁含量较高的问题,采用多级磁选,使锡矿尾砂中铁含量降低了50%以上。通过对锡矿尾砂制备工艺的研究,确定锡矿尾砂制备陶瓷坯体成型压力为30KN,烧结温度下保温时间为40min。考察了锡矿尾砂的添加量、烧结温度对陶瓷坯体断面特征、吸水率、收缩率、破坏强度和断裂模数的影响规律,确定锡矿尾砂陶瓷坯体配比为锡矿尾砂40%,高岭土30%,钾长石10%,硅灰石10%,膨润土5%,铝砂5%,烧结温度为1220℃1240℃。确定了锡矿尾砂制备陶瓷砖坯体的配方和工艺后,进一步研究了该坯体与釉料的适应性。使用商业化的熔块作为锡矿尾砂坯体釉料,通过正交实验确定釉料最佳配方为708#熔块80%、105#C熔块8.9%,103#熔块11.1%,B2O32%。该配方的釉料和坯体热膨胀曲线接近,坯体热膨胀略大于釉面,具有良好的坯釉适应性。本论文探索了利用锡矿尾砂制备陶瓷墙地砖的技术,为锡矿尾砂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可以减少优质陶瓷原料的消耗,变废为宝,实现锡资源开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夏春,彭犇,岳昌盛[10](2019)在《钢渣资源化利用处理工艺的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钢渣资源化利用途径较多,但受到钢渣稳定性差、金属铁含量高等原因的影响,综合利用率仅为22%。钢渣资源化利用前多采用两步处理法处理钢渣:第一步为稳定化处理,使钢渣实现稳定化,第二步为筛分及金属回收处理,是钢渣破碎分级和金属铁回收。本文介绍并比较了现有国内外钢渣一次处理和二次处理的主要处理工艺,并对未来钢渣资源化利用处理工艺的发展和对钢渣显热回收进行了展望。
二、钢渣多级磁选综合利用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渣多级磁选综合利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转炉渣热闷法直接上线工艺处理概况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转炉渣的组成、特性及预处理 |
1.1 化学成分 |
1.2 矿物组成 |
1.3 转炉渣特性 |
1.4 转炉渣的预处理方法 |
2 转炉渣热闷法处理工艺及优化研究 |
2.1 热闷法处理工艺 |
2.1.1 工艺原理及影响因素 |
2.1.2 转炉焖渣的不同方法 |
2.2 优化某钢厂转炉渣焖渣直接上线深度处理工艺 |
2.2.1 工艺流程及措施 |
2.2.2 设备部分优化 |
2.2.3 改进结果及效益 |
3 结论 |
(2)钢渣处理工艺及综合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钢渣处理工艺对比 |
1.1 炉外钢渣处理 |
(1)热泼法 |
(2)热闷法 |
(3)滚筒法 |
1.2 炉内钢渣处理 |
(1)转炉双渣+留渣冶炼工艺 |
(2)转炉熔渣气化脱磷后循环利用工艺 |
2 钢渣处理工艺应用技术展望 |
3 结语 |
(3)红钢钢渣磁选Ⅰ段工艺改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Ⅰ段生产工艺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I段原设计生产工艺 |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工艺设计不完善,产品达不到使用要求 |
2.2.2 磁选次数太少、磁选产品含渣量大 |
2.2.3 除铁器磁选产品粒度无法满足炼钢使用要求 |
2.2.4 尾渣含铁量大,回收率低 |
3 Ⅰ段改造后的生产工艺配置 |
4 改造效果 |
5 结语 |
(4)脱硫渣资源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脱硫渣资源化现状 |
2 首钢迁钢脱硫渣综合利用现状 |
2.1 KR脱硫渣特性 |
2.2 综合利用现状 |
3 脱硫渣减量化技术 |
3.1 KR脱硫渣重复利用 |
3.2 KR脱硫吹渣技术 |
4 脱硫渣的综合利用 |
4.1 一炼钢复合喷吹脱硫渣处理工艺 |
4.2 KR脱硫渣处理工艺 |
5 脱硫尾渣的综合利用 |
5.1 脱硫渣粉磨试验研究 |
5.2 复合粉试验 |
6 结论 |
(5)利用特殊钢渣微粉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特殊钢渣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 |
1.3 发泡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3.1 制备发泡混凝土的材料 |
1.3.2 发泡混凝土的制备研究 |
1.3.3 发泡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1.3.4 发泡混凝土的性能预测模型研究 |
1.4 发泡混凝土的应用 |
1.4.1 发泡混凝土砌块 |
1.4.2 发泡混凝土轻质墙板 |
1.4.3 软质垫层 |
1.4.4 现浇屋面保温层 |
1.5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分析测试方法及试验原料 |
2.1 物料常规性质检测方法与仪器 |
2.1.1 化学组成的测定 |
2.1.2 堆积密度与表观密度的测定 |
2.1.3 易磨性的测定 |
2.1.4 f-CaO的测定 |
2.1.5 f-MgO的测定 |
2.1.6 矿物组成的测定 |
2.1.7 胶砂活性指数的测定 |
2.1.8 激光粒度的测试 |
2.1.9 浸出毒性的测试 |
2.2 发泡混凝土性能检测方法 |
2.2.1 干密度与抗压强度的测试 |
2.2.2 含水率、吸水率、干燥收缩值与抗冻性的测试 |
2.2.3 导热系数的测试 |
2.2.4 不燃性的测试 |
2.2.5 放射性的测试 |
2.2.6 结构组成的测试 |
2.2.7 微观形貌的测试 |
2.2.8 孔结构的测试 |
2.3 试验用原料与试剂 |
2.4 特殊钢渣的金属、渣分离工艺 |
2.5 其他常规仪器设备 |
3 特殊钢渣的基础性质研究 |
3.1 概述 |
3.2 研究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化学组成的测试结果 |
3.3.2 堆积密度与表观密度的测试结果 |
3.3.3 易磨性的测试结果 |
3.3.4 f-Ca O与 f-Mg O的测试结果 |
3.3.5 矿物组成的测试结果 |
3.3.6 胶砂活性指数的测试结果 |
3.3.7 浸出毒性的测试结果 |
3.4 特殊钢渣金属、渣分离测试结果 |
3.4.1 特殊钢渣处理设备安装及调试 |
3.4.2 特殊钢渣的金属提取物检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用特殊钢渣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工艺参数研究 |
4.1 概述 |
4.2 制备工艺 |
4.3 结果及分析 |
4.3.1 特殊钢渣微粉掺量对发泡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3.2 发泡剂掺量对发泡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3.3 特殊钢渣微粉掺入发泡混凝土反应的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发泡混凝土的优化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概述 |
5.2 试验设计 |
5.2.1 制备工艺 |
5.2.2 均匀试验设计 |
5.2.3 正交试验设计 |
5.3 数据处理方法 |
5.3.1 非线性回归模型 |
5.3.2 BP神经网络模型 |
5.4 均匀试验优化结果 |
5.4.1 均匀试验结果 |
5.4.2 非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5.4.3 均匀试验方案优化结果 |
5.5 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
5.5.1 正交试验结果 |
5.5.2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
5.5.3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发泡混凝土的性能表征及微观机理分析 |
6.1 概述 |
6.2 优化制备发泡混凝土的性能 |
6.3 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微观机理 |
6.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3 核磁共振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4 特殊钢渣在发泡混凝土中的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模糊群子论的发泡混凝土孔分布模型 |
7.1 概述 |
7.2 模糊群子论 |
7.2.1 模糊群子理论的基本原理 |
7.2.2 孔分布的群子理论模型 |
7.3 基于模糊群子论的发泡混凝土孔分布对性能的影响 |
7.3.1 发泡混凝土的孔径分布测试 |
7.3.2 模糊群子论的运行方法 |
7.3.3 结果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科研成果 |
(6)钛白废酸浸出低品位含钒钢渣提钒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钛白废酸资源特性概述 |
1.1.1 钛白废酸来源及特点 |
1.1.2 钛白废酸处理研究现状 |
1.2 含钒钢渣资源特性概述 |
1.2.1 含钒钢渣的来源 |
1.2.2 含钒钢渣的特点 |
1.2.3 含钒钢渣处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 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基础研究 |
2.1 含钒钢渣钠化焙烧机理 |
2.1.1 含钒钢渣钠化焙烧过程热力学研究 |
2.1.2 含钒钢渣钠化焙烧过程物料计算 |
2.2 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机理 |
2.2.1 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反应过程 |
2.2.2 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热力学机理 |
2.2.3 酸浸过程中含钒钢渣的物相变化机理 |
2.3 含钒溶液萃取—反萃机理 |
2.3.1 钒在水溶液中的聚集状态 |
2.3.2 萃取剂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原料 |
3.2 实验仪器设备 |
3.3 研究路线 |
3.3.1 工艺流程 |
3.3.2 实验步骤 |
3.3.3 正交实验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
3.4 表征方法 |
3.4.1 钒收率计算 |
3.4.2 成分分析 |
3.4.3 物相分析(XRD) |
3.4.4 热重分析(TG-DSC) |
3.4.5 粒度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4 钛白废酸浸出低品位含钒钢渣实验研究 |
4.1 含钒钢渣钠化焙烧单因素实验结果 |
4.1.1 焙烧温度对焙烧后物料质量变化的影响 |
4.1.2 钠盐与含钒钢渣比对焙烧后物料质量变化的影响 |
4.2 钠化焙烧含钒钢渣正交实验结果 |
4.2.1 含钒钢渣粒径对钒的浸出率的影响 |
4.2.2 焙烧温度对钒的浸出率的影响 |
4.2.3 钠盐与含钒钢渣比对钒的浸出率的影响 |
4.2.4 钠化焙烧含钒钢渣稳定试验 |
4.3 钛白废酸浸出焙烧后含钒钢渣单因素实验结果 |
4.3.1 焙烧后物料粒径对钒收率的影响 |
4.3.2 浸出温度对钒收率的影响 |
4.3.3 液固比对钒收率的影响 |
4.3.4 浸出时间对钒收率的影响 |
4.4 钛白废酸浸出含钒钢渣正交实验结果 |
4.4.1 液固比对钒收率的影响 |
4.4.2 焙烧后物料粒径对钒收率的影响 |
4.4.3 浸出时间对钒收率的影响 |
4.4.4 浸出温度对钒收率的影响 |
4.4.5 废酸浸出稳定实验 |
4.5 含钒浸出液的氧化 |
4.6 含钒溶液净化单因素实验结果 |
4.6.1 N235含量对钒收率的影响 |
4.6.2 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V_O:V_A对钒收率的影响 |
4.6.3 萃取时间对钒收率的影响 |
4.7 含钒溶液净化正交实验结果 |
4.7.1 N235含量对钒收率的影响 |
4.7.2 体积比V_O:V_A对钒收率的影响 |
4.7.3 萃取时间对钒收率的影响 |
4.7.4 稳定试验 |
4.8 钒的总收率 |
4.9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钢渣风淬工艺的换热规律研究及工艺线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钢渣的综合利用 |
1.2.1 钢渣回收利用现状 |
1.2.2 钢渣处理工艺的概述 |
1.2.3 钢渣处理工艺的特性 |
1.3 钢渣风淬工艺现状 |
1.3.1 钢渣风淬工艺的应用现状 |
1.3.2 钢渣风淬工艺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风淬工艺的理论分析 |
2.1 粒化机理分析 |
2.2 粒化影响因素分析 |
2.3 液态钢渣流粒化模型 |
2.3.1 物理模型 |
2.3.2 数学模型 |
2.3.3 求解计算 |
2.4 液态渣粒凝固模型 |
2.4.1 物理模型 |
2.4.2 数学模型 |
2.4.3 求解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淬工艺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3.1 喷嘴射流分析 |
3.1.1 不同喷嘴直径下的流场分析 |
3.1.2 不同射流风速下的流场分析 |
3.2 钢渣流粒化分析 |
3.2.1 粒化阶段的规律分析 |
3.2.2 风速因素分析 |
3.2.3 喷嘴角度分析 |
3.3 渣粒凝固分析 |
3.3.1 风速与凝固时间分析 |
3.3.2 风速与渣粒相变分析 |
3.3.3 粒径与相变过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渣风淬工艺线的设计改进 |
4.1 既有风淬工艺线分析 |
4.2 改进预期目标 |
4.2.1 提高生产效率 |
4.2.2 避免粉化现象 |
4.3 新型风淬工艺线 |
4.3.1 工艺线整体设计 |
4.3.2 渣罐运输小车 |
4.3.3 电控旋转换向平台 |
4.4 经济效益提升估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钢渣颗粒膨胀特性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主要试验及内容 |
第2章 钢渣的工程特性试验 |
2.1 引言 |
2.2 钢渣的化学成份和矿物成份结构 |
2.2.1 钢渣的化学成分 |
2.2.2 钢渣的矿物性能 |
2.2.3 钢渣的颗粒分布筛分试验分析 |
2.3 钢渣物理性能研究 |
2.3.1 钢渣基本物理性能研究试验 |
2.3.2 钢渣标准击实试验 |
2.3.3 纯钢渣颗粒的浸水膨胀研究 |
2.4 试验方案 |
2.4.1 试验步骤 |
2.4.2 膨胀率计算 |
2.4.3 结论 |
2.5 钢渣的工程价值 |
2.5.1 钢渣工程应用的综合处理技术 |
2.5.2 处理技术途径 |
2.6 钢渣的工程应用 |
2.6.1 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
2.6.2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2.6.3 在冶金原料方面的应用 |
2.6.4 在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
2.6.5 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
2.6.6 应用前景分析 |
2.7 钢渣工程应用存在的问题 |
2.7.1 存在的问题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钢渣颗粒形状与评定研究 |
3.1 引言 |
3.2 钢渣颗粒形状参数的确定 |
3.2.1 钢渣颗粒尺寸 |
3.2.2 钢渣颗粒形状测量参数值 |
3.3 钢渣颗粒形状的参数处理结果 |
3.4 数据处理小结 |
3.5 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 |
4.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1.1 钢渣 |
4.1.2 水泥 |
4.2 试验过程 |
4.3 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 |
4.3.1 钢渣集料 |
4.3.2 水泥胶凝材料 |
4.3.3 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
4.3.4 制作过程的影响 |
4.3.5 养生时期的影响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
5.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5.1.1 试验方法 |
5.1.2 计算 |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1 7d无侧限抗压强度测量结果 |
5.2.2 28d无侧限抗压强度测量结果 |
5.3 无机结合料弯拉强度试验 |
5.3.1 试验方法 |
5.3.2 计算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1 7d的大梁试件成型尺寸记录结果 |
5.4.2 28d的大梁试件成型尺寸记录表结果 |
5.4.3 7d和28d弯拉强度测量结果 |
5.4.4 浸水膨胀10d的弯拉强度测试结果 |
5.5 数字散斑技术 |
5.5.1 分析图像后数据提取 |
5.5.2 同一加载速率下的变形位移趋势 |
5.6 影响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力学特性的因素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取得成果 |
(9)利用锡矿尾砂制备陶瓷墙地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锡矿尾砂资源现状 |
1.3 锡矿尾砂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1.4 利用锡矿尾砂制备陶瓷墙地砖 |
1.4.1 陶瓷砖发展现状 |
1.4.2 陶瓷砖生产原材料 |
1.4.3 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陶瓷砖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及测试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材料 |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4 试样制备工艺 |
2.5 测试分析方法 |
2.5.1 激光粒度分析 |
2.5.2 X荧光光谱(XRFS) |
2.5.3 外观及断面特征 |
2.5.4 吸水率测试 |
2.5.5 干燥烧成收缩率测试 |
2.5.6 破坏强度和断裂模数测试 |
2.5.7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5.8 扫描电镜显微(SEM)分析 |
2.5.9 热膨胀 |
第三章 锡矿尾砂组成分析及预处理 |
3.1 引言 |
3.2 锡矿尾砂粒度特征及分析 |
3.3 化学组成及矿物成分 |
3.4 锡矿尾砂环境影响分析 |
3.5 锡矿尾砂预处理 |
3.6 小结 |
第四章 锡矿尾砂制备陶瓷坯体 |
4.0 引言 |
4.1 陶瓷坯体制备工艺 |
4.1.1 成型压力对陶瓷坯体性能的影响 |
4.1.2 保温时间对陶瓷坯体性能的影响 |
4.2 陶瓷坯体优化实验 |
4.2.1 实验设计 |
4.2.2 库前锡矿尾砂陶瓷坯体性能分析 |
4.2.3 库尾锡矿尾砂陶瓷坯体性能分析 |
4.2.4 陶瓷坯体SEM显微结构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陶瓷坯釉适应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釉料组成 |
5.2.1 传统生料釉 |
5.2.2 熔块釉 |
5.3 陶瓷釉料配方优化研究 |
5.4 坯釉适应性分析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钢渣资源化利用处理工艺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钢渣资源化利用背景 |
1.1 钢渣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
1.2 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 |
2 钢渣的处理工艺 |
2.1 钢渣的一次处理工艺 |
2.2 钢渣的二次处理工艺 |
3 钢渣的显热利用 |
4 结束语 |
四、钢渣多级磁选综合利用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转炉渣热闷法直接上线工艺处理概况及应用[J]. 陈虎,陶钰禧,周朝刚,赵定国,王书桓,艾立群.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1
- [2]钢渣处理工艺及综合利用分析[J]. 佟帅,李晨晓,王书桓,赵定国,薛月凯,刘吉猛. 冶金能源, 2020(06)
- [3]红钢钢渣磁选Ⅰ段工艺改造实践[A]. 普欣荣,蒙玉娇,李锡文. 第五届全国冶金渣固废回收及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高峰论坛论文集, 2020
- [4]脱硫渣资源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实践[A]. 郑志辉,李景超,李保海,王磊,申琪,李国超. 第五届全国冶金渣固废回收及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高峰论坛论文集, 2020
- [5]利用特殊钢渣微粉制备发泡混凝土的基础研究[D]. 陈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钛白废酸浸出低品位含钒钢渣提钒工艺研究[D]. 陈书锐. 西华大学, 2020(01)
- [7]钢渣风淬工艺的换热规律研究及工艺线改进[D]. 史晋铭.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8]钢渣颗粒膨胀特性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 赵志祥.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9]利用锡矿尾砂制备陶瓷墙地砖的研究[D]. 麦俊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钢渣资源化利用处理工艺的现状与展望[A]. 夏春,彭犇,岳昌盛. 《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