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方电气评论》2003年1~4期总目次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张悦[1](2016)在《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指数构建与应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改革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若想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精神与创新文化。“万民创新”昭示着创新时代的来临,而公司是这个时代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特别强调了加强公司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政府的决策说明,公司将在我国今后的创新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司创新能力的高低将会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特征,受到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杨卓尔,2016)、项目复杂程度以及公司自身研发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李晓峰,2005)。盲目地鼓励创新并不一定会带来益处。理性的创新过程应当合理权衡创新行为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水平,并对主体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才能够做出相对科学的创新决策。但是,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普遍公认的公司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对公司研发创新决策和政府研发政策的制定具有不利影响。本文致力于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建立公司研发指数,反映公司创新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指数在经济学中常用来反映复杂经济问题,它便于一般大众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和评价。很多指数也常作为管理部门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采用指数的形式反映创新价值,既便于综合考量研发绩效评价的诸多影响因素,又有助于各类信息使用者的应用,使得研究结论易于推广。为了科学反映公司创新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本文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探讨了建立公司研发指数模型的方法。同时,以2007-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际测算公司研发指数,并对指数的稳健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具体步骤和主要结论和成果为:第一,本文对已有的研发绩效评价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归纳了相关指数的构建方法,包括无形资产指数、创意指数、中关村指数、中国创新指数、专利指数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对于公司研发指数的概念界定:反映公司一定时期内研发活动创造价值能力强弱的综合指标。第二,利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构建了研发活动价值创造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模型中关键影响因素的构成。通过逻辑分析,将影响公司研发活动价值创造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创新投入、技术水平、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四类准则层指标。第三,根据四类准则层指标对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出现的指标进行海选。经过可获得性筛选、相关分析筛选、主成分筛选和理性判断后,共剩余18项方案层指标。对最终选定的指标,本文采取熵值赋权法赋予权重。最终形成了公司研发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第四,对构建的公司研发指数进行进一步的信度、效度检验。经过验证发现:公司研发指数的指标权重具有稳定性,不因样本选择的时间跨度和基年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选择样本的行业分布特点与市场整体相符,依样本计算的指标权重具有代表性;高新技术型公司的公司研发指数显着高于非高新技术型公司;公司研发指数更高的公司组合拥有显着更高的股票价格和权益报酬率。本文的研究支持了公司研发指数具备稳定性和有效性的结论。第五,通过与经济周期、知识产权保护等宏观指标的对比,发现公司的研发活动与经济周期呈现逆向增长特征。经济提升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增强一方面改善了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公司研发活动的强度。但环境改善带来的促进作用大于研发活动强度降低带来的负向作用。两者对于研发最终的价值创造水平具有正向作用。本文的结论支持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观点。第六,利用研发投入作为权重,在公司研发指数的基础上求得了行业研发指数与地区研发指数。研发指数水平较高的行业和地区基本上与实际经验一致。国家层面上的研发指数与经济波动相一致,说明会计数据具有一定的宏观问题反映能力。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了研发指数概念,并进一步探寻以指数形式反映公司研发活动价值创造能力的科学方法;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提供了公司研发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并对指标权重的稳健性与相关性进行了检验。所编制的公司研发指数能够简洁明了地反映公司研发水平,易于在实践中进行推广。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公司研发绩效评价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陈杨龙[2](2016)在《基于分形特征的中国证券市场微观波动研究》文中提出从Markowitz(1952,1959)的投资组合理论,到Sharpe(1964)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再到Black-Scholes(1972)期权定价模型,这些经典模型都以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为基础。现实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不断挑战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大量研究证实收益并不服从正态分布,普遍呈现显着的“尖峰厚尾”特征,资产价格波动具有记忆性;交易者不完全理性。1987年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2010年美股“闪崩”(Flash Crash),2015年6月至8月A股股灾时“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再跌停”、2016年1月4日和6日两次触发熔断等现象显示全球证券市场,尤其是A股证券市场不断频繁发生的异常波动给有效市场假说赖以存在的均衡模型带来极大挑战。有效市场假说缺乏对非平衡态市场的假设和刻画,因此有必要探索其他学说的价值。自Mandelbrot(1967)发现资产价格波动的长记忆性等特征并提出分形概念以来,分形理论逐渐发展成为资产价格波动分析的工具之一,Peters(1991)利用分形理论构建了弥补有效市场假说缺陷的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 Market Hypothesis,FMH)。该假说从投资者非同质性角度解释市场流动性形成机制,进而刻画市场价格波动稳定性。该假说认为市场中存在多元化的投资逻辑有助于市场投资者形成不同交易方向与投资时点,保证市场具有足够稳定性,市场成为全局确定性与局部随机性的有机组合,即形成分形结构;如果所有投资者只有唯一的投资逻辑,市场的分形结构就会消失,市场就会发生崩盘。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一直是金融研究的重点领域?传统证券市场微观结构实证研究都是基于日度或者周度等低频数据,低频数据因丢失大量市场信息,其研究结果不尽完备。随着计算机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较低频数据更加准确地记录市场原始特征的高频微观数据变得更易于获得和处理,这成为证券市场高频微观研究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界逐渐注意到高频微观数据中存在长期被忽略的研究对象——交易持续期(交易持续期是指连续两次交易之间的时间间隔),并开展了针对交易持续期的内在特征研究?波动建模及预测、以及交易持续期与交易价格和成交量的相关关系等。交易持续期反映了资产日内交易活跃度,是资产日内流动性的衡量指标之一,能够为价格波动的建模和预测带来提供新思路。作为高频微观数据的交易持续期既具有传统低频数据的特征,比如高峰厚尾、波动聚类、分形特征等,同时也具有低频数据不具有的特征,比如数据非等间隔、日内周期特征、序列负相关、数量海量等特征。Engle和Rusell(1998)提出了自回归条件持续期(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Duration,ACD)模型,并成为研究交易持续期的主流方法,但该模型未能考虑交易持续期存在的分形特征,因此有必要提出具有分形属性的交易持续模型;考虑到交易持续期作为微观金融中反映流动性和投资者积极性的重要新指标,本文提出将具有分性属性的交易持续模型纳入到收益率波动模型中提高对于收益率分形特征的刻画和预测效果,并进一步提出高频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此外,本文从投资者结构和交易逻辑出发,探究了市场分形特征的来源,为前述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解。关于检验A股市场的分形特征,本文从传统低频(指数、个股)、高频收益率、高频持续期三个角度进行了考察,发现无论低频日度还是高频秒级,无论收益率还是交易持续期都具有趋势增强的分形特征,并发现投资者决策逻辑决定了收益率的分形特征来自于交易持续期,凸显了从分形角度构建交易持续期模型、将交易持续期信息纳入收益率波动计算、构建日内高频风险管理工具的必要性。本文随后探讨证实了马尔科夫转换多分形持续期模型(Markov Switching Multifractal Duration,MSMD)内生能够刻画分形特征、离差偏大、长记忆性等特征,MSMD模型通过建立多层次马尔科夫更新过程,能够将交易持续期波动分拆为不同波动层次,进而较ACD模型更加适合对交易持续期建模。为将交易持续期的分形特征信息纳入收益率建模中,本文提出了MSMD-GARCH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刻画收益率以及收益率与持续期的关系,并发现投资者结构能够通过投资者交易模式、不同的信息反馈对股票交易流动性以及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形成了股票的分形特征。以样本外预测偏差做为判断标准,实证数据显示MSMD-GARCH能够显着优于ACD-GARCH进行持续期收益率的预测。检验MSMD-GARCH具有良好的高频收益率预测能力,本文提出微观金融非等间隔风险管理方案MSMD-GARCH-Va R,并实证发现MSMD-GARCH-VaR样本外的VaR突破率介于4-17%,相对较低,同时其突破率显着低于GARCH-VaR突破率,表明MSMD-GARCH-VaR的稳健性和有效性高于GARCH-Va R,其具有作为高频日内风险管理工具的潜力。本文最后改进了分形市场假说模型,从投资者机构和交易逻辑角度分析探究A股分形特征来源,为分形的理解和应用提供现实依据;研究发现,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投资逻辑未差异化是A股分形特征、频繁异常波动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我国在证券市场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建立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并不断丰富金融投资产品,培养投资者的多元化投资逻辑和渠道,降低市场的非理性因素。
王铵[3](2015)在《企业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与效应研究 ——基于企业知识管理视角》文中认为21世纪之前,社会科技发展速度相对较为平稳,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企业秉持资源基础观,着重关注其内部创新资源的作用机制,坚信只要它们自身能聚集并培养创新所需的相关能力和相应的科技知识,它们的创新产品便能够获得较好的市场绩效。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科技市场的变革速度快速提升,逐步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法律、法规使科技知识的专用性、排他性和积累性进一步突现,企业科技人才的流动性也随之越来越大,市场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越来越迅速,企业愈发明显感到仅靠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的消费需要,这对原来那些建立在资源基础观上的传统企业创新战略模式形成了鲜明而有力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企业不得不考虑借助外部的研究力量(个人、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来提升它自身的竞争力,确保健康持续发展。在具体生产实践中,技术联盟、合作创新、网络创新等外部导向型创新战略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它们能有效促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创新知识、配置创新资源,克服自身创新知识、资源和能力不足的缺陷,及时完成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收获理想的创新绩效。然而,理论界对此却并非一致认同,有学者就发现外部市场导向会导致企业忽视其他非竞争性行业的新发展以及非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信息等其他可能形成创新动力的来源,而企业对这种非传统创新信息的敏感性缺失会使其丧失更好的创新机会、损害创新绩效,进而降低市场竞争的能力。另外,那些秉持资源基础观的学者还有人认为,不论企业外部市场怎样变化,其内部的创新知识一直都应该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因为外部创新战略导向可能会致使企业内部员工产生“非我所有(not-invented-here)"的失落感,从而将会进一步损害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本文研究发现,导致企业所选择的创新战略导向与其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在于:一是企业所选择的创新战略导向与其创新绩效之间并非是单维度的线性关系,在之前的理论研究中并未对此二者的关系维度进行有效的区分。二是企业所选择的创新战略导向并不会直接对其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而是会受到它们所拥有的内部创新知识结构的中介调节作用,通过改变企业内部知识的学习过程将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之前的研究忽视了企业所选择的创新战略导向对其内部创新知识培养的影响及它们内部创新知识结构在创新战略导向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不同的创新战略导向如何影响企业内部创新知识的获取、积累和传递等活动进而导致企业获取不同的创新绩效。本文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企业知识获取的视角细分了企业在寻求外部创新合作者过程中的不同战略导向(顾客导向和技术导向),从定性与定量两个维度来探究企业创新战略导向、内部创新知识及创新绩效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首先,通过对来自于机械制造、航天、钢铁冶金及电力等行业的五个创新绩效相对突出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发现不同的创新战略导向会使企业在吸收外部创新信息和寻求外部创新合作者的时候有不同的选择,企业会更关注趋同于自己战略导向的信息和合作者,这些不同的信息会转化成企业不同的内部创新知识,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中以顾客导向为创新战略的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保持更高的敏感性,并会以目标市场的顾客需求信息作为产品创新的基点,同时它们在寻找外部创新合作者的过程中,也会更愿意同掌握顾客需求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合作;而采用技术导向战略的企业往往试图获得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来提升其产品生产的进程、效率及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因此这类企业在寻找外部创新合作者的过程中也更愿意同掌握行业内先进技术的组织或个体合作,这会促进企业不断更新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而进一步加速新产品开发的进程。其次,通过对电子、生物科技、制药、汽车等行业的174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来自各行业的40名中青班同学预调查、1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深度调查等,对所获取相关二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用实证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探究了企业创新绩效的生成机理。经数据分析发现:企业内部创新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生成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当企业所选择的创新战略导向类型与它们内部所拥有的创新知识之间保持相对的适应性关系时,企业内部创新知识便会进一步对企业创新绩效带来积极影响,即顾客导向型创新战略会强化企业内部产品知识的培养,进而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多样性,但同时也会忽视企业内部过程知识的培养,降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技术导向型创新战略会强化企业内部过程知识的培养,进而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但同时又会忽视企业内部产品知识的培养,降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多样性。由此,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企业内部创新知识在企业创新战略的成功实施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实证了企业所选择的不同创新战略导向类型会通过企业内部不同创新知识的中介调节而产生不同的创新绩效的研究假设。
王伟良[4](2011)在《热硫化硅橡胶的合成和加工(四)》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混炼胶制造的一般流程,补强填料白炭黑的结构。
杜俊[5](2011)在《光—水复合能源联合发电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详细研究了分布式发电技术对地区电网的影响,重点从金华地区地理条件上分析,既缺乏油、煤等火力发电的矿物资源,又缺乏长江、大河及相应的水电资源;在现有的电网构架中极度缺乏电源,地区负荷的90%以上依靠网供,不利于分层分区、就地平衡的调度原则,使得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而以光电、风电为代表的分布式电源非常适合该地区的特点,能为电网提供一定的出力,以减轻地区电网对省网,甚至华东电网的依赖,降低事故隐患。以芝堰变光伏电站采集一个月的天气及电量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光伏电源接入电网的利弊。结合金华电网小水电比例较高的特点,分析利用已有的水电和光电联合运营来平缓光伏发电接入电网时造成的突变,补充无功功率,稳定接入点的节点电压。通过制定优化的调度策略,提升光伏发电的利用率,降低光伏发电不可控性、间歇性等问题对电网的影响。根据负荷实时特性通过调节水电的输出功率来稳定系统的供需平衡。以安地水电站为例,采用2009年来水量和光照强度的数据分析计算光-水联合运营的调度策略。得到优化的调度策略来弥补分布式发电技术层面的先天不足,达到优化电网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并使用PSCAD软件对进行水电和光伏发电联合运行进行了仿真。最后利用遗传算法模拟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与传统电源联合运营,按照电源使用的策略分别计算,找出最小费用的策略。
倪受彬[6](2005)在《国有资本信托运营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国有经济改革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渐进性:从最初作为行政附属物的“国营”企业,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自主地位日益强化的“国有”企业”,再到《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所确立的授权经营体制。这样的制度变迁正是基于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的特殊国情的考虑。本文在总结国有资本运营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国有资本分类运营的理论基础上,重点针对其中的经营性资产,提出了信托运营的法律制度设计。 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简要概括了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中的缺陷。文章认为,以国有经营公司为主体的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其独立性不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既担任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又作为监督者,这样的制度设计内在地存在冲突,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政府干预国有经济运营的本质。本章通过消化相关学者分类运营的研究成果,提出应该对国有资产中的经营性资产进行信托运营。本章还简单介绍了讨论了信托法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国有资产信托经营的定义,并进而概括了信托运营的制度优势,认为信托运营由于其双重所有权、专家管理和受益人纯受益的特征及优势,正好可以应用于我国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运营。信托运营可以从制度上有效防止国家基于所有人或股东(出资人)的身份对国有资本运营方式的控制或干预,解决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经营中的国有资产内部人控制、资产流失和运营效益低下的不利局面。本章重点对信托运营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讨论,提出信托运营主要指竞争性领域的经营性资产,而不是所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 第二章在前一章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信托经营的制度功能。并对信托经营与授权经营、资源类资产的债权经营和企业租赁经营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突出了国有资本信托经营的特征和独特价值。 本文的第三章紧扣论文题目,对我国国有资产经营实践中的企业托管、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债权信托处置、专项资金信托等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检视。文章认为,我国国有资产信托经营具有自发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完全可以从信托法的角度进行类型化设计,从而有利于国有资产信托运营的有效推进。本章在讨论我国国有
周亭[7](2011)在《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金是公司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对公司的经营、投资和筹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公司的外部环境因素,不但会影响到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还会影响到公司的投资决策。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代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研究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以期可以为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特征提供更多的经验数据。本文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选取2001—2010年度10年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以产品市场竞争作为行业环境变量,实证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对现金持有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同行业的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可能会出于预防性动机会持有更多的现金来应对市场竞争者的掠夺行为。另外,本文还探讨了产品市场竞争和现金持有对公司投资的影响,构建了产品市场竞争、现金持有与公司投资三者关系模型。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中,公司投资对现金持有的敏感度远高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这说明产品市场竞争较低的行业公司现金持有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更大。本文最后研究了不同产品市场竞争环境下超额现金对过度投资的影响。通过对样本进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高和低的分组回归,实证结果表明超额现金对过度投资的敏感系数在低竞争组中显着正相关,而在高竞争组中正相关,但是不显着。这说明在产品市场竞争度较高的行业,公司投资行为相对谨慎,而在产品市场竞争度较低的行业,公司更容易发生过度投资行为。
二、《东方电气评论》2003年1~4期总目次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方电气评论》2003年1~4期总目次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指数构建与应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与制度基础综述 |
2.1 上市公司研发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 |
2.1.1 公司研发活动的基本理论 |
2.1.2 公司研发活动的经济后果 |
2.1.3 公司研发绩效的评价研究 |
2.1.4 公司研发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 上市公司研发指数构建的制度基础 |
2.2.1 会计准则对研发投入信息的规定 |
2.2.2 知识产权制度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发指数构建的方法与设计思路 |
3.1 指数的含义及常用的构建方法 |
3.1.1 指数的含义 |
3.1.2 常用的构建方法 |
3.2 相关指数的设计与应用情况 |
3.2.1 无形资产指数 |
3.2.2 创意指数 |
3.2.3 中关村指数 |
3.2.4 中国创新指数 |
3.2.5 专利指数 |
3.3 指数设计原则 |
3.3.1 系统性原则 |
3.3.2 可靠性原则 |
3.3.3 相关性原则 |
3.3.4 可比性原则 |
3.3.5 稳健性原则 |
3.4 研发指数设计 |
3.4.1 研发指数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建立 |
3.4.2 依照模型对公司研发活动评价指标做针对性海选 |
3.4.3 基于可靠性原则对研发指标进行初筛 |
3.4.4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3.4.5 基于相关性对研发指标进行再次筛选 |
3.4.6 基于理性判断的指标修正 |
3.4.7 利用熵权法对研发指标赋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发指数的效用检验与统计分析 |
4.1 研发指数信度检验 |
4.1.1 研发指数权重设定的稳定性判断 |
4.1.2 研发指数基年选择的稳定性判断 |
4.1.3 样本研发指数得分的KAPPA一致性检验 |
4.2 研发指数的效度检验 |
4.2.1 指数权重计算样本的代表性检验 |
4.2.2 以高新技术公司为实验样本检验公司研发指数的效度 |
4.2.3 公司研发指数反映公司未来价值的效度 |
4.2.4 公司研发指数反映公司未来成长的效度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市公司研发指数的实证分析 |
5.1 上市公司研发指数的整体分布特征 |
5.1.1 研发指数与经济周期波动 |
5.1.2 研发指数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
5.2 上市公司研发指数的行业分布特征 |
5.3 上市公司研发指数的地区分布特征 |
5.4 公司研发指数反映宏观问题的相关性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建立了公司研发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 |
6.1.2 指数的信度、效度得到检验 |
6.1.3 研发指数应用的相关发现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07-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指数平均值排名 |
附录B 文章主要变量字典 |
附录C 文章数据处理主程序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经历 |
(2)基于分形特征的中国证券市场微观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意义?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证券市场分形特征研究 |
2.1 分形概念与测度 |
2.1.1 单分形测度方法 |
2.1.2 多分形测度方法 |
2.1.3 资产收益多分形模型(MMAR) |
2.2 A股证券市场分形特征研究 |
2.2.1 A股指数分形特征研究 |
2.2.2 A股个股分形特征研究 |
2.3 高频微观数据概念及研究方法 |
2.3.1 金融高频微观数据的概念 |
2.3.2 金融高频微观数据的基本特征 |
2.3.3 金融高频数据的研究方法 |
2.4 高频微观数据分形特征研究 |
2.4.1 数据选取说明 |
2.4.2 高频收益率基本特征分析 |
2.4.3 高频收益率分形特征研究 |
2.4.4 交易持续期基本特征分析 |
2.4.5 交易持续期分形特征研究 |
2.4.6 交易持续与收益率关联关系研究 |
第三章 基于分形特征的高频微观波动建模:MSMD系列模型 |
3.1 交易持续期建模:MSMD |
3.1.1 MSMD模型构建 |
3.1.2 MSMD模型特征证明 |
3.2 MSMD-GARCH模型构建 |
3.2.1 常规GARCH族结构设定 |
3.2.2 MSMD-GARCH模型构建 |
3.3 MSMD-GARCH-VaR模型构建 |
第四章 MSMD系列模型实证 |
4.1 MSMD与ACD比较 |
4.1.1 MSMD模型阶数选择及参数估计 |
4.1.2 ACD模型阶数选择及参数估计 |
4.1.3 MSMD与ACD实证比较 |
4.2 MSMD-GARCH与ACD-GARCH实证比较 |
4.2.1 ACD-GARCH模型介绍 |
4.2.2 ACD-GARCH模型参数估计 |
4.2.3 MSMD-GARCH模型参数估计 |
4.2.4 MSMD-GARCH与ACD-GARCH预测效果比较 |
4.3 MSMD-GARCH-VaR计算及有效性检验 |
4.3.1 MSMD-GARCH-VaR计算 |
4.3.2 MSMD-GARCH-VaR检验 |
4.3.3 MSMD-GARCH-VaR与GARCH-VaR有效性检验比较 |
第五章 基于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的A股分形特征来源研究 |
5.1 分形市场假说与A股异常波动 |
5.2 我国分形假说模型构建 |
5.3 我国分形假说模型模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政策建议 |
附 1:不同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的Hurst指数 |
附 2:MSMD-GARCH-VaR突破率比较图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企业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与效应研究 ——基于企业知识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
1.3.1 论文框架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定性研究 |
1.4.2 定量研究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战略 |
2.1.1 战略的含义 |
2.1.2 企业战略特征 |
2.1.3 企业战略层次及战略选择 |
2.1.4 战略评价 |
2.2 企业创新 |
2.2.1 创新的概念及其内涵 |
2.2.2 创新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2.2.3 企业创新的特征 |
2.2.4 企业创新战略模式 |
2.3 企业创新的相关作用因素 |
2.3.1 企业创新的驱动力 |
2.3.2 企业创新影响因素 |
2.3.3 企业创新面临的挑战 |
2.4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 |
3.1 知识的概念及内涵 |
3.2 企业知识管理 |
3.2.1 知识活动和知识管理模型 |
3.2.2 产品知识和过程知识 |
4 探索性案例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方法 |
4.2.2 目标案例选择 |
4.2.3 目标案例背景介绍 |
4.2.4 资料收集方法 |
4.2.5 资料分析 |
4.2.6 探索性案例研究发现 |
4.3 研究变量构建 |
4.3.1 顾客导向型创新战略 |
4.3.2 技术导向型创新战略 |
4.3.3 产品知识 |
4.3.4 过程知识 |
4.3.5 创新绩效之产品多样性 |
4.3.6 创新绩效之产品开发速度 |
4.4 初始假设命题的提出 |
4.4.1 企业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与企业创新绩效 |
4.4.2 企业的创新战略导向类型与内部创新知识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 |
5 实证研究 |
5.1 研究理论模型 |
5.2 研究假设 |
5.2.1 企业创新战略导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5.2.2 企业相关创新知识的中介调节作用 |
5.3 研究设计 |
5.3.1 问卷方法与设计过程 |
5.3.2 变量定义、来源与测量 |
5.3.3 数据收集 |
5.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3.6 实证检验结果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6.2.1 理论贡献 |
6.2.2 实践启示 |
6.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6.3.1 研究局限性 |
6.3.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问卷一 |
问卷二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4)热硫化硅橡胶的合成和加工(四)(论文提纲范文)
3 混炼胶的制造 |
3.1 混炼胶的制造过程 |
3.2 补强填料 |
3.2.1 白炭黑 |
(5)光—水复合能源联合发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分布式发电的定义与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3.3 本文所选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2 金华电网的构架 |
2.1 地理位置简介 |
2.2 金华电网规模简介 |
2.3 2009年发、用、网供电情况分析 |
3 光伏发电在变电站应用实例 |
3.1 光伏发电在芝堰变的应用 |
3.1.1 系统结构 |
3.1.2 主要部件介绍 |
3.1.3 使用效果 |
4 光伏发电与水电配合研究 |
4.1 光电与水电的配合 |
4.2 光伏发电-水电互补发电运行方案 |
4.3 光伏发电、水电站、调节水库容量的确定 |
4.4 光伏电站、水电站联合运营调度策略及算例分析 |
4.5 PSCAD仿真计算 |
5 运营成本计算 |
5.1 光-水联合运营成本计算 |
5.2 复合机组组合运营成本计算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6)国有资本信托运营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国有资本信托运营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分类运营理论与国有资本信托运营的提出 |
第二节 现行国有经营性资产运营体制缺陷分析 |
第三节 国有资本信托运营的基本原理 |
第四节 国有资本信托运营适用的资产范围 |
第二章 国有资本信托运营法论 |
第一节 我国信托立法的评述 |
第二节 我国信托业的现状与国有资本信托运营 |
第三节 国有资本信托运营的制度功能 |
第四节 国有资本信托经营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五节 国有资本信托经营的分类 |
第三章 国有资本信托运营实践 |
第一节 国有企业托管经营 |
第二节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托管 |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信托处置 |
第四节 我国国有资本信托管理实践的法律评价 |
第四章 国有资本信托经营法律关系论 |
第一节 国有资本信托运营合同的性质 |
第二节 受托人相关法律问题 |
第三节 委托人法律问题 |
第四节 信托财产法律问题研究 |
第五节 受益人法律问题研究 |
第六节 国有资本信托运营合同效力论 |
第五章 国有资本信托经营监管 |
第一节 国有资本运营监管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信托运营中相关监管措施的法律问题研究 |
第三节 信托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 |
第四节 监管监管者的问题 |
参考书和索引资料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7)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 |
2.1.1 产业组织理论 |
2.1.2 融资优序理论 |
2.1.3 代理理论 |
2.2 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对投资行为影响的文献综述 |
2.2.1 现金持有影响因素 |
2.2.2 现金持有动机 |
2.2.3 现金持有与投资行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影响投资行为的研究设计 |
3.1 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影响投资行为的理论分析 |
3.1.1 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 |
3.1.2 产品市场竞争、现金持有与投资行为 |
3.1.3 产品市场竞争、超额现金与过度投资 |
3.2 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影响投资行为的模型构建 |
3.2.1 现金持有影响因素模型 |
3.2.2 产品市场竞争、现金持有与投资行为的关系模型 |
3.2.3 超额现金与过度投资的关系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影响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 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研究 |
4.2.1 变量的选取及定义 |
4.2.2 描述性统计 |
4.2.3 相关性分析 |
4.2.4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3 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4 产品市场竞争与超额现金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
4.4.1 新增变量定义 |
4.4.2 描述性统计 |
4.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附录 C 选取的样本及行业分布 |
四、《东方电气评论》2003年1~4期总目次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指数构建与应用评价研究[D]. 张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12)
- [2]基于分形特征的中国证券市场微观波动研究[D]. 陈杨龙.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2)
- [3]企业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与效应研究 ——基于企业知识管理视角[D]. 王铵. 武汉大学, 2015(07)
- [4]热硫化硅橡胶的合成和加工(四)[J]. 王伟良. 有机硅材料, 2011(06)
- [5]光—水复合能源联合发电的研究[D]. 杜俊. 浙江大学, 2011(07)
- [6]国有资本信托运营法律问题研究[D]. 倪受彬. 华东政法学院, 2005(04)
- [7]产品市场竞争与现金持有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 周亭. 湖南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