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实践与学生能力培养

计算机教学实践与学生能力培养

一、计算机教学实践与学生能力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郑伟俊[1](2021)在《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2020年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通知,提出了课程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对深化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信息化教学中,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融合了慕课(MOOC)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和实体课堂的优势,在高校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将SPOC应用于中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将SPOC信息化教学理念与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教学目标相结合,设计了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三点:(1)通过调查中等职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了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情特点。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计算思维”三者融合为一体作为教学培养目标,依据建构主义、ADDIE等相关学习理论和设计原则,设计适用于新课标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2)将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应用于广州某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线上导学、课中线下实践、课后线上巩固和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并整合开发了课程的相关微视频、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实践中,采用雨课堂小程序进行线上学习,嵌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中国慕课精品资源、网络视频资源、课件和习题,形成混合式教学,建立多元评价、多通道互动的教学环境。(3)探讨该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采用SPSS对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后,进行教学前和学期末的问卷调查,访谈。同时采用T检验定量分析等方式对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提出改进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等能力有明显提升。实现了本文所提以“知识、技能、计算思维”为一体的培养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提高了信息化教学水平,为后续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王嫄嫄[2](2021)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传统演示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求。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催化下,传统面授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模式既融合了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双重优点,又弥补二者的不足,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尝试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以期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2)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建构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3)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不断迭代更新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4)总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效果。研究结论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学生计算机水平方面、学生兴趣态度方面、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课内外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方面均有显着提高。因此,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应用混合式教学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课堂的掌控能力、应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目前大多数混合式教学的研究集中在高校,本研究聚焦中职教育,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符合中职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2、本研究在教学评价的设计上创造性地将在线平台数据纳入评价标准,促进过程性评价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并根据学科特点将职业素养也纳入评分标准,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常馨月[3](2021)在《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思维是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必备的基本素养。许多国家已经把计算思维纳入国家课程标准,我国已将计算思维列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初中阶段的培养也是大势所趋,然而编程教育正是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编程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拓展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有所体现,但各地区的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本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工作。首先,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计算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和编程教育工具研究现状,总结出我国开展编程教育的主要问题,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环境和学习者特征,对App Inventor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分析。其次,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于项目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创新出一套初中App Inventor课程,共16学时,包括基础应用、拓展提升、综合实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确立了教学目标、开发了教学项目并建立了评价体系,为初中阶段的程序设计课程开辟了新路径。最后,通过在沈阳市某基础教育学校初中的教学实践,运用计算思维水平量表测量并进行SPSS数据分析,初步证明该课程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能力以及软件作品的程序设计等方面均有提高,尤其是在创造力、算法思维和合作技能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App Inventor可以引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深入贯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编程教育的普及提供新的方向。本课程的建设为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提供策略和经验,为基础教育学校的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为进一步开展编程教育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参考。

牛宝裕[4](2021)在《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早已成为国内外炙手可热的教育研究话题,许多研究者已经对如何培养计算思维进行了多种尝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思维成为一项人人都具备的技能。本研究秉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目的,在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以Linkboy仿真平台中的开源硬件实验室功能为依托,采用完全仿真的形式向学生讲授Arduino开源硬件课程,培养初中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研究初期阶段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完成了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Arduino开源硬件课程设计,共10节内容,并将计算思维的四个维度分别确定为抽象、分解、构造、实现。在研究实施阶段,选取沈阳市S学校中学部七年四班为对象,共开展了为期16课时的教学实践,在实践开始前,采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情况,以测试题的形式收集学生早期的计算思维水平数据,在实践过程中,将课堂环节划分为抽象、分解、构造、实现四个部分,与计算思维维度一一对应,以项目式学习理论为支撑,将设计好的Arduino课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使用Linkboy仿真平台完成预设项目,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在研究结尾阶段,采用计算思维测试题、访谈、课堂表现分析、作品完善情况分析四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水平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学生在抽象、分解、构造、实现四个维度方面的能力均有明显提升;同时,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Arduino开源硬件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可以为无实体硬件的一线教师开展相关课程提供新的思路。

李明琪[5](2021)在《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当前背景下的中学生物学课程致力于在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等各个层面做出改变,以适应新课改的变化。这一变化同样也为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中学生物学教师要想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需要继续进行专业学习,更新生物学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BPCK(生物学科教学知识)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所独有的知识,会直接影响他们教学的有效性,而生物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换句话说,从生物学科教学知识的角度关注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成长对促进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职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论文共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梳理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概念界定针对本研究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学科教学知识(PCK)、生物学科教学知识(BPCK)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解释。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教师知识转化理论、教师知识可接受化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终生学习理论四个重要理论。第三章是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对“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进行设计,侧重于对问卷的编制、测试与修正、信效度检验、发放与回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为后续研究做支撑。第四章是BPCK视角下不同教龄层次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差异性研究,针对成都市部分中学生物学教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水平与其专业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通过对具有专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几位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学生物学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案例的分析,对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的BPCK水平进行差异化分析,初步了解当前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针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对名师进行关于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切实需求的访谈,提出解决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相关建议,为一线中学生物学教师和相关教育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第六章是结论及建议。第七章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调查,结合教学实践观察中教师所展现出的生物学科教学知识水平差异的佐证,得到结论如下:(1)在生物科学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教育技术知识这四个维度有较为显着差异,新手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反映出处于专业发展初期的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或比较依赖这些知识来完成教学。(2)具体来看,不同教龄教师之间表现出对生物科学知识的掌握基本达到熟练水平,但是当面临的知识层次相对具体或需要进行应用时,有部分教师存在教学策略知识比较单薄,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不高,同时实际教学中存在教育评价应用较少、且方式较为单一等现象,而这一现象在教龄3年以下的新手教师中较为常见,因此这部分教师都需要进一步学习与生物科学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以及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然而,对于教育技术知识的发展,较为年轻的教师则相对比较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依赖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的抽象问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则更重视在课堂中教材与板书的利用。(3)就大部分中学生物学教师而言,对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学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均表现出较大的需求,这是在进行教师专业研修活动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大部分中学生物学教师都能认识经常性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够关注到教育科研对教学实践问题解决、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但是认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常常难以推进教育科研工作,这主要反映出对教育科研知识掌握的不足。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和中学生物教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培养的实际需要,面向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一些启示和建议:(1)要继续夯实学科专业知识基础,进一步更新知识构成,构建成熟完善的生物学科教学知识知识体系,扩展深度和广度,知识建构中提高教师专业学习主动性;(2)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迁移应用中增加实践经验,提升进行教育实践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不断强化生物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3)丰富各级生物教研活动,培训活动提高培训的学科针对性,切实关注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真正落实活动开展的效果。

余嘉明[6](2021)在《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有创新才会有进步,懂创新才会有发展,社会对人才未来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我国为适应需求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想得到创新人才就要重点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得到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多数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些欠缺。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互动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内化,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技能,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里进行学习,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本研究是在阅读翻转课堂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相关文献后,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杜威“从做中学”理论为基础,将翻转课堂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采用了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H省M市Y中学八、九年级的初中生进行教学实践,每个年级选出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传统班,实践中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传统班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完成时对实验班和传统班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作品和后测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来检验教学的实践效果。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该教学实践结果为今后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希望能为该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邢慧卿[7](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 ——以高中Python课程为例》文中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的变化与教学方法的更迭可谓日新月异。VB程序设计课程方兴未艾,Python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之中悄然占有一席之地。在技术不断更迭的信息时代,如何抓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之魂,落实《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一直是广大教师与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聚焦于高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以STEAM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作为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展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教学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研究了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梳理了与计算思维的概念、教学研究成果以及测量与评估方法有关的研究现状和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并且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做中学”教学理论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模式等进行简述。然后,以理论研究的内容为基础,剖析了STEAM教育理念和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流程,使用该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本研究进行了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以评价本研究的效果。笔者以某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级的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实践,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且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流程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流程在算法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维度都对学生的计算思维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本研究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原因的影响而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本研究在探究以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高中Python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高中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韩婧[9](2020)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各中职学校都在积极探寻促进中职教育改革、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国内外教育研究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帮助中职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充分调动中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因而是一种能够提升中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就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究。通过对教学实践前后测试成绩的对比以及相关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切实提高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文献和理论依据进行梳理,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并依据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的特点,分析了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可行性。第三部分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重在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有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对不同班级所实施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进而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并发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当前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优化策略,以使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满足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课堂教学实践要求。第五部分主要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且提出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与思路。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改善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正被越来越多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所提倡。希望本研究能为中职学校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陈雅楠[10](2020)在《小学编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兰州华侨实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与快速发展,各国高科技人才为国家进步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计算机人才便赫然在列。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教育者开始注重培养计算机人才。培养计算机人才以培养计算思维为重心,旨在培养其科学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编程课程正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尽管编程课程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它目前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及多元的评价方式等。因此,本研究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依托,设计小学编程教学活动,以期能够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在梳理关于计算思维培养以及编程教育教学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对兰州华侨实验学校的小学编程教学实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该校编程教学实际情况、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从做中学理论、活动理论、计算思维三维框架以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出以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小学编程教学活动,核心要素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流程、教学实施条件以及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而后以兰州华侨实验学校四年级五班的6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三轮迭代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通过每一轮教学实践的反馈数据对教学活动设计进行分析修正,最终形成了有效的、可靠的小学编程教学活动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小学编程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对该班学生计算思维前后测数据结果、学生访谈结果、课堂观察结果等进行分析,发现本研究设计的小学编程教学活动设计的确有效提升了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二、计算机教学实践与学生能力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教学实践与学生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1.4.2 SPOC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实验研究法
        1.5.4 访谈法
    1.6 本章总结
2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2.1 教育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人本主义理论
        2.1.3 深度学习理论
        2.1.4 ADDIE模型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SPOC
        2.2.2 混合式教学
        2.2.3 计算思维
    2.3 本章总结
3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需求分析
    3.1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3.2 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3.2.1 前测问卷信效度分析
        3.2.2 学生基于SPOC教学模式下的基本情况分析
        3.2.3 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调查分析
        3.2.4 学生基础能力调查分析
    3.3 本章总结
4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前端分析
        4.1.1 教学目标分析
        4.1.2 教学内容分析
        4.1.3 教学环境分析
    4.2 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4.2.1 课前线上导学
        4.2.2 课中线下实践
        4.2.3 课后线下巩固
    4.3 学习活动的效果评价
    4.4 教学资源整合开发
    4.5 本章总结
5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实施与评价
    5.1 理论课教学实施
        5.1.1 课前准备阶段
        5.1.2 课中实践阶段
        5.1.3 课后巩固阶段
        5.1.4 教学反思
    5.2 实践课教学实施
        5.2.1 课前准备阶段
        5.2.2 课中实践阶段
        5.2.3 课后巩固阶段
        5.2.4 教学反思
    5.3 效果分析
        5.3.1 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
        5.3.2 教学成绩效果分析
    5.4 原因分析和对策
        5.4.1 学校因素
        5.4.2 教师因素
        5.4.3 学生因素
        5.4.4 教学平台因素
    5.5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信息技术》课程学前情况调查
    附录2 《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调查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1.2 疫情加速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1.1.3 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亟需改革
        1.1.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1.1.5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条件全面成熟
    1.2 文献综述
        1.2.1 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1.2.2 混合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研究情况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框架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教学模式
        2.1.2 传统教学
        2.1.3 混合式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学习金字塔理论
        2.2.4 掌握学习理论
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3.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3.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析
        3.2.1 课程定位
        3.2.2 课程培养目标
        3.2.3 教学内容分析
        3.2.4 教学对象分析
        3.2.5 教学设计理念
    3.3 混合式教学平台的对比分析和选择
    3.4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3.4.1 已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3.4.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4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4.1 前期准备
        4.1.1 教学实践对象分析
        4.1.2 创建课程
        4.1.3 教学环境准备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
        4.2.1 计划
        4.2.2 实施
        4.2.3 检查
        4.2.4 反思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
        4.3.1 计划
        4.3.2 实施
        4.3.3 检查
        4.3.4 反思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
        4.4.1 计划
        4.4.2 实施
        4.4.3 检查与反思
    4.5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4.5.1 计算机水平方面
        4.5.2 对计算机的兴趣态度方面
        4.5.3 对计算机教学满意度方面
        4.5.4 学生课内外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方面
    4.6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小结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与展望
        5.3.1 存在的问题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C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验前测问卷
附录 D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后测卷)
附录 E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
附录 F《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作品评价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1.3.2 编程教育工具研究现状
        1.3.3 App Inventor研究现状
        1.3.4 文献述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计算思维
        2.1.2 App Inventor
        2.1.3 思维导图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2.2 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
        2.2.3 体验式学习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前期分析与大纲编制
    3.1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前期分析
        3.1.1 App Inventor课程现状分析
        3.1.2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原则分析
        3.1.3 学习者特征分析
    3.2 App Inventor课程大纲编制
        3.2.1 课程概述
        3.2.2 课程目标定位
        3.2.3 课程结构与内容
        3.2.4 教学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pp Inventor教学设计与课程实践
    4.1 基础应用课程
        4.1.1 教学设计
        4.1.2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4.1.3 教学评价
    4.2 拓展提升课程
        4.2.1 教学设计
        4.2.2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4.2.3 教学评价
    4.3 综合实践课程
        4.3.1 教学设计
        4.3.2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4.3.3 教学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5.1 课堂表现评价总体分析
    5.2 计算思维能力水平测验结果分析
        5.2.1 总分数配对样本分析
        5.2.2 计算思维五个维度的单项成绩配对样本分析
    5.3 学生对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5.3.1 教学内容评价数据分析
        5.3.2 学习过程评价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学生课前调查问卷》
附录B《计算思维水平量表》
附录C《课堂表现评价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与教育
        1.1.2 “与时俱进”——文件汇总与解读
        1.1.3 “倍道而进”——计算思维与教育
    1.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概述
        1.4.1 国内研究概述
        1.4.2 国外研究概述
        1.4.3 国内外研究总结与启示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概念介绍、平台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介绍
        2.1.1 开源硬件
        2.1.2 仿真技术
        2.1.3 计算思维
    2.2 平台界定
        2.2.1 Linkboy仿真平台
        2.2.2 Arduino开源硬件
    2.3 理论基础
        2.3.1 计算思维理论
        2.3.2 项目式学习
第3章 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研究设计
    3.1 前期调查
        3.1.1 学习者调查
        3.1.2 教学环境调查
        3.1.3 调查结论
    3.2 教学内容分析
    3.3 教学设计与分析
        3.3.1 教学设计的原则
        3.3.2 教学目标设计与分析
        3.3.3 课堂反馈设计与分析
    3.4 计算思维培养维度设计
        3.4.1 抽象
        3.4.2 分解
        3.4.3 构造
        3.4.4 实现
    3.5 计算思维评价设计
        3.5.1 确定评价方式
        3.5.2 确定评价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
    4.1 教学实施设计
    4.2 研究过程
        4.2.1 《红灯停绿灯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4.2.2 《“呼呼呼”—小风扇》教学设计与实施
        4.2.3 《倒车请注意》教学设计与实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效果分析
    5.1 计算思维测试成绩分析
        5.1.1 成绩趋势分析
        5.1.2 成绩分布分析
        5.1.3 成绩检验分析
    5.2 学生访谈分析
    5.3 学生课堂表现分析
    5.4 学生作品分析
        5.4.1 抽象维度的分析
        5.4.2 分解与构造维度的分析
        5.4.3 实现维度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神奇的Arduino UNO》教材
附录二:计算思维测试题
    第一次测试
    第二次测试
    第三次测试
附录三:部分访谈记录片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1.1.2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1.1.3 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困境
        1.1.4 中学生物学教师培训策略需要更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确定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访谈法
        1.6.4 数据分析法
        1.6.5 案例分析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学科教学知识(PCK)
        2.1.2 生物学科教学知识(BPCK)
        2.1.3 教师专业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2.3 教师知识转化理论
        2.2.4 终生学习理论
3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 调查问卷的测试与修正
    3.3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3.1 信度分析
        3.3.2 效度分析
    3.4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4 BPCK视角下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差异性研究
    4.1 中学生物学教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知识需求程度现状分析
    4.2 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对生物学科教学知识需求差异性分析
        4.2.1 生物科学内容知识(B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2 生物学科课程知识(BC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3 一般教学法知识(P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4 教学评价的知识(TA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5 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SU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6 教育技术知识(TK)需求差异性分析
        4.2.7 教育学与教育科研知识(PERK)需求差异性分析
    4.3 BPCK视角下新手与专家中学生物学教师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4.3.1 教学实践案例选择
        4.3.2 案例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4.3.3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原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比较分析
        4.3.4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原理》“同课异构”课堂实录比较分析
        4.3.5 小结
5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
    5.1 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活动现状分析
    5.2 不同教龄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研修需求分析
6 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不同发展阶段中学生物学教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需求存在差异性
        6.1.2 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6.2 启示与建议
        6.2.1 构建生物学科教学知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6.2.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
        6.2.3 提高指导针对性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7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内容效度调查表)
附录2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3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
附录4 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访谈提纲
附录5 教师X《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原理》课堂教学实录
附录6 教师Z《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原理》课堂教学实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现状
        三、总结分析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翻转课堂
        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理论
        三、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第三章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
        二、教师访谈分析
        三、学习软件分析
    第二节 教学设计原则
        一、先学后教的原则
        二、提出问题的原则
        三、实践性的原则
        四、评价反馈的原则
    第三节 教学策略制定
        一、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
        二、创设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学习氛围
        三、小组合作探究培养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为学生作品做出积极的评价
    第四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流程设计
        三、教学评价设计
第四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践设计
        一、实践目的及内容
        二、实践对象
        三、研究假设
    第二节 教学实践实施
        一、教学实践过程
        二、教学案例及分析
        三、实践后测
    第三节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过程分析
        二、学生作品分析
        三、后测数据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 ——以高中Python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提出了要求
        (二)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三)STEAM教育理念的发展符合我国人才培养需求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关于STEAM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
        (二)STEAM教育的内涵研究
        (三)STEAM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
        (一)计算思维的概念研究
        (二)计算思维的教学研究
        (三)计算思维的测量与评估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Python教学的研究现状
        (一)Python语言的教育价值研究
        (二)Python语言的教学方法研究
    四、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 “做中学”教学理论
        (三)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模式
第三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流程的构建
    一、构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流程的依据
        (一)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
        (二)Python语言的特征
    二、STEAM教育理念与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的关系
        (一)计算思维的构成要素
        (二)STEAM教育理念与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的关系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流程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流程构建
第四章 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一、教学实践设计
        (一)教学实践目的
        (二)教学实践对象
        (三)教学实践内容
        (四)测量工具
    二、教学实施
        (一)准备阶段
        (二)前测的实施
        (三)教学实施
        (三)后测的实施
    三、实施效果分析
        (一)计算思维评价量表数据分析
        (二)访谈结果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计算思维评价量表
附录二: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建构主义理论
        1.3.2 做中学理论
        1.3.3 成就动机理论
        1.3.4 多元智力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2.1.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2.1.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2.1.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流程
        2.1.4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适应性
        2.2.1 对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适应性
        2.2.2 对中职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适应性
        2.2.3 对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适应性
第三章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3.1 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
        3.1.1 教学目标分析
        3.1.2 教学内容分析
        3.1.3 学习者分析
        3.1.4 教学过程设计
        3.1.5 教学效果评价
    3.2 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
        3.2.1 教学实践设计
        3.2.2 教学目标
        3.2.3 教学内容
        3.2.4 教学对象
        3.2.5 教学实践时间
        3.2.6 教学实践过程
        3.2.7 教学成效评价
        3.2.8 教学案例
    3.3 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3.3.1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效果分析
        3.3.2 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主要发现
    3.4 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4.1 教学目标任务存在不足
        3.4.2 过度依赖教材
        3.4.3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4.4 协作学习形式化
        3.4.5 教学评价不完善
第四章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4.1 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学生主体性
    4.2 注重课外实践,强化课外任务环节
    4.3 针对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任务
    4.4 加强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4.5 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团队协作能力
    4.6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施多元评价方式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后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小学编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兰州华侨实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以人才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1.1.2 计算思维被纳入人才培养内容之中
        1.1.3 目前大部分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欠佳
    1.2 问题陈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行动研究
        1.5.2 文献研究
        1.5.3 调查研究
        1.5.4 课堂观察法
    1.6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计算思维
        2.1.2 儿童编程(小学编程)
        2.1.3 教学活动设计
    2.2 国内外计算思维培养研究现状
        2.2.1 国外计算思维培养研究现状
        2.2.2 国内计算思维培养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编程教育研究现状
        2.3.1 编程教育的理论探讨研究
        2.3.2 编程教育的模式构建研究
        2.3.3 编程教育的资源开发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2.4.2 从做中学理论
        2.4.3 活动理论
3 小学编程教学活动设计
    3.1 小学编程教学活动设计依据
        3.1.1 兰州华侨实验学校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3.1.2 计算思维三维框架分析
        3.1.3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
    3.2 小学编程教学活动初步设计
        3.2.1 教学指导思想
        3.2.2 教学目标设计
        3.2.3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3.2.4 教学实施条件
        3.2.5 教学评价设计
        3.2.6 教学内容设计
4 小学编程教学活动实践
    4.1 教学实践准备
        4.1.1 实践场地
        4.1.2 研究团队
        4.1.3 教学现状
        4.1.4 实践进程
        4.1.5 数据收集及工具
    4.2 第一轮教学实践
        4.2.1 学情分析
        4.2.2 教学内容
        4.2.3 教学实施
        4.2.4 问题解决效果分析
        4.2.5 反思与调整
    4.3 第二轮教学实践
        4.3.1 学情分析
        4.3.2 教学内容
        4.3.3 教学实施
        4.3.4 问题解决效果分析
        4.3.5 反思与调整
    4.4 第三轮教学实践
        4.4.1 学情分析
        4.4.2 教学内容
        4.4.3 教学实施
        4.4.4 问题解决效果分析
        4.4.5 反思与调整
    4.5 三轮教学实践总结
        4.5.1 小学编程教学活动最终设计
        4.5.2 小学编程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
5 小学编程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分析
    5.1 学生计算思维前后测对比效果分析
        5.1.1 学生计算思维前测结果分析
        5.1.2 学生计算思维后测结果分析
        5.1.3 学生计算思维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5.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5.3 教师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5.4 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体悟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总结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计算思维测量量表
    附录2 兰州华侨实验学校小学编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访谈表
    附录3 第一轮教学实践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 第二轮教学实践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5 第三轮教学实践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7 个人评价表
    附录8 小组工作计划表
    附录9 作品评价表
    附录10 问题清单
    附录11 “帮Cindy设计舞蹈”教学活动设计
    附录12 “教Mike整理房间”教学活动设计
    附录13 “制作圣诞贺卡”教学活动设计
个人简历

四、计算机教学实践与学生能力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D]. 郑伟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D]. 王嫄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D]. 常馨月. 沈阳大学, 2021(09)
  • [4]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D]. 牛宝裕. 沈阳大学, 2021(09)
  • [5]BPCK视角下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李明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D]. 余嘉明.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7]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 ——以高中Python课程为例[D]. 邢慧卿.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D]. 韩婧. 山西大学, 2020(01)
  • [10]小学编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兰州华侨实验学校为例[D]. 陈雅楠.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计算机教学实践与学生能力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