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技推广 机制滞后(论文文献综述)
胡晨[1](2021)在《基层农技推广措施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
王昭[2](2021)在《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长期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快速增长累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相继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可持续集约技术以其有效结合农业生产收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特性受到了学者和决策者的广泛关注。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和采用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据此,本文从空间分析和行为分析相结合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和采用问题,致力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首先,借鉴经济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了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和分析框架;其次,构建了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和采用系统,并进行了分析验证;第三,从空间视角研究了异质环境下苹果矮砧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从行为视角分析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的机理;最后,基于空间扩散规律和新型经营主体采用行为机理的揭示,提出了提升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和采用效率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农业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和分析框架构建。基于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扩散理论和农业经济学的农户行为理论,构建了以农业科技园区为扩散源,以可持续集约技术为代表,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技术采用者,以特定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为支撑,以技术“势差”为动力,以信息和物资的流通为条件的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融合技术扩散和采用的分析框架,在对扩散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非均质空间扩散方程研究空间扩散规律;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看成是“技术信息获取—采用意愿形成—做出采用决策”的行为过程,并对这一行为过程进行深入分析。(2)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构建与验证。构建以杨凌农业科技园区为技术扩散源,以苹果矮砧技术为可持续集约技术典型代表,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技术扩散区域,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技术采用者的扩散与采用系统。通过识别新型经营主体技术来源、偏好及其与杨凌农业科技园区技术信息联系,分析技术信息联系对技术信息获取和技术采用的影响,验证了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的现实存在。(3)揭示了异质环境下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基于扩散环境评价,引入非均质空间扩散方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的技术扩散环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主要由气候、地形、外部交通联系等结构性因素造成;园区苹果矮砧技术在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表现出以扩展扩散为主、带状扩散和等级扩散为辅的空间扩散规律;在扩散环境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技术扩散概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扩散表现出较强的距离衰减效应;扩散概率的衰减程度随着扩散环境质量的提升而降低,改善扩散环境可以削弱距离的衰减效应。(4)基于理性小农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建立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Tobit模型和CLAD模型检验了推广服务、社会网络、技术来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技术信息获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推广强度、推广质量和与技术信息联系强度均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网络规模和弱社会联系有显着促作用,社会网络密度和强社会联系有显着抑制作用;公共推广来源和大众媒体来源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网络和私人推广来源的影响不显着;教育和信贷获取有显着促进作用,负责人年龄、资源禀赋和经营规模的影响并不显着。(5)整合技术—组织—环境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构建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对技术采用意愿和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影响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的所有因素中,区域农业生态条件差异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的影响程度最大;相对优势、感知障碍和农技推广服务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均有显着影响,但在采用意愿阶段的作用小于采用决策阶段;管理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对采用意愿都没有影响,而对采用决策则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组织规模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均没有影响;采用意愿对采用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6)基于空间扩散规律和技术采用行为机理研究结果,从技术扩散路径优化和技术采用行为干预两方面提出了提升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效率的对策建议。技术扩散路径优化方面:要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提升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等方式改善技术扩散环境;要注重等级效应发生的区域,通过在此类区域建设实验示范站等方式扩大农业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范围;要关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通过提升交通可达性促进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均衡发展。技术采用行为干预方面:要实施以经营者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推广策略;建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中介的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模式;要重视可持续集约技术在所推广区域的适宜性;要针对潜在采用者制定有针对性技术推广方案。
赵秋倩[3](2021)在《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命题。目前,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化学投入品的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的抬升,而且容易引发农业污染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进农药减量施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但是农药减量行动的开展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农户家庭就业非农化现象严重,留守劳动力生产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药减量施用的替代技术较为复杂,农药减量行动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完整。因此,有必要从技术推广视角研究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切实破解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中的劳动力困境与技术难题,达到技术要素助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推广框架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构建了“技术推广类别(推广技术属性)——技术推广组织方式——技术推广渠道”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利用山东省和陕西省957户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对样本区域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分别从技术推广的内容属性、组织方式、推广渠道三个维度,考察其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的影响机理,并分析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的行为效应,旨在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和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生产中农户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严重。从农户层面看,菜农过度依赖农药,对农药减量施用存在认知偏差;从村庄层面看,农户行为羊群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从政府层面看,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农药减量支持体系缺乏;从技术层面看,农药减量替代技术较为复杂,替代优势不明显。(2)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在行为意向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在行为决策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3)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在行为意向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则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三者边际效应绝对值为农资经销商>合作社>农技推广站。在行为决策阶段,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农技推广站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资经销商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负向影响。(4)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不同渠道之间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在技术推广渠道影响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中,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及其下属的人际渠道数量和人际渠道质量、互联网渠道下的互联网浅层使用和互联网深层使用变量均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在行为意向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互联网深层使用均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呈现替代关系。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均对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具有显着的替代作用,互联网深层使用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均呈现互补关系。(5)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食品安全效应。进行农药减量施用对蔬菜种植户的亩均年产出影响不显着,对蔬菜种植户亩均年净收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可以提高蔬菜种植户亩均年收入1845.49元。蔬菜种植户进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6)典型案例分析中,合作社的推广示范、替代技术的推广、良好的产销体系,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且农药减量会带来经济、生态、食品安全多方面效益。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陆倩倩[4](2020)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自1978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逐渐从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向以政府、市场经济主体、科研院校为主的多元主体推广模式转变。多元主体推广模式可以联结不同主体,互相弥补单主体推广时的不足,不仅能提高供给端能力,也能激活需求端的潜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必须要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产业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力量的重要途径,产业扶贫需要通过推广农业技术给予支撑。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而言,尽管政府已明确划分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且呼吁各方主体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农业技术供给端与需求端无法形成有效匹配的问题依旧存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读、比较分析数据、实地调研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析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进程缓慢、农技推广中介服务市场发育滞后、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政策有待完善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未能深度耦合的因素。在借鉴了美国以大学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法国以农民协会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色列以政府系统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日本官民双轨运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这4种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后,得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其一是,搭建贫困地区―穿针引线‖工作队伍,贯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首尾端;其二是,要增强科技推力端引擎能力,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是公共农业R&D能力建设和科研院校技术创新辐射能力;其三是培育市场需求端拉力主体,主要包括合作社、涉农企业、农技推广中介机构;最后是健全适用多元推广经济系统的法律政策,激励多元主体积极投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农业发展存在技术供需矛盾的问题,表现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低、技术与市场接轨不洽等方面。农村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资源禀赋,发展农业需要更多具有地域性、针对性的农业关键性技术。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多元主体推广模式尤其注重地域性技术的推广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多元主体推广农业技术不断给农民赋能,提高农民可持续自主发展能力。
王文君[5](2020)在《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运用社会各方面力量,使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克服自身条件弊端、获得规模化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服务形式。目前,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已基本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不断创新。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已从单一的生产服务转变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的服务,服务内容不断充实,形成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分为利益驱动机制、产业带动机制以及政府引导机制三种。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主要有农资供应服务、农业保险服务、农业金融贷款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产权交易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等。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问题上取得一定成绩,并初步形成一套符合济源市农业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但是,现阶段济源市农业社会服务化仍存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匮乏、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自身定位不准、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水平有限、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本身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中观层面是政府职能定位混乱不清晰,对公益性服务主体重视不够、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存在缺位现象,宣传效果明显不佳;微观层面是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相应的培训不到位,农技推广人员人数有限导致的地区分布不均匀。通过三个层面的原因分析,针对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点相应对策建议:一是加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人才培养力度、二是激发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活力、三是拓宽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渠道、四是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金融支持环境、五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蔡成业[6](2020)在《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从我国建国开始,我国政府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方面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一支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目前,国家正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普及,惠及了很多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乡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以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学理论为基础,对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苍南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针对存在问题的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本文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理论的支持下,结合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方法方面阐述了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归纳总结分析了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各种检验仪器设备简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科学素质普遍不高;乡镇基层农技推广站被挤占、挪用严重;涉农企业机构对农业科研不积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缺少科技含量;农民参加农技推广培训积极性不高。并且分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的成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不力;由于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不高,造成农技队伍不稳定;基层农技推广站能力较弱;人才不足,影响科研工作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信息建设滞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不强;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加大了农技推广的难度;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适合苍南县的对策建议,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职业化水平;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基本职能;衔接好农业科研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掌握新技术。以此希望能够借本文为苍南县构建一个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推广体系。
马超[7](2020)在《深度贫困县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岚皋县为例》文中指出深度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科技推广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科技推广的的科技推广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更是影响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农业科技推广是上传下达的中转站、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窗口,在推动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任务是建设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均衡化、可持续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运行机制,推广成效等方面的考察,分析现阶段岚皋县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现有的科技推广体系存在推广体系单一、需求错位、运行机制不健全、资金支持无法持续、小农户的技术诉求低等问题。并探讨引发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基层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且相关激励不足、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薄弱、推广主体的主观盲目性、新技术带来的马太福音效应等。论文最后概括了岚皋县农业科技推广的提升路径,旨在进一步推进岚皋县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结构、提高其农业科技推广效率,有效帮助岚皋县科技推广建设工作,进而为其他深度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建设提供借鉴。构建多元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的有效抓手。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不仅需要依托当地实际情况,积极调动社会团体、基层政府组织、商业主体及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也需要完善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丰富推广主体和推广方式、优化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力求实现以科技推广为先导,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雷少伟[8](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加大对“三农”的重视,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作为农村公共品的农业科技服务自然备受关注和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将其作为工作重点,指出“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科技服务在供给上暴露出诸多矛盾和问题。文章首先阐明写作背景、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叙述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和不足之处,并分别从国内外两方面综述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概念和理论。然后以杭州市临安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掌握杭州市临安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现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紧接着以问题为导向,选取农户个体、供给主体、内容、数量、渠道五个方面18个子变量,运用SPSS进行多元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满意度情况,找出影响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满意度评价的因素,分析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在问题发现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对策和思考。研究成果包括:(1)临安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现状:供给主体和客体多元化、人才供给方式创新、供给内容丰富多样、政府推广渠道优势较大、供需在结构上差异明显。(2)成效:形成“一主多元”供给模式、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制度成效显着。(3)存在的问题:政府农技服务能力偏低、人才数量和质量供不应求、资金和技术产品供给不足、供给结构性失衡、有效推广渠道和服务方式单一。(4)原因:组织体系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资金技术需求强劲、供需结构性失衡、信息平台不畅通、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匮乏。(5)对策和思考: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加强农技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持续投入资金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农技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技推广渠道和服务平台、引入市场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本研究可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新路径,研究的成果能为临安区及其他地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借鉴,有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陈实[9](2019)在《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于2003至2015年间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2143.5万吨,较2003年增长了44.28%。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源与环境约束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等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只有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为贯彻实施“科技兴农”、“藏粮于技”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从宏观层面考察我国农业技术采用特征及其效应,对于加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调控指导,加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户采纳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切实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流发展形式,专业大户在保留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同时,又解决了传统农业经营存在的“低、小、散”等问题,并且在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方面,专业大户通常能发挥较强的带头示范作用,因此从微观层面研究专业大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以及推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生产为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究了农业技术采用及其效应,围绕“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时空演变特征”、“技术采用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空间效应”、“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的推广效果差异”以及“种稻大户不同生产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比较”等几个方面问题依次展开研究。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和我国农业发展国情,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从宏观层面上,通过构建技术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分析了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技术采用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空间效应。然后,从微观层面上,对湖北省种稻大户经营特征、生产技术需求特征、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特征和生产技术采用环境特征展开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进一步探究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差异;在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FA)测算种稻大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生产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的对策建议。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按其波动规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96~2001年、2002~2006年和2007~2014年,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受育秧栽培技术、化学调控技术采用水平的共同作用,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逐步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布局,其中水稻育秧栽培技术采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整体明显改善,到近些年大面积回落两个阶段,而水稻化学调控技术采用水平较高区域则逐渐向鄂西南方向聚集。水稻综合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技承包人员有效密度与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种植业产值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户经营规模以及分属丘陵平原农业区均对水稻综合技术采用正向影响显着。(2)考虑农机跨区作业背景下,生产技术采用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直接和空间影响都经历了由不显着到显着的演变。2001年以前,生产技术采用与湖北省水稻生产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2001年之后随着农户更倾向于采用“增产、省力、易操作”的化学调控类技术,生产技术采用开始对水稻生产表现为显着正向影响。而且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间上略微滞后于其对本地水稻生产的正向影响,说明周边地区农户通过接触考察后进行模仿、学习,进而促进增产型水稻生产技术的传播扩散。另一方面,由于大中型农机自2004年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后才开始显着增加,2006年之后农业机械总动力才逐渐开始对湖北省水稻生产表现为显着正向影响。但在湖北省市(州)层面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本地水稻生产的正向影响愈发显着,其对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却表现为显着的空间挤出效应。(3)利用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经营和技术采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务农劳动力的年龄及文化水平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湖北省种稻大户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45-65岁,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缺乏,使得粮食生产整体活力不足,且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较传统小农户,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善;(2)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耕地细碎化问题较为严重,由于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转入土地主要来源于周边邻里或亲戚的租借,通常没有签订正式合同,租借的随机性无法确保耕地位置的统一,地块分散更为严重;(3)土地流转不畅是制约种稻大户进一步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农户不愿转出土地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部分农户“恋地”情结严重,二是“失地”农户的安置问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4)种稻大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网络”等新媒体渠道的有效利用明显不足;(5)种稻大户补贴“到位”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寻租行为,才能促进粮食补贴更好地发挥其功能。(4)种稻大户不同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但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务农劳动力数量与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显着负相关,但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显着正相关;家庭成员中有人担任村干部与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显着正相关,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显着负相关;种稻大户技术采用风险偏好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无显着影响,但对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经实证结果验证,农户参与农技培训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确实存在,评估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作用效果时,需对内生性问题加以处理。此外,比较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效果差异发现,相比大规模种稻大户,参与农技培训对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技术推广效果表现更佳。(5)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良种技术采用对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机械投入与水稻产量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考虑种稻大户基本实现“100%水平机耕机收”,机械投入对种稻大户水稻增产边际贡献达到瓶颈;户主受教育水平与技术非效率显着负相关,说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通过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来实现各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可能性更大。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种稻大户技术效率得到明显改善,不过这并不否定较小规模种稻大户仍存在极高效(技术效率大于0.95)生产的比较优势。不同规模种稻大户采用适宜性技术的“增产”、“增效”效应更加显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在大规模种稻大户中表现更佳,即100亩及以上规模种稻大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的亩产平均提高114.32斤,技术效率平均提升0.0676。而良种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则在较小规模种稻大户中表现更佳,30~50亩、50~100亩规模种稻大户采用良种技术后的亩产平均提高54.74斤和64.03斤,技术效率平均提升0.0274和0.0205。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采用宏、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农业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由于宏观技术采用水平难以量化,已有研究大多从微观视角研究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生产为例,通过构建技术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实现从宏观层面探究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从微观层面分析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不仅能为加强政府技术推广宏观调控指导提供决策依据,而且能为促进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提供可行性思路,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2)针对种稻大户这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用行为展开较为全面的分析。已有关于传统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系统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用行为的文献仍有待补充,完善这方面研究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技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考察种稻大户不同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前提下,分别从“增产”、“增效”两个角度分析了种稻大户技术采用效应,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3)科学客观地评估了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作用效果。已有研究在考察参与农技培训对农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时,通常简单将是否参与农技培训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加入Logit或Probit模型,忽略了二者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即参与农技培训的农户通常本身就具有更强烈的技术采纳意愿,导致高估农技培训带来的技术推广效果。此外,也少有研究关注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农户的农技推广效果差异。本文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剔除了内生性问题干扰,并深入考察了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
杨芬[10](2019)在《云南省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各行各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农业而言,只有不断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才能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提升其收入水平,不断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云南省嵩明县地处昆曲走廊的黄金地带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的核心区域,是云南省入内地省份的主要通道,也是国内进入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陆路要道,拥有着优越的经济区位、便利的物流交通、扎实的产业基础等诸多良好条件,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与完善有着极为迫切的需要。因此,科学地调研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实际问题,研究并提出对应的措施及建议,能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对于加快嵩明县农业和农村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业技术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了今后发展的趋势,从嵩明县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对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进行剖析,考察发现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模式分为以政府引领为主、以科研单位为主导、以企业带动为主和以农户经验带动四种模式。文章进而明确了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机制不完善、推广队伍建设不力、推广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性与系统较差、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不高、推广渠道单一且低效。针对上述实际问题笔者对嵩明县农业推广结构及队伍进行调研,向农民发放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设、加强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增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创新推广方式等,以此实现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提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嵩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技推广 机制滞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技推广 机制滞后(论文提纲范文)
(2)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回顾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可持续集约技术 |
2.1.2 苹果矮砧技术 |
2.1.3 农业技术扩散 |
2.1.4 农业技术采用 |
2.1.5 农业科技园区 |
2.1.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2.2 理论基础 |
2.2.1 空间扩散理论 |
2.2.2 行为地理学理论 |
2.2.3 社会网络理论 |
2.2.4 农户行为理论 |
2.3 文献回顾与研究评述 |
2.3.1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
2.3.2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 |
2.3.3 文献评述 |
2.4 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
2.4.1 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构建 |
2.4.2 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研究区选择与数据分析 |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区选择 |
3.1.1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 |
3.1.2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主推技术 |
3.1.3 苹果矮砧技术—典型可持续集约技术 |
3.1.4 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 |
3.1.5 苹果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
3.2 实地调研及数据获取 |
3.2.1 调研安排 |
3.2.2 调研内容 |
3.2.3 空间及统计数据收集 |
3.3 数据分析 |
3.3.1 样本特征分析 |
3.3.2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来源及偏好 |
3.3.3 技术来源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
3.3.4 技术信息联系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
3.3.5 技术信息联系和技术采用的相关性 |
3.3.6 技术信息获取和技术采用的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空间扩散 |
4.1 技术扩散环境评价及HSDM参数确定 |
4.1.1 扩散环境质量评价 |
4.1.2 HSDM应用于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思路 |
4.1.3 HSDM应用于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参数的确定 |
4.2 技术扩散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及技术扩散规律 |
4.2.1 技术扩散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 |
4.2.2 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 |
4.2.3 扩散概率和扩散环境的相互关系 |
4.3 扩散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信息获取 |
5.1 技术信息获取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
5.1.1 推广服务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
5.1.2 社会网络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
5.2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方法和变量 |
5.2.1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计量模型 |
5.2.2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变量界定 |
5.3 公共推广服务、社会网络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
5.3.1 公共推广服务与技术信息获取的相关性 |
5.3.2 社会网络与技术信息获取的相关性 |
5.4 技术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 |
5.4.1 影响因子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
5.4.2 模型结果对比 |
5.4.3 公共推广服务的影响分析 |
5.4.4 社会网络的影响分析 |
5.4.5 技术来源的影响分析 |
5.4.6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 |
6.1 技术采用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
6.1.1 技术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
6.1.2 组织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
6.1.3 环境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
6.1.4 采用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
6.2 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和变量 |
6.2.1 影响因素分析的计量模型 |
6.2.2 影响因素分析的变量选取 |
6.3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与分析 |
6.3.1 结构方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6.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性检验 |
6.4 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1 技术属性的影响分析 |
6.4.2 组织特征的影响分析 |
6.4.3 自然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分析 |
6.4.4 采用意愿的影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
7.1 技术扩散路径优化 |
7.1.1 改善技术扩散环境 |
7.1.2 加强技术扩散网络节点建设 |
7.1.3 提高技术扩散滞后地区的交通可达性 |
7.2 技术采用行为干预 |
7.2.1 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扩散策略 |
7.2.2 建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中介的园区技术扩散模式 |
7.2.3 重视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的区域适宜性 |
7.2.4 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扩散方案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药施用相关研究 |
1.3.2 蔬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3.3 技术推广相关研究 |
1.3.4 技术推广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的研究 |
1.3.5 农户农药减量施用效果研究 |
1.3.6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区域概况 |
1.5.2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蔬菜种植户 |
2.1.2 技术推广 |
2.1.3 推广技术属性 |
2.1.4 技术推广渠道 |
2.1.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 |
2.1.6 蔬菜生产中的农药减量施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技术扩散理论 |
2.2.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2.2.5 技术推广框架理论 |
2.3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分析 |
2.3.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阶段划分 |
2.3.2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蔬菜生产特征与产业发展趋势 |
3.1.1 蔬菜生产特征 |
3.1.2 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
3.2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与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2.1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 |
3.2.2 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 |
3.3.1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 |
3.3.2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 |
3.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 |
3.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果 |
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问题 |
3.4.1 农户层面:生产习惯使然,农户农药施用存在认知偏差 |
3.4.2 村庄层面:羊群行为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
3.4.3 政府层面: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减量支持政策乏力 |
3.4.4 技术层面: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农药减量替代技术推广任重道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2.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3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
4.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4.3.2 研究方法 |
4.4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4.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5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4.5.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6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4.6.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7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分析 |
4.7.1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分析 |
4.7.2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2 农资经销商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3 农技推广站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3 变量说明与研究方法 |
5.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5.3.2 研究方法 |
5.4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5.7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进一步讨论 |
5.7.1 内在传导机制:安全生产认知的中介作用 |
5.7.2 农户感知差异:制度信任的调节作用 |
5.8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进一步讨论 |
5.8.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空间自相关判断 |
5.8.2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施行为实施影响的空间效应 |
5.8.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示范效应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1 问题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2 互联网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3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 |
6.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6.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6.3.2 研究方法 |
6.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6.5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6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6.7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分析 |
6.8 老龄化背景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与行为实施讨论 |
6.9 稳健性检验 |
6.10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分析 |
7.1 问题提出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
7.3.1 .变量选取 |
7.3.2 模型选择 |
7.4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t检验结果 |
7.4.2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决策方程估计 |
7.4.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蔬菜产出和收入影响估计 |
7.4.4 双重检验 |
7.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生态效应的实证分析 |
7.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食品安全效应的实证分析 |
7.7 稳健性检验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的案例分析 |
8.1 调研方法选择与案例选取 |
8.2 访谈设计与过程介绍 |
8.3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3.1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3.2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3.3 典型经验总结 |
8.4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4.1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4.2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4.3 典型经验总结 |
8.5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5.1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5.2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5.3 典型经验总结 |
8.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潜力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蔬菜生产中农户过量施药问题严重 |
9.1.2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 |
9.1.3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 |
9.1.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不可忽视 |
9.1.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多维效应 |
9.2 政策建议 |
9.2.1 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 |
9.2.2 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 |
9.2.3 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
9.2.4 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 |
9.2.5 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定性研究 |
1.4.2 定量研究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精准扶贫 |
2.1.2 农业技术推广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农业发展思想 |
2.2.2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2.4 科技推力与需求拉力理论 |
第三章 新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
3.1 1949 —1978 年四级推广网络形成期 |
3.2 1979 —2003 年五级推广网络重构期 |
3.3 2004 —2016 年多元推广网络形成期 |
3.3.1 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十五‖计划 |
3.3.2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 |
3.4 2017 年至今多元推广网络发展期 |
3.4.1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要求 |
3.4.2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发展要求 |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体 |
4.1 政府 |
4.1.1 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 |
4.1.2 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 |
4.2 科研院校 |
4.2.1 科研院校服务动力 |
4.2.2 科研院校经典推广形式 |
4.3 市场经济主体 |
4.3.1 涉农企业 |
4.3.2 农民合作社 |
4.3.3 农业技术扩散中介机构 |
第五章 多元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
5.1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进程缓慢 |
5.1.1 政府对农业技术发展投入不足 |
5.1.2 科研院校辐射范围碎片化 |
5.2 农技推广中介服务市场发育滞后 |
5.2.1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较小 |
5.2.2 涉农企业服务功能弱化 |
5.2.3 农业技术推广中介机构成长速度慢 |
5.3 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政策有待完善 |
5.3.1 保障多元技术推广组织法律留白空间大 |
5.3.2 配套政策难调动多元主体推广积极性 |
第六章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
6.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
6.1.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
6.1.2 美国以大学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
6.2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
6.2.1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
6.2.2 法国以农业协会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
6.3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
6.3.1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
6.3.2 以色列以政府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
6.4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
6.4.1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
6.4.2 日本以官民双轨农协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
第七章 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
7.1 搭建贫困地区―穿针引线‖工作队伍 |
7.1.1 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 |
7.1.2 培育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 |
7.2 增强科技推力端引擎能力 |
7.2.1 政府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硬件投入 |
7.2.2 科研院校提升农技推广辐射能力 |
7.3 培育市场需求拉力端主体 |
7.3.1 整合壮大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 |
7.3.2 挖掘本地涉农企业内生发展力量 |
7.3.3 扶助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中介机构 |
7.4 健全适用多元推广经济系统法律政策 |
7.4.1 更新保障多元技术推广组织耦合法律 |
7.4.2 制定配套多元技术推广组织激励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1.研究创新 |
2.研究不足 |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概念界定 |
1.农业社会化 |
2.农业社会化服务 |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相关理论 |
1.交易成本理论 |
2.制度变迁理论 |
3.公共物品理论 |
三、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 |
(一)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
1.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服务模式 |
2.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
3.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模式 |
(二)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 |
1.利益驱动机制 |
2.产业带动机制 |
3.政府引导机制 |
(三)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 |
1.农资供应服务 |
2.农业保险服务 |
3.农业科技服务 |
4.农业金融贷款服务 |
5.农业产权交易服务 |
6.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 |
7.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 |
(四)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 |
1.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
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
3.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
(五)数据来源与问卷设计 |
(六)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调查数据分析 |
1.良种与农技推广 |
2.农机服务 |
3.融资贷款 |
4.农业保险 |
5.农业生产信息 |
四、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 |
1.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匮乏 |
2.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自身定位不准 |
3.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水平有限 |
4.农业社会化服务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
5.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
(二)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问题成因 |
1.宏观层面原因 |
2.中观层面原因 |
3.微观层面原因 |
五、促进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人才培养力度 |
(二)激发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活力 |
(三)拓宽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渠道 |
(四)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金融支持环境 |
(五)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概念 |
2.1.1 技术 |
2.1.2 推广 |
2.1.3 农业技术 |
2.1.4 农业技术推广 |
2.1.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2.1.6 农业推广概念的拓展 |
2.2 农业推广的由来 |
2.3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理论 |
2.3.1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
2.3.2 农业技术推广沟通理论 |
2.3.3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
2.3.4 农业推广教育原理 |
2.3.5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
2.4 农业推广现状 |
2.4.1 世界农业推广组织的现状 |
2.4.2 农业推广体系的结构 |
2.4.3 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的经费情况 |
2.5 世界农业推广发展新动向 |
2.5.1 发达国家改进农业推广的新动向 |
2.5.2 发展中国家农业推广改进与发展任重道远 |
2.6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 |
2.6.1 农业技术推广法 |
2.6.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方向 |
2.7 农业推广法 |
第3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 |
3.1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1.1 与市场因素相融合的农技推广模式 |
3.1.2 以产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1.3 以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2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
3.2.1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况 |
3.2.2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
第4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硬件条件差 |
4.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科学素质普遍不高 |
4.3 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被挤占、挪用严重 |
4.4 涉农企业机构对农业科研不积极 |
4.5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缺少科技含量 |
4.6 农民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积极性不高 |
4.7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
第5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5.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不力 |
5.2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 |
5.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能力较弱 |
5.4 科研人才不足 |
5.5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信息建设滞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不强 |
5.6 农民的文化教育文化水平低 |
5.7 未能发挥农民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
第6章 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对策 |
6.1 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
6.2 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职业化水平 |
6.3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基本职能 |
6.4 衔接好农业科研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 |
6.5 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务信息化平台 |
6.6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
6.7 发挥农民合作社的独特制度优势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深度贫困县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岚皋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农业科技推广研究概述 |
1.3.2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研究概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理论依据 |
1.5.1 需要层次理论 |
1.5.2 创新扩散理论 |
1.5.3 知识沟理论 |
第二章 岚皋县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结构及发展现状 |
2.1 岚皋县农业发展概况 |
2.2 岚皋县农技推广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 |
2.2.1 组织结构 |
2.2.2 组织运行机制 |
2.3 岚皋县农技推广现状及成效 |
2.3.1 岚皋县农技推广现状 |
2.3.1.1 完善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
2.3.1.2 建立“一体化”山区服务体系 |
2.3.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
2.3.1.4 辅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
2.3.2 岚皋县农技推广工作成效 |
2.3.2.1 稳定丰富当地农业生产 |
2.3.2.2“一村一品”平稳发展 |
2.3.2.3 全省首家职业农民超市成立 |
2.3.2.4“千村千园”建设带动脱贫 |
第三章 岚皋县农民技术需求特征分析 |
3.1 岚皋县农民技术需求特征 |
3.1.1 “高收益”新品种需求 |
3.1.2 “低风险”技术需求 |
3.1.3 专技人员现场指导技术的需求 |
3.2 技术需求特征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岚皋县农业科技推广困境及原因分析 |
4.1 面临困境 |
4.1.1 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缺乏且工作积极性不高 |
4.1.2 科技推广供给与小农户需求脱节 |
4.1.3 小农户自主技术革新的诉求低 |
4.1.4 新技术带来的农村社会两级分化 |
4.2 原因分析 |
4.2.1 基层人员过度老龄化且激励不足 |
4.2.2 科技推广系统结构单一、人员匮乏 |
4.2.3 科技推广主观盲目性 |
4.2.4 农民技术接受水平偏低 |
4.2.5 资金到位缓慢且无持续性 |
第五章 岚皋县农技推广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创新人才激励,壮大推广队伍 |
5.2 丰富推广主体,引导多元化推广体系建设 |
5.3 “产学研”结合,技术惠及小农 |
5.4 探索需求导向型推广体系 |
5.5 利用“互联网+”,丰富推广方式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特色与不足之处 |
1.4.1 研究特色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乡村振兴战略 |
2.2.2 农业科技服务 |
2.3 理论基础 |
2.3.1 公共产品理论 |
2.3.2 需求层次理论 |
2.3.3 有效供给理论 |
3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现状与问题 |
3.1 农业科技服务概况与样本选取 |
3.1.1 临安区基本情况 |
3.1.2 农业发展概况 |
3.1.3 农业科技服务概况 |
3.1.4 样本的选取 |
3.2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现状 |
3.2.1 供给主体和客体多元化 |
3.2.2 农技人才供给方式创新 |
3.2.3 供给内容日渐丰富多样 |
3.2.4 政府推广渠道优势较大 |
3.2.5 供需在结构上差异明显 |
3.3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成效 |
3.3.1 形成“一主多元”供给模式 |
3.3.2 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制度成效显着 |
3.4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3.4.1 政府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偏低 |
3.4.2 农技人才数量和质量供不应求 |
3.4.3 资金和新技术新产品供给不足 |
3.4.4 供需不均衡且供给结构性失衡 |
3.4.5 有效推广渠道和服务方式单一 |
4 杭州市临安区农技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4.1.1 模型的构建 |
4.1.2 变量操作化测量 |
4.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4 多元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 |
4.1.5 统计结果的检验与分析 |
4.2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农户个体变量 |
4.2.2 供给主体变量 |
4.2.3 供给内容变量 |
4.2.4 供给数量变量 |
4.2.5 供给渠道变量 |
4.3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运行障碍的原因分析 |
4.3.1 农技服务组织体系不完善 |
4.3.2 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滞后 |
4.3.3 资金和新技术的需求强劲 |
4.3.4 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失衡 |
4.3.5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畅通 |
4.3.6 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匮乏 |
5 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建议与思考 |
5.1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体系 |
5.1.1 完善政府农技推广机制 |
5.1.2 培育农技服务市场主体 |
5.2 加强农技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 |
5.2.1 组织人才教育培训 |
5.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3 持续投入资金和新技术新产品 |
5.3.1 加大资金投入 |
5.3.2 鼓励成果转化 |
5.4 推动农技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5.4.1 整合市场资源 |
5.4.2 增加有效供给 |
5.5 优化农技推广渠道和服务平台 |
5.5.1 扩大农技推广渠道 |
5.5.2 优化信息服务平台 |
5.6 引入市场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
5.6.1 引入市场供给机制 |
5.6.2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农业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3.2 农业技术采用效应相关研究 |
1.3.3 专业大户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技术采用 |
2.1.2 种稻大户 |
2.1.3 农技培训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弱质性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
2.3 分析框架 |
第3章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时空演变分析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数据来源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理论分析 |
3.2.3 数据来源 |
3.3 湖北省不同类型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分析 |
3.3.1 时间演变分析 |
3.3.2 空间布局演变分析 |
3.3.3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3.4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计量模型与估计结果 |
3.4.2 实证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空间效应分析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1 理论分析 |
4.2.2 变量选取 |
4.2.3 数据来源 |
4.3 统计分析 |
4.4 不考虑空间因素下的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4.5 考虑空间因素下的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特征分析 |
5.1 调研地区及主要内容 |
5.2 种稻大户经营特征 |
5.3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需求特征 |
5.4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特征 |
5.5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环境特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6.1 引言 |
6.2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说明 |
6.2.1 计量模型 |
6.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6.3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 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效应分析 |
7.1 引言 |
7.2 理论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说明 |
7.2.1 理论模型构建 |
7.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7.3 种稻大户水稻生产的随机前沿分析 |
7.4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增产”、“增效”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2.1 优化农技推广体系,促进水稻生产技术采用行为 |
8.2.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激发水稻生产技术采用需求 |
8.2.3 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优化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环境 |
8.3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8.3.1 研究不足之处 |
8.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部地区水稻种植大户农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云南省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界定 |
2.1.2 农业技术推广的性质 |
2.1.3 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
2.2 农业技术推广的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理论 |
2.2.2 农业技术科技传播理论 |
2.2.3 农业技术推广激励理论 |
3 云南省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
3.1 嵩明县农业发展现状 |
3.1.1 自然资源情况 |
3.1.2 社会经济情况 |
3.1.3 农业发展情况 |
3.2 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
3.2.1 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现状 |
3.2.2 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现状 |
3.2.3 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客体的现状 |
3.2.4 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渠道 |
3.3 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模式 |
3.3.1 以政府引领为主的推广模式 |
3.3.2 以科研单位为主导的推广模式 |
3.3.3 以企业带动为主的推广模式 |
3.3.4 以农户经验带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4 云南省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
4.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机制不完善 |
4.2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不力 |
4.2.1 推广队伍人员紧缺,人才流失严重 |
4.2.2 推广人员学历不高,专业能力不足 |
4.2.3 推广人员缺乏主动性 |
4.3 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
4.4 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性与系统性较差 |
4.4.1 所推广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
4.4.2 推广的技术与农户需求不符 |
4.4.3 技术推广的后续服务支持力度不够 |
4.5 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
4.5.1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
4.5.2 农民自身科技素质不高 |
4.6 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单一且低效 |
4.6.1 推广方式较落后 |
4.6.2 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不健全 |
5 促进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
5.1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设 |
5.1.1 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
5.1.2 成立统一的领导机构 |
5.1.3 理顺多部门协作机制 |
5.1.4 加强考核与激励管理 |
5.1.5 明确机构职能,发挥整体优势 |
5.1.6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机制创新 |
5.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
5.2.1 选拔优秀人员充实农业推广队伍 |
5.2.2 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推广队伍 |
5.2.3 加强技术推广的专业化培训 |
5.3 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 |
5.3.1 增加财政投入 |
5.3.2 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 |
5.4 增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性与系统性 |
5.4.1 深入调研农民的技术需求,提升农技推广的专业性 |
5.4.2 制定全流程推广方案,提高农技推广的系统性 |
5.5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
5.5.1 通过农村基层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
5.5.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
5.6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
5.6.1 充分发挥实地示范作用 |
5.6.2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兴农 |
5.6.3 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调查 |
致谢 |
四、农技推广 机制滞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农技推广措施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的实证研究[D]. 胡晨.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D]. 王昭. 西北大学, 2021(10)
- [3]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D]. 赵秋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D]. 陆倩倩.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5]济源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文君.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6]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蔡成业. 西南大学, 2020(01)
- [7]深度贫困县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岚皋县为例[D]. 马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研究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D]. 雷少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9]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D]. 陈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10]云南省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D]. 杨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农业论文;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