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场直播引发的关注(论文文献综述)
年度传媒伦理研究课题组,刘鹏,王侠,简丹丹[1](2022)在《2021年传媒伦理研究报告——暨2021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新闻记者》持续多年的"虚假新闻研究报告"和"传媒伦理研究报告"本次合并为一文,以6类14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为主体,对2021年包括虚假新闻在内的信息传播失序、传媒伦理失范的突出问题、总体特征、研究趋势做了梳理。研究发现,对新闻发布端资质的严格管理、大幅扩展"白名单"形成优质内容池、建立专业媒体与非专业生产内容隔离墙等管理措施,是虚假新闻等传媒伦理问题总体减少的主要原因;短视频领域扩张中信息失序、以"正能量"为名传播虚假信息、追求即时性报道引起失误、灾难报道中忽视人文关怀等问题仍较突出;学术界对传播失序、重塑规范理论、建设全球传媒伦理的研究值得关注。
程沛[2](2022)在《实体书店直播营销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以线下服务为核心的实体书店纷纷开始尝试或深化线上营销进行自救,除了推储值卡、促销和众筹之外,书店人的注意力纷纷投向"直播经济",频繁在各类直播平台直播带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实体书店如何打造直播体系,提升转化率。文章以全民直播时代实体书店直播营销的可行性为切入点,解读钟书阁的直播营销策略,试图凝练实体书店直播营销的关键要素和路径选择,一窥实体书店直播之路。
陶沁玉,陈思[3](2022)在《基于全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矩阵的直播类KOL研究——以李佳琦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李佳琦为例,分别从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抖音四个方面对KOL类直播全媒体阵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从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两个方面分析了全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矩阵。李佳琦利用前端运营得到其媒体阵容的媒体曝光端,让粉丝明确中端运营的信息;在中端运营时,利用直播平台转化端,多平台相互作用的矩阵引流经营管理;在后端运营进行社群维护,形成粉丝流量内部引流。旨在避免粉丝流失,提高效率,从而减少成本,扩大账号影响力。
杨继红,姜华[4](2021)在《VR慢直播的媒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央视频《两神山建医院》慢直播的实践和启示》文中认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于2019年11月20日正式上线。2020年1月27日晚,央视频正式开启对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进行慢直播。刚刚上线两个月就推出《两神山建医院》慢直播,多机位对准建设工地,吸引过亿网友化身"云监工",引发轰动效应。央视频的这场举世瞩目的慢直播,彰显了VR慢直播的媒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慢直播第一次介入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凸显媒体融合传播力在2020年初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后,
范钧,陈婷婷,张情[5](2021)在《不同互动类型直播场景下主播互动策略对受众打赏意愿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借鉴劣势者效应和互动仪式链等理论,通过三个实验从受众认知和情感角度,分析了不同互动类型(关系导向vs.任务导向)网络直播场景下,主播互动策略(示强vs.示弱)对受众打赏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关系导向型网络直播场景下,主播采取示弱互动策略更易引发受众打赏意愿;在任务导向型网络直播场景下,主播采取示强互动策略更易引发受众打赏意愿;情感能量和主播认同在互动类型与互动策略对受众打赏意愿的交互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姚震[6](2021)在《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和相关主体通过分工协作、价值传导、信息传播、利益分配等方式紧密合作,贯穿网络直播活动的全流程,建立了稳定的行业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网络直播平台处于中心环节,发挥着主导作用。网络直播环境下着作权的保护,除了对网络直播行为的着作权法规制、网络直播内容的着作权法认定等课题进行研究外,还应对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进行研究,合理确定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规则。本文通过对网络直播及网络直播平台内在规律的考察,结合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现行规范渊源美国模式及本土规范基础中国模式的理论分析,探讨中国模式下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运行现状、困境及成因,最终从安全保障义务的新视野提出重塑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对策建议。具体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网络直播和网络直播平台规律性问题的研究。主要分析了网络直播的定义和类型,网络直播兴起的历程及目前的发展态势,梳理了网络直播行业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回顾了网络直播中着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法律规制与热点问题。网络直播平台是基于网络,为直播参与主体开展各类直播活动提供软硬件服务和虚拟场所的经营者。本章针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经营模式,围绕网络直播平台与直播公会、主播的关系模式、网络直播平台的内容生产模式、网络直播平台的收入分成模式进行分析,并对网络直播平台在着作权法上的法律性质进行探讨。第二章主要对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现行规范渊源美国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美国模式的理论基础,即传统着作权法“直接侵权-间接侵权”二分法理论及网络着作权间接侵权理论。接着分析了美国模式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本章重点对美国模式的规则体系、主要内容和制度机理进行研究。美国模式的制度机理包括“避风港”规则、“通知-删除”规则、免责排除规则和特别义务条款等具体规则的制度结构、内在逻辑和相互作用。本章还从案例视角对美国模式下网络直播平台版权侵权的司法实践情况进行探究。第三章是对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本土规范基础中国模式的具体研究。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缺乏独立性,内嵌并依附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制度一般规则。本章梳理了中国模式形成前的早期立法情况、对美国模式的移植借鉴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并对中国模式的特征、理论建构和规则体系进行剖析,这主要包括:主体范围和权利客体的扩大、形式上与传统民法理论相兼容、过错认定规则的发展和必要措施理论。本章还就近年来随着网络服务业态不断创新而产生的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典型案件对中国模式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主要针对中国模式下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运行现状、困境及成因进行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运行中法律适用规则和责任认定规则的应然逻辑,并通过具体案例印证了这一逻辑,同时总结了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结合司法实践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网络直播平台的特征和商业模式,归纳出中国模式下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面临的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区分困境、过错认定规则困境、“通知-必要措施”规则失灵等主要困境。探究这些困境产生的成因:一方面,中国模式脱胎于美国模式,而美国模式从制度基因上就存在诸多局限性,如成立条件方面的先天局限性、“通知-删除”规则须有实施的可能性、过度减轻网络服务提供者义务等。另一方面,中国模式有着其自身建构局限性。其中,中国模式对免责条件的僵化改造是根本成因,“通知-必要措施”规则的滥用是直接成因,而替代责任的缺位则是消极成因。两方面原因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实践困局。第五章对重塑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提出对策建议。首先对中国模式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进行反思,总结了学术界关于改造中国模式的路径探索,指出放弃美国模式制度样板是广泛共识。接着探究了传统民法中的安全保障义务理论,提出将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制度纳入安全保障义务制度,并分析了其法理上的正当性、行为类型上的一致性和比较法上的经验,指出在制度接入时应同步对现行安全保障义务制度的责任承担方式进行改造和引入替代责任。本章重点对安全保障义务视野下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构建进行了规划:一是指出其义务来源;二是对其制度内核——注意义务的内容和范围进行分析,这包括对现有制度资源的合理取舍,依靠内容过滤技术履行主动审查义务,加强同权利人在共建版权库、建设在线授权系统和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合作,以及加强事后管理并将其与日常监管融为一体;三是对新视野下网络直播平台承担直接侵权责任、第三人介入下的连带责任和替代责任的具体条件进行研究和设计。
刘佳[7](2021)在《陪伴式心理 传播生态变革 传媒技术赋能——慢直播“云监工”的多维度解读》文中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央视频对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工地进行超长时慢直播,引发了全民参与。网友们化身"在线监工员",在线"参与"医院建设过程。这一事件,是慢直播形态与大众"宅文化"的融合,而慢直播也引领了全媒体传播生态,释放出海量信息的同时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场,还引发了新闻生产的变革,这都是基于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从大众心理、传播生态变革、传媒技术突破三个维度解读慢直播"云监工"现象,分析这一热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带给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度思考。
聂丽萍[8](2021)在《电商直播带货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文中提出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挑战了线下商业模式和实体经济,也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机会。电商直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购物方式,直播带货是当下热门的一种销售途径,是直播电商发展的新风口,依靠着平台巨大的流量来展示自己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2021年,各类电商购物平台、短视频平台持续发力,大力推进"直播+短视频+电商"的发展。抖音日活跃用户数突破了7亿,快手日活跃用户数突破4亿,2020年才出现的视频号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的日活跃用户也达到了2.8亿,这些主流的短视频平台在圈粉的同时,利用强大的流量,进行电商变现。2021年直播电商行业规模依然没有饱和,直播带货将一路高歌猛进,发展空间巨大,未来两年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随着内容平台与电商交易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预计2022年直播带货的渗透率能达到21%。本文介绍了直播发展的背景、模式、优势,梳理了很多企业在直播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对目前存在的直播乱象的分析,提出制定行业政策、完善准入机制、注重选品质量、强化供应链支持、提升主播业务素养、提高顾客忠诚度等方法。通过对用户需求和直播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直播间打造、直播间活动和粉丝互动上的一些方法,针对直播间时间段用户观看率低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黄勇军,时已卓[9](2021)在《媒介情境论视域下教师线上授课的困境、症结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组织大规模线上授课,将"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推向新高度,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教师角色失位、语言失范和行为失当等问题。以"媒介情境论"考察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在混合多重媒介信息系统的网络线上授课新情境下,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遭遇了"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看"与"被看"下的师生关系僭越错位、"前前区"与"深后区"冲突引发话语旁落等多重危机与挑战。探索优化在线教育媒介环境新路径,即通过多主体联动共建多维媒介空间,营造基于集体认同的主观情境,运用新技术构建虚拟教学空间,可化解线上授课引发的问题,又将为线上教学成为与线下教学并行的主导模式乃至颠覆性范式开创无限可能。
马兢[10](2021)在《新媒体视域下情绪催化的裂变式传播分析——以鸿星尔克事件情绪催化下的野性消费行为为例》文中认为2021年7月20日,河南特大暴雨牵动着国人的心。面对河南遭遇的罕见水灾,7月21日傍晚,原本经营亏损的运动品牌鸿星尔克心系灾区,捐赠5000万元的物资,且巨额捐赠并未大肆宣扬,仅更新了一条官方微博。低调捐赠消息经网友发酵后呈裂变式传播,这场空前的网友与鸿星尔克的"双向奔赴",迅速引发网友的"爱国式消费",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野性消费热潮。库存告急,全线断货,演变成现象级热点事件,引起社会瞩目。文章从新媒体角度分析鸿星尔克事件情绪催化下野性消费行为的裂变式传播,阐述舆论共鸣、全渠道传播、全域传播、全民传播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了解新媒体时代现象级热点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新媒体。
二、一场直播引发的关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场直播引发的关注(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年传媒伦理研究报告——暨2021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1年传媒伦理的主要特点 |
(一)专业媒体新闻生产基本形成闭环生态 |
(二)全方位规范网络传播秩序,自媒体、平台媒体成为治理重点 |
(三)行为失范、信息失序个案时有发生,反映出一些趋势性问题 |
二、2021年传媒伦理问题主要案例及分析 |
(一)专业媒体报道被社交媒体带偏节奏误导受众 |
(二)主流媒体短视频账号移花接木肆意造谣 |
(三)“抢发”即时新闻失误自损公信力 |
(四)灾难事件报道忽视人文关怀导致二次伤害 |
(五)主持人“前台”、“后台”行为失当累及媒体形象 |
(六)以“正能量”为名传播虚假信息弄巧成拙 |
三、传媒伦理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
(一)聚焦“信息失序” |
(二)重思规范理论 |
(三)建设全球传媒伦理 |
(2)实体书店直播营销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民直播视域下实体书店直播营销的可行性 |
(一)书店用户为直播提供便利 |
(二)直播带动书店品牌宣传 |
二、钟书阁直播营销模式解读 |
(一)做好前期预热,为直播间引流 |
(二)直播主题契合当下,紧抓用户痛点 |
(三)精心设计直播环节,注重复盘总结 |
三、全民直播视域下实体书店直播营销路径 |
(一)团队协作:团队高效配合,确保直播顺畅 |
(二)用户服务:深耕目标用户,聚合高黏性的私域流量池 |
(三)内容策划:精心设计直播内容,提高销售转化率 |
(四)平台选择:以粉丝数量和直播目的为选择依据 |
(3)基于全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矩阵的直播类KOL研究——以李佳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全媒体阵容及特点 |
1.1 微博——前端信息传递,增强用户黏性 |
1.1.1 预发直播通告,开展优惠活动 |
1.1.2 增加实时互动,引发二次传播 |
1.2 微信公众号——丰富传播形式,完善后端运营 |
1.2.1 传播形式丰富,导流效果良好 |
1.2.2 构建微信社群,完善后端运营 |
1.2.3 划分菜单板块,完善链接作用 |
1.3 抖音——建立口红人设,负责前端引流 |
1.3.1 坚持细分领域,口红视频为主 |
1.3.2 视频风格幽默,画风洗脑魔性 |
1.4 直播间——直播次数稳定,受众群体清晰 |
1.4.1 直播次数稳定,大放福利链接 |
1.4.2 站在用户角度,话术有针对性 |
2 直播类KOL下全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矩阵 |
2.1 前端运营 |
2.2 中端运营 |
2.3 后端运营 |
2.4 矩阵引流经营 |
3 启示 |
3.1 前端多平台引流 |
3.2 中端直播转化 |
3.3 后端社群维护 |
3.4 新媒体矩阵引流经营管理 |
(4)VR慢直播的媒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央视频《两神山建医院》慢直播的实践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慢直播第一次介入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凸显媒体融合传播力 |
VR应对特殊条件下诸多挑战得心应手 |
VR慢直播的社会价值 |
结语 |
(6)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网络直播与网络直播平台概论 |
第一节 网络直播 |
一、网络直播的定义和类型 |
二、网络直播的兴起和发展态势 |
三、网络直播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 |
四、网络直播中的着作权侵权行为 |
第二节 网络直播平台 |
一、网络直播平台概述 |
二、网络直播平台的经营模式 |
第三节 网络直播平台在着作权法上的法律性质 |
一、网络着作权领域的法律主体概述 |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概念和类型 |
三、网络直播平台的法律性质探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现行规范渊源——美国模式 |
第一节 美国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着作权直接侵权理论 |
二、着作权间接侵权理论 |
三、网络着作权间接侵权理论 |
第二节 美国模式的形成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第三节 美国模式的制度载体 |
一、DMCA的规则体系和主要内容 |
二、美国模式的制度机理 |
三、美国模式下网络直播平台版权侵权的司法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本土规范基础——中国模式 |
第一节 立法上的移植和发展 |
一、早期立法 |
二、《信网权条例》对美国模式的借鉴 |
三、中国模式的形成 |
四、中国模式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理论建构和规则体系 |
一、主体范围和权利客体的扩大 |
二、形式上与传统民法理论相兼容 |
三、过错认定规则的发展 |
四、必要措施理论 |
第三节 新型案例对中国模式的影响 |
一、“阿里云”案 |
二、“阿鲁克”案 |
三、“微信小程序”案 |
四、影响综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运行现状、困境及成因 |
第一节 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运行的应然逻辑 |
一、法律适用规则 |
二、侵权责任认定规则 |
第二节 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司法实践 |
一、“爱奇艺诉YYHD”案和“爱奇艺诉虎牙”案 |
二、“新浪诉虎牙”案 |
三、司法实践综述 |
第三节 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困境 |
一、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区分困境 |
二、过错认定规则的困境 |
三、“通知-必要措施”规则的失灵 |
第四节 成因之一——美国模式的制度基因局限性 |
一、成立条件方面的局限性 |
二、“通知-删除”规则须有实施的可能性 |
三、过度减轻网络服务提供者义务 |
第五节 成因之二——中国模式的自身建构局限性 |
一、根本成因:对免责条件的僵化改造 |
二、直接成因:“通知-必要措施”规则的滥用 |
三、消极成因:替代责任的缺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塑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国模式之反思 |
一、对中国模式的总体评价 |
二、改造中国模式的路径探索 |
三、放弃美国模式制度样板 |
第二节 新视野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制度 |
一、安全保障义务基础理论 |
二、将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制度纳入安全保障义务制度 |
第三节 安全保障义务下的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 |
一、义务来源 |
二、注意义务的内容 |
三、责任承担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陪伴式心理 传播生态变革 传媒技术赋能——慢直播“云监工”的多维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监工”:“陪伴式”直播增强双向互动 |
(一)慢直播+疫情议题:数字化构建参与感 |
(二)慢直播+场景:陪伴性与宅文化的适配 |
(三)慢直播+社交:交互生产新内容 |
二、慢直播:引领全媒体传播生态 |
(一)及时释放海量信息 |
(二)形成强大网络舆论场 |
(三)引发新闻生产变革 |
三、强大技术赋能,支撑慢直播持续 |
(一)光纤双千兆网络:呈现高清画面 |
(二)5G:重塑媒体生产传播链条 |
四、结语 |
(8)电商直播带货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直播带货模式 |
1.店铺直播 |
2.直播分享商品 |
3.产地直播模式 |
4.达人模式 |
5.砍价模式 |
6.秒杀模式 |
二、直播带货的优势 |
1.直播带货进入门槛低 |
2.直播带货交互性强 |
3.直播带货提升购买效率 |
三、直播带货的问题 |
1.直播间过于简陋,粉丝少,活跃度不高 |
2.商品质量和售后得不到保障 |
3.价格战,品牌忠诚度低 |
四、直播带货提升对策 |
1.制定行业政策,完善准入机制 |
2.注重选品质量,强化供应链支持 |
3.提升主播业务素养,提高顾客忠诚度 |
4.提升直播间整体风格 |
5.互动送礼,增强粉丝粘性 |
五、总结 |
(9)媒介情境论视域下教师线上授课的困境、症结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重困境:线上授课主体遭遇的冲击与挑战 |
(一)个人角色失位引发认知混乱 |
(二)语言规则失范导致课堂失当 |
(三)公私行为混杂引发职业形象受损 |
二、症结溯源:网络在线情境刺激下的“破窗效应” |
(一)“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零和博弈 |
(二)“看”与“被看”下僭越错位的师生关系 |
(三)“前前区”与“深后区”冲突下的话语旁落 |
三、情境再造:优化在线教学媒介环境的可能路径 |
(一)多主体联动共建多维媒介空间 |
(二)营造基于集体认同的主观情境 |
(三)运用VR、AR、MR等新技术构建虚拟教学空间 |
(10)新媒体视域下情绪催化的裂变式传播分析——以鸿星尔克事件情绪催化下的野性消费行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事件概况 |
二、鸿星尔克事件情绪催化下野性消费行为的裂变式传播分析 |
(一)情绪冲突驱动——持续输出新闻爆点 |
(二)野性消费行为——国人对有担当的国货的认可 |
(三)裂变式传播——传播环节降低用户决策的门槛 |
三、鸿星尔克事件情绪催化下野性消费行为裂变式传播中新媒体的运用 |
(一)舆论共鸣,情感叙事引发情绪传播 |
(二)全渠道传播,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 |
(三)全域传播,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 |
(四)全民传播,化小众喧哗为大众传播 |
四、结语 |
四、一场直播引发的关注(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传媒伦理研究报告——暨2021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 年度传媒伦理研究课题组,刘鹏,王侠,简丹丹. 新闻记者, 2022(01)
- [2]实体书店直播营销模式探究[J]. 程沛. 编辑学刊, 2022(01)
- [3]基于全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矩阵的直播类KOL研究——以李佳琦为例[J]. 陶沁玉,陈思. 中国商论, 2022(01)
- [4]VR慢直播的媒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央视频《两神山建医院》慢直播的实践和启示[J]. 杨继红,姜华. 传媒, 2021(24)
- [5]不同互动类型直播场景下主播互动策略对受众打赏意愿的影响[J]. 范钧,陈婷婷,张情. 南开管理评论, 2021(06)
- [6]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研究[D]. 姚震. 中国政法大学, 2021
- [7]陪伴式心理 传播生态变革 传媒技术赋能——慢直播“云监工”的多维度解读[J]. 刘佳.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1(12)
- [8]电商直播带货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 聂丽萍. 商场现代化, 2021(21)
- [9]媒介情境论视域下教师线上授课的困境、症结与对策研究[J]. 黄勇军,时已卓. 教育科学研究, 2021(11)
- [10]新媒体视域下情绪催化的裂变式传播分析——以鸿星尔克事件情绪催化下的野性消费行为为例[J]. 马兢. 新闻研究导刊, 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