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陶瓷用钛酸钡粉体的制备技术及发展

电子陶瓷用钛酸钡粉体的制备技术及发展

一、电子陶瓷用钛酸钡粉体制备工艺及其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默[1](2021)在《钛酸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韩茵[2](2021)在《水热制备高分散纳米钛酸钡粉体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钛酸钡(BaTiO3,简称BT)是应用最广泛的具有优异物理性能的铁电陶瓷材料,被誉为“电子陶瓷工业支柱”。随着电子设备不断向小型化、智能化等方面发展,要求电子元器件尺寸越来越小,因此对钛酸钡粉体的晶粒尺寸、四方相、分散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采用水热法进行高性能纳米钛酸钡粉体制备技术探究,利用XRD、FT-IR、PSD、SEM等表征方法对样品性能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以氯化钡和四氯化钛为原料,KOH为矿化剂,PVP(聚乙烯吡络烷酮,分子量10000)为分散剂,采用常压水热法制备出了高分散立方相纳米钛酸钡粉体,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下,如温度、钡钛比、PVP添加量等对反应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压水热条件下所得的纳米钛酸钡粉体,颗粒晶体结构为立方结构,当钛源浓度为0.2 mol/L,钡钛摩尔比为1.3:1,而反应温度设定在90℃,矿化剂KOH浓度为2 M,反应时间为3 h,表面活性剂PVP浓度为40 g/L时,可以获得平均尺寸为80 nm的高分散立方相钛酸钡粉体。(2)探究了煅烧工艺对所得立方相钛酸钡粉体四方相转变及形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975℃保温到5 h的后处理条件下实现了粉体从立方相向四方相转变,c/a为1.009;得益于PVP表面活性剂的引入,所得四方相BT粉体具备良好的分散性与形貌均一性,平均粒径大小为230 nm。结合FT-IR及XRD结果分析,该条件下BT粉体中的BaCO3分解,粉体主晶相为四方相。(3)以常压水热制备BT粉体为原料,探索了水热晶型转化条件下粉体结构、形貌的影响机制,以反应介质为:钡离子浓度为0.05 mol/L,KOH浓度为1 mol/L,TEA(三乙醇胺)为0.64 mol/L,在220℃反应16 h,得到了平均粒径为150 nm的纳米钛酸钡粉体;得益于TEA添加剂与KOH矿化剂的引入,提高了粉体的结晶性且实现了部分四方相转变。利用该粉体制备了陶瓷,并探究了陶瓷的介电性能。陶瓷制备工艺为:升温速率为5℃/min,600℃排胶4 h后继续升温至1250℃保温3 h,可制备出平均晶粒为1μm左右的致密钛酸钡细晶陶瓷,该陶瓷表现出了较好的介电性能(室温下介电常数达到3410,介电损耗仅0.8%左右),符合MLCC对介电性能的需求。

黄灿[3](2021)在《镧掺杂锆钛酸铅体系介电材料的电光效应机制和储能性能调控》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光通信领域的迅速发展,对光通信技术和器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甚至提出了未来光通信实行全光系统的愿景。光交换器件是全光系统中最关键的器件,依赖高速电子组件作交换或路由等处理的机械式光开关器件端口少、响应速度慢、集成度低,传统的电光材料,如铌酸锂,电光系数小、半波电压高,无法满足未来全光通信的应用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以掺镧锆钛酸铅(PLZT)电介质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控成分和制备工艺研制出具有优良电光效应的PLZT薄膜电介质材料,并阐明了其产生电光效应的机制。PLZT电介质材料除了具有大的二次电光系数、光学性能优良外,还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PLZT陶瓷粒子通过与聚偏氟乙烯(PVDF)复合,可得到柔性好、储能密度大的电介质材料,满足电子元器件轻量化、微型化的需求。本研究合成了零维(0D)、一维(1D)和二维(2D)的PLZT填料,采用流延法制备了不同维度PLZT填料的PLZT/PVDF复合薄膜,系统研究了其介电性和储能性能。并通过理论模型,解释了不同维度的PLZT填料对复合薄膜介电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PLZT(9/65/35)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烧结实现了PLZT陶瓷的低温快速烧结,降低了烧结温度200°C,将保温时间从3 h降低到20 min。微波烧结制备的PLZT陶瓷更加致密、均匀,晶粒尺寸细小,晶界明显,孔隙率较小。为解决Zr4+和Ti4+的扩散能力较低,且难以在分子水平上均匀混合的问题,通过采取部分共沉淀法制备PLZT粉体,改善了PLZT原料粉体的烧结活性。制备的PLZT(9/65/35)陶瓷相对密度达到96.5%,相对介电常数εr为3895,介电损耗tanδ为0.029,透明度高,其透光率为53.8%。(2)为进一步提高PLZT透光性,采用等离子体退火方法制备出了表面平整、光滑、均匀、无裂纹的PLZT薄膜,其最高透光率为89.2%。通过La掺杂量的变化,探究了La掺杂引入的缺陷对PLZT(x/65/35)薄膜性能的影响机制。当La含量为9%时,PLZT(9/65/35)薄膜的电滞回线表现出二次型特征,具有纤细的电滞回线和较低的剩余极化强度(18.2μC/cm2)。薄膜的光学性能好,吸收系数接近于0,禁带宽度大(~3.6 e V)。设计了PLZT薄膜光波导,光波导的插入损耗小于5 d B。(3)为提高PLZT薄膜的光学性能和二次电光性能,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通过多层旋涂和层层等离子退火工艺在ITO/Si O2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了高质量、性能优异的PLZT(x/65/35)薄膜。该工艺消除了层间热应力,减少了每层薄膜之间的缺陷。薄膜的结构特征显示了(110)择优取向,最高透光率为93.8%,表面粗糙度约为1 nm。对二次电光效应测试系统进行了改进,简化了光路结构,得到了薄膜的二次电光系数,通过该系统获得制备的PLZT电光薄膜的最大二次电光系数为3.54×10-15 m2/V2。基于优异的二次电光效应制备出PLZT电光调制器,该调制器的插入损耗小,3 d B带宽约为65 GHz,其半波电压VπL为7.4 V·cm,有望应用于未来全光通讯系统中,实现电压快速切换光信号或进行光信号的调制。利用压电响应力显微镜(PFM)技术,研究了内部铁电畴随着外加电场转向变化的过程,结果表明:在电场作用下,90°畴的运动和转向影响了PLZT薄膜的压电响应并决定其二次电光系数的大小,材料内部90°畴区域越多,压电和电光效应越强。(4)采用溶液流延法制备了不同体积分数PLZT填料的PLZT/PVDF复合薄膜,陶瓷填料粒子PLZT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使介电常数从纯PVDF膜的8.0增大到12.03,得到了能量密度为7.18 J/cm3的PLZT/PVDF复合薄膜。制备了不同维度的PLZT填料,通过表面改性的方式改善了陶瓷填料粒子与高分子的相容性,得到了不同填料维度的PLZT/PVDF复合膜。通过改进拓展Maxwell-Garnet理论模型,推导得到不同维度填料复合材料的介电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计算了不同维度PLZT填料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其结果与实际吻合较好。随着填料维度的增加,复合薄膜表现出更加优异的介电和储能性能,其中2D的PLZT填料制备的PLZT/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最大,为19.76,储能密度也最大,达到13.86 J/cm3。

王子默[4](2021)在《钛酸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

冯叙然[5](2020)在《水热法钛酸钡纳米粉体制备及表征》文中提出本文分别以二氧化钛和钛酸四丁酯为钛源,以八水合氢氧化钡为钡源,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为溶剂,氨水为矿化剂,采用水热法合成出形貌为圆角立方体型的立方相和四方相钛酸钡微纳米粉体。利用XRD、SEM、粒度分析等表征手段,系统探究了溶剂中的醇/水比、水热反应温度、水热反应时间、钛源种类、原料的钡/钛比等工艺条件对钛酸钡的微观形貌、颗粒尺寸以及晶体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二氧化钛为钛源的情况下,以水为溶剂时,合成的钛酸钡为立方相,以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为溶剂时可以制备出立方和四方相混相的粉体,增加水热温度,延长水热时间,均可促进钛酸钡立方相向四方相转变,最佳合成四方相条件为:醇/水=1:1,钡/钛=1.5:1,水热温度为200℃,水热时间为48 h,此条件下可得到c/a=1.00745,四方相粉体含量高达75%;当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的条件下,水热合成的四方相钛酸钡粉体含量明显提高,在乙醇含量为25%时,钡/钛=1.5:1,水热温度200℃,水热时间仅为24 h相时可获得c/a=1.00839,四方相含量高达88%平均粒径在100 nm的钛酸钡粉体,且随粉体四方相含量增高,粉体形貌越趋于圆角立方体形貌;在反应过程中,乙醇的参与既可促进四方相钛酸钡的转化,又可以提高反应釜内压强,使合成出的粉体颗粒形貌更完整均匀;钛酸钡晶粒的形成主要是Ostwald熟化和溶解沉淀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永强[6](2020)在《四方钨青铜结构铁电陶瓷微观组织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方钨青铜结构的铁电陶瓷自发极化强、光学双折射效应明显,极具潜力代替传统铅基铁电陶瓷。由于四方钨青铜结构晶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因而该结构陶瓷材料性能对其微观组织结构更加依赖。本文选择RSr2Nb5O15(R=Na和K,分别简写为NSN和KSN)为研究对象,探索四方钨青铜结构铁电陶瓷微观组织结构的调控机理以及与电性能的关联性。采用熔盐法合成的针状NSN微晶为晶种,固相法合成的NSN粉料为基体,制备了NSN铁电陶瓷,研究了晶种含量对NSN陶瓷的密度、微观组织结构以及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陶瓷的微观组织结构可以通过晶种含量进行调控,随着晶种含量的增加,陶瓷的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当晶种含量为10wt%时,陶瓷的微观组织结构由等轴晶粒和柱状晶粒构成,气孔的数量较少,密度达到最大值。不同晶粒尺寸分布陶瓷的制备证实:本文合成的NSN微晶与基体粉料之间的结构匹配性很强,为模板晶粒生长(TGG)技术在NSN铁电陶瓷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分别以NSN微晶粉体和基体粉(NaNbO3和SrNb2O6混合粉)为原料,通过涂刷流延技术结合叠层成型工艺,成功获得了NSN织构铁电陶瓷,探究了微晶层含量对织构陶瓷微观组织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织构陶瓷的相结构均为钨青铜结构且无其他杂相,随着微晶层数的增加,微观组织形貌中平行于流延方向的柱状晶粒数目增多,晶粒取向显着,织构度增加;NSN织构陶瓷的电性能随着微观组织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当微晶层含量为20%时,陶瓷的铁电性能最佳(Pr=12.62μC/cm2);微晶层含量为60%时,陶瓷表现出优异的压电性能(d33=48pC/N)。采用熔盐法合成的KSN微晶粉体为原料,通过高能球磨调控微晶颗粒尺寸分布,2 mol%Bi2O3为助烧剂,利用传统成型及烧结工艺,成功制备出不同晶粒尺寸分布的致密KSN陶瓷,分析了“双晶”结构的形成过程,研究了微观组织结构对KSN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通过初始颗粒尺寸调配,能够实现致密铁电陶瓷微观组织结构的调控;介电性能与微观组织结构有着明显的依赖关系,当陶瓷为双晶结构时,一个新的低温介电峰出现,并且峰位会随着晶粒尺寸分布的变化而发生偏移。以KSN微晶粉体和KSN预烧粉为原料,通过涂刷流延技术结合叠层成型工艺,成功制备了高织构度致密KSN铁电陶瓷,研究了晶种含量对KSN织构陶瓷的密度、微观组织结构以及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适量微晶层的添加可以促进KSN陶瓷的致密化,随着微晶层含量的增加,陶瓷的织构度线性升高,当均为微晶层时,织构度达到96.3%;织构陶瓷微观组织表现为小尺寸基体晶粒和定向排布条状晶粒组成的层状结构;KSN织构陶瓷的电滞回线呈现束腰形貌,随着微晶层含量的增加,束腰程度逐渐增强;当模板含量为60%时,KSN织构陶瓷的压电常数d33高达82pC/N。

章秋晨[7](2019)在《微波固相合法成纳米钛酸钡粉体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钛酸钡(BaTiO3)是一种常见的钙钛矿(ABO3型)材料,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和低的介电损耗,被誉为“电子陶瓷工业支柱”。元器件小型化,微型化发展,对钛酸钡粉体提出了原始粒径细小、粒径均匀、高纯度、四方相等更高的要求。本实验对当前固相法合成钛酸钡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微波固相合成技术,利用微波快速、均匀升温的特点,创新性地在微波合成中引入微波良导体,制备出平均粒径为390nm,粒径均匀,分散性良好和高纯度的四方相钛酸钡纳米粉体。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本实验把原料研磨的方式由混合球磨改进为分开球磨后再进行搅拌混合,探索确定了本实验范围内BaCO3的最佳球磨时间为8小时,TiO2最佳球磨时间为4小时,有效避免了逆研磨效应。实验证实球磨的粉体颗粒细小,粒径均匀一致。(2)采用分开球磨工艺,微波固相法合成的粉体进行DSC-TG,XRD,Raman,FT-IR表征分析,证实了微波固相法钛酸钡合成的起始温度为900℃,在1000℃煅烧2小时时四方相含量已达到100%。并确定了采用两步法的高温合成工艺,先升温至700℃保温1小时,再升至1000℃和1050℃保温。(3)微波固相法合成温度为1000℃,煅烧时间为2.5小时,平均粒径480nm。实验证实,微波的快速升温和均匀加热的特点,缩短了钛酸钡的形核时间,还能让晶核稳定均匀生长。微波固相法与传统固相法合成的钛酸钡粉体相比,粒径更小,粒径分布均匀一致。(4)本实验在微波固相法合成钛酸钡的基础上,引入微波良导体SiC进行工艺上的优化和改进,进行了微波微区域固相合成钛酸钡实验并探索了SiC微球的添加量。结果表明,SiC微球最佳添加量为15 wt%,合成的钛酸钡粉体平均粒度为390 nm,比表面积7.52 m2/g,粒度大小均匀一致,粒径分布窄。(5)本实验将微波微区域固相合成钛酸钡粉体与国内同类产品进行了对比,实验证实,微波微区域固相合成钛酸钡粉体平均粒径更小,分散性良好,四方相含量100%和结晶度16.3,高于国内同类产品,杂质元素含量则与国内同类产品相近,说明微波微区域固相合成的钛酸钡粉体满足工业要求。为微波合成钛酸钡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提供了新思路。

王彩月[8](2018)在《钛酸钡基陶瓷掺杂及包覆改性研究》文中指出钛酸钡(BT)陶瓷具有典型的钙钛矿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电子陶瓷材料之一。目前常采用掺杂、包覆、制备复合陶瓷等改性方法进一步改善其介电性能。前期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r、Tm掺杂Ba0.7Sr0.3Ti1-3/4yTmyO3(y=0-0.05)陶瓷。发现当y=0.01时,其介电常数提高至百万级,但介电损耗也随之增大。为了制备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及良好的介电温度稳定性的陶瓷,本文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改性方法。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Ba0.7Sr0.3Ti0.9925Tm0.01O3(BST)粉体,并以此为基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BST@SiO2、BST-Al2O3、BST-Graphene复合陶瓷,研究了改性陶瓷的制备工艺及SiO2、Al2O3、石墨烯对BST陶瓷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论如下:(1)BST@SiO2陶瓷粉体经透射电镜、红外光谱验证其形成了“核-壳”结构,BST陶瓷颗粒外均匀包覆了一层SiO2非晶薄膜。经烧结后陶瓷块体出现Ba2TiSi2O8相,晶粒尺寸锐减至150 nm,但孔隙率增加。随SiO2含量的增加其介电常数逐渐下降,最终降至3000左右,但介电损耗也随之减小至0.15左右;居里温度首先降低,然后向高温移动。(2)BST-Al2O3陶瓷具有均一的钙钛矿相,透射电镜、红外光谱验证其生成了Al2O3。BST-Al2O3陶瓷晶粒尺寸略有减小。随其含量的增加,陶瓷介电常数逐渐下降,最终降至10000左右,但介电损耗也减小至0.1左右;Al2O3可以拓宽陶瓷居里峰,当添加量为5%时居里峰几乎为平坦的直线;居里温度首先降低,然后向高温移动。(3)BST-Graphene陶瓷具有均一的钙钛矿相,烧结后陶瓷晶粒尺寸变化不大。随石墨烯添加量的增加其介电常数逐渐下降,最终降至4000左右,但介电损耗减小至0.01左右;居里温度首先降低,然后向高温移动,后又降至低温。

邵志鹏[9](2015)在《钛酸钡纳米粉体制备的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乙酸钡和钛酸丁酯为钡源和钛源,分别采用沉淀法和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分散性较好的钛酸钡(BT)纳米粉体。通过DTA-TG、XRD、TEM和FT-IR等测试手段分别确定了沉淀法和非水解溶胶-凝胶法中钛酸钡干凝胶热处理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过程,同时探讨了沉淀法制备钛酸钡粉体时,前驱体浓度、复合溶剂配比、螯合剂和沉淀剂的用量以及分散剂PEG 1000用量和加入时机、热处理制度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及分散效果的影响;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粉体时,研究了钡源种类、溶剂种类、前驱体浓度、复合溶剂配比以及热处理制度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及分散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采用沉淀法制备钛酸钡纳米粉体时,较优的前驱体浓度为0.8 mol/L,前驱体浓度太小,不能合成钛酸钡纯相,前驱体浓度过高,粉体团聚更严重;钛酸丁酯与乙酰丙酮的最优摩尔比为1:1,当钛酸丁酯与乙酰丙酮摩尔比大于1:1时,钛酸丁酯易水解,得不到钛酸钡纯相,当钛酸丁酯与乙酰丙酮摩尔比小于1:1时,可以合成钛酸钡纯相,但是过量的乙酰丙酮对钛酸钡粉体形貌无明显改善;尿素与钛酸丁酯的摩尔比优选4:1,尿素添加量太少导致沉淀不完全而产生杂相;煅烧温度在750℃下保温5 h最适宜,温度太低,不能合成钛酸钡,温度太高,会加剧粉体的团聚;在回流过程中加入占前驱体质量2.0 wt.%的分散剂PEG 1000,粉体形貌大大改善,粉体粒径在20~50 nm左右,且团聚较轻。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NHSG)制备钛酸钡纳米粉体时,优选乙酸钡为钡源,以氯化钡为钡源不能实现钛酸钡粉体650℃的低温合成,这是因为钡的电负性小,氯的电负性大,形成的氯化钡是离子键化合物,不能与钛酸丁酯发生脱卤代烷反应;优选以丙三醇和乙醇为复合溶剂,以乙酸为溶剂时,由于乙酸为路易斯酸,易于催化钛酸丁酯发生同质聚合,难以形成异质聚合,这也是以其为溶剂时钛酸钡合成温度较高的根本原因;以丙三醇为单一溶剂时,粉体分散效果没有以丙三醇和乙醇为复合溶剂的好;当前驱体浓度为0.4mol/L,以丙三醇和乙醇为复合溶剂且比例为4:1时,经110℃油浴、蒸馏,并在650℃下保温5 h可以得到粒径在20 nm左右、分散性良好的球形钛酸钡纳米粉体。

王文文[10](2013)在《BaTiO3粉体的溶胶凝胶—水热法合成及其表征》文中指出BaTiO3是研究最活跃、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子陶瓷材料之一,因其具有优异的介电、铁电、压电和绝缘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热敏电阻、铁电和压电器件等,被誉为“电子陶瓷工业的支柱”。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BaTiO3陶瓷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BaTiO3陶瓷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BaTiO3粉体的质量。通过传统固相反应合成的BaTiO3粉体,由于存在粒径较大,粒度分布不均匀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精密器件的性能要求,因此研制能够制备出纯度高、结晶性好、粒径小和分散性好的BaTiO3粉体的方法是电子陶瓷材料领域发展的实际需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BaTiO3粉体的制备方法,并且比较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尝试采用将溶胶-凝胶法与水热法相结合的溶胶凝胶-水热法来制备BaTiO3粉体。系统地研究了反应原料Ba/Ti摩尔比、水热温度、水热时间、矿化剂KOH摩尔浓度和不同分散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聚乙二醇6000)等因素对BaTiO3粉体颗粒特征的影响,并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BaTiO3粉体进行了对比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得产品的晶体结构、组成、粒径和形貌等性质进行了表征。本课题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以Ti(OBu)4和Ba(CH3COO)2分别作为钛源和钡源,采用溶胶凝胶-水热法在较低的水热处理温度(120℃)和较低的矿化剂KOH浓度(2.0M)下反应12h,成功制备出纯度较高,结晶性较好,形状为近似球形的立方相BaTiO3颗粒。通过改变矿化剂的浓度(1.0M-8.0M)可以对BaTiO3颗粒在尺寸上进行调控。升高水热温度和延长水热时间均有利于促进BaTiO3晶体的生长,但当温度升高到120℃,时间延长至12h,可能由于BaTiO3的生长已经达到平衡,晶体发育已比较完善,继续升高温度或延长时间对产品的结晶性、尺寸和形貌的影响均不明显;提高反应物的Ba/Ti和增加矿化剂KOH的浓度,BaTiO3颗粒的尺寸均呈现减小的趋势。(2)将制备的干凝胶前驱体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高温煅烧处理,即采用传统的溶胶-凝胶法制备BaTiO3粉体。将采用两种不同工艺合成的产品进行比较,溶胶凝胶-水热法只需要120℃的温和条件就可以直接获得结晶较好的立方相BaTiO3,而溶胶-凝胶法则需要800℃以上的高温条件才可使产物的结晶达到比较完善;并且溶胶凝胶-水热法比溶胶-凝胶法所得到颗粒的分散性好、尺寸均匀。因此,比较两种方法,溶胶凝胶-水热法表现出一定的优势。(3)由于采用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的BaTiO3颗粒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团聚现象,因此为了改善BaTiO3粉体的分散性,抑制颗粒的聚集生长引起的粒径分布过宽和颗粒尺寸较大等现象,分别研究了三种分散剂对BaTiO3颗粒尺寸和分散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适量(0.1%)的十二烷基本磺酸钠,可使BaTiO3颗粒尺寸减小,分散性提高,但用量过大会使分散性又变差且有少量的杂质BaSO4生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氨对改善BaTiO3粉体的分散性效果不很明显,用量达到15%才会使分散性有一定程度改善;加入适量(5%)的聚乙二醇6000能使颗粒尺寸减小并且明显改善BaTiO3粉体的分散性。

二、电子陶瓷用钛酸钡粉体制备工艺及其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陶瓷用钛酸钡粉体制备工艺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水热制备高分散纳米钛酸钡粉体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钛酸钡的结构与性能
        §1.2.1 钛酸钡的结构
        §1.2.2 钛酸钡的性能
    §1.3 钛酸钡的应用
        §1.3.1 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的结构
        §1.3.2 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的应用及发展
    §1.4 钛酸钡的制备方法
        §1.4.1 固相法
        §1.4.2 水热合成法
        §1.4.3 溶胶凝胶法
        §1.4.4 溶剂热法
        §1.4.5 其它制备方法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过程
        §2.2.1 常压水热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
        §2.2.2 水热晶型转化法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
        §2.2.3 钛酸钡陶瓷的制备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仪(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拉曼(Raman)光谱分析
        §2.3.4 差示扫描热与热重(DSC-TG)分析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2.6 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分析
        §2.2.7 激光粒度分析仪(PSD)分析
        §2.3.8 精密阻抗分析仪(LCR)
第三章 常压水热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
    §3.1 前言
    §3.2 常压水热法制备纳米粉体
        §3.2.1 钡钛比对粉体的影响
        §3.2.2 矿化剂浓度对粉体的影响
        §3.2.3 反应温度对粉体的影响
        §3.2.4 反应时间对粉体的影响
        §3.2.5 PVP对钛酸钡粉体分散性能的影响
    §3.3 高温煅烧处理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水热晶型转化法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
    §4.1 前言
    §4.2 钡离子浓度对粉体的影响
    §4.3 KOH浓度对粉体的影响
    §4.4 反应时间对粉体的影响
    §4.5 反应温度对粉体的影响
    §4.6 TEA含量对粉体四方相含量的影响
    §4.7 陶瓷性能
    §4.8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镧掺杂锆钛酸铅体系介电材料的电光效应机制和储能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介质物理学基础
        1.2.1 介质的电极化响应
        1.2.2 自发极化、畴结构和缺陷
        1.2.3 电介质材料的基本性质
        1.2.4 电介质非线性光学理论
        1.2.5 电介质储能机理研究
    1.3 集成光学研究
        1.3.1 光调制材料
        1.3.2 铌酸锂
        1.3.3 光开关
    1.4 锆钛酸铅镧材料概述
        1.4.1 PLZT结构
        1.4.2 PLZT性质与应用
        1.4.3 PLZT研究现状
    1.5 当前集成光学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主要材料及表征手段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材料主要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介电性能测试
        2.2.4 铁电性能测试
        2.2.5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测试
第三章 PLZT透明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PLZT陶瓷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3.2.1 PLZT透明陶瓷的制备
        3.2.2 透明陶瓷的性能表征方法
    3.3 PLZT陶瓷的性能研究
        3.3.1 不同烧结方式下PLZT陶瓷的晶体结构
        3.3.2 烧结方式对PLZT陶瓷晶粒形貌与密度的影响
        3.3.3 烧结方式对PLZT陶瓷电学性能的影响
        3.3.4 烧结方式对PLZT陶瓷透明度的影响
        3.3.5 不同制粉方式所得粉体的晶体结构
        3.3.6 制粉方式对PLZT陶瓷形貌和密度的影响
        3.3.7 制粉方式对PLZT陶瓷电学性质的影响
        3.3.8 制粉方式对PLZT陶瓷透光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等离子退火制备PLZT薄膜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PLZT薄膜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4.2.1 PLZT薄膜的制备
        4.2.2 PLZT光学薄膜性能表征方法
    4.3 PLZT薄膜性能研究
        4.3.1 退火方式对PLZT薄膜结构影响
        4.3.2 退火方式对PLZT薄膜形貌的影响
        4.3.3 退火方式对PLZT铁电性能的影响
        4.3.4 退火方式对薄膜透光性的影响
        4.3.5 不同镧含量的PLZT薄膜的结构
        4.3.6 镧含量对PLZT薄膜铁电性能的影响
        4.3.7 镧含量对PLZT薄膜的光学性质影响
        4.3.8 PLZT光波导制备与插入损耗
        4.3.9 透光性的影响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光薄膜和光调制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PLZT电光薄膜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5.2.1 PLZT电光薄膜的制备
        5.2.2 电光薄膜表征方法
    5.3 PLZT电光薄膜的性能研究
        5.3.1 PLZT电光薄膜的制备
        5.3.2 镧含量对PLZT电光薄膜结构的影响
        5.3.3 镧含量对PLZT薄膜光学性质的影响
        5.3.4 镧含量对PLZT电光薄膜电学性质的影响
        5.3.5 二次电光系数测量系统改进
        5.3.6 PLZT电光调制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3.7 电光效应响应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LZT/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与储能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PLZT/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6.2.1 PLZT/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
        6.2.2 PLZT/PVDF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6.3 PLZT/PVDF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6.3.1 表面改性机理与击穿场强模拟计算原理
        6.3.2 填料体积分数对复合薄膜XRD的影响
        6.3.3 填料体积分数对复合薄膜电学性质的影响
        6.3.4 不同维度PLZT填料的制备
        6.3.5 填料维度对复合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
        6.3.6 PLZT纳米填料/聚合物的介电理论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水热法钛酸钡纳米粉体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钛酸钡
        1.2.1 钛酸钡的结构
        1.2.2 钛酸钡的性能
        1.2.3 钛酸钡的制备方法
        1.2.4 四方相钛酸钡的水热合成
    1.3 钛酸钡电子陶瓷中的应用
        1.3.1 钛酸钡材料在有机-无机复合储能型电容器中的应用
        1.3.2 纳米晶钛酸钡材料在镍电极包覆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其设备
    2.2 实验步骤
    2.3 性能表征
        2.3.1 XRD分析
        2.3.2 SEM分析
        2.3.3 粒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二氧化钛为钛源水热合成钛酸钡粉体
    3.1 Ba/Ti摩尔比对钛酸钡的影响
    3.2 反应温度对钛酸钡微观结构的影响
    3.3 反应时间对钛酸钡的影响
    3.4 溶剂对钛酸钡的影响
        3.4.1 仅以水为溶剂对钛酸钡的影响
        3.4.2 醇水比对钛酸钡的影响
    3.5 浓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水热合成钛酸钡粉体
    4.1 Ba/Ti摩尔比对钛酸钡的影响
    4.2 反应温度对钛酸钡的影响
    4.3 反应时间对钛酸钡的影响
    4.4 乙醇含量对钛酸钡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钛酸钡合成机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四方钨青铜结构铁电陶瓷微观组织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铅铁电陶瓷的研究现状
        1.2.1 钛酸钡基铁电陶瓷
        1.2.2 钛酸铋钠基铁电陶瓷
        1.2.3 铋层状结构铁电陶瓷
        1.2.4 铌酸钠钾铁电陶瓷
        1.2.5 钨青铜结构铁电陶瓷
    1.3 高性能铁电陶瓷的制备
        1.3.1 粉体合成工艺
        1.3.2 致密陶瓷制备
        1.3.3 陶瓷显微结构的调控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制备工艺
        2.2.1 微晶粉体
        2.2.2 基体粉料
        2.2.3 非织构铁电陶瓷
        2.2.4 织构铁电陶瓷
    2.3 实验样品表征
        2.3.1 粉料表征
        2.3.2 显微结构分析
        2.3.3 陶瓷样品的表观密度
        2.3.4 陶瓷样品的介电性能
        2.3.5 陶瓷样品的铁电性能
        2.3.6 陶瓷样品的压电性能
第三章 NaSr_2Nb_5O_(15)铁电陶瓷的微观组织调控研究
    3.1 前言
    3.2 粉体的合成
        3.2.1 基体
        3.2.2 晶种
    3.3 NSN非织构铁电陶瓷
        3.3.1 烧结行为
        3.3.2 微观组织结构
        3.3.3 电性能
    3.4 NSN织构铁电陶瓷
        3.4.1 烧结行为
        3.4.2 织构度
        3.4.3 显微结构
        3.4.4 电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Sr_2Nb_5O_(15)铁电陶瓷的微观组织调控研究
    4.1 前言
    4.2 粉体的合成
    4.3 KSN非织构铁电陶瓷
        4.3.1 烧结行为
        4.3.2 相组成
        4.3.3 显微结构
        4.3.4 介电性能
    4.4 KSN织构铁电陶瓷
        4.4.1 烧结行为
        4.4.2 织构度
        4.4.3 微观组织
        4.4.4 电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微波固相合法成纳米钛酸钡粉体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钛酸钡的性质与晶体结构
    §1.3 钛酸钡粉体的制备方法
        §1.3.1 固相合成法
        §1.3.2 水热合成法
        §1.3.3 溶胶-凝胶合成法
        §1.3.4 化学共沉淀合成法
        §1.3.5 微乳液合成法
    §1.4 钛酸钡的应用
        §1.4.1 MLCC陶瓷电容器的结构与应用
        §1.4.2 MLCC陶瓷电容器的发展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及能谱仪(EDS)分析
        §2.2.3 差示扫描热与热重(DSC-TG)分析
        §2.2.4 拉曼(Raman)光谱分析
        §2.2.5 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分析
        §2.2.6 激光粒度分析仪(PSD)分析
        §2.2.7 比表面积(BET)分析
        §2.2.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
第三章 原料的球磨及分散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BaCO_3和TiO_2混合球磨工艺
        §3.2.2 BaCO_3和TiO_2分开球磨工艺
        §3.2.3 原料球磨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固相法和微波固相法合成钛酸钡粉体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传统固相合成
        §4.2.2 微波固相法合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SC-TG分析
        §4.3.2 XRD分析
        §4.3.3 Raman分析
        §4.3.4 FT-IR分析
        §4.3.5 SEM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良导体对钛酸钡粉体合成的影响及性能表征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EM分析
        §5.3.2 三种合成工艺对比
        §5.3.3 与国内同类产品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钛酸钡基陶瓷掺杂及包覆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钛酸钡基陶瓷的结构及介电特性
        1.2.1 钛酸钡基陶瓷的结构特性
        1.2.2 钛酸钡基陶瓷的介电性能
    1.3 钛酸钡基陶瓷改性的研究现状
        1.3.1 掺杂改性
        1.3.2 包覆改性
        1.3.3 复合陶瓷改性
    1.4 钛酸钡基陶瓷的晶粒尺寸效应
    1.5 钛酸钡基陶瓷前驱粉体的制备方法综述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制备方法及其设备介绍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钛酸锶钡陶瓷粉体的制备
        2.3.2 BST@SiO_2 陶瓷的制备
        2.3.3 BST-Al_2O_3 陶瓷的制备
        2.3.4 BST-Graphene陶瓷的制备
    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第三章 工艺参数对钛酸钡基陶瓷的影响
    3.1 钛酸钡基陶瓷基底的选择
    3.2 终烧结对钛酸钡基陶瓷的影响
        3.2.1 终烧结对BST@SiO_2陶瓷的影响
        3.2.2 终烧结对BST-Al_2O_3 陶瓷的影响
        3.2.3 终烧结对BST-Graphene陶瓷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ST@SiO_2陶瓷介电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BST@SiO_2 陶瓷粉体的XRD分析
    4.3 BST@SiO_2 陶瓷粉体的透射分析
    4.4 BST@SiO_2 陶瓷粉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4.5 BST@SiO_2 陶瓷粉体的拉曼分析
    4.6 BST@SiO_2 陶瓷块体的XRD分析
    4.7 BST@SiO_2 陶瓷的微观形貌分析
    4.8 BST@SiO_2 陶瓷的介电性能分析
        4.8.1 BST@SiO_2 陶瓷的室温介电性能分析
        4.8.2 BST@SiO_2 陶瓷的变温介电性能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ST-Al_2O_3 陶瓷介电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BST-Al_2O_3 陶瓷粉体的XRD分析
    5.3 BST-Al_2O_3 陶瓷粉体的透射分析
    5.4 BST-Al_2O_3 陶瓷粉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5.5 BST-Al_2O_3 陶瓷粉体的拉曼分析
    5.6 BST-Al_2O_3 陶瓷块体的XRD分析
    5.7 BST-Al_2O_3 陶瓷块体微观形貌分析
    5.8 BST-Al_2O_3 陶瓷的介电性能分析
        5.8.1 BST-Al_2O_3 陶瓷的室温介电性能分析
        5.8.2 BST-Al_2O_3 陶瓷的变温介电性能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ST-Graphene陶瓷介电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BST-Graphene陶瓷粉体的XRD分析
    6.3 BST-Graphene陶瓷粉体的透射分析
    6.4 BST-Graphene陶瓷粉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6.5 BST-Graphene陶瓷粉体的拉曼分析
    6.6 BST-Graphene陶瓷块体的XRD分析
    6.7 BST-C陶瓷块体微观形貌分析
    6.8 BST-Graphene陶瓷的介电性能分析
        6.8.1 BST-Graphene陶瓷的室温介电性能分析
        6.8.2 BST-Graphene陶瓷的变温介电性能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钛酸钡纳米粉体制备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功能陶瓷
    2.2 纳米材料
    2.3 钛酸钡简介
        2.3.1 BaO-TiO_2二元系统相图
        2.3.2 钛酸钡的化学性质与晶体结构
        2.3.3 钛酸钡的性能
        2.3.3.1 铁电性
        2.3.3.2 压电性
        2.3.3.3 介电性
    2.4 钛酸钡粉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固相法
        2.4.2 水热法和溶剂热法
        2.4.3 化学沉淀法
        2.4.4 微乳液法
        2.4.5 溶胶-凝胶法
        2.4.5.1 水解溶胶-凝胶法
        2.4.5.2 非水解溶胶-凝胶法
    2.5 纳米粉体发生团聚原因和控制方法
        2.5.1 纳米粉体产生团聚的原因
        2.5.2 纳米粉体团聚的控制
    2.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3 沉淀法制备钛酸钡粉体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与表征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2.2 工艺流程及样品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2.3.1 溶胶粘度的测定
        3.2.3.2 综合热分析(DTA-TG)
        3.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钛酸钡前驱体热处理过程中物相变化研究
        3.3.2 前驱体浓度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及形貌的影响
        3.3.3 螯合剂乙酰丙酮添加量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及形貌的影响
        3.3.4 复合溶剂配比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和形貌的影响
        3.3.5 沉淀剂尿素的添加量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及形貌的影响
        3.3.6 煅烧温度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及形貌的影响
        3.3.7 分散剂PEG1000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及分散效果的影响
        3.3.7.1 PEG 1000用量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及分散效果的影响
        3.3.7.2 PEG 1000加入时机对钛酸钡合成及分散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粉体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与表征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2.2 工艺流程及样品制备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单一溶剂条件下钛酸钡粉体制备的研究
        4.3.1.1 溶剂种类对钦酸钡干凝胶热处理过程中物相变化的影响
        4.3.1.2 钡源种类对钛酸钡粉体合成的研究
        4.3.1.3 前驱体浓度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及形貌的影响
        4.3.1.4 煅烧温度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及形貌的影响
        4.3.2 复合溶剂条件下钛酸钡粉体制备的研究
        4.3.2.1 钛酸钡干凝胶热处理过程中物相变化的研究
        4.3.2.2 前驱体浓度对钛酸钡粉体合成及形貌的影响
        4.3.2.3 复合溶剂配比对钦酸钡粉体合成及形貌的影响
        4.3.3.4 煅烧温度对钛酸钡粉体和合成的影响
    4.4 沉淀法和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反应历程的对比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BaTiO3粉体的溶胶凝胶—水热法合成及其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钛酸钡的晶体结构
    1.3 钛酸钡的物理化学性质
    1.4 钛酸钡的电学性能
        1.4.1 钛酸钡的铁电性
        1.4.2 钛酸钡的介电性
        1.4.3 钛酸钡的压电性
        1.4.4 钛酸钡的正温度系数效应
    1.5 钛酸钡的应用
        1.5.1 钛酸钡铁电性的应用
        1.5.2 钛酸钡的介电性的应用
        1.5.3 钛酸钡的压电性的应用
        1.5.4 钛酸钡的 PTC 特性的应用
    1.6 钛酸钡的制备方法
        1.6.1 固相法
        1.6.2 液相法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所用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步骤
        2.2.2 实验工艺流程
    2.3 样品的分析与表征
3 钛酸钡粉体的溶胶凝胶-水热法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Ba-Ti)凝胶前驱体的表征
        3.2.2 溶胶凝胶-水热法合成钛酸钡粉体不同反应条件的影响
        3.2.3 溶胶-凝胶法合成钛酸钡粉体不同煅烧温度的影响
        3.2.4 溶胶-凝胶法与溶胶凝胶-水热法合成钛酸钡粉体的比较
    本章小结
4 分散剂对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钛酸钡粉体颗粒特征的影响 ..
    4.1 引言
    4.2 分散剂的选择及实验条件
    4.3 不同分散剂对钛酸钡粉体的粒径及分散性的影响
        4.3.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合成粉体的影响
        4.3.2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合成粉体的影响
        4.3.3 聚乙二醇 6000(PEG6000)对合成粉体的影响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电子陶瓷用钛酸钡粉体制备工艺及其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钛酸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D]. 王子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水热制备高分散纳米钛酸钡粉体及性能研究[D]. 韩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镧掺杂锆钛酸铅体系介电材料的电光效应机制和储能性能调控[D]. 黄灿.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4]钛酸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D]. 王子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5]水热法钛酸钡纳米粉体制备及表征[D]. 冯叙然.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四方钨青铜结构铁电陶瓷微观组织的调控研究[D]. 王永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微波固相合法成纳米钛酸钡粉体及性能研究[D]. 章秋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钛酸钡基陶瓷掺杂及包覆改性研究[D]. 王彩月.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9]钛酸钡纳米粉体制备的工艺研究[D]. 邵志鹏.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12)
  • [10]BaTiO3粉体的溶胶凝胶—水热法合成及其表征[D]. 王文文.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电子陶瓷用钛酸钡粉体的制备技术及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