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教师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专家组[1](2021)在《“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为解读"双减"政策对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影响以及学校体育的应对之策,本刊组织国内6名专家对"‘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进行专题研讨。北京体育大学任海认为,学校体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不严肃"的"玩"承载着极为严肃的教育使命,其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或缺的身体和精神养料。"玩"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灵魂。因此,应利用"双减"政策的契机,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通过"玩"将"被动体育"变为"主动体育"。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认为,须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以及"双减"的深刻意涵。"双减"既是需要把握的"机"又是必须警惕的"危"。应通过"双减"助力补齐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建设体教融合相关特色学校,实现体育课程"教会、勤练、常赛",促进学生体育学业评价和升学体育考试的科学化,使体育与劳动、国防、安全、科技、艺术教育相结合。上海体育学院唐炎认为,学校体育欲从"双减"政策产生的潜在时间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实际时间,高等体育院系、学校体育研究院所和各级体育教研机构应紧密合作,按项目构建从基本动作技能到专项运动技能的一体化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中小学应在体育课程安排上打破按现有行政编班开展体育教学的方式,按项目兴趣编班上体育课,招聘项目特长优势明显的毕业生为体育教师,参照"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工作新要求,重新规划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认为,"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应做到"三个坚守":坚守学校体育的主阵地,让运动场更有"温度";坚守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底线,让全民共享学校体育的"红利";坚守以体育人的功能与价值,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同时,应做到"三个突破":突破固有教育思维,从"传统体育"向"新时代体育"转变;突破固有教学模式,从"孤军奋战"向"家校社联动"转变;突破固有评价体系,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浙江师范大学邵伟德认为,应基于"双减"政策为改革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的契机,形成"一主体、二主线、三保障"的课外体育活动质量提升路径,即:以"运动俱乐部"为主体,以"运动竞赛""分层管理"为主线,以"政策规范""学校支持""校内外合作"为保障,协同提升课外体育活动质量。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徐阿根认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应在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学校体育活动与竞赛等方面优化实践策略,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张勤[2](2021)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文中提出以国内外有关的先行研究为借鉴、以体育非遗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川西南和粤西地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领域的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实施现状、成效以及存在问题等,并为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
张梦涵[3](2021)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兰州市高级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吕伟[4](2021)在《国家重点帮扶县学校体育发展调查研究 ——以柯坪县为例》文中认为
钟江南[5](2021)在《“三点半难题”背景下株洲市小学课外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困境及路径研究》文中提出
吴海花[6](2021)在《海口市城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郑先常[7](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孔冲[8](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栗善良[9](2021)在《基于“小篮球计划”的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自2017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的遴选工作,同时中国篮球协会也颁布了适应于12岁及以下儿童的“小篮球计划”。“小篮球计划”的推广更促进了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夯实了我国篮球塔基。在“校园篮球”和“小篮球计划”的双重发展下,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小学推进小篮球运动值得去进一步思考。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进行研究,为其他地区学校小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法对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价值功能进行定位分析,结合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对济宁市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以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学生参与小篮球运动情况、体育课小篮球教学、课外小篮球活动开展以及小篮球运动队伍建设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对济宁市小篮球运动开展较好的篮球特色校进行个案研究,提出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策略,最终得出相应结论:(1)小学推进小篮球运动更加具有发展学生立德树人、审美观念、集体意识的教育价值;更加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终身运动的健身价值;更加具有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参与乐趣的娱乐价值,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2)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的发展主要受社会环境因子(社会对小篮球运动的支持a=0.858)、学校环境因子(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a=0.842)、家庭环境因子(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观念a=0.763)和个人因素因子(小学生对小篮球比赛的积极性a=0.903)影响。(3)济宁市小学学生对小篮球运动的认知程度不高,但小学生以锻炼身体为目标对小篮球运动表现出积极的热情;大多数以上学校篮球场地未达到小篮球运动的规格标准,体育教师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小篮球运动开展需要,但教师对小篮球运动的了解度不够,参加小篮球运动培训较少;课程开展不足且随意性大,教学体系不完善,多数学校课外小篮球活动开展不足且形式单一;学校小篮球运动队伍较少,存在篮球队伍的学校基本只注重U12阶段队伍的建设且周训练次数较少,多数学校不参加小篮球比赛,小篮球运动经费来源渠道更多的靠学校自身。(4)个案研究中观音阁小学具备小篮球运动开展优势:多项篮球荣誉为小篮球运动发展打下基础;场地器材基本符合标准,师资力量丰富;以行知教育“快乐篮球”教学联盟基地提升篮球教学模式;“少年篮球梦”汇演和全国“苗苗杯”U13篮球比赛荣获优胜奖和优秀奖提升了学校篮球品牌;以体育课小篮球教学和课外小篮球运动丰富校园篮球活动。(5)基于“小篮球计划”的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推进策略:加强小篮球运动宣传度,赢得家长和领导信任;教师与外聘教练相结合,开发小篮球校本课程;优化小篮球教学的体系,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加强校地协同发展机制,创新训练与竞赛模式;借力篮球特色学校推广,提升学校小篮球氛围。
薛光鑫[10](2021)在《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外体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可以改善学生的体质、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对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指出》等政策文件旨在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此外,为了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要求,本文聚焦于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本论文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寻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亮点以及不足之处,为北川羌族自治县教育局提供切实可行的合理意见以此提高北川羌族自治县的课外体育活动质量。与此同时,总结北川羌族自治县课外体育活动的重建经验,为其他灾区重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情况表明:当下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内中学早操、课间操大部分按国家规定的要求开设,但是组织形式没有统一硬性要求,组织内容较为单一且多以应试的身体素质练习居多;下午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次数参差不齐,开展内容多样,但缺乏体育教师指导;体育竞赛依托重建时期打下的基础已经形成基本建构,各中学积极开展;特色课外体育活动依托天津体育学院的援建编制的羌族健身操在县内中学积极开展;体育特长队多以田径、三大球和棒球为主,除棒球队伍已经发展成熟,其余竞赛队伍成绩较差,存在师资指导问题以及优秀后备体育人才选拔的问题。震后在山东省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的大力援助下,学校硬件设施较震前有了巨大的提升,所有学校焕然一新,设施一流,但是小型器材补充不及时、数量不足、管理不当。当下用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对口帮扶经费及四川省专款专用经费寥寥无几,缺口极大。此外,依托国家帮扶政策,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学体育教师数量全部达到国家要求,但仍缺乏高学历高水平体育教师的引进,体育教师年龄阶以老年和青年为主,中年体育教师出现断层,而且由于青年教师的超负荷工作量导致县内中学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次数较少。再次,北川县内中学基本设置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机构、人员、规章制度,而且各个学校保证了每日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时间要求,但课外体育活动的执行性仍有待提高。此外,在当下政策的引导下,校级领导、体育主任、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认知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依旧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村中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学生对学校体育认知程度不够,仍需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家长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不到位,普遍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认为学习好一切皆好,从而影响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2)针对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首先,应以政府为主导继续完善相关政策。第二,以高校为依托开展特色课外体育活动。第三,以学校自身为主体整合资源,落实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政策。第四,提高各主体思想认知。第五,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并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第六,继续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安全问题。
二、体育教师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师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 |
1学校体育面临的核心问题:“被动体育”胜于“主动体育” |
2学校体育问题的解决之道:通过“玩”,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 |
领会“双减”深刻意涵助力学校体育改革 |
1“双减”的背景与深刻意涵 |
1.1突如其来但坚定推进的“双减” |
1.2背景深刻且意义深远的“双减” |
1.3体育有“机”也有“危”的“双减” |
1.4多管齐下“组合拳”中的“双减” |
2“双减”助力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 |
2.1助力补齐学生体质健康短板 |
2.2助力建设体教融合相关特色学校 |
2.3助力实现体育课程“教会、勤练、常赛” |
2.4助力学生体育学业评价和升学体育考试的科学化 |
2.5助力体育与劳动、国防、安全、科技、艺术教育相结合 |
“双减”政策契机下学校体育如何主动求变 |
坚守与突破:“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的价值与使命 |
1“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应做好“三个坚守” |
1.1坚守学校体育的主阵地,让运动场更有“温度” |
1.2坚守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底线,让全民共享学校体育的“红利” |
1.3坚守以体育人的功能与价值,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
2“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应做到“三个突破” |
2.1突破固有教育思维,从“传统体育”向“新时代体育”转变 |
2.2突破固有教学模式,从“孤军奋战”向“家校社联动”转变 |
2.3突破固有评价体系,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
“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思考 |
1课外体育活动的现存困境及理论归因 |
2“双减”政策为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提供契机 |
3“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路径 |
4结束语 |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实践之策 |
1学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更新之策 |
2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优化之策 |
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组织之策 |
(2)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统计分析法 |
三、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现状调查 |
(一)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内容及其比例 |
(二)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学生参与比例 |
(三)学生参与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的目的与兴趣调查 |
1.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的目的 |
2.学生对目前学校开展的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内容的兴趣调查 |
(四)学生对学校现有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内容的喜爱调查 |
(五)学生对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活动方式的态度调查 |
1.学生对现有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活动方式的喜爱 |
2.学生期望的课外体育非遗活动(技能类)方式 |
(六)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的原因调查 |
(七)学生获取和了解体育非遗知识的途径和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教育资源建设情况 |
(八)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实施及管理的机构与人员配置 |
(九)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收获 |
(十)学生对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德育功能的评价 |
(十一)学生对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智育功能的评价 |
(十二)学生对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体育功能的评价 |
(十三)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在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
(十四)学生在参与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活动前后的态度转变 |
(十五)学生参与学校课外体育非遗传承活动的忠诚度 |
(十六)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环境的营造情况 |
(十七)家长对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的态度 |
四、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的内容设置、活动方式与学生需求间的矛盾 |
(二)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师资和学习资源仍旧薄弱,活动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
(三)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的体育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
(四)学业压力重、家长的支持度低对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推广的阻碍 |
五、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改革建议 |
(一)构建学校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层次化的内容体系 |
(二)完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创新活动方式 |
(三)加强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资源建设 |
(四)完善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活动的监督机制 |
(五)加强课外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体育教育功能 |
(六)响应国家“减负”号召,减轻学业压力,改变家长态度,提升学生积极性 |
(7)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 研究评述 |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初选指标体系 |
3.2.2 确定咨询专家 |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
3.2.5 确定指标体系 |
3.3 小结 |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被试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资料法 |
4.3.2 问卷调查法 |
4.3.3 数理统计法 |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5 小结 |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被试 |
5.3 研究方法 |
5.3.1 问卷调查法 |
5.3.2 数理统计法 |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
学习工作经历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基于“小篮球计划”的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小篮球运动 |
2.1.2 小篮球计划 |
2.2 国内关于对小篮球运动的研究 |
2.2.1 关于小篮球运动开展目的研究 |
2.2.2 关于小篮球运动发展现状研究 |
2.2.3 关于小篮球运动教学模式研究 |
2.2.4 关于小篮球运动校本课程研究 |
2.2.5 关于小篮球运动学校推广研究 |
2.3 国外关于对小篮球运动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田野调查法 |
3.2.5 案例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3.3.1 研究重点 |
3.3.2 研究创新点 |
3.4 研究思路图解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小篮球计划下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价值功能定位分析 |
4.1.1 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教育价值 |
4.1.2 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健身价值 |
4.1.3 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娱乐价值 |
4.2 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社会环境因子分析 |
4.2.2 学校环境因子分析 |
4.2.3 家庭环境因子分析 |
4.2.4 个人因素因子分析 |
4.3 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
4.3.1 济宁市小学学生参与小篮球运动的状况分析 |
4.3.2 济宁市小学体育课中小篮球教学的状况分析 |
4.3.3 济宁市小学课外小篮球活动开展的状况分析 |
4.3.4 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队伍建设的状况分析 |
4.4 济宁市任城区观音阁小学小篮球运动特色开展的个案研究 |
4.4.1 以小篮球运动为特色推进校园篮球建设 |
4.4.2 以小篮球运动为特色提升校园篮球品牌 |
4.4.3 以小篮球运动为特色丰富校园篮球活动 |
4.4.4 个案研究总结 |
4.5 小篮球计划下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推进策略 |
4.5.1 加强小篮球运动宣传度,赢得家长和领导信任 |
4.5.2 教师与外聘教练相结合,开发小篮球校本课程 |
4.5.3 优化小篮球教学的体系,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
4.5.4 加强校地协同发展机制,创新训练和竞赛模式 |
4.5.5 借力篮球特色学校推广,提升学校小篮球氛围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1 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状况的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状况的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4 部分调研照片 |
(10)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聚焦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现状,是国家政策的迫切需要 |
1.1.2 加大五区合一地区的关照力度,是国家政策的现实需求 |
1.1.3 课外体育活动对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观察法 |
2.3 研究流程 |
2.3.1 研究阶段划分 |
2.3.2 研究技术路线 |
2.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2.4.1 研究重点 |
2.4.2 研究难点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汶川地震”前后不同时期北川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
3.1.1 “汶川地震”前北川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
3.1.2 灾难发生时期北川县教育系统受灾情况分析 |
3.1.3 过渡时期北川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
3.1.4 重建时期北川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
3.2 目前北川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 |
3.2.1 北川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现状 |
3.2.2 北川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
3.2.3 北川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保障条件现状调查分析 |
3.2.4 影响北川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因素分析 |
3.2.5 北川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需提高方面情况调查 |
3.3 北川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策分析 |
3.3.1 以政府为主导继续完善或落实相关政策 |
3.3.2 以高校为依托开展特色课外体育活动 |
3.3.3 以学校自身为主体整合资源,并落实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政策 |
3.3.4 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知 |
3.3.5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
3.3.6 继续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安全问题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体育教师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J]. 专家组.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11)
- [2]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 张勤.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兰州市高级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改进研究[D]. 张梦涵.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国家重点帮扶县学校体育发展调查研究 ——以柯坪县为例[D]. 吕伟.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5]“三点半难题”背景下株洲市小学课外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困境及路径研究[D]. 钟江南.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6]海口市城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D]. 吴海花.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7]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9]基于“小篮球计划”的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研究[D]. 栗善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10]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薛光鑫. 天津体育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