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振碎石桩断桩事故分析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孟宪中[1](2014)在《振冲碎石桩在曹妃甸储油罐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在沿海城市进行了大量填海造地工程。然而,填海地基承载力一般不能满足建筑物设计要求。填海地层与陆基地层不同,该地层固结程度差,含水量大,强度低,沉降控制难度大。实践表明,该种地基处理中采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安全性和良好的加固效果。本文以曹妃甸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工程项目为依托,根据该工程特点,综合对比分析地基加固处理方法,优先选用振冲碎石桩加固储罐地基。论文在系统分析振冲碎石桩加固机理的基础上,由经验公式结合工程地质情况确定了振冲碎石桩的设计参数,进行振冲碎石桩加固施工方案设计,并制定了施工工艺流程。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串桩现象,由串桩导致造孔不到底问题,严重影响地基加固处理质量。对此,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现场串桩问题的处理方法,即利用调高水压冲刷搬运作用、于硬层提高留振电流渐变软层、频繁启动振冲器等方法。实践证明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油罐地基,既可降低地基加固处理费用,又能消除地基固结沉降,是一种经济合理的油罐地基加固方法。论文运用现场静载试验、标准贯入、静力触探、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等检测方法对地基加固体进行检测,同时对桩间土钻孔取土、埋设压力盒进行测试,经综合对比分析,结合理论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油罐地基的设计方案是可行有效的。
程宏生[2](2010)在《CFG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CFG桩复合地基技术是软土地基处理中一种实用、经济、适应性广的大面积软基处理的有效方法,在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加固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本文指出了我国当前高速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各种软基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对复合地基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其次,总结了刚性桩复合地基处治原理,并对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进行研究,同时对CFG桩复合地基破坏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利用刚性桩复合地基研究成果,分析了刚性桩的两种荷载传递模式,即基于双折线模型和双曲线模型的荷载传递方法,并基于上述荷载传递函数,对CFG桩复合地基桩土体系荷载传递机理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CFG桩单桩竖向承载力、桩间土容许承载力计算方法,对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现有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CFG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进行研究。通过MSC.Marc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了CFG桩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及变形机理,获得了路堤施工过程中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转移和变化的规律。最后,基于目前CFG桩复合地基几种施工工艺的探讨,总结了CFG桩复合地基施工注意事项及质量检验标准和方法。文末通过某实际工程检验CFG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的效果,为相关设计和施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钮杰[3](2010)在《水泥土搅拌桩优化设计探究》文中指出水泥土搅拌桩设计原理是利用水泥(或其他类似材料,如石灰)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搅拌机械,在一定深度范围(一般为10~20米)把地基土与水泥等固化剂强行搅拌,固化后形成具有抗渗止水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土桩,并与庄周土体共同承担上部荷载。该工法现已广泛用于房屋土建、地下储油罐、防洪蓄水堤坝、公路工程、铁路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以及基坑围护结构,有时也用在防水帷幕等类工程,并在这些工程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改善了水泥土桩的成桩工艺,因而水泥土搅拌桩的优点也表现地越来越突出。一般认为水泥土桩的优点有这样几点:①水泥土搅拌桩利用了土体本身的承载能力,这在原则上是我们工程界普遍追求的较理想的状态,这样就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②水泥搅拌桩在地基处理施工中对原状土结构的扰动也相对较小,同时对整个结构的设计施工也起到了较好的保证作用;③水泥土桩在经济上节约的特点也是其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但随着工程结构的日益复杂和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上部结构对地基和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水泥土桩作为复合地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作用,但设计和施工难度也在不断加大:①基坑深度的不断增加,从目前现状来看,利用水泥土桩作为支护结构的深度也受到了明显的限制,这就使水泥土搅拌桩的缺点也明显暴露出来;②水泥土搅拌桩本身是水泥和土体经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因而它的性质(主要是桩身的压缩性的变形)并不是像单一物质结构那么稳定,它的强度也只是介于土体和水泥体之间,往往达不到图纸要求的强度,因而,目前工程上为应对水泥土桩的这些缺陷,通过加入各种结构或构造措施来提高水泥土桩的强度。文章在理解水泥土搅拌桩基本性质及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四章内容对其物理力学性质及设计方法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是将重点放在设计、施工上,对于理论的部分只是作为上述内容的基本备用知识,没有着重的论述,在正文中将紧紧抓住这两条主线,力求在改善设计及施工上提出新的见解并研究其可行性,并在最后通过设计实例来体现优化设计的思想和实现的过程。
刘琴[4](2008)在《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时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手段,复合地基近年来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复合地基计算理论却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因此,复合地基计算理论的研究成为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岩土工程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复合地基中准确计算沉降及合理控制沉降都非常重要,根据这种情况提出了更适用于复合地基的按沉降控制的复合地基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方法既可保证建筑物安全又可节省工程投资。目前复合地基沉降理论仍不成熟,因此需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沉降理论,提高复合地基位移场的计算精度。沉降的时间效应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但是目前对复合地基沉降时间效应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复合基础设计中如能有效地预估其沉降将对控制建筑物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考虑沉降时间效应才能更好地提高复合地基沉降的计算水平,才能完善和发展复合地基计算理论,有利于复合地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CFG桩复合地基作为一种经济和可靠的地基处理新技术,是岩土工程领域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虽已广泛地应用于基础工程中,但是同样存在沉降计算理论相对落后于工程实践的问题。本文分别从理论推导、工程实测和数值模拟三方面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时间效应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首先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和比奥固结方程超孔隙水压力三维解析解,推导出了一种由超孔隙水压力求解CFG桩复合地基固结度的计算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了反映沉降时效性的CFG桩复合地基任意时刻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同时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讨论了荷载水平、垫层厚度、垫层模量、桩以及桩间土模量、置换率、桩长等主要设计参数对CFG桩复合地基桩身和桩间土沉降的影响,以期能对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改进和发展、以及CFG桩复合地基的推广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作用。
曹合恩[5](2007)在《高速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回顾了CFG桩的产生过程和发展情况,归纳了CFG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详细分析了面积比公式和应力比公式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并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同时,本文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现状,比较了各种沉降计算方法,提出各自的适用性。推导了复合模量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关系,从而得出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经验公式。褥垫技术是CFG桩复合地基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在进行褥垫层设置及施工中必须根据工程及场地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以有限元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本文介绍了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的系统模块、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及其在土建交通工程中的功能和技术特色。对CFG桩复合地基计算时采用的简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桩承载力有限元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ADINA有限元计算的具体步骤,给出了计算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整理,与现场实测P-S曲线对比,对比表明,ADINA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实测数据的定性趋势基本一致,并且定量大小比较接近。结合CFG桩复合地基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比较了振动沉管法和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方法两种施工工艺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然后以京承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麦辛路互通式立交桥过渡段采用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工艺进行地基处理为例,分析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方法中的施工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套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
王瑞芳[6](2003)在《CFG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提高软弱地基的强度,降低软弱地基的压缩性,减少基础的沉降和差异性沉降。在目前的地基处理中,复合地基应用很广泛。目前,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实践,其工作机理及变形计算还未完全弄清。本文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 1.复合地基的承载作用实际是桩—土—褥垫层—承台协调变形、共同工作的过程。由于复合地基尤其是群桩复合地基的共同作用影响因素很多,其机理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本文用ANSYS大型有限元程序,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单桩竖向荷载下、群桩竖向荷载下的应力比、沉降、桩体轴向应力分布、土体荷载分担比随s/d、L/d、Ep/Es等因素的变化的分布规律,及大面积群桩与单桩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 2.和桩基相比,复合地基一般沉降过大,若不能合理控制沉降量,易使上部结构产生裂缝或倾斜。按沉降控制设计理论比按承载力控制设计理论更严格,也更合理。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很多,复合模量法是用得最多的一种。传统的复合模量计算公式Ecs=mEp+(1-m)Es是在特定条件下才成立,对一般粘结强度桩和高粘结强度桩(如CFG桩)复合地基并不适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更合理、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计算复合模量的公式,并结合工程实例来证明它的合理性。
贾超峰[7](2000)在《干振碎石桩断桩事故分析及处理》文中提出通过对某砖混住宅干振碎石桩复合地基事故原因分析 ,提出了复合地基及桩基设计、施工、管理、试验等方面值得借鉴的一些问题。
陈新社,刘福远[8](1993)在《干振碎石桩断桩事故分析及处理》文中认为通过对某砖混住宅干振碎石桩复合地基事故原因分析,提出了复合地基及桩基设计、施工、管理、试验等方面值得借鉴的一些问题。
二、干振碎石桩断桩事故分析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振碎石桩断桩事故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振冲碎石桩在曹妃甸储油罐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填海地层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填海地层研究现状 |
1.2.3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1.2.4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变形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线路 |
2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的作用及加固原理 |
2.1 曹妃甸工程与地质概况 |
2.1.1 工程概况 |
2.1.2 地质概况 |
2.2 振冲法作用机理 |
2.3 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原理 |
2.3.1 对松散土(砂土)加固原理 |
2.3.2 对软弱粘土的加固原理 |
2.4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功能 |
3 振冲碎石桩加固填海地基的设计 |
3.1 填海地基的土体性质 |
3.2 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
3.3 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 |
3.4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固结计算 |
4 曹妃甸储油罐建设项目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参数 |
4.1 桩土面积比 |
4.2 密实电流与留振时间 |
4.3 填料量 |
4.4 桩距设计计算 |
4.5 桩长、桩径及处理范围确定 |
4.6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平面设计图及要求 |
5 曹妃甸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工艺步骤及难点控制 |
5.1 施工机具与设备 |
5.2 施工工艺 |
5.2.1 施工原则 |
5.2.2 施工参数 |
5.2.3 施工步骤 |
5.3 施工过程中关键过程、串桩难点的控制措施 |
5.3.1 桩位偏差控制 |
5.3.2 桩长偏差控制 |
5.3.3 填料量控制 |
5.3.4 施工技术参数控制 |
5.3.5 防止抱卡振冲器的控制 |
5.3.6 桩顶密实度的控制 |
5.3.7 防止串桩的控制 |
5.3.8 振冲碎石桩变径措施 |
5.3.9 其他常见问题的控制 |
6 曹妃甸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 |
6.1 设计对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的要求 |
6.2 检测工作布置及方法 |
6.2.1 检测工作布置 |
6.2.2 静载试验 |
6.2.3 桩间土测试 |
6.2.4 桩体测试 |
6.2.5 桩土应力比测试 |
6.3 检测工作量完成情况 |
6.4 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
6.5 理论分析与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从事项目和发表论文 |
(2)CFG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软基处理概述 |
1.1.1 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
1.1.2 高速公路软基问题 |
1.1.3 软基处理概述 |
1.2 复合地基概述 |
1.2.1 复合地基概念与分类 |
1.2.2 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1.3 CFG桩复合地基概述 |
1.3.1 CFG桩复合地基的定义 |
1.3.2 CFG桩复合地基的产生与发展 |
1.3.3 CFG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工作 |
第二章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研究 |
2.1 加固机理研究 |
2.1.1 刚性桩复合地基处治原理 |
2.1.2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
2.2 CFG桩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
2.3 CFG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法基本原理 |
2.3.1 桩土体系荷载传递分析 |
2.3.2 荷载传递函数 |
2.4 CFG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计算方法 |
2.4.1 基于双曲线模型的荷载传递计算方法 |
2.4.2 基于双折线模型的荷载传递计算方法 |
2.4.3 工程实例分析 |
2.5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理论 |
2.5.1 CFG桩单桩竖向承载力 |
2.5.2 桩间土容许承载力 |
2.5.3 桩土应力比 |
2.5.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2.5.5 CFG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
第三章 CFG桩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
3.1 前言 |
3.2 有限单元法概述 |
3.2.1 有限单元法的产生 |
3.2.2 有限单元法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3 有限元分析通用程序简介 |
3.2.4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
3.3 Marc有限元建模及分析 |
3.3.1 MSC.Marc三维有限元程序简介 |
3.3.2 MSC.Marc三维有限元建模及参数选取 |
3.3.3 MSC.Marc三维有限元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CFG桩复合地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检验 |
4.1 CFG桩复合地基施工技术概述 |
4.2 CFG桩复合地基施工准备工作 |
4.2.1 技术准备 |
4.2.2 材料准备及混合料配合比试验 |
4.2.3 工艺试验 |
4.2.4 机具准备 |
4.2.5 现场准备 |
4.3 CFG桩施工工艺 |
4.3.1 CFG桩施工工艺流程 |
4.3.2 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CFG桩施工工艺 |
4.3.3 振动沉管法CFG桩施工工艺 |
4.4 CFG桩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
4.4.1 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CFG桩施工要点 |
4.4.2 振动沉管CFG桩施工要点 |
4.4.3 CFG桩施工控制要点 |
4.4.4 CFG桩施工监理控制要点 |
4.4.5 施工注意事项 |
4.5 CFG桩复合地基质量检验 |
4.5.1 施工质量检验项目 |
4.5.2 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
4.5.3 常见质量缺陷及防治 |
4.5.4 竣工质量检测 |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5.2.1 工程地质条件 |
5.2.2 水文地质条件 |
5.3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 |
5.3.1 复合地基设计依据 |
5.3.2 复合地基设计参数 |
5.3.3 复合地基褥垫层设计 |
5.3.4 复合地基设计成果汇总 |
5.4 CFG桩复合地基施工组织设计 |
5.4.1 复合地基施工组织实际方案编制依据 |
5.4.2 CFG桩施工工艺 |
5.4.3 CFG桩施工准备 |
5.4.4 CFG桩施工技术方法 |
5.5 CFG桩复合地基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
5.5.1 质量目标 |
5.5.2 质量保证机构 |
5.5.3 质量保证措施 |
5.5.4 安全目标及措施 |
5.5.5 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 |
5.6 CFG桩复合地基处治效果评价 |
5.6.1 监测方案 |
5.6.2 检测方案 |
5.6.3 处治效果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3)水泥土搅拌桩优化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泥搅拌桩加固机理与传力规律 |
1.1.1 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机理 |
1.1.2 桩身传力规律 |
1.1.3 边荷载作用的影响 |
1.2 水泥土桩的应用 |
1.2.1 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地基 |
1.2.2 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泥土及加劲水泥土搅拌桩发展现状 |
2.1 概述 |
2.2 水泥土搅拌桩技术发展现状 |
2.3 加劲水泥土搅拌桩发展现状 |
2.3.1 加劲水泥土搅拌桩 |
2.3.2 加紧水泥土搅拌桩设计 |
2.3.3 两种桩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
3.1 概述 |
3.2 复合地基搅拌桩侧阻力研究 |
3.2.1 复合地基搅拌桩受力特性及参数 |
3.2.2 复合地基搅拌桩参数及实测数据分析 |
3.3 桩土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研究 |
3.3.1 桩土复合地基试验 |
3.3.2 实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3.4 桩土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 |
3.4.1 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试验确定 |
3.4.2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方法存在的问题 |
3.5 复合地基设计 |
3.5.1 平面布置 |
3.5.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3.5.3 确定有效桩长 |
3.6 复合地基施工 |
3.6.1 施工工艺 |
3.6.2 施工控制 |
3.6.3 质量管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土搅拌桩优化设计探究 |
4.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 |
4.1.1 水泥土搅拌桩设计 |
4.1.2 基础平面及桩长的优化处理 |
4.2 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质量问题 |
4.2.1 水泥土搅拌桩工法的可行性 |
4.2.2 水泥土搅拌桩在我国的应用 |
4.2.3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质量问题及其原因 |
4.3 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检测方法 |
4.3.1 水泥土搅拌桩检测方法简介 |
4.3.2 桩体强度检测 |
4.3.3 桩长及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 |
4.4 当前水泥土搅拌桩问题的解决办法 |
4.4.1 优化施工工艺 |
4.4.2 完善检测方法 |
4.5 水泥土搅拌桩优化设计实例 |
4.5.1 工程概况及土层性质 |
4.5.2 设计计算 |
4.6 其他优化措施 |
4.6.1 垫层效应 |
4.6.2 搅拌桩承台设置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时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软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分类 |
1.2.1 软土的工程特性 |
1.2.2 软土的分类及其特征 |
1.3 复合地基研究应用发展概况 |
1.3.1 复合地基目前的固结研究 |
1.3.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发展 |
1.3.3 CFG 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成桩引起的初始超孔隙水压力分析与计算 |
2.1 概述 |
2.2 成桩机理分析方法 |
2.2.1 圆孔扩张法 |
2.2.2 有限单元法 |
2.3 桩体施工对周围土体的影响 |
2.4 成桩引起的桩周土体的的超孔隙水压力的研究 |
2.5 成桩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 |
2.5.1 初始超静孔隙水压力沿径向分布规律 |
2.5.2 初始超静孔隙水压力沿深度分布规律 |
2.6 桩周土中考虑深度效应的初始超孔隙水压力的计算 |
2.6.1 经典理论 |
2.6.2 研究成果 |
2.6.3 CFG 桩成桩影响范围 |
2.6.4 CFG 桩孔压参数影响分析 |
第3章 超孔隙水压力的解析解及固结度计算 |
3.1 固结理论的发展 |
3.2 桩周土体的固结模型 |
3.2.1 苏德巴格模型 |
3.2.2 罗伊桩端球面扩散模型 |
3.2.3 埃斯里格沉桩后土体再固结模型 |
3.2.4 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水一弹簧一活塞模型 |
3.3 桩周土体的固结微分方程及其解答 |
3.3.1 固结微分方程的建立 |
3.3.2 固结微分方程的解答 |
3.3.3 考虑固结过程的超孔隙水压力的三维解析解 |
3.4 考虑超孔隙水压力的CFG 桩复合地基固结度计算 |
3.4.1 固结度计算 |
3.4.2 算例与分析 |
第4章 有限元法在CFG 桩复合地基分析中的应用 |
4.1 有限单元法 |
4.1.1 有限元法概述 |
4.1.2 总应力与有效应力 |
4.1.3 有效应力分析基本方程 |
4.1.4 饱和土的静力固结有限元法 |
4.2 有限元软件ABAQUS 简述 |
4.2.1 ABAQUS 主要模块介绍 |
4.2.2 CAE 特征及功能介绍 |
4.3 ABAQUS 中莫尔-库仑本构模型简介 |
4.3.1 模型特征 |
4.3.2 屈服准则 |
4.3.3 应变张量 |
4.3.4 屈服特性 |
4.3.5 流动法则 |
4.4 ABAQUS 分析土固结的可行性 |
4.5 基于 ABAQUS 的CFG 桩复合地基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
4.5.1 基本假设 |
4.5.2 计算模型及范围 |
4.5.3 荷载分布 |
4.5.4 边界条件假定 |
4.5.5 单元类型及本构关系 |
4.5.6 接触的建立 |
4.5.7 施加初始地应力 |
第5章 考虑时间效应的 CFG 桩复合地基沉降分析 |
5.1 引言 |
5.2 CFG 桩复合地基沉降时效分析 |
5.2.1 CFG 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机理 |
5.2.2 CFG 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5.2.3 CFG 桩复合地基沉降时效计算 |
5.3 CFG 桩复合地基沉降时效数值分析 |
5.3.1 工程概况 |
5.3.2 理论计算 |
5.3.3 有限元计算 |
5.3.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4 CFG 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因素 |
5.4.1 荷载变化的影响 |
5.4.2 褥垫层厚度的影响 |
5.4.3 褥垫层模量的影响 |
5.4.4 桩长的影响 |
5.4.5 桩体模量的影响 |
5.4.6 桩间土模量的影响 |
5.4.7 置换率的影响 |
5.4.8 上下土层模量比的影响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高速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复合地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复合地基破坏模式 |
1.4 CFG桩复合地基概述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 |
1.7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及承载力计算 |
2.1 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 |
2.1.1 桩体的置换作用 |
2.1.2 褥垫层的作用 |
2.1.3 挤密和加筋的作用 |
2.1.4 桩体的排水作用 |
2.2 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
2.3 桩体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
2.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
2.5 实例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分析 |
3.1 CFG桩复合地基变形研究现状 |
3.1.1 解析法 |
3.1.2 数值解法 |
3.1.3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经验公式 |
3.2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经验公式的探讨 |
3.3 CFG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作用机理分析 |
4.1 褥垫层的作用 |
4.2 褥垫层刚度(模量)对复合地基的影响 |
4.3 褥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CFG桩单桩复合地基数值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原理及应用 |
5.1.1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5.1.2 有限元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简介 |
5.2 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 ADINA系统概述 |
5.3 CFG桩单桩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的简化处理 |
5.4 单桩承载力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5.5 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CFG桩复合地基施工要点及控制措施 |
6.1 CFG桩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
6.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对施工的要求 |
6.3 长螺旋钻管内泵压 CFG桩施工准备及技术措施 |
6.3.1 施工准备 |
6.3.2 施工技术措施 |
6.4 长螺旋钻管内泵压 CFG桩施工工艺 |
6.4.1 施工设备 |
6.4.2 施工程序 |
6.5 CFG桩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质量按制措施 |
6.6 清土及 CFG桩桩头处理 |
6.6.1 弃土清运 |
6.6.2 桩头处理 |
6.7 褥垫层铺设 |
6.8 冬季施工措施 |
6.8.1 施工前场地要求 |
6.8.2 CFG桩冬季施工要求 |
6.8.3 CFG桩和桩间土成品保护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CFG桩施工质量检验及验收 |
7.1 CFG桩施工质量检测 |
7.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对质量检验的要求 |
7.3 CFG桩复合地基施工验收 |
7.4 实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8.2.1 理论研究方面 |
8.2.2 设计计算方面 |
8.2.3 CFG桩复合地基检测方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CFG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概述 |
1.1 前言 |
1.2 复合地基基本理论概述 |
1.3 CFG桩复合地基概述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CFG桩复合地基数值分析 |
2.1 有限元分析及模型 |
2.2 ANSYS有限元程序 |
2.3 单桩竖向荷载下数值分析 |
2.4 群桩竖向荷载下数值分析 |
2.5 大面积群桩与单桩有限元计算对比 |
第三章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3.1 按沉降控制理论基本方法 |
3.2 复合模量分析 |
3.3 CFG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
3.4 几种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干振碎石桩断桩事故分析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振冲碎石桩在曹妃甸储油罐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孟宪中. 南京大学, 2014(03)
- [2]CFG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与应用[D]. 程宏生. 中南大学, 2010(03)
- [3]水泥土搅拌桩优化设计探究[D]. 钮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4]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时效分析[D]. 刘琴. 湖南大学, 2008(01)
- [5]高速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与施工技术研究[D]. 曹合恩. 同济大学, 2007(01)
- [6]CFG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D]. 王瑞芳. 武汉科技大学, 2003(01)
- [7]干振碎石桩断桩事故分析及处理[J]. 贾超峰. 山西机械, 2000(S1)
- [8]干振碎石桩断桩事故分析及处理[J]. 陈新社,刘福远. 建筑结构, 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