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创投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章龙[1](2022)在《服务外包中的指标治理悖论——基于支配权视角》文中指出服务外包中的指标治理之任务是以抽象性具化和复杂性简化对过程进行清晰化监控,继而实现预期的公共价值。研究选取"极端案例",在保证指标治理过程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去追问指标治理能否完成任务。分析发现,当丰富的情境在抽象性具化和复杂性简化的过程中不断被压缩为特定的指标时,必然会为权力留有支配的余地,进而"可治理的社会"是朝着特定的方向而呈现的产物。所以,再严格客观和公开一致的指标治理也只能保证过程的严谨,而治理的方向却由在支配权博弈中的优势行动者决定,继而使得指标治理难以完成任务,这就是指标治理的自反性悖论所在。
耿凌楠[2](2021)在《医疗保健和技术:数字医学的开端》文中提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开启下一个万亿美元产业。去年(2019年)1月,在费城经营着数家医院的杰斐逊医疗首席执行官斯蒂芬·克拉斯科与一家银行的老板聊天。这位金融家对他说,20年前,医疗保健业和银行业是仅剩的两个尚未欣然支持消费者和数字革命的行业。"现在,"据克拉斯科回忆那人当时还说,"就剩你们了。"
邓桂垚,侯光明[3](2021)在《青年导演成长之路:扶植计划评述与胜任特征解析》文中研究表明青年导演是电影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随着电影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电影导演人才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近年来,电影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产业的孵化功能逐渐凸显,青年导演人才不断涌现,行业内关于新兴导演的扶持培养计划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具体的青年导演扶持孵化执行过程中,很多平台出现扶持效率低、项目成活率低、各平台之间存在项目重叠等问题。文章以青年导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的开展情况、选拔过程研究,通过文献研究、
华玥琪[4](2021)在《目标与成效:社会组织项目运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
杨熠[5](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培育与发展研究 ——以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初,欧美等国家先后推出了大量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鉴于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必要,现有人员已不能满足对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基本需求,社会工作的理念首次被提出,成批的志愿服务人员也由此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法律的完善,志愿者服务组织与志愿服务事业也开始兴起,社会服务的进步依托于庞大的社会工作者团队与志愿者服务组织,在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人员中,老年志愿者凭借其丰富的阅历、充足的时间与饱满的热情,进阶为最合适的志愿服务人员。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中老年人口众多,志愿者服务组织既是其发挥资源优势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渠道。老年志愿者的兴起,极大地缓解人口老龄化为社会带来的压力,使“以老帮老”的新模式贯彻的更为彻底。然而,鉴于我国社会工作服务发展较晚,对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尚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与法律规章,组织目前还处于依靠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指标等方式推进,由社区服务中心和福利机构提供的尴尬局面。严重的社区行政化、命令与服从的隶属关系极大地限制了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发展,阻碍了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进步,因此,如何培养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自主观念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性与多元性则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笔者在实习期间接触到的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为例,通过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发展中面临缺乏资金支持、组织人员架构模糊、培训、激励机制欠缺等多方面问题。通过社会工作介入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完善了组织的管理制度、合理分配了成员岗位、提升了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协助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发展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帮助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健全老年志愿服务体系,使其成为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引领者,改善现有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弱自主性,推动我国老年志愿服务事业稳步发展。
朱甜甜[6](2021)在《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天津市S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区工作者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能力建设不容忽视。由政府和街道引进社会工作督导的方式,促进社区工作者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以及社区内生性力量的发展,激发社区服务的活力。本文基于成就需要理论、职业发展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从社会工作督导自身教育性因素、价值观因素、实践性因素、专业支持性因素、行政性因素等5个方面以及外在环境因素对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笔者对天津市南开区C街道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项目进行细致了解和深入调查,从该项目为立足点进行一次经验研究,一方面延伸现有的研究领域,另外一方面,扩充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实践途径,提高社区工作者社区服务能力专业化水平,保障社区治理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文献资料,按照项目的运行流程进行详细描述,从项目的初期构思、运行、执行情况评估等三个方面的逻辑对其进行解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现项目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发挥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优势。在论文结尾的讨论部分,从社会工作督导助推层面、外在环境层面对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提出建议。
周文莹[7](2020)在《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政策方向的指引下,科技创新是将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又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科技金融作为两者有效的结合,必然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为了扶持从孵化培育期到初创期直至成长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内所有的科创公司,传统金融必须完成底层逻辑的迭代更新从而转换为科技金融思维。同时在中国现有金融体系框架下,早期或者中小型的科创企业在获得一轮轮风险股权投资资金之外,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银行,因此专门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银行是助力我国科创腾飞的重要金融力量。近十年来我国科技银行呈现了多样化发展,中资银行科技支行,互联网银行,民营科技银行,外资背景的科技银行等等,均是在科技银行探索之路上做的多种尝试。其中A科技银行作为拥有国际知名科技银行股东背景的合资银行,自带成功科技银行基因,要落地于中国市场并生根发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土化战略。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基于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以A科技银行作为目标研究主体,通过与其境外母行硅谷银行的业务发展差异比较,层层分析内外部原因,在差异化对比的基础上,逐步得出中国科技银行的发展解决方案。A科技银行作为发展洪流中的一脉,其与众不同的资源能力和国际成功经验是整个市场中的亮点,被寄予了发展厚望。在进入中国之后,A科技银行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环境与西方经济体国家完全不同,要将其母行在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照搬到中国来,势必要进行银行本土化战略改造,而改造的前提必须是对本地市场进行充分彻底的研究和了解,然后再借用SWOT分析框架来为银行制定进一步的细化战略。本文从理论基础出发,在对中国科技银行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与银行自身资源能力优势等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总结了A科技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关键点,并提出本土化战略需要从业务风控特殊性、目标客户选择、与本地产业的融合度、与本地资本市场和生态圈的合作关系、与本地监管的有效对接等多方面多维度来进行考量,最终实现业务、客户、品牌、渠道、合作、系统、产品、人才和公司治理的全面本土化。在A科技银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外,本文还对配合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保障措施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指出科创生态圈、法律体系、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等外部环境需要也要实施配合保障,优化科创发展环境,辅助市场自我纠正,顺应经济发展大潮的同时,也为科技银行和科创企业发展铺平了道路。通过A科技银行自身的本土化适应外加外部环境向核心区域的不断靠拢,中国的科技银行和科技金融必会在不久的将来创造辉煌。
雷江平[8](2020)在《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从建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劳动关系,从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一化三改”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劳动关系领域出台了有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劳动保险、社会福利和工会制度等一整套劳动关系政策,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逐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晰。中国共产党在劳动关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对于协调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作为重要社会关系的劳动关系的发展,更需要不断化解在劳动领域的矛盾与冲突,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劳动关系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立足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期实践,对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进行了初探,分析了问题,解剖了案例,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则目标和对策措施。本研究的主体一共有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诸如劳动关系及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等进行解读。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的逻辑,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本章是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实践探索的分析,在对不同历史阶段劳动关系实践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建党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成效与基本经验。本章是本文分析的经验基础。第四部分探索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建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的中国化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最后总结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生成逻辑和历史地位。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形成的原因,问题主要来自制度体系、协商机制等方面,而形成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人代际更替、新媒体广泛应用,以及“三新”就业模式带来的挑战等。第六部分主要分析地方或基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并以此探讨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工会如何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或劳动关系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七部分主要分析面对新挑战或障碍,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方针政策调整和具体的实施对策。总之,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劳动关系总体是和谐的、稳定的。与此同时,也面临诸如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劳动关系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下发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成为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推动实现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白璐[9](2020)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内卷化”困境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X项目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向,政府将一大批和民生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因此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在全国各地发展的如火如荼。但在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有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却偏离了改革的初衷,服务承包、共同治理的美好愿景并未实现,使得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走向了“内卷化”趋势。可以说,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内卷化”困境已然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X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内卷化”理论,通过描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从而探索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内卷化”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发现项目中“内卷化”困境形成不仅仅是由于外部行政力量因素的干预及内部组织结构的精细化,更重要的是忽视服务对象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致使服务对象被动参与社会工作服务,进而使的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呈现一种无法发展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强调重视及充分发挥服务对象在服务过程中的作用,激发服务对象参与动机,赋权于服务对象。期望可以为其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优化与改善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加快。
李晓悦[10](2020)在《公益创投视角下成都市初创期社会组织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生活领域也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转移,专业的社会力量开始承担一部分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组织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增长迅速,但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服务能力不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这时候“公益创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被作为一种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创新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多地展开了探索实践。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两种研究方法,运用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理论、第三方管理理论、供给理论对成都市高新区参与公益创投的初创期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尚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建议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调查结果研究表明,这类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获得了多方支持,在项目管理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服务能力也有所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组织员工专业素质不高、人员流动性大团队构建困难的问题。在财务方面,社会组织筹募资源渠道局限,对政府资助资金的依赖程度很大。在公益营销和公关方面,缺乏营销意识及能力,社会公信力不足,缺少大众的认可与支持。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社会组织层面探讨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明确监督责任,促进公益创投模式常态化。社会大众应当积极参与,增进认同。社会组织自身应当转变发展模式,注重长效机制,寻求可持续发展;提高公关营销能力,增强公信力,扩大社会影响;支持型社会组织通过加强能力建设强化支持功能,助力社会组织成长。公益创投的开展,孵化和培育了社会组织,扶持了社会公益项目,增加了社会服务供给,居民需求得以满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创投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创投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服务外包中的指标治理悖论——基于支配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现代国家如何生产“可治理的社会” |
二、支配权的潜匿与凸显:文献综述与分析思路 |
(一)支配权在指标治理文献脉络中的潜匿 |
(二)支配权的凸显: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
三、指标设置与评价程序:指标治理的全过程图景 |
(一)社会组织如何“入场” |
1.资质指标的设定:从“情境”到“指标” |
(1)资质的情境化界定:如何选择指标 |
(2)指标权重的设置:比例背后的权力 |
2.组织资质的认证:从“指标”到“分数” |
(1)组织禀赋打分与社会组织提分策略 |
(2)服务项目打分与社会组织提分策略 |
(二)社会组织如何“谢幕”? |
1.绩效指标的设定:自选动作与规定动作 |
(1)自选指标:项目进度的编码式呈现 |
(2)规定指标: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调查 |
2.绩效合同的评估:从“指标”到“数字” |
(1)过程考核中的支配性权力运作博弈 |
(2)结项考核中的指标赋值与加总排名 |
四、结 论 |
(3)青年导演成长之路:扶植计划评述与胜任特征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年导演扶持计划脉络及扶持现状 |
(一)项目成活率不高 |
(二)扶持平台众多,出现内卷化危机 |
(三)选拔测评流程单一,缺乏对导演自身能力的关注 |
二、青年导演胜任特征指标的初步提取 |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
四、CFDG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选拔过程案例分析 |
结语 |
(5)社会工作介入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培育与发展研究 ——以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志愿服务 |
2.1.2 老年志愿者 |
2.1.3 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 |
2.1.4 组织培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组织理论 |
2.2.2 增能理论 |
2.3 研究思路 |
2.4 研究目的 |
2.5 研究方法 |
2.5.1 访谈法 |
2.5.2 观察法 |
2.5.3 行动研究法 |
2.5.4 问卷调查法 |
第三章 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发展状况分析 |
3.1 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基本情况 |
3.2 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优势 |
3.2.1 成员阅历丰富,时间精力充裕 |
3.2.2 服务理念明确,积极且正向 |
3.2.3 服务时间规律,服务持续性较强 |
3.3 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发展困境 |
3.3.1 组织制度缺失,人员架构混乱 |
3.3.2 招募方式单一,筛选规则不明确 |
3.3.3 培训方向狭窄,文化培育缺失 |
3.3.4 激励意识淡薄,管理理念滞后 |
3.3.5 资金来源匮乏,运行遭遇瓶颈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培育与发展 |
4.1 社会工作介入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培育与发展方案 |
4.1.1 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培育目标 |
4.1.2 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培育方案设计 |
4.2 社会工作介入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培育与发展过程 |
4.2.1 订立组织制度,完善人员架构 |
4.2.2 丰富招募方式,合理分配人员 |
4.2.3 增加文化培训,提高组织认同感 |
4.2.4 培养激励意识,提升管理理念 |
4.2.5 链接筹资渠道,培养筹资能力 |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培育与发展评估 |
5.1 过程评估 |
5.1.1 成员参与度评估 |
5.1.2 社工服务表现评估 |
5.1.3 实施过程及方法评估 |
5.2 结果评估 |
5.2.1 成效评估 |
5.2.2 影响评估 |
第六章 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培育与发展的建议 |
6.1 促进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制度订立与完善 |
6.2 提高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宣传与人才引入 |
6.3 强化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激励机制与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附录B 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筹资小组工作计划书 |
附录C 培训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天津市S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能力 |
1.3.2 专业能力 |
1.3.3 社区工作者 |
1.3.4 社会工作督导 |
1.4 理论基础 |
1.4.1 成就需要理论 |
1.4.2 职业发展理论 |
1.4.3 人力资本理论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相关研究 |
1.5.2 国内相关研究 |
1.5.3 文献评析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相关政策梳理 |
2.1.1 国家相关政策梳理 |
2.1.2 天津市相关政策梳理 |
2.2 天津市南开区C街道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1 样本的基本概况 |
2.2.2 专业能力现状 |
2.2.3 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社会工作督导自身因素 |
3.1.1 教育性因素 |
3.1.2 价值观因素 |
3.1.3 实践性因素 |
3.1.4 专业支持性因素 |
3.1.5 行政性因素 |
3.2 外在环境因素 |
第四章 社会工作督导介入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4.1 必要性分析 |
4.1.1 社会工作督导是社区工作者提供有效服务的基础 |
4.1.2 督导工作质量对服务使用者的服务成效产生间接影响 |
4.1.3 社会工作的特性助推社会工作督导机制的完善 |
4.2 可行性分析 |
4.2.1 增强社会工作督导对行政体制的适应性 |
4.2.2 增进社区工作者从“技能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 |
4.2.3 促进社会工作知识与“本土情境”的相互融合 |
第五章 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的实务过程 |
5.1 实务项目的设计与执行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目标 |
5.1.3 项目思路 |
5.1.4 项目过程描述 |
5.1.5 项目的执行 |
5.1.6 评估项目成效 |
5.2 能力提升项目的反思 |
5.2.1 项目的优势 |
5.2.2 项目中存在的不足 |
5.2.3 助推过程中的经验与实务反思 |
第六章 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建议 |
6.1 社会工作督导助推层面 |
6.1.1 激发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兴趣 |
6.1.2 引导社区工作者注重反思性学习模式 |
6.1.3 建立“双向协同伙伴”的督导关系 |
6.1.4 为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搭建平台,促进双方协作 |
6.1.5 提高社会工作督导的不可替代性 |
6.1.6 形成内部督导与外部督导优势互补 |
6.2 外在环境层面 |
6.2.1 营造良好的社区工作政策环境 |
6.2.2 创立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站和载体 |
6.2.3 加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拓展社区发展 |
6.3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一社区工作者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针对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的调查问卷 |
附录E 针对社工机构督导的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框架 |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
二、研究结论的创新 |
三、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战略管理理论 |
二、本土化战略理论 |
三、企业生态系统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选择 |
二、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战略 |
三、科技银行研究综述 |
第三章 A科技银行业务概况与资源能力分析 |
第一节 A科技银行概况分析 |
第二节 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资源能力分析 |
一、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概况 |
二、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资源能力分析 |
第四章 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社会、政策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环境分析 |
一、金融市场方面 |
二、金融监管方面 |
第三节 科创生态圈环境分析 |
第四节 竞争环境分析 |
第五章 A科技银行在中国面临的本土化挑战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A科技银行的业务现状 |
第二节 A科技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一、稳定的低成本存款增长压力较大 |
二、投贷联动融资方式在中国接受度还不高 |
三、在中国科技信贷市场上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
四、在中国与风投私募基金合作较为局限 |
五、产品引入中国后需进一步验证 |
六、对中国科创生态圈认知度不够 |
七、盈利性挑战 |
第六章 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选择 |
第一节 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整体发展定位 |
第二节 A科技银行本土化战略的SWOT分析 |
一、A科技银行的优势分析 |
二、A科技银行的劣势分析 |
三、A科技银行发展中的机会 |
四、A科技银行面临的威胁 |
第三节 A科技银行本土化战略思路与方案分析 |
一、业务本土化 |
二、客户本土化 |
三、渠道本土化和合作本土化 |
四、产品本土化 |
五、品牌本土化 |
六、系统本土化 |
七、公司治理本土化和人才本土化 |
第七章 A科技银行本土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分析 |
第一节 A科技银行的本土化战略保障措施 |
一、提升金融科技和金融大数据支撑能力 |
二、构建有利于本土化管理的组织架构 |
三、集中培养敢于创新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
第二节 外部保障措施 |
一、建立健全本地科技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 |
二、规范并完善资本市场、股权交易、知识产权抵押等公共配套 |
三、加强与政府、监管等机构的对话通道建设 |
四、完善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8)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简评 |
三、研究逻辑与方法 |
(一)研究逻辑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劳动关系 |
(二)劳动关系冲突 |
(三)和谐劳动关系 |
二、基础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在海外的发展 |
(三)其它劳动关系理论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逻辑分析 |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逻辑 |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属性所决定的 |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所决定的 |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由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历史逻辑 |
(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最高目标 |
(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方针 |
(三)通过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 |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逻辑 |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促进企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 |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探索 |
一、和谐劳动关系的探索过程 |
(一)“劳资两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 |
(二)调整劳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 |
(三)建立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 |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 |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成效 |
(一)职工合法权益逐步得到保障 |
(二)职工参与制度逐步建构与完善 |
(三)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健全 |
(四)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逐步建立 |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经验 |
(一)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
(二)多方参与,以工会为主体 |
(三)以劳资和谐为核心理念 |
(四)以协商协调为主要手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探索 |
一、理论探索的基本过程 |
(一)和谐劳动关系命题的提出 |
(二)和谐劳动关系理论的基本形成 |
(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
二、理论探索的主要成果 |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逐步确立 |
(二)在宏观层面,积极创新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
(三)在中观层面,加强区域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 |
(四)在微观层面,大力推进劳动争议“大调解”机制建设 |
(五)在操作层面,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风险评估机制 |
三、理论成果的生成逻辑 |
(一)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国情特征 |
(二)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初级阶段特征 |
(三)理论成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四、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 |
(一)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 |
(二)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剖析 |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统一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尚未形成 |
(二)三方协商机制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
(三)冲突事件破坏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 |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
(三)经济下行压力和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 |
(四)农民工群体和职工队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
(五) “三新”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六)新媒体广泛应用和外部势力渗透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案例分析 |
一、实验探索:正在形成的地方/基层经验 |
(一)激活基层工会:深圳工会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 |
(二)培育社会组织:狮山树本产业家园 |
(三)前端化解冲突:广州市海珠区“三方联调中心” |
二、有效化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选择 |
(一)劳资冲突的化解与路径选择 |
(二)实践探索实现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逻辑 |
三、适应与变革:中国工会在开放中演进 |
(一)演进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局限 |
(二)在变革中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完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和对策 |
一、进一步明确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 |
(一)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二)以互利双赢为目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三)以法治方式为抓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四)以作风建设为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二、进一步完善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
(一)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政策体系 |
(二)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 |
(三)发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 |
(四)推动实现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内卷化”困境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X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相关研究 |
1.2.2 “内卷化”理论的相关研究 |
1.2.3 本研究理论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
1.3.2 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卷化” |
1.4 研究方法 |
1.4.1 实地研究法 |
1.4.2 资料收集方式 |
1.5 理论基础 |
1.5.1 “内卷化”理论 |
1.5.2 赋权理论 |
二、X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概况分析 |
2.1 项目背景与缘起 |
2.2 项目目标 |
2.3 项目实施方法 |
2.4 项目分析 |
三、项目服务过程中的“内卷化”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
3.1 项目准备阶段的“内卷化”表现形式 |
3.1.1 需求评估的缺乏及“形式化” |
3.1.2 选择服务对象的“技巧性” |
3.2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内卷化”表现形式 |
3.2.1 服务内容的“重复性” |
3.2.2 服务对象参与的“被动性” |
3.3 终期评估过程中的“内卷化”表现形式 |
3.3.1 评估过程中的“重成效,轻服务过程” |
3.3.2 评估过程中服务对象作用未能发挥 |
3.4 X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内卷化”现象带来的影响 |
3.4.1 服务专业性弱化,形式化问题突出 |
3.4.2 资源过度集中,服务范围狭窄 |
四、X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内卷化”原因探析 |
4.1 外部行政力量的干预因素 |
4.1.1 政府购买服务体制下的“必然选择” |
4.1.2 资源依赖下的“无奈之举” |
4.2 机构内部系统的无效变革 |
4.2.1 机构内部的“自我变革” |
4.2.2 机构发展目标的“置换” |
4.3 服务对象权利的缺失 |
4.3.1 服务对象权利缺失的“被动性” |
4.3.2 服务对象权利缺失的“主动性” |
五、对策与建议 |
5.1 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促使项目专业化 |
5.2 拓宽资源获取渠道,转变机构发展观念 |
5.3 激发服务对象参与动机,助推社会工作发展 |
5.4 赋权于服务对象,发挥服务对象作用 |
六、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10)公益创投视角下成都市初创期社会组织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一)关于公益创投的研究 |
(二)关于社会组织及能力建设的研究 |
(三)关于公益创投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一)关于公益创投的研究 |
(二)关于社会组织及能力建设的研究 |
(三)关于公益创投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实地研究法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理论 |
二、第三方管理理论 |
三、供给理论 |
第一章 公益创投的模式与社会功能 |
第一节 公益创投的模式 |
一、社会组织孵化器模式 |
二、公益项目培育发展模式 |
第二节 公益创投的功能 |
一、公益创投是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的重要创新方式 |
二、公益创投是推进社会福利发展的“加速器” |
三、公益创投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 |
四、公益创投是发展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
第二章 成都市公益创投现状 |
第一节 成都市公益创投简介 |
一、项目背景 |
二、政策目标 |
第二节 成都市公益创投项目的运作流程 |
一、申报条件 |
二、成都市居民对社会服务的需求情况 |
三、成都市公益创投社会组织申报情况 |
四、成都市公益创投项目的运营情况 |
第三节 成都市公益创投的社会组织现状 |
一、申报组织的资质情况 |
二、申报组织的支持情况 |
第三章 公益创投对初创期社会组织发展的作用结果分析 |
第一节 精准培育公益服务项目 |
第二节 为初创期社会组织提供了多方支持 |
第三节 加强了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
一、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能力方面 |
二、社会组织筹募资源能力方面 |
三、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方面 |
四、社会组织项目管理能力方面 |
第四节 完善了第三方监督与评估机制 |
一、项目监测 |
二、项目中期评估 |
三、项目结项评估 |
第四章 参与成都市公益创投的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 |
一、组织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
二、薪酬待遇差,导致组织人员流动性大 |
第二节 财务方面的问题 |
一、资金来源渠道局限,过度依赖政府资助 |
二、财务管理 |
第三节 公益营销和公关方面的问题 |
一、公关营销意识淡薄且能力不足 |
二、社会公信力不足,缺少大众的认可与支持 |
第五章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一、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明确监督责任,加大扶持力度 |
二、促进公益创投模式常态化 |
第二节 社会层面 |
一、调动社会大众参与的积极性 |
二、协调沟通增进社区居民认同感 |
第三节 社会组织层面 |
一、社会组织应当转变发展模式,注重长效机制 |
二、提高公关营销能力,增强公信力,扩大社会影响 |
三、提高支持型社会组织的支持能力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创投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服务外包中的指标治理悖论——基于支配权视角[J]. 黄章龙. 天府新论, 2022(01)
- [2]医疗保健和技术:数字医学的开端[J]. 耿凌楠. 英语文摘, 2021(09)
- [3]青年导演成长之路:扶植计划评述与胜任特征解析[J]. 邓桂垚,侯光明. 电影评介, 2021(10)
- [4]目标与成效:社会组织项目运作机制研究[D]. 华玥琪.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5]社会工作介入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培育与发展研究 ——以T市X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为例[D]. 杨熠.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6]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天津市S项目为例[D]. 朱甜甜.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7]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研究[D]. 周文莹.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8]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雷江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9)
- [9]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内卷化”困境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X项目为例[D]. 白璐.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公益创投视角下成都市初创期社会组织的发展研究[D]. 李晓悦. 内蒙古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