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变化的颜色数据补偿

照明变化的颜色数据补偿

一、Color Data Compensation for Illumination Change(论文文献综述)

侯瑞[1](2021)在《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功率发光二极管(High-power LEDs)因其环保、长寿命和高能量转换效率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通用照明领域。在光效光强等性能不断提升、电路集成度不断提高的设计趋势下,大功率LED器件的热问题愈演愈烈,更多热量的累积导致LED的结温与热阻不断增大,从而引起器件的光输出功率下降、颜色偏移、芯片退化损毁等一系列可靠性问题。作为影响大功率LED器件性能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结温、热阻及光色热耦合特性的精确测量对于指导大功率LED的结构设计及散热优化至关重要。本文以实现大功率LED器件的光、色、电、热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及其耦合特性分析为目标,针对目前常规大功率LED热特性参数测量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种结温与热阻的改进测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多组测量实验进行分析验证,并对大功率LED光色特性与热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向电流的降压补偿结温测量法。首先对正向电压(FVM)结温测量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推导,充分考虑了FVM法存在的测量延迟和异常温升现象对结温测量的影响,通过引入补偿量加速电流的切换过程和非平衡载流子的复合,从而得到更为精确、完整的结温及瞬态降温曲线数据。(2)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良热界面的微分差值拟合热阻测量法。首先对常规暂态双界面(TDI)热阻测量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推导,然后针对TDI法热阻曲线分离点不易确定和测量值偏低的问题,对热接触界面进行了改良,并通过归一化和指数拟合等方法进一步降低了测量误差,得到更为精确的结壳热阻值。最后在优化的Zth曲线基础上采用结构函数分析法进一步得到大功率LED内部各层结构的热阻值。(3)提出了基于LabVIEW的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设计方案。实现了程控恒流源测试电流的精确输出以及结温、热阻、光色热耦合特性的精确测量。设计了包括恒流源输出控制、K值标定算法及瞬态热响应测量算法等程序。(4)对不同结温下大功率LED光色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多组测量实验对所提出的方法和系统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大功率LED热特性参数对其光色性能的影响,初步研究表明:结温升高会导致大功率LED的光通量及发光效率显着降低,造成器件的光谱峰值下降,峰值波长发生红移,主波长发生蓝移,色温及色度坐标发生偏移,在高温环境下大功率LED的光色性能急剧下降并趋于失效。

金睿焱[2](2021)在《基于非均匀散射效应抑制的水下图像复原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其中海洋牧场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使用水下相机作为视觉的延伸进入危险区域,在复杂海区代替潜水员对各种海洋生物资源进行现场实时观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水下环境中,散射是成像质量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在水下环境直接拍摄的图像存在对比度低、细节丢失严重,整体图像质量不佳的问题,难以应用于实践中。基于图像处理的水下图像散射效应抑制技术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然而水下环境复杂多变存在非均匀性散射:浑浊水中尺寸较大的悬浮颗粒容易造成散射辐射集中于一个方向,使得浑浊水中的图像散射强度分布不均匀;近岸海水中的彩色悬浮物如绿藻则会使不同波长的光被悬浮颗粒非均匀散射从而引发彩色散射现象,造成水下环境出现色彩偏差。当前的水下散射抑制研究工作主要以散射均匀为前提假设,因此在处理水下图像中的非均匀性散射时往往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围绕水下非均匀性散射抑制算法展开,着重研究了基于图像处理技术来抑制浑浊水中的非均匀分布散射和近岸海水中的彩色散射的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可概括如下:1、针对以往工作未能建立模型详细阐述上述非均匀性散射的问题,1)提出利用米氏散射原理和Henyey-Greenstein(H-G)函数对大尺寸悬浮颗粒造成的散射辐射非均匀分布现象进行建模分析,使用H-G函数中与颗粒尺寸有关的参数g值来描述散射的不均匀程度,建立了颗粒尺寸与散射分布不均匀之间的数学联系;2)利用麦卡特尼模型描述了彩色散射现象在富含彩色悬浮物的水下环境中产生的过程,解释了海洋牧场水体会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2、针对彩色散射,本文提出了一种算法来改善散射噪声造成的图像色彩严重偏差和对比度降低。该算法完成了三个关键任务:1)海洋牧场中的彩色散射复杂多变,以绿色或黄色为主。本文算法无需做大的改动即可处理不同颜色的彩色散射。本文算法通过分别处理海洋牧场实地采集的受绿色散射和黄色散射影响的水下图片,证明了其抑制海洋牧场中的彩色散射的性能优于现有方法;2)针对水下图像中散射剧烈变化造成的透射率估计误差,提出基于L0范数的透射率图优化方法,该方法相比传统的引导滤波器更适用于散射噪声梯度变化较大的水下环境。3、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来抑制浑浊水下环境中的非均匀分布散射。该工作做出了三个主要贡献:1)通过搭建模拟环境收集整理了浑浊水环境中的含散射噪声-无散射噪声成对图像数据集,解决了数据驱动型算法因缺少数据难以应用于浑浊水下图像复原的困难;2)引入米氏散射模型进行数理分析,推导出以暗通道先验算法为代表的传统算法抑制非均匀分布散射时产生的误差的数学表达式;3)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代替昂贵的硬件设备来校正上述误差,实现了在浑浊水条件下相比传统方法更好的散射噪声抑制效果。4、本文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方向为探索在高浑浊水下环境中抑制散射噪声的方法。高浑浊度水体中密集的悬浮物导致对光的吸收异常严重且伴随很高的散射噪声,造成最终到达传感器用于成像的光信号信噪比较低,需要额外手段来进行增强。本文认为宽光谱照明是一种合适的方案。所以,针对未来应用,为进一步提高成像距离、适应高浊度的水下环境,在本文的最后讨论了一种经济性较好的图像复原方案:利用近红外光在浑浊水环境中散射噪声较小的特性,基于单通道散射抑制算法和近红外、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来实现高浑浊水下环境中的图像复原。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在高浑浊水中获取清晰图像的潜力,下一步工作拟以此为基础展开。

李志森[3](2021)在《稀土掺杂硅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光谱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发光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已经深入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生产生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出了各式各样的新型发光材料,不断拓展现有发光材料体系的内容。本论文以硅酸盐体系为目标荧光粉承载基质,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了一系列新型荧光粉样品,其中所选取的具体硅酸盐基质有Li2CaSiO4、Na2CaSiO4,掺杂的具体稀土离子有Pr3+、Dy3+、Y3+,并分别采用单稀土离子掺杂或双种稀土离子共掺杂的方式,成功制备出了Li2CaSiO4:Pr3+、Na2CaSiO4:Pr3+、Li2CaSiO4:Pr3+/Dy3+和Na2CaSiO4:Pr3+/Y3+荧光材料。继而通过检测样品的XRD图谱、发射及激发光谱、荧光衰减曲线,计算样品的荧光寿命、色坐标、色温来分析其具体的光谱特性,并且进一步研究实验中影响样品发光性能的各项因素,得到了系列优化样品的具体制备工艺。(1)(M)2CaSiO4:Pr3+硅酸盐系列荧光粉(M=Li、Na)Li2CaSiO4:Pr3+荧光粉的基本光谱特性:在598nm监测波长下,激发光谱主要位于蓝光区域,为3个连续的较窄带,中心位置分别处于449nm、477nm、488nm,依次归属于Pr3+的3H4→3P2、3H4→3P1、3H4→3P0跃迁;在488nm监测波长下,其发射光谱主要位于橙红光区域,其中598nm、619nm、651nm处的发射峰较高,依次归属于Pr3+的3P1→3H6、3P0→3H6、3P0→3F2跃迁。Na2CaSiO4:Pr3+荧光粉的基本光谱特性:在598nm监测波长下,其主要激发峰位于488nm处,归属于Pr3+的3H4→3P0跃迁,同样在450nm、477nm处也存在Pr3+的特征激发峰不过强度很弱;在488nm监测波长下,其主要发射峰位于598nm处,归属于Pr3+的3P1→3H6跃迁,同时在611nm以及652nm处存在着较弱发射峰,依次归属于Pr3+的3P0→3H6、3P0→3F2跃迁;除此之外其在522nm监测波长激发下,640nm处有一个窄带发射峰,两者分别归属于Pr3+的3H5→3P1、3P0→3F2跃迁。对比Li2CaSiO4:Pr3+荧光粉和Na2CaSiO4:Pr3+荧光粉的基本光谱性质发现,由于基质晶体场对Pr3+的不同影响,两者的激发以及发射光谱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过整体峰形差异很大。关于(M)2CaSiO4:Pr3+硅酸盐系列荧光粉(M=Li、Na),同时还研究了影响其发光性能的各项因素(摩尔掺杂浓度、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助熔剂、电荷补偿剂),得到了一系列改善其发光性能的相关制备条件和方法。(2)Li2CaSiO4:Pr3+/Dy3+硅酸盐荧光粉实验合成了Li2CaSiO4:Pr3+/Dy3+双稀土离子掺杂荧光粉,Pr3+和Dy3+的共掺杂,均可作为发光中心,使得Li2CaSiO4:Pr3+/Dy3+荧光粉能够同时含有Pr3+和Dy3+的特征激发、发射峰。此外,实验通过调整Pr3+和Dy3+的共掺杂比例,发现Dy3+的添加会加剧Pr3+的团簇效应,从而增强了Pr3+间的自激发效应,使得449nm监测波长下,位于488nm处的蓝光发射峰与其它橙红光范围内主发射峰的强度比例逐渐降低,大大的改变了样品整体的发射峰形。经过样品色坐标的计算描绘得知,可通过控制共掺杂离子Dy3+和Pr3+(1%)的掺杂比例,实现Li2CaSiO4:1%Pr3+/Dy3+硅酸盐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在橙色区域内可调节,在LED照明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3)Na2CaSiO4:Pr3+/Y3+硅酸盐荧光粉实验合成了Na2CaSiO4:Pr3+/Y3+双稀土离子掺杂荧光粉,相比较单掺杂Pr3+荧光粉,两者的激发、发射峰位置及形状基本吻合,当共掺杂0.3%的Y3+将Na2CaSiO4:2%Pr3+的整体发射强度约提高至1.3倍,荧光寿命也有所增强。

宋洪亚[4](2021)在《图像的光谱编码获取与色彩重现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成像和显示方法基于图像的颜色编码,将光谱维度的信息压缩至红、绿、蓝三个通道。这一方法简单实用,但却丢失了光谱中携带的大量信息。对于成像设备来说,由于传统的彩色成像方法获取的光谱信息量受限,不能实现精准的光谱和颜色探测;对于显示设备来说,传统的三基色颜色重现方式输出的光谱信息量同样受限,不能满足人眼对显示器色彩更丰富、更准确的追求。事实上,光谱不仅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更是颜色的“指纹”。若要实现光谱和颜色的精准获取和重现,必须提高成像与显示设备的光谱表现力,增加图像获取-处理-重现链路中光谱维度的信息量。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与先进加工技术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大力推进光谱成像技术与多基色显示技术,使得成像与显示设备的光谱表现力显着提高。然而现有的设备和方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即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在图像的光谱编码获取方面,本文针对现有的光谱成像设备体积大、像质差、速度慢等问题,分别以压缩感知和深度学习两个理论模型为指导,设计搭建了基于宽光谱编码滤光片的紧凑型光谱成像系统,实现了厘米级的系统尺寸以及十万级的像素数。并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协同设计,实现了光谱图像质量和重建速度的提升,光谱重建均方误差(MSE)达到了 10-3量级。在光谱图像的色彩重现方面,本文针对现有的显示器仅能重现光谱反射率图像中的一小部分颜色这一问题,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反射光谱色覆盖率的大色域显示器色域评价指标。给出了接近极限色域且具有高光效率的多基色激光显示设计方案。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压缩感知的小型化光谱编码成像方法及系统。将经典的压缩感知重建算法简化改进,使其光谱重建精度提高了 7.5倍,速度提高了 12倍。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型化光谱编码成像方法及系统。将滤光片的光谱编码过程对应为神经网络的全连接层,使用深度学习方法解决了随机滤光片的反向设计难题。其光谱重建精度是压缩感知算法的6倍,重建速度提高了 4 000至11 000倍。提出了基于均匀色空间(UCS)中反射光谱色覆盖率的显示器色域优化设计方法,并且以激光显示为例分析了显示器色域与光效率之间的制约关系,给出的设计方案达到了接近反射光谱色极限的色域,同时实现了色域与光效率之间较好的平衡。

张美欧[5](2021)在《不同照度下车辆的车道线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目前车辆智能化的发展阶段,对于辅助驾驶系统乃至自动驾驶车辆的车道线识别技术进行研究,对于提升交通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目前车道线识别算法受光照的影响程度较大而提出将照度引入车道线识别算法,对不同照度环境下的车道线识别算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该算法能够在30km/h的车速下完成车道线识别功能,识别的准确度平均能够达到90.30%,不同照度下车道线识别算法的平均处理帧率能够达到402FPS,能够满足实验要求。首先,本文通过研究照度对车道线识别的影响,将照度作为光照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参数,设计出照度分类器,并且搭建出以BH1750照度传感器、CH340芯片的USB TO TTL与树莓派4B为基础的照度采集系统平台,完成实时采集环境照度数据以及照度数据实时传输的功能。其次,针对正常照度环境下的道路图像,运用光流估计和背景建模的方法,能够实现在动态环境中突出图像中车道线像素的功能。而针对不良照度下的车道线识别,本文采用统计方向梯度直方图的方法对微光以及弱光照度下的道路图像进行处理,由于强照度在迎背光环境中图像往往会出现光斑或明暗交界,车道线信息容易丢失,因此本文采用阈值分割直方图均衡化作为光照补偿算法进行图像处理。再次,本文通过改进霍夫变换的使用场景,将其运用于车道线的预定位,并且运用最小二乘法在预定位范围内对车道线像素点进行拟合,拟合后的车道线能够适应车道线的形态变化。最后,在算法的实验验证方面,通过采集不同时段的道路照度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照度分类器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同时,在不同照度环境中进行实车的道路测试,验证车道线的识别效果并且进行了优化,对比分析车道线的识别效果、效率以及准确率,得出该识别算法能够适应不同照度下的道路图像,识别的速率与准确率能够满足实验要求,对基于视觉的智能车辆车道线识别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胡嵩晗[6](2021)在《三价铋离子掺杂镓酸盐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全球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提高,化石燃料储存量减少,使得能源问题亟待解决,开发节能环保材料日益重要。pc-WLED发光二极管技术因其成本低,易于封装,高效率且环保,在降低世界能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在照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i3+离子大多在紫外区特征吸收,可见光区几乎没有吸收,可以避免重吸收问题,且Bi3+离子S-P的跃迁更可能实现高效的发射。Bi3+离子的发射受周围晶体场环境变化影响较大,因此可以对其发射进行调控,以实现不同波段的发射。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些方法策略对Bi3+离子的光学性能进行调控,我们在此基础上,利用缺陷态对其发光性能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调控,目的是解决Bi3+离子激活的荧光粉存在的色温过高,热稳定性不佳,荧光粉的效率对于实际应用仍不够高等问题。本文选取镓酸盐作为基质,因为当Bi3+离子作为活化剂时,在镓酸盐中更容易被激活,掺杂进入含有Ga O4四面体的环状晶体结构中时,Bi3+离子易于表现出优异的光学性能,并且镓酸盐在高温烧结过程中更易于产生缺陷。对此,相应的研究部内容及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全新Sr Ca Ga4O8:Bi3+高效蓝光荧光粉,在330 nm激发下内量子效率(IQE)达92.8%,在365 nm激发下内量子效率(IQE)达90%。使用SCG:0.06Bi3+以及商业绿色荧光粉Ba3Si6O12N2:Eu2+以及红色荧光粉Ca Al Si N3:Eu2+和365 nm的紫外芯片制造了pc-WLED器件,所制备的pc-WLED器件在电源电压为3.2 V,电流为50 m A的条件下显色指数(CRI)为82。但在对其热稳定性的研究中,Sr Ca Ga4O8:Bi3+荧光粉在150℃时发射强度保持在初始强度50%左右,其热稳定性仍有待加强;(2)通过陷阱补偿策略设计合成全新反热猝灭Ba Ca Ga4O8:Bi3+黄绿光荧光粉,在300℃下,发射强度可以达到初始强度的119.24%。开发出BaxCayGa4O8:0.015Bi3+(x=0.94-1.08,y=1.06-0.92)系列荧光粉,实现了高热稳单相白光发射荧光粉。在365 nm紫外激发下,温度为150℃时,发射强度仍能达到初始强度的76.42%,且具有优异的色稳定性;(3)报道了一种新型的明亮橙色发光的Ba Sr Ga4O8:Bi3+,K+镓酸盐荧光粉,具有低维链状晶体结构。基于氧空位诱导的Bi3+离子活化策略,实现了有效的Bi3+激活的长波长发射。利用碱金属K+离子在基质中实现了更多有效的氧空位缺陷,将其发射强度提高至5倍以上。我们证实由于氧空位诱导了Bi3+离子发光能级的能级劈裂,从而导致了Bi3+离子橙光发射。混合商业蓝色荧光粉BAM:Eu2+,绿色荧光粉Ba3Si6O12N2:Eu2+复合365 nm的紫外芯片制造了pc-WLED器件,所制备的pc-WLED器件在电源电压为3.2 V,电流为50 m A的条件下显色指数(CRI)为87.7,内部量子效率(65.5%)。具有高CRI和高效量子效率的BSG:Bi3+,K+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作为NUV激发的全光谱pc-WLED照明的新型长波长荧光粉。

王聪[7](2021)在《水下图像增强的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未来发展的战略重地,因为水下环境恶劣,人们通常借助水下机器人进行海洋探索,通过对水下视频和图像的研究分析,实现海底考古、海洋军事勘察、海洋牧场养殖、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物保护等任务。水下拍摄环境复杂恶劣,大量噪声和失真的产生使拍摄的图像质量低下,导致关键特征信息丢失,因此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水下图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获取高质量的水下图像,本文针对常见的自然光照下浅海图像和人工补充照明水下图像两种图像,提出两种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浅海自然光照环境的水下图像存在的颜色严重失真、边缘模糊、阴影部分细节信息丢失、整体对比度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校正和改进二维伽马函数的水下图像增强方法。首先,对获取的水下图像进行颜色校正;然后采用图像暗通道改进二维伽马函数,均衡水下图像整体亮度,同时提高对比度,最后利用拉普拉斯金字塔对预处理得到的两幅水下图像进行融合,得到增强后的水下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水下图像颜色失真问题,且能够很好的增强整体对比度,保留图像较暗部分的细节。针对现有水下图像增强和复原算法难适用于深海和夜间水域人工补充照明的情况,导致水下图像存在严重光照不均、大量噪声、低对比度、偏色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OTSU分割和融合的非均匀光照水下图像增强。首先,对非均匀光照的水下图像进行去噪预处理;然后采用OTSU算法分割亮度图,利用同态滤波提升暗区域亮度,融合得到校正后的亮度图;最后用灰度世界法改善水下图像的偏色问题,同时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得到光照均匀的高质量水下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光照不均问题,在有效去除噪声的同时增强水下图像的对比度,校正颜色后的图像更贴近人类视觉感官要求。

黄黎杰[8](2021)在《基于变速率DMX512协议的全彩LED解码芯片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智能照明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于舞台灯光照明的国际标准DMX512协议被广泛拓展应用于LED控制领域,因定速率DMX512协议带载能力受限,自适应变速率DMX512协议逐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传统解码算法在变速率DMX512协议解码时容易因误差累积导致错误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余数补偿的变速率DMX512协议解码算法,并通过平均分割PWM优化了全彩显示效果,完成了变速率DMX512解码专用芯片设计。本文工作主要包括:(1).提出了基于九进制余数补偿的新型DMX512解码算法,通过余数补偿算法和补偿间隔分布算法消除解码过程中的误差累积,实现了高效率的变速率DMX512解码。(2).设计了一种在八进制计数电路基础上,通过动态插入延迟时钟周期,实现九进制计数并得到计数的商和余数的电路,避免了复杂的除法取余电路。(3).针对PWM实现RGB全彩显示在较长机器周期时可能产生的闪烁现象,通过将灰度数据划分为高位灰度数据和低位灰度数据两部分,使用平均分割PWM算法提高了刷新率,优化了视觉效果。(4).设计了集成变速率DMX512解码和平均分割PWM优化显示的专用芯片,开展了仿真和测试,并进行了流片验证和生产测试。与传统DMX512算法相比,本文算法有效消除了误差累积,扩大了DMX512协议在变传输速率环境下的使用范围,将可用最大采样周期提高了12.5倍;本文平均分割PWM算法与传统脉宽调制PWM算法相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刷新率,优化了全彩色显示效果。

刘爽[9](2021)在《低头族行人步行安全的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日益增加,“低头族”现象随处可见,由此引发的行人伤害不断增加,继而“低头族”也被视为一种“视觉认知障碍人群”。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步行安全警示措施提醒行人注意安全,但这些措施应用不规范,并未得到统一管控和科学研究验证。本文通过结构化问卷调查法、双重认知任务法和视觉心理实验法从视觉角度对“低头族”步行安全的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为步行环境建设提供参考性建议。本文探究了“低头族”步行视觉感知特征,剖析了其视觉认知障碍根源,提出了从刺激周边视觉的角度提高“低头族”的步行安全的方法;并建立了“低头族”步行需求理论,分析了“低头族”和其步行环境之间的“障碍”关系,提出了提高低头族步行安全的两种技术路线:从人的角度和环境的角度;并提取了与视觉感知相关的6个影响因素和2个探测能力的评价指标。结构化电子问卷选取安全性、有效性、成本、形式美观和可推广性这5项指标,采用里克特量表的评价形式,探究现有的3类步行安全警示措施的可行性:视觉环境补偿措施、智能手机技术措施和公共管理措施。297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智能手机技术措施被认为提高“低头族”行人安全更有效,但是视觉环境补偿措施被认为比其他两类措施更具有可推广性,继而得出了从视觉环境补偿的角度提高行人安全更具可行性的结论;同时得出了有效性和形式美观是判断视觉环境补偿措施具有可推广性最重要的2个评价指标。为研究视觉环境因素对行人视觉感知的影响,采取双重认知任务法和视觉心理实验法,在实验室搭建“低头族”步行模拟平台,探究其在不同照度(2lx和15lx)和不同光源类型下(MH和HPS)对不同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闪灯、闪粉和涂料)改造后的障碍物的视觉感知能力,并找出有效的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24名被试在24种照明场景下的实验数据结果显示照度、光源类型(S/P值)、材质和颜色均对“低头族”的视觉感知能力有显着的影响。对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组合进行IES值(衡量障碍物平均探测率的指标)排序,得到“MH-15LX-蓝色闪灯”为最佳的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组合;提出了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完善思路,并根据视觉行为特征将存在安全隐患的步行空间分为3类:视觉引导型、视觉穿越型和视觉混合型,针对不同类型空间提出相应的视觉补偿措施,为相似场景下步行安全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王凯[10](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可见光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数据业务和无线应用急剧增长,传统的频谱资源日益紧缺,可见光通信(VLC,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作为射频通信的一种重要补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室内可见光通信可以利用泛在的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同时实现照明与通信,具有频段与射频不冲突且无须授权、节能环保、保密性好等优点。尽管可见光通信具有潜在的巨大带宽,LED器件的非理想特性如LED的非线性、多色混合型LED的多色串扰,严重制约着可见光通信的系统性能。本文主要在传统方案的基础上,引入神经网络结构来减轻这些器件缺陷给VLC系统性能带来的影响,给VLC收发机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思路。首先,本文针对LED信道有记忆非线性缺陷使得VLC系统传输性能恶化的问题,从Volterra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两个方向研究LED预失真补偿技术。首先介绍LED信道有记忆非线性的数学模型,接着从两个方向研究预失真方案对LED信道有记忆非线性进行补偿:(1)基于Volterra模型:提出基于压缩感知的稀疏Volterra预失真模型,将压缩感知理论运用于Volterra模型的关键稀疏项提取过程,以牺牲一定误比特率性能为代价,大幅降低预失真模型复杂度。(2)基于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一种适用于可见光通信的、基于直接学习结构的浅层NN-DPD(Neural Network-Digital Predistortion)模块,以较低的系统复杂度补偿LED的记忆非线性,使预失真模型将指数等级的系统复杂度降低到了平方等级。针对Volterra和神经网络模型,均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对LED有记忆非线性的补偿效果。接着,本文研究基于自编码器的端到端多色可见光通信收发机。首先阐述多色VLC系统和自编码器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多色串扰矩阵的形成原因和数学表达。接着分别针对入射角固定和入射角可变的多色信道这两种场景,给出了基于自编码器的多色VLC系统收发机方案。使用自编码器的编码器和解码器实现传输符号与颜色空间星座点之间的映射与解映射,通过光功率控制模块使LED输出满足光功率约束与动态范围约束。此外,将多色可见光信道的先验信息运用于可变入射角收发机的训练过程中,简化可变入射角的自编码器收发机训练过程。在相同噪声功率条件下,基于自编码器的多色VLC收发机相比于传统方案具有更优的误符号率性能。最后,本文研究基于自编码器的可见光DCO-OFDM(Direct Current biased Optical-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抗非线性技术,通过降低立方度量值来减轻VLC非线性对DCO-OFDM系统的影响。使用编码器和解码器分别对DCO-OFDM频域子载波符号星座点进行映射与解映射,以输入输出符号的均方误差和时域OFDM符号的原始立方度量的组合作为损失函数,在保证频域输入输出符号失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前提下,大幅降低DCO-OFDM时域符号的立方度量指标。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原始立方度量的互补累计函数在10-3位置处降低了约11.2d B,降低了DCO-OFDM系统对LED线性程度的要求。

二、Color Data Compensation for Illumination Chang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lor Data Compensation for Illumination Change(论文提纲范文)

(1)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大功率LED结温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2.2 大功率LED热阻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2.3 大功率LED光色参数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大功率LED结温测量原理
        2.2.1 Vf-Tj的线性关系
        2.2.2 FVM法测量步骤
    2.3 大功率LED热阻测量原理
        2.3.1 热阻概念
        2.3.2 大功率LED结壳热阻测量原理
        2.3.3 大功率LED封装结构热阻测量原理
    2.4 大功率LED光色特性理论
        2.4.1 光谱功率分布
        2.4.2 光通量及发光效率
        2.4.3 标准色度系统及色度坐标
        2.4.4 相关色温及色容差
        2.4.5 大功率LED光色电热耦合模型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功率LED多特性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FVM法测量误差分析
        3.2.1 电流切换延迟
        3.2.2 异常温升现象
    3.3 基于反向电流的降压补偿结温测量法
        3.3.1 光注入非平衡载流子对结温的影响
        3.3.2 采用降压补偿法的结温预测
    3.4 基于暂态双界面的热阻改进测量法
        3.4.1 暂态双界面(TDI)法测量分析
        3.4.2 基于不同热界面的Z_(th)曲线分离点精确度提升方法
        3.4.3 采用改良热界面的微分差值拟合测量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4.3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4.3.1 程控恒流电源模块
        4.3.2 温度控制模块
        4.3.3 光色参数测量模块
        4.3.4 数据采集模块
        4.3.5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实验平台
    4.4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4.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4.4.2 程控恒流源模块程序设计
        4.4.3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4.4.4 温度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4.4.5 热特性参数测量模块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实验及数据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方案
        5.2.1 实验样品
        5.2.2 实验条件
    5.3 电压温度系数K值标定实验及结果分析
        5.3.1 实验步骤
        5.3.2 K值标定结果及数据分析
    5.4 结温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4.1 实验步骤
        5.4.2 结温测量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5.5 结构热阻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5.1 实验步骤
        5.5.2 结构热阻测量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5.6 光色参数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6.1 实验步骤
        5.6.2 光通量及发光效率测量结果分析
        5.6.3 光谱功率分布测量结果分析
        5.6.4 色温及色容差测量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非均匀散射效应抑制的水下图像复原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学去散射技术
        1.2.2 图像处理去散射噪声技术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光在水下环境中传输特性研究
    2.1 水下环境中介质组成
    2.2 水下环境中光的传输模型
        2.2.1 光在水下介质中的吸收特性分析
        2.2.2 光在水下介质中的前向散射特性分析
        2.2.3 光在水下介质中的后向散射特性分析
        2.2.4 麦卡特尼成像模型
    2.3 水下非均匀散射效应分析
        2.3.1 水下波长选择性散射效应分析
        2.3.2 光在水下介质中的散射辐射分布不均匀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经典散射抑制算法研究
    3.1 基于Retinex视网膜模型的散射效应抑制算法
    3.2 基于暗通道先验知识的散射效应抑制算法
        3.2.1 暗通道算法介绍
        3.2.2 暗通道算法性能分析
    3.3 本章总结
第4章 水下波长依赖性散射效应抑制算法研究
    4.1 水下波长依赖性散射效应对成像的影响
    4.2 水下波长依赖性散射效应的抑制
        4.2.1 基于多通道辐射强度补偿和灰度世界法的白平衡算法
        4.2.2 基于L0范数的透射图平滑方法
    4.3 验证实验和结果分析
        4.3.1 色彩校正性能分析
        4.3.2 抑制水下图像中散射噪声的性能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浑浊水中非均匀分布散射抑制算法研究
    5.1 浑浊水下环境中的强度非均匀分布散射
    5.2 浑浊水下图像数据集采集和建立
    5.3 水下非均匀分布散射对水下成像的影响
    5.4 浑浊水中前向散射对图像的影响分析
    5.5 基于神经网络的浑浊水下图像复原和增强方法
        5.5.1 暗通道算法抑制非均匀分布散射误差分析
        5.5.2 基于神经网络的浑浊水下非均匀散射抑制算法
        5.5.3 训练方式
    5.6 浑浊水下图像复原和增强实验分析
    5.7 本章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发展方向和工作展望
        6.2.1 红外照明成像技术介绍
        6.2.2 基于红外照明与图像融合的高浑浊环境散射抑制方法
        6.2.3 下一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稀土掺杂硅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光谱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发光材料简介
        1.1.1 发光原理
        1.1.2 发光材料的分类
    1.2 掺杂粒子概述
        1.2.1 稀土离子
        1.2.2 稀土Pr~(3+)离子3
    1.3 硅酸盐基质
    1.4 发光材料的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现状、意义及内容
第2 章 样品的制备、测试与分析
    2.1 发光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
        2.1.1 高温固相法
        2.1.2 溶胶-凝胶法
        2.1.3 水热法
        2.1.4 沉淀法
        2.1.5 燃烧法
        2.1.6 熔盐法
    2.2 实验操作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样品的制备过程
    2.3 样品的性能检测及分析
        2.3.1 物相分析(XRD)
        2.3.2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2.3.3 荧光寿命
        2.3.4 色坐标与色温
第3章 Li_2CaSiO_4:Pr~(3+)荧光粉的光谱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Li_2CaSiO_4:Pr~(3+)的物相分析
    3.3 Li_2CaSiO_4:Pr~(3+)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3.4 Pr~(3+)掺杂浓度对Li_2CaSiO_4:xPr~(3+)发光性能的影响
        3.4.1 发光强度
        3.4.2 荧光寿命
        3.4.3 色坐标与色温
    3.5 煅烧温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3.6 保温时间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3.7 助熔剂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3.7.1 H_3BO_3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3.7.2 NH_4NO_3 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3.8 电荷补偿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Na_2CaSiO_4:Pr~(3+)荧光粉的光谱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Na_2CaSiO_4:Pr~(3+)的XRD物相分析
    4.3 Na_2CaSiO_4:Pr~(3+)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4.4 Pr~(3+)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4.4.1 发光强度
        4.4.2 荧光寿命
        4.4.3 色坐标
    4.5 煅烧温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4.6 保温时间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4.7 助熔剂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4.7.1 H_3BO_3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4.7.2 NH_4NO_3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4.8 电荷补偿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Li_2CaSiO_4:Pr~(3+)/Dy~(3+)、Na_2CaSiO_4:Pr~(3+)/Y~(3+)的光谱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Li_2CaSiO_4:Pr~(3+)/Dy~(3+)的物相分析
    5.3 Dy~(3+)、Pr~(3+)共掺杂Li_2CaSiO_4基质荧光粉的光谱特性
        5.3.1 Li_2CaSiO_4:1%Dy~(3+)样品的光谱分析
        5.3.2 Li_2CaSiO_4:1%Dy~(3+)/1%Pr~(3+)样品的光谱分析
        5.3.3 Li_2CaSiO_4:1%Dy~(3+)/1%Pr~(3+)样品的光谱分析
        5.3.4 Li_2CaSiO_4:x%Dy~(3+)/1%Pr~(3+)样品的色坐标与色温
    5.4 Na_2CaSiO_4:Pr~(3+)/y Y~(3+)的物相分析
    5.5 Y~(3+)、Pr~(3+)共掺杂Na_2CaSiO_4基质荧光粉的光谱特性
        5.5.1 发光强度
        5.5.2 荧光寿命
    5.6 本章小结
第6 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图像的光谱编码获取与色彩重现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及术语表
1 绪论
    1.1 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
        1.1.1 传统光谱仪与光谱成像技术
        1.1.2 计算型光谱仪与光谱成像技术
    1.2 色彩重现技术发展现状
    1.3 现有成像与显示技术的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成像系统及人眼的光谱感知原理
    2.1 基于压缩感知的光谱编码
        2.1.1 压缩感知基本理论
        2.1.2 基于压缩感知的光谱成像原理
    2.2 基于深度学习的光谱编码
        2.2.1 深度学习基本理论
        2.2.2 基于深度学习的光谱成像原理
    2.3 人眼对光谱信息的感知
        2.3.1 人眼的色视觉
        2.3.2 颜色的定量描述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压缩感知的光谱编码成像
    3.1 紧凑型光谱成像系统搭建
        3.1.1 系统整体方案
        3.1.2 压缩感知光谱重建算法设计
        3.1.3 随机滤光片的设计与加工
        3.1.4 电路及机械结构设计
    3.2 实验与结果分析
        3.2.1 基矩阵及重建算法对重建效果的影响
        3.2.2 环境光对重建光谱及色彩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学习的光谱编码成像
    4.1 基于深度学习的宽光谱编码滤光片设计方法
        4.1.1 光谱编码与解码器
        4.1.2 参数约束的光谱编码与解码器
        4.1.3 仿真与结果分析
    4.2 基于深度学习的光谱成像系统搭建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4.3.1 光谱成像及色彩还原效果
        4.3.2 计算速度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光谱图像的大色域色彩重现
    5.1 传统的显示色域评价方法
    5.2 面向光谱反射率图像的显示色域评价方法
    5.3 多基色大色域显示的基色光谱优化方法
    5.4 激光显示的色域优化与结果分析
        5.4.1 优化结果的最优性分析
        5.4.2 激光显示的基色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6.2 未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不同照度下车辆的车道线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车道线识别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车道线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车道线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照度对车道线识别影响分析及照度采集系统设计
    2.1 光照对车道线识别的影响
    2.2 照度分类器设计
    2.3 照度采集系统
        2.3.1 照度采集系统硬件设备
        2.3.2 照度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光流估计与背景建模的图像处理及光照补偿算法
    3.1 图像预处理
        3.1.1 颜色空间变换
        3.1.2 道路图像灰度化
        3.1.3 道路图像二值化
        3.1.4 图像去噪
    3.2 不良照度下的光照补偿算法
        3.2.1 方向梯度直方图
        3.2.2 阈值分割直方图均衡化
    3.3 良好照度下基于光流估计与背景建模的图像处理算法
        3.3.1 光流估计
        3.3.2 背景建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霍夫变换与最小二乘法的车道线定位与拟合
    4.1 我国车道线的相关标准
    4.2 边缘检测
    4.3 ROI感兴趣区域划分
    4.4 霍夫变换进行车道线的预定位
        4.4.1 霍夫变换基本原理
        4.4.2 霍夫变换进行车道预定位
    4.5 最小二乘法拟合车道线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照度下的车道线识别实验验证
    5.1 实验软硬件平台
    5.2 照度分类测试
    5.3 不同照度下车道线识别效果验证
    5.4 不同照度下车道线识别算法效率与准确率
        5.4.1 车道线识别算法效率
        5.4.2 车道线识别准确率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6)三价铋离子掺杂镓酸盐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材料概述
        1.2.1 发光二极管发展历程及现状
        1.2.2 白光LED实现策略
        1.2.3 pc-WLED用荧光粉发展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铋离子掺杂LED材料研究现状
        1.3.1 铋离子的发光能级
        1.3.2 铋离子发光调控策略
        1.3.3 存在问题
    1.4 基于缺陷态调控荧光粉光学性能概述
    1.5 本课题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选题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用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样品制备实验设备
        2.1.3 样品表征仪器设备
    2.2 样品的合成
    2.3 LED、白光LED(WLED)器件封装
    2.4 测试与表征
        2.4.1 X射线衍射光谱
        2.4.2 扫描电镜
        2.4.3 电子自旋共振光谱
        2.4.4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
        2.4.5 荧光光谱
        2.4.6 热释光曲线
        2.4.7 色坐标
        2.4.8 量子效率
第三章 SrCaGa_4O_8:xBi~(3+)高效蓝光荧光粉光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SrCaGa_4O_8及SrCaGa_4O_8:Bi~(3+)的制备
    3.3 SrCaGa_4O_8:xBi~(3+)的物相及微观形貌分析
    3.4 SrCaGa_4O_8:Bi~(3+)光学性能分析
    3.5 Sr_(1+x)Ca_(1-x)Ga_4O_8:0.06Bi~(3+)光学性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缺陷补偿机制的Bi~(3+)掺杂BaCaGa_4O_8荧光粉的热稳定性及光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BaCaGa_4O_8及BaCaGa_4O_8:Bi~(3+)的制备
    4.3 BaCaGa_4O_8的晶体图及物相分析
    4.4 BaCaGa_4O_8:xBi~(3+)微观形貌分析
    4.5 BaCaGa_4O_8:xBi~(3+)的光学性质表征
    4.6 BaCaGa_4O_8:Bi~(3+)热稳定性研究
    4.7 BaCaGa_4O_8:Bi~(3+)反热猝灭机理研究
    4.8 BaCaGa_4O_8:Bi~(3+)单相白光设计
        4.8.1 pc-WLED单相白光策略
        4.8.2 BaCa Ga_4O_8:Bi~(3+)单相白光发光性能研究
        4.8.3 Ba_xCa_yGa_4O_8:Bi~(3+)热稳定性研究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氧空位诱导活化的Bi~(3+)掺杂BaSrGa_4O_8橙光荧光粉光学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BaSrGa_4O_8及Ba SrGa_4O_8:Bi~(3+)的制备
    5.3 BaSrGa_4O_8的晶体图及物相分析
    5.4 BaSrGa_4O_8:Bi~(3+)光学性能分析
    5.5 碱金属优化BaSrGa_4O_8:Bi~(3+)光学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7)水下图像增强的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下图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下图像增强方法研究现状
        1.2.2 水下图像复原方法研究现状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下图像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工作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下图像成像模型及常用算法
    2.1 水下图像成像系统
        2.1.1 光在水下的传输特性
        2.1.2 人工水下补充照明特点
        2.1.3 水下图像成像模型
    2.2 水下图像增强的经典算法
        2.2.1 基于白平衡的增强方法
        2.2.2 基于Retinex的增强方法
        2.2.3 基于融合的水下图像增强
    2.3 水下图像复原的常用算法
        2.3.1 基于暗通道的图像复原方法
        2.3.2 基于水下暗通道先验和波长补偿的复原方法
    2.4 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
    2.5 水下图像质量评价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颜色校正和改进二维伽马函数的水下图像增强
    3.1 方案整体框架
    3.2 基于改进的二维伽马函数的光照分量校正
        3.2.1 基于MSRCR的颜色校正
        3.2.2 基于暗通道的光照分量提取
        3.2.3 构造改进的二维伽马函数
    3.3 水下图像对比度增强
        3.3.1 基于自适应Sigmoid函数双直方图均衡化的对比度增强
        3.3.2 自适应权重分布的伽马算法
        3.3.3 直方图均衡化
        3.3.4 对比度受限的直方图均衡
    3.4 基于多特征的拉普拉斯金字塔图像融合
        3.4.1 权重设计
        3.4.2 权重归一化
        3.4.3 图像融合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主观评价
        3.5.2 客观评价
        3.5.3 特征匹配应用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OTSU分割和融合的水下图像增强
    4.1 算法流程框架
    4.2 水下图像的去噪处理
        4.2.1 水下图像噪声分析
        4.2.2 经典去噪方法
        4.2.3 基于高斯滤波的去噪预处理
    4.3 基于分割融合的光照不均校正
        4.3.1 基于OTSU的明暗区域分割
        4.3.2 基于同态滤波的的亮度校正
        4.3.3 渐入渐出的加权平均融合
    4.4 对比度增强和颜色校正
    4.5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4.5.1 主观效果对比
        4.5.2 客观质量评价
        4.5.3 应用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8)基于变速率DMX512协议的全彩LED解码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全彩LED颜色显示
    1.2 大型LED智能照明控制
        1.2.1 DMX512 协议
        1.2.2 DALI协议
        1.2.3 X-10 协议
        1.2.4 智能照明协议对比
    1.3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3.1 本文主要工作
        1.3.2 章节安排
2 DMX512 智能灯饰控制协议
    2.1 物理特性
    2.2 设备端口标准
    2.3 DMX512 数据时序
    2.4 基于DMX512 的智能照明协议
    2.5 本章小结
3 DMX512解码算法设计
    3.1 DMX512 协议解码现状
    3.2 新型DMX512 协议解码设计
        3.2.1 传统解码算法
        3.2.2 新型解码算法的余数补偿处理
        3.2.3 新型解码算法的补偿间隔分布处理
    3.3 DMX512 解码硬件设计
        3.3.1 九进制计数模块
        3.3.2 DMX512解码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全彩LED控制算法
    4.1 全彩LED控制方法
        4.1.1 视觉暂留与临界频率
        4.1.2 基于PWM波的LED亮度控制方法
    4.2 平均分割PWM算法
        4.2.1 平均分割PWM算法的意义
        4.2.2 平均分割PWM算法的实现
        4.2.3 平均分割PWM算法与其他算法对比
        4.2.4 基于余数补偿的平均分割PWM算法
    4.3 平均分割PWM模块的硬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仿真与调试
    5.1 系统仿真与调试流程概述
    5.2 Verilog和hspice仿真
        5.2.1 对九进制计数电路的仿真
        5.2.2 DMX512 解码模块的仿真
        5.2.3 平均分割PWM模块仿真
        5.2.4 整体Verilog仿真
    5.3 FPGA验证与流片后调试
        5.3.1 FPGA验证
        5.3.2 版图设计与流片后调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低头族行人步行安全的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城市安全步行环境逐渐受到重视
        1.1.3 行人是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势群体
        1.1.4 低头族成为新兴的视觉障碍人群
        1.1.5 现有步行安全警示措施应用泛滥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手机的分心作用对行人安全的影响
        1.3.2 步行环境下行人关键视觉任务研究
        1.3.3 现有的步行安全警示应用措施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低头族视觉感知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正常行人与低头族的视觉感知特征研究
        2.1.1 正常行人步行视觉感知特征
        2.1.2 低头族步行视觉感知特征
        2.1.3 中央视觉和周边视觉在场景中的作用
    2.2 低头族步行需求理论
        2.2.1 步行环境行人需求
        2.2.2 步行需求能力模型
    2.3 步行环境行人安全的视觉感知影响研究
        2.3.1 存在安全隐患的步行空间分类
        2.3.2 步行环境中影响行人安全的因素
        2.3.3 步行环境中影响视觉感知的光度学因素
        2.3.4 步行环境中影响视觉感知的色度学因素
        2.3.5 步行安全环境视觉感知指标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头族步行安全措施可行性调查
    3.1 步行安全措施评价思路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1.2 评价方法的选取
        3.1.3 结构化问卷设计
    3.2 问卷调查结果
        3.2.1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3.2.2 步行环境安全警示措施可行性分析
        3.2.3 视觉环境补偿措施可推广性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重认知任务下的周边视觉行为实验
    4.1 实验目的及内容
        4.1.1 实验目的及方案
        4.1.2 实验参数的选取
    4.2 低头族步行模拟平台搭建
        4.2.1 实验操作平台搭建
        4.2.2 LED光源调节系统
        4.2.3 视觉刺激识别系统
    4.3 实验准备和流程
        4.3.1 实验准备
        4.3.2 实验流程
    4.4 实验结果
        4.4.1 光源对障碍物准确率的影响
        4.4.2 颜色对障碍物准确率的影响
        4.4.3 材质对障碍物准确率的影响
        4.4.4 光源对障碍物探测率的影响
        4.4.5 颜色对障碍物探测率的影响
        4.4.6 材质对障碍物探测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头族行人安全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建议
    5.1 最佳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组合排序及优化思路
        5.1.1 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组合排序结果
        5.1.2 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优化思路
    5.2 不同类型空间的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建议
        5.2.1 视觉引导型步行空间
        5.2.2 视觉穿越型步行空间
        5.2.3 视觉混合型步行空间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行人步行环境安全措施问卷调查
附录2 视觉环境补偿措施的回归方程分析数据
附录3 视觉行为实验被试知情同意书
附录4 低头族视觉行为实验条件切换顺序
附录5 低头族视觉行为实验障碍物识别准确率
附录6 低头族视觉行为实验障碍物识别反应时间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基于神经网络的可见光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可见光通信优缺点与应用领域
        1.2.2 可见光通信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传统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与神经网络优势
    1.3 可见光通信系统模型概述
        1.3.1 可见光通信系统组成
        1.3.2 可见光通信器件非理想特性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篇章结构
第二章 可见光通信有记忆非线性预失真补偿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LED记忆非线性与常用模型概述
        2.2.1 LED记忆非线性概述
        2.2.2 Volterra模型
        2.2.3 神经网络模型
    2.3 基于Volterra模型的预失真技术研究
        2.3.1 Volterra预失真模型结构
        2.3.2 稀疏Volterra系数求解
        2.3.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2.4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预失真技术研究
        2.4.1 基于神经网络的NN-DPD结构
        2.4.2 NN-DPD网络参数训练过程
        2.4.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编码器网络的多色可见光通信收发机设计
    3.1 引言
    3.2 多色可见光传输系统与自编码器基本原理
        3.2.1 多色VLC系统基本原理
        3.2.2 自编码器
        3.2.3 多色可见光传输信道与串扰分析
    3.3 基于自编码器的固定入射角多色VLC收发机设计
        3.3.1 基于自编码器的固定入射角MC-AE收发机结构
        3.3.2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4 基于自编码器的可变入射角多色VLC收发机设计
        3.4.1 基于自编码器的可变入射角MC-AE收发机结构
        3.4.2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编码器网络的可见光DCO-OFDM抗非线性研究
    4.1 引言
    4.2 DCO-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概述
        4.2.1 DCO-OFDM系统模型
        4.2.2 常用OFDM非线性指标
    4.3 基于自编码器的可见光DCO-OFDM
        4.3.1 基于自编码器的DCO-OFDM立方度量降低技术
        4.3.2 参数训练
        4.3.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包括论文和成果清单)

四、Color Data Compensation for Illumination Change(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侯瑞.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非均匀散射效应抑制的水下图像复原算法研究[D]. 金睿焱.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3]稀土掺杂硅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光谱特性研究[D]. 李志森.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图像的光谱编码获取与色彩重现若干问题研究[D]. 宋洪亚. 浙江大学, 2021(01)
  • [5]不同照度下车辆的车道线识别方法研究[D]. 张美欧.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6]三价铋离子掺杂镓酸盐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 胡嵩晗.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水下图像增强的算法研究[D]. 王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变速率DMX512协议的全彩LED解码芯片设计[D]. 黄黎杰. 浙江大学, 2021(01)
  • [9]低头族行人步行安全的周边视觉环境补偿措施研究[D]. 刘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10]基于神经网络的可见光传输技术研究[D]. 王凯.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照明变化的颜色数据补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