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导学》中的养生思想

《老子导学》中的养生思想

一、《老子指归》的养生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笑敢[1](2021)在《“自然”的蜕变:从《老子》到郭象》文中指出严遵《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以及郭象对《老子》和《庄子》的注疏和阐发这五部重要的注释类着作,对"自然"一词有着各具特色的解释、运用、乃至改造和创发。从中可见,《老子》之自然的哲学义或体系义并未得到后人的领悟和继承,而是汇入或淹没于百花各自盛开的景观之中。这种流变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自然一词的词义,但也忘却和掩盖了《老子》之自然的宏大眼光和胸襟。

朱韬[2](2021)在《“坐忘”思想史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坐忘”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后世好道者、庄学阐释者的关注。南北朝时期,“坐忘”被道教人士接受,并将之改造为道教众多炼养方术的一种,随着道教义理研究的逐渐深入,道教人士对于“坐忘”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借鉴老庄思想展开译经活动,“坐忘”“槁木死灰”等术语便借此机会进入佛教视野,而“坐忘”“槁木死灰”等带有特定思想内涵的理论术语,一旦被借用,也意味着思想上的交流,站在特定立场的借用,必然要以赋予其新的意义为前提;又因“坐忘”是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口讲述的,所以儒者对“坐忘”较为重视,在构建自身学术理论时也常借用“坐忘”。“坐忘”受到儒释道三家广泛关注,承载着儒释道三家的独特思考,本文在探讨“坐忘”在中国思想史上发展演变的同时,也试图描绘更为立体的儒释道交流图景。作为修养论的庄子“坐忘”,具体展开为“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和“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其中“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包括与庄子独特认识论相匹配的“忘仁义”“忘礼乐”“隳体黜聪”的次第性修养,和“心斋”一类的“坐式行气”两方面;“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身心状态,落实到日常生活,最终呈现为游于世的“庸人”。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坐忘”的修养境界义。郭象消解了庄子“坐忘”的修养方法义,将“坐忘”视为圣人统合“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自得”“应物”是圣人“内圣外王”的特质。韩康伯以“坐忘遗照”注解圣人“神”的境界,将郭象以“坐忘”境界塑造“圣人”理想人格时所隐含的神秘性体现得更为突出。道教更重视“坐忘”的修养方法义。早在南北朝时期,道教徒已开始从方术的角度去理解“坐忘”,随着佛道论衡的不断深入,道教认识到自身理论的不足,庄子“兼忘”的思维方式受到道教徒的重视,并由此发展出重玄思潮,“坐忘”也因其心性修养义的解读空间,成为与重玄学相匹配的修养方法;到了唐代,道教徒思考的问题,从义理深化转移到如何将新兴的重玄义理与传统修养实践的肉身成仙说相协调,也就是“心”“形”如何沟通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坐忘”被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学所吸收。“坐忘”与佛教“禅”的交流、融合,以及与理学“静坐”的渊源,也值得重视。“禅”在印度包含繁琐的名相分析和复杂的实践步骤,但这种“禅”,自传入中国始便为适应中国文化土壤逐步简化,最终在完全中国化的禅宗那里,“禅”的理论核心已被庄子“坐忘”的思想内涵所取代,反而是强调“坐禅”时,常被斥责为小乘“枯木禅”。在佛道教的影响下,很多儒家学者也采用“静坐”这一修养形式,但为理学作出开拓性贡献的二程兄弟不满足于此,他们既批判“静坐”,又以儒家“主敬”说重新定义“静坐”,并最终使“静坐”这一修养形式在理学中得以传承。

吴百惠[3](2021)在《魏晋之前《老子》注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帅[4](2020)在《《云笈七签》中“七部语要”阙误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存《云笈七签》版本中"七部语要"下所注"凡连珠65首"实则所列"59首"。依据连珠的文体特征,发现其中存有误分误合的现象。通过对其溯源与考证,进一步确认65首连珠中存在误分误合现象,又知其内容上也存在错误。与此同时,借助溯源材料,又知"七部语要"中还存有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中残卷《道经》的完整引文和新的《妙真经》佚文。

袁永飞[5](2020)在《北大汉简《老子》载体、内容与思想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对北大汉简《老子》的研究,首先是它的原始材料的规整与释读,蕴涵其文本载体的真伪辨别;然后是它的基础内涵的构成与拓展,关涉它的文本内容的得失讨论;再后是它的基本理论的建设与运用,启引其文本思想的深浅说解。依此,就现有资料求文本载体的真,是求文本的历史载体的实然之真,不是求其逻辑载体的必然之真。在真的载体上求文本内容的善,是求文本的认知内涵的可能之善,不是求其实际表达的应当之善。在善的内容里求文本思想的全,是求文本的理论体系的自足之全,不是求其历史精神的所有之全。由求真得经验之求实,由求善得能动之求精,由求全得无限之求通,三者交叉进行,才能实、精、通融贯。

陈一鸣[6](2020)在《严遵《老子指归》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严遵大致生活在西汉中末期,其书《老子指归》曾一度被认为是伪书,经近现代学者的考证,现已基本认定其书不伪。西汉武帝以后,老学曾一度衰微,在汉代解读、注释《道德经》较少的情况下,严遵及其留下的关于老学的着作是有典型意义的。整体来看,《老子指归》是一部综合老庄之旨和黄老道家思想的哲学着作。严遵以《道德经》的篇章结构为基本框架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严遵将“道”作为其理论核心,从生成论和本体论两方面对形上层面的“道”进行诠释,既说明了“道”具有化生天地万物的功效和作用,又从本体论角度证实“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内在依据。严遵以“道”统摄人事,形上层面与形下层面一体贯通。从形下层面来看,严遵对治身和治国做了大量的论述,认为身国同构,亦能身国同治。对于治身,道的“自然”“无为”特性是治身的原则和内在动力,严遵重点强调“虚静养神”是保养生命的关键所在,同时主张“伺命在我”,强调个体生命的自主性。对于治国,以“身国同构”作为理论基础,神于身相当于君于国,在治国理论中,凸显君于国的重要性,以圣人为代表,君主修养身心是治国的前提。在治国之策上,以“无为”为基础,纳入黄老之术,创造一套系统的君主统御之术,协调君与臣、君与民的关系,旨在达到君无为而臣有为且民自然的政治局面,试图打造一个天下童蒙的社会,以此实现向“道”的回归。

刘永瑞[7](2020)在《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考》文中认为本文整理了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中的三则箴诫类题记。第一则题记与今传严遵《座右铭》大部分重合,论文第一章先利用传世各对读资料对其进行校读和拟补,确定其与严遵《老子指归》在词句、文风、思想上的相似性,进而根据元代道士刘惟永编《道德真经集义》所录南宋赵实庵解引严遵语、《云笈七签?七部语要》中存在的《妙真经》佚文以及《妙真经》与《老子指归》的关系推定传世严遵《座右铭》是後人由《老子指归?天地不仁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章句删改而成,并据此指出在文体学研究中把传世严遵《座右铭》当成西汉“铭”文体具体篇章来讨论的错误和西汉文章总集与四川地方总集中将严遵《座右铭》单篇收入的不合理性。本章最後对今传严遵《座右铭》的形成过程做了尝试性讨论。第二则题记可与《北堂书钞》引《傅子》、《艺文类聚》引傅玄《口诫》、《文选》鲍明远《代君子有所思》李善注引傅玄《口铭》、欧阳坚石《临终诗》李善注引《傅子》、陆士衡《君子行》李善注引《傅子》、《意林》引《傅子?拟金人铭作口铭》、《太平御览》引《傅子?拟金人铭作口铭》对读。论文第二章在排比这些对读资料和参照《金人铭》的基础上,发现此题记实爲傅玄《拟金人铭作口铭》,上揭各对读资料均应出自傅玄此文,《口诫》和《口铭》当分别是《拟金人铭作口铭》一题的别称和简称。《意林》和《太平御览》引文几乎完全相同,二者均是对《拟金人铭作口铭》原文的删节,这给我们探讨《意林》和《太平御览》的成书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此题记不仅可资校勘传世对读资料,而且与传世资料一起差可还《傅子》之《拟金人铭作口铭》全璧,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第三则题记可与《韩诗外传》卷三第三十一章、卷八第三十一章、《说苑·敬慎》对读,论文第三章利用对读材料和其他传世文献对其进行了整理和解读。

刘佳颖[8](2019)在《《道德经》“王道”思想研究 ——以《孟子》“王道”言说为参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来对《道德经》的研究颇多,但从“王道”的角度去分析论述的却很少。《道德经》中蕴含的“王道”思想不仅对于后世统治者有不小的助益,而且与《孟子》中的“王道”思想有相似之处,两者的人文关怀精神是相通的,两者祈愿百姓能安定幸福的夙愿是相同的。但是两者“王道”的体系是不同的,《孟子》中的“王道”施行“仁政”,用“礼”“善”“孝”“义”等加以辅助;《道德经》中的“王道”施行“无为而治”,用“朴”“清静”“寡欲”“不争”等加以辅助。以《孟子》“王道”言说为参照,研究《道德经》“王道”思想,可以丰富老子治国理念的内涵,拓宽老子研究的视域,同时也可以深度阐发老子的人文关怀精神,并对历代统治者施行的有关“王道”的治国措施进行更深的探索研究。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运用定义、分类、综合、分析、推理和对比的研究方法对《道德经》中的“王道”思想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孟子》“王道”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渊源以及内涵的分析和梳理,提炼出孟子“王道”思想所具备的要素与核心,从而为《道德经》“王道”思想研究提供一个参照系。第二部分,是《道德经》“王道”思想体系的具体体现,“王道”思想的核心与前提是其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之情;“圣人”形象是最大程度接近老子“王道”思想的理想治国者,是“王道”执行的主体;“王道”治国的微观方面,大致可从“经济”“刑法”“军事”与“文化”四个方面分析论述;“王道”治国的宏观方面,可从“无为而治”“不争之德”“无名朴治”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且与微观方面的治国措施相呼应。第三部分,主要从“治国者形象”“治国措施”以及“人文关怀”三方面,比较研究《道德经》“王道”思想与《孟子》“王道”思想的异同点。第四部分,阐明《道德经》“王道”思想的特点及意义。《道德经》“王道”思想具有独特性和理想性,独特性是由“道”的特点及其对“王道”的统领决定的,理想性则贯穿了“王道”思想的方方面面;《道德经》“王道”思想的意义体现于其在后世的流变与应用上,可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政策上窥探一二,其在后世逐渐发展为一种宽松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统治者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杨帅,罗积勇[9](2019)在《《云笈七签》中的“连珠”与《妙真经》佚文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学界尚不清楚《云复七签》中的"连珠"与《妙真经》佚文究竟有何关联。本文通过联系《老子指归》《刘子》《无上秘要》《要修科仪戒律钞》《太平御览》等书中相关文字,可知《云笈七签》中六十五首连珠有十首或直接或间接源自《妙真经》。考证此十首连珠,又知《妙真经》的部分内容乃改编自《老子指归》,成书较早;还发现"连珠"及他书中所存《妙真经》佚文,又见于《刘子·慎言》篇,由此推断,《刘子·慎言》篇当为《妙真经》中"慎言"部分的进一步阐发,《刘子》当是今所知最早引用《妙真经》的文献,而《无上秘要》只是最早注明其出处而已。

齐小建[10](2018)在《《老子》之“朴”研究》文中提出《老子》研究文献卷帙浩繁,相较于其他重要范畴,“朴”字的研究尚不充分,且多是其美学意义的阐释而疏之于哲学内涵的辨析,内涵的隐晦必定导致外延的混乱。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版本文字、注本、内涵三个方面对《老子》中“朴”展开系统梳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朴”的泯灭和践履路径,最后阐发了“朴”的人文内涵。第一章结合《老子》六个重要版本和刘笑敢“版本歧变”和“文本趋同”理论对《老子》“朴”进行版本学分析,发现“朴”字自从简本就有,出现次数也在大幅增加,从客观上证明了《老子》中“朴”义重要性。接着对《老子》“朴”进行文字学辨析,证明了“朴”字的原始训诂应与“罪义”相关,但是老子并没有沿用这一原始训诂,而是赋予“朴”字新的内涵:名词性“朴”训为:本质、本性;未经加工成器的木材,根,道;形容词性“朴”训为:质朴的、朴实的、敦厚的。第二章梳理研究《老子》注本中“朴”注并将其分成三类:哲学-宇宙类、政治-伦理道德类和人之性命-人性类。“朴”的哲学即宇宙论内涵,是宇宙无名无形,浑然一体之状态;“朴”的政治即道德伦理论内涵,是社会中伦理道德之质朴、纯朴之状态;“朴”的人之性命义即人性论内涵,是人性之混全、完整之状态。最后将“朴”之注疏放在老学史上、学术史、思想史上来考察其渊源流变和历史贡献。第三章第一部分论述了老子用“散”字表示“朴”的泯灭暗含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谴责和警示;老子用发现异化、进行反思、复归于朴三个互相衔接的阶段来完成“复归于朴”的过程,老子劝诫人民:“复归”是践履“朴”的唯一路径。第二部分将《老子》重置于春秋战国历史背景中,用新概念“人文之朴”深刻阐发了《老子》“朴”所蕴藏的伟大人文意义。“人文之朴”概念的第一层次内涵:老子的个体人文价值;“人文之朴”概念第二层次内涵:老子的政治人文理性。

二、《老子指归》的养生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子指归》的养生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的蜕变:从《老子》到郭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严遵《老子指归》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
三、《老子想尔注》
四、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五、郭象《庄子注》
    第一,“本性自然”。
    第二,“外在自然”。

(2)“坐忘”思想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庄子“坐忘”义辨析
    第一节 “忘仁义”“忘礼乐”解
        一、“坐忘”寓言文本辨正
        二、“忘”之意蕴
        三、“仁义”“礼乐”所指
    第二节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解
        一、“隳肢体、黜聪明”与“离形去知”的关系
        二、“一受其成形”的痛苦
        三、“聪明”与“知”
    第三节 “同于大通”与“化则无常”
        一、何谓“大通”
        二、“同则无好,化则无常”
        三、“坐忘”与“逍遥游”
    第四节 何谓“坐忘”
        一、解“坐”
        二、“坐忘”与“心斋”
        三、“坐忘”与“吾丧我”
第二章 魏晋玄学对“坐忘”修养境界义的发展
    第一节 郭象“坐忘”思想研究
        一、郭象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消解
        二、“坐忘”与“内圣外王”
        三、“坐忘自得”
        四、“坐忘而后能应务”
        小结
    第二节 韩康伯“坐忘遗照”研究
        一、“坐忘遗照”出处
        二、韩康伯“坐忘”义辨析
        三、韩康伯“遗照”义辨析
        四、韩康伯“坐忘遗照”义辨析
    余论
第三章 道教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发展
    第一节 方术化的“坐忘”
        一、“众术”中的“心斋坐忘”
        二、“斋”中的“心斋坐忘”
        三、“存思”与“坐忘”
    第二节 “坐忘”与重玄思潮
        一、重玄学溯源
        二、成玄英对“坐忘”的理解
        三、王玄览以“坐忘”“舍形入真”
    第三节 性命双修视野下的“坐忘”
        一、《天隐子》的内在矛盾
        二、云本《坐忘论》将“坐忘”系统化
        三、石刻《坐忘论》:“坐忘”是“求道之阶”
        四、钟吕金丹道体系下的“坐忘”
第四章 “坐忘”与儒释修养论
    第一节 “坐忘”与“禅”
        一、“禅”义溯源
        二、“枯木死灰”与“灰身灭智”
        三、“枯木龙吟”
    第二节 “坐忘”与“静坐”
        一、二程“静坐”说的渊源
        二、二程对“静坐”“坐忘”的矛盾评价
        三、二程对佛教修养论的批判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云笈七签》中“七部语要”阙误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七部语要”中所存分条失误
    (一)误合现象
    (二)误分现象
    (三)特殊情况
二、“七部语要”中所存错误
三、“七部语要”中“连珠”的语料价值

(5)北大汉简《老子》载体、内容与思想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简《老子》载体的真伪辨别
    (一)汉简《老子》文本求真与为真
    (二)汉简《老子》作伪与辨伪
    (三)汉简《老子》真伪释疑
二、汉简《老子》内容的得失讨论
    (一)汉简《老子》内容异文辨正与关键考察
    (二)汉简《老子》内容可能误导与实际缺漏
    (三)汉简《老子》内容得失权衡
三、汉简《老子》思想的深浅说解
    (一)汉简《老子》哲学推阐与规划
    (二)汉简《老子》思想浅层勾勒与研判

(6)严遵《老子指归》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时代背景
    2 其人其书
    3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宇宙观
    1.1 本体论——以无为本
        1.1.1 道体虚无
        1.1.2 道性自然
    1.2 生成论——由无生有
        1.2.1 道,一,神明,太和
        1.2.2 万物自生自化
第二章 生命观
    2.1 我之为我
        2.1.1 我以神生
        2.1.2 生命自我
    2.2 治身之道
        2.2.1 虚静养神
        2.2.2 以身为重
        2.2.3 超然生死
    2.3 伺命在我
第三章 政治观
    3.1 政治角色
    3.2 无为而治
        3.2.1 无为与啬道
        3.2.2 无为与“因”术
        3.2.3 无为与“审实督名”
    3.3 天下童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严遵《座右铭》考
第二章 傅玄《拟金人铭作口铭》考
第三章 《挹损之道》整理
参考文献

(8)《道德经》“王道”思想研究 ——以《孟子》“王道”言说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道”思想的提出及内涵
    第一节 “王道”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一、诸侯攻伐
        二、横征暴敛
        三、处士横议
    第二节 “王道”思想的渊源
        一、法先王
        二、承孔子
    第三节 “王道”思想的内涵
        一、仁政
        二、礼法
    第四节 老子“王道”思想的提出
第二章 《道德经》中的“王道”思想
    第一节 老子之人文关怀
        一、悲悯之心
        二、关怀之心
        三、合于“天道”
        四、重建“人道”
    第二节 治国之施行主体
        一、理想君王
        二、得道之士
        三、隐含形象
    第三节 治国之总体原则
        一、道
        二、无为而治
        三、不争之德
        四、无名朴治
    第四节 治国之具体措施
        一、经济与刑法
        二、军事
        三、文化
    第五节 治国之理想境界
        一、“小国寡民”的态度之辩
        二、“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
        三、“小国”与“大国”关系
第三章 《道德经》与《孟子》“王道”思想之异同
    第一节 治国者形象之异同
        一、治国者形象之相同点
        二、治国者形象之不同点
    第二节 治国措施之异同
        一、法意
        二、反战
        三、无为而治与仁政
    第三节 人文关怀之异同
        一、人文关怀的本质相同
        二、人文关怀的方式不同
        三、人文关怀的走向不同
第四章 《道德经》“王道”思想的特点及意义
    第一节 “王道”思想之独特性
        一、“道”对“王道”的统领
        二、“道”对“王道”的影响
    第二节 “王道”思想之理想性
        一、圣人形象理想化
        二、治国措施与理念的理想性
        三、小国寡民社会的理想性
    第三节 “王道”思想之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老子》之“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不同《老子》版本中“朴”字研究
    第一节 《老子》重要版本简介
    第二节 《老子》“朴”之版本学辨析
    第三节 《老子》“朴”之文字学辨析
第二章 历代《老子》注本中“朴”义疏解
    第一节 “朴”之哲学义/宇宙论
    第二节 “朴”之政治义/道德论
    第三节 “朴”之性命义/人性论
    第四节 “朴”之注疏历史演变小结
        一、从“朴”字生发出道家的心性论
        二、道家人性论:从学术史到思想史
第三章 《老子》“朴”的践行路径及“人文之朴”
    第一节 “散”与“复归”:“朴”的践行路径
        一、“朴散为器”
        二、“复归于朴”
    第二节 “人文之朴”
        一、“人文之朴”概念的提出
        二、“人文之朴”的两个层次
古文论:黑色的文字流出红色的血(代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老子指归》的养生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的蜕变:从《老子》到郭象[J]. 刘笑敢. 文史哲, 2021(04)
  • [2]“坐忘”思想史论[D]. 朱韬. 西北大学, 2021(12)
  • [3]魏晋之前《老子》注释研究[D]. 吴百惠. 宁夏大学, 2021
  • [4]《云笈七签》中“七部语要”阙误考[J]. 杨帅. 宗教学研究, 2020(03)
  • [5]北大汉简《老子》载体、内容与思想述评[J]. 袁永飞.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07)
  • [6]严遵《老子指归》思想研究[D]. 陈一鸣. 河北大学, 2020(02)
  • [7]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考[D]. 刘永瑞. 吉林大学, 2020(08)
  • [8]《道德经》“王道”思想研究 ——以《孟子》“王道”言说为参照[D]. 刘佳颖. 河南大学, 2019(01)
  • [9]《云笈七签》中的“连珠”与《妙真经》佚文考[J]. 杨帅,罗积勇. 人文论丛, 2019(01)
  • [10]《老子》之“朴”研究[D]. 齐小建.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老子导学》中的养生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