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自治区出口商品竞争力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程,刘秀玲[1](2021)在《内蒙古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以来,内蒙古对外贸易平稳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对外贸易总体稳中向好。但复杂的外贸环境也对内蒙古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挑战,想要保持对外贸易的稳步前进,下一步需要继续优化贸易结构,发挥口岸带动作用,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创新力。
吴美凤[2](2021)在《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24994.8亿美元。在多边贸易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内蒙古已经担当着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发展沿边开放经济带的关键任务。随着全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出口贸易总值也从1978年的0.10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54.69亿美元,增长约540倍。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向北开放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深度开放的重要构成部分。因而本文基于内蒙古出口贸易发展状况,利用竞争力评价指数分析,明确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根据波特钻石理论选取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创建VAR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影响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与开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额、京津冀出口总额对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显着促进作用。根据以上结果提出内蒙古在提升出口竞争力方面要优化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外资使用效率,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完善相关产业发展和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等政策建议。
周玲玲[3](2020)在《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正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推进中国外贸的高质量发展。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大国与贸易大国,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也在逐步扩张,农业全面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迄今我国已签订17个自由贸易协定,共涉及世界25个国家或地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是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自贸协定。其中,农产品贸易一直作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领域,双边自贸协定的签署实施必将对我国农产品部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澳FTA建立将引发思考如下问题:首先,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进一步,伴随全球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生产链条的延伸将不再桎梏于某个国家或区域内部,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又将产生怎样影响呢?更进一步,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气候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差异悬殊,农业生产的区域非均衡性显着,且农业格局呈现高度集中特点。因此,中澳贸易自由化可能不仅对我国国家层面的农业经济产生强烈影响,而且还将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以中澳贸易自由化为研究对象,试图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效应。鉴于此,本文综合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文献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澳FTA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国家视角、贸易增加值视角及区域视角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不同是,本文不仅采用最新的GTAP 10的数据库与高度细化的中国区域数据库(Sino-TERM Database),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以细致分解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此外,还构建了GTAP模型与区域CGE模型(Sino-TERM模型)的链接,以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本文边际贡献则在于以下三大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以往文献主要侧重贸易自由化对生产端的影响研究,而本文重要区别在于以下两点:其一,不仅考察了中澳FTA对农业经济生产端的影响,还进一步从消费端阐述了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二,本文还从农产品贸易增加值视角深度挖掘了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与产业层面阐释中澳贸易自由化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第二,数据方面。为尽最大可能与现实吻合,本文在数据库方面进行了核查与完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在国家层面。本文采用普渡大学于2019年7月发布的GTAP 10数据库,并运用Walmsley动态递归的方法将该数据库更新到2018年,基于该数据模拟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经济效应;其二,在区域层面。本文则运用最新版本的Sino-TERM数据库,并综合现有统计年鉴、海关数据等数据信息,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及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对Sino-TERM基准数据库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校准完善,以最大可能确保数据库的精准性。第三,模型方面。拓展了中澳FTA分析框架,首先,运用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模型,探究中澳FTA框架下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分解,拆解了自贸区框架下总贸易的影响效应;其次,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深化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突破了标准GTAP模型评估国家层面经济效应的制约;最后,在标准Sino-TER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Fan分解”拓展为“FFZZ分解”,即由传统“Fan分解”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效应,而无法展示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的影响程度。故本文将其拓展为“FFZZ分解”的本地市场份额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国内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国内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来解构某个区域某种商品产出的变化效应,细化了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对部门产出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中澳自贸区对我国农业经济效应展开如下一系列研究:第一,本文采用了世界银行WITS数据库中1992-2018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并依据Chen(2006)的五大类农产品分类,以细致刻画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研究发现:首先,分别阐释了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谷物油籽植物油、园艺产品、动物产品、加工农产品及纺织原料农产品五大类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深度日趋增强,但我国一直长期逆差地位且贸易逆差状态在逐步扩大。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以加工农产品、园艺产品及动物产品为主;而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则主要为纺织原料。其次,测算了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MSR)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评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鉴于中澳两国自然禀赋差异悬殊,中国以加工产品、园艺产品等农产品一直占据相对比较优势,而澳大利亚的纺织农产品则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与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结构保持高度吻合。再次,测度了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中国出口澳大利亚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但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份额在逐年递减,表明我国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逐步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格局过渡,这可能与我国“人口红利”总量渐趋缩小存在密切关系;而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则主要以土地密集型为主,这主要归因于澳大利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澳不同要素禀赋农产品的结构演变规律,也揭示出伴随着中国农业的日益发展及居民需求的逐步提高,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结构有所转变。中澳农产品互补性日益凸显,这也将极大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第二,在中澳农产品贸易统计描述的基础上,本文继续运用了GTAP模型研究中澳FTA对农业经济效应,并重点从贸易结构、生产结构和供需结构考察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基于GTAP模型模拟结果,本文不仅从生产端分析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而且还从尝试从消费端出发探究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拓展了中澳FTA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澳FTA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无论是GDP、居民福利及贸易条件均有显着增进。从生产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部分农业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从消费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优化改善,主要表现为:中国家庭消费者进口大米、小麦、谷物等低附加值农产品的增幅要低于进口糖类、牛羊肉、猪肉、奶制品、水产品及加工食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此外,中国家庭消费进口的牛羊肉、猪肉、植物油、奶制品及加工食品等产品对福利增长贡献程度要远高于大米、小麦、谷物。因此,中澳FTA不仅对我国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的多元化需求。第三,为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该链接模型能够综合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双重优势,进而从贸易增加值层面深度解构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而非仅局限于整体贸易层面。本文主要从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以下三个层面考察。首先,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国别异质性。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影响具有较强的国别异质性,极大推进中澳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增长,同时对新西兰的优势农业部门造成了正向溢出效应,而其他国家农业部门则会受到负向抑制效应。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税削减后,直接造成贸易成本迅速下降,引致中国同日韩产生大规模的贸易转移效应,如:中国同东盟的水果蔬菜、其他作物、肉类制品及食物制品的不同贸易增加值部门均显着降低。其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的增加值分解。这里不区分贸易伙伴,将中国与所有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贸易增加值具有显着影响,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存在显着异质性。从中国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最终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与中间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影响最为严重,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农产品国内价值链相对较长,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农业部门贸易增加值的正向促进效应要高于中国,主要原因在于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于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中澳农产品贸易一直呈现显着的逆差状态。此外,澳大利亚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农业部门的产业链相对而言更长,国内贸易增加值相对更高。最后,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重塑效应。这里区分贸易伙伴,仅指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存在显着影响。具体地,从中国视角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棉花、动物产品、牛羊肉、奶制品和食物制品等部门具有重要影响。从澳大利亚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的谷物、棉花、动物产品及奶制品等农产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澳FTA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中澳重要的农产品部门。第四,贸易自由化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故本文继续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本文不仅修正完善了Sino-TERM数据库,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并拓展了Sino-TERM模型的分解范式,以期评估中澳FTA对区域层面的农业经济效应,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本文主要基于Sino-TERM的初始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完善与修正。主要通过收集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3)》、《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13)》及2012年海关数据库,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修正完善数据库,以确保数据库尽最大可能接近现实数据,并经过多次RAS调平处理,以确保数据库的平衡。其次,本文借鉴Mark Horridge与Zhai Fan(2006)的方法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的模型链接,以能够反映出政策冲击对我国区域层面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将标准Fan分解进一步拓展为“FFZZ分解”,将传统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部分,进一步拓展为本地市场需求效应、出口国外市场需求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产品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大部分,进而能够更加详尽分解出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对部门产出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链接模拟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区域农业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就整体层面而言,在短期内中澳FTA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性显着,无论从实际GDP变动、实际投资变动、实际消费变动、实际出口、实际进口,均呈现出沿海各个省份受益较大,而内陆地区受益较小,甚至受到负面波及。但从长期而言,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均受到正向波及效应,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将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此外,从Fan分解视角来看,基于“传统Fan分解”发现,在短期内,除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谷物等部门外,其余主要农产品部门的销量有所提升,主要归因于中澳FTA进口效应的影响;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均有所提升,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将有利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部门销量的提升。此外,本文在原有Fan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FFZZ分解”,发现中澳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省份的不同农业部门的影响截然不同。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则表明不同区域不同产品部门的销量变化的分解效应大相径庭。限于篇幅,本文以中澳主要农产品部门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为例。在短期内,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虽然总体受到波及,但有些省份的奶制品产出也显示增长态势;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亦如此,虽然国家层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但有些省份也受到正向溢出效应。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的销量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归因于长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实现区域间与部门间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的模拟结果发现省际间调入与省际间调出对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的经济效应”展开一系列研究。首先,本文从国家层面出发刻画了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并分析了双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本文借鉴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探究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再次,为详细刻画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进一步对Sino-TERM数据库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并构建了Fan分解的拓展应用“FFZZ”分解,能够从本地市场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解构省际区域层面某种商品销量的变化,以期准确评估中澳FTA对我国不同省际区域农业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区域模型的有效衔接,探讨中澳FTA对我国省级区域层面的农产品的影响效应。本文还通过围绕中澳FTA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贸易增加值层面和区域层面三个维度展开一系列的模拟评估,在理论方面,能够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崭新视角与研究框架;在实践方面,基于对政策的量化研究为中国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参考。
陈逸超[4](2020)在《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文中认为塔克什肯口岸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塔克什肯镇,是自治区唯一一处全年开放的中蒙口岸。由于开关时间长,交通条件好,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一度非常发达:2014年,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额达到3.79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占蒙古国对华进口总额的21.44%,是名副其实的中蒙边境第二大口岸。然而从2015年开始,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迅速萎缩,当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额仅为上年的10%;在2018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总额更是只有1279万美元,仅为2015年的三分之一强,在我国对蒙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到0.64%。如此覆巢之下,镇上的边民互市市场,一处由个体商户组成的颇具规模的日用工业品外贸批发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其出口额从2013年的6700万美元(占当年口岸出口贸易总额的22%)下降到2017年和2018年的3604.7万元(约合533.89万美元,占比31.08%)及3972.25万元(约合600.27万美元,占比46.9%);市场中边贸商人的人数也因收入下降而大幅减少:在2009年,镇上有430家从事出口边贸的商户,其中370多家商户来自外地;到了2019年,镇上的商户总数只有不到180家(边贸商约120家)。而这些商人的离开——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边疆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常有意地监督外来人员的行迹和言论,并积极参与联防、“反恐处突”演练等活动,也使得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在口岸所在地积聚“人力资源”,实现“边贸戍边”的功能遭到削弱。根据边贸商人们的说法,蒙古国债务危机、图格里克贬值、其它中蒙口岸及第三国对蒙商品输出规模的增长等因素是导致不景气,特别是蒙古国客户人数减少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客户人数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反映的正是边民互市及其所售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事实,其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则与经营活动变迁所导致的区位条件变化及边民互市较差的市场环境有关;此外,边民互市中的经营者们较薄弱的经济实力以及某些不良经营习惯和观念,如对购物者,特别是零售消费者的“势利心态”,也对边民互市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笔者看来,鉴于边民互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导致困境的原因的复杂性,若要进一步改善塔克什肯边民互市的发展条件,首先有必要加强对口岸及口岸所在地的行政管理资源的整合,减少以海关、边检为代表的各垂直管理部门与主管口岸工作的口岸管理委员会及地方政府间的职能错位和交叉,提升口岸规划发展及管理工作的统筹程度和协调性。在具体措施层面,上述各部门应以更加整体的视角,采取更为具体的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升人们参与互市的便利度,降低人们参与互市的中间成本,以及为经营者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可通过举办会展等方式拉近互市参与者之间的“互惠距离”,以此改善人们对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让他们能够且愿意在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中实现消费的升级,从而使得塔克什肯口岸这个中蒙西部边境的大门,一带一路西通道的重要节点,成为得到国内外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供应基地和物资流转中心。最后,通过田野调查,笔者也发现,世代居住在塔克什肯口岸所在地(原布尔根村)的当地边民对互市的参与度及从中获益的程度目前仍有待提升,故在边民互市之后的发展中,有必要加强对当地世居少数民族边民参与边民互市的支持力度。
李婷婷[5](2019)在《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指出中共十九大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中提出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内蒙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离不开内蒙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外接俄蒙、内联八省、紧邻京津。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地区生产总值由1993年832.88亿元增至2017年16096.21亿元。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内蒙古边境贸易水平进一步提高,边境贸易已经成为拉动内蒙古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边境贸易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也为内蒙古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提高了国民收入水平。随着学术界对边境贸易的研究逐渐深入,边境贸易转型升级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利用边境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内蒙古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目的。本文以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内蒙古边境贸易现阶段特征,分析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指出这些影响因素对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以期为内蒙古乃至沿边省区实现边境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借鉴。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以比较优势理论、价值链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边境效应为理论基础,归纳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量化。然后运用计量模型对2002-2017年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如资本深化、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实证分析,并从这五个方面对实证检验结论进行了解释。结论表明资本深化、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对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作用较明显,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相对来说对内蒙古边境贸易的作用未能充分展现。最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促进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引资政策,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营造创新氛围,建立创新体系的建议,以促进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实现。
王暖[6](2019)在《地方政府管理对西藏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强劲的带动作用,更好地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17年,西藏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从2879万人民币增加到591919万人民币,增加了204.60倍,西藏作为“一带一路”的支点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通道,西藏也是五大边疆民族地区之一,发展对外贸易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政策优势,西藏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克什米尔5个国家和地区相邻,全藏7个地市中,除那曲市、昌都市和拉萨市外,日喀则、阿里、林芝、山南4地市的21个县、110个乡镇、628个村分布在边境线上,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政策下的优势,西藏政府作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因此西藏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政府管理下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干预理论、适度政府组织规模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地方政府管理对西藏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首先,概括了西藏对外贸易发展在地方政府管理和政策背景下的四个发展阶段:继承和并轨阶段、奠定发展基础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深化发展阶段,并且指出西藏对外贸易发展的四个特点。其次,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西藏政府管理和对外贸易发展之间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西藏政府管理对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影响,通过地方政府管理对西藏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促进十九大报告和历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在西藏对外贸易发展过程的贯彻落实。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地方政府干预程度有待完善、地方政府规模作用不明显、政府运行效率影响需进一步突显和城镇化水平负向效应明显。最后,本研究提出改善政府管理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协调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政府干预程度;控制政府规模大小,优化贸易环境;提升政府运行效率,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发挥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四个方面。结合西藏的实际,制定政府管理下对外贸易发展的具体措施,使政府管理对外贸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从而推动西藏自治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热尔博[7](2019)在《蒙中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古国地处中国北方的重要邻国,也是与中国接壤国界最长的国家,蒙古国和中国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清朝灭亡之后独立的一个国家,1949年10月,蒙古与中国正式建交。自此,蒙古与中国历经70年的发展,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乃至生活中的民间交流都日益频繁,而且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国际形势和经济氛围变化的影响,蒙中关系也是跌但起伏,但是小至民间百姓,大至国家领导依然无法割裂这一段国与国之间的深厚友谊。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两国一些历史问题,最终都能妥善处理,促进了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对外贸易量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逐步改善,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贸易量持续攀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外与东盟国家和韩国等邻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作为中国的友好邻国,蒙古与中国的双边经济贸易往来却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而且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关注于此。本人作为一位来自蒙古的留学生,也希望通过这篇论文,对蒙中经贸关系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简要阐述经贸的概念、分类以及核算方法等相关问题,并总结归纳出截至目前,蒙古和中国学者,乃至是在国际上关于蒙中经贸关系的研究成果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研究;其次,根据蒙中关系发展至此,不同时间节点,概述70年来蒙中贸易发展历程;再次,运用贸易开放度、贸易发展规模和比较优势指数,对蒙中贸易关系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对蒙中两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做出合理性建议。
刘璐[8](2019)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重点省份电商业与对外贸易相关性研究 ——基于TOPSIS扩展模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产业应运而生,中国乃至世界电子商务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生机,不仅如此它还引发了各类产业结构、产业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变革。当前,电子商务产业已然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也就是着名的“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对我国现行的对外贸易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打破了原有的贸易格局束缚,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区域结合起来,是一次国际层面的贸易联合战略构想。虽然这是全国性的战略构想,但是考虑各省地域、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本文选取了十八个沿线省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发展地区。他们分别是西北六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西南四省及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重庆;东部五省及城市:上海、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海南省。本文针对这十八个“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展开了电商产业发展对区域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首先,本文基于TOPSIS扩展模型,测算出“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用以衡量各省份的电商产业发展水平。原有的TOPSIS模型的相对贴近度仅仅从距离上判断与正负理想解的近似度,而灰色关联度则是从形状上反映了序列间的相似程度。本文通过引入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将原有的TOPSIS模型改进,使测算结果更加严谨。根据测算结果,东部五省区域除了海南省电商业发展较为不发达之外,其余四省均在电商业发展指数中位列前茅。东北三省电商产业发展水平居于十八个省份中位。西南四省的电商业发展水平较为不均,西南四省中,重庆市作为直辖市,电商业发展指数位列第六,而西藏自治区电商业发展指数在十八个省份区域中位列最后一名。西北六省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及其他区域,电商业发展指数也在十八个省份中处于末端位。根据电商产业测算结果,本文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了“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子商务发展以及其对外贸易规模与结构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电商产业发展水平对相应省份的对外贸易出口的总体规模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优化其对外贸易结构。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某些省份对外贸易的不均衡发展。本文同样选取了一些其它影响对外贸易规模及结构的因素,除开电商业发展之外,这些因素的实证结果由于各省份经济、文化、政策等环境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电商产业发展水平与对外贸易规模研究结果显示,东部五省作为我国电商业最发达区域,其电商业发展能小幅提升对外贸易出口规模。由于存在一定的出口替代效应,东部五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与出口总额呈现出负相关性。该省份城镇人口比重与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呈现出正相关,很好的反应其出口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相较于其他省份而言,研发投入对于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的促进作用最大的地区就是东部五省,研发投入转换效率最高。东北三省电商业发展水平居中,在所有省份中的电商业发展对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的促进效率最高。城镇人口比重以及研发投入也都对对外贸易出口规模存在正面影响。西南四省的电商业发展水平较为不均,电商业发展依然可促进其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提升。GDP以及研发投入均对西南四省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呈正向相关。电商业在西北六省的发展虽然与其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呈正相关,但其促进效率比其他省份低。对外直接投资也与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有小幅正面影响,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西北六省出口,研发投入以及劳动生产率均的提升均对西北六省的对外贸易出口没有明显促进作用。电商产业发展水平与对外贸易结构究结果显示,东部五省电商业发展水平与对外贸易高科技产品出口规模占比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电商业发展能够帮助优化我国东部省份的对外贸易结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研发投入也可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东北三省工业实力突出,但是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较为薄弱。电商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研发投入将会对东北三省提升出口高新科技产品比例有正面促进作用。西南四省电商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城镇人口比重、固定资本存量以及研发投入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西南四省对外贸易结构,促进高新科技产品出口。西南四省的城镇人口比重较其他区域而言能更好的促进贸易结构优化。西北六省电商业发展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其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研发投入与对外贸易高科技产品出口总规模也有正面影响。发展电商业、增加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投入以及引进更多的技术人可以帮助西北六省更高效的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一,提高电商业发展对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及结构优化的意识;其二,根据各省对外贸易出口产业倾向,有针对性推动各省特色电商业发展;其三,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通过电商业发展夯实与“一带一路”战略国家的贸易联盟,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乌兰图雅[9](2017)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法律服务研究》文中提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边境贸易成为中蒙俄三国最重要的贸易形式,内蒙古基于地缘上的优势,在同俄罗斯和蒙古国发展对外贸易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建立和完善边境贸易法律制度对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内蒙古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关注。
赵青宇[10](2017)在《满洲里口岸在中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地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沿边口岸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位置,是国与国之间开展经济、政治、文化沟通的桥梁和通道。我国内陆与邻国接壤的有14个地区,大部分都是口岸城市,口岸的开发开放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果,从战略性地位来说,国家的安全稳定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口岸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满洲里口岸,地处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处,有着丰厚悠久的历史,是自近代以来最早开放的口岸城市之一,基础坚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政策、国家开发开放实验区政策、国家“一带一路”和中俄蒙经济走廊政策等各项政策的覆盖促使其在内蒙古口岸中的地位凸显。更为明显的优势是,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意见》,涉及到五个国家开发开放重点实验区、72个国家级沿边口岸、28个边境城市,17个经济合作区,满洲里都包含其中。认识满洲里口岸,就是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就是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的出路,就是把握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未来。本文的框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绪论、主体和结论。绪论部分就是对研究的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基本理论和相关研究文献做的一个概括。主体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章是对满洲里的对外开放进行了历史回顾。回顾了中苏贸易从开始到停滞、恢复以及蓬勃发展的曲折贸易合作历史。百年的历史发展,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的开发开放政策对满洲里口岸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满洲里政治和经济地位的重要价值,在国家北方地缘战略总体布局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是我国北部边境重要的战略城市,在国家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和枢纽作用。第二章从背景的角度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出台以及对满洲里城市和口岸未来发展的意义。“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是世界背景和中国背景下的提出来的,是历史选择和时代发展的必然。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中,满洲里试验区被列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点产业园区和陆海联运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对满洲里在东北亚和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有深刻认识。此外,“一带一路”战略对满洲里城市及其口岸的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第三、四章主要探讨的是满洲里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地位和作用、机遇和挑战。满洲里是我国北部边境地区地缘空间战略布局中国家重要战略性城市,是接续和保障我国东北地区和蒙东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振兴的重要通道和战略支撑,是我国向北沿边开发开放的龙头和桥头堡。是贯穿欧亚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综合性枢纽、支撑了东北和蒙东地区对外开发开放、内蒙古对俄蒙沿边开发开放中起到龙头和桥头堡的作用以及在我国向北沿边开发开放口岸城市中具有典型性的示范作用。此外,不难看出满洲里城市和口岸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主要存在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工业基础较薄弱,区域竞争态势加剧,陆路口岸领先性地位受到挑战,满洲里受国际国内经济变化波动影响较大,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仍有待提高等问题。第五章重点针对满洲里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笔者认为,具体有五个方面:第一,要扩大满洲里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满洲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为满洲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因此扩大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必要性。第二,着力增强满洲里城市的支撑能力。针对满洲里内生动力不足,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要对满洲里本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利用,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落地,发展智能绿色产业,突破技术障碍等手段来解决。另外,对城市空间体系要进行充分合理的规划布局。对航空、交通运输,地下空间等开发也是值得探讨的。第三,积极争取国家特殊优惠政策的支持。满洲里城市和口岸主要依靠当地干部群众深化改革,带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但由于其远离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处于劳动市场、产业链条和市场的末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就要求国家对满洲里城市和口岸机遇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从满洲里城市和口岸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来看,积极争取国家特殊优惠政策支持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第四,创新满洲里俄蒙毗邻地区的务实合作。满洲里处于中俄蒙三国交汇之处,处于中俄蒙经济走廊的前沿区域。一方面,由于三国资源的优势互补,进行贸易往来有利于合理分配资源以及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国际格局方面,美国回归亚太,强化美日联盟,夹击包围俄罗斯和中国,使中俄在经济方面的巨大互补性。而满洲里作为我国最大的陆路边境口岸,承担着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的重大责任,加大夯实中俄蒙三国的合作成了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下的必然。第五,加强满洲里跨境信息化网络建设。全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满洲里作为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以及未来的国际物流中心。作为改革的前沿地区,要紧跟时代步伐。优先将构建跨境信息化网络提上日程。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区。眼下,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占有越来越有分量的地位。中俄关系也是几世纪以来最好的时候,俄罗斯的经济之船离不开中国这片海洋。“一带一路”战略更加如虎添翼。满洲城市和口岸应该凭借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跟进时代潮流,抓住大好机遇,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内蒙古自治区出口商品竞争力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出口商品竞争力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
2 内蒙古对外贸易市区结构 |
3 内蒙古主要的贸易方式 |
4 内蒙古对外贸易的国别结构 |
5 内蒙古对外贸易的企业类型 |
6 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6.1 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但仍需转型升级 |
6.2 地理位置独具优势,但口岸带动作用不明显 |
6.3 对外贸易市场相对集中 |
6.4 品牌影响力不足 |
7 促进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竞争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
7.1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结构 |
7.2 完善口岸建设,发挥口岸优势 |
7.3 打破市场集中,促进外贸市场多元化 |
7.4 提高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 |
(2)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评述 |
1.2.1 关于出口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
1.2.2 关于内蒙古对外贸易的理论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图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波特钻石理论 |
第三章 内蒙古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3.1 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阶段 |
3.2 内蒙古与西部省份之间的外贸发展水平比较 |
3.3 内蒙古出口贸易依存度 |
3.4 内蒙古出口贸易结构 |
3.4.1 经营主体结构分析 |
3.4.2 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
3.4.3 出口贸易方式分析 |
3.4.4 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
4.1 内蒙古主要出口商品的RCA指数分析 |
4.2 内蒙古主要出口商品的TC指数分析 |
4.3 内蒙古主要出口商品的G指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变量选择与处理 |
5.2 模型的构建及检验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协整检验 |
5.2.3 VAR模型的建立 |
5.2.4 脉冲响应 |
5.2.5 方差分解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
6.1 结论 |
6.2 对策 |
6.2.1 优化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6.2.2 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外资使用效率 |
6.2.3 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完善相关产业发展 |
6.2.4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高出口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中国农产品贸易开放格局 |
1.1.2 中澳自贸区典型特点及重要意义 |
1.1.3 中国农业区域发展非均衡性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2.4 数据资料 |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中澳自贸区经济效应评估 |
2.2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 |
2.3 自贸区框架下贸易增加值分解 |
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 |
3.1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 |
3.2 中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 |
3.2.1 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
3.2.2 中澳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
3.3 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农产品贸易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 |
4.1 模型框架与数据处理 |
4.1.1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
4.1.2 数据处理、模型校准及情景设定 |
4.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生产端 |
4.2.1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宏观层面 |
4.2.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产业层面 |
4.2.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进出口贸易 |
4.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消费端 |
4.3.1 贸易自由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 |
4.3.2 标准GTAP模型家庭消费需求系统 |
4.3.3 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 |
5.1 世界投入产出模型 |
5.2 贸易增加值分解 |
5.3 链接机制 |
5.4 贸易增加值分解测算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区域CGE数据库完善与分解拓展 |
6.1 Sino-TERM模型框架结构 |
6.2 Sino-TERM数据库构建与修正 |
6.2.1 Sino-TERM数据库构建 |
6.2.2 Sino-TERM数据库修正调整 |
6.3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拓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澳FTA对区域农业经济效应影响 |
7.1 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链接 |
7.2 Sino-TERM模型宏观经济闭合 |
7.3 Sino-TERM模型模拟结果 |
7.3.1 宏观经济变化——BOTE分析 |
7.3.2 宏观经济指标的区域异质性 |
7.3.3 主要农业部门产出波动的区域异质性 |
7.4 Sino-TERM模型Fan分解及拓展 |
7.4.1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 |
7.4.2 Sino-TERM模型中Fan分解拓展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启示 |
8.2.2 贸易增加值层面的政策启示 |
8.2.3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的政策启示 |
8.2.4 区域层面的政策启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农产品部门分类 |
附录 B 标准GTAP模型主要机制 |
附录 C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 |
附录 D 中澳FTA对主要农产品产出的区域异质性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我国古代的“边市”与当代“边民互市” |
二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三 研究理论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塔克什肯口岸与塔克什肯镇 |
第一节 作为中蒙走廊的布尔根河沿岸 |
第二节 塔克什肯口岸 |
一 口岸概况 |
二 口岸运行情况 |
三 口岸发展规划 |
第三节 塔克什肯镇 |
一 塔克什肯镇概况 |
二 镇区重心的北移 |
三 现在的塔克什肯镇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概况 |
第一节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基本情况 |
一 塔克什肯口岸的“边民互市” |
二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发展 |
三 边民互市市场的建设 |
第二节 边民互市贸易的参与者 |
一 边民互市市场中的经营者 |
二 市场中的购物者和其他人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主要发展困境 |
第一节 客户流失 |
第二节 市售商品综合竞争力不足 |
第三节 边民互市市场的经营活动存在无序现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一节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环境因素 |
一 蒙古国宏观经济的动荡 |
二 区位条件、市场环境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经营者自身的局限性 |
一 经营者缺乏市场竞争力 |
二 负面经营心态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反思 |
第一节 当地政府及海关的努力 |
一 在口岸发展规划中更加重视出口边贸的发展 |
二 加强对边民互市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
三 改善购物者对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 |
第二节 促使边民互市经营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
第三节 加强对世居边民参与互市的支持 |
一 加强对边民参与互市的引导和组织 |
二 明确塔克什肯镇在边贸中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加大边境金融机构对互市边民的支持力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思考 |
(一)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的结论 |
(二)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边境贸易 |
2.1.2 转型升级 |
2.2 主要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2.4 价值链理论 |
2.2.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6 边境效应理论 |
第3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
3.1.1 边境贸易主体 |
3.1.2 边境贸易规模 |
3.1.3 边境贸易商品结构 |
3.1.4 边境贸易行业分布 |
3.2 内蒙古边境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边境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
3.2.2 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
3.2.3 加工贸易链条中价值链短 |
3.2.4 贸易层次低,商品结构单一 |
3.2.5 现汇贸易机制不完善 |
3.3 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产业结构 |
3.3.2 外商直接投资 |
3.3.3 技术进步 |
3.3.4 人力资本 |
3.3.5 资本深化 |
第4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
4.1.1 变量的选取 |
4.1.2 数据来源及描述 |
4.2 数据检验 |
4.2.1 单位根检验 |
4.2.2 模型定阶与协整检验 |
4.3 格兰杰因果关系 |
4.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4.5 方差分解 |
4.6 主要结论 |
第5章 推动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5.1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
5.2 促进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
5.3 调整引资政策,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
5.4 营造创新氛围,建立创新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地方政府管理对西藏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地方政府管理 |
2.1.2 对外贸易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政府干预理论 |
2.2.3 适度政府组织规模理论 |
2.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2.3 地方政府管理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
第三章 西藏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西藏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 |
3.1.1 西藏对外贸易发展的进出口情况 |
3.1.2 西藏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与四大边疆民族地区的比较 |
3.1.3 西藏对外贸易的商品情况 |
3.1.4 西藏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 |
3.2 西藏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
第四章 地方政府管理对西藏对外贸易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指标选取 |
4.1.1 西藏政府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测度说明 |
4.1.2 贸易开放程度的测度与说明 |
4.2 数据来源 |
4.3 模型选取 |
4.4 实证分析 |
第五章 西藏对外贸易发展中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 地方政府干预程度有待完善 |
5.2 地方政府规模作用不明显 |
5.3 政府运行效率影响需进一步突出 |
5.4 城镇化水平负向效应明显 |
第六章 改善政府管理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协调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政府干预程度 |
6.2 控制政府规模大小,优化贸易环境 |
6.3 提升政府运行效率,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
6.4 发挥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带动外贸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蒙中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1.5.1 相关理论基础 |
1.5.2 研究综述 |
1.5.3 国内外文献的评述 |
第2章 蒙中贸易发展历程及优劣势分析 |
2.1 贸易关系的建立及其发展阶段 |
2.2 贸易关系恶化及贸易量缩减阶段 |
2.3 贸易关系缓和及全面恢复阶段 |
2.4 蒙中贸易优劣势分析 |
2.4.1 蒙中两国经贸合作的优势 |
2.4.2 蒙中两国经贸合作的劣势 |
第3章 蒙中经贸关系发展现状 |
3.1 蒙中两国的贸易额以及增长情况 |
3.2 蒙古对外及蒙中贸易现状 |
3.3 蒙中贸易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 |
3.4 蒙中两国的双边投资 |
3.5 蒙中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分析 |
3.5.1 测算工具 |
3.5.2 测算结果 |
3.5.3 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
第4章 蒙中经贸关系发展特点及问题 |
4.1 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导致蒙中贸易垂直分工 |
4.2 资源互补性导致商品贸易结构互补性强 |
4.3 蒙中边贸及地区贸易活跃 |
4.4 蒙中各自存在的问题 |
4.4.1 蒙古存在的问题 |
4.4.2 中国存在的问题 |
4.5 复杂国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
第5章 蒙中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建议及前景展望 |
5.1 蒙中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建议 |
5.1.1 改善贸易商品结构 |
5.1.2 鼓励在蒙投资建厂,提供政策保护 |
5.1.3 减少贸易逆差,实现双边贸易持续发展 |
5.1.4 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拓展水平型经贸关系 |
5.1.5 增强蒙中互信,友好解决争端 |
5.2 蒙中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一带一路”沿线中国重点省份电商业与对外贸易相关性研究 ——基于TOPSIS扩展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界定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产业发展水平测算 |
1.2.2 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 |
1.2.3 电商产业发展水平测算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理论基础 |
2.1 电商产业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电商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2 电商产业发展水平测算的理论基础 |
2.1.3 TOPSIS扩展模型的理论基础 |
2.2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回顾 |
2.3 电商业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理论传导机制 |
2.3.1 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导机制 |
2.3.2 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的传导机制 |
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商产业发展分析 |
3.1 中国电商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中国电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
3.1.2 中国电商产业市场规模 |
3.1.3 中国电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产业现状 |
3.2.1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信息化建设 |
3.2.2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业发展指数 |
3.2.3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业交易规模 |
3.2.4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与非重点省份电商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分析 |
4.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
4.1.1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 |
4.1.2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对外贸易现状 |
4.2.1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对外贸易发展规模 |
4.2.2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对外贸易发展结构 |
4.2.3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TC指数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电商产业发展水平测算---基于TOPSIS扩展模型 |
5.1 电商业发展水平测算方法对比 |
5.2 电商业发展水平测算指标构建 |
5.2.1 电商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基于宏观角度实证探索 |
5.2.2 电商业发展水平测算指标构建原则 |
5.2.3 电商业发展水平测算指标选定 |
5.3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业发展指数测算 |
5.3.1 TOPSIS扩展模型 |
5.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5.3.3 中国各省份电商业发展水平测算结果 |
5.3.4 中国各省份电商业发展水平简析 |
6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业与对外贸易规模实证研究 |
6.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
6.1.1 变量的选取及处理 |
6.1.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 实证模型构建 |
6.3 全样本模型实证分析 |
6.3.1 固定-随机效应模型选取 |
6.3.2 全样本回归模型及结果 |
6.4 异质性实证分析 |
6.5 内生性问题说明 |
7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业与对外贸易结构实证研究 |
7.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
7.1.1 变量的选取及处理 |
7.1.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 实证模型构建 |
7.3 全样本模型实证分析 |
7.3.1 固定-随机效应模型选取 |
7.3.2 全样本回归模型及结果 |
7.4 异质性实证分析 |
7.5 内生性问题说明 |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提升电商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
8.2.2 加快电商业发展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理线路 |
附录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列表 |
附录三 2017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社会指数[] |
附录四 全球信息化指数排名 |
附录五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ECI指数 |
附录六 H.H.I指数计算—各行业统计数据 |
附录七 2016 年我国各省份电商业发展指数表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9)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法律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一) 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的提出 |
(二)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加强法律服务的必要性 |
(三) 加强边境贸易法律保障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作用 |
二、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概况 |
(一)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基础环境 |
(二) 内蒙古边境贸易口岸及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
1. 内蒙古边境贸易口岸 |
2.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
三、内蒙古边境贸易法律政策梳理 |
(一) 中央层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
(二) 内蒙古自治区开展边境贸易的地方性法规梳理 |
1. 内蒙古边境贸易起步发展阶段。 |
2. 内蒙古边境贸易综合治理阶段。 |
3. 内蒙古边境贸易完善和发展阶段。 |
四、完善内蒙古边境贸易法律服务环境的举措 |
(一) 加强立法, 完善边境贸易的法律体系 |
(二) 解决好内蒙古边境贸易涉外纠纷, 加强对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司法交流 |
(三) 内蒙古应充分行使经济自治权, 制定更加特殊灵活的边境贸易政策 |
(10)满洲里口岸在中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地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四、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满洲里口岸对外开放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满洲里口岸的基本情况 |
一、历史渊源及演变 |
二、区域优势 |
三、口岸构成及通关能力 |
第二节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回顾 |
一、初创时期:被迫开放 |
二、发展时期:中苏贸易关系稳定 |
三、停滞时期:中苏贸易关系恶化 |
四、恢复发展时期:沿边开放中苏关系正常化 |
五、快速发展时期:新世纪中俄两国发展需要 |
第三节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现状 |
一、对外交流不断深化 |
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及综保区的成立是满洲里的新契机 |
三、口岸基础设施稳步推进,通关能力不断增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出台以及对满洲里城市和口岸未来发展的意义 |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出台 |
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 |
二、“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对内蒙古发展战略定位 |
三、“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概述 |
四、中蒙俄经济走廊概述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定位 |
一、“一带一路”对中国东北地区战略定位 |
三、“一带一路”对满洲里区域战略定位 |
第三节 对满洲里城市和口岸未来发展的意义 |
一、国家规划对满洲里战略定位 |
二、满洲里口岸在“一带一路”战略的竞争优势 |
三、对满洲里城市和口岸未来发展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满洲里城市和口岸在中国北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第一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满洲里城市和口岸 |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外延范围与东北亚 |
二、满洲里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空间识别 |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与绥满经济带 |
四、满洲里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地位 |
第二节 满洲里在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的战略作用 |
一、在中蒙俄经济走廊欧亚大通道中的综合性枢纽作用 |
二、东北和蒙东地区对外开发开放和经济振兴中的重大支撑作用 |
三、内蒙古对俄蒙沿边开发开放中起到龙头和桥头堡的作用 |
四、在我国向北沿边开发开放口岸城市中具有典型性的示范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满洲里城市和口岸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一节 满洲里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存在的机遇 |
一、国家战略及试点带来的机遇 |
二、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带来的机遇 |
三、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 |
第二节 满洲里在“一带一路”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
一、受国际国内经济变化波动影响较大 |
二、区域竞争态势加剧挑战陆路口岸领先性地位 |
三、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工业基础薄弱 |
四、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满洲里口岸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扩大满洲里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
一、推进顶层政策沟通来提高开放站位 |
二、推进基础设施联通来夯实开放基础 |
三、推进经济贸易畅通来提升开放动力 |
四、推进金融资金融通来激发开放活力 |
五、推进拓展民心相通丰富开放内涵 |
第二节 着力增强满洲里城市综合支撑能力 |
一、发展绿色经济,打造宜居生态城市 |
二、构建城市外部空间支撑体系 |
第三节 积极争取国家特殊优惠政策的支持 |
一、加大满洲里口岸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财政投入 |
二、放宽金融保险外汇债券各种限制赋予省级权限 |
三、对满洲里年度土地使用供应总量提供优惠政策 |
第四节 创新满洲里俄蒙毗邻地区的务实合作 |
一、实行免税经营试点及跨境文化艺术和教育交流 |
二、对俄蒙专业人员通关及跨境旅游实行特殊政策 |
三、加强中俄蒙科教文卫旅游环保等领域合作 |
四、创新同俄蒙合作机制,深入拓展多领域交流合作 |
第五节 加强满洲里跨境信息化网络建设 |
一、着力推进满洲里市跨境电子商务园区规划建设 |
二、加大互联网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和网络安全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内蒙古自治区出口商品竞争力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J]. 任程,刘秀玲.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1(14)
- [2]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 吴美凤.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 周玲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D]. 陈逸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5]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 李婷婷.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2)
- [6]地方政府管理对西藏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暖. 西藏大学, 2019(09)
- [7]蒙中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D]. 热尔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一带一路”沿线中国重点省份电商业与对外贸易相关性研究 ——基于TOPSIS扩展模型分析[D]. 刘璐. 武汉大学, 2019(06)
- [9]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法律服务研究[J]. 乌兰图雅. 前沿, 2017(09)
- [10]满洲里口岸在中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地位研究[D]. 赵青宇. 黑龙江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