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差异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文化背景差异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一、文化背景差异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逢源[1](2020)在《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院校都增设了英语专业。为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目前而言,国内较少有基于需求分析视角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研究。邮电类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学校,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学科上有着很大的优势,需要围绕这种特色打造邮电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因此,本研究从需求分析视角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展开了调查与分析,获取多方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的看法,并为优化课程建设建言献策。本研究主要以Dudley-Evans&St.John的需求分析理论和模式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主的邮电类院校140名在校英语专业学生、3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10名英语教师以及15名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为调查对象,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教师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及原因是什么?2)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对英语专业课程学习需求是什么?是否得到满足及原因是什么?3)基于上述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何进一步完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发现:1)总体来讲,四类研究对象对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一般,课程设置还没有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2)他们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需求主要是广博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扎实的语言技能、丰富的实践类课程以及具有邮电类院校的特色课程知识。他们认为目前的英语技能型课程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邮电类院校特色课程尚未得到满足,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3)鉴于四类研究对象的需求与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偏差以及四类研究对象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标》的要求,减少技能型课程,增加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院校特色课程。其次,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课程设置还应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目前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接着,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和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加以深度的区分,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然后,要构建具有邮电类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最后,要注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动态的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雏形,作为后续课程设置研究的参考。同时,还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刘月梅[2](2020)在《多元识读教学法在大学艺体专业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人们可以从多元化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元社会符号资源广泛地参与到意义建构中。多元识读教学法是指利用多元符号系统,如音效、视觉图像、语言文字、绘画等多种模态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研究是关于多元识读教学法在大学艺体专业生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实验对象设定为某理工学院体育专业80名新生,实验周期设定为一学期。笔者采用新伦敦小组提出的以“设计”为理念,以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改造式操练四个步骤的多元识读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试图验证以下两个假设:(1)多元识读教学法能够提高艺体生的英语听力成绩。(2)多元识读教学法能够提高艺体生的多元识读能力。笔者通过传统英语听力课堂和多元识读教学法听力课堂的比较来探讨多元识读教学法对艺体生英语听力成绩和多元识读能力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 23.0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假设成立。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有所提高,教师在听力教学中使用多元识读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听力语篇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表现在应用技术创作作品的能力、教材识读资源视听理解能力、网络识读资源视听运用能力、线上线下协作学习能力。多元识读教学法应用在艺体生英语听力教学中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可以为广大教师改进大学英语听力提供教学方法上的借鉴,同时为帮助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静[3](2020)在《TTS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英语听力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专家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师开始改变传统思想,将信息技术与听力教学进行融合,以促进听力教学水平的提高。但由于技术手段应用的复杂和不便捷性,并未完全改善英语听力教学中资源输入的不充分和不标准的现象。TTS(Text to Speech)技术,即语音合成技术,作为一项零技术应用门槛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教师便捷地完成听力资源地制作与呈现,保证资源输入的充分与标准。基于此,本研究将利用TTS技术改善英语听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此优化英语听力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本研究论证了TTS技术在听力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的要求,参照Rost提出的听力教学活动类型提出了基于TTS技术的精准辨音式、精细加工式以及情境交际式三种不同类型的听力教学活动。根据活动实现目标的不同,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分别对活动进行指导,设计了不同的听力教学活动流程,以提高学习者的听辨能力、获取和理解能力以及情境交际能力。在基于TTS技术的听力教学活动流程的指导下,依托“易点慧智慧英语教学系统”的教师端和学生端检验活动实施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平台上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听力教学活动,并以某学校四年级的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参与活动实施过程。按照学习者在不同能力测试中的不同成绩和评价量表检验活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活动类型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者听力能力的提高,活动效果良好。总之,本研究构建的基于TTS技术的听力教学活动丰富了技术与英语听力教学融合的理论,提高了学习者的听力能力水平,为教师进行听力教学活动提供了方案上的借鉴,促进了TTS技术支持下的听力教学活动的实践推广。

林丹[4](2019)在《口译听辨训练在本科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早已成为工作和交流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要求人们具备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特别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然而,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无论从课时设置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未能达到教学指南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诸多学者从口译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索适用于日常英语听力课堂的有效方法,试图在口译训练和传统听力训练间挖掘共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但是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笔者几乎很少发现针对非英语专业听力课程的创新,适用于本科公外学生的口译听辨训练更是较少提及。本研究以释意理论为基础,阐述释意的概念和口译听辨理解的本质,比对口译听辨理解和传统听力,找出差异和共性。同时结合英语专业的口译听辨训练方法,设计了一套针对本科公外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的方案进行实验,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释意理论下的口译听辨训练是否适用于本科大学英语听力教学?2、口译听辨训练是否比传统听力训练更为有效?该实验随机抽取笔者所在院校的2016本科物流工程专业的两个平行班共2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各10人。以《大学英语新视界视听说教程2》为主要教学材料。先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测和后测,均用SPSS17.0分析数据。其中前测用以衡量两组学生英语能力是否相近。前测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无显着性差异。而后实验组采用口译听辨训练,控制组采用传统听力教学。后测后,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即实验组表现好于控制组,说明口译听辨训练适用于本科公外学生,比传统听力教学方法更为有效。后测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访谈,主要针对实验课程接受度、学生对口译听辨训练方法的适应度、课程建议等方面评价课程效果。根据学生反馈,笔者发现实验组的学生总体课堂积极性更高,且普遍反应实验课程比以往的听力课更有趣高效。论文包括六章。第一章是引言。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第三章是理论框架。第四章是口译听辨训练在大英课堂中的应用。第五章是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第六章指出问题与不足,同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刘文辉[5](2019)在《“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教学模式事关汉语教学的成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汉语教学中,传统的“分技能教学模式”在教学效率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我们通过数年的理论探索,尝试构建出汉语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听说+读写”教学模式,并经过两年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证明该模式是有效的,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检验的。本论文共分为4个部分,另加若干附录。第一部分为绪论与相关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勾勒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次对国内外现有教学模式,尤其是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教学模式主要成果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综述,从而为本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构建提供借鉴。第二部分是“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主要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五大构成因素,即理论基础(包括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输入”与“输出”假说、联结主义等各种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包括课程设计、教师团队构建与培训、教材选用与改编、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部分。同时,本文还归纳了该教学模式的6大特点,即:以多种理论为基础、结合汉语及汉语教学的特点、进行了较大规模且较长时间的系统实证研究、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语言技能的全方位配合、以强有力的“管理”作为辅助和保障。第三部分是“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结果。重点展示了运用对比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实证检验的过程与结果。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汉语总体水平提升更为显着(以新HSK5级成绩为标准);(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能力进步明显;(3)实验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着提升;(4)实验组学生对“听说+读写”教学模式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从实验时及实验半年后跟踪调查问卷数据所知);(5)该模式效果与学生汉语基础无关,适用于汉语高水平及低水平的学习者。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目标,该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第四部分是针对“听说+读写”教学模式所展开的讨论以及本文的结论。首先,结合第二轮教学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证明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广的适用性;其次,总结了这一教学模式对国内外汉语教学界的9点启示,并对未来该模式的进一步实施与推广提出6点展望;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梁砾文[6](2019)在《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英语是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刚性需求”,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外语教学内部。本研究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价值分析、目标分析和执行分析三方面建构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本土理论,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现有理论,并从实践角度,回答三大基础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以咨借鉴。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如何?(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有哪些?(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路径如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定性的混合路径研究,以及探索性、验证性、阐释性的线性研究设计,采用文献法、探索性访谈、话语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最终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三角验证,保证研究结论的信效度,并通过遵守自愿、保密、忠实三大原则,确保本课题的研究伦理。本研究首先在理清三个核心概念“理工科研究生”、“外语教育规划”及“学术英语素养”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建立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概念框架。其次研究者进行了探索性数据采集,包括国家及高校的规划文本、对理工科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学术英语教师进行的探索性访谈,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再次,本研究以话语分析为基础,结合访谈法,分析相关政策文本和探索性访谈数据,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此外,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量化研究工具的修编及验证模型的建构过程,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最后,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工具修编和验证模型建构,以及影响因素与内涵要素间路径模型的建构过程,并结合定性数据,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建构在宏观层面突出的表现为主体性丧失,在中观层面没有很好地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及高校国际化进程,在微观层面,没有很好地将“工具价值”转化为“人本价值”;(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体现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在静态层次上,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包括学术英语知识、学术英语技能和学术英语能力三个方面,在动态层次上,三方面要素通过实践相互转化;(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术英语信念、学术英语实践、学术英语环境和英语学习经历,其中学术英语信念作用最大,无论是内涵要素还是影响因素都并非孤立存在,不仅仅需要重视单个因素的直接效应,更要重视各因素在影响路径中的转化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修订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概念框架,建构了理论模型。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尝试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及发展实践中建构相关理论,以期理顺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在外语教育规划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各要素间的关系,指导实践。但是,本研究依然存在研究对象范围有待扩大、研究内容有待深化以及研究工具有待改进等局限。今后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将研究对象拓展至更多地区和类型院校中的理工科研究生、进一步探讨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转化机制、各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等课题、加强语料库技术、参与式观察、跟踪调查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等,以便更加深入地探寻这一课题,完善现有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胡勍[7](2019)在《语篇词项衔接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作为衡量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标杆,听力理解能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学生听力难,缺乏语篇意识,听力总体水平差的现状与教学指南要求差距较大,一线教师有职责研究并改善这种状况。本文先对语篇衔接理论相关研究,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相关研究以及语篇词项衔接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根据Clark&Clark(1977)听力理解模式和词项衔接相关理论,听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应当注重听力语篇中的简单重复,复杂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词项搭配等“复现”和“同现”的衔接手段,并利用衔接手段促进听力理解“组建”过程中的句内“命题达成”和“使用”阶段中的句间“主题构建”,从获取声音信号到预测推断听力语义,最终实现整个听力语篇语义的达成。基于上述理论的实际应用,本研究拟检测以下两个研究假设:1.以语篇词项衔接理论为指导的听力教学方式能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2.该理论的应用对新闻听力、长对话听力和段落听力等不同类型的听力理解产生不同影响。针对上述假设,本文以某市某学院2018级两个班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机械1班为控制班,机械2班为实验班。控制班采用传统听力教学方式,实验班听力教学采用如下3个步骤:利用词项“复现”与“同现”的衔接手段识别听力语篇中音,词,句的表层结构信息;利用词项衔接链辨别听力“组建过程”中的命题意义;利用词项衔接链的语义网实现听力理解“使用过程”中的主题内容推断。实验结果有如下发现:1.后测成绩显示实验班听力总成绩高于控制班,而且通过对比实验班自身的前后测听力总成绩可知,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由此可见,语篇词项衔接理论指导下的听力教学方式能促进大学英语听力总体水平的提高。2.在新闻听力,长对话听力和段落听力三大听力任务类型后测成绩中,实验班成绩均高于控制班,且实验班自身的这三类题型对比中,后测各类成绩均高于前测成绩。但是三种听力任务类型显示了提高幅度的差异,其中段落听力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新闻听力,提高幅度最小的是长对话听力。由此推断,该教学方式对三大听力任务类型的听力理解水平均有促进作用,但是长对话听力提高幅度最小,原因是长对话听力在语篇风格和语篇结构上相对松散,口头化;在词项选择与组织上相对随意性和日常生活化,这些对话风格的词项中,具有同义,反义,上下义和搭配衔接关系的词项分布和派遣较少,它们构成的衔接链也就相对不如段落听力和新闻听力语篇密集。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教学一线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听力教学方法,为弥补听力教学短板提供借鉴。

董文娟[8](2019)在《基于适应性学习英语听力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教育能提供课外辅助教学,且学习者能进行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及移动学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新兴的学习方式,在当代的学习生活中已得到普遍应用。然而自主的网络学习环境不一定能使学习者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无法做到最优化的个性化学习,这主要因为现在开发的移动学习系统只注重系统计算推送,缺乏人工反馈和参与;学习的前期以及学习过程没有对学习者做一个动态的认知水平分析记录;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没有深入分析和动态修正。适应性学习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的最优化学习策略,也是一种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将大学英语听力课程内容与适应性学习理念相结合,利用移动手机端作为学习载体,弥补课堂上时间、学习资源有限的不足,在系统中还提供学习交流反馈的功能,旨在为每位学习者提供符合自己当前水平的听力学习环境。在理论研究方面,本研究以适应性学习为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混合学习以及二语习得理论等理论出发,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应性学习理念为主的设计思想构建系统功能结构模型。在设计开发阶段,以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为学习内容基础,其他英语听力学习材料为补充资源,依据前期构建的功能模型,开发适应性学习听力系统,以大学生作为使用用户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系统功能完善。本研究在以适应性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二语习得理论为主要学习思想的基础上,利用自适应测试及学习痕迹等动态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并用算法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学习路径推荐,设计并开发适应性学习英语听力学习系统,旨在辅助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教学,提供学习者一个个性化学习的理想环境。

候改利[9](2019)在《图式理论下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分析 ——以两套初级汉语综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汉语综合教材作为综合课所使用的主要媒介,在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对初级阶段的使用者来说,汉语综合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它的使用是促使学习者将外在的语言知识内化为一种语言能力的关键。图式理论是研究个体对新事物认知的心理过程。图式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的唤醒、启迪作用。个体对新事物的认知总是试图从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开始,在旧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完成对新信息的构建。教材受多种语言教学法理论、习得理论的共同作用,而图式理论的语言学习模式与教材编写模式相吻合,图式理论启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前导入、课上讲解、课后巩固,三个板块的设计完成对新图式的构建。基于此,文章选取国内外两套初级汉语综合教材,从图式角度运用对比法、统计法、举例论证法具体分析两套教材。通过分析,站在图式的角度提出教材编排原则和模式。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其基本结构如下:绪论部分讲述了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意义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在系统论述图式理论基本要义的基础上,概述国内图式理论在外语中的应用状况;第二章论述图式理论与汉语综合教材,说明图式对汉语综合教材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第三章从教材编写思路、教材编写结构两个方面对选取的两教材具体对比分析;第四章基于以上从图式模式角度比较分析两套教材的基础上,站在图式理论的角度,对初级汉语综合教材提出了编排构想,以提高教材的适应性。结语部分通过前面的对比分析,指出应将图式理论应用到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编写中,帮助学习者构建对汉语的认知图式,以此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并提出本研究的不足。

陈露露[10](2019)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文中提出英语测试是检测被试者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现在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也是我国的第二语言。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国内认可度最高的英语考试是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为此我国开始研究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并且在2020年前逐步推行。目前国内的英语考试现状如何?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为何会出现,出现的背景以及意义何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中又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去应对?笔者以此题进行研究,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无疑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除了引言与结语之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对考试、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四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出现在的背景以及目标意义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比较分析,将国内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中的五级与六级考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四六级的问题以及证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科学性。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的实践初探进行分析并且理性的看待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未来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是新兴事物,会存在很多的质疑。但是通过将它与现有的英语考试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从量表的研制到考试系统的建立都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社会需求。终将对我国未来的外语测评与英语教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文化背景差异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背景差异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课程设置概念界定
        2.1.1 课程设置定义
        2.1.2 课程设置模式
    2.2 国内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2.2.1 国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2.2 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3 需求分析理论
        2.3.1 需求的定义
        2.3.2 需求分析的定义
        2.3.3 需求分析模型
        2.3.4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3.1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目标的比较
    3.2 课程设置原则的比较
    3.3 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工具
    4.5 研究步骤
    4.6 结果与讨论
        4.6.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4.6.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5.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问题
        5.1.1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符合《国标》的要求
        5.1.2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5.1.3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5.1.4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区别不够明显
        5.1.5 课程设置不具备院校特色
        5.1.6 课程设置没有注重动态的需求分析
    5.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5.2.1 根据《国标》要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2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3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4 增加课程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
        5.2.5 构建特色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5.2.6 重视动态的需求分析
    5.3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雏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邮电类院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2)多元识读教学法在大学艺体专业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多元识读教学的研究述评
    第四节 国内外多元识读教学法、英语听力教学关系的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实验假设
    第二节 实验被试
    第三节 研究工具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实验过程
    第六节 教学案例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听力成绩前后测情况
    第二节 多元识读能力问卷调查情况
    第三节 访谈情况
    第四节 分析讨论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多元识读能力的问卷调查
附录2 前测听力试卷
附录3 后测听力试卷
附录4 多元识读教学法访谈提纲
附录5 前测实验班听力成绩分布表
附录6 前测对照班听力成绩分布表
附录7 后测实验班听力成绩分布表
附录8 后测对照班听力成绩分布表
附录9 多元识读能力前问卷调查成绩
附录10 多元识读能力后问卷调查成绩
附录11 多元识读能力四个维度前问卷调查成绩
附录12 多元识读能力四个维度后问卷调查成绩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TTS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要求
        1.1.2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环境存在的不足
        1.1.3 人工智能技术为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撑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听力学习过程的相关研究
        1.2.2 听力教学过程的相关研究
        1.2.3 技术与英语听力教学融合的相关研究
        1.2.4 英语听力教学的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径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听力理解的概念界定
        1.5.2 听力教学的概念界定
2 TTS技术在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2.1 TTS技术的概念与功能
    2.2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需求分析
        2.2.1 小学生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
        2.2.2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目标分析
        2.2.3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需求分析
    2.3 TTS技术对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支持
        2.3.1 TTS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标准的语音资源
        2.3.2 TTS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听力教学材料
        2.3.3 TTS技术可以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实施
3 基于TTS技术的听力教学活动设计
    3.1 基于TTS技术的听力教学活动类型分析
        3.1.1 基于TTS技术的精准辨音式听力教学活动
        3.1.2 基于TTS技术的精细加工式听力教学活动
        3.1.3 基于TTS技术的情境交际式听力教学活动
    3.2 基于TTS技术的听力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3.2.1 基于TTS技术的精准辨音式听力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3.2.2 基于TTS技术的精细加工式听力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3.2.3 基于TTS技术的情境交际式听力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4 基于TTS技术的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实施与检验
    4.1 活动前期准备
        4.1.1 活动主体分析
        4.1.2 实验环境创建
        4.1.3 实验变量
        4.1.4 实验假设
    4.2 基于TTS技术的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案例设计与实施
        4.2.1 精准辨音式听力教学活动案例设计与实施
        4.2.2 精细加工式听力教学活动案例设计与实施
        4.2.3 情境交际式听力教学活动案例设计与实施
    4.3 活动效果检验
        4.3.1 听力成绩分析
        4.3.2 各项听力能力成绩分析
        4.3.3 问卷调查分析
        4.3.4 活动效果总结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尚存的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思维导图评价量表
附录B 听力交际能力评价量表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口译听辨训练在本科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释意理论的研究
        2.1.1 国外研究成果
        2.1.2 国内研究成果
    2.2 口译听辨训练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释意理论下的口译
        3.1.1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3.1.2 意义
        3.1.3 意义单位的构建
    3.2 口译听辨与传统外语听力
        3.2.1 口译听辨的概念与特征
        3.2.2 口译听辨与传统外语听力的区别
第四章 口译听辨训练在大英听力课堂中的应用
    4.1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4.1.1 课堂模式
        4.1.2 学生听力习惯
        4.1.3 教师教学方式
    4.2 口译听辨训练的优势
        4.2.1 强调积极听辨
        4.2.2 聚焦语篇意义
        4.2.3 改善师生的听力训练方式
    4.3 释意下的口译听辨训练方法
        4.3.1 原语理解训练
        4.3.2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训练
第五章 实验
    5.1 实验目的与拟解决问题
    5.2 实验方法与过程
        5.2.1 实验对象
        5.2.2 教材分析
        5.2.3 实验课堂的听辨模块设计
        5.2.4 前期测试
        5.2.5 实验过程
        5.2.6 后期测试
        5.2.7 访谈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前测数据
        5.3.2 后测数据
        5.3.3 访谈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讨论
    6.2 问题与不足
    6.3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1: 前测试卷
附录2: 后测试卷
附录3: 访谈录音整理稿
参考文献
致谢

(5)“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设计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教学模式
    2.2 国内研究
    2.3 国外研究
    2.4 模式研究述评
第3章 “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3.1 理论基础
    3.2 教学目标
    3.3 操作程序
    3.4 实现条件
    3.5 教学评价
    3.6 本模式特点
第4章 “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结果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步骤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5章 相关讨论
    5.1 适用性
    5.2 教学启示
    5.3 未来展望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1(学期初)
    附录2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2(学期末)
    附录3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3(学年末)
    附录4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4实验结束半年后跟踪调查
    附录5 :汉语中级读写I课 第十九课教案
    附录6 :汉语中级听说I课 第十九课教案
    附录7 :汉语中级读写II课 第十课教案
    附录8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10 :课外学习资源推荐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6)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
        1.1.2 理工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育
        1.1.3 研究者个人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章导言
    2.2 外语教育规划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学术英语素养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本章导言
    3.2 概念界定
        3.2.1 理工科研究生
        3.2.2 外语教育规划
        3.2.3 学术英语素养
    3.3 相关理论
        3.3.1 外语教育规划理论
        3.3.2 学术英语素养理论
    3.4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本章导言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对象
        4.3.1 调查高校选取
        4.3.2 调查样本
    4.4 研究设计与方法
        4.4.1 研究设计理念
        4.4.2 研究设计
        4.4.3 研究方法
    4.5 数据处理
    4.6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7 研究伦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探索性数据采集
    5.1 本章导言
    5.2 规划文本收集
        5.2.1 国家宏观层面
        5.2.2 高校中观层面
    5.3 探索性访谈
        5.3.1 探索性访谈设计
        5.3.2 探索性访谈实施
        5.3.3 探索性访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分析
    6.1 本章导言
    6.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2.1 外语教育规划的价值内涵
        6.2.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框架
    6.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
        6.4.1 国家宏观层面
        6.4.2 高校中观层面
        6.4.3 个体微观层面
        6.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规划评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
    7.1 本章导言
    7.2 预测问卷的修编
        7.2.1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题项编制
        7.2.2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7.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正式问卷的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7.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7.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7.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测量模型
        7.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7.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
    8.1 本章导言
    8.2 预测问卷的修编
        8.2.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题项编制
        8.2.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8.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正式问卷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8.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8.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8.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8.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5.1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路径模型
        8.5.2 学术英语环境与学术英语实践的影响路径
        8.5.3 学术英语信念的影响路径
        8.5.4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9.1 本章导言
    9.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价值分析
    9.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内容分析
        9.3.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3.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知识的现状和特点
        9.3.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技能的现状和特点
        9.3.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和特点
        9.3.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现状小结
    9.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现状和特点
        9.4.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信念的现状和特点
        9.4.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实践的现状和特点
        9.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9.4.5 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经历的现状和特点
        9.4.6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现状小结
    9.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路径再思考
    9.6 外语教育规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章导言
    10.2 研究结论
    10.3 研究启示
    10.4 研究局限与展望
    10.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邀请信
附录二 学术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研究生导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研究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国家宏观规划历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六 国家宏观规划共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七 高校研究生教育规划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八 先导检测调查问卷
附录九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十 学术英语教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一 研究生导师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二 研究生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7)语篇词项衔接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语篇衔接
        二、词项衔接
        二、听力理解
    第二节 国内外语篇衔接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语篇衔接理论相关研究
        二、国内语篇衔接理论相关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听力教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二、国内外听力教学策略研究
        三、国内外听力教学中的技能探索
    第四节 国内外语篇词项衔接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工具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
    第四节 实验过程
        一、实验阶段
        二、语篇词项衔接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三、教学实例
第四章 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第一节 实验数据分析
        一、控制班和实验班前测成绩分析
        二、控制班和实验班后测成绩分析
        三、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研究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前测试题
附录2 后测试题
附录3 前测成绩
附录4 后测成绩
致谢

(8)基于适应性学习英语听力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适应性学习理论
    2.2 二语习得理论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 混合式学习理论
第3章 学习系统设计前期分析
    3.1 大学英语听力课程分析
        3.1.1 大学英语听力课程大纲分析
        3.1.2 学习资源选取
        3.1.3 教学方法分析
        3.1.4 听力学习因素分析
    3.2 学习者需求分析
        3.2.1 学习者英语听力学习现状
        3.2.2 学习者对移动英语学习听力需求
    3.3 系统功能分析
    3.4 可行性分析
        3.4.1 基于适应性学习理论设计学习系统的可行性
        3.4.2 混合学习环境下辅助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3.4.3 移动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
        3.4.4 技术可行性分析
第4章 基于适应性学习的英语听力学习系统的设计
    4.1 学习系统设计原则
    4.2 学习系统功能结构模型
    4.3 学习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1 学生模型
        4.3.2 知识模型
        4.3.3 测试模型
        4.3.4 适应模型
    4.4 系统功能设计框架
第5章 基于适应性学习的英语听力学习系统的实现
    5.1 学习系统的开发环境和资源选取
    5.2 学习系统的实现
        5.2.1 学生端的实现
        5.2.2 教师端的实现
    5.3 学习系统的实际应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图式理论下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分析 ——以两套初级汉语综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初级综合课的奠基性
        (二)汉语教材素材的多样性
        (三)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图式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节 图式理论的基本要义
        一、图式理论的核心思想
        二、图式的分类
        三、图式理论下的语言学习模式
    第二节 图式理论在二语中的应用
        一、图式理论在英语领域的应用
        二、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领域的应用
第二章 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教材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一、对外汉语教材编排理论研究
        二、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
    第二节 图式理论作用于对外汉语教材
        一、图式类型作用于教材内容
        二、图式模式作用于教材结构
        (一)关于教材整体结构编排
        (二)关于教材局部结构编排
第三章 两套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编排图式分析
    第一节 基于图式的教材编排理念构建
        一、教材结构、功能、文化的交互性
        二、结构安排上兼顾功能和文化
    第二节 教材编写思路分析
        一、教材使用对象及区域
        二、教材培养目标
        三、教材编写理念
    第三节 教材编排结构分析
        一、整体结构分析
        (一)教材有无辅助资料
        (二)内容有无单元整合及其整合形式
        (三)单元结构编排
        二、局部结构分析
        (一)辅助语
        (二)话题材料的选取
        (三)生词
        (四)语法点
        (五)练习
第四章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编排构想
    第一节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编排原则
        一、适用性原则
        二、互动性原则
        三、衔接性原则
    第二节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编排策略
        一、实施适用原则的具体策略
        (一)对比中突出学习内容的重难点
        (二)有针对性复习板块设置
        二、贯彻互动性原则的具体策略
        (一)增设学习内容提示板块
        (二)设计辅助性教材监控方式
        (三)设置多样的练习重构知识体系
        三、贯彻衔接性原则的具体策略
        (一)进阶式学习内容的结构编排
        (二)单元内部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旨趣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比较研究法
        3. 问卷研究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考试
        2. 英语考试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
        4.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二) 理论基础
        1. 交际测试理论
        2. 发展历史梳理
        3. 实际应用领域
二、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背景及意义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提出背景
        1. 大学英语考试类型多样化
        2. 大学英语考试目的功利化
        3. 社会考试资源的严重浪费
        4. 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差
        5. 大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单一
    (二)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研究历程
        1. 恢复高考以前的英语考试
        2. 恢复高考至今的英语考试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发展历程
    (三)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推行目标
        1. 外语测试系统性建设
        2. 学生外语综合素质提升
        3. 外语教学目标科学化
三、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与现行四六级考试比较分析
    (一) 科学性
        1. 考试连贯性
        2. 考试侧重点
    (二) 基础内容
        1. 基本知识
        2. 语言应用
    (三) 试卷分析
        1. 试卷构成
        2. 考试题型
        3. 时间分布
四、研究结论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实践初步研究
        1. 试点实行初探
        2. 国际标准对接
    (二) 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存在的质疑
        1. 考察过于全面,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力
        2. 考察难度相同,是否适用不同专业需求
    (三) 正式实施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建议
        1. 明确考试性质
        2. 国家政策支持
        3. 增强社会认可
        4. 借鉴国际经验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文化背景差异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李逢源.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多元识读教学法在大学艺体专业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月梅.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8)
  • [3]TTS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D]. 张静.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口译听辨训练在本科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 林丹. 厦门大学, 2019(02)
  • [5]“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文辉. 暨南大学, 2019(03)
  • [6]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D]. 梁砾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语篇词项衔接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 胡勍.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9)
  • [8]基于适应性学习英语听力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D]. 董文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图式理论下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分析 ——以两套初级汉语综合教材为例[D]. 候改利.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10]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D]. 陈露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文化背景差异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