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谢卓言,方博,孙芳[1](2021)在《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文献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试图寻找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实证研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结果看出,目前,在国内现有研究中缺少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从企业角度分析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也比较少,并且尚未形成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完整体系。因此,未来可以更多的从对特定区域及企业角度出发研究农产品国际贸易,逐步形成完整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白雪冰,许昭,周应恒[2](2021)在《中俄农产品贸易特征及合作前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动和中俄两国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的现实情况,近年来中俄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贸易的主要特征为:中国处于逆差且呈扩大趋势,双边贸易种类过于集中,俄罗斯水产品、谷物、油料出口与中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性增强,中国水果和蔬菜出口与俄罗斯进口的贸易互补性减弱。通过梳理俄罗斯最新农业政策,分析两国主要农产品贸易的合作前景,可以发现:俄罗斯水产品潜能开发是推动两国水产品合作的关键,双边检疫协定是约束畜产品进一步合作的重要因素,扩大油料、植物油合作可缓解中国供应短缺风险,俄罗斯对中国果蔬进口依赖呈降低趋势,但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果蔬产品仍具有成本优势。因此本文建议,中国应站在重构国际农产品供应体系的高度开展中俄农业合作,投资俄罗斯农产品生产链关键环节,加快签署两国农产品检疫协定,加强中俄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曹亮,李向毅,徐阳[3](2021)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农产品比较优势转移、贸易逆差扩大等众多难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大部分国家的传统弱势产业,贸易自由化给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本文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入手,结合1978—2018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剖析贸易自由化进程下,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问题。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进程下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表现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转移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迁移。
喻珏[4](2021)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文中指出
吴凡[5](2021)在《中国进口巴西农产品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习铭,高志刚[6](2021)在《中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优势与出口增长效应研究——基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背景》文中指出中国和巴基斯坦均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并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本文选取2006年—2018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优势和出口增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201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具有较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巴基斯坦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和较弱的竞争优势,双边农产品贸易均具有较大的潜在优势。2010年—2018年间,中国对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效应快速提升,而巴基斯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效应变动较小;中国对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贸易前期主要受产业结构和价格竞争效应带来的负向影响,后期受价格竞争效应带来的正向影响;巴基斯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前期受产业结构效应带来的负向影响,后期受价格竞争效应带来的负向影响。
袁明慧[7](2021)在《农业科技进步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作为华东农业大省和全国科技创新试点省份,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规模的比重在逐年增长,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正向效用也越来越突出。安徽省当前正处于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创新思维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换的重要时期,由于安徽省土地和劳动力的有较强约束性,对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的需求就更强。因此,通过计量方法科学研究安徽省科技进步率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从农业科技进步的角度来分析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对策措施,更好地促进安徽省的农业生产优势转换为现实的出口优势,更进一步地激发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潜力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旨在研究农业科技进步率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1)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首先指出安徽省当前科技发展中在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平台三个方面的发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从农产品出口规模及增长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农产品贸易结构以及贸易依存度四个方面分析农产品出口状况。(2)安徽省与国内7省的比较分析,先从机械类科技进步和生物类科技进步两个角度,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增长率、各省动植物新品种申请数和授权数指标将安徽省与所选7省进行比较分析,再着重就农产品出口规模和出口地理方向进行比较分析。(3)从质量、价格、商品结构分析了农业科技进步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机理。(4)实证分析,首先使用C-D生产函数法和Solow余值法测算了安徽省2001-2018年的农业科技进步率,其次利用阿尔蒙法估计有限分布滞后模型,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在滞后期内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了保证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水平,安徽省的农业科技总体上三年内就要有新的技术成果。(5)从明确农业科技研发方向、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和推广力度、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饶雄文[8](2021)在《中国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双方的贸易合作中既满足中国的出口需求,也满足进口国的进口需要,既丰富了对外开放体系,又契合了国内深化改革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进一步成为各个国家或者地区所关注的对象。在本文中,虚拟土地进口是指在农产品进口贸易中,利用国外的土地资源为我国生产农产品达到进口土地的目的,虚拟土地进口可以作为我国的土地资源,替换处我国部分的农产品生产用地,替换出来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作其他更好的地方,达到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目的。本文引入“虚拟土地”概念,提供解决土地资源问题新思路。在以往的解决土地资源问题地研究中,普遍是治理源头,保护环境等措施,但本文通过虚拟土地的进出口,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还可以合理筹划出口虚拟土地资源,达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本文还丰富并延伸“虚拟土地”相关研究。首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将完善对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的研究。在对以往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研究文献整理发现,目前学界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研究较少,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力求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有益的补充。其次,本文构建数理模型,利用计量实证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的因素,并给出针对性政策意见,在全面介绍中国与“一带一路”农产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供可行性建议,为我国虚拟土地贸易更快更高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首先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土地—生态经济效益理论和资源流动理论,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在总体发展态势上分析发展走向。接着详细分析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分别从商品结构和国别结构为切入点。虚拟土地测算方面,本文选取13种农产品,并以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两个角度测算了中国与沿线20个国家19年虚拟土地贸易量数据,实证模型解释变量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实证分析方面,本文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选取2000—2018年的贸易数据,选取10个解释变量回归分析影响中国与沿线国家虚拟土地贸易量的因素最后从多方面提出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虚拟土地贸易发展建议。研究发现(1)从进口国视角可以得出,中国人口规模和中国班轮运输相关指数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虚拟土地贸易量作用显着,中国人口增长和班轮运输指数增加,都可以增加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虚拟土地贸易量。(2)从出口国家视野可以得出,出口国家经济规模,出口国家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出口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虚拟土地进出口有着正向影响。对于出口国,增加经济规模,增加农业经济,都可以增加出口国虚拟土地贸易量。出口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很大帮助,世界贸易组织内国家的交流成本更低,贸易壁垒更少,合作的成本会更低。(3)进口国和出口共同决定角度,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距离是虚拟土地贸易最大的阻碍因素,距离越远,贸易合作的成本越大,如果交通不便利,除成本很大外,合作的机会也会越小。(4)通过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测算发现我国与沿线国家虚拟土地贸易量长期处于顺差状态,从虚拟土地角度上分析是不利用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5)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种类相对集中,贸易国别集中,从多元化角度看是不利于往后的发展。
彭虹,林绍珍,张祖娟[9](2021)在《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及其潜力》文中指出研究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品相似度指数、产品分散度指数以及贸易强度指数对2009—2019年中美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与发展潜力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农产品贸易虽然长期存在贸易逆差,但整体贸易结构合理,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类别不重叠且差异性较强,体现出较强的互补性,双边贸易竞争性较弱,发展潜力较大,双边贸易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但相对美国而言,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样性较弱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中美应加强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优化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并指出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背景下,中国也应积极制定农产品发展长期战略以提升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孙彤彤[10](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二、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研究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国际竞争力 |
1.1.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
1.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
1.2.1 比较优势理论 |
1.2.2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
1.2.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研究 |
1.2.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研究 |
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
2.1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种类 |
2.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主要评价方法 |
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关研究 |
3.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
3.2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4 研究启示与展望 |
(2)中俄农产品贸易特征及合作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俄农产品贸易步入新阶段 |
(一)中俄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且中国处于逆差 |
(二)中俄农产品贸易种类过于集中 |
(三)中俄农产品贸易相互依存度较高 |
(四)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明显 |
三、中俄主要农产品贸易合作前景分析 |
(一)俄罗斯水产品潜能开发是中俄水产品合作的关键 |
(二)检疫进展是约束中俄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 |
(三)扩大中俄油料和植物油贸易可缓解中国供应短缺风险 |
(四)中俄果蔬产品贸易合作稳步发展 |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3)贸易自由化进程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国际贸易 |
四、贸易自由化进程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转型 |
(一)农业生产条件 |
(二)农产品播种结构 |
(三)农业生产地域结构 |
五、贸易自由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
(一)农产品比较优势转移 |
(二)产业发展差异扩大 |
(三)农业地域发展差异扩大 |
六、针对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的对策建议 |
(一)发挥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 |
(二)继续推进工业反哺农业 |
(三)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地域优势 |
(四)加大农业投入,提升农产品质量 |
(6)中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优势与出口增长效应研究——基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巴农产品贸易现状 |
三、中国和巴基斯坦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优势 |
(一)指标选取 |
1. 比较优势指数。 |
2. 竞争优势指数。 |
3. 潜在优势指数。 |
(二)中国和巴基斯坦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优势 |
1. 中国。表2是2018年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一览表。 |
2. 巴基斯坦。 |
四、中巴农产品出口增长效应分析 |
(一)农产品出口增长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
(二)中巴农产品出口增长效应分析 |
1. 中国对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效应分析。 |
2. 巴基斯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效应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7)农业科技进步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农业科技进步的研究 |
一、相关理论的研究 |
二、测算方法的研究 |
第二节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
第三节 农业科技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现状分析与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
一、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现状 |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
三、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一、出口规模及增长速度 |
二、出口竞争力 |
三、出口贸易结构 |
四、出口贸易依存度 |
第三节 安徽省与国内7 省的比较分析 |
一、农业科技进步的比较分析 |
二、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影响机理分析 |
第一节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
第二节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
第三节 优化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率的测算 |
一、测量方法的选取 |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三、模型建立 |
四、模型估计与结果 |
第二节 农业科技进步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一、模型建立与变量设定 |
二、相关检验 |
三、PDL模型估计与修正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明确农业技术研发的方向 |
二、加大农业技术研发投资力度 |
三、改善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
四、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国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虚拟土地概念文献综述 |
1.2.2 虚拟土地量化文献综述 |
1.2.3 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1.2.4 虚拟土地作用和影响文献综述 |
1.2.5 “一带一路”背景下虚拟土地文献综述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虚拟土地 |
2.1.2 虚拟土地进口贸易 |
2.1.3 农产品 |
2.2 相关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土地—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
2.2.4 资源流动理论 |
2.3 研究区域与对象的选取 |
2.3.1 研究区域的选取 |
2.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概况 |
3.1 虚拟土地视野下农产品贸易 |
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总体发展态势 |
3.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
3.3.1 商品结构分析 |
3.3.2 国别结构分析 |
3.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障碍 |
3.4.1 国家间贸易不平衡 |
3.4.2 三重贸易壁垒的存在 |
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量化分析 |
4.1 虚拟土地含量测算方法 |
4.1.1 虚拟土地测算理论基础 |
4.1.2 测算数据来源 |
4.1.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虚拟土地含量测算 |
4.2 农产品虚拟土地出口国别与年份分析 |
4.3 农产品虚拟土地进口国别与年份分析 |
4.4 农产品虚拟土地种类分析 |
5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5.1 经济发展水平 |
5.2 人口规模 |
5.3 农业用地面积 |
5.4 地理位置 |
5.5 班轮运输联通指数 |
6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1 引力模型及其发展 |
6.1.1 引力模型:从物理学领域到经济学领域 |
6.1.2 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提出及一般表达式 |
6.2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
6.2.1 指标的选取及来源 |
6.2.2 样本说明 |
6.3 实证分析与检验 |
6.3.1 实证分析 |
6.3.2 稳健性检验 |
7 结论与对策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扩大虚拟土地进口,缓解国内土地资源压力 |
7.2.2 优化农产品进口结构,实现农产品贸易多元化 |
7.2.3 加强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运输生命线 |
7.2.4 优化合作国家,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多元化 |
7.2.5 集中土地,实现规模生产化 |
7.2.6 继续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及其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中美农产品贸易概况 |
(一)关于农产品范围的界定 |
(二)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量增长较快,中国对美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 |
(三)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差异明显 |
三、中美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二)贸易互补性指数 |
四、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
(一)产品相似度指数 |
(二)中美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
五、中美农产品贸易风险及潜力分析 |
(一)产品分散度指数 |
(二)贸易强度指数 |
(三)修正贸易潜力估计指数 |
六、结论与建议 |
第一,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
第二,实施农产品出口差异化战略。 |
第三,加大政府农业扶持力度。 |
(10)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文献研究[J]. 谢卓言,方博,孙芳.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9)
- [2]中俄农产品贸易特征及合作前景分析[J]. 白雪冰,许昭,周应恒. 俄罗斯研究, 2021(04)
- [3]贸易自由化进程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研究[J]. 曹亮,李向毅,徐阳.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21(04)
- [4]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D]. 喻珏.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5]中国进口巴西农产品潜力研究[D]. 吴凡.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1
- [6]中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优势与出口增长效应研究——基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背景[J]. 杨习铭,高志刚. 新疆财经, 2021(03)
- [7]农业科技进步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 袁明慧.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8]中国农产品虚拟土地贸易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D]. 饶雄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中美农产品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及其潜力[J]. 彭虹,林绍珍,张祖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10]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