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杀

女性自杀

一、女性中的自杀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国家政策和影视制作行业的影响,我国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制作水平、内容创作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反映这种社会巨变的思想主题和一系列从传统到现代转化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能体现时代思想和艺术变革的是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其具有多元的意识嬗变和形象创新。从二十世纪三十代开始,乡村女性形象在中国影视艺术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与中国乡村社会传统观念和五四新文化启蒙主义思想相纠葛,乡村女性形象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意识。新时代与旧时代的文化冲突、思想冲突以及大环境的变迁,都是女性形象变迁的原因。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题材电影和电视剧创作,在新时期同类题材创作的基础上,再次肩负起了反映社会变革和变革中的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的历史重任,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社会风貌和乡村女性群像。她们是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更是思想解放的主体。我们在梳理和评价这些形象鲜明的乡村女性形象时,不能不思考几个问题:她们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她们与新时期姊妹们有些什么样的异同?她们的形象塑造具有哪些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作为观众和研究者我们要以什么样的视角去诠释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及其塑造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努力在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中去寻找相关答案。从社会学和影视创作理论的角度分析并阐述新世纪以来乡村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呈现方式,以表现对乡村女性群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大潮的惯性影响下,新世纪影视剧中乡村女性的形象也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此其形象的变迁来印证中国改革开放的艰苦历程,并从中看到了乡村女性在人生价值观、道德取向、情感诉求等方面的变化。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女性的社会处境也发生进一步变化乃至分化。在市场化、都市化和网络化等浪潮冲击下,中国乡村社会结构、道德伦理、人生行为和家庭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其中乡村女性的身份、价值和命运的变化最为显着。以乡土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够充分表征这种时代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也能够最适宜表达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当下的深层影响。不同于以往或从电影或从电视的单一形式和单部作品的角度分析乡村女性形象的常见方式,本文以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创作为起点进行纵向梳理、以作品中女性形象类型及其特征横向比较的全方位视角,力求从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演变和乡村女性形象谱系的延续中,去溯源乡村题材影视剧对乡土和乡村女性的重新审视和再塑造,同时从中探索新世纪中国乡土社会的变革及其引发的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生活方式、职业身份、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通过梳理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女性形象谱系及其人生历程,发现当下乡村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大系列:一类是更加趋于开放和现代的乡村女性形象。她们接受了当代文明的洗礼,也留下了当代文明的伤疤。这类女性通过现实和网络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并给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她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勇于挑战传统宗法观念和女性道德,争取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这类女性形象包括乡村女干部、女性创业者和某些大学生女村官等。同时,在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乡村女性形象也发生了现代性的畸变。她们从社会底层冲杀出来寻找自己新的人生之路,这是一种正常的人性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将人性良知、自然身体和个人尊严都变成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资本,金钱至上、自我中心、纵欲享乐成为其追求的价值观。当代乡村题材影视剧生动地刻画了这些堕落或复杂女性的形象,其中包括乡村女贪官、风尘女和留守情妇等。另一类是受传统道德影响和宗法观念迫害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中国乡村社会和农民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普遍和最持久的保守者,往往也是最终的受害者。由于乡村社会与现代文明的自然间隔,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女性的影响源远流长。这种影响培养和保留了中国乡村女性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具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和审美价值。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大量出现的贤妻良母形象是其中的代表,她们是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和好邻居。在商品化大潮中,这类形象和这种思想性格成为现实生活的东方女性的楷模,也成为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审美价值中最诱人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贤妻良母式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往往是建构在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坚忍性格之上的,她们往往是传统道德的崇高者,又是封建道德的殉葬者。因此,除去正常的贤妻良母之外,在传统乡村女性中还有传统道德的牺牲品。新世纪以来,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进城,成为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他们抛家舍业辛勤劳作,为城市建设和城里人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支队伍在新时期是人数寥寥的,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迅速壮大,同时也就在乡村社会产生出另外一支数量众多的队伍—留守妇女。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塑造了许多留守妇女这一新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们的人生处境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过去寡妇和弱女的命运。作品在描写这些人物形象时,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但同时也表现出将其与贤妻良母形象融合的模糊认识。当然,不能简单地将是否走出家庭或乡村作为新旧女性和觉醒蒙昧女性形象的划分依据,因为从新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家务劳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工,家庭主妇或者全职太太也可能是一种新女性的形象。但是,在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这类的形象和观念还十分鲜见,可能就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农民意识制约所致。论文在比较全面的对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类型进行了归类、界定的基础上,对于“留守妇女”“风尘女”等形象及其评价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这些问题与困惑不仅仅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会遇到,而且还是“女性形象”在社会变革中必然面临的困惑。因此,以女性形象为理论出发点,将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创作为背景,探讨未来女性形象塑造的发展新途径,试图为影视剧中的女乡村性形象的创作及批评提出一点有价值的参考。在这两大类乡村女性形象系列之间,还有两种跨界性的女性形象,那就是靠近现代文明的大学生女村官和靠近乡村民间文化的农村“泼妇”形象。大学生女村官严格来说不属于乡村社会中人,但是其中扎根农村就业的女村官从身份和生活来说,具有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新女性形象特质;而“泼妇”形象既有传统乡村民间文化的源流,又有现代文化的自我意识张扬。应该说,乡村现代女性中的这两类形象大多并不是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才新出现的人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时期文艺中已经登场,但是,在新世纪同类题材影视剧中这些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和鲜明,而且这其中有的是新出现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二十世纪的乡村题材影视作品,新世纪同类题材的创作者具有了新的人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对于乡村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更加多样,特别是受当代影视艺术观念和技巧的影响,在思想内涵上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元性,显示出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而在艺术手法上更加注意融会新的视听语言表现方式,特别是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与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相结合,运用色彩、声音、构图和音乐等多种方式的不同变化来刻画各种女性形象,创造了比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中更加丰富的乡村女性形象。本文力图从个案研究和文本细读中梳理总结出乡村女性形象并全面地分析其影像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结合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方法,将所研究的影视作品放置在新世纪市场化、城市化的叙事语境下,对其进行全景式的解读和阐释,并努力综合社会学、传播学、电影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方法,以尽量扩展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中专门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于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同艺术手法进行细致的分区,努力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女性形象建构进行艺术本体分析。新世纪以来的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用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新风貌,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乡村女性群体命运的关注。当然,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女性意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表达女性内在精神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进而塑造出具有文艺史价值的典型形象。

郑涵[2](2021)在《欧洲中老年人抑郁轨迹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抑郁症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常伴有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少,还可伴有躯体不适症状。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同时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向世界各国发出挑战,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将面临身体功能衰退、残疾及疾病死亡风险增加等不良结局,严重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经济的压力。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抑郁症患病率要高于男性,然而有研究表明在55岁时,抑郁症患病率却呈现出男性高于女性的现象。还有研究表示随着年龄增长,性别对抑郁症的影响逐渐减弱,抑郁症的性别差异最终几乎消失。此外,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中老年人抑郁症发展长期趋势中的性别效应,对不同性别间抑郁症长期进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也较为缺乏。抑郁症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显示抑郁症可以预测认知功能下降,但是也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无法预测认知功能下降,尤其是认知中的记忆能力。抑郁症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对于不同性别间抑郁症发展轨迹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探究中老年人抑郁症发展轨迹中的性别差异。2.探讨中老年人中不同性别抑郁轨迹的影响因素。3.分性别探究中老年人抑郁轨迹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源自于欧洲健康、老龄化与退休调查,基线调查开始于2004年,前后共进行了六次随访,第二次随访为生命历程调查,因此本研究利用基线调查和五次常规随访调查,整理成平衡面板数据,最终共纳入3990名研究对象。运用基于群组的轨迹分析方法在总人群中探究抑郁轨迹,然后按照抑郁轨迹分组进行单因素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以筛选混杂因素,对抑郁轨迹重新评估以确定性别对抑郁轨迹的影响。随后按照性别分别探究其抑郁轨迹,分性别按照抑郁轨迹进行单因素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性别抑郁轨迹的影响因素。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别在总人群中和不同性别间探究抑郁轨迹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主要结果1.总人群中共有无抑郁(45.10%)、轻度抑郁(37.49%)、高度抑郁(8.90%)和抑郁程度增加(4.51%)四组抑郁轨迹。以高度抑郁轨迹为参照,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后,与男性相比,女性可降低中度抑郁轨迹概率(β=-1.69,P=0.002)及增加抑郁程度增加轨迹的概率(β=0.94,P=0.016)。2.男性和女性中无抑郁、中度抑郁和高度抑郁轨迹百分比分别为73.11%和50.30%、23.76%和 32.12%、3.13%和 17.58%。3.年龄、所处欧洲地区、家庭经济水平、有无社会支持和慢性疾病是男性抑郁轨迹的影响因素,年龄、所处欧洲地区、家庭经济水平、运动、慢性疾病、日常活动和工具性日常活动受限是女性抑郁轨迹的影响因素。4.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之后,以无抑郁轨迹为对照组,仅在中老年女性中,高度抑郁轨迹与记忆得分(β=-0.52,95%CI:-0.88--0.17,P=0.004)和语言流畅得分(β=-1.31,95%CI:-2.05--0.57,P=0.001)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中老年人群中抑郁轨迹存在性别差异,女性高度抑郁轨迹的占比要高于男性。2.不同性别间抑郁轨迹的影响因素不同,相比于中老年男性,女性抑郁轨迹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多。3.仅在中老年女性中发现高度抑郁轨迹会增加认知损害的风险。

王欢[3](2021)在《伴痛经的青年女性抑郁患者的症状评估及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青年女性抑郁患者的痛经状况,并对伴痛经的抑郁患者进行症状评估,分析痛经等因素对其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96例(病例组156例,对照组140例)青年女性的一般资料以及痛经资料,比较分析;根据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将病例组分为痛经组(PDD组)和非痛经组(NPDD组),运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对PDD组患者进行症状评估;采用SPSS 25.0软件通过t检验、F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PDD患者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痛经患病率分别为62.2%和50.7%(χ 2=3.952,P=0.047),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病例组痛经人群痛经症状量化评分分别为9.07±2.78和10.88±2.59(t=-4.333,P=0.000),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3.64±1.69和4.41±2.00(t=-2.610,P=0.010),两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病例组痛经人群伴随症状占比分别为77.5%和89.7%(χ 2=4.684,P=0.030),而在痛经应对方式上,病例组更显消极被动(21.6%vs 9.9%,χ 2=4.103,P=0.043),两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痛经类型在两组之间并无显着差异(P>0.05)。2.NPDD组和PDD组患者ISI得分分别为9.15±4.32和13.59±6.37(t=-4.726,P=0.000)、NGASR得分分别为8.47±4.07和10.11±3.49(t=-2.669,P=0.008)、CPSS得分分别为35.42±8.38和38.70±7.91(t=-2.455,P=0.015)、SAS得分分别为57.78±12.46和62.35±10.52(t=-2.453,P=0.015)、SDS得分分别为67.08±9.39和70.15±9.38(t=-1.982,P=0.049),两组上述五项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PDD组患者症状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失眠的影响因素有月经量、疼痛类型、痛经应对方式;(2)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婚姻状况、有无痛经伴随症状、与家人关系状况;(3)焦虑的影响因素包括与家人关系状况、痛经症状量化评分、工作状态;(4)抑郁的影响因素包括痛经应对方式、痛经症状量化评分、与家人关系状况、有无痛经伴随症状;(5)自杀的影响因素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有无痛经伴随症状。结论:1.青年女性抑郁患者痛经患病率高、程度重。2.伴痛经的青年女性抑郁患者抑郁、焦虑、心理压力、失眠、自杀风险更加突出。3.高痛经症状量化评分、高视觉模拟评分、痛经伴随症状、隐痛痛经类型、消极的痛经应对方式、经量过多是伴痛经的青年女性抑郁患者焦虑、抑郁等症状的加重因素;此外,一般社会因素如与家人关系差、在婚、有工作也对其症状产生一定消极影响。4.在青年女性抑郁患者的诊治过程中,还应该关注患者的痛经问题,并积极引导患者建立对生理问题的正确认知和应对策略。

徐红[4](2020)在《“新女性”在批评论战和行业纠纷中前行——兼评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女性话语》文中指出《新女性》(1935)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女性解放话语在都市银幕上的延伸,也是本土影坛严肃认真地思考家庭空间之外的女性出路问题的重要尝试。该片上映之后不仅在影评圈引发了激烈的论战,而且使制片方卷入与新闻记者公会的一场行业纠纷中(时称"两新事件")。"韦明该不该自杀"和"观念主义尾巴"成为了批评论战的焦点问题,而"两新事件"在另一条战线上演绎着社会保守势力对进步电影的打压。看似偶然的两个事件背后却有复杂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联系,需要从提倡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视角出发,探讨影片所蕴含的女性意识在文本书写、传播、批评、接受和舆论层面的实际意义状态,进而对以该片为代表的20世纪30年代的进步电影的女性话语作出评估。

赵咏秋[5](2020)在《汉代女教所见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指出汉代基于整体社会秩序的强化,针对两性关系确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这奠定了传统理想女性形象的基本特质。先秦时期散见于《诗经》《周易》等典籍的“男女有别”“男外女内”以及以阴阳乾坤比附社会人事的观念为汉代所承袭、发扬。秦代在刻石、法律以及《教女》简中都体现了对理想女性行为的规范。这些观念是汉代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的基础与铺垫。汉代女教对理想女性形象有一个建构过程。主要体现在家庭、社会精英、国家权力三个层面。首先,家庭是女性最主要的活动场域,女性在家内接受礼法、文化及各种技能教育,受到家训的教诫,这些内容代表了对女性不同社会身份的培养。其次,以汉儒为代表的社会精英阶层,在文化和社会建设上有较高的话语权。梳理他们对两性秩序的论证,对理想女性的评判以及对“窈窕淑女”形象的再建构,可一窥汉儒对理想女性的期许。最后,以旌表和法律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是较为强制的力量。它们通过对理想女性的嘉奖和对非理想女性的惩处,表达了国家层面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规范。然而,理想女性观念并非完全与女性生活实态趋同。“阴阳和合”、“夫妻一体”观念,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格局,以及现实生活中诸如身份等级、长幼次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汉代女性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于内外秩序的弹性空间中。将理论与女性实际行为相联系,方能昭示汉代性别秩序的复杂性,加深对汉代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的认识。

吴彦君[6](2020)在《成年人B族维生素摄入量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人体内,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是维持细胞生长发育以及正常代谢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素,需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维持体内能量代谢以及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目前,国内外关于B族维生素的摄入量与抑郁症关联的研究较少且结果尚存在争议。该横断面研究利用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数据综合分析成年人B族维生素的摄入量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纳入了NHANES 2007-2014年4次调查的数据。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包括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健康状态、体格指标等)是经技术人员通过访谈和实验室检查获得的,这些技术人员都是被严格培训过的。研究对象的营养素摄入量数据是将2次24小时膳食回顾问卷收集的数值取均值获得的。研究对象是否患有抑郁症是通过病人健康问卷(Nine-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进行评估的,且PHQ-9评分≥10的人群被诊断为患有抑郁症。在比较PHQ-9≥10人群(抑郁组)和PHQ-9<10人群(非抑郁组)基线资料时,特征变量为连续性变量且分布服从正态我们采用t检验,若分布不服从正态我们选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对于有序或者无序的分类特征变量我们选用χ2检验。在分析B族维生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以及关联强度时,先对数据进行加权处理,而后分别纳进3个Logistic回归模型中,即不调整任何混杂因素的单因素模型,调整年龄和性别的模型1以及调整多种混杂因素的模型2。为探究关联是否在不同性别或者不同的年龄段中有差异,我们将结果按照性别和年龄进行了分层。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估计B族维生素摄入量与抑郁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为研究通过参考文献选取的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我们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对其进行排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732名(8623名男性和9109名女性)年龄在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其中,被PHQ-9问卷诊断为抑郁症的个体有1635例(9.22%)。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单因素模型或者模型1中,较高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摄入量均与较低的抑郁症患病风险有关。在模型2中,与维生素B1摄入量最低组(Q1)相比,摄入量最高组(Q4)抑郁症发病风险降低,比值比(Odds Ratio,OR)为0.64,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0.50-0.82)。与维生素B2摄入量最低组(Q1)相比,摄入量较高组(Q3)和最高组(Q4)的抑郁症发病风险降低,OR分别为0.78(95%CI:0.61-0.99)和0.78(95%CI:0.62-0.97)。与烟酸摄入量最低组(Q1)相比,摄入量中等(Q2)、较高(Q3)、最高组(Q4)三组抑郁症发病风险均降低,OR分别为0.70(95%CI:0.55-0.88)、0.74(95%CI:0.58-0.94)和0.60(95%CI:0.47-0.78)。与维生素B6摄入量最低组(Q1)相比,摄入量较高组(Q3)和最高组(Q4)抑郁症发病风险降低,OR分别为0.54(95%CI:0.44-0.66),0.65(95%CI:0.50-0.84)。维生素B12摄入量的Q3和Q4组与Q1组相比也与抑郁症患病风险降低有关,OR为0.73(95%CI:0.57-0.95)、0.71(95%CI:0.54-0.95)。以推荐膳食供给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为标准,将人群划分为两组(单一维生素摄入量不及RDA的人群和单一维生素摄入量达到RDA的人群),达到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 RDA的人群抑郁症的患病风险均降低,其OR分别为0.68(95%CI:0.56-0.84)、0.65(95%CI:0.51-0.81)、0.65(95%CI:0.52-0.81)和0.65(95%CI:0.48-0.88)。从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中,我们发现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摄入量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非线性<0.05)。ANN预测模型发现能量调整的维生素B6摄入量对抑郁症患病风险影响最大,随后是能量调整的维生素B1摄入量、能量调整的维生素B12摄入量、能量调整的维生素B2摄入量和能量调整的烟酸摄入量。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摄入量与抑郁患病风险降低有关。

韦婉明[7](2020)在《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研究》文中指出汉魏六朝宫廷女性作家是汉魏六朝文学发展史上的一股中坚力量,其创作主体为生活于宫廷之内的女性作家。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有着丰富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体形式多样,涉及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文体,作品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成就高,对后世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绪论部分主要分时代、分角度,从中国古代女性群体研究到汉魏六朝女性文学研究,再到汉魏六朝宫廷女性研究,对汉魏六朝宫廷女性的研究背景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二,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概述。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是汉魏六朝时期生活于宫廷之中的后妃、公主、宫女等女性,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以其所生活的宫廷为中心,创作的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其创作主体、作品内容均与汉魏六朝宫廷文学、男性作家笔下的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不同,具有特殊性与独立性。第三,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渊源及文化背景。先秦文献中的宫廷女性文学对汉魏六朝宫廷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影响较深;汉魏六朝宫廷女性作家所接受的教育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不同地域的文化环境不同,使不同地区的宫廷女性文学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第四,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内容。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作品文体丰富、内容多样,本章根据作品中所描写内容与表达情感的不同,对每一类文体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做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其中诗歌内容多表现作者感情的抒发与对生活的感慨;散文内容既有表情达意之作,也有歌功颂德之作,还有观照现实之作;辞赋中,抒情赋表达真情,咏物赋述志抒怀。第五,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艺术特色。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作品的句式突破了传统的形式,表现出自由与个性的创作风格,富于创造力;表达技巧体现出抒情方式的丰富性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抒情方式既有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也有直接坦荡的感情抒发,表现手法有巧用典故、借古抒怀、托物言志等;创作风格蕴含着作家的性格特征与思想风格,体现出个性化特征;审美意象多为生活中寻常之物,却又新颖奇特,表现力丰富。第六,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影响。本章主要以典型人物为范例,分析了汉魏六朝宫廷女性作家的身世命运主题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典型意象着手,探讨了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发展演变及影响。其影响不仅体现在诗、词、赋中,在戏曲、传奇、小说中也有重要的影响。

李晓月[8](2020)在《居住在天津市的成年人握力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先前的研究表明,肌肉的功能状态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对大脑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全身的肌肉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肌肉力量这个指标来反映,而握力是目前最广泛被推荐的肌肉力量测评方法之一。据我们所知,很少有流行病学研究直接评价握力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因此,本研究拟在一般成年人群中,评估握力是否与抑郁症状间存在关联。方法:本研究是天津市慢性低度炎症与健康(Tianjin Chronic Low-grade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Health,TCLSIH)队列研究的一部分,该队列研究是一项大型前瞻性动态队列,致力于研究慢性低度炎症与居民健康状况的关系。我们整理该队列2013年至2016年的数据,最终有24,455名成年人被纳入本次的横断面研究。入组成员均已接受包括血液检查、腹部超声波检查等健康检查,并完成影响健康基本因素的问卷调查。使用握力计测量最大握力,并用体重标化该数值(NGS,kg/kg)。将NGS按照四分位法等分为4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抑郁症状,本研究以SDS≥45为截断值评估有无抑郁症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握力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并对已知的混杂因素如家庭收入、婚姻状况、职业、教育水平、身体活动、饮食因素、居住状态、亲友来往情况、用药情况等进行了调整。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AS 9.3进行。结果:这项研究的参与者平均年龄为41.5岁,标准差为11.9岁,其中女性占总人数的45.8%。根据筛选标准,在总人群中报告有抑郁症状(SDS≥45)的参与者检出率为17.1%,在男性中和女性中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6.1%和18.3%。经多种混杂因素调整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发现,总人群中高握力组的抑郁症状检出率有下降的趋势,从低握力组至高握力组有抑郁症状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00(参考),0.95(0.86-1.04),0.91(0.82-1.00)和0.87(0.78-0.97)(趋势性P=0.0081)。在按性别分层后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握力水平高,抑郁症状检出率低的趋势性仅在女性人群中有统计学意义,其OR和95%CI分别为1.00(参考),0.91(0.79-1.04),0.87(0.75-1.01)和0.80(0.68-0.93)(趋势性P=0.0042)。在男性人群中握力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尚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P=0.263)。在按性别分层后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发现,男性人群握力与SDS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握力升高一个标准单位,SDS评分相应变化为β=-0.021(P=0.04)。在女性人群中,观察到同样的结果,且握力升高一个标准单位,SDS评分相应变化为β=-0.041(P<0.0001)。结论:本研究主要发现是握力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且这种关联性在女性人群中更加显着。这项研究明确了握力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性,为抑郁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今后,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或随机试验来验证这些发现。

李梦瑶[9](2019)在《目的论指导下的信息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饮食障碍题材为例》文中提出信息型文本的功能在于向读者传递真实的内容,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和交际性。因此,信息型文本的翻译也必须保留这些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本实践报告选取饮食障碍题材的文本作为翻译材料,以弗米尔的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探讨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如何准确翻译信息型文本。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并非一味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完全对等,译者会因词汇、句子、篇章等层面的问题无法兼顾形式对等与内容对等。因此,本实践报告结合信息型文本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应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翻译实现更高层次的等值。

王佳[10](2019)在《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以来,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其最突出的特征包括出生率持续偏低、死亡率居高不下和外来移民人口补偿能力显着减弱三个方面。受此影响,俄罗斯人口持续多年出现负增长,全国人口总数逐年下滑。此次人口危机因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影响程度之深,已经成为事关俄罗斯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性问题,引起了俄朝野各界的普遍高度关注。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形势是在全球人口向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欧美国家为首的世界各国人口纷纷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的多子女大家庭模式逐步被少子女的现代家庭模式取代,居民生育意愿显着下降,人口生育水平降至自然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趋缓甚至步入负增长阶段。在全球人口转变的背景下,俄罗斯的人口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向现代人口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它既受到了俄人口发展历史上形成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差异等传统人口因素的影响,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转型时期的激进改革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冲击则是此次人口危机的助推器,不仅加快了危机爆发的进度,也增强了危机蔓延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并加重了它的灾难性后果。为摆脱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俄政府出台了包括鼓励居民生育、降低人口死亡率和吸引外来移民在内的一系列应对人口危机的配套措施,旨在扭转持续多年的人口负增长趋势,同时增强外来移民对人口再生产的补偿能力。上述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俄罗斯人口总数自2010年起恢复增长。2013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人口出现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首次自然增长。尽管近年来人口危机的状况有所缓和,但就目前人口形势来看,俄罗斯未来面临的人口问题依旧严峻。居民生育意愿仍然偏低,无法保证维持人口数量稳定所需的出生率水平。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人口危机最严峻时期出生的女性逐渐步入生育年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育龄女性数量将面临显着减少的局面,人口出生率预计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水平尽管有所回落,但与大部分欧美国家相比依然处于高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死亡率难以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俄罗斯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规模很可能将持续扩大。在外来移民对人口自然损失的补偿能力难有实质性提升的背景下,当代俄罗斯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本论文的研究以当代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人口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俄政府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其实施成效和不足进行评价。同时,通过比较并借鉴世界同类国家应对人口问题的经验,为俄罗斯摆脱人口危机提出可行建议,并对俄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论文由绪论、四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章对俄罗斯的人口发展历史进行回顾,论述了旧俄时期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的主要发展阶段;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从低出生率、高死亡率和日益减弱的移民人口补偿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对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从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入手,详细探讨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俄罗斯政府实施的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和增强移民吸引力等应对人口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相关措施的成效和不足进行了评价。结语部分论述了俄罗斯人口的发展前景,并就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解决尝试提供可行性建议。人口危机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难以一蹴而就。一方面,受人口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单纯依靠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能力,已经很难维持人口数量的动态平衡。因此,俄罗斯应更加重视外来移民的人口替代效应,充分发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移民环境,进一步加大引进外来移民的力度,秉承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口交流,充分利用邻国的人口资源禀赋,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吸引外来国际移民的同时,优化整合国内人口资源配置,推动区域间人口流动同样可作为俄罗斯应对人口问题的可行途径。另一方面,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的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性影响下发生了现代化转变。因此,俄政府应从文化和价值观层面入手,健全有利于人口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加重视培养居民对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提高家庭在社会舆论及居民思想观念中的威望,从根本上引导社会环境向有利于家庭和生育的方向转变。总体而言,鉴于俄罗斯未来依旧严峻的人口发展形势,俄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口和移民政策的财政投入,为应对人口危机措施的落实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因此,经济发展才是未来俄罗斯解决人口危机的最根本途径。

二、女性中的自杀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性中的自杀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历史谱系
    第一节 “定量”与“变量”:乡村题材影视剧的理论辨析
        一、“乡村题材影视剧”和“乡村女性形象”的概念界定
        二、影视剧对“乡村”的发现、叙述和再造
        三、“乡村题材影视剧”中的文化之“根”
    第二节 “一体”与“多面”:“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一、1949-1978 年:在传统女性藩篱内外
        二、1978-1992 年:革命女性的现代借用
        三、1993-2000 年:世俗女性的“无名”和“分散”
第二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身份类型
    第一节 德性与重负:传统乡村女性形象
        一、传统的贤妻良母
        二、被“遗弃”的女性
        三、留守女童
    第二节 乡土与城市:由乡入城的乡村女性形象
        一、“打工妹”
        二、“风尘女”
        三、“泼妇”
    第三节 坚守与新生:乡村新女性形象
        一、女村官
        二、创业“女强人”
第三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 转型与裂变:乡村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与乡村伦理的转向
        一、乡村传统伦理中的女性意识
        二、“女性主义”、乡村传统伦理与女性主体
    第二节 觉醒与新生:乡村女性意识的强化与乡村伦理的弱化
        一、现代法理精神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自审
        二、现代生活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唤询
        三、身体爱欲和女性主体意识的激发
        四、女性传统身份的转变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超越
第四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呈现
    第一节 女性形象塑造与视听语言艺术手段
        一、视觉与认知:画面元素交错间乡村女性形象的确立
        二、听觉与情感:声音元素构架与乡村女性形象的烘托
    第二节 乡村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
        一、时代与环境中呈现的形象之美
        二、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人伦之美
        三、不同时空交错下的意象之美
第五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愿景
    第一节 困境突围与精神再造:乡村女性形象的两个价值维度
        一、影视剧的商业困境与乡村题材的突围
        二、乡村女性形象的精神意义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 愿景与可能性: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几个维度
        一、乡村女性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
        二、乡村女性故事的现实化
        三、乡村女性形象的多元化
        四、乡村女性意识的内面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主要作品辑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欧洲中老年人抑郁轨迹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见缩略语说明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伴痛经的青年女性抑郁患者的症状评估及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抑郁障碍概述
    1.2 原发性痛经概述
    1.3 抑郁障碍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研究
    1.4 抑郁障碍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机制研究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病例组和对照组痛经人群的相关状况对比
    3.3 PDD组和NPDD组一般资料比较
    3.4 PDD组和NPDD组症状对照分析
    3.5 PDD组症状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 PDD组患者症状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PDD组患者痛经发生状况
    4.2 PDD组患者的症状评估
    4.3 PDD组患者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精神因素对痛经的反作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少年女性月经紊乱导致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新女性”在批评论战和行业纠纷中前行——兼评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女性话语(论文提纲范文)

一、围绕《新女性》的批评论战
二、《新女性》卷入与新闻记者公会的纷争
三、重估影片的性别话语:从书写到接受

(5)汉代女教所见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女教”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
        (二)第二阶段:21世纪以后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理想女性形象
    第一节 先秦理想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诗经》中以“窈窕淑女”为代表的理想女性形象
        二、《周易》中阴阳观念对理想女性的定位
    第二节 秦代理想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官方对理想女性行为的倡导
        二、北大秦简《教女》所体现的理想女性形象
第二章 汉代女教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建构过程
    第一节 汉代家庭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汉代女性的家庭教育内容
        二、汉代家训对女性的教诫及影响
    第二节 汉儒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汉儒对理想性别秩序的塑造
        二、汉儒对女性的评判标准
        三、汉儒对“窈窕淑女”形象的再建构—以《毛诗序》、郑玄笺为基础
    第三节 汉代国家权力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官方对女性的旌表
        二、汉律对女性的惩戒
第三章 汉代理想女性形象与女性生活实态的差异
    第一节 汉代理想女性形象与女性生活实态的差异现象
        一、悍妻、妒妇现象
        二、女性干政现象
        三、私通、淫乱现象
        四、改嫁、再嫁现象
    第二节 理想女性形象与实际出现差异的原因探讨
        一、性别意识中“和合”“一体”的观念
        二、政治格局中女性行为的积极意义
        三、社会现实中多重秩序与标准的制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成年人B族维生素摄入量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数据和研究对象的来源
    2 抑郁症的评估
    3 B族维生素摄入量的评估
    4 协变量的选择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2 B族维生素的摄入水平
    3 基于ANN模型对抑郁症主要危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4 B族维生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
        4.1 B族维生素与抑郁症关联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2 B族维生素摄入量与抑郁症之间关联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3 根据性别分层后B族维生素摄入量与抑郁症之间关联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4 根据年龄分层后B族维生素摄入量与抑郁症之间关联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5 以RDA为标准的B族维生素摄入量与抑郁症之间关联研究
        4.6 B族维生素摄入量与抑郁症剂量反应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概述
    第一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范畴的界定
        一、与汉魏六朝宫廷文学相比较
        二、与男性作家笔下的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相比较
    第二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概况
        一、汉代宫廷女性文学概况
        二、魏晋宫廷女性文学概况
        三、南北朝宫廷女性文学概况
        四、隋代宫廷女性文学概况
第二章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渊源及文化背景
    第一节 宫廷女性文学的渊源
        一、《涂山女歌》
        二、《诗经》中的宫廷女性诗歌
        三、樊姬《列女引》
        四、勾践夫人《乌鹊歌》
    第二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的受教育状况
        一、家族教育
        二、宫廷教育
    第三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地域文化背景
        一、北方文化
        二、南方文化
第三章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内容
    第一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诗歌
        一、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对悲苦命运的感慨
        三、生离死别前的哀唱
        四、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与体验
    第二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散文
        一、对妇女形象的赞颂
        二、对自我意识的表达
        三、对亲人的挚爱
        四、对史实的记叙
    第三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辞赋
        一、抒情之作
        二、咏物之作
第四章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句式的新变
        一、诗歌
        二、散文
        三、辞赋
    第二节 丰富多样的表达技巧
        一、抒情方式有显有晦
        二、表现手法繁复多样
    第三节 创作风格与审美意象
        一、创作风格的个性化
        二、审美意象的生活化
第五章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作家的身世命运主题
        一、“班婕妤怨”
        二、“昭君怨”
        三、“赵飞燕故事”
        四、“甄妃故事”
    第二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一、“团扇”
        二、“杨花”
        三、“黄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居住在天津市的成年人握力与抑郁症状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筛选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握力的评估
        1.2.2 抑郁症状的评估
        1.2.3 一般体格检查
        1.2.4 血生化的检测
        1.2.5 慢性病的诊断标准
        1.2.6 问卷调查
        1.2.7 质量控制
    1.3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研究人群的基本特征
        2.1.1 研究人群的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描述
        2.1.2 按是否报告有抑郁症状分组的人群特征比较
        2.1.3 按握力四分位分组的人群特征比较
    2.2 不同握力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2.2.1 总人群不同握力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2.2.2 经性别分层后不同握力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2.2.3 经人际关系分层后不同握力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3.讨论
    3.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3.2 握力和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
    3.3 握力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影响机制
    3.4 握力与抑郁症状关联的性别差异
    3.5 人际交往对握力与抑郁症状关系的影响
    3.6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握力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目的论指导下的信息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饮食障碍题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Focus of the thesis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Process
    1.1 Overview of Theory
        1.1.1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ve Text
        1.1.2 Skopos Theory
    1.2 Translation Process
        1.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1.2.2 Translation and Proofreading
    1.3 Summary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Cases Study
    2.1 The Guidance of Skopos Rule
        2.1.1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Words
        2.1.2 Translation of Figurative Speech
    2.2 The Guidance of Fidelity Rule
        2.2.1 Part of Speech Conversion
        2.2.2 Conversion of Sentence Patterns
    2.3 The Guidance of Coherence Rule
        2.3.1 Adjustment of Word Order
        2.3.2 Splitting and Resturcturing
        2.3.3 Addition and Omission
        2.3.4 Cohesion
    2.4 Summary
Conclus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
AppendixⅠ
AppendixⅡ

(10)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俄罗斯人口发展历史概述
    第一节 旧俄时期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状况
        一、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概述
        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发展的历史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
    第一节 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人口出生率持续偏低
        二、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
        三、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日益减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历史结构原因
        一、育龄人口数量阶段性减少导致人口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
        二、人口性别构成严重失衡制约人口再生产的良性运行
        三、人口年龄结构日益老化造成死亡率水平的控制难度增加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原因
        一、家庭生活水平下降抑制居民生育意愿
        二、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降低导致人口健康状况恶化
        三、经济实力衰退造成高技能人才大量流失
    第三节 文化和价值观原因
        一、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转变导致居民生育意愿下降
        二、不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死亡观念成为高死亡率的重要诱因
        三、民众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制约移民吸引力的提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政府应对人口危机的措施及绩效分析
    第一节 刺激居民生育意愿提高人口出生率水平
        一、出台刺激人口生育意愿的物质激励措施
        二、为女性兼顾家庭责任与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协助家庭改善居住条件,为居民落实生育意愿提供住房保障
        四、宣传重视家庭和生育的传统价值观
    第二节 改善居民健康状况降低人口死亡率水平
        一、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二、推行控烟、限酒和禁毒等措施
        三、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提高移民吸引力增强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
        一、根据移民现状与移民需求,适时调整移民政策定位
        二、刺激境外侨胞回归意愿,主动吸引侨胞回迁
        三、大力吸引高技能移民
        四、优先吸纳独联体地区移民
        五、培育包容的移民环境,促进移民融合
    第四节 人口危机应对措施的绩效分析
        一、提高出生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二、降低死亡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三、增强移民吸引力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女性中的自杀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D]. 王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2]欧洲中老年人抑郁轨迹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D]. 郑涵. 山东大学, 2021(12)
  • [3]伴痛经的青年女性抑郁患者的症状评估及因素分析[D]. 王欢. 兰州大学, 2021(12)
  • [4]“新女性”在批评论战和行业纠纷中前行——兼评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女性话语[J]. 徐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12)
  • [5]汉代女教所见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研究[D]. 赵咏秋. 兰州大学, 2020(01)
  • [6]成年人B族维生素摄入量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D]. 吴彦君. 青岛大学, 2020(01)
  • [7]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研究[D]. 韦婉明.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居住在天津市的成年人握力与抑郁症状的关联[D]. 李晓月.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目的论指导下的信息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饮食障碍题材为例[D]. 李梦瑶. 兰州大学, 2019(02)
  • [10]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D]. 王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女性自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