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索沃局部战争中的ALE-50拖曳式诱饵(论文文献综述)
杨剑[1](2021)在《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脉冲雷达以其精确的测量角度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广泛应用于各项军事领域中。本文针对单脉冲雷达角度欺骗干扰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矢量合成技术的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角度欺骗干扰方法,推导并研究了该干扰模型,并以无人机为载体平台进行了电磁仿真分析,验证了该干扰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比幅和比相单脉冲雷达测角原理,并对能实现单脉冲雷达有效角度欺骗干扰的反向交叉眼干扰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其严格的参数容限和敏感的平台转角,指出其应用局限性。随后引入多元矢量合成方法,对合成等效辐射中心点位置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自由度更高的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欺骗干扰技术。然后从比幅单脉冲雷达和、差通道对接收信号的响应角度出发,建立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欺骗干扰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总结出两种实现干扰效果最佳的馈电方案,研究干扰天线布局、干扰距离、搭载平台转角和参数容限对干扰效果的影响,得出该干扰模型相对交叉眼干扰具有更多自由度、更宽松的参数容限以及更低的平台转角敏感度。之后从比相单脉冲雷达测角机制出发,推导了存在目标平台回波情况下的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干扰模型,分析了明确干信比条件下,干扰机信号处理增益要求,并通过仿真探究了目标平台回波幅度和相位对干扰模型干扰效果的影响。最后选取了无人机作为干扰天线的搭载平台,并对无人机模型的RCS进行了分析,并以无人机模型为例分析了干扰机信号处理增益与目标平台雷达散射截面积之间的关系。之后建立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欺骗干扰电磁仿真模型,研究雷达接收天线处空间电磁场分布,分析了无人机散射特性对干扰机干扰效果的影响,得出在雷达接收天线处会出现相位畸变现象,实现了假目标角度欺骗干扰效果,验证了该干扰模型的有效性。
张志宏[2](2017)在《拦截带拖曳诱饵目标的制导律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拖曳式有源雷达诱饵是一种电子干扰设备,它通过一根光缆拖曳在飞机后方,对来袭导弹实施干扰,以保护飞机躲避导弹的跟踪。这类诱饵发射的干扰信号基本上是对目标自身雷达回波信号的转发与放大,因而导弹雷达会探测到目标和诱饵两个信号源,导引头往往锁定信号更强的诱饵或者两者的能量中心,导致脱靶,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目标和诱饵的三维空间相对运动模型作为研究的基础,然后针对带有拖曳式诱饵的目标从两个角度提出了设计制导律的方法。首先,对目标-诱饵拖曳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应用了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目标和诱饵的三维空间相对运动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ADAMS建立目标和诱饵的实际物理模型,将两种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用以验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以及建模过程中采用的假设的合理性。该假设的提出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建立了基础。然后,本文提出了基于信息估计的制导律设计方法。对制导系统设置高增益观测器对导弹-目标视线角转率进行估计,进一步将高增益观测器进行扩展,完成了对目标运动加速度的估计。然后针对机动目标和非机动目标分别设计制导律,利用上述估计得到的信息加以实现,最后进行仿真,验证信息估计的准确性。最后,由于带有拖曳式诱饵的目标前方存在一个圆锥形的盲区,诱饵无法对该区域内的导弹施加干扰。本文设计了一种变结构制导律使得导弹从目标运动方向的前半球对目标进行攻击,即规划导弹轨迹进入圆锥盲区以避开诱饵干扰。然后分别对导弹迎击和追击非机动目标两种情形进行了仿真,其中对于追击情形中出现的指令加速度饱和振荡的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复合制导的方法以解决该问题。针对该复合制导中的初制导阶段,设计了前置点比例制导律。最后应用复合制导律对追击情形再次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制导律的可行性。
荣念通[3](2017)在《拖曳式诱饵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介绍拖曳式诱饵的分类,并在对国外主要拖曳式诱饵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实战化应用分析了未来拖曳式诱饵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未来拖曳式诱饵发展的主要方向。
肖晶[4](2017)在《和差式毫米波主被动复合系统目标探测和识别》文中指出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是将毫米波雷达与辐射计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武器作战效能的一种综合探测方法,是精确制导武器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文采用和差式的毫米波主被动复合系统,利用目标的主动散射和被动辐射特性,完成目标识别及方位判定。其中主动系统对诱饵干扰进行了有效识别,被动辐射计对目标中心实现了精确定位。本文系统分析了毫米波雷达的目标特性、毫米波辐射计的辐射特性和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的工作特点。针对拖曳式雷达诱饵易对毫米波雷达造成欺骗性干扰的问题,在分析拖曳式雷达诱饵作用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雷达回波信号中的雷达截面积统计特性、极化特性、微多普勒特性,利用贝叶斯(Bayes)数据融合算法实现目标和诱饵的有效识别。仿真分析结果表明Bayes算法能够显着提高识别率。为了对近距离目标进行探测和定位,本文采用基于单脉冲雷达天线形式的和差式三通道毫米波辐射计实现。三通道毫米波辐射计利用和差器实现天线接收目标辐射能量的和、俯仰差与方位差。三通道信号经放大采样后,在数字信号处理阶段给出定位结果。本文以数字信号处理芯片F2812为核心,完成了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工作,并基于LabVIEW平台实现了 DSP与PC机间的串口通信。通过辐射计和模拟目标测试实验,实现对目标的俯仰角和方位角的测量,以及目标中心的识别判定,并通过外场实验验证了和差式辐射计在实际环境下的探测和定位性能。
薛鹏,孙浩谋[5](2016)在《基于硬体拖靶的拖曳式干扰系统构建》文中认为战场复杂电磁环境对防空导弹提出了抗拖曳式干扰的新要求,在组织进行实际对抗效果飞行检验时,存在导弹威胁拖曳式诱饵载机安全的风险,影响试验的组织和决策。介绍了拖曳式干扰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实际使用问题,提出了基于现有硬体拖靶系统构建拖曳式干扰系统的方法,分析了拖曳式诱饵对拖靶系统飞行性能的影响。该构建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困扰试验的安全问题,为后续系统的建设和试验提供参考。
王凯琳[6](2016)在《针对拖曳诱饵的制导律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战场上,雷达电子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这之中,空空导弹对抗目标飞机是非常主要的一个部分。为了有效干扰并抵御导弹的追击,拖曳式诱饵这一干扰方式应运产生。它由拖曳绳拖曳在目标载机之后,能够发射和目标载机相同的大强度信号波,使得导弹很难分辨,因此会轻易就将拖曳诱饵当作真实的目标载机,从而瞄准诱饵进行追击,这样导弹也就丧失了战斗性能。如何能够提高导弹对于带有拖曳诱饵的目标载机攻击性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此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带有拖曳诱饵的载机系统进行干扰机理的研究与参数分析,了解其存在的优势与弊端,确定了拖曳线长度等参数的选取方法;利用高斯-欧拉方程,从能量的角度建立了载机-诱饵的运动学模型而不用考虑系统内力,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对于导弹制导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给出了常用坐标系的定义与转换关系,建立了导弹-目标的运动学模型并进行完善,引入导弹和目标的加速度作为控制变量和干扰变量;推导了针对带有诱饵的载机脱靶量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在仿真中的计算流程;结合导弹-目标、载机-诱饵这两个运动学模型,经过计算推导得到了导弹-载机的运动学模型。再次,选取比例导引制导方法,结合导弹-载机运动学模型进行了制导律设计,并给出了估算视线角转率与真实视线角转率两种计算方法;在MATLAB上进行了仿真验证与对比分析;验证了比例导引针对带有拖曳诱饵目标制导的可行性。最后,选取逆轨拦截制导方法,针对拖曳系统存在的圆锥盲区这一弊端来巧妙避开诱饵的干扰,使导弹进入载机正向圆锥盲区内,直接攻击载机;结合导弹-载机运动学模型进行了制导律设计;在MATLAB上进行了仿真验证与对比分析;验证了逆轨拦截针对带有拖曳诱饵目标制导的可行性。
刘德忠,石德平,林万菁,张维刚[7](2015)在《前置点比例导引制导律对抗拖曳诱饵研究》文中提出以典型拖曳式诱饵干扰模式为设计对象,结合导引头跟踪诱饵的工作模式和前置点比例导引制导律的设计,对末制导抗拖曳干扰导引方法进行了理论推导与分析,为导引头抗拖曳诱饵干扰措施的设计与验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潮[8](2014)在《单脉冲角跟踪雷达拖曳式干扰》文中提出针对单脉冲角度跟踪雷达的抗干扰特性,系统分析了对单脉冲角跟踪雷达进行相干和非相干两种拖曳式干扰技术,并对非相干和相干拖曳式干扰下单脉冲雷达测量角度与雷达接收到的目标反射信号和干扰信号能量比以及单脉冲雷达实测的目标角度、实际角度与目标与雷达之间距离关系进行了仿真分析。
付孝龙,白渭雄,孙博[9](2014)在《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角度欺骗干扰技术》文中提出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被广泛应用于精确制导武器中。分析了对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进行角度欺骗的可能性。结合现有技术条件,研究了拖曳式诱饵、空射式诱饵、交叉极化干扰和交叉眼干扰四种角度欺骗技术。着重分析了各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优缺点,并对导引头角度欺骗干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高晓冬,郑鑫[10](2013)在《防空导弹雷达导引头对抗美军机载典型干扰措施探讨》文中认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以空中打击为主的现代化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遏制其打击性能,各类电子干扰技术迅速发展,使得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面临的战场电磁环境日趋复杂化,对其末端精确制导雷达导引头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立足美军先进机载干扰技术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几种典型干扰技术的对抗措施。
二、科索沃局部战争中的ALE-50拖曳式诱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索沃局部战争中的ALE-50拖曳式诱饵(论文提纲范文)
(1)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单脉冲测角原理及干扰相关技术 |
2.1 引言 |
2.2 单脉冲雷达角度测量 |
2.2.1 幅度比较单脉冲技术 |
2.2.2 相位比较单脉冲技术 |
2.3 交叉眼干扰 |
2.3.1 交叉眼干扰原理 |
2.3.2 交叉眼干扰效果分析 |
2.4 多元矢量合成方法 |
2.4.1 多元矢量合成原理 |
2.4.2 多元矢量合成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干扰数学模型 |
3.1 引言 |
3.2 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干扰数学模型推导 |
3.3 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干扰增益系数仿真分析 |
3.3.1 馈电参数 |
3.3.2 天线布局与干扰距离 |
3.3.3 干扰系统转角 |
3.3.4 参数容限分析 |
3.4 考虑目标平台回波的干扰模型及干扰效果分析 |
3.4.1 考虑目标平台回波时的数学模型推导 |
3.4.2 考虑目标平台回波时的干扰效果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干扰电磁模型 |
4.1 引言 |
4.2 多天线矢量合成空间电磁场分布仿真 |
4.3 搭载平台选取及RCS分析 |
4.4 搭载无人平台干扰验证模型建立与仿真 |
4.4.1 干扰验证模型建立 |
4.4.2 搭载无人平台干扰验证模型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拦截带拖曳诱饵目标的制导律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有关研究方向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拖曳式诱饵 |
1.2.2 变结构制导律设计 |
1.2.3 高增益观测器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导弹质心运动方程组 |
2.2.1 地面坐标系与弹道坐标系的定义及其转换 |
2.2.2 导弹质心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
2.2.3 导弹质心运动的运动学方程 |
2.3 目标-诱饵三维运动描述及仿真 |
2.3.1 目标-诱饵相对运动数学模型 |
2.3.2 基于ADAMS的目标-诱饵相对运动模型 |
2.3.3 两种模型的仿真和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信息估计的制导律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针对非机动目标的制导律设计与实现 |
3.2.1 针对导弹-目标视线角转率的估计 |
3.2.2 针对非机动目标的制导律设计与仿真 |
3.3 针对机动目标的制导律设计与实现 |
3.3.1 针对目标运动加速度的估计 |
3.3.2 针对机动目标的制导律设计 |
3.3.3 数值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有视线角约束的制导律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带有视线角约束的变结构制导律设计与实现 |
4.2.1 圆锥盲区与视线角约束的关系 |
4.2.2 针对非机动目标的变结构制导律设计 |
4.2.3 数值仿真 |
4.3 复合制导律设计与实现 |
4.3.1 问题描述 |
4.3.2 前置点比例制导律设计 |
4.3.3 复合制导律的实现与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拖曳式诱饵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拖曳式诱饵的分类 |
2 拖曳式诱饵发展现状 |
2.1 国外主要拖曳式诱饵概况 |
2.1.1 AN/ALE-50缆绳型诱饵 |
2.1.2 AN/ALE-55光纤型诱饵 |
2.1.3 瞪羚拖曳式诱饵 |
2.2 国内拖曳诱饵研究情况 |
3 拖曳式诱饵的发展趋势 |
3.1 电子作战一体化 |
3.2 干扰样式复合化 |
3.3 使用平台多样化 |
4 结束语 |
(4)和差式毫米波主被动复合系统目标探测和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系统关键技术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2 毫米波和差式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 |
2.1 毫米波主动探测系统 |
2.1.1 毫米波雷达 |
2.1.2 雷达目标特性 |
2.1.3 雷达目标识别 |
2.2 毫米波被动探测系统 |
2.2.1 对空目标天线温度模型 |
2.2.2 对空目标辐射温度模型 |
2.2.3 毫米波辐射计 |
2.3 毫米波主被动复合探测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目标与拖曳式诱饵的主动探测与识别 |
3.1 拖曳式雷达诱饵 |
3.1.1 拖曳式雷达诱饵作用原理 |
3.1.2 拖曳式雷达诱饵特点 |
3.1.3 拖曳式雷达诱饵识别方法 |
3.2 目标特征提取 |
3.2.1 基于RCS序列的目标特征提取 |
3.2.2 目标极化特征提取 |
3.2.3 目标多普勒特征提取 |
3.3 融合特征识别 |
3.3.1 Bayes算法 |
3.3.2 融合模型 |
3.3.3 融合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和差式辐射计目标探测 |
4.1 和差式毫米波辐射计原理 |
4.1.1 和差式毫米波辐射计 |
4.1.2 振幅法测角原理 |
4.1.3 识别定位原理 |
4.2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硬件设计 |
4.2.1 系统结构 |
4.2.2 信号处理器 |
4.2.3 外围电路 |
4.2.4 总电路图 |
4.3 目标探测的软件实现 |
4.3.1 DSP初始化 |
4.3.2 DSP信号处理程序设计 |
4.4 LabVIEW串口通信 |
4.4.1 DSP串口通信软件实现 |
4.4.2 LabVIEW串口通信软件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和差式辐射计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缩比模型测试实验 |
5.1.1 实验场景 |
5.1.2 实验结果分析 |
5.2 外场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6.2 本文的不足 |
6.3 对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硬体拖靶的拖曳式干扰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拖曳式干扰设备组成、工作原理 |
1.1 拖曳式干扰设备组成 |
1.2 拖曳式干扰原理 |
1.3 主要拖曳诱饵情况 |
2 拖曳式干扰试验存在的问题 |
3 硬体拖靶构建拖曳式干扰系统 |
3.1 硬体拖靶系统简介 |
3.2 构建方案 |
3.2.1 构建思路 |
3.2.2 拖曳式干扰设备 |
3.2.3 设备加装方案 |
4 对拖靶系统飞行影响分析 |
4.1 对拖靶水平速度和位移的影响 |
4.2 对拖靶俯仰稳定性的影响 |
4.3 对拖靶飞行安全的影响 |
4.4 对拖靶飞行安全的影响 |
5 主要特点 |
6 结束语 |
(6)针对拖曳诱饵的制导律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拖曳式诱饵 |
1.2.2 常用导引律 |
1.2.3 比例导引 |
1.2.4 逆轨拦截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拖曳系统模型建立与问题描述 |
2.1 引言 |
2.2 拖曳诱饵干扰机理与参数分析 |
2.2.1 干扰机理 |
2.2.2 参数分析 |
2.3 运动学模型 |
2.4 问题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导弹相对运动模型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导弹-目标运动学模型 |
3.2.1 常用坐标系定义及坐标变换 |
3.2.2 相对运动方程 |
3.2.3 运动学模型 |
3.2.4 脱靶量计算模型 |
3.3 导弹-载机运动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比例导引制导律设计与仿真 |
4.1 引言 |
4.2 制导律设计 |
4.2.1 比例导引方程 |
4.2.2 视线角转率计算 |
4.3 仿真研究 |
4.3.1 弹道仿真 |
4.3.2 主要弹道参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逆轨拦截制导律设计与仿真 |
5.1 前言 |
5.2 逆轨拦截制导律设计 |
5.2.1 制导律设计 |
5.2.2 相关引理及证明 |
5.3 仿真研究 |
5.3.1 弹道仿真 |
5.3.2 主要弹道参数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前置点比例导引制导律对抗拖曳诱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典型干扰威胁及抗干扰措施 |
1. 1 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主要干扰模式 |
1. 2 典型拖曳诱饵干扰目标特性 |
1. 3 雷达主动导引头末制导对抗策略 |
2 前置点比例导引制导律设计 |
3 抗机载拖曳式干扰的前置点比例导引制导律设计 |
3. 1 前置角速度对拖曳线长度等的敏感度分析 |
3. 2 三维空间拦截前置点比例导引制导律的推导 |
4 结束语 |
(8)单脉冲角跟踪雷达拖曳式干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单脉冲雷达抗干扰特性 |
3 对单脉冲雷达的拖曳式干扰 |
3. 1 非相干拖曳式干扰 |
3. 2 相干拖曳式干扰 |
4 对单脉冲雷达的拖曳式干扰仿真 |
4. 1 非相干拖曳式干扰仿真 |
4. 2 相干拖曳式干扰仿真 |
5 结束语 |
(9)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角度欺骗干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单脉冲导引头抗干扰性能分析 |
2对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的角度欺骗技术 |
2. 1拖曳式诱饵 |
1) 存在锥形盲区 |
2) 诱偏性能不稳定 |
3) 抗多导弹攻击能力弱 |
4) 影响载机的机动性能 |
2. 2空射式诱饵 |
1) 空射式诱饵施放的时机 |
2) 对导引头诱偏性能的可靠性 |
3) 干扰有效时间有限 |
4) 受环境的影响 |
2. 3交叉极化干扰 |
2. 4交叉眼干扰 |
3双点源干扰技术发展趋势 |
4结束语 |
(10)防空导弹雷达导引头对抗美军机载典型干扰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美军机载干扰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 |
1.1 压制性电子干扰 |
1.2 拖曳式诱饵干扰 |
1.3 自卫式电子干扰 |
1.4 综合电子战飞机 |
2 几种典型机载干扰机理与对抗措施 |
2.1 有源压制式噪声干扰 |
2.2 速度欺骗式干扰 |
2.3 拖曳式诱饵干扰 |
2.4 交叉眼干扰 |
2.5 箔条干扰 |
3 结束语 |
四、科索沃局部战争中的ALE-50拖曳式诱饵(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天线矢量合成假目标方法研究[D]. 杨剑.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拦截带拖曳诱饵目标的制导律设计与实现[D]. 张志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3]拖曳式诱饵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 荣念通. 飞航导弹, 2017(03)
- [4]和差式毫米波主被动复合系统目标探测和识别[D]. 肖晶.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5]基于硬体拖靶的拖曳式干扰系统构建[J]. 薛鹏,孙浩谋.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6(05)
- [6]针对拖曳诱饵的制导律设计方法[D]. 王凯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7]前置点比例导引制导律对抗拖曳诱饵研究[J]. 刘德忠,石德平,林万菁,张维刚. 现代防御技术, 2015(06)
- [8]单脉冲角跟踪雷达拖曳式干扰[J]. 李潮.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14(06)
- [9]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角度欺骗干扰技术[J]. 付孝龙,白渭雄,孙博. 飞航导弹, 2014(01)
- [10]防空导弹雷达导引头对抗美军机载典型干扰措施探讨[J]. 高晓冬,郑鑫. 制导与引信,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