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种白酒中对人体有害的甲醇 杂醇油 重金属铅指标均合格(论文文献综述)
宋志雪[1](2020)在《复合果酒酿造中的氰化物、甲醇工艺研究及HACCP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荔波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州,是旅游的好去处,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盛产的青梅、蜜柚和提子,当地酒企利用它们酿制的复合型果酒酒体丰满、色泽诱人、柔和爽口、果香浓郁、酒香怡人,深受旅游者的喜爱(罗光琳,2018)。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日益增强。为了给消费者提供安全风险低且产品质量高的食品,对复合型果酒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体系对贵州复合果酒产业发展具有更深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针对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从原料种植环境、酿造、包装等过程的食品安全指标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结果分析建立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生产过程的品质安全风险防控措施评价体系。深入剖析青梅、蜜柚和提子种植环境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情况,探索影响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质量安全关键因素,为此类复合型果酒的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安全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为荔波县科技力量助力农户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危害分析,确定了原料验收、酿造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和复合型果酒微生物危害三个风险关键控制点,并建立了HACCP计划实施表,及时对风险控制点进行评估、纠偏,降低了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降低了质量管理上的经济投入。(2)对复合型果酒发酵原料的种植基地环境和原料进行重金属(铅、镉、汞、砷)和农药残留(六六六)的检测,通过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要求对比,判断复合型果酒中重金属残留量和农药残留量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但种植过程中为避免果农的违规使用肥料、除草剂和生长激素等农药,需加强对果农的培训和要求,保证发酵原料符合绿色食品种植要求,不使用化肥,禁止使用除草剂、含有机氯、有机磷的农药,防止在种植过程中污染发酵原料。(3)对青梅酒和蜜柚酒在酿造过程中会出现氰化物和甲醇含量偏高的情况,本文研究筛选出粉末活性炭和天然沸石等两种对果酒中氰化物和甲醇处理效果较好的吸附剂进行了深度研究,考察了吸附剂使用量、作用时间和作用温度对氰化物和甲醇含量的影响,以及对果酒感官评分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以吸附剂使用量、作用时间和作用温度为响应因子,以果酒的感官评分为响应值,确定最佳工艺。结果显示:每100mL青梅酒原液使用粉末活性炭6.5g,作用时间1.8h,作用温度35℃时,果酒中氰化物的含量为6.6mg/L,感官评分为90.8分;每100mL蜜柚酒原液使用天然沸石12g,作用时间3h,作用温度35℃时,果酒中甲醇的含量为0.9g/L,感官评分为92.5分,该条件下处理后青梅酒中氰化物和蜜柚酒中甲醇含量均符合GB2757《蒸馏酒及其配制酒》和Q/LBCH《青梅果酒》的要求,且感官评价良好,均为最佳控制工艺关键参数。(4)通过对12%vol复合型果酒进行高温灭菌工艺条件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灭菌温度85℃,灭菌时间15min时,果酒的感官评分为92.4分,其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既满足了国家标准的灭菌要求,又保存了果酒的口感与品质。
周兴鹏[2](2020)在《清香型油莎豆酒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油莎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适应性强和营养丰富等特点。以油莎豆为酿酒原料酿造油莎豆酒,可以提高对油莎豆的利用率,也能延长油莎豆的产业链。本文对油莎豆酒小试发酵工艺、油莎豆酒规模生产工艺和油莎豆酒快速催陈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原料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油莎豆的淀粉含量为37.83%,水分含量为10.56%;油莎豆饼淀粉含量为53.26%,水分含量为8.34%;高粱淀粉含量为62.37%,水分含量为14.92%,由于三种原料的淀粉含量都很高,水分较低,故确定油莎豆生产白酒具有可行性。(2)探究油莎豆酒小试发酵工艺,以油莎豆酒总酯含量作为主要指标,结合其他理化指标、发酵指标和香气成分的分析,发现液态发酵法的产酸产酯能力较低,故初步确定了固态发酵法为油莎豆酒发酵工艺。(3)对油莎豆酒小试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温度、糖化酶添加量和活性干酵母添加量对油莎豆酒发酵指标、理化指标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油莎豆酒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温度23℃,糖化酶添加量190 U/g,活性干酵母添加量0.5‰。在此工艺下进行发酵,得出酒液的酒精含量为7.8%(V/V),总酯含量为2.96 g/L,乙酸乙酯含量为1.4339 g/L。(4)探究油莎豆酒规模生产的发酵工艺,选用油莎豆和油莎豆饼混合高粱作为酿酒原料,通过对比固态发酵过程中两种不同原料酒醅的发酵指标变化趋势和生产出油莎豆酒的理化指标与香气成分,发现油莎豆饼发酵的出酒率及所产油莎豆酒的总酯含量更高,故选择油莎豆饼作为酿酒原料。在此工艺下生产的油莎豆酒,出酒率为41%,总酸含量为1.4476 g/L,总酯含量为3.9645 g/L,乙酸乙酯含量为2.4172 g/L,乙酸乙酯含量为2.1298 g/L。(5)对油莎豆酒快速催陈工艺进行优化,使用冷冻、加热和超声波三种方法对油莎豆原酒进行催陈处理,对比油莎豆酒的总酸含量、总酯含量、酒度和感官评价的变化趋势,发现加热催陈法催陈时间长、酒损较大,超声波催陈法容易使酒产生新的邪杂味,故以催陈时间短、酒损小、感官评分高的冷冻催陈法为最优的油莎豆酒催陈工艺。对冷冻催陈后的油莎豆酒再进行活性炭处理,发现感官评价有所上升,故采用响应面试验探究催陈温度、活性炭添加量和催陈时间对油莎豆酒感官评价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油莎豆酒快速催陈工艺条件:催陈温度-18℃,催陈时间13 d,活性炭添加量2‰。在此催陈工艺条件下,油莎豆酒感官评分为83分。对经过最佳催陈工艺催陈后的油莎豆酒和原酒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发现酒中的乙酸乙酯含量明显提升。催陈后的油莎豆酒色泽清澈透亮,清香纯正,口感醇厚。
张雨[3](2020)在《酿酒酵母转录差异基因敲除对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文中指出高级醇是决定中国白酒特征和品质的重要风味物质,对其含量的调控是白酒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高级醇主要来源于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的代谢,因此调控酿酒酵母高级醇的代谢网络是控制白酒中高级醇含量的最直接方法。虽然酿酒酵母中高级醇的两条主要代谢通路已经较为清晰,但是代谢调控机制仍有很多不明确之处。酮酸脱羧酶在高级醇的代谢网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PDC1基因(编码丙酮酸脱酸酶)的缺失可以使异丁醇含量增加,异戊醇含量降低,本论文通过对酮酸脱羧酶基因敲除后所得的酿酒酵母突变株和亲本菌株进行转录组差异分析,将15个差异表达基分别以α5和α5ΔPDC1为出发菌株进行敲除,得到相应的突变株进行酒精发酵,测定其高级醇含量,研究这些差异基因的敲除对酿酒酵母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以α5为出发菌株,敲除CKA1基因,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较亲本菌株分别下降10.9%,12.34%;敲除MPC1基因,异丁醇含量较亲本菌株上升了 96.88%,正丙醇,异戊醇和苯乙醇含量较亲本菌株分别下降了 10%,28.2%,24.73%;敲除HMRA2基因,正丙醇,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较亲本菌株分别上升了 20.07%,25.18%,31.51%;敲除HMLALPHA2基因异丁醇含量较亲本菌株提高了 115.93%,异戊醇和苯乙醇分别降低了 30.30%,22.37%;单独敲除SIR1、SIR3基因正丙醇和异丁醇含量较亲本菌株分别有所上升。以α5APDC1为出发菌株,敲除CKA1基因,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较亲本菌株分别下降20.3%,13.25%;敲除MPC1基因,异丁醇含量较亲本菌株降低了 66.66%,正丙醇,异戊醇和苯乙醇含量较亲本菌株分别提高了了 71.22%,10.62%,15%;敲除HMRA2基因,异丁醇,异戊醇和苯乙醇含量较亲本菌株分别上升了 19.80%,14.96%,23.37%;敲除MLALPHA2基因异丁醇,异戊醇和苯乙醇含量较亲本菌株分别提高了 19.23%,28.53%,47.14%;单独敲除SIR1、SIR3基因异戊醇含量较亲本菌株均有所上升。
李娜,程伟,张杰,潘天全[4](2019)在《金种子和泰苦荞酒的新产品设计及其生产工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消费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酒、保健酒逐渐得到重视,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金种子和泰苦荞酒采用优质浓香、清香型白酒为基酒,结合现代生物科技提取苦荞生物活性成分,并适当添加枸杞、山楂与葛根等提取物,通过合理配伍勾调,在保持传统白酒口感和风味的同时还富含生物多糖、葛根素、苦荞黄酮等健康因子。酿酒生产及勾调用地下深层水达到优质饮用矿泉水标准,并富含偏硅酸等成分,强化了苦荞酒的内在品质。从制曲、酿酒、提取、储存、勾调等方面,对金种子和泰苦荞酒的生产工艺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品酒适应当今消费者对酒类产品在口感、品牌、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胡康,王雅洁,杨冰,饶玲丽,陶光灿[5](2019)在《白酒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防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2014年9月3日-2016年12月9日全国蒸馏酒抽检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风险点解析和矩阵模型,对白酒的风险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从抽样场所、抽样区域、抽样环节、指标分类、生产地等角度描述了白酒不合格产品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白酒风险可能性低,危害性为中,风险指数为一级。从生产地来看,重庆抽检的白酒不合格样品数及企业数最高;乡村抽检的不合格率高于城市,为51%;从抽样环节来看,生产环节的不合格率占比最高,为57%;从抽样地点来看,生产、流通、餐饮环节不合格率占比最高的分别是成品库已检区域(88%)、超市(75%)和小杂食店(81%);出现问题最多的是滥用食品添加剂(48%)的情况。
刘甲豪[6](2019)在《香芋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芋(Taro),又称槟榔芋(Colocasia esculenta),属于天南星科魁芋属(Dendrobium)植物。原产于中国和印度的热带潮湿地区。香芋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最近几年,市场对香芋的需求量突飞猛涨,导致香芋价格不断上涨,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以香芋为原料的初加工产品,但总体来说香芋深加工产品还是较少,以香芋为原料来酿酒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香芋的深加工研究也变得更为重要。本研究的香芋原料取自永州市江永县,香芋是江永县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本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香芋酒制备的工艺条件优化、产品安全性分析以及产品风味物质的分析。首先,以酒精度、甲醇含量和感官评价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香芋酒制备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然后,通过化学检测法、称重法、酒精计法、气相色谱法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对产品安全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产品风味物质进行分析。为香芋在白酒领域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方法。试验结果如下:(1)最佳发酵工艺的条件为:香芋糯米比例为2:3,接种量为0.6%,料液比为1:1,发酵时间为6d,发酵温度为28℃。最佳降麻工艺的条件为:碳酸氢钠的浓度为3%、浸泡时间为9h、浸泡温度为25℃。最佳掐头工艺条件为:掐头量为6%、前期蒸馏时间为8min、前期蒸馏温度为71℃。(2)用优化后的工艺生产香芋酒,再进行产品的相关理化指标及安全性分析。测得产品的总酸要较高于标准限定的0.30g/L,平均含量为0.51g/L。总酯的含量都高于标准,是酯类物质含量较高的一种产品,其平均值为0.82g/L。固形物含量的平均值为0.14g/L。酒精度都大于25%vol,平均值为26.5%vol,是一种良好的低度白酒。由于香芋原料的优越,在安全指标的检测中也是达标的。蒸馏酒规定的甲醇含量为低于1200mg/L,而甲醇含量最高的为样品5,其检测结果为14.294mg/L,五个样品的甲醇浓度平均值为14.065mg/L,远远低于限量规定,是一种安全的蒸馏酒产品。铅含量最高的为0.007mg/L,平均含量为0.005mg/L。在氰化物的定性试验中没有检测出氰化物。整体来看,用香芋酿酒具有一定的安全优势。(3)香芋酒风味物质含量较多,具有独特的风味。液体直接进样法检测出的风味物质要低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两种方法共检测出54种风味物质。顶空直接进样法所测的物质中,酯类物质为29种,占总含量的88.68%。可见香芋酒的风味物质是比较多的,使得香芋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其中己酸乙酯的含量为29.35%,是主要呈香物质,具有浓香型白酒的特征。与某知名浓香型白酒相比,香芋酒的酯类物质含量和种类都要远高于该浓香型白酒,还拥有少量的雪松烯、α-衣兰油烯等功能性成分。由此可见香芋酒是值得推广的优良产品。
兰达友[7](2019)在《垫江县散装白酒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酒类市场上各档次品种增多,流通渠道呈多元化格局,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生产厂家之间、经营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近年来,散装白酒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给白酒行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重大威胁。垫江县白酒文化历史悠久,白酒小作坊众多,大多数小作坊厂房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当前,垫江县白酒质量安全虽然总体趋稳向好,但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垫江县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对白酒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概括性控制措施及建议对策,有利于促进垫江县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垫江县个别小作坊生产的白酒质量不合格。其中理化指标不合格项目主要包括总酸、总酯、固形物等,安全指标不合格的项目主要包括甲醇、甜蜜素、糖精钠、塑化剂及重金属等。针对检测出来的问题,本文认为垫江县应从政府和责任主体两个方面开展工作,政府部门应强化生产许可,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生产主体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白酒,切实控制白酒中塑化剂污染,严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强白酒出厂检验,严格规范白酒标签。
谢佳[8](2018)在《杂醇、酸、酯组成及氨基酸对白酒醉度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白酒产量和消费量逐年递增,由此引发的饮酒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白酒醉度概念的提出及其相关研究顺应了消费者追求健康消费的发展趋势,符合白酒生产者开发高品质白酒的发展要求,对于中国白酒质量的提升和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有关白酒醉度影响因素、机理及降低醉度措施的相关报道较少,大量研究集中在解酒醒酒产品的开发和功效研究上,调控和改善白酒健康品质这一关键问题并未涉及。本研究以综合醉度小鼠评价模型作为评价手段,结合乙醇代谢和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分析,探讨白酒关键组分和外加氨基酸等活性物质对醉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为低醉度白酒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模拟白酒特征组分的组成而制备配制酒,对其进行醉度评价。结果揭示了特征组分的整体协调性对醉度产生较大影响,合适的杂醇、酸、酯比例可有效降低醉度;杂醇对醉度具有双向作用,这主要取决于杂醇、酸、酯配比;异戊醇与异丁醇比例(IA/IB)和ID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对主成分缺失的配制酒进行醉度评价,结合配制酒灌胃后小鼠体内生化指标检测分析,进一步研究白酒主成分对醉度和乙醇代谢以及肝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酯、杂醇等主成分主要通过影响乙醇代谢而导致醉度差异,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不会产生显着影响,其中乙酸和乙酸乙酯可显着降低醉度,灌服缺失乙酸和乙酸乙酯的酒后,小鼠肝脏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活性变化不明显,血液乙醇和乙醛含量显着增加;异丁醇和异戊醇可显着增加醉度,灌服缺失异丁醇和异戊醇的酒后,小鼠肝脏ADH和ALDH活性同时增加,血液乙醇和乙醛含量显着降低;灌服缺失不同成分酒后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指标无明显差异。添加L-亮氨酸、L-丙氨酸、牛磺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以及α-硫辛酸都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配制酒样的醉度,尤以牛磺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降低醉度的作用最为明显,α-硫辛酸可强化外加氨基酸对醉度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结合小鼠乙醇代谢酶和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分析发现,L-亮氨酸、牛磺酸、N-乙酰半胱氨酸可有效增加ADH和ALDH活性,其中牛磺酸的作用最明显,对肝脏ADH和ALDH活性的提升分别达到15.80%和34.42%,辅助添加α-硫辛酸可进一步提高ALDH活性作用;牛磺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通过降低血清AST和ALT水平,对酒精性肝损伤起到保护用,尤以牛磺酸作用效果更为突出,使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降低26.33%和27.01%,辅助添加α-硫辛酸不能明显加强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牛磺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都能显着增强肝脏抗氧化和抵抗脂质过氧化能力,SOD活性分别增加22.11%和23.41%,MDA含量分别降低53.62%和49.18%,辅助添加α-硫辛酸可强化抗氧化和抵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效果。综合醉度变化规律分析,氨基酸和α-硫辛酸对醉度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提升酒后肝脏抗氧化能力,降低乙醇代谢氧化损伤来实现的,并能通过激活ADH和ALDH酶活性加快乙醇的代谢,在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方面存在一定作用。本成果可指导低醉健康酒生产过程主成分的有效控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曹玉发[9](2015)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白酒中罗汉果提取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陈酿的中国白酒酒体呈现诱人的的微黄色,是消费者判断高档白酒质量的最直接标志。然而一些白酒生产企业通过向新酒中添加罗汉果提取物使酒体呈现微黄色来假冒陈酿高档白酒,因此,针对这一新问题,需要建立一种检测方法。本论文在罗汉果特征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试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方法检测白酒中罗汉果提取物。该建立的检测罗汉果浸泡液含量的方法简单快捷、较精确,有较好的平行性和稳定性,能为现代化工业白酒检测罗汉果含量的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优化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条件如下:采用Welch Materials Column-XB-C1 8(5μm,4.6×250mm)色谱柱,以乙腈-水(77:23)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03nm,柱温25℃。2、建立了空白白酒、罗汉果标准溶液以及白酒阳性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图。结果表明,罗汉果甜甙Ⅴ在11~12 min有明显的吸收峰;经计算得到罗汉果甜甙V标准曲线方程为:y=4804.2x-21419 R2=0.9983,且进样量为0.4~20μg范围时罗汉果甙Ⅴ含量与峰面积成正比,样品回收率为97.5%~105.5%。经过反复测定,得到RSD为2.56%,表明该条件下的所测得的罗汉果甜甙V标准曲线具有较高的准确性。3、通过实验结果表明,白酒样品溶液中的罗汉果甜武V平均含量为27.72μg/mL,在果中的平均含量为0.8048%,与前人所测的结果较为接近,另一方面也表明试验用白酒样品中罗汉果品质较好,本试验中所得RSD为1.78%,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平行性和稳定性。4、应用不确定度评估方法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罗汉果甜甙V的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估。通过分析得出罗汉果甜武V测定结果报告值为:X=(101.04 ±9.17)μg/ml,k=2。通过评估得出由标准曲线拟合带来的不确定度分量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影响最显着,对测定值的分散性贡献最大。因此应尽量克服此分量的影响,以减少其不确定的范围。5、对江苏市场销售的白酒进行了罗汉果浸泡液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调查的10份白酒合格率为90%,其中不合格样品为小型企业产品,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中型企业的产品全部合格,说明市场上在白酒中添加罗汉果浸泡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小型企业,应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政府管理层也应该加强卫生监督管理。
吴跃飞[10](2014)在《试析酒类承揽服务暨自酿酒定制酿造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现时的酒类市场中,一是假酒现象严峻挑战着酒类的安全管理,许多人一接触到商品酒,第一感觉就是对酒的真实来源性产生质疑;二是酒文化的艺术特性在快速弱化,尤其是白酒的天然个性因白酒工业化原因已基本丧失,很有必要将白酒艺术内涵重新挖掘出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商品;三是餐饮业与高端白酒业均面临着需要营销创新的问题,以应对市场需求疲软的客观现实,很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的酒类经营模式及其结合餐饮服务的商业模式来传播酒文化;四是食品安全管理思维面临着创新刺激需要;五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如何将酒类承揽服务(自酿酒定制)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重点聚焦于分析酒类承揽服务(自酿酒定制)模式的市场机会与可行性、技术策划和法律风险方面,得出的研究结果是:通过酒类承揽服务体系的建设,让传统酿酒技术回归,充分让消费者参与及体验酒类定制服务过程,在消费者的见证与监督下完成服务成果——由此形成一种自酿酒兼定制酒型类型的服务模式,以保证白酒及黄酒的天然个性,因省略了酒类流通环节,从而可降低酒类商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机率;利用及变换不同的酿造工艺及原料、酿造水源、酒曲等条件,由消费者定制并参与其中酿造出不同风味及文化特征的蒸馏酒、酿造酒,将传统酒文化重塑,并努力使这种酒文化艺术转换成酒文化商品以获取市场利益;将商业性自酿酒与餐饮服务结合形成一种新型饮食服务文化,以达到酒类及餐饮销售方面的创新效果;通过酒类承揽服务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尝试着提出一种食品安全管理思路;将自酿酒服务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以突破服务地域空间的局限性。提出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尤其是酒类)可以通过经济管理手段(如经营模式)来解决,这种思路的提出有较好的社会实践意义。
二、50种白酒中对人体有害的甲醇 杂醇油 重金属铅指标均合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种白酒中对人体有害的甲醇 杂醇油 重金属铅指标均合格(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果酒酿造中的氰化物、甲醇工艺研究及HACCP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原料的概述 |
1.1.1 青梅 |
1.1.2 蜜柚 |
1.1.3 提子 |
1.2 果酒的概述 |
1.2.1 果酒的发展现状 |
1.2.2 果酒行业的发展趋势 |
1.3 复合型果酒的概述 |
1.3.1 复合型果酒的功效 |
1.3.2 复合型果酒的发展现状 |
1.3.3 复合型果酒的质量安全现状 |
1.3.4 荔波复合型果酒的质量安全现状 |
1.4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概述 |
1.4.1 HACCP的作用 |
1.4.2 HACCP体系的原理 |
1.5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过程中安全风险关键控制点的确认和识别 |
引言 |
2.1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过程中危害分析 |
2.1.1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工艺 |
2.1.2 危害性分析 |
2.2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过程中安全风险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
2.2.1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过程中危害分析工作单 |
2.2.2 建立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HACCP计划表 |
2.2.3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关键限值的制定依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原料种植环境及酿造过程中安全指标的检测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1.1 样品来源 |
3.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原料种植环境的监测 |
3.2.2 发酵原料的检测 |
3.2.3 酿造过程中果酒甲醇的检测 |
3.2.4 酿造过程中果酒二氧化硫的检测 |
3.2.5 酿造过程中果酒氰化物的检测 |
3.2.6 酿造过程中果酒微生物的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原料种植环境的监测结果 |
3.3.2 酿造原料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检测结果 |
3.3.3 酿造过程中果酒甲醇、二氧化硫和氰化物的检测结果 |
3.3.4 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质量安全关键工艺技术研究 |
引言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主要材料 |
4.1.2 试剂及药品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粉末活性炭对青梅酒氰化物含量影响的工艺研究 |
4.2.2 天然沸石对蜜柚酒甲醇含量影响的工艺研究 |
4.2.3 复合型果酒高温灭菌工艺研究 |
4.2.4 果酒安全指标的测定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粉末活性炭对青梅酒氰化物含量影响的工艺研究 |
4.3.2 蜜柚酒发酵甲醇风险点控制工艺研究 |
4.3.3 复合果酒高温灭菌工艺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2)清香型油莎豆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中国白酒的概述 |
1.2 油莎豆的介绍 |
1.2.1 油莎豆的简介 |
1.2.2 油莎豆的主要价值 |
1.3 油莎豆新型产品的研究 |
1.3.1 油莎豆豆乳的研究 |
1.3.2 油莎豆饮料的研究 |
1.3.3 油莎豆酒的研究 |
1.4 白酒加工中人工催陈的研究 |
1.4.1 白酒人工催陈的意义 |
1.4.2 白酒人工催陈的方法 |
1.5 白酒中的香气成分 |
1.5.1 酸类物质 |
1.5.2 酯类物质 |
1.5.3 醇类物质 |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6.1 立题依据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酶制剂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2.1.5 主要溶液 |
2.2 分析方法 |
2.2.1 原料及酒醅中水分的测定 |
2.2.2 原料及酒醅中还原糖的测定 |
2.2.3 原料及酒醅中淀粉的测定 |
2.2.4 酒醅中温度的测定 |
2.2.5 酒醅中酸度的测定 |
2.2.6 油莎豆酒中酒精度的测定 |
2.2.7 油莎豆酒中总酸的测定 |
2.2.8 油莎豆酒中总酯的测定 |
2.2.9 油莎豆酒中主要香气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10 油莎豆酒的感官评价 |
2.3 实验方法 |
2.3.1 油莎豆酒小试发酵的试验设计 |
2.3.2 油莎豆酒规模生产的发酵工艺 |
2.3.3 油莎豆酒的快速催陈的试验设计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制备白酒原料的基本成分分析 |
3.2 油莎豆酒发酵工艺的研究 |
3.2.1 发酵工艺对油莎豆酒发酵指标的影响 |
3.2.2 发酵工艺对油莎豆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
3.2.3 发酵工艺对油莎豆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
3.3 油莎豆酒小试发酵试验的研究 |
3.3.1 发酵温度对油莎豆酒发酵的影响 |
3.3.2 糖化酶添加量对油莎豆酒发酵的影响 |
3.3.3 活性干酵母添加量对油莎豆酒发酵的影响 |
3.3.4 油莎豆酒小试发酵试验的正交优化试验 |
3.3.5 油莎豆酒小试发酵试验的正交优化试验的验证 |
3.4 油莎豆酒规模生产工艺的研究 |
3.4.1 油莎豆酒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指标监测 |
3.4.2 油莎豆酒理化指标的检测 |
3.4.3 油莎豆酒香气成分的检测 |
3.5 油莎豆酒快速催陈工艺的研究 |
3.5.1 冷冻催陈法对油莎豆酒的影响 |
3.5.2 加热催陈法对油莎豆酒的影响 |
3.5.3 超声波催陈法对油莎豆酒的影响 |
3.5.4 活性炭处理对油莎豆酒的影响 |
3.5.5 响应面法优化催陈工艺条件 |
3.5.6 响应面结果分析 |
3.5.7 油莎豆酒的香气成分分析 |
4 结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创新点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 致谢 |
(3)酿酒酵母转录差异基因敲除对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白酒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 白酒概述 |
1.2.1 白酒分类 |
1.2.2 白酒的风味物质 |
1.3 高级醇对白酒风味的影响 |
1.4 高级醇的形成及代谢调控 |
1.4.1 高级醇的形成机理 |
1.4.2 高级醇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 |
1.4.3 酿造过程中影响高级醇的主要因素 |
1.4.4 酿酒酵母高级醇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
1.5 转录组数据分析在酿酒酵母中的应用 |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6.1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与质粒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培养基 |
2.1.5 主要溶液 |
2.2 实验方法 |
2.2.1 引物设计 |
2.2.2 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取与纯化 |
2.2.3 酵母的转化 |
2.2.4 突变株的验证 |
2.2.5 发酵实验 |
2.3 分析方法 |
2.3.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2.3.2 CO_2排放量的测定 |
2.3.3 酒精度的测定 |
2.3.4 还原糖的测定 |
2.3.5 高级醇和乙酸乙酯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高级醇代谢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分析 |
3.1.1 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 |
3.1.2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3.1.3 小结 |
3.2 差异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 |
3.2.1 胞内多片段同源重组原理 |
3.2.2 重组片段的获得 |
3.2.3 突变株的获得与验证 |
3.2.4 小结 |
3.3 突变株对酿酒酵母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
3.3.1 突变株与亲本菌株生长性能的比较 |
3.3.2 突变株与亲本菌株发酵性能的比较 |
3.3.3 突变株与亲本菌株高级醇含量的测定 |
3.3.4 小结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创新点 |
4.3 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附录 本论文所涉及引物 |
(4)金种子和泰苦荞酒的新产品设计及其生产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酒酿造工艺及其特点 |
1.1 浓香型基酒的酿造工艺 |
1.2 清香型基酒的酿造工艺 |
2 苦荞麦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 |
3 成品酒的勾调及灌装 |
3.1 基酒的阶段贮存老熟工艺 |
3.2 两次勾调再贮存工艺 |
3.3 除浊、净化工艺 |
4 原酒酿造、勾调等生产用水 |
5 讨论与总结 |
(5)白酒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白酒质量安全指标分析 |
1.1 原料宿存风险点 |
1.1.1 农药残留问题 |
1.1.2 真菌毒素污染 |
1.1.3 原料的其他问题 |
1.2 生产过程有害发酵副产物 |
1.2.1 杂醇油 |
1.2.2 甲醇 |
1.2.3 氰化物 |
1.2.4 氨基甲酸乙酯 |
1.2.5 醛类 |
1.2.6 生物胺 |
1.3 外源性风险点 |
1.3.1 塑化剂 |
1.3.2 重金属污染 |
1.4 添加剂 |
2 白酒风险分析 |
2.1 白酒风险点编码 |
2.2 风险模型 |
2.2.1 风险函数 |
2.2.2 风险矩阵 |
2.2.3 白酒风险监测分析模型应用案例 |
3 白酒抽样检测状况分析 |
4 白酒安全风险防范 |
4.1 常规性风险概述 |
4.2 原料风险物 |
4.3 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物 |
4.4 外源性污染物 |
4.5 监督管理 |
5 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的工作 |
(6)香芋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香芋的研究现状 |
1.1.1 香芋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
1.1.2 香芋的开发与利用 |
1.2 白酒的产业现状 |
1.2.1 白酒周期性特征明显,产量稳步增长 |
1.2.2 白酒产地分布广泛,行业集中度很低 |
1.2.3 白酒产业的中高端产品市场发展快速 |
1.2.4 白酒的出口规模小,以内销为主 |
1.3 香芋酿酒 |
1.3.1 果蔬酿酒现状 |
1.3.2 果蔬酿酒意义 |
1.3.3 香芋酿酒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香芋酒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方法 |
2.1.4 仪器与设备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发酵工艺优化的结果与分析 |
2.2.2 降麻工艺优化的结果与分析 |
2.2.3 掐头工艺的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相关理化指标及安全性分析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总酸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2.2 总酯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2.3 固形物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2.4 酒精度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2.5 甲醇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
3.2.6 铅含量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
3.2.7 氰化物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风味物质的分析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液体直接进样法分析香芋酒的风味物质 |
4.2.2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香芋酒的风味物质 |
4.2.3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某知名品牌浓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 |
4.3 分析与讨论 |
4.3.1 液体直接进样法结果分析 |
4.3.2 顶空直接进样法结果分析 |
4.3.3 两种方法的比较 |
4.3.4 两种白酒的比较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方法 |
5.2 本实验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7)垫江县散装白酒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白酒产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
1.3.2 白酒质量调查分析 |
1.3.3 白酒质量提高对策 |
1.3.4 白酒质量控制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白酒产业概述及垫江县白酒产业发展现状 |
2.1 白酒产业概述 |
2.1.1 白酒的定义 |
2.1.2 白酒香型 |
2.1.3 我国白酒行业发展阶段 |
2.2 垫江县白酒产业发展现状 |
2.2.1 垫江县概况 |
2.2.2 垫江县白酒产业发展沿革 |
2.2.3 白酒生产企业 |
2.2.4 白酒生产小作坊布局 |
2.2.5 白酒生产小作坊生产规模、生产原料、酿造工艺及香型 |
3 垫江县白酒质量调查 |
3.1 低度米香型白酒理化指标检测 |
3.1.1 酒精度 |
3.1.2 总酸与总酯 |
3.1.3 固形物 |
3.1.4 乳酸乙酯与β-苯乙醇 |
3.2 高度米香型白酒理化指标检测 |
3.2.1 酒精度 |
3.2.2 总酸与总酯 |
3.2.3 固形物 |
3.2.4 乳酸乙酯与β-苯乙醇 |
3.3 低度浓香型白酒理化指标检测 |
3.3.1 酒精度 |
3.3.2 总酸与总酯 |
3.3.4 乙酸乙酯与固形物 |
3.4 高度浓香型白酒理化指标检测 |
3.4.1 酒精度 |
3.4.2 总酸与总酯 |
3.4.3 乙酸乙酯与固形物 |
3.5 不同类型白酒安全指标检测 |
3.5.1 甲醇检测情况 |
3.5.2 氰化物检测情况 |
3.5.3 甜蜜素检测情况 |
3.5.4 糖精钠检测情况 |
3.5.5 塑化剂检测情况 |
3.5.6 重金属检测情况 |
3.6 垫江县白酒不合格指标分析 |
3.6.1 不合格项目 |
3.6.2 不合格原因分析 |
4 对策建议 |
4.1 政府层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
4.2 企业及小作坊层面——落实生产主体责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杂醇、酸、酯组成及氨基酸对白酒醉度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白酒醉度概述 |
1.1.1 白酒醉度的概念 |
1.1.2 白酒醉度的评价模型 |
1.2 白酒中影响醉度的因素 |
1.2.1 乙醇 |
1.2.2 杂醇油 |
1.2.3 酸、酯及酸酯平衡 |
1.2.4 醛类物质 |
1.2.5 重金属 |
1.3 酒精性肝损伤及氨基酸的保护作用 |
1.3.1 酒精性肝损伤及其致病机制 |
1.3.2 氨基酸的解酒护肝作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杂醇、酸、酯组成对白酒醉度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小鼠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配制酒的制备 |
2.3.2 醉度评价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白酒中主要微量成分的含量和比例 |
2.4.2 杂醇、酸、酯比例对醉度的影响 |
2.4.3 杂醇含量对醉度的影响 |
2.4.4 异戊醇与异丁醇比例对醉度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酒主成分对其醉度和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小鼠 |
3.2.2 实验酒样 |
3.2.3 主要试剂 |
3.2.4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主成分缺失配制酒的制备 |
3.3.2 酒样醉度评价 |
3.3.3 小鼠乙醇代谢分析 |
3.3.4 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新酒、陈酒及相应配制酒的醉度差异 |
3.4.2 白酒主成分缺失对其醉度的影响 |
3.4.3 白酒主成分缺失对小鼠乙醇代谢的影响 |
3.4.4 白酒主成分缺失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氨基酸对白酒醉度的调节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小鼠 |
4.2.2 实验酒样 |
4.2.3 主要试剂 |
4.2.4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氨基酸种类与剂量的选择 |
4.3.2 不同氨基酸酒样制备 |
4.3.3 酒样醉度评价 |
4.3.4 小鼠乙醇代谢酶活性分析 |
4.3.5 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氨基酸及α-硫辛酸对醉度的影响 |
4.4.2 氨基酸及α-硫辛酸对乙醇代谢酶的影响 |
4.4.3 氨基酸及α-硫辛酸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
4.4.4 混合氨基酸及α-硫辛酸调节醉度的效果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9)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白酒中罗汉果提取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罗汉果的植物学性质及其用途 |
2 罗汉果化学成分及其提取技术 |
3 罗汉果的生物活性及药用价值 |
4 罗汉果的成分检测 |
5 白酒与蒸馏酒 |
6 白酒添加剂 |
7 白酒掺假方法 |
8 白酒掺假的检测 |
9 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白酒中罗汉果甜甙V的检测方法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空白白酒样品和罗汉果甜甙V标准溶液中罗汉果甜甙V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
2.2 罗汉果甜甙V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罗汉果甜甙V回收率计算与精密度实验 |
2.4 稳定性实验 |
2.5 白酒中及罗汉果中甜甙V含量的测定 |
2.6 讨论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酒中罗汉果甜甙V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确定度来源识别 |
2.2 不确定度分量的量化 |
2.3 讨论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酒中罗汉果浸泡液的检测方法应用 |
1 内容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检测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添加实验 |
2.2 市售白酒中罗汉果检测情况 |
3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致谢 |
(10)试析酒类承揽服务暨自酿酒定制酿造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假酒泛滥成灾导致酒类安全问题频现 |
1.1.2 未来将进入一个体验服务时代 |
1.1.3 未来将进入一个定制服务时代 |
1.1.4 餐饮业面临着需要经营创新的问题 |
1.1.5 白酒生产监管及酒类定制现状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酒类承揽服务的市场机会分析 |
2.1 市场机会研究 |
2.1.1 市场调研 |
2.1.2 目标客户分析 |
2.1.2.1 商务宴请 |
2.1.2.2 私人宴请 |
2.1.2.3 喜事宴请 |
2.1.2.4 馈赠亲友 |
2.1.2.5 家庭消费 |
2.1.2.6 实体需要 |
2.1.2.7 文人市场 |
2.1.2.8 妇幼市场 |
2.1.2.9 节日市场 |
2.1.2.10 配制酒市场 |
2.1.2.11 仿洋酒市场 |
2.1.2.12 果酒市场 |
2.1.2.13 敬老酒市场 |
2.1.2.14 青春族市场 |
2.1.2.15 特殊酒市场 |
2.1.2.16 散装白酒市场 |
2.1.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酒类承揽服务的技术策划 |
3.1 生产技术策划 |
3.1.1 技术可行性思路 |
3.1.2 技术路线设计 |
3.1.2.1 产品标准 |
3.1.2.2 服务和生产方法 |
3.1.2.3 顾客亲酿型 |
3.1.2.4 顾客亲蒸型 |
3.1.2.5 商家预备型 |
3.1.2.6 定制礼品酒型 |
3.1.3 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
3.1.4 主要工艺设备及包装 |
3.2 产品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
3.3 酒类承揽服务电子商务技术策划概述 |
3.4 副产物利用技术概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酒类承揽服务的市场营销策划 |
4.1 市场营销战略 |
4.2 营销方式 |
4.3 营销措施 |
4.4 价格设计 |
4.5 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
4.6 服务模式策划 |
4.6.1 服务方案 |
4.6.2 服务方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酒类承揽服务的法律事务策划 |
5.1 酒的技术标准 |
5.2 酒的许可证管理制度 |
5.3 与酒类相关的税费 |
5.4 酒类承揽加工的质量追责之法律规定 |
5.5 顾客委托公证机构对商家承揽加工过程进行行为公证 |
5.6 知识产权保护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酒类承揽服务的市场卖点开发 |
6.1 可以生产出令消费者无法怀疑的“真酒” |
6.2 酒香自然吸引顾客光临 |
6.3 白酒艺术博大精深 |
6.4 酒的特殊属性给服务商提供了营销空间 |
6.5 白酒及黄酒承揽服务是市场空白 |
6.6 酒类回归传统酿造,也是一种安全回归 |
6.7 不存在技术实施障碍 |
6.8 本研究成果无须高额资本投入即可以运营 |
6.9 定制服务是大势所趋 |
6.10 酒类承揽服务结合餐饮服务的两者互补效应 |
6.11 传统馏酒技术可以保障酒质及白酒安全性 |
6.1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四、50种白酒中对人体有害的甲醇 杂醇油 重金属铅指标均合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果酒酿造中的氰化物、甲醇工艺研究及HACCP构建[D]. 宋志雪. 贵州大学, 2020(01)
- [2]清香型油莎豆酒的研制[D]. 周兴鹏.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3]酿酒酵母转录差异基因敲除对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D]. 张雨.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金种子和泰苦荞酒的新产品设计及其生产工艺分析[J]. 李娜,程伟,张杰,潘天全. 酿酒, 2019(06)
- [5]白酒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防范[J]. 胡康,王雅洁,杨冰,饶玲丽,陶光灿. 中国酿造, 2019(08)
- [6]香芋酒的研究[D]. 刘甲豪.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垫江县散装白酒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D]. 兰达友.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1)
- [8]杂醇、酸、酯组成及氨基酸对白酒醉度的调节作用[D]. 谢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白酒中罗汉果提取物的研究[D]. 曹玉发.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试析酒类承揽服务暨自酿酒定制酿造体系研究[D]. 吴跃飞.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