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术前矫形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邰怡,韩旻轩[1](2021)在《McNamara分析法评价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替牙列期颌骨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改良鼻牙槽矫形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替牙列期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56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依据其在唇腭裂修复手术前是否进行过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术分为矫治组与对照组,矫治组26人,对照组30人。选用McNamara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治疗对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替牙列中期的颌骨发育的影响。结果矫治组中,上颌突度(A-NP)、SNA、AN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上下颌长度差值(MXMD-DF)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测量值两组未显示出明显差异。结论经过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治疗的单侧唇腭裂患者,其替牙列期的上颌骨具有更好的矢状向生长量,而对于下颌骨生长和(牙合)关系没有显着影响。
唐生宇[2](2020)在《术前矫治技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鼻畸形改善的有效性评价: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CLP)患儿在唇裂修复前常伴有明显的鼻畸形。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式探讨术前矫治技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鼻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机检与手检结合的方式、主题词与自由词组合的检索策略在数据库Med 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 Med和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使用关键词(("cleft lip"OR"cleft palate"OR"cleft lip and palate")AND(("Preoperative"or"presurgical")AND("correction"or"appliance"or"nasoalveolar molding")or PNAM))检索2019年1月31日前的所有文献,语言不限。按设立的纳排标准由两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的对获得的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并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所选取的结局指标包括:鼻小柱高度、患侧鼻翼宽度和鼻小柱倾斜度。结果:共7篇文献纳入系统评价,5篇文献(274名受试者)按纳入标准筛选纳入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来说,术前矫治不仅可以增加鼻小柱高度(SMD:2.64mm,95%CI:[1.35mm,3.94mm],P<0.0001),还可以明显地减小患侧鼻翼宽度(SMD:-5.14mm,95%CI:[-8.96mm,-1.13mm],P<0.008);但是,能否改善鼻小柱的倾斜度的证据不足。(SMD:-3.48°,95%CI:[-7.56°,0.59°],P=0.09)。结论:术前矫治技术可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鼻小柱高度增加,患侧鼻翼宽度缩小,鼻部对称性改善,鼻畸形程度降低,但目前对鼻小柱倾斜度改善的有效性证据尚且不足,需进一步研究。
胡云刚[3](2020)在《自体耳软骨移植矫正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临床疗效及心理评估》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测评学龄前(5-6岁)单侧唇裂鼻畸形患儿心理行为问题,为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自体耳软骨移植矫正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完善唇裂鼻畸形整复系统工程理论。第一部分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南昌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美容门诊就诊的学龄前(5-6岁)单侧唇裂鼻畸形儿童为研究对象,共30例,其中男童18例,女童12例,并以国内常模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由其家长根据患儿近半年表现填写量表,通过比较两组量表结果差异,分析学龄前唇裂鼻畸形患儿心理行为特点。结果:30例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患儿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3.33%,其中男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1.11%,女童为41.67%,且检出率与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行为问题因子检出率在3.3%-26.7%之间,男童前3位异常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交往不良、多动、违纪;女童前3位异常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社交退缩、抑郁、违纪。将各行为问题因子得分与国内常模值进行比较,男童中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多动、攻击性、违纪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童中抑郁、社交退缩、攻击性、违纪、性问题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学龄前单侧鼻畸形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显着高于正常儿童,且检出率与性别之间无明显相关性。2、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男童行为问题主要为交往不良、多动、违纪;女童主要问题为社交退缩、抑郁、违纪。第二部分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南昌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美容门诊就诊并要求手术治疗的学龄前(5-6岁)单侧唇裂鼻畸形患儿纳为研究对象,共12例,其中男童7例,女童5例。采用自体耳软骨移植矫正鼻畸形,分别收集术前、术后6月、术后1年鼻部照片资料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结果,利用Asher-McDade5分制评价体系和华西口腔医院单侧唇裂鼻畸测量评价指标,分析术前、术后6月、术后1年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月、术后1年在鼻孔形态、鼻尖形态、鼻小柱高度及鼻翼对称性评分均下降,且上述指标评分术后6月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较术后6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在鼻尖对称参数、鼻小柱对称参数、鼻底对称参数、鼻翼基角内倾角及鼻翼基角内倾角均有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测量数值术后6月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较术后6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术后1年Achenbach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1年检出率下降更明显,但仍高于国内常模。结论:1、自体耳软骨移植矫正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可有效改善鼻小柱过短、鼻尖偏斜,纠正鼻翼不对称。2、学龄前唇裂鼻畸形矫正手术可以降低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但仍高出国内常模,后期还需家长、教师注重心理教育和疏导。3、学龄前耳软骨切除后耳廓发育和鼻部软骨移植后发育还需长期随访。
龚昕[4](2020)在《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数字化技术建立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评价其对鼻、上颌牙槽骨的塑形效果。方法:使用口内扫描仪(Trios,3Shape,丹麦)获取单侧唇腭裂(UCLP)和双侧唇腭裂(BCLP)婴儿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各30个,与相应硅橡胶制取石膏模型进行对比,比较两者在临床常用测量项目上的差异,并进行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检验。以口内扫描获取的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为基础;在虚拟环境中精确、量化移动牙槽骨各骨段,实现缩小牙槽骨裂隙,恢复正常牙弓形态,计算机辅助各分解步骤数字模型的设计;基于每个矫治阶段的数字模型设计矫治器的数字化模型;3D打印制作个体化鼻-牙槽骨塑形(NAM)矫治器,建立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并检测3D打印矫治器的精度。使用3d MDface系统采集10例UCLP婴儿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面部软组织图像,测量矫治前后鼻部形态的三维变化,评价其对鼻的塑形效果。通过对20例UCLP和15例BCLP婴儿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口内扫描数字模型进行测量分析,评价其对牙槽骨的塑形效果。结果: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石膏模型的各项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90。3D打印NAM矫治器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三维模型相比,UCLP的标准偏差为0.0544mm,BCLP的标准偏差为0.1924mm。全数字化NAM可显着改善UCLP婴儿的鼻部偏斜(P<0.01),鼻小柱比、鼻孔高度比、鼻孔宽度比和鼻小柱倾斜角的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牙槽骨的裂隙宽度、中线偏斜、矢状长度等测量项目在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结节间宽度在矫治后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内扫描获取的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可替代传统石膏模型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能提高诊疗精度和效率、降低诊疗风险;不仅可以塑形鼻翼软骨,延长鼻小柱,明显提高鼻的对称性,改善鼻外观;还能有效矫正错位的牙槽骨段,缩窄牙槽骨裂隙,恢复正常牙弓形态。
叶广春[5](2019)在《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特征的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直接测量法及三维扫描技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术前、术后2周鼻唇特征进行测量研究。观察患者术后鼻唇结构对称性的恢复,为唇裂术后效果评价提供参考,并通过与直接测量法的比较分析,对三维扫描的临床运用进行初步的探讨。对随访至术后1年的患者的鼻唇特征进行直接测量,观察鼻唇部短期内发育情况及唇弓连续性的改善等,为后期畸形矫正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唇裂患者(Ⅲ°)37例。以Farkas等的头面部测量研究内容为理论基础,共选择11个测量标记点,通过直接测量法及三维扫描对被测量者的11个测量项目(其中对称项目9个,非对称项目2个)进行测量。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均给予拍照,对随访至1年的20例患者通过直接测量法对9个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均为对称项目)。结果:1.通过直接测量法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唇裂患儿术前及术后健患侧的差异得到缩小,健患侧的对称性、唇弓的连续性以及两侧鼻孔的对称性均得到很好的恢复,对11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具有意义。对术后1年的患儿9个测量项目进行直接测量,通过对比发现鼻孔宽、鼻小柱唇峰距、鼻底宽、唇峰口角距、鼻翼口角距及人中嵴长度等6个测量项目无统计学意义,鼻孔高、鼻小柱高及鼻翼唇峰距具有统计学意义。2.利用三维扫描仪对37例单侧唇裂(Ⅲ°)患儿进行面部扫描,获得患儿术前及术后面部形态数据,将其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13.0中进行重建并进行数据测量。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11项测量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与直接测量法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可说明采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得的数据真实可靠,能够满足对术后效果评价的需要。且三维扫描能快速、准确地完成患儿面部形态的重建,并可以在软件中完成面部标志点的标定、既定标志点间距离的测量,证明可以以此为基础建立一种新型评价单侧唇裂修复术后效果的方法,为三维扫描在唇裂患儿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结论:通过测量统计发现单侧唇裂患者术后健患侧鼻唇特征的差异性明显缩小,鼻唇对称性得到良好的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运动功能得到恢复,双侧鼻孔的差异得到明显改善。对术后1年的测量发现鼻孔宽、鼻小柱唇峰距、鼻底宽、唇峰口角距及鼻翼口角距及人中嵴长度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健患侧之间无明显差异,随着患儿的发育,健患侧的差异在缩小,短期内即具有自行矫正的趋势。但鼻孔高、鼻小柱高及鼻翼唇峰距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唇裂一期手术时未对鼻畸形进行修复有关,但两则之间的差异不大,有趋同的趋势,可以待合适时机行鼻畸形矫正。同时通过对三维扫描的初步应用发现,应用三维扫描仪结合逆向工程软件能快速、准确地完成患儿面部形态的重建,并可以在软件中完成面部标志点的标定、既定标志点间距离的测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种新型评价单侧唇裂修复术后效果的方法,且该方法客观、准确、可操作性好,值得推广。
顾启慧,王宇婷,侯伟,韶青华,厉丹丹,马俊青,王震东[6](2016)在《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进行鼻-齿槽塑形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鼻-齿槽塑形治疗(presurgical nasal-alveolar molding,PNAM)对双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出生10天3个月的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进行鼻-齿槽的整形,测量治疗前后的双侧上唇裂隙宽度、前鼻突到唇裂距离、鼻小柱长度及唇裂交角,并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34个月的PNAM治疗后,双侧上唇裂隙宽度、前鼻突到唇裂距离明显减小,鼻小柱长度明显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唇裂交角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鼻外形左右基本对称,鼻翼外形恢复不明显,鼻小柱位于面部正中位置。结论 PNAM塑形治疗能有效减少双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上唇裂隙宽度,压低前鼻突,伸长鼻小柱,改善鼻外观,降低手术难度。
石冰,李承浩,李精韬,杨超,尹恒,贾仲林,李杨,哈品[7](2016)在《中国唇腭裂研究与治疗30年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唇腭裂序列治疗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以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不同的唇腭裂序列治疗团队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治疗经验的同时,努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本土化、个体化的发展思路,发展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并在分子遗传、发病机制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偱证医学知识,不断创新探索新型整复技术,促使唇腭裂整体整复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对中国近30年唇腭裂治疗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邱赛男[8](2016)在《已修复唇腭裂患者颅颌面生长发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唇腭裂是常见的新生儿颌面畸形,正畸治疗常是序列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研究发现唇腭裂患者颈椎骨成熟度较同一生理年龄的非裂正常人滞后,这提示我们唇腭裂患者颌骨发育可能也存在滞后,故国内外多数学者以年龄匹配对照的研究可能有所局限。目前国内外对唇腭裂患者颅颌面发育的研究较多,但因为手术修复唇腭裂的时间不一样,唇腭裂类型不一样等原因,唇腭裂患者颅底、上颌垂直向发育和下颌的发育特点尚没有明确。目前对唇腭裂患者颅颌面发育规律的研究很少。唇腭裂患者因上颌矢状向发育不足多呈现III类错合倾向,但不同发育期的唇腭裂患者与非裂人群安氏III类患者比较究竟有何特点,国内外鲜有报道。为更好地了解各个发育期唇腭裂患者颅颌面发育的特点,为唇腭裂患者的矫治时间,方法选择和矫治目标提供参考,本实验以比生理年龄更具代表性的CVM分期法研究唇腭裂患者(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和单侧完全性唇裂)的发育规律及其与非裂人群的安氏I类和安氏III类错合患者颅颌面发育的差异。本实验选取单侧完全性唇腭裂(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5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UCL)患者28例,分别按颈椎骨龄分期分CS1、2,CS3、4,CS5、6三组。将大样本安氏I类、安氏III患者按性别、骨龄分组,然后随机抽取样本,使其样本量、骨龄、性别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匹配。使用Winceph8.0软件对所有样本进行头影测量分析。使用PRISM6.0统计软件对同一唇腭裂类型的不同发育期患者的头影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同一发育期不同错合类型患者的头影测量数据比较。本实验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已修复唇腭裂患者颅颌面发育规律初步探讨UCLP患者不同发育期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总面高(N-Me)、下颌体长度(Go-Gn)、下颌总长(Co-Gn)CS3、4期较CS1、2分别增大7.13mm,7.23mm,8.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面下高(ANS-Me)、下颌支高(Co-Go)、下颌总长(Co-Gn)CS5、6期较CS3、4期分别增加4.80mm、3.85mm、8.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上颌矢状向位置和大小(SNA、ANB、ANS-PNS、U1-U6)不同发育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UCL患者不同发育期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总面高(N-Me)、下颌总长(Co-Gn)CS3、4期较CS1、2期分别增大9.46mm,8.28mm,下颌支高(Co-Go)CS5、6期较CS3、4期增加5.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颌体长(Go-Gn)也逐渐增大,CS5、6期较CS1、2期均值增加5.5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矢状向位置和大小(SNA、ANB、ANS-PNS、U1-U6)各不同发育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唇腭裂患者与安氏I类患者颅颌面发育特点比较CS1、2期,UCLP患者的上颌骨相对颅底的位置较安氏I类靠后(SNA减小6.83°);矢状向上颌基骨长度(ANS-PNS)、牙槽骨长度(U1-U6)较安氏I类分别减小1.86mm、4.17mm,SN-PP较安氏I类增大4.12°,下颌升支高度(Co-Go)较安氏I类减小。CS5、6期,UCLP患者的SNA、ANS-PNS、U1-U6较安氏I类减小值分别为7.05°、3.84mm、6.17mm,较CS1、2期差异更加明显。而UCLP患者的SNB在CS1、2、CS3、4期尽管较安氏I类小,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CS5、6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CLP患者的下颌支高度(Co-Go)较安氏I类小3.97mm,这差异在CS1、2期已经显示,CS3、4期,CS5、6期差异依然存在。UCLP与安氏I类患者的下颌下颌体部长度(Go-Gn)和下颌总长(Co-Gn)、面下高、面总高各个发育期均无统计学差异。UCL与安氏I类患者相比较,上下前牙唇倾度较安氏I类均值分别小6.23°、3.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测量指标中的Z角及下唇突度较安氏I类增大;余反应颅底、上下颌骨大小形态的测量指标在各发育期均无统计学差异。UCLP患者的SNA、ANB在所有发育期均较UCL患者减小。UCLP患者的上颌基骨长度(ANS-PNS)在CS1、2期较UCL患者减小1.83mm,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S5、6期较UCL患者减小3.58mm,具有统计学差异。3.唇腭裂患者与安氏III类患者颅颌面发育特点比较UCLP与安氏III类比较:在CS1、2期,UCLP患者的上颌位置(SNA)、下颌位置(SNB、SND)、下颌体长(Go-Gn)、下颌总长(Co-Gn)、上前牙轴倾(U1-SN)分别较安氏III类减小4.47°、6.20°、5.43°、2.04mm、5.64mm、7.18°,SN-PP、SN-MP、Y轴角较安氏III类增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CS5、6期,UCLP患者较安氏III类的减小值分别为SNA(4.55)、SNB(5.76)、SND(4.71)、Go-Gn(3.43)、Co-Gn(3.05)、U1-SN(11.78),差异较CS1、2期更加明显。CS1、2期UCL患者的ANB、WITS值分别较安氏III类大3.37°,5.2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SNB、SND、Go-Gn、Co-Gn尽管较安氏III类减小,但这差值没有统计学意义,在CS3、4期、CS5、6期逐渐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8-20岁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可能没有明显发育,而下颌骨则明显增大。2.8-20岁的UCLP与UCL患者的发育特点存在差异,UCLP患者较UCL患者上颌矢状向发育不足。3.8-20岁UCLP患者与安氏I类患者比较存在上颌矢状向发育不足,牙槽骨长度不足,前部牙槽垂直向发育不足;下颌位置靠后,下颌升支短,下颌平面角升高等差异;UCLP患者与安氏III类比较存在上下颌位置靠后,下颌体长度减小等差异,但上下颌骨相对位置及矢状上颌基骨长度可能与安氏III类相似。4.8-20岁UCL患者的上下颌骨位置和颌骨大小可能与安氏I类相似,但上下前牙唇倾度、下唇突度、Z角与安氏I类患者存在差异。
付雪飞,徐卫华,吴睿[9](2014)在《鼻-牙槽骨塑形器在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矫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鼻-牙槽骨塑形器在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鼻-牙槽骨塑形器(PNAM)对13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进行术前矫治,比较PNAM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PNAM术前矫形治疗后各测量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AM治疗对于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矫治疗效显着。
于泉[10](2014)在《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唇腭裂正畸诊断与治疗》文中提出目的唇腭裂新生儿术前矫治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组成环节之一,本研究以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使用逆向工程技术对传统的术前矫治进行优化和改良,拟建立计算机辅助的术前鼻-牙槽骨塑形治疗体系(CAD-NAM),模拟治疗目标,辅助治疗设计,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对矫治器进行个体化定制。准确评价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颜面软组织形态对了解手术改善鼻唇畸形作用的长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基于头颅定位X线片的头影测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软组织形态学信息,但是限于二维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寻求颜面软组织形态的三维测量方法有助正畸医师获得更准确的信息,为正畸诊断和治疗设计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本研究运用立体照相技术获取青春早期单侧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颜面软组织形态数据,基于逆向工程方法构建颜面软组织三维数字模型,评价颜面软组织的非对称畸形,探索鼻唇畸形的形态学规律。病例和方法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在监护下制取上颌牙槽印模并翻制石膏模型,对石膏模型进行三维激光扫描,使用Rapidform XOR3构建三维数字模型并模拟CAD-NAM的最终治疗目标,计算牙槽各段的移动距离,分解获得治疗全程各个分解步骤的上颌牙槽数字模型。2.将各步骤数字模型导入快速原型设备进行三维立体打印,制作分步骤工作模型,根据工作模型制作个体化成品CAD-NAM矫治器。术前矫治期间每次交付患者连续的4副矫治器,每1步骤的矫治器嘱患者佩戴1周,每天佩戴20小时以上。当上颌牙槽突裂裂隙宽度缩小至4mm时在矫治器上加装鼻撑开始鼻翼塑形,该步骤矫治器持续佩戴至唇裂修复手术前,至此CAD-NAM治疗全部完成。3.收集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病例40例,治疗组患者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初次就诊平均年龄15.81天),进行CAD-NAM治疗;对照组患者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初次就诊平均年龄123.27天),在唇裂修复手术前未行任何术前矫治。使用Rapdiform XOR3对两组患者的上颌牙槽数字模型进行形态学测量,使用SPSS15.0对两组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间做配对t检验,在治疗组治疗后阶段和对照组各测量指标间做独立样本t检验。4.收集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的青少年病例20例作为病例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初次就诊时平均年龄11.82岁);收集非裂健康青少年2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12.00岁)。使用Axis Three’s3D Simulation Platform立体照相设备构建颜面软组织三维数字模型。5.使用Rapidform XOR3对颜面软组织三维数字模型进行线距和角度测量,使用SPSS15.0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在两组各测量指标间做独立样本t检验,在病例组的面部双侧测量指标间做配对t检验,在各组内部对涉及鼻孔、鼻翼和上唇的测量指标做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6.使用Geomagic Qualify11.0对单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术后患者的颜面软组织数字模型做镜像分析和检测,将颜面影像围绕正中矢状面做水平翻转,使左右半侧颜面的影像重叠生成距离映射图,在距离映射图上观测和评价颜面软组织非对称畸形的严重程度和分布。结果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在CAD-NAM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的配对t检验结果提示在水平方向,唇裂裂隙宽度和上颌中线偏斜量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矢状方向牙弓长度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垂直方向乳切牙和乳尖牙区域的牙槽突垂直高度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 CAD-NAM治疗组治疗后和对照组在唇裂修复术前各测量指标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在水平方向唇裂裂隙宽度和上颌中线偏斜量等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矢状方向牙弓长度等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垂直方向乳切牙和乳尖牙区域的牙槽突垂直高度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青春早期单侧唇腭裂术后患者颜面软组织形态测量结果提示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在鼻孔、鼻翼、鼻小柱和上唇人中等部位的测量数据的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颜面软组织镜像分析结果提示在距离映射图上的任意点都可以计算得出左右半侧颜面矢状向距离差值。青春早期单侧唇腭裂术后患者面部软组织的不对称区域集中在鼻翼、鼻小柱、上唇和颏部。结论1. CAD-NAM是一种有效的唇腭裂新生儿术前矫治系统,能够实现精确量化的上颌牙槽骨块移动,节省正畸医师在患者复诊时的椅旁操作时间。2.对于畸形程度较重的病例CAD-MAN可以有效纠正上颌牙槽形态,使明显前突的牙槽骨前段回纳至正常位置,纠正上颌牙槽中线,缩小牙槽突裂裂隙宽度。3.但是CAD-NAM可能导致治疗后牙槽高度降低。后续研究将致力于探索CAD-NAM对鼻唇软组织畸形的塑形作用和术前矫治对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和鼻唇软组织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4.单侧唇腭裂术后患者在青春早期仍表现出较非裂正常人群更严重的面部软组织不对称,组织畸形集中在鼻唇区域,提示唇腭裂修复手术对鼻唇软组织对称性的改善有限,仍需后期进一步整复。5.基于立体照相建立的颜面软组织分析方法因无损伤且可重复的优点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实现动态追踪,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患者颜面软组织的形态变化,距离映射图检测方法可以便捷直观地显示面部不对称的区域分布和严重程度,包括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两方面信息,为后续正畸诊断和治疗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二、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术前矫形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术前矫形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McNamara分析法评价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替牙列期颌骨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术[4-7] |
1.3 McNamara头影测量分析法的标志点及分析项目[6] |
1.4 头颅侧位片的分析与统计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McNamara分析法对于颌骨矢状关系的评价 |
3.2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颅颌面畸形 |
3.3 唇腭裂修复术对于颌骨发育的影响 |
3.4 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颌骨发育的影响 |
3.5 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术对牙合关系的影响 |
4 结 论 |
(2)术前矫治技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鼻畸形改善的有效性评价: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 |
1.4 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研究特征 |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及偏倚风险评估 |
2.3 数据分析结果 |
2.4 漏斗图对称性评估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术前矫治技术在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自体耳软骨移植矫正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临床疗效及心理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患儿行为问题调查 |
2.1 一般资料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调查问卷内容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结果 |
2.5.1 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 |
2.5.2 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儿童各行为问题因子异常检出情况 |
2.5.3 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儿童各行为问题因子得分情况 |
2.6 讨论 |
2.6.1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临床应用 |
2.6.2 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
2.6.3 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儿童各行为因子异常检出情况 |
2.7 结论 |
第3章 自体耳软骨移植矫正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临床效果观察 |
3.1 一般资料 |
3.1.1 入选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剔除、脱落标准 |
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围手术期准备手术方法 |
3.3.1 术前准备 |
3.3.2 麻醉方法 |
3.3.3 手术过程 |
3.3.4 术后处理及随访 |
3.4 临床疗效评价 |
3.4.1 主观评价 |
3.4.2 客观评价 |
3.4.3 心理评价 |
3.5 统计学分析 |
3.6 结果 |
3.6.1 学龄前唇裂鼻畸形患儿术前、术后Asher-Mcdade评分结果 |
3.6.2 学龄前唇裂鼻畸形患儿术前、术后测量结果 |
3.6.3 学龄前唇裂鼻畸形患儿术前、术后CBCL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
3.7 讨论 |
3.7.1 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解剖学特点 |
3.7.2 中期唇裂鼻畸形矫正手术时机与方式选择 |
3.7.3 自体耳软骨矫正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术式优缺点 |
3.7.4 单侧唇裂鼻畸形术后效果评价 |
3.7.5 学龄前唇裂鼻畸形心理评估与干预 |
3.8 结论 |
第4章 小结与展望 |
4.1 小结 |
4.2 展望 |
第5章 研究中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适用于4-16岁儿童) |
附录2 典型病例手术前后效果对比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索引 |
绪论 |
第一部分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硅橡胶制取石膏模型准确性的比较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模型获取 |
2.2.1 传统印模制取 |
2.2.2 数字化模型采集 |
2.3 模型测量内容与测量方法 |
2.3.1 模型测量内容 |
2.3.2 测量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的准确性 |
3.2 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 |
3.3 测量者间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 |
4 讨论 |
4.1 样本选择 |
4.2 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骨的标志点 |
4.3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 |
4.4 口内扫描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的优势 |
4.4.1 提高安全性 |
4.4.2 扫描实时性和灵活性 |
4.4.3 高效性 |
4.4.4 便于资料长期保存 |
4.4.5 避免个别托盘的交叉感染 |
4.5 口内扫描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存在的问题 |
4.5.1 口内扫描系统的改进 |
4.5.2 唇腭裂婴儿本身固有的因素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 |
1 文献回顾 |
1.1 唇腭裂序列治疗 |
1.2 唇腭裂婴儿术前矫治的发展 |
1.3 数字化技术在唇腭裂婴儿术前矫治中的应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口内扫描获取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三维数字化模型 |
2.2 矫治过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模型设计 |
2.2.1 三维重建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 |
2.2.2 牙槽骨的分割、虚拟移动及数字化模型设计 |
2.3 NAM矫治器数字化模型设计 |
2.3.1 矫治器数字化模型设计 |
2.3.2 鼻撑数字化模型设计 |
2.4 3D打印生产NAM矫治器 |
2.4.1 3D打印生产矫治器和鼻撑 |
2.4.2 NAM矫治器制作完成 |
2.5 3D打印矫治器精度检测 |
2.6 全数字化NAM临床矫治流程 |
2.6.1 牙槽骨塑形(alveolar molding) |
2.6.2 鼻软骨塑形(nasal cartilage molding) |
3 结果 |
3.1 3D打印矫治器精度检测结果 |
3.2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口内扫描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
4.2 CAD/CAM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
4.3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工作流程 |
4.4 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临床评价 |
一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鼻部矫正效果的评价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设备 |
2.3 图像采集与处理 |
2.3.1 图像采集 |
2.3.2 数据处理 |
2.4 鼻部软组织测量内容 |
2.4.1 确立坐标系 |
2.4.2 面部软组织标志点与鼻部测量项目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图像采集次数 |
3.2 统计学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3dMDface应用于唇腭裂婴儿面部软组织评价的优势 |
4.2 图像采集 |
4.3 全数字化NAM矫治后鼻部形态的改善 |
4.4 3dMDface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软组织评价存在的问题 |
4.5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5 结论 |
二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牙槽骨矫正效果的三维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数字模型测量方法与测量内容 |
1.2.1 数字模型测量方法 |
1.2.2 数字模型测量内容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UCLP统计学分析结果 |
2.2 BCLP统计学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上颌牙槽骨的横向宽度 |
3.2 UCLP上颌牙槽骨塑形效果 |
3.3 BCLP上颌牙槽骨塑形效果 |
3.4 上颌牙槽骨数字模型重叠分析的意义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5)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特征的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附录 A 标记点缩略词表 |
附录 B 测量记录表 |
附录 C 个人简历 |
附录 D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进行鼻-齿槽塑形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PNAM制作方法 |
1.3 临床表征数据记录方法 |
1.4 测量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前行鼻-齿槽塑形治疗的必要性 |
3.2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行鼻-齿槽塑形治疗的时机 |
3.3 3d MD在测量唇腭裂患儿软组织形态改变方面的应用 |
3.4 不同PNAM制作方法的比较 |
3.5 PNAM治疗的最新进展 |
(7)中国唇腭裂研究与治疗3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唇腭裂的遗传学研究 |
2 唇腭裂发育机制的研究 |
3 唇腭裂的临床研究 |
3.1 序列治疗 |
3.2 术前正畸治疗(presurgical orthopedics,PSOT) |
3.3 手术治疗研究 |
3.4 牙槽突裂植骨修复的研究 |
3.5 中耳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 |
3.6 语音评估与治疗的研究 |
3.7 心理特点的研究 |
4 问题与展望 |
(8)已修复唇腭裂患者颅颌面生长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已修复唇腭裂患者(UCLP/UCL)颅颌面发育规律初步探讨 |
1 实验方法 |
1.1 样本选择与分组 |
1.2 测量方法 |
1.3 分析比较 |
2 实验结果 |
2.1 UCLP患者不同发育期比较结果 |
2.2 UCL患者不同发育期比较结果 |
3 讨论 |
3.1 UCLP患者颅颌面生长发育特点分析 |
3.2 UCL患者的颅颌面发育特点分析 |
3.3 临床意义 |
4 小结 |
附表 |
第二部分 唇腭裂患者(UCLP/UCL)与安氏I类患者颅颌面发育特点比较 |
1 实验方法 |
1.1 样本选择与分组 |
1.2 测量方法 |
1.3 分析比较 |
2 实验结果 |
2.1 颅底测量项目组间比较结果 |
2.2 上颌骨测量项目组间比较结果 |
2.3 下颌骨测量项目组间比较结果 |
2.4 牙齿及软组织测量项目组间比较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表 |
第三部分 唇腭裂患者(UCLP/UCL)与安氏III类患者颅颌面发育特点比较 |
1 实验方法 |
1.1 样本选择与分组 |
1.2 测量方法 |
1.3 分析比较 |
2 实验结果 |
2.1 UCLP与安氏III类比较 |
2.2 UCL与安氏III类比较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表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鼻-牙槽骨塑形器在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矫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2.1制取上颌印模 |
1.2.2制作鼻—牙槽骨塑形器 |
1.2.3矫治器的戴入与调整 |
1.2.4术后护理 |
1.3评价指标及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两组残根牙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
2讨论 |
(10)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唇腭裂正畸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绪论 |
第一部分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唇腭裂新生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治疗 |
1 历史文献回顾 |
1.1 唇腭裂致颜面畸形的机制 |
1.2 唇腭裂序列治疗 |
1.3 唇腭裂术前矫治技术的沿革与进展 |
1.4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唇腭裂新生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治疗 |
2 病例和方法 |
2.1 病例资料收集 |
2.2 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印模的制取 |
2.3 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三维数字化建模和 CAD-NAM 治疗设计 |
2.3.1 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石膏模型的修整和激光三维扫描 |
2.3.2 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三维数字化建模 |
2.3.3 CAD-NAM 的治疗设计 |
2.3.4 CAD-NAM 矫治器的个体化定制和临床矫治流程 |
2.4 NAM 治疗对单侧唇腭裂病例上颌牙槽突塑形效果的评价 |
2.4.1 形态学评价方法 |
2.4.2 测量标记点、标记线和测量指标的设定 |
2.4.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临床观测的直观塑形效果 |
3.2 统计学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逆向工程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
4.2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 CAD-NAM 能够优化传统术前矫治的操作过程 |
4.3 CAD-NAM 的疗效评价体系 |
4.4 CAD-NAM 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前瞻 |
5 结论 |
6 典型病例 |
第二部分 基于立体照相的唇腭裂面部软组织三维形态分析 |
1 历史文献回顾 |
1.1 唇腭裂致颜面软组织形态畸形的特点 |
1.2 唇腭裂修复术对颜面软组织形态的影响 |
1.3 颜面软组织形态分析的探索和进展 |
1.4 基于立体照相技术的颜面对称性评价 |
2 病例和方法 |
2.1 病例资料收集 |
2.2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颜面软组织的三维立体照相 |
2.3 颜面软组织三维数字模型的构建 |
2.4 颜面软组织形态测量标记点和测量指标的选择 |
2.4.1 测量标记点 |
2.4.2 测量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单侧唇腭裂术后患者颜面软组织对称性的镜像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颜面不对称的影响因素 |
4.2 唇腭裂导致的颜面不对称 |
4.3 唇腭裂术后患者颜面软组织对称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1 基于颜面软组织三维数字模型线距和角度指标的分析评价 |
4.3.2 左右半侧颜面距离映射图的分析评价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术前矫形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McNamara分析法评价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替牙列期颌骨发育的影响[J]. 邰怡,韩旻轩. 口腔医学, 2021(03)
- [2]术前矫治技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鼻畸形改善的有效性评价: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唐生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2)
- [3]自体耳软骨移植矫正学龄前单侧唇裂鼻畸形临床疗效及心理评估[D]. 胡云刚. 南昌大学, 2020(08)
- [4]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D]. 龚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特征的测量研究[D]. 叶广春.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6]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进行鼻-齿槽塑形治疗的临床研究[J]. 顾启慧,王宇婷,侯伟,韶青华,厉丹丹,马俊青,王震东. 口腔医学, 2016(09)
- [7]中国唇腭裂研究与治疗30年回顾[J]. 石冰,李承浩,李精韬,杨超,尹恒,贾仲林,李杨,哈品.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05)
- [8]已修复唇腭裂患者颅颌面生长发育研究[D]. 邱赛男.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9]鼻-牙槽骨塑形器在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矫治的临床研究[J]. 付雪飞,徐卫华,吴睿. 中国医疗美容, 2014(03)
- [10]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唇腭裂正畸诊断与治疗[D]. 于泉.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