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C网战略联盟在京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青[1](2019)在《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平台兴起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典型的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B2B模式、以京东为代表的B2C模式、以淘宝网为代表的C2C模式等。其中,面对最终消费者的B2C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其交易涉及企业群(B)和消费者群(C)两个不同层面,具有链接范围更广、决策理性程度差(与企业群相比)等特点。依托B2C网络平台的准市场环境,入驻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作为交易主体借助平台进行网络化的交易活动。入驻企业嵌入到网络平台成为网络节点的过程中,其嵌入行为产生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大规模的嵌入促进了网络平台的发展壮大,其积极的网络外部性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络平台的价值与竞争力。另一方面,鉴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入驻企业的注册制与低廉的专用性投资以及多归属行为又导致了“嵌入不足”或“低度嵌入”,入驻企业的不当嵌入行为会给网络平台带来多重嵌入风险。例如,京东商城的入驻商家“天天果园”销售烂水果且拒绝退款,导致消费者发出“京东真不如淘宝”的论断;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等平台的入驻商家虚假注册多家店铺,并购买好评和排名,以攫取更多的平台客户资源,形成商家间的不当竞争等等。随着B2C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嵌入商户的“刷单炒信”、“假冒伪劣”等行为给平台带来的嵌入风险越来越明显。因此,从嵌入行为的视角,基于嵌入性理论研究B2C网络平台的嵌入风险显得更为迫切与现实。鉴于此,本文立足我国B2C网络平台企业的商业实践,在既有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基础之上,按照“嵌入风险生成机理分析——嵌入风险传导机理分析——嵌入风险内部传导模型构建——嵌入风险外部传导模型构建”的思路,试图厘清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产生的动因与机理,明确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的动态过程,为网络平台企业管理层治理嵌入风险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本文首先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的生成机理进行定性分析,然后结合嵌入风险传导的内涵和机理,运用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对嵌入风险在平台内部的动态传导过程进行建模分析,接着运用复杂网络和传染病模型对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的动态传导过程进行建模分析,并用MATLAB软件对传导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最后归纳本文结论,并提出了治理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的政策建议,说明了本文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的驱动因素和生成机理概念模型。通过对搜集的调研访谈资料、文献书籍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得出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嵌入风险生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入驻商家的道德风险高是嵌入风险生成的内驱因素,网络平台中“赢者通吃”的网络效应为嵌入风险生成的外部情景因素;在这些驱动因素下生成了平台对商家的“锁定失效”、入驻商家间“竞争扭曲”和平台对消费者的“关系失信”三类嵌入风险,其中入驻商家的违规行为是嵌入风险生成的主要诱因,平台对入驻商家的弱势锁定是“锁定失效”嵌入风险生成的中介条件,入驻商家之间的传染效应是“竞争扭曲”嵌入风险生成的中介条件,网络平台的信息失真和消费者权益受损是“关系失信”嵌入风险生成的中介条件。第二,构建嵌入风险主体间的包含“网络平台-入驻商家-消费者”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刻画了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在平台内部传导的动态过程。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李雅普诺夫判别法分析了均衡点的渐进稳定性及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找出嵌入风险收敛或扩散的稳定条件,并分析不同稳定条件下入驻商家和消费者嵌入度的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使用MATLAB软件对嵌入风险的传导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内部的传导是各利益相关主体博弈互动的结果;降低网络平台的监管成本、加大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商家的违规成本有助于推动系统向(监管,不违规,购买)的理想策略演化,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内部的传导得到控制。第三,基于BA无标度网络构建了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传导的SIR模型,揭示了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的动态传导过程。结合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在网络空间中的传导特性,考虑到节点度值的权重参数、风险偏好、风险信息时效性以及网络平台干预速度等因素对SIR模型的状态转移率进行修正,并用MATLA软件仿真模拟了嵌入风险在网络空间中的传导过程,研究发现:网络的平均度越大、初始传播节点个数越多、初始传播节点的度值越大越有利于嵌入风险的传播;在网络空间中,嵌入风险传播阈值接近于0,即有效传播率很小的情况下,少数传播节点也能造成风险的大规模传播;增大传播欲望随时间的变化率、提高网络平台干预速度、降低极端风险信息拥护比重、增大风险信息时效性变化参数,有利于降低嵌入风险在网络空间中传导所波及的范围,降低嵌入风险对网络平台企业的影响。第四,为B2C网络平台企业管理层提出了防止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优化平台规则、提高准入机制、实施监督行为、设立声誉评价系统可防止嵌入风险的生成;降低监管成本、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入驻商家的违规成本以及优化维权体验等方式可阻止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内部的传导;增强平台企业的公信力、降低网民传播欲望、建立风险信息监测系统以及提高平台干预风险传导的及时性等措施可阻止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的传导。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和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以往研究多从过度嵌入的视角对嵌入风险成因进行分析,本文则从低度嵌入的视角,对网络平台嵌入风险成因进行分析,丰富了嵌入性理论的相关研究,对网络平台风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嵌入风险传导的研究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往关于网络平台风险的博弈研究中博弈主体仅包括两方,本文则考虑消费者的作用,构建了包含“网络平台-入驻商家-消费者”三方主体的嵌入风险内部传导的演化博弈模型,同时考虑B2C网络平台的双重嵌入情景,引入入驻商家和消费者的平台嵌入度,使分析更具合理性,弥补了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拓展了现有该领域理论分析的框架。第三,本文考虑风险未知者直接转变为风险免疫者的情况,对传统的SIR模型进行修正,并考虑节点的权重、风险偏好、平台干预等、信息衰减速率等因素,对传统的SIR模型的状态转移率进行修正,突破以往研究中节点状态转移率为定值的研究局限,使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
苗梅梅[2](2018)在《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借贷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网贷消费深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网贷给大学生消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消费观认知偏差,甚至是扭曲的现象。本研究通过对基础理论的梳理,基于实证的调查,对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等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从多个维度提出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路径。本研究以大学生网贷消费现象为例,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展开:一是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现存困境背后的原因;二是国外关于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状况如何,是通过哪些方面进行培育,其效果如何,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三是通过如何构建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机制,提出可行性的培育路径。本研究运用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在网贷视域下,以马克思消费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等理论基础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展开论述。第一,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概念、消费观特征及类型、理论依据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我国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解网贷视域下当前在校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影响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深层原因;第三,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分析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关于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现状,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第四,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方法与培育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培育机制;第五,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以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及优化社会消费环境四个维度提出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适切路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比较新颖,尝试着从网贷视域下探究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分析国外关于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现状,提出可借鉴的启示。而后构建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机制,为路径的提出提供重要支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大学生理性消费观教育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杨斐[3](2017)在《电商企业战略演进过程案例研究 ——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例》文中指出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类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企业正面临着愈发复杂而多变的“超竞争”环境。在这种高度动态的环境中,抓住机遇的新创企业可以在新兴的利基市场中迅速建立起竞争优势,但也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更善于利用机会的后来者击败。因此,在动态环境中不断实现战略演进已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公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行业,其发展环境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是这类企业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复杂性,成功的电商企业往往需要实施连续的战略演进来维持其竞争优势,因此是研究现代企业战略演进问题的良好范本。本文通过对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家国内典型的电子商务的案例研究,旨在解答以下问题:1)电商企业战略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其成长机理;2)电商企业战略演进的主要推动因素和典型特征。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的综合分析,构建了企业战略演进的研究框架。并依据多来源的二手数据形成案例企业的关键事件集,进而应用该框架对特定窗口期内的两家电商企业的战略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并分别论述了两家企业在战略、竞争优势、资源能力层面的变化特征。最后,通过对两则案例的跨案例分析,提炼出电商企业战略演进过程中的共性,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电商企业战略演进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演进过程可以被划分成三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电商企业在各战略演进阶段内存在相应的业务增长模型;2)动态能力是电商企业演进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因素,并且会随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维度特征;3)电商企业的战略演进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动态能力和资源能力积累三个层面,三者间具有动态一致性。
尤肃川[4](2016)在《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是所有电商企业一直思考的问题。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两个基本功能:创新和营销。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创新已然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永续生存的生命之泉。本文立足于此背景,旨在解决电商企业的服务创新管理问题:企业内部如何能够保障服务创新正常、有序地开展?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因素是如何促进服务创新?企业如何对服务创新活动进行客观评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揭示了电商企业的服务创新管理原理,对领先电商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电商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的发展提供一定有益的借鉴。研究内容:(1)提出企业服务创新定义与分类。在服务创新定义基础上,总结企业服务创新的定义、分类和特征。(2)基于DNA视角探析企业服务创新运行机制。根据类仿生学的DNA视角,分析企业保障服务创新活动开展的运行机制,挖掘关键的保障因素。(3)剖析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探究企业服务创新过程中,关键的动力因素,构建动力机制模型。(4)拓展与完善企业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并应用到企业中,提出企业对服务创新决策进行取舍的准则,探索创建相关的管理工具。(5)探索企业设立服务创新专门部门的新经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借助Refviz、Histcite、Citespace等文献分析工具,对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地收集、归纳、梳理与总结,以获取各研究之间的关联,提炼与归纳现有的研究成果,从中发现新的研究领域。(2)分类学研究。运用分类学研究方法,探索、界定企业服务创新的定义,指出新定义的特征和功能。(3)案例分析。广泛收集电商企业服务创新案例,总结相关成功因素,并进行案例佐证结论。(4)类仿生学研究。运行机制研究中借鉴仿生学的方法,将保障服务创新开展的运行机制设想为DNA分子,研究服务创新DNA分子的构成要素,并分配要素间的权重,通过成熟的DNA理论来解释运行机制。(5)深度访谈与扎根理论。在理论模型和案例收集的基础上,获取和总结电商企业服务创新的典型案例,深度访谈电商企业的相关人员,挖掘动力机制的关键促进因素。(6)问卷调查法。运行机制中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碱基因素的权重。动力机制中在确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找到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促进因素。专门部门中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专门部门对服务创新管理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包括anp、模糊综合评价、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t检验、结构方程、k-means聚类、粗糙集算法、模糊识别,借助superdecision、spss、amos、weka软件验证本文中的理论假设与模型。论文结构和研究结论:第一章绪论。简述了研究的背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目标和意义,阐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的创新点以及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服务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梳理此领域的研究发展历程、重点和热点,发现需要突破的方向,从文献中寻求理论拓展的启示。通过探析服务创新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提出企业服务创新的定义,是指以企业为主导进行的服务创新改变,包含对现有服务进行改进,或是引入本企业没有的某种服务,或是由企业协调各种动力因素创造一种新服务,或是对服务理念和服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革新,使得新服务与企业目前所能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相比较更为新颖。同时对企业服务创新的分类、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在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梳理的基础上,将服务创新管理机制分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三个机制是与服务创新紧密相关的整体,共同作用于服务创新过程。第三章从dna视角探析电商企业服务创新运行机制。在对基因仿生学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服务创新dna的构想,并从分子微观层面构建了企业服务创新dna模型,该模型呈现螺旋上升双链结构,双链包括知识链和资本链,碱基构成包括制度碱基、人才碱基、资源碱基、组织碱基,通过此模型解释服务创新运行机制。基于anp和模糊综合评价实证分析企业服务创新dna模型构成因素的权重,来分析运行机制的关键碱基因素。第四章构建动力机制模型。参考sundbo和gallouj的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结合电商企业的特点,使用扎根理论得到14个关键促进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进一步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包含企业服务创新基础模块、主力模块、市场动向模块、关联者模块,四个模块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并利用静力学示意图将理论研究可视化,易于理解与沟通。第五章拓展三维五级评价法(约束机制)。在三维五级评价法基础上,本文将创新新颖维度分成五级,将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效益维度分成低、中、高三级,共45种类型,基于k-means和粗糙集算法聚类得到6种类型,从易记的角度出发,将其命名为:牦牛型、大象型、老虎型、猴子型、老鼠型、羚羊型。归纳并提出“myteam”分析法,对于不同类型的服务创新,企业应根据服务创新的特点及企业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第六章探讨服务创新专门部门。对承担企业内部服务创新管理职责的服务创新“专门部门”进行案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专门部门在服务创新中的功能,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实证了专门部门对企业服务创新管理能力提升有显着影响,同时为企业设立服务创新专门部门提供相关管理建议。第七章运用前文的研究成果,对携程微小队、阿里巴巴村淘和京东到家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电商服务创新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归纳总结其共性与特色之处。第八章总结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和建议。服务创新管理对策:(1)获取了保障企业服务创新顺利开展的六个重要dna碱基因素,并可应用于企业实践。从dna视角对运行机制的探索过程中,发现具有制度、资源、人才、组织这四个碱基的企业服务创新更容易获得成功。四个碱基细化后得到16个碱基因素,通过对这些碱基因素的权重分布排序,提取了6个应当引起企业重视的碱基因素,分别是:顾客的需求识别是企业服务创新的引导因素、企业家精神对服务创新起主导作用、服务创新的组织形式随着创新的进程不断演进、电商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有助于倾听顾客的声音、技术是推动电商企业服务创新的有力保障、电商企业围绕数据不断进行服务创新。企业家和管理者应该对这些认识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解答为何有些电商的企业的服务创新较多,内部是如何保障的,管理者应该尽力去构建和完善这些企业内在的运行机制。(2)强化企业服务创新关键促进因素,注重各模块间协同创新作用。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得到14个关键动力因素,并归纳为内部主要动力和外部主要动力。内部主要动力有:企业自身发展、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战略与管理、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动态能力、企业内部制度;外部主要动力有:市场潜力、市场资源、相关技术、社会责任、战略联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消费者的参与、竞争者的行动。在企业实践管理中,甄别促进因素,强化促进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模型中四个模块间存在相互作用,在服务创新管理时,应注重创新模块的协同作用。并进一步绘制了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静力学示意图,将四个模块的作用力可视化,企业可通过这种简化的方式理解和识别动力机制原理以强化关键动力。(3)提出“myteam”分析法,便于企业对服务创新进行评价。在企业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的基础上,根据新颖度、顾客满意度、企业效益三个维度,将45种类型简化为6类,发展并提出“myteam”分析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创新,企业应根据服务创新的特点及企业战略进行综合分析,不同的创新策略要求的企业内、外部资源环境也不尽相同。(4)鼓励企业设立服务创新专门部门。通过揭示服务创新专门部门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产生、职能及职责、管理流程和运作经验,表明服务创新专门部门的设立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服务创新,促进企业创新氛围的营造。国内电商企业中的少数先进企业设立了专门从事服务创新管理的部门,本文鼓励企业尝试设立服务创新专门部门对服务创新进行有效地管理。创新之处:(1)提出区别于“服务创新”广义定义的“企业服务创新”定义及分类。相对于“服务创新”的广义定义,增加了概念的限定性,强调企业在服务创新中的能动作用,突出企业对服务创新的管理。同时对各类型创新的特征、内涵进行扩充,使其比目前应用广泛的Gallouj和Sundbo的分类更具有适用于企业管理的便捷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从DNA新视角分析了企业服务创新运行机制,构建了企业服务创新DNA模型。通过DNA的视角研究服务创新为企业服务创新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本文提出螺旋双链结构的企业服务创新DNA模型,丰富了仿生学理论研究体系,从微观分子角度细化服务创新研究理论,延伸服务创新研究的深度,为今后企业服务创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为企业服务创新更深层地研究奠定了基础,有一定理论意义。(3)量化佐证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促进因素,构建动力机制模型。通过企业案例调研,归纳出电商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促进因素,构建了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模型,从管理视角获取促进企业服务创新的新认识,有助于企业在服务创新管理中,简化问题,抓大放小,提升了对于服务创新动力机制认识的深度。(4)发展并简化了“三维五级评价法”,提出更具操作性的“MyTeam”分析法。“三维五级评价法”平衡了服务创新的新颖度、顾客满意度与企业收益三个方面,是一种综合评价服务创新的方法,但三个维度有45种类型,不利于管理评价,本文在基础上,更为具体地提出6种服务创新类型,并归纳为“MyTeam”分析法,针对每个类型给出具体的管理策略,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为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提供实践经验。本文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将“三维五级评价法”应用于电商企业的服务创新评价体系中,构建电商企业完整的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的同时,也检验了“三维五级评价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用性,提出从不同角度评价解释服务创新结果和过程的新分析方法。(5)揭示在电商企业中设立服务创新“专门部门”的新经验。通过对从事服务创新管理的“专门部门”这种管理现象的研究,提出了专门部门的构念。专门部门能够提升企业服务创新管理能力,更高效地管理服务创新。电商企业设立服务创新管理“专门部门”,有益于推动企业的服务创新,对于我国的电商企业、服务型企业有管理实践意义。
强月新,袁满[5](2014)在《整合·竞争·开拓——2013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的中国媒体发展可以归纳概括为整合、竞争、开拓。整合,是指2013年上自国家机构,下至各传媒集团之间一系列的规划和调整动作,其核心脱离不开"整合"一词。伴随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成立,各省级广电部门与新闻出版部门的整合也开始大规模铺开,在这之后,各级传媒集团也加入到整合队伍中,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竞争,是指2013年各媒介组织之间的生存状态。一方面,无论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
魏波[6](2014)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应用也逐渐普及,电子商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跨世纪的新型商务运营模式,电子商务也保持着高速健康的发展,对全社会的运作模式及经营理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势头的新增长点以及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然后中国物流业也具有起步晚,水平低,管理方式不够规范,基础设施配置不够完善等诸多方面的缺陷,面对高速增长的电子商务活动,物流的配送问题便成了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样一个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形势下,如何选择出适应形势又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便成了许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重点研究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对物流体系的设计进行相应的完善,以此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与发展水平,只有企业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才能健康良好的持续下去。
戎筠[7](2013)在《不同创业环境下新创互联网企业的合法性获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发展不到二十年的新兴行业,互联网行业中的创业活动不断涌现。处于初创期的新创企业往往面临着行业规范不健全,社会认知度低等合法性障碍并且不同类型的新创企业所处的创业环境也有所区别,从而有着不同的合法性需求。对新创互联网企业来说,发挥新生学习优势来克服新创劣势,并采用不同战略获得合法性至关重要。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与组织合法性理论,本文结合多案例研究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三家不同创业环境下新创互联网企业的合法性获取机制进行案例探究,分析了合法性获取战略与合法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新生学习优势在其过程中作用的发挥。研究表明:第一,初创互联网企业对关系和市场的合法性获取最为迫切,新生知识能力和网络能力是企业合法性获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第二,适应环境的保守型战略在合法性获取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第三,合法性获取的战略实施对企业所处的创业环境优化有着“逆向”推动作用。第四,在不同的创业环境下,企业所采取的合法性战略有所不同,创业环境的成熟度与合法性获取的主动性程度间存在“倒U”关系。最后,本文对新创企业合法性的获取提出了相应建议。
欧阳俊[8](2012)在《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商务是20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企业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销售平台,而这张网要“落地”就必须借助一张实体的物流配送网,所以说完善的物流系统是电子商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同时,电子商务配送水平的高低是顾客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将直接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缓慢,目前已沦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配送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方式单一、质量水平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等方面。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的配送体系来保证电子商务的通畅实施,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实际出发,依据现代物流理论,借鉴优秀企业成功经验,对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流程与模式,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与管理,以及最后一公里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对京东商城物流配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可供电子商务企业借鉴的成功经验。
谭泉[9](2012)在《济南联通农村市场竞争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通信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发挥企业最大的潜能,应对好市场竞争,无疑是通信企业经营的关键。各通信运营商只有做好市场细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各类市场,积极转变经营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探寻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策略,内塑企业管理,外塑企业形象,不断提升用户的感知,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巩固和提升其市场地位,实现企业稳健快速发展。本文以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对项目管理和市场竞争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要把项目管理运用于市场经营及竞争策略中,以此提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目标性。文中通过对济南联通农村市场竞争格局的客观说明,对济南各运营商的客户竞争能力和收益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判。通过对济南联通的SWOT分析和竞争位次分析,得出济南联通之于农村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找出并总结济南联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差异化策略和创新策略为选择,分别从“提升客户服务”、“加强业务融合”、“组建企业联盟”、“优化组织结构”及“强化绩效管理”五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最后,作者以新农合项目为例,介绍了济南联通在农村市场的营销项目实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评价。
蔡蓓[10](2011)在《国际展览产业联盟(阿里巴巴)运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意识到,凭借自身有限的资源,难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由单纯的对立走向联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战略联盟是企业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目前在我国各大行业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在会展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联合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特别是异地办展,搭建展台、人员调配所需成本巨大,且收益不能提前预计的情况下。而电子商务在聚集客源和节约交易成本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使得会展与电子商务的联合成为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打造诚信、开放、绿色、全球化的会展业新商业文明”为使命,立足服务于全球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及展览贸易渠道,融合产业链上下游各要素企业,包含展览组织机构、展览场所、展览服务企业、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NGO)。类似于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的会展联盟还有很多,且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未来的发展模式。本文也是对于国际展览产业联盟未来发展模式的一种尝试性探索,选择从管理学角度,以企业能力为出发点,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为主线,综合各种研究战略联盟的方法,对国际展览产业联盟进行分析。通过对阿里巴巴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内部资源、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以及与行业中其他联盟运营模式的比较,结合收集到的材料和数据,尝试对国际展览产业联盟运营模式进行具体的深度分析。希望能对会展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的互动发展与会展联盟的实际运作带来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二、中国C网战略联盟在京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C网战略联盟在京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1.3.1 B2C网络平台 |
1.3.2 嵌入风险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网络平台的相关研究 |
2.1.1 网络平台的相关内涵 |
2.1.2 网络平台的运行机制 |
2.2 网络平台风险的生成分析 |
2.2.1 网络平台风险的类型 |
2.2.2 网络平台风险的成因分析 |
2.2.3 网络平台风险的影响因素 |
2.2.4 网络平台风险的治理机制 |
2.3 网络嵌入的相关研究 |
2.3.1 网络嵌入的相关内涵 |
2.3.2 网络嵌入的分析框架 |
2.3.3 网络嵌入的经济后果 |
2.3.4 嵌入风险的相关研究 |
2.4 风险传导的相关研究 |
2.4.1 风险传导的相关内涵 |
2.4.2 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
2.4.3 风险传导的演变过程 |
2.4.4 风险传导的影响因素 |
2.4.5 风险传导的防控策略 |
2.5 文献述评 |
2.6 理论基础 |
2.6.1 网络外部性理论 |
2.6.2 演化博弈理论 |
2.6.3 复杂网络理论 |
2.6.4 传播动力学理论 |
第3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
3.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1.2 案例选择 |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3 研究资料分析 |
3.3.1 开放式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性编码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模型阐释与讨论 |
3.4.1 嵌入风险生成的驱动因素 |
3.4.2 嵌入风险的生成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机理分析 |
4.1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的内涵与特征 |
4.1.1 嵌入风险传导的内涵 |
4.1.2 嵌入风险传导的特征 |
4.2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
4.2.1 嵌入风险源 |
4.2.2 嵌入风险流 |
4.2.3 嵌入风险传导载体 |
4.2.4 嵌入风险传导通道 |
4.2.5 嵌入风险传导阈值 |
4.2.6 嵌入风险接受者 |
4.2.7 嵌入风险传导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
4.3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路径 |
4.3.1 链式传导路径 |
4.3.2 网状辐射传导路径 |
4.3.3 网状聚集式传导路径 |
4.3.4 网状交互式传导路径 |
4.4 嵌入风险传导的生命周期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主体间的演化博弈与仿真分析 |
5.1 研究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
5.2 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损益变量的设定 |
5.2.3 支付矩阵的构建 |
5.3 复制动态方程及均衡点 |
5.3.1 复制动态方程 |
5.3.2 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5.4 博弈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5.4.1 监管效力不足时 |
5.4.2 违规成本较高时 |
5.4.3 惩罚力度较大时 |
5.5 仿真分析 |
5.5.1 网络平台稳定策略分析 |
5.5.2 入驻商家的策略稳定性分析 |
5.5.3 消费者策略稳定性分析 |
5.5.4 三方主体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外部传导与仿真分析 |
6.1 研究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
6.1.1 BA无标度网络适应性分析 |
6.1.2 SIR模型的适应性分析 |
6.2 模型构建 |
6.2.1 模型假设 |
6.2.2 传播规则 |
6.2.3 随时间变化的状态转移率函数的构建 |
6.3 模型仿真分析 |
6.3.1 网络结构对风险传导的影响 |
6.3.2 嵌入风险传导阈值分析 |
6.3.3 改进模型中参数对嵌入风险传导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2)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概念界定 |
一、网贷 |
二、消费观 |
三、“理性”与“非理性”辨析 |
第二节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
三、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消费观培育的理论 |
第三节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特征及类型 |
一、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特征 |
二、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类型 |
第四节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必要性 |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消费环境 |
四、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
第二章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总体概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现状调查 |
一、大学生对网贷产品的了解与使用现状 |
二、大学生对网贷消费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 |
三、高校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培育开展的情况 |
第三节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
二、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国际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网贷视域下国外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分析 |
一、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理念的时代化 |
二、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环境的复杂化 |
三、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主体的多元化 |
四、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方式的多样化 |
第二节 网贷视域下国外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启示 |
第四章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机制研究 |
第一节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目标与内容 |
一、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目标 |
二、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内容 |
第二节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方法 |
一、自我教育法 |
二、线上线下法 |
三、榜样示范法 |
四、疏导教育法 |
第三节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环境 |
一、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宏观环境 |
二、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的微观环境 |
第五章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路径探究 |
第一节 注重自我教育,践行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
一、制定合理消费计划,养成良好消费习惯 |
二、端正消费态度,把控消费欲望 |
三、提高网贷风险防范意识,抵制不良消费观侵蚀 |
第二节 加强学校教育,培育适度节俭的消费观 |
一、加大对不良校园贷排查力度,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 |
二、丰富消费观培育内容体系,重视培育团队建设 |
三、拓宽消费观培育方式,塑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消费文化环境 |
第三节 完善家庭教育,树立独立自主的消费观 |
一、以身作则,营造可持续性消费的家庭氛围 |
二、循循善诱,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的消费观 |
三、家校联合,共同承担理性消费观培育责任 |
第四节 优化社会消费环境,倡导绿色和谐的消费观 |
一、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网贷平台体制机制建设 |
二、借助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消费观培育活动 |
三、发挥媒体的正面导向功能,增强绿色消费观培育的实效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调查问卷 |
附录B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访谈提纲 |
附录C 网贷视域下大学生消费观现状调查网络传播分析报告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3)电商企业战略演进过程案例研究 ——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企业战略相关概念阐述 |
2.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1.2 企业战略的划分 |
2.2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资源基础理论 |
2.2.3 核心能力理论 |
2.2.4 动态能力理论 |
2.2.5 动态能力的新视角—机会资源一体化能力 |
2.3 企业战略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企业资源 |
2.3.2 企业能力 |
2.3.3 机会与威胁 |
2.3.4 竞争优势 |
2.4 理论总结与框架提出 |
第3章 案例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界定 |
3.2 案例选择 |
3.3 案例背景 |
3.4 数据收集 |
3.5 案例简介 |
3.5.1 阿里巴巴集团简介 |
3.5.2 京东集团简介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案例 1:阿里巴巴 |
4.1.1 初创期(1999-2003) |
4.1.2 成长期(2004-2007) |
4.1.3 成熟期(2008-至今) |
4.2 案例 2:京东 |
4.2.1 初创期(1998-2006) |
4.2.2 成长期(2007-2012) |
4.2.3 成熟期(2013-至今) |
4.3 案例内分析 |
4.3.1 阿里巴巴案例总结 |
4.3.2 京东案例总结 |
4.4 跨案例分析 |
4.4.1 电商企业战略演进的典型过程及内在机理 |
4.4.2 假设验证与总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结构与安排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服务创新研究综述 |
2.1.1 服务创新的概念 |
2.1.2 服务创新的分类 |
2.1.3 服务创新的相关理论 |
2.1.4 服务创新的研究趋势 |
2.1.5 企业服务创新相关理论 |
2.1.6 服务创新研究评述 |
2.2 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综述 |
2.2.1 管理机制的理论 |
2.2.2 服务创新管理机制 |
2.2.3 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的构成——运行机制 |
2.2.4 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的构成——动力机制 |
2.2.5 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的构成——约束机制 |
2.2.6 服务创新管理机制文献评述 |
2.3 电商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综述 |
2.3.1 电商企业的相关研究 |
2.3.2 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机制 |
2.3.3 电商企业服务创新文献评述 |
2.4 文献研究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
3.1 服务创新运行机制在服务创新管理机制中的作用 |
3.2 企业服务创新DNA模型探索 |
3.2.1 基因仿生学在创新研究中的进展 |
3.2.2 企业服务创新DNA的仿生结构 |
3.2.3 基于DNA结构的企业服务创新DNA模型 |
3.3 企业服务创新服务创新DNA模型 |
3.3.1 企业服务创新DNA碱基之一——制度 |
3.3.2 企业服务创新DNA碱基之二——人才 |
3.3.3 企业服务创新DNA碱基之三——资源 |
3.3.4 企业服务创新DNA碱基之四——组织 |
3.3.5 企业服务创新DNA指纹 |
3.3.6 企业服务创新DNA的复制、突变和重组 |
3.4 基于ANP的电商企业服务创新DNA模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3.4.1 碱基因素甄别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2 基于ANP的碱基因素甄别评价研究设计 |
3.4.3 基于ANP对碱基因素评价指标赋权 |
3.4.4 对碱基因素甄别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 |
3.5 电商企业服务创新运行机制的关键碱基因素分析 |
3.5.1 顾客的需求识别是企业服务创新的引导因素 |
3.5.2 企业家精神是服务创新的主导因素 |
3.5.3 不断演进与创新是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 |
3.5.4 技术是推动电商企业服务创新的保障因素 |
3.5.5 电商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有助于倾听顾客的声音 |
3.5.6 电商企业围绕大数据不断进行服务创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分析 |
4.1 服务创新的动力理论 |
4.2 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
4.2.1 电商企业服务创新的动力机制类型 |
4.2.2 外部环境动力因素 |
4.2.3 内部动力因素 |
4.3 基于扎根理论的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因素探索 |
4.3.1 研究方法的提出 |
4.3.2 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因素案例分析 |
4.3.3 案例研究结论 |
4.4 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因素的测量 |
4.4.1 动力因素测量的研究设计 |
4.4.2 动力因素的研究假设 |
4.4.3 动力因素的问卷设计 |
4.4.4 数据收集与评估 |
4.4.5 假设检验 |
4.5 研究结论的二次检验 |
4.5.1 检验目的和方法 |
4.5.2 数据收集 |
4.5.3 检验结果分析 |
4.6 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建立 |
4.6.1 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4.6.2 动力机制模型内涵 |
4.6.3 动力机制模型内部关系 |
4.6.4 动力机制模型静力学解释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分析 (约束机制) |
5.1 服务创新的“三维五级评价法” |
5.1.1 企业服务创新等级划分:服务创新五级分类法 |
5.1.2 企业服务创新等级划分:服务创新三维评价法 |
5.2 基于k-means和粗糙集算法聚类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 |
5.2.1 基于k-means算法聚类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 |
5.2.2 基于粗糙集算法验证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的聚类结果 |
5.2.3 基于模糊识别的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类型识别 |
5.3 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的新探索 |
5.3.1 提出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的“MyTeam”分析法 |
5.3.2 “MyTeam”分析法的可视化三维模型 |
5.4 服务创新“MyTeam”分析法的管理实践 |
5.4.1 大象型特点及策略(Elephant) |
5.4.2 老虎型特点及策略(Tiger) |
5.4.3 猴子型特点及策略(Monkey) |
5.4.4 老鼠型特点及策略(Mouse) |
5.4.5 羚羊型特点及策略(Antilope) |
5.4.6 牦牛型特点及策略(Yak) |
5.5 服务创新“MyTeam”分析法案例分析 |
5.5.1 亚马逊Dash按钮案例分析 |
5.5.2 “先试后买”网购模式案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探讨服务创新专门部门 |
6.1 电商企业服务创新专门部门的设立 |
6.2 专门部门的功能探析 |
6.2.1 功能之一:对创意的管理(收集和评估) |
6.2.2 功能之二:构建和管理创新平台 |
6.2.3 功能之三:对企业服务创新项目监控和评估 |
6.2.4 功能之四:对企业服务创新的战略管理 |
6.2.5 功能之五:专门部门直接参与服务创新 |
6.2.6 功能之六:营造企业服务创新文化 |
6.3 专门部门运作体系的探讨 |
6.3.1 专门部门组织结构 |
6.3.2 专门部门运行程序 |
6.3.3 专门部门管理制度 |
6.4 专门部门对服务创新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设计及实证结果 |
6.4.1 研究设计 |
6.4.2 研究结果 |
6.5 企业设立服务创新专门部门的管理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案例分析 |
7.1 携程微小队案例 |
7.1.1 携程服务创新运行机制 |
7.1.2 微小队组织形式的变化 |
7.1.3 携程服务创新动力机制 |
7.1.4 微小队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 |
7.1.5 携程微小队案例小结 |
7.2 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案例 |
7.2.1 阿里巴巴服务创新运行机制 |
7.2.2 农村淘宝组织形式的变化 |
7.2.3 阿里巴巴服务创新动力机制 |
7.2.4 农村淘宝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 |
7.2.5 阿里巴巴村淘案例小结 |
7.3 京东到家案例 |
7.3.1 京东服务创新运行机制 |
7.3.2 京东到家组织形式的变化 |
7.3.3 京东服务创新动力机制 |
7.3.4 京东到家服务创新三维五级评价法 |
7.3.5 京东到家案例小结 |
7.4 案例对比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服务创新管理对策 |
8.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企业服务创新DNA甄别ANP专家打分量表 |
附录二 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DNA关键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动力因素访谈问卷 |
附录四 AirCloset案例开放式编码表 |
附录五 抹茶美妆案例开放式编码表 |
附录六 电商企业服务创新动力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七 服务创新动力调查问卷(验证) |
附录八 服务创新专职管理部门调查问卷 |
附录九 Questionnaire on Special Service Innovation Department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相关理论 |
2.1 电子商务相关理论 |
2.2 物流配送模式的相关理论 |
2.2.1 物流定义 |
2.2.2 物流配送模式分类 |
2.2.3 不同物流配送模式的对比分析 |
3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 |
3.1 影响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因素 |
3.1.1 企业规模与企业战略发展 |
3.1.2 企业对物流的控制能力及专业化水平 |
3.1.3 物流成本与系统资金周转率 |
3.2 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决策方法 |
3.2.1 定性分析方法 |
3.2.2 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 |
4 基于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的案例分析 |
4.1 京东商城简介 |
4.2 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的分析 |
4.2.1 采用 SWOT 分析法进行定性分析 |
4.2.2 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
5 京东配送模式的优化及其借鉴意义 |
5.1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的利弊分析 |
5.1.1 京东商城自营物流的优点 |
5.1.2 京东商城自营物流的缺点 |
5.1.3 京东商城采用第三方物流的优点 |
5.1.4 京东商城采用第三方物流的缺点 |
5.2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的发展建议 |
5.2.1 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产品 |
5.2.2 节假日高峰早作准备 |
5.2.3 划分不同收费标准 |
5.2.4 继续完善各地物流中心建设 |
5.2.5 不断学习创新物流模式 |
5.3 京东商城物流模式对我国其他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借鉴意义 |
6 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
6.1 多功能化 |
6.2 优质化服务 |
6.3 信息技术大量运用 |
6.4 全球化 |
6.5 物流配送模式不断完善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不同创业环境下新创互联网企业的合法性获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新创企业 |
2.2 新生学习优势 |
2.3 基于绩效的合法性 |
2.4 创业环境 |
2.5 文献综述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案例选择 |
3.3 数据收集 |
3.4 数据编码 |
4 案例分析 |
4.1 行业背景分析 |
4.2 案例企业介绍 |
5 实证分析 |
5.1 信效度检验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交叉列联表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管理建议 |
6.3 研究贡献 |
6.4 研究创新之处 |
6.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互联网行业发展大事件 |
企业合法性获取大事件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8)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B2C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理论研究 |
2.1 B2C电子商务 |
2.1.1 B2C电子商务模式 |
2.2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 |
2.2.1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业务基本流程 |
2.2.2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 |
2.2.3 B2C电子商务配送的特点 |
2.3 B2C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相互关系 |
2.3.1 物流配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
2.3.2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新发展 |
第三章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研究 |
3.1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主要模式缺点分析 |
3.1.1 自建物流解决方案的缺点 |
3.1.2 第三方物流解决方案的缺点 |
3.2 物流配送模式选择模型 |
3.2.1 Ballow物流二维决策模型 |
3.2.2 B2C企业配送模式选择模型 |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相关问题研究 |
4.1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
4.1.1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碎片化现状 |
4.1.2 我国第三方物流主要问题 |
4.2 基于AHP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模型 |
4.2.1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问题简述 |
4.2.2 构建层次分析结构图 |
4.2.3 计算各指标相对权重值 |
4.2.4 层次总排序及决策分析 |
4.3 第三方物流绩效提升方案 |
第五章 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研究 |
5.1 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
5.1.1 最后一公里快递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
5.1.2 快速送达区域有限,到货时间不确定 |
5.1.3 配送方式单调,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配送需求 |
5.1.4 物流配送设施落后 |
5.2 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提升对策分析 |
5.2.1 物流配送操作流程标准化 |
5.2.2 物流配送管理信息化 |
5.2.3 建立配送质量KPI考核制度 |
5.2.4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京东商城网站简介 |
6.2 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 |
6.2.1 京东自建物流配送模式及现存问题 |
6.2.2 京东商城外包物流体系及现存问题 |
6.3 京东商城配送问题解决方案 |
6.3.1 标准化建设 |
6.3.2 信息系统建设 |
6.3.3 KPI考核制度 |
6.3.4 完善培训体系 |
6.4 启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济南联通农村市场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市场竞争策略与项目管理的理论综述 |
2.1 市场竞争策略概述 |
2.1.1 市场竞争策略的定义及因素 |
2.1.2 市场竞争地位与市场竞争策略的关系 |
2.1.3 一般的市场竞争策略 |
2.2 市场细分理论 |
2.2.1 市场细分的要求 |
2.2.2 市场细分的依据 |
2.3 项目管理概述 |
2.3.1 项目 |
2.3.2 项目管理 |
2.4 市场竞争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
第三章 济南联通农村市场竞争现状及分析 |
3.1 济南联通的五类通信市场细分 |
3.1.1 对市场细分变量的选择 |
3.1.2 对济南联通的通信市场细分 |
3.2 济南联通的农村市场竞争现状 |
3.2.1 济南联通农村市场产品和服务介绍 |
3.2.2 品牌竞争 |
3.2.3 渠道竞争 |
3.2.4 价格竞争 |
3.2.5 宣传竞争 |
3.2.6 终端竞争 |
3.2.7 济南联通农村市场竞争格局的几点总结 |
3.3 对济南各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分析 |
3.3.1 对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宏观分析 |
3.3.2 基于农村市场的济南联通、济南移动、济南电信的SWOT分析 |
3.3.3 济南各运营商基于农村市场的客户竞争能力和收益能力分析 |
3.4 济南联通在农村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基于农村市场的市场竞争策略选择 |
4.1 济南农村通信市场的特点 |
4.2 济南联通在农村市场的竞争位次分析 |
4.3 服务客户策略:以“客户的心”做为市场定位的依据 |
4.4 融合业务策略:“融合业务”体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4.4.1 融合业务的定义 |
4.4.2 融合业务的分类与标志产品 |
4.4.3 客户关注度较高的代表性融合业务 |
4.4.4 融合业务为客户与公司创造的价值 |
4.4.5 融合业务应采取分步实施策略 |
4.4.6 企业联盟策略:组建济南联通策略联盟 |
4.5 组织结构策略:建立适应济南联通农村市场竞争的组织结构 |
4.5.1 组织结构综述 |
4.5.2 济南联通农村市场(县公司)组织结构调整方案 |
4.6 绩效管理策略:利用KPI强化济南联通县公司的绩效考核 |
4.6.1 绩效管理综述 |
4.6.2 济南联通基于农村市场(县公司)的KPI体系考核 |
第五章 济南联通农村市场营销实践 |
5.1 济南联通新农合营销项目介绍 |
5.1.1 新农合项目介绍 |
5.1.2 济南联通对新农合的理解 |
5.2 济南联通新农合项目营销实践 |
5.2.1 新农合项目竞争背景 |
5.2.2 新农合项目营销策略 |
5.2.3 新农合项目计划与实施 |
5.2.4 新农合项目的实施与控制 |
5.3 新农合营销项目实施后的效果评估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国际展览产业联盟(阿里巴巴)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我国会展联盟的发展 |
2.1 会展联盟的兴起 |
2.1.1 会展联盟的界定 |
2.1.2 我国会展联盟发展现状 |
2.2 会展联盟的行业周期 |
2.2.1 行业周期理论 |
2.2.2 我国会展联盟行业发展周期特点 |
第三章 阿里巴巴与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的关系 |
3.1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的发展历程 |
3.1.1 准备阶段(1995-1999) |
3.1.2 成长阶段(1999-2002 ) |
3.1.3 全面发展阶段(2003-今) |
3.2 阿里巴巴现有商业模式分析 |
3.2.1 阿里巴巴打造商业生态圈的战略景愿 |
3.2.2 阿里巴巴B2B 线上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
3.2.3 阿里巴巴B2B 会展业务发展模式 |
3.2.4 阿里巴巴B2B 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3.3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在集团中的定位 |
3.3.1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的机构设置 |
3.3.2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活动大事记 |
3.3.3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的战略发展目标 |
3.3.4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现有服务项目 |
第四章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现有战略资源分析 |
4.1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战略资源分析框架 |
4.2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现有企业资源分析 |
4.2.1 有形资源 |
4.2.2 无形资源 |
4.2.3 人力资源 |
4.3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现有企业能力分析 |
4.3.1 一般必要能力 |
4.3.2 成就能力 |
4.4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核心竞争力分析 |
4.4.1 有形资源竞争力分析 |
4.4.2 无形资源竞争力分析 |
4.4.3 人力资源竞争力分析 |
4.4.4 一般必要能力竞争力分析 |
4.4.5 成就能力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会展联盟运营模式同行业比较分析 |
5.1 会展联盟发展的宏观环境 |
5.1.1 中国展览业发展现状 |
5.1.2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5.2 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运营模式分析 |
5.2.1 联盟成立动因 |
5.2.2 联盟主要职能 |
5.2.3 联盟发展主要活动 |
5.2.4 联盟主要服务项目 |
5.3 中国会展产业协作联盟运营模式分析 |
5.4 中国行业会展网运营模式分析 |
5.4.1 资讯服务 |
5.4.2 其他服务 |
5.4.3 “小门户+联盟”运营模式 |
5.5 我国会展联盟运营模式的特点 |
5.5.1 会展联盟发展的行业共性 |
5.5.2 会展联盟发展的差异性 |
第六章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6.1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发展的组织定位 |
6.1.1 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的定位 |
6.1.2 行业层面的定位 |
6.2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分析 |
6.2.1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的业务模式 |
6.2.2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的盈利模式 |
6.2.3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的营销策略 |
6.3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经营过程中的问题 |
6.3.1 品牌优势没有转化为客户优势 |
6.3.2 定位不明确 |
6.3.3 与阿里巴巴其它会展业务的界限不明 |
6.3.4 决策能力与执行力不足 |
6.4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发展对策建议 |
6.4.1 落实行业评选机制 |
6.4.2 精选合作项目深入合作 |
6.4.3 培育品牌会展 |
6.4.4 明确发展战略和自身定位 |
6.4.5 完善管理机制增强自身执行力 |
6.4.6 未来盈利模式探索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中国C网战略联盟在京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研究[D]. 王永青.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6)
- [2]网贷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研究[D]. 苗梅梅.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3]电商企业战略演进过程案例研究 ——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例[D]. 杨斐. 吉林大学, 2017(02)
- [4]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研究[D]. 尤肃川. 东华大学, 2016(03)
- [5]整合·竞争·开拓——2013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 强月新,袁满.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4(00)
- [6]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D]. 魏波. 西华大学, 2014(03)
- [7]不同创业环境下新创互联网企业的合法性获取研究[D]. 戎筠. 暨南大学, 2013(02)
- [8]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问题研究[D]. 欧阳俊.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4)
- [9]济南联通农村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 谭泉.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7)
- [10]国际展览产业联盟(阿里巴巴)运营模式研究[D]. 蔡蓓.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