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邹韬奋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报刊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苏腾飞[1](2021)在《译介、传播与求新 ——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作为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切入点,已经成为邹韬奋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探究邹韬奋对职业教育思想的译介和传播,既有助于理解邹韬奋职业教育思想特殊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也有助于丰富邹韬奋整体思想的系统研究。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邹韬奋职业教育论着译介及其教育类杂志和《生活》周刊为主的媒介传播活动,进而评析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的历史价值。本文首先研究了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形成的历史语境与个人特征,并从论着译介、媒介传播两方面来探究邹韬奋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特征,进而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来考察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念演化和实践创新,最终深掘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的历史价值。研究发现,邹韬奋对职业教育论着的译介促进了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其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经历了从专业性到大众化、公共性的转变,而媒介传播的实践方式和现代化的取向则是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实践的独特之处。具体而言,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及个人经历影响下,邹韬奋开始从事职业教育的译介与传播工作。在译介活动中,邹韬奋对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的基本原理及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在为中国提供职业教育参照模式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教育本土化和科学化的进程。在传播方式上,邹韬奋在教育类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表现出鲜明的学理性和专业性,但同时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思想在普通民众中的传播力度。接办《生活》周刊后,邹韬奋利用独立开放的传播平台,设置关乎公众利益的议题并发表理性的言论,将职业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以通俗有趣、润物无声的方式融进读者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了职业教育媒介实践从专业性到大众化、公共性的跨越。相较之下,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就共时维度而言,邹韬奋以报刊为平台,以笔锋为武器,以社会现实为立足点,及时有效地对当时的职业问题与教育问题进行评论与引导,并就这些话题与民众展开平等、自由的双向交流,这是其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教育家的最大特点。就历时维度而言,邹韬奋的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表现出将西方职业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强烈自觉意识以及立足社会、关注个人价值实现的个体意识,体现出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这是其区别于历史上其他知识分子的鲜明特征。邹韬奋的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是个人与社会、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多重关系的交织,其历史价值也集中体现在对这些关系的把握与平衡中:在充分关注个体解放的同时,致力于民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继承传统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伦理道德意识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思想中的权利意识与平等精神。更为重要的是,邹韬奋实现了大众传播媒介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推动了职业教育思想与民众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邹韬奋的职业教育观以大众媒介为传播方式,以中国的社会现实为立场,以民众的普遍利益为目标,并以现代化为进步方向,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雨田[2](2020)在《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邹韬奋作为我国现代新闻史上的着名报人,在长期的报刊实践和经营活动中,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新闻思想,其中最为鲜明且极具价值的是他的大众新闻思想。在前人丰富的研究基础上,可以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运用已出版的影印报刊、传记作品、文集、回忆性文章等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相关的新闻理论知识,对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进行探究。从分析我国大众新闻思想的产生入手,探讨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阐述其大众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总结其大众新闻思想的现代启示,力求对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展示。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大众新闻思想是在报纸自身的发展成熟及战争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刺激下产生的,以瞿秋白提出的“脸向着群众”的大众新闻思想的出现为标志,我国大众新闻思想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并不断发展成熟。从邹韬奋的成长路径和社会交往来看,其大众新闻思想的形成理论渊源比较广泛,除学生时代来自所受教育的“立人”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外,还有黄远生的大众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鲁迅的新闻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不同时期对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个人的成长和经历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而成的。以“九·一八”事变为转折点,在群众运动的影响和锻炼中,他的大众新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并以1936年《生活日报》的创办为成熟标志。结合邹韬奋的报刊及出版事业活动的实践,可以总结出其大众新闻思想的五点主要内容:一、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的内涵首先是立于大众立场、以民众利益为核心的,他一生创办六刊一报,均坚持大众立场,为大众谋福利,从未动摇;二、在这种基础之上,邹韬奋坚持言论的独立自由,不做一党一派的传声筒,他认为一个好的报刊必须要有报格,做到对民众负责,成为民众喉舌。三、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的核心是服务精神,不仅从服务读者扩充到广大人民群众,且要肩负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时刻贡献自己的力量。四、在为民众、为社会充分发挥服务精神的同时,邹韬奋以推广大众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为职责,这是他致力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五、在危急关头要以国家民族立场为重,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舆论导向,发挥一个新闻人一个新闻事业文化事业组织的积极作用。同时,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和媒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学习并借鉴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有利于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在当今社会应当将“韬奋精神”延续下去。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具有时代性,是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星,它为后辈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对新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杨誉芳[3](2020)在《邹韬奋读者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出版家。他一生从事报刊工作,着述繁复,既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十分系统的思想理论。邹韬奋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是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他众多的思想中,读者观思想可谓独树一帜。他十分关心和爱护读者,这成为他坚持办报办刊的不懈动力,而他与读者之间的友谊,也使得他在读者中有极大的影响力。邹韬奋的读者观,是在他的办报办刊、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的,而这样的读者观也反过来指导着他的实践活动。学习韬奋的读者观是今天新闻工作理论学习的重要方面,对当今新闻工作的改进和进步大有裨益。邹韬奋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系统的读者观。本研究以邹韬奋的读者观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且广泛收集和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论着、学术期刊等,对邹韬奋读者观的研究现状、研究空间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了解,在明确界定读者与读者观概念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从邹韬奋读者观的背景环境入手,包括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而从时间上对邹韬奋的实践活动进行梳理,从整体上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宏观认识。本研究重点梳理了邹韬奋个人对于读者的论述内容,这些内容相对分散却又前后照应,构成了邹韬奋完整的读者观,其中包含了邹韬奋对读者特点、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认识。本研究认为,邹韬奋的读者观可以总结为四点:读者是不可欺骗的、读者应是报刊的通讯员、读者的意见是报刊革新的方针、读者是生活书店的好朋友。接下来,在明确邹韬奋的读者观“是什么”后,本研究以韬奋的报刊实践为参照,探析读者观在实践活动中的呈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选择、栏目设置、文章风格、报刊任务。结合报刊实践,从微观上探寻邹韬奋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处理与读者的关系、如何把读者吸引到报刊活动中来,并在报刊活动中服务读者。最后,本研究对邹韬奋读者观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做分别的探索,总结其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反思当今的新闻工作,以期从邹韬奋的读者观中寻找启示。
阳海洪[4](2020)在《论邹韬奋的媒介正义思想》文中提出在由"差等正义"向"平等正义"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邹韬奋的媒介正义思想汲取了儒家正义观、西方正义观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资源,"传播资源的分配正义""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传播内容的信息正义"和"传受之间的人际正义"四个维度,构成了邹韬奋媒介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尽管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遗嘱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并未参加阶级革命,而是以"和平"与"抗争"的方式,实践其媒介正义理想。邹韬奋这种兼具"人民性"和"专业性"的媒介正义思想,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新闻改革的精神遗产,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邓旗舟[5](2019)在《《生活》周刊读者阅读研究 ——以“读者信箱”为中心》文中指出本文以《生活》周刊的“读者信箱”栏目为中心,搜集读者的直接阅读反馈,并结合相关史料,从报刊阅读史的角度研究《生活》周刊的读者群体和他们的阅读活动。《生活》周刊凭借独特的读者定位,成为了民国发行量最大的通俗阅读资料。随着《生活》发行网络的铺设扩张,读者的发展分布如同刊物的传播态势一样,“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通过读者样本分析,作为广受欢迎的平民通俗刊物,《生活》读者群体最主要的构成人员是江浙沪一带的青年从商职员,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大多受过小学以上基础教育,以男性为主,也不乏女性读者。在国弱民穷的大环境下,《生活》周刊读者的阅读兴趣集中在个人生活及社会发展两大层面。读者试图通过阅读来编织个体生命的“意义之网”,也热衷于通过报刊参与社会,进行社会议题讨论。在阅读时,他们既关注打倒旧式大家庭、自由恋爱和两性平等、个人意义和个人发展、国家救亡图存这些严肃议题,也被文学作品、人情风俗等休闲阅读材料所吸引。他们的阅读活动呈现出显着的主动性、持续性、开放性和社会性。文本通过阅读消费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乐趣、交际话题、精神灯塔和智识资料。阅读过程中,读者运用个人所特有的“阐释策略”来处理文本,并在“读者信箱”这个公共领域分享自己的阅读反馈,逐渐形成了一个阅读共同体,参与到大众阅读革命中。通过阅读,读者获取了现代新知,获得了思想启蒙,形成了群体共识,认识了民族国家。
苏聪[6](2019)在《邹韬奋海外通讯欧美、苏联形象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邹韬奋海外通讯由《萍踪寄语》与《萍踪忆语》构成,是邹韬奋新闻实践的重要成果之一。它通过对邹韬奋欧美旅行所见所感的真实呈现,意在彰显欧美和苏联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比,探索世界发展的趋势及中华民族的出路,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以邹韬奋海外通讯经典文本《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欧美和苏联形象建构差异,深入探讨其形象建构机制对比,以此分析邹韬奋新闻思想的复杂性和历史性。本文首先研究了邹韬奋海外通讯的历史语境,接着将邹韬奋海外通讯欧美、苏联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继而又对比研究了邹韬奋海外通讯欧美、苏联形象的建构机制,最后分析了邹韬奋海外通讯新闻思想呈现的历史性和复杂性。研究发现,邹韬奋海外通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欧美、苏联形象。具体而言,欧美国家经济萎靡不振,社会运动频发,文化低迷没落;与之迥乎不同,苏联经济生机勃勃,国家稳步向前,文化一片欣欣向荣。不同的形象建构源自于特殊的形象建构机制。从作者身份特征看,邹韬奋兼具个体人、新闻出版工作者、爱国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者等多重身份;从信源看,邹韬奋从欧美、苏联所获信源有单面、多面之别;从建构框架来看,邹韬奋对欧美苏联的形象建构体现了正面、负面的强烈对比。特殊的建构机制产生了不同的媒介形象,这是核心所在。邹韬奋海外通讯欧美和苏联形象对比体现了邹韬奋新闻思想的复杂性和历史性。邹韬奋一方面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另一方面又认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由此体现了深刻的复杂性。与此同时,邹韬奋海外通讯的创作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作品对欧美国家的全面否定和对苏联的绝对肯定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是特殊时代的和历史背景的产物,对此既不能超越历史,求全责备,亦不能遮盖虚美,为尊者讳。历史评判,客观分析,当为玉律。
张玉鑫[7](2018)在《《生活》周刊新闻图像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闻图像是对新闻内容和主题的高度概括,是通过视觉手段传达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它有着文字报道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生活》周刊的新闻图像不仅记录和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件,而且对当下新闻媒体的图像传播也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对《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特质以及历史经验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笔者整理总结了《生活》周刊新闻图像在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方面的特点、优势和作用,进而概括其新闻图像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技巧以及传播受众中表现的传播特质,并且总结了《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历史价值和对当今图像传播的启示。研究发现,《生活》周刊新闻图像与当时所处的传播环境紧密相关。其中,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文化环境的思潮涌动、媒介环境的日新月异、技术环境的日益革新等等都影响着《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形式和内容。形式方面,《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类型多样,包括新闻照片、新闻漫画、新闻图画和新闻图示,每种类型在《生活》周刊中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内容方面,新闻图像的报道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热点事件、人物肖像、国内外风光、体育运动、健身和美术等新闻图像,这些内容到处都折射着启蒙的光辉。从传播特质来看,《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传播者作为当时社会的意见领袖,在内容把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播内容方面,《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积极建构公共领域,在公众、公众话题和公众舆论不断推进,直指公众舆论;传播技巧方面,《生活》周刊注重运用图像符号,强化刊物的视觉说服效果;传播受众方面,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受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较高,并且《生活》周刊在积极与受众互动中强化了反馈机制。《生活》周刊的新闻图像具有特定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新闻价值、形象价值和文献价值三个方面。《生活》周刊的新闻图像坚持新闻性、真实性和时效性,凸显了其新闻价值。同时,《生活》周刊选取的新闻图像大多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更注意抓取典型瞬间,具有特殊的形象价值功能。文献价值方面,《生活》周刊新闻图像刊登了人物、运动以及各地风土人情的图像,这为现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材料。《生活》周刊对现今图像传播的启示主要包括五点,一是坚持新闻性与趣味性相统一,二是重视社会责任,三是坚持“内容为王”,四是凸显继承与发展,五是提高媒体公信力,这些都对现今媒体的图像传播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曾建辉[8](2018)在《民国出版评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出版评论是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随着近现代新式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出版业态的产生而出现的。民国是出版评论的发展繁荣期。西方科技的引进,以机械化、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的工艺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印刷术,具有速度快、版料省、数量多、成本低、质量高等明显优势。官书局、教会书馆、民办印刷所等传播机构并起,特别是民营印刷企业的崛起与兴盛,互相之间为争夺市场和利润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出版业具有了浓重的产业化色彩。大中小书局、书馆、书店林立,各自有其读者对象,各自有目标和信念,各有其出版方针和出版方向,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征逐奔竞,复杂而紊乱。整个出版业呈高速发展态势,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同时,政局不稳,军阀割据,出版法规朝令夕改,漏洞百出,令出版从业者无所适从;出版行业市场化、商业化不断加深,盗版、翻印、淫书泛滥等出版乱象甚嚣尘上。这种繁芜的出版现实不但为出版评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构建起了新兴知识分子发表独立言论,探讨出版话题的公共平台。他们纷纷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文艺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角度,针对出版业出现的现象、问题、优点、缺陷、发展趋势等进行评判和议论。这些围绕出版活动展开的评论,具有问题意识,关注出版现实,视野开阔,基于出版又不止于出版,大大扩充了传统以出版物评论为主的出版评论的包容量、拓展了出版评论的覆盖面,推动着出版评论走向独立、自觉、理性和成熟。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实践,不仅是呈现了二十世纪前半期出版评论的历史发展演变,而且不同主体出版评论活动的具体运作展示了民国出版业的鲜活面貌和主要特征,组成了现代出版文化的一幅精彩画卷。本论文力图以文本资料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构建框架,全面客观地对民国时期出版评论进行考察和分析。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中阐述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的缘由和意义,梳理和检视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一些不足,界定和厘清了论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安排。第一章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了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将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分为形成期(1912-1918)、发展期(1919-1937)、转折期(1938-1945)、异化期(1946-1949)四个阶段,对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宏观的历时性的呈现;第二章是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这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和渠道因素,也是出版评论的外在形式要素。具体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不同职业或文化身份的作者群体及其特征,对出版评论载体和作为一种特殊载体形式的文体也进行了论述,反映出出版评论作为一种评论文体呈现出的多元丰富性;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从出版外生态、出版内生态视角对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述。主要包括对出版自由的讨论、对出版业发展的监督或建议、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对出版物的评论和对出版业务工作的评论等;第五章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和影响。这是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层面,论述出版评论对出版机构的内容生产创新、出版外部管理制度的调整、出版文化观的形塑等方面短期或长期的冲击及影响。结语用嵌入理论统筹贯穿整个民国出版评论的研究,关注民国时期出版评论作为出版业的一种脱嵌力量与政治、经济、文化、读者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重塑评论的标准与批评规范对出版评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任兰[9](2015)在《社会交往与报人邹韬奋的政治主张(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报人邹韬奋在中国近代史是着名的新闻出版活动家。他一生追求进步,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并将民众作为自己思想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探究报人的政治主张离不开其时的社会语境。20世纪30年代邹韬奋因国家处于危亡时刻积极为民族救亡奔走。他始终立于大众的立场,希望以“实业的振兴”来实现“政治的清明”。社会交往对于个人思想的影响虽然不是唯一的,但确是重要的。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末,在以学校、报刊和社团为中心的交往圈内,报人邹韬奋的政治主张受到了重要影响。本文从社会交往的角度入手,探讨社会交往对于报人邹韬奋的政治主张产生的影响,从而总结及分析其政治主张的特点。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宏观勾勒邹韬奋在早年逐渐沉淀的报人所需素养和逐渐形成的政治主张的底色。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邹韬奋从南洋公学到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经历使其有了新闻记者的梦想,期间他又训练了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和探访技巧。邹韬奋还接触并肯定美国的实用主义。受各种救国思潮影响,邹韬奋坚持教育救国,将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民众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深入了解了杜威的实用主义。这使得他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主张研究实际问题,希冀通过改良的道路来实现国家的振兴。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在民国报刊语境下邹韬奋如何围绕刊物组稿等进行社会交往,并在这些社会交往中形成或强化自己的政治主张。主编《生活》周刊是邹韬奋职业生涯的重大转变。围绕《生活》周刊的读者、编者、作者的交往中邹韬奋自己的主张也渐显。这些与胡适的实用主义改良立场不无关系,也离不开毕云程、胡愈之、艾寒松等的影响。当然,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杜威的平民教育思想也有重要关联。因此,邹韬奋的政治主张从实用主义和实业救国的改良主张逐步转向激进的社会主义革命主张。第三部分探讨结社对于邹韬奋政治主张的影响。邹韬奋在社团内的交往涉及其时的社会语境。救亡压力下知识分子在救国方式上有其不同的选择。邹韬奋积极参加救亡社团,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御侮。邹韬奋在社团内的交往中除了受到社团内成员拳拳救国之心的感染,也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这样的情境下成员的主张自然也相互影响。救国会七君子事件使他们七个人紧紧团结在一起。这种革命友谊使这种影响更为深远。在这样的场域内,邹韬奋将办报事业与社团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积极宣传社团的救国主张。第四部分总结在三个不同阶段报人邹韬奋的政治主张的特点。邹韬奋在学校、报刊和结社这三个向度内形成的政治主张有其关联性。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作为报人的知识分子邹韬奋在其交往圈内评估其他人的观点和理论并在社会实践中对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断进行修正,进而对产生一定的现实反响。
陈黎[10](2014)在《邹韬奋新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邹韬奋(1895年——1944年),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是由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战士,是中国着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抗战》等报刊以突出的新闻出版工作成就载入我国现代出版史册,他所总结的办报经验,成为我国现代新闻编辑出版十分重要的理论财富。本文以邹韬奋的新闻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报刊及相关史料文集,结合新闻的相关理论,探讨邹韬奋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主要内容特点,并对其新闻思想的现代意义作出总结与探索,使人们对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有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资产阶级新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作为邹韬奋新闻思想的两大主要理论渊源,对邹韬奋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邹韬奋在主编《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抗战》及《全民抗战》等报刊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新闻实践,为邹韬奋新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客观的实践基础。邹韬奋新闻思想内容丰富,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的新闻指导思想;以创造精神办出刊物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以人民的利益为要求的新闻理念;重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等。邹韬奋的新闻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对现代民主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当前新闻报道中媒体伦理失范的诸多行为也有着重大的警示作用。
二、论邹韬奋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报刊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邹韬奋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报刊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译介、传播与求新 ——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历史语境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政体转变与教育改革 |
二、民族资本与职业教育 |
三、五四运动与实用主义 |
第二节 个体特征 |
一、中西兼备的教育经历 |
二、恪尽职守的职业观念 |
第二章 论着译介:理论与实践并重 |
第一节 理论阐释 |
一、职业教育的原理 |
二、职业指导的原理 |
第二节 实践分析 |
一、系统的组织运行 |
二、科学的辅助方法 |
第三节 意义凸显 |
一、教育实用化 |
二、教育民主化 |
三、教育科学化 |
第三章 职教传播:从专业性到大众化、公共性 |
第一节 专业性:教育类杂志的传播取向 |
一、职业教育的中西比较 |
二、职业教育内涵的传播 |
第二节 大众化:职教宣介的传播特色 |
一、教育问题 |
二、职业问题 |
三、女子职业教育 |
第三节 公共性:职教内容的传播价值 |
一、独立开放的平台 |
二、公益性的议题 |
三、理性批判的言论 |
第四章 职教求新:共时与历时比较 |
第一节 共时比较:职教思想的媒介传播 |
一、媒介传播:职教实践的创新 |
二、读者信箱:职教思想的双向传播 |
三、小言论:职教舆论的引导 |
第二节 历时比较:职教思想的现代化取向 |
一、理论本土化的自觉意识 |
二、立足社会的个体意识 |
第五章 历史评判 |
第一节 个体解放与社会立场 |
第二节 兼容中西的职业伦理 |
第三节 现代色彩与现实烛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邹韬奋职业教育论着译介表 |
附录二 邹韬奋发表于教育类杂志上的文章(部分) |
附录三 “读者信箱”中职业教育相关文章(部分) |
附录四 “小言论”栏目中职业教育相关文章(部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2)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大众新闻思想的出现及定义 |
2.1 大众新闻思想的成因 |
2.1.1 报纸的发展壮大 |
2.1.2 战争背景的推动 |
2.1.3 普罗文艺运动的刺激和启蒙 |
2.2 大众新闻思想的萌芽 |
2.3 大众新闻思想的定义 |
第三章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3.1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 |
3.1.1 “立人”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
3.1.2 黄远生新闻思想的影响 |
3.1.3 梁启超报刊思想的影响 |
3.1.4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
3.1.5 鲁迅新闻思想的影响 |
3.1.6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影响 |
3.2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发展 |
第四章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内涵及实践 |
4.1 为大众的办报立场以民众利益为核心 |
4.2 坚持言论独立自由做民众的喉舌 |
4.3 关心民众和社会努力发扬服务精神 |
4.3.1 服务民众 |
4.3.2 服务社会 |
4.4 推广大众文化提高大众文化水平 |
4.5 危急关头以民族国家立场为重 |
第五章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当代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邹韬奋读者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个案研究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读者 |
1.4.2 读者观 |
第二章 邹韬奋读者观的形成背景 |
2.1 政治环境 |
2.2 文化氛围 |
第三章 邹韬奋读者观的实践基础 |
3.1 初出茅庐,大胆尝试 |
3.2 深受迫害,辗转办刊 |
3.3 抗战救国,以笔为锋 |
第四章 邹韬奋的读者观 |
4.1 读者是不可欺骗的 |
4.2 读者应是报刊的通讯员 |
4.3 读者的意见是报刊革新的方针 |
4.4 读者是生活书店的好朋友 |
第五章 邹韬奋读者观在报刊中的体现 |
5.1 内容选择:兼具趣味性与价值性 |
5.1.1 编读往来,收集读者信息 |
5.1.2 紧跟时代,丰富读者视野 |
5.2 栏目设置:丰富多彩 |
5.3 文章风格:明显畅快 |
5.4 报刊任务:为读者服务 |
5.4.1 组织团结读者 |
5.4.2 反映读者公意 |
5.4.3 引导教育读者 |
第六章 邹韬奋读者观的历史意义 |
6.1 促进个人的解放与进步 |
6.2 推动大众文化的发展 |
6.3 为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树立典范 |
第七章 邹韬奋读者观对新闻工作的启示 |
7.1 新闻报道大众化 |
7.2 发挥新闻媒介的指导作用 |
7.3 与时俱进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品格 |
7.4 新闻工作要有社会责任感 |
7.5 新闻工作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论邹韬奋的媒介正义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 邹韬奋媒介正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 儒家正义观 |
(二) 西方正义观 |
(三)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
二 邹韬奋媒介正义思想的具体内涵 |
(一) 传播资源的分配正义观 |
1.以“道德”为标准的分配正义观 |
2.以“阶级”为标准的分配正义观 |
(二) 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观 |
1.遵守法律制度的程序正义观 |
2.遵守职业伦理的程序正义观 |
(三) 传播内容的信息正义观 |
1.真实准确的信息正义观 |
2.公开透明的信息正义观 |
3.客观中立的信息正义观 |
(三) 传受之间的人际正义观 |
1.人人平等的人际正义观 |
2.服务民众的人际正义观 |
三 邹韬奋媒介正义思想的实践方式 |
(一) 和平方式 |
(二) 抗争方式 |
四 邹韬奋媒介正义思想的时代价值 |
(一) 媒介正义的价值基础:人民性 |
(二) 媒介正义的实现方式:专业性 |
五 结语 |
(5)《生活》周刊读者阅读研究 ——以“读者信箱”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报刊阅读史研究 |
1.2.2 《生活》周刊和“读者信箱”栏目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思路 |
第二章 《生活》周刊及其定位 |
2.1 .《生活》周刊的兴办 |
2.2 《生活》周刊的读者定位 |
2.2.1 “读者本位观” |
2.2.2 读者的参与 |
第三章 《生活》周刊的读者 |
3.1 读者的身份 |
3.1.1 读者的发展 |
3.1.2 读者的构成 |
3.2 读者的生活世界 |
第四章 读者的阅读实践 |
4.1 阅读内容 |
4.2 阅读方式 |
4.3 阅读动机 |
第五章 阅读共同体的形成 |
5.1 建构共识 |
5.2 启蒙新知 |
5.3 民族国家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6)邹韬奋海外通讯欧美、苏联形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邹韬奋海外通讯历史语境 |
第一节 国内背景 |
一、经济:凋敝困顿,一片萧瑟 |
二、政治:内战未止,外寇入侵 |
三、文化:民运高涨,文人论政 |
第二节 国际背景 |
一、欧美:盛极而衰 |
(一) 经济:危机爆发,国家干预 |
(二) 政治:法西斯抬头,恐怖威胁骤增 |
(三) 文化:思想多元交汇,大师佳作迭出 |
二、苏联:崛起新秀 |
(一) 经济:经济空前增长,跻身工业强国 |
(二) 政治:对内高度集权,对外积极建交 |
(三) 文化:强化一元控制,国民素质提升 |
第二章 邹韬奋海外通讯欧美、苏联形象对比 |
第一节 经济:萎靡不振与生机勃勃 |
一、欧美:危机爆发,失业严重 |
二、苏联:计划经济,整体向好 |
第二节 政治:社会运动频发与国家稳步前进 |
一、欧美:民心不稳,社会运动频发 |
二、苏联:万众一心,国家稳步向前 |
第三节 文化:低迷没落与欣欣向荣 |
一、教育:双轨制与平民化 |
二、新闻:资本控制与国家掌控 |
第四节 社会:黑暗腐朽与光明新生 |
一、妇孺地位:极尽剥削与细心呵护 |
二、种族之见:种族歧视与民族平等 |
三、社会福利:居无定所与安居乐业 |
四、宗教态度:信奉利用与抵制反抗 |
五、家属关系:个人中心与集体至上 |
第三章 欧美、苏联形象建构机制对比 |
第一节 作者多重身份特征 |
一、个体人 |
二、新闻出版工作者 |
三、爱国知识分子 |
四、共产主义者 |
第二节 信息来源:单面与多面 |
一、欧美:自由行程,信源多面 |
(一) 行程自由,不受约束 |
(二) 实地考察,深入证求 |
(三) 关注新闻,注重数据 |
(四) 去伪存真,多面信源 |
二、苏联:官方行程,信源单一 |
(一) 官方安排,相对自由 |
(二) 全面拥护,信源单一 |
第三节 建构框架:冲突与认同 |
一、欧美:冲突框架,负面评价 |
二、苏联:认同框架,正面肯定 |
第四章 邹韬奋海外通讯中的韬奋新闻思想景观 |
第一节 复杂性:新闻专业主义信念与社会主义理想共存 |
一、相对选择性 |
二、内在对抗性 |
第二节 历史性:卓越与局限并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生活》周刊新闻图像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传播环境 |
一、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新的读者阶层出现 |
二、文化环境:启蒙思潮高涨,三民主义萌发 |
三、媒介环境:独立报刊出现,文人论政兴起 |
四、技术环境:印刷技术进步,邮递发展迅速 |
第二章《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传播形式 |
一、新闻图像类型 |
(一)新闻照片 |
(二)新闻漫画 |
(三)新闻图画 |
(四)新闻图示 |
二、新闻图像的版面编辑形式 |
(一)丰富的稿件安排方式 |
(二)多样化的编辑手段 |
(三)实力过硬的编辑团队 |
三、稿件配置形式 |
(一)独立编排 |
(二)组合编排 |
第三章《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传播内容 |
一、新闻图像报道区域 |
(一)报道区域统计 |
(二)报道区域全覆盖 |
二、新闻图像的报道内容 |
(一)新闻时事 |
(二)人物肖像 |
(三)体育运动 |
(四)风光名胜 |
(五)健美健身 |
(六)其它类别 |
三、新闻图像内容的历史作用 |
(一)批判封建思想,推进思想启蒙 |
(二)关注民生问题,介入公共事务 |
(三)揭露官僚政治,实行媒介监督 |
(四)重视女性报道,转变思想观念 |
(五)宣传体育运动,增强国民体质 |
四、新闻图像内容的价值取向 |
(一)强调客观中立 |
(二)重视社会环境 |
第四章《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传播特质 |
一、传播者:意见领袖崛起,把关作用突出 |
二、传播内容:建构公共领域,凸显社会批判 |
(一)批判封建,关注民众 |
(二)热心体育,宣扬救国 |
(三)报道时事,抗暴爱国 |
三、传播技巧:强调图像符号,强化视觉说服 |
(一)形象性与视觉说服 |
(二)标记性与视觉说服 |
(三)真实性与视觉说服 |
四、传播受众:媒介依赖度高,反馈机制强化 |
第五章《生活》周刊新闻图像的历史功效 |
一、历史价值 |
(一)新闻价值 |
(二)形象价值 |
(三)文献价值 |
二、当代启示 |
(一)新闻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
(二)重视社会责任 |
(三)坚持“内容为王” |
(四)凸显继承与发展 |
(五)提高媒体公信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民国出版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甄别 |
一、概念界定: 出版评论及其特征 |
二、概念甄别: 出版评论与出版理论、图书评论及其他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内容结构安排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三、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
第一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近代新式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评论的孕育 |
一、近代新式出版事业的崭新格局 |
二、出版评论的孕育与初步实践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形成期(1912-1918) |
一、五四运动前民国出版业的发展变革 |
二、出版评论的文体自觉与定型 |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期(1919-1936) |
一、民国出版业步入黄金时代 |
二、发展期民国出版评论的表征 |
第四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转折期(1937-1945) |
一、抗战时期出版业的艰难前行 |
二、抗战时期出版评论的“非常态”发展 |
第五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异化期(1946-1949) |
一、出版业的复苏、磨难与孳新 |
二、走向异化的出版评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 |
第一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 |
一、普通读者评论主体 |
二、出版从业者评论主体 |
三、文人学者评论主体 |
四、官方背景管理者的评论主体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载体 |
一、多元与集中: 民国出版评论载体的类型特征 |
二、规制与催化: 载体对出版评论的影响分析 |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文体 |
一、新闻体 |
二、论文体 |
三、杂感体 |
四、文艺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外生态的视角 |
第一节 关于出版自由的学理讨论 |
第二节 对出版业的认知、监督和建议 |
一、对出版业认知的逐步深入 |
二、对书价问题的高度关注 |
三、对纸荒困境的专业探讨 |
四、对读书会现象的深入评议 |
第三节 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 |
一、出版投机化的问题 |
二、盗版翻印的问题 |
三、淫书出版的问题 |
四、出版愆期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内生态的视角 |
第一节 对民国时期出版物的评论 |
一、关于教科书出版 |
二、关于大众通俗出版物出版 |
三、关于童书出版 |
第二节 对出版工作业务的评论 |
一、反映出版工作的甘苦 |
二、呈现出版商与着作者的纠葛 |
三、审视书业广告的运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及影响 |
第一节 出版评论引发出版机构内容生产的革新 |
第二节 出版评论推动外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
一、出版评论与出版法制化 |
二、出版评论与出版物检查法令 |
第三节 出版评论促进出版文化观的形塑 |
一、建立正确的出版物价值取向 |
二、树立高尚的出版职业道德观 |
三、确立出版评论的批评规范 |
本章小结 |
结语: 脱嵌·协商·重塑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民国年度出版评论目录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社会交往与报人邹韬奋的政治主张(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对象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教育经历与邹韬奋早年的报人底色 |
第一节 中学与西学的双重熏陶 |
第二节 邹韬奋求学圣约翰与实用主义 |
第三节 五四浪潮的洗礼 |
小结 |
第二章 报刊语境与报人邹韬奋的政治主张——以《生活》周刊为中心 |
第一节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与《生活》周刊的创办 |
第二节 《生活》周刊与邹韬奋的社会交往 |
第三节 《生活》周刊转型中的政治主张 |
小结 |
第三章 结社与报人邹韬奋的政治主张——以救国会为中心 |
第一节 民国上海社团与知识分子 |
第二节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与七君子 |
第三节 抗战爆发前后邹韬奋的政治主张 |
小结 |
第四章 报人邹韬奋政治主张的阶段性特点分析 |
第一节 主张实用主义和社会改良,以职业教育救国 |
第二节 将人的改造与社会的改造结合起来,倾向民主主义 |
第三节 强调联合阵线,以抗敌救亡为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邹韬奋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章 邹韬奋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
2.1.1 梁启超报刊思想的影响 |
2.1.2 黄远生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影响 |
2.2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
第3章 邹韬奋新闻思想的实践基础 |
3.1 主编《生活》周刊 |
3.2 主编《大众生活》 |
3.3 主编《生活日报》 |
3.4 主编《抗战》、《全民抗战》 |
第4章 邹韬奋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 确立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的新闻指导思想 |
4.2 力倡以创造的精神,办出刊物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
4.3 强调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 |
4.3.1 为最大多数群众服务,是韬奋新闻思想的精华 |
4.3.2 为最大多数群众服务,始终统帅着韬奋的新闻出版事业 |
4.3.3 为最大多数群众服务,是韬奋新闻出版工作努力追求的原则 |
4.4 重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追求和道德修养 |
4.4.1 言论上的独立精神 |
4.4.2 工作上的敬业精神 |
4.4.3 大公无私的职业道德 |
4.5 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
第5章 邹韬奋新闻思想的现代意义 |
5.1 当今新闻报道中媒体伦理失范的表现 |
5.2 邹韬奋新闻思想对解决媒体伦理失范问题的警示作用 |
5.2.1 提高素质,履行神圣职责 |
5.2.2 不图享乐,弘扬艰苦创新的斗志 |
5.2.3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论邹韬奋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报刊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译介、传播与求新 ——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研究[D]. 苏腾飞. 兰州大学, 2021(12)
- [2]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探究[D]. 李雨田. 吉林大学, 2020(08)
- [3]邹韬奋读者观研究[D]. 杨誉芳. 河北大学, 2020(08)
- [4]论邹韬奋的媒介正义思想[J]. 阳海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生活》周刊读者阅读研究 ——以“读者信箱”为中心[D]. 邓旗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10)
- [6]邹韬奋海外通讯欧美、苏联形象比较研究[D]. 苏聪. 兰州大学, 2019(09)
- [7]《生活》周刊新闻图像传播研究[D]. 张玉鑫. 兰州大学, 2018(11)
- [8]民国出版评论研究[D]. 曾建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9]社会交往与报人邹韬奋的政治主张(1912-1937)[D]. 任兰. 安徽大学, 2015(12)
- [10]邹韬奋新闻思想研究[D]. 陈黎. 湘潭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