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国强: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去(论文文献综述)
刘靖文[1](2021)在《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后,国内玉米供需形势发生逆转。随着玉米消费需求刚性上涨、种植面积调减以及去库存工作的结束,玉米供需紧平衡将持续,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为了保障中国玉米的长期供应安全,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寻找稳定、可靠、持续的玉米供应来源,本文对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生产与出口潜力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玉米供需与贸易的历史和最新数据进行比较详实的统计分析基础上,运用GAEZ模型从播种面积潜力和单产提升潜力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测算了中国及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在2020S的玉米生产潜力,并归纳了各自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其次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出口潜力情况。并从贸易合作角度出发,结合生产与贸易情况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分为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四个类型。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中国玉米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未来玉米净进口将是常态化,世界玉米总供给整体大于总需求,供需格局向宽松转变;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大,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47.94%,青藏高原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小,仅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0.86%,虽然中国有一定的玉米生产潜力,但将玉米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会受到政策引导、玉米收益变化、转基因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充分利用国际玉米市场进行余缺调剂显得十分必要;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由大到小的国家排序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非、巴拉圭、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加拿大、法国、匈牙利,基础设施、物资投入、劳动力、自然环境等因素是制约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潜力释放的重要原因;美国属于成熟发达地区,加拿大和法国属于发展繁荣地区,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乌克兰、俄罗斯、罗马尼亚、匈牙利属于新兴成长地区,巴拉圭、南非属于发展滞后地区。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从稳定国内玉米播种面积、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和加快科技创新三个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提升中国玉米生产效率;二是从玉米进口来源和形式两个方面,优化玉米进口贸易格局,促进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发展;三是针对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的国家,分别实施差异化的玉米贸易合作策略,构建多元化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四是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财政税收支持、参与全球化治理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五是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合理利用期货市场,探索建立全球粮食交易中心,加强对重点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提高粮食定价权与话语权。
秦佳虹[2](2020)在《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根基,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障。现阶段中国农业正面临着劳动力分布不均,资本配置效率低等资源错配问题,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有研究指出,农产品贸易开放带来的贸易全球化会促进农业资源的有效流动。同时,国际间农业生产要素的流通推动了全球资源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资源在各国国内的有效配置,并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进而改善农业资源错配。因此,深入研究农产品贸易开放对中国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厘清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将有利于深入理解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内部资源错配的积极影响,为优化中国各省之间农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提供新视角。首先,通过前人文献,梳理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影响的研究发展脉络,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基于2003-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LSDV方法测算中国各省市农业的资本、劳动力错配指数,并通过测算莫兰指数,进一步了解其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水平的影响。并且,通过分地区和分错配方向研究进一步考察区域差异和资源错配方向差异。除此之外,阐述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机制,将财政支出、农业工资纳入研究框架中,进一步剖析二者之间的影响途径。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农业资源错配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即农业资源错配程度在各地区有显着差异且随时间变化有较大变动。第二,在不同空间空间权重选择下,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劳动力错配和农业资本错配的影响显着为负且通过稳健性检验,即中国农产品“走出去”对国内农业资源错配有改善作用。除此之外,邻近地区农产品贸易开放对本地农业资源错配有显着加剧作用。其中,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的嵌套矩阵空间权重矩阵下,农业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第三,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善东部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错配以及改善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本错配,通过改善资本配置不足状态下的农业资本错配效应。第四,机制分析发现政府政策支持对农产品贸易开放与农业资本错配起到调节作用,农产品贸易开放通过影响农业劳动力工资从而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并且,本文基于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即政府应鼓励农产品“走出去”,并且通过增加政府涉农支出调节农业资本错配,保障农业劳动力工资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
李治,王东阳,胡志全[3](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困境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总体来说,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是"遍地是黄金,处处是陷阱"。投资区域日趋广泛,集中于中亚地区;投资主体日趋多样,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加工贸易优势突出;投资经营日趋规范,本土化特征明显;由农产品加工贸易模式向农业技术转移模式转变。但面临着国外政策环境方面的资源困境、技术困境、人才困境、舆论困境,国内政策制度方面的投资审批、种质资源、农产品检验检疫限制,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市场竞争环境较激烈、企业国际化能力不强、企业的品牌价值不高、社会责任塑造能力弱,社会服务体系方面的行业信息服务不到位、政府涉外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服务体系,同时,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提升"走出去"的投资经营能力。
周静[4](2019)在《农业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农业补贴是世界各国支持农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政策。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产生了积极效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持续多年的普惠式农业补贴政策开始出现了边际递减效应。新形势下,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16年开始,我国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其政策目标瞄准为耕地地力保护和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大户补贴”,以此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同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取向下,下调粮食最低收购价也成为了粮食价格体系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以上政策及其组合实施的效果如何,特别是稻作大户的生产行为是否同步同向于政策预期目标,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农户行为理论,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补贴政策-农户行为-农业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讨论了不同类型农业补贴下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并运用湖南省6个产粮大县419户稻作大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补贴对于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首先,本文以稻作大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认知为切入点,构建了政策认知—期望与现实偏差—政策满意度的分析框架,并利用排序模型,实证分析了政策认知程度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其次是以稻作大户生产投入行为为视角,分析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投入行为的作用路径,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下的分位数回归模型,来分析不同分位点下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对稻作大户的影响;最后,研究当前价格补贴政策改革的实施效果,构建了离散型选择模型,考察当前最低收购价政策下调时,稻作大户生产结构调整行为的变化程度。综上所述,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并综合运用了宏观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从农户层面揭示新的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效果,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当前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提供思路和依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政府实施何种类型的粮食补贴均对稻作大户的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从产量效应来分析,价格补贴大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影响。从补贴的认知和满意度来分析,稻作大户对于当前实施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认知程度较高,但补贴过程中的公平性和补贴政策目标的认知程度较低。从直接补贴政策效果来看: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于稻作大户增加物质资本投入具有显着的激励作用,且不同资源禀赋的稻作大户对于投入的偏好不同。对价格补贴的政策效果分析表明:粮食种植比例越高,土地规模经营越大的稻作大户对粮食补贴的反映更敏感,特别是价格补贴的影响大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影响。虽然粮食最低收购价下调对稻作大户的收益产生负向影响,但稻作大户仍然选择不改变其种植结构的原因是因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托底”。因此,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调控空间,探索“组合型”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体系,适度提高粮食补贴标准,构建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有助于进一步稳固和调动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运用分工理论,构建了不同类型的农业补贴标准下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理论模型,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综合进行考量,弥补了学术界对于农业补贴政策的割裂研究。(2)基于农户生产决策视角,从农户对于补贴政策的响应程度反观不同类型政策的实施绩效,丰富了仅从农民收入或粮食产出数量视角来评价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绩效。(3)本文结合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变化方向,重点研究的是30亩以上的稻作大户,以展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对当前粮食补贴政策的认知及实施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孙立芳[5](2019)在《中国对RCEP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东盟十国、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6个国家组成,目标是最终达成一个全面、高质量、互惠的自贸协定,这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高度契合。入世18年以来,中国履行了降低农产品关税以及取消数量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等重大承诺,已发展成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第六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但对外开放在给中国带来诸多贸易机遇和红利的同时,也在限制农业支持保护和国内调控手段方面给我国带来了考验和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农产品生产量和出口量的增长现状,探究促成这个增长趋势的来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进行分解,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增加来源于竞争力的提升。由此我们采用竞争力指数法测度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发现澳大利亚是一个农业强国,于是基于波特理论,将澳大利亚缘何成为农业强国进行剖析,找出中澳农业发展的差距;然后分析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在RCEP这个区域里讨论的原因有三。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一个国家不可能一枝独秀,一个国家的繁荣必然有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合作和支持;二是放在一个区域里便于比较,一国横截面数据我们很难看出大小与多少,但是通过比较,我们更能明显看出差距;三是面板数据的要求。样本容量大可以提高估计效率,但时间跨度越大,数据残缺越严重,我们为了扩大样本容量,也为了尽可能涵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选取了RCEP国家。最后综合以上方面为中国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迈向农产品贸易强国提供政策参考。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自1997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呈现迅速发展态势。总体来看,中国对RCEP国家出口额及中国出口占RCEP国家农产品进口的份额呈现增长态势,竞争力效应对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增长起主导作用,结构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仅次于竞争力效应,说明中国对RCEP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合理,但优势不明显,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在商品层面方面,肉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构效应对于整体竞争力贡献率比较大,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额增长,并正逐渐呈现优势扩大的态势。一国的开放度对农产品的竞争力有比较大且非常显着的正向拉动作用,因此要继续落实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郑川[6](2019)在《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文中提出近年来,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改革,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政策改革。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2019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问题”,依然将农产品价格政策放在了重要位置。如何让市场在农产品价格上发挥正确的作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当前中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关键所在。然而,当今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大幅震荡,国内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且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国家的安全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值得探讨。因此,基于我国国情,正确理解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实施背景、历史演进、政策效果,可以使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更好的扬长避短,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利用价格政策对我国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研究中国从古至今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探索、当代政策的效果,以及国外政策的对比。二是梳理我国农产品政策的问题,探索政策改进的可能性。三是优化农产品市场价格政策,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必要参考。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受之影响的农民收入波动、国家粮食安全和市民消费成本上升等问题,在探索国内农产品价格政策演进的基础上,研究国家和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具体结构:首先,提出当前世界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下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总结学者在农产品价格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随后,研究中国古今在农产品价格政策上进行持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价格支持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同时,选取发达、中等发达国家为对象,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农产品价格政策实行的背景、产生和发展。最后,研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和具体优化建议。为达到研究目标,本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定量分析法,通过双重差分法建立模型,分析我国农产品中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效果;选取数据交络模型方法计算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二是通过历史分析法,深入分析中外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目的、产生过程、框架体系、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三是政策分析法,探索价格调控政策产生的原因,评价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对国内外政策进行筛选,以探索新的政策方案。四是以比较法,从中国古代与当代之间、国外国家之间、中外之间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从而为系统、全面理解政策、改进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五是采取机制设计法,通过设定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总体目标,把价格调控政策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最终寻求适合我国现阶段农产品价格调控目标的最佳政策组合。主要结论包括:一是充分肯定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原创性的古代理论和实践,以及当代政策的斐然成果。通过梳理中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的历史演进,我们发现,中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原创的理论,也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主粮供给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政策。前者是理论的一般,后者是理论应用。这些中国原创的理论、方案、政策在农业价格管理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需要我们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也给后人这样的一些启示。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只有根植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发展,才能为经济学发展做出中国人的应有贡献;只有通过政策体系的连续调整与边际改进,才能实现中国粮价的持续稳定;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外市场变化中找准定位,完善政府定价,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向新的辉煌。二是通过定量方法评价发现,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实施的8年间,确实显着提高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玉米价格。由于主产区农民收入中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玉米,玉米价格的提升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该政策对玉米价格提升幅度为每50千克8.084元,以2015年为例,可使农民增收161亿元。增收会极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粮食产量来看,我国2015年粮食总产量比2007年增加了1.19亿吨,主粮玉米增产0.72亿吨,占粮食增产的六成。玉米产量的增加对于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连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临时收储政策的持续实施,我国玉米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包括玉米市场价格被扭曲等问题。三是我国实行的农业补贴是非常有效的,但存在效益递减的趋势。综合效率均能达到0.9以上,说明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的相继推出和额度的增加,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补贴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开始减弱,政策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下滑程度并不明显。各年度农业补贴在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益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未来的政策调整中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整和细化,提高财政补贴效率,包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功能,以及分区域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四是国外价格政策方向调整较大。通过分析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经验,以及巴西等典型中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发现国外农业补贴程度不降反增。政策方式从价格补贴转向收入补贴,政策目标从生产支持转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政策对象从高保护普惠政策调整为支持创新、专用性、高附加值和多元化的农产品。五是加强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要理顺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制定政策时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分层次安排制度。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做到四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核心和关键是保障粮食供给与价格稳定。要统筹各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按照WTO农业规则,逐步削减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程度,转向收入补贴政策。价格支持以价补分离形式开展,支持价格损失保障补贴,以市场为主、国家政策为辅开展定价。补贴政策以支持地力保护、藏粮于地的政策目标为主。要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挥市场主体活力,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推动我国农业稳步向前发展。主要的创新点和见解:一是补充农产品价格政策在历史研究上的不足。指出中国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上的重要地位,通过梳理我国价格管理的历史演进,验证中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上形成的一系列原创理论,以及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主粮供给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政策。具体政策包括轻重理论、平籴论、常平仓、青苗法等原创性政策。二是从农产品价格的角度丰富国家理论和市场理论。由于农产品价格政策过度干预市场容易产生市场紊乱和调控时滞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制定政策时就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对农产品价格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更加深刻的理解国家与市场的理论关系。将市场与国家放在同一层次研究两者关系,在经济运转中本质上研究政府与企业、家庭、个人的关系。三是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提出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建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做到四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核心和关键是保障粮食供给与价格稳定。要统筹各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削减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程度,转向收入补贴政策。需要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高价格竞争力。
杨东群,李丽原,邱君,蒋和平[7](2019)在《日本农业对外投资经验对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产业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综合商社是日本农业对外投资的主力。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日本企业遇到了资金不足、土地使用成本高以及投资风险大等问题。日本政府为了发展农业对外投资,积极培养海外开拓型人才;建立为企业对外投资服务的半官方机构,并将触角伸向海外;实施支援制度,帮助企业启动对外投资活动;实施金融保险支持政策,为对外投资保驾护航。近年来,日本农林渔业关联产业对外投资企业数量增加,投资存量增大。亚洲是日本农林渔业关联产业投资的重点区域。中国应适应"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加紧培养适应国外经营活动的青年人才;建立大量对外经贸活动咨询机构,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加强农业对外投资企业统计和经验总结工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策略对接,做大做强农业投资项目;加紧培育国际粮商,鼓励众多中小型农业企业"走出去"。
朱晶,李天祥,林大燕[8](2018)在《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问题挑战与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市场的融合程度显着增强。农产品贸易在调剂余缺、保障供给、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国内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功能仍在逐步增强。与此同时,过去40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农产品贸易的品种结构持续优化,贸易伙伴日益多元化,贸易逆差日趋常态化,大宗农产品呈现全面净进口的格局。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到国内外贸易环境、本国农产品供求形势及农业生产成本和汇率变化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同时,现阶段我国传统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下滑、大宗农产品大量进口已经对国家粮食安全、国内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农业就业和农民收入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对如何适应国际规则、应对国际争端压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选择更加合理的进出口贸易策略,制定更为有效的农业国内支持与贸易政策,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今后中国农业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的发展趋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郭海月[9](2018)在《中国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截至2016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达148.85亿美元,约为2005年(5.12亿美元)的29倍多。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行为规律,对进一步推动农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涉农市场与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系统回顾了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发展历史,利用统计数据、从多角度统计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并基于典型企业案例定性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行为特征。实证部分根据投资步骤与逻辑,将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企业是否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对外涉农直接投资企业的目的国选择与进入东道国的模式选择。本文利用商务部的《对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筛选而得的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名录样本(1686个样本)、统计局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涉农制造企业样本(28776个样本)以及沪深上市公司对外涉农直接投资样本(55个上市公司的162件投资)构建企业层面数据,并结合各东道国的国家特征数据,从企业竞争优势与东道国特征两个角度就上述三项重要决策分别开展了实证研究。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主体、目的国与模式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对外投资主体从以国有涉农企业为主,发展到民营企业与非农企业投资主体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区域起步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逐渐向距离更远的国家和发达国家扩散;目前,企业选择以收购兼并方式开展海外涉农直接投资的比例增加,逐渐替代了以新建投资模式为主进行海外农业生产的模式。第二,基于典型案例的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定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符合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中利用海外农业资源、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集团的战略定位;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出于资源寻求动机或出于海外市场开发动机也会到海外开展涉农直接投资,还有部分制造企业为寻求多元化发展,到海外收购涉农资产开展相关投资。第三,现阶段中国涉农行业中,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的企业比例还很低。相比于同行业内其他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企业具有垄断竞争优势与内部化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规模经济以及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并且该促进作用始终保持稳健。此外,研究还发现前往不同类型国家投资的涉农企业在生产率上有区别:生产率高的企业会前往发展中国家投资;而生产率低的企业会倾向于前往发达国家投资。第四,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具有强烈的农业投入品资源寻求动机及农产品资源寻求动机。除了资源寻求动机,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也具备强烈的市场寻求动机。首先,东道国当前的市场规模(GDP)能够显着地吸引中国企业对其涉农行业开展投资;其次,东道国人口增长快、居民食物摄入量不足,说明东道国未来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会前往这类发展中国家投资。第五,企业的竞争优势会影响企业选择并购还是新建模式进入东道国涉农行业。企业的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越强,越倾向于通过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即核心技术强的企业更能够通过并购方式产生协同效应;管理能力高的企业,其采取并购方式之后的整合能力更强,产生的协同效应会更大。第六,东道国特征会通过影响企业进入成本、企业进入后内部管理成本以及企业进入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从而对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东道国的农业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完善程度、与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差异、制度环境是否有助于市场经济运行、与中国的制度环境差异等。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的主要发现,总结了中国政府制定针对性政策与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相应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王兴华[10](2017)在《新形势下中国农业开放现状与挑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国内环境更趋多变复杂。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稳定、技术风险不断累积、涉农企业缺乏国际视野、政策体系不完善、高水平区域投资促进和沟通协调机制缺乏等问题,如何借力"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好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如何利用好"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成为学者与政策机构研究的重点。根据国际投资理论的相关原理,采用历年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及利用外资宏观统计数据,综合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对外农业投资规模低水平但稳步扩大、投资区域相对集中度高、投资主体实力偏低、投资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对外资利用而言,则表现出增长趋势明显、产业链布局完整、外资来源地区结构失衡。针对上述分析,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业科技合作、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支持政策体系完善、投资制度促进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有利于农业形成对外更加开放的局面。
二、程国强: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程国强: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去(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资源禀赋理论 |
2.1.2 经济增长理论 |
2.1.3 比较优势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外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
2.2.2 粮食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
2.2.3 粮食贸易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
2.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中国及世界玉米供需与贸易现状分析 |
3.1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及进口贸易变化趋势 |
3.1.1 中国玉米生产状况 |
3.1.2 中国玉米消费状况 |
3.1.3 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状况 |
3.1.4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 |
3.2 世界玉米供需形势及贸易状况变化 |
3.2.1 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
3.2.2 世界玉米消费状况 |
3.2.3 世界玉米贸易状况 |
3.2.4 世界玉米供需状况 |
第四章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
4.1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
4.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
4.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
4.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
4.2 中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
4.2.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制约因素 |
4.2.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制约因素 |
第五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
5.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
5.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
5.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
5.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
5.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
5.2.1 基础设施因素 |
5.2.2 物资投入因素 |
5.2.3 劳动力因素 |
5.2.4 自然环境因素 |
5.2.5 其他因素 |
第六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
6.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
6.1.1 模型设定 |
6.1.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6.1.3 实证分析 |
6.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稳定性分析 |
6.3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区域分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和研究难点 |
1.5.1 研究特色 |
1.5.2 研究难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资源错配研究 |
2.1.1 资源错配的研究背景、来源及概念 |
2.1.2 资源错配测算 |
2.1.3 资源错配研究现状 |
2.2 农业资源错配 |
2.2.1 农业资源配置与农业资源错配 |
2.2.2 农业资源错配研究现状 |
2.2.3 简要评述 |
2.3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 |
2.3.1 农业资源错配影响因素研究 |
2.3.2 农产品贸易开放研究 |
2.3.3 农产品贸易开放与农业资源错配的研究 |
2.3.4 简要评述 |
3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
3.1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1 古典贸易理论和机制 |
3.1.2 专业化分工理论和市场竞争机制 |
3.2 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 |
4 主要指标的测度和描述性分析 |
4.1 主要指标的测度 |
4.1.1 农业资源错配测度 |
4.1.2 农产品贸易开放测度 |
4.2 主要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
4.2.1 农业资本存量 |
4.2.2 农业资源错配 |
4.2.3 农产品贸易对外开放 |
5 农业资源错配的时空演变研究分析 |
5.1 空间权重矩阵 |
5.2 空间相关性检验 |
5.3 农业资源错配时空演变特征 |
5.3.1 农业资源错配时序演变特征 |
5.3.2 农业资本错配空间演变特征 |
5.3.3 农业劳动力错配空间演变特征 |
6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 |
6.1 一般计量模型 |
6.2 空间计量模型 |
6.3 变量选取与说明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一般计量结果分析 |
6.4.2 空间计量结果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进一步研究 |
6.6.1 地区差异性 |
6.6.2 配错方向差异性 |
6.7 机制分析 |
6.7.1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本错配的机制分析 |
6.7.2 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劳动力错配的机制分析 |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 言 |
二、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
(一)投资现状分析 |
1.投资区域日趋广泛,集中于中亚地区。 |
2.投资主体日趋多样,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
3.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加工贸易优势突出。 |
4.投资经营日趋规范,本土化特征明显。 |
5.由农产品加工贸易模式向农业技术转移模式转变。 |
(二)投资效益分析 |
1.加工贸易盈利较强,技术转移效益较低。 |
2.带动居民就业增收,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
3.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开发农业多功能性。 |
三、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困境分析 |
(一)国外政策环境方面 |
1.产业保护政策形成的资源困境。 |
2.经营理念落后导致的技术困境。 |
3.工作签证政策导致的人才困境。 |
4.国际社会环境导致的舆论困境。 |
(二)国内政策制度方面 |
1.投资审批的程序限制。 |
2.种质资源的制度限制。 |
3.农产品检验检疫的管理限制。 |
(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
1.市场竞争环境较激烈。 |
2.企业国际化能力不强。 |
3.企业的品牌价值不高。 |
4.社会责任塑造能力弱。 |
(四)社会服务体系方面 |
1.行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
2.政府涉外服务不到位。 |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1.建立和完善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服务体系。 |
2.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提升“走出去”的投资经营能力。 |
(4)农业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
1.3.1 农业补贴的定义 |
1.3.2 农业补贴政策的分类 |
1.3.3 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4.3 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6 数据来源 |
1.7 可能的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农业分工理论 |
2.1.2 农户行为理论 |
2.1.3 农业补贴理论 |
2.2 农业补贴类型与农户生产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2.3 理论分析框架:补贴政策—农户决策行为—农业生产 |
2.3.1 无补贴情况下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理论模型 |
2.3.2 不同类型农业补贴情况下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理论框架 |
2.4 农业补贴政策的产量效应分析 |
2.5 农业补贴效应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粮食补贴政策的演进及实施现状 |
3.1 粮食补贴的特征 |
3.2 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进 |
3.2.1 无粮食补贴阶段:攫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发展(1949-1978年) |
3.2.2 弱粮食补贴阶段:补贴粮食流通环节阶段(1978-2003年) |
3.2.3 政策体系初步形成阶段:扶持小农发展(2004-2016年) |
3.2.4 政策体系改革深化阶段:支持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至今) |
3.3 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
3.3.1 补贴对象缺乏差异化激励 |
3.3.2 补贴金额缺乏区域协调 |
3.3.3 补贴政策执行成本高 |
3.4 现行粮食补贴政策体系构成 |
3.5 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现状——以湖南省为例 |
3.5.1 湖南省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 |
3.5.2 湖南省稻作大户的空间分布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稻作大户对粮食补贴的认知和满意度分析 |
4.1 研究基础 |
4.2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
4.3 数据来源 |
4.4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直接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
5.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实施 |
5.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投入行为的机理分析 |
5.3 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
5.4 实证分析 |
5.5 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价格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
6.1 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 |
6.2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对种植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
6.3 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
6.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业补贴政策优化 |
7.1 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经验 |
7.2 美国、日本和中国农业支持水平比较 |
7.3 未来改革思路及政策取向 |
7.4 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优化的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湖南省种粮大户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调研县相关部门访谈提纲 |
致谢 |
博士期间成果简介 |
(5)中国对RCEP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2章 概念、理论和模型 |
2.1 区域一体化理论 |
2.2 竞争优势理论 |
第3章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
3.1 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情况 |
3.2 中国对RCEP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
3.2.1 中国对RCEP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分析 |
3.2.2 中国对 RCEP 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3.2.3 中国对 RCEP 国家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
第4章 中国对 RCEP 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波动研究——基于 CMS 模型的因素分解及测算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4.2 中国对 RCEP 国家出口贸易增长的 CMS 分解结果 |
4.3 小结 |
第5章 中国与 RCEP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
5.1 中国与 RCEP 主要成员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
5.2 RCEP中的农业强国发展经验 |
第6章 中国与RCEP其他国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模型设定 |
6.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6.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基于政府层面的建议 |
7.2 基于行业层面的建议 |
7.3 基于企业层面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农产品 |
1.2.2 价格 |
1.2.3 农产品价格政策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影响因素 |
1.3.2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发展 |
1.3.3 农产品价格政策评价 |
1.3.4 研究评论 |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1.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中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的理论和政策演进 |
2.1 农产品价格管理的中国古代理论及政策演进 |
2.1.1 古代理论演进 |
2.1.2 古代政策与方案 |
2.2 农产品价格管理当代理论和政策的形成 |
2.2.1 当代理论发展 |
2.2.2 当代政策实践措施及成果 |
2.3 我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理论与政策的启示和改进建议 |
2.3.1 基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为经济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2.3.2 只有通过政策体系的边际改进,才能实现粮价的持续稳定 |
2.3.3 完善政府定价,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向新的辉煌 |
第3章 当代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效果评价 |
3.1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效果评价 |
3.1.1 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
3.1.2 建立模型 |
3.1.3 实证分析 |
3.2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研究 |
3.2.1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 |
3.2.2 模型构建 |
3.2.3 实证分析 |
3.3 结论与政策优化措施 |
3.3.1 妥善处理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
3.3.2 市场化方向改进支持政策 |
3.3.3 补贴政策应发挥社会综合功能 |
3.3.4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发挥市场活力 |
第4章 国外农产品价格政策分析 |
4.1 各国政策体系发展和构成 |
4.1.1 美国农产品价格政策 |
4.1.2 欧盟农产品价格政策 |
4.1.3 日本农产品价格政策 |
4.1.4 韩国农产品价格政策 |
4.1.5 巴西农产品价格政策 |
4.2 政策分析 |
4.2.1 国外农产品价格政策的特点 |
4.2.2 政策趋势 |
4.3 对我国的启示 |
4.3.1 调整政策的方向 |
4.3.2 分类改革价格支持政策 |
4.3.3 加强政策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持 |
4.3.4 加大对产业链各政策对象的支持 |
第5章 农产品价格政策建议 |
5.1 农产品价格政策主要问题 |
5.1.1 政策理论的缺陷 |
5.1.2 政策目标的局限性 |
5.1.3 政策制定的不足 |
5.1.4 制度执行的漏洞 |
5.1.5 政策实施效果的问题 |
5.2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 |
5.2.1 理顺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
5.2.2 创新价格政策体制机制设计 |
5.2.3 提高农产品价格内生竞争力的制度设计 |
5.3 政策实施具体建议 |
5.3.1 价格支持政策 |
5.3.2 农业补贴政策 |
5.3.3 加强金融支农制度的作用 |
5.3.4 统筹使用贸易政策 |
5.3.5 提高农业内生竞争力 |
5.3.6 配套制度保障措施 |
参考文献 |
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日本农业对外投资经验对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综述 |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对外投资的特点及企业面临的问题 |
2.1 日本农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
2.1.1 政府倡导农业对外贸易、投资和援助 |
2.1.2 综合商社为农业对外投资主力 |
2.1.3 对外投资区域集中 |
2.1.4 企业资本构成多样 |
2.1.5 高度重视种业对外投资 |
2.2 日本企业农业对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
3 日本农业对外投资的支持政策 |
3.1 培养海外开拓型人才 |
3.2 形成为企业对外投资服务、触角伸向海外的半官方机构 |
3.3 制定企业农林业对外投资支援制度, 帮助企业起航 |
3.4 实施金融保险支持政策, 为对外投资保驾护航 |
4 近年日本农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
4.1 明确农业对外投资的基本方向 |
4.2 农林渔业关联产业对外投资企业数量增加 |
4.3 食品加工业、农林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大 |
4.4 从企业数量来看, 亚洲是日本农林渔业关联产业投资的重点区域 |
4.5 从投资存量来看, 农林渔业在亚洲增大, 食品加工业在澳大利亚最多 |
5 日本农业对外投资对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启示 |
5.1 加紧培养适应国外经营活动的青年人才 |
5.2 建立大量对外经贸活动咨询机构, 为政府和企业服务 |
5.3 加强农业对外投资企业统计和经验总结工作 |
5.4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 做大做强农业投资项目 |
5.5 加紧培育国际粮商, 鼓励众多中小型农业企业“走出去” |
(8)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问题挑战与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十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开放的主要发展阶段 |
(一) 双重体制、探索开放:1979—1991 |
(二) 深化改革、加速开放:1992—2001 |
(三) 接轨世界、全面开放:2002年至今 |
二、四十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动情况与主要特征 |
(一)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贸易地位和影响显着增强 |
(二) 大进大出格局形成, 贸易逆差持续增长 |
(三) 贸易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贸易合作伙伴日趋多元 |
(四) 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 主要产品自给率显着下滑 |
三、四十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
(一) 国内外贸易环境因素 |
(二) 需求与供给因素 |
(三) 生产成本与汇率因素 |
四、现阶段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
(一) 国际竞争力下滑, 优势产品出口增长乏力 |
(二) 国内外价差倒挂严重, 非必需进口难以控制 |
(三) 进口来源高度集中, 进口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提升 |
(四) 大量进口冲击显现, 威胁农业就业与农民收入 |
(五) 国内支持保护空间受限, 国际争端压力显着增加 |
(六)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贸易形势日益复杂 |
五、前景与政策选择 |
(一) 转变粮食安全观念, 树立新的总量平衡思路 |
(二) 完善农业对外开放的总体规划, 改革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 |
(三) 推进农业“走出去”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稳步扩大农产品进口来源 |
(四) 创新国内农业补贴方式, 拓宽农业就业和农民增收渠道 |
(五) 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制定, 争取更大的国际市场话语权 |
(9)中国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提出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总体研究思路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可能的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跨国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 |
2.1.2 跨国直接投资的其他理论视角 |
2.1.3 小结 |
2.2 涉农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研究现状及述评 |
2.2.1 全球视角的涉农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研究 |
2.2.2 东道国视角的涉农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研究 |
2.2.3 母国视角的涉农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研究 |
2.2.4 小结与评述 |
2.3 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研究现状及述评 |
2.3.1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研究 |
2.3.2 影响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因素研究 |
2.3.3 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国内外影响研究 |
2.3.4 相关研究方法综述 |
2.3.5 小结与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概况 |
3.1 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历史 |
3.2 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宏观现状 |
3.2.1 农业“走出去”相关国家政策 |
3.2.2 投资总量趋势 |
3.2.3 投资主体的国内区域分布 |
3.2.4 投资目的国分布 |
3.2.5 投资细分行业分布 |
3.2.6 主要投资模式 |
3.3 基于典型案例的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定性分析 |
3.3.1 典型国有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分析 |
3.3.2 典型民营涉农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分析 |
3.3.3 典型民营非农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企业竞争优势与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决策 |
4.1 引言 |
4.2 研究分析框架 |
4.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2 计量模型与变量构建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涉农行业总体结果 |
4.4.2 细分涉农行业结果 |
4.4.3 不同投资目的国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东道国特征与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目的国选择 |
5.1 引言 |
5.2 研究分析框架 |
5.3 计量模型与变量构建 |
5.3.1 条件Logit模型 |
5.3.2 负二项回归模型 |
5.3.3 变量构建 |
5.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4.1 对外涉农直接投资数据 |
5.4.2 东道国特征数据 |
5.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1 主要投资目的国的资源与市场情况 |
5.5.2 总体涉农行业结果 |
5.5.3 细分涉农行业结果 |
5.5.4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 企业竞争优势、东道国特征与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进入模式 |
6.1 引言 |
6.2 研究分析框架 |
6.2.1 企业竞争优势与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进入模式 |
6.2.2 东道国特征与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进入模式 |
6.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6.3.2 计量模型与变量构建 |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1 东道国特征与投资模式 |
6.4.2 企业竞争优势、东道国特征与投资模式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2.1 政策启示 |
7.2.2 企业实践启示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10)新形势下中国农业开放现状与挑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对外农业投资现状 |
(一) 对外投资规模逐步扩大、行业比重偏低 |
(二) 对外投资区域相对集中度较高 |
(三) 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主体差距明显 |
(四) 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备 |
二、中国农业利用境外投资现状分析 |
(一) 增长趋势明显, 总体规模偏小 |
(二) 外资布局农业全产业链 |
(三) 外商投资来源地区结构失衡 |
三、中国农业开放面临的挑战 |
(一) 农产品比较优势不显着, 技术风险不断累积 |
(二)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稳定难度加大 |
(三) 中国涉农企业缺乏国际视野和经营能力, 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 |
(四) 缺乏高水平区域投资促进和沟通协调机制 |
四、中国农业开放政策措施选择 |
(一) 提升农产品技术含量, 深化农业科技合作 |
(二) 积极参与、推动自贸谈判, 改善农业国际贸易环境 |
(三) 加强农业开放支持政策体系构建与沟通 |
(四) 加强国际协调与沟通, 推进投资促进制度建设 |
四、程国强: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去(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D]. 刘靖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D]. 秦佳虹.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 李治,王东阳,胡志全. 农业经济问题, 2020(03)
- [4]农业补贴对稻作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 周静.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5]中国对RCEP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孙立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6]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D]. 郑川.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7]日本农业对外投资经验对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启示[J]. 杨东群,李丽原,邱君,蒋和平. 世界农业, 2019(01)
- [8]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问题挑战与政策选择[J]. 朱晶,李天祥,林大燕. 农业经济问题, 2018(12)
- [9]中国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研究[D]. 郭海月. 浙江大学, 2018(01)
- [10]新形势下中国农业开放现状与挑战分析[J]. 王兴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