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G-PET在胃肠道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FDG-PET在胃肠道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一、FDG-PET在消化道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馨月[1](2021)在《分析调控Warburg效应的关键基因对消化道肿瘤的影响以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Warburg效应,也被称为有氧糖酵解,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生、进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挑选了涉及到Warburg效应中的关键点,创新性利用生物信息学大数据筛选的方式,分析了参与Warburg效应的关键基因在消化道肿瘤中的整体表达情况,并根据相应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了抑制Warburg效应后肝癌细胞系的表现。方法:数据方面进行了整体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从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网站获取消化道肿瘤病患的临床相关数据和基因表达数据,对下载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筛选后使用Graph Pad Prism 7.00和SPSS 21.0进行基因水平表达的分析,确定与有氧糖酵解及正常代谢的相关基因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以评估消化道肿瘤中Warburg效应的表现情况;进一步提取TCGA数据库中临床疾病数据,探究基因水平面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分期、总生存率的之间的关系。再利用c Bio Portal for cancer Genomics网站对消化道肿瘤中涉及正常代谢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的关键点位的基因的相关改变(涉及到的突变类型包括缺失、扩增等)进行了差异分析。最后结合大数据分析结果,运用实验来验证生物信息学的结果。通过细胞活力检测实验(MTT试验)来检测不同浓度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选择性抑制剂Koningic acid(KA)对肝癌细胞活性的影响。利用Transwell试验来检测选择性抑制剂KA对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并使用GAPDH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在阻断了Warburg效应后,观察对正常肝细胞与肝癌细胞的GAPDH活性的影响。结果:通过TCGA数据库的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消化道肿瘤中,Warburg效应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普遍升高。并且,生物信息的数据结果显示我们首次发现了Warburg效应中的CUEDC2、HMGB2、PFKFB4、PFKP和SIX1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上调。除此外,作为对比代谢——三羧酸循环代谢,大部分基因都表现出在正常组织中的高表达的趋势(对比与肿瘤组织)。但在结肠癌、直肠癌中,我们的数据显示个别TCA的基因也出现高表达的趋势,包括SDHB、FH、和IDH1。通过c Bio Portal数据库的分析,消化道肿瘤病患中的IDH1、FH和SDHB基因存在普遍的基因突变的情况。在临床数据方面,CUEDC2、HMGB2、PFKFB4、PFKP和SIX1基因在肿瘤组中的过表达,与较晚的肝癌、直肠癌的临床分期有关。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肝癌患者中,Warburg效应的高表达与显着降低的总体生存率相关(P<0.01),而其他的消化道肿瘤的总体生存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多株不同的肝癌细胞系的细胞实验中,MTT的检测结果显示选择性GAPDH抑制剂KA在阻断Warburg效应后对多种肝癌细胞系的活性的有明显的抑制影响(P<0.001)。Transwell试验中,受到KA试剂作用的4种肝癌细胞系的迁移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数据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在GAPDH活性测定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与KA试剂充分作用后,肝癌细胞中的GAPDH活性明显降低(P<0.01),作为对比的永生化的正常肝细胞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总之,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分析显示,与Warburg效应相关的基因在消化道肿瘤中过表达。高表达的Warburg效应基因的消化道肿瘤中,有着相对较差的临床分期。特别是在肝癌中,Warburg效应相关基因高表达的病患的总体生存率及临床分期都相对较差。细胞实验的数据结果表明,阻断Warburg效应会抑制肝癌细胞的细胞增殖情况以及迁移的能力,这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肝癌的新途径。

张姣[2](2021)在《PET/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MRI显像对结直肠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步探讨SUVmax/ADCmin比值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病变患者27例影像检查资料,结肠癌15例,直肠癌6例,非结直肠癌6例。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MRI显像,部分延迟显像,通过分析结直肠癌的PET/MRI的影像学表现,MRI不同扫描序列影像表现及PET的代谢参数,测量病灶区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并计算SUVmax变化率(滞留指数RI表示)和SUVmax/ADCmin值,归纳总结结直肠癌MRI影像、PET代谢参数特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SUVmax、延迟SUVmax及RI、SUVmax/ADCmin值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1.病灶位置、形态及大小:结直肠癌21例,位于回盲部1例(4.8%),横结肠4例(19.0%),降结肠1例(4.8%),乙状结肠9例(42.9%),直肠6例(28.5%);肿块型7例(33.4%),溃疡型10例(47.6%),肿块伴溃疡2例(9.5%),浸润型2例(9.5%);病灶范围长度10-80mm,局部肠壁厚度10-18mm。2.病灶信号特点:T1WI呈等信号9例,低信号11例,信号不均混杂信号1例;T2WI呈高信号9例,稍高信号11例,混杂高信号1例;DWI呈高信号19例,稍高信号1例,稍低信号1例。3.18F-FDG PET/MRI显像结果:21例结直肠癌结直肠病灶SUVmax平均值为(13.99±6.29)。9例结直肠癌早期SUVmax最小值为7.77,最大值为28.3,均值为17.05±6.97。延迟期SUVmax最小值12.8,最大值为46.2,均值为29.21±9.93。延迟期SUVmax均高于早期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I为78.69±32.90%。4.周围结构侵犯、淋巴结及远隔器官转移:6例患者伴远处转移,肝转移4例,肺转移2例,局部淋巴结转移2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4例,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骨转移2例,卵巢转移1例。5.PET/MRI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5.7%,准确度为96.3%,阳性预测值为95.2%,阴性预测值为100%。6.15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SUVmax值的平均值为15.823,W值为0.936,p值为0.335;ADCmin值的平均值为0.801×10-3mm2/s,W值为0.933,p值为0.301。SUVmax与ADCmin值呈负相关性(r=-0.867,p=0.001)。结论:1.PET/MRI检查能够反映结直肠癌形态学特征及肿瘤的代谢活性信息,及全身异常改变及代谢信息,为肿瘤分期及分级提供影像依据。2.多参数18F-FDG PET/MRI对诊断结直肠癌病变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对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也有肯定性价值。3.结直肠癌病变区的SUVmax与ADCmin呈负相关;初步研究认为SUVmax/ADCmin比值有待成为有效的PET/MRI融合后诊断指标用来鉴别结直肠癌的良恶性病变。

吴彩霞,王荣福[3](2020)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是我国居民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肿瘤的早期诊断、精准的分期及再分期是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的前提,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状态.随着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分期及再分期、治疗决策和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也得到肯定.本文就PET/CT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应用与进展作简要介绍,以期临床医生更全面地认识PET/CT对结直肠癌的诊疗意义.

王凯瑞[4](2020)在《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研究18F-FDG PET/CT对于未接受任何治疗的胃癌患者,其在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8日至2018年12月24日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临床初诊为胃癌的患者,并于治疗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收集患者相关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生存时间等。根据不同的因素分别进行分组,再对各组患者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中的SUVmax,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例临床初诊为胃癌的患者,经病理学结果证实,胃腺癌6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1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组的SUVmax为18.39±8.85,胃腺癌组的SUVmax为8.31±5.64,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5,P<0.05。胃癌患者术后病理中,Ⅰ期的SUVmax为3.28±1.22,Ⅱ期的SUVmax为13.49±9.68,Ⅲ期的SUVmax为8.03±3.61,Ⅳ期的SUVmax为10.20±1.91,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56,P<0.05。T分期中,T1期的SUVmax为3.37±1.47,T2期的SUVmax为5.25±2.62,T3期的SUVmax为14.63±10.65,T4期的SUVmax为9.14±3.43,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56,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SUVmax>9.0可以作为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8F-FDG PET/CT对于胃癌和原发性胃淋巴瘤的鉴别以及胃癌术后病理分期等方面能够提供可靠的半定量化诊断价值;而且,SUVmax的表达对于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而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栾富娟[5](2020)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特异性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在胃癌中成像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18年2月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胃癌发病率居全国恶性肿瘤第二位,其中男性居第二位,女性居第五位。死亡率居全国恶性肿瘤第三位,其中男性居第三位,女性居第二位。超过80%胃癌患者确诊时疾病已至晚期,预后较差。目前胃癌的基本诊断手段包括胃镜下黏膜活检病理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分别用于胃癌的定性诊断、定位诊断以及治疗前的分期诊断(c TNM)。胃镜下黏膜活检病理学检查是胃癌确诊和治疗的依据,影像学检查中胸腹盆腔增强CT检查是治疗前分期的基本手段。此外,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腹部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等也用于胃癌的诊断及远处转移的评估。现有的内镜及影像技术由于是基于病变形态学的改变为主,有一定的漏诊率及误诊率。众所周知,肿瘤细胞及组织在出现形态学改变之前往往已发生分子生物学改变,因此寻找新的胃癌标志物、开创新型内镜检查技术、探索跨学科前沿领域或将有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近年来分子影像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辟了肿瘤诊断的新视角,可以无创性、实时检测病变组织在细胞甚至分子水平的改变,达到“活体内免疫组化”的效果,它的出现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实现分子显像首先要找到成像靶点,即分子标志物。在许多潜在的分子标志物中,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MMPs是一个包含24种锌依赖的肽链内切酶家族,其主要功能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成分。近年来研究发现MMPs在人类多种恶性实体肿瘤中表达上调,尤以MMP-2研究较多。一项囊括了10项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MMP-2高表达与胃癌患者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位生存期显着相关,MMP-2高表达可能可以作为胃癌预后不良的肿瘤指标。现有的MMP-2检测手段如免疫组织化学法、抗体标记以及蛋白质组学方法可用于检测和跟踪固定细胞或体外酶,但不能提供活细胞中酶的实时信息,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小分子荧光探针成像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无创性快速分析以及活体内实时检测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活体内多种动态过程的可视化和定量研究。探针的荧光性质可以通过其分子结构来调节,这使得设计的探针在与某种酶的相互作用下,其光谱特性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表现出高的信号强度比和高灵敏度。因此,小分子荧光探针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实时检测活体中特异性酶的位置和含量并形成可视化荧光图像,在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合成了MMP-2特异性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并检测了其灵敏度、特异性及细胞毒性。然后,将该探针应用于新鲜胃癌组织的成像。接下来我们将该探针与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孵育,并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的荧光成像。为了评估该探针能否用于活体动物的肿瘤部位荧光成像,我们进一步将该探针通过尾静脉注射至胃癌荷瘤裸鼠体内,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VIS)中观察其荧光成像。本研究完成了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作、胃癌临床标本成像、胃癌细胞成像以及胃癌荷瘤动物模型成像,为小分子荧光探针进一步转化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第一部分MMP-2特异性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灵敏度、特异性和细胞毒性检测目的设计并合成MMP-2特异性小分子荧光探针,并检测其灵敏度、特异性及细胞毒性。方法MMP-2特异性多肽底物(GPL-GVRGY-Pra)分别经过Cu(I)催化“点击”化学反应和酰胺化反应与荧光团FITC-N3和Dabcyl琥珀酰亚胺酯偶联制备得到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将该探针与MMP-2、MMP-2抑制剂以及常见活性酶(Furin、DNase、RNase、BSA)反应并用荧光光谱仪检测其荧光强度以判断探针对MMP-2的特异性;将该探针与不同浓度MMP-2反应并用荧光光谱仪检测其荧光强度以判断其检测MMP-2的灵敏度;采用MTT法检测该探针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细胞毒性。结果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纯化图显示该探针纯度在95%以上,并经高分辨质谱确证;荧光光谱仪检测结果显示探针本身荧光强度微弱,而与MMP-2反应后其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较探针本身荧光强度高出40倍),且该荧光信号可被MMP-2抑制剂阻断;探针与MMP-2反应溶液的荧光强度随着MMP-2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强,其最低检测限达14ng/ml;探针与其他生物酶(Furin、DNase、RNase、BSA)反应后溶液荧光信号的强度微弱。MTT法细胞毒性实验发现该探针浓度在1μM之内时,MGC-803细胞与探针孵育后存活率几乎没有变化,当探针浓度增大至10μM时,其存活率约85%,当探针浓度增大至100μM时,其存活率仍能维持在70%左右。结论本实验设计并合成了MMP-2特异性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该探针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以及低细胞毒性的特点。第二部分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在离体胃癌组织中的成像目的评估第一部分中合成的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能否通过识别MMP-2对离体胃癌组织形成荧光图像。方法将该探针分别与11例新鲜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以及1例胃炎黏膜组织进行反应,通过荧光光谱仪检测各组织标本、组织裂解液的荧光强度,再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组织冰冻切片的荧光强度。结果胃癌组织块与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反应后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以及胃炎组织。而预先加入了MMP-2抑制剂的胃癌及癌旁组织块与探针反应后荧光信号明显减弱。胃癌组织裂解液与探针反应后具有极强的荧光信号,其荧光吸光度是胃炎组织裂解液的5.8-9.0倍,平均7.53±0.77倍;而癌旁组织荧光信号微弱,其荧光吸光度是胃炎组织裂解液的1.0-3.1倍,平均2.07±0.64倍。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第一部分中MMP-2剂量与荧光吸光度的线性关系计算出胃癌组织中活性MMP-2的含量为1.26ng/mg,而癌旁组织中活性MMP-2的含量为0.228ng/mg。胃癌组织块与探针反应后,其冰冻切片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而癌旁组织及胃炎组织切片荧光信号微弱。当组织中MMP-2的活性被抑制后,胃癌及癌旁组织的荧光信号明显减弱。结论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可以通过识别MMP-2对离体胃癌组织形成荧光图像,根据其荧光强度可以鉴别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胃炎组织。第三部分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在人胃癌细胞株MGC-803中的成像目的评估第一部分中合成的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能否通过识别MMP-2对胃癌细胞MGC-803形成荧光图像。方法将浓度为2μM、4μM、8μM的该探针分别与MGC-803细胞孵育,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荧光成像;将浓度为4μM的该探针与人源性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进行孵育作为对照,将相同浓度的该探针以及预先添加了MMP-2抑制剂的探针分别与MGC-803细胞孵育,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荧光成像。结果当探针浓度为2μM时,MGC-803细胞中即可出现明显的荧光信号,且随着探针浓度的增加,荧光信号逐渐增强。GES-1细胞与浓度为4μM的探针孵育后无明显荧光信号,MGC-803细胞与相同浓度的探针孵育后出现明显的荧光信号,而预先加入了MMP-2抑制剂的MGC-803细胞与相同浓度探针孵育后,其荧光信号明显减弱。结论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可以通过识别MMP-2对胃癌细胞MGC-803形成荧光图像。第四部分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在胃癌荷瘤裸鼠中的成像目的评估第一部分中合成的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能否通过识别MMP-2对胃癌荷瘤裸鼠的肿瘤组织成像,并初步评估其对机体的毒性。方法将该探针过通过尾静脉注射至胃癌荷瘤裸鼠体内,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VIS)中进行成像。进一步取出肿瘤组织及重要脏器在IVIS中观察。采集探针组裸鼠血液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胃癌荷瘤裸鼠经尾静脉注射该探针后,在IVIS系统中仅15min肿瘤部位就出现荧光信号,且随着时间推移肿瘤区域荧光信号逐渐增强;离体肿瘤组织在IVIS中荧光信号也明显增强,且该荧光信号可被MMP-2抑制剂阻断。探针组裸鼠血常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计数(RBC)及血小板计数(PLT)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4.88±0.05 vs 5.20±0.04)×1012/L、(612±8.60 vs 657.5±4.95)×109/L。而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探针组裸鼠生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49.66±3.39 vs 34.75±0.64)U/L、(32.27±2.94vs 17.18±0.21)U/L。而碱性磷酸酶(ALP)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总胆红素(TB)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探针组裸鼠血肌酐(Scr)结果与正常裸鼠相比升高(P<0.05),为(55.72±1.80 vs 54.10±0.50)mmol/L。而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可以通过识别MMP-2对胃癌荷瘤裸鼠的肿瘤组织形成荧光图像,该探针可能有一定的肝肾毒性。

李华秀[6](2019)在《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对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约70%患者反应良好,而约30%的患者对新辅助治疗不敏感。目前尚无确切的方法于治疗前准确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本研究拟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的方法于治疗前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入组168例经肠镜取材、临床诊断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并行新辅助治疗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癌胚抗原(CEA)水平、肿瘤部位、临床分期、临床T分期、临床N分期及治疗前CT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学评估肿瘤退缩分级(tumorregression grade,TRG),将所有患者分为疗效反应良好组(TRG0~1)和反应不良组(TRG2~3),再按1:1的比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计量资料。基于增强实质期CT图像手动勾画3D-ROI,利用A.K.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采用lasso降维。同时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筛选具有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价值的独立预测因子,然后采用逻辑回归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及融合各独立预测因子的诺莫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正曲线评价联合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进而再比较影像组学标签和诺莫图模型的诊断效能及诺莫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诊断效能。最后,采用临床决策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标签和诺莫图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68例患者,男106例,女62例,平均年龄55.58±11.52岁,反应良好组66例,反应不良组102例。每位患者各提取了 396个影像组学特征,lasso降维后筛选出三类(6个)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高度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包括1个灰度直方图特征、1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4个游程矩阵特征,并采用Logistic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影像组学标签、升高的CEA(≥3.4ng/mL)和临床T分期(cT4)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独立预测因子。诺莫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881)高于影像组学标签(0.791)(P<0.05),且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校准度(P>0.05)。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95%CI:0.799-0.963)、敏感度为0.906、特异度为0.778、准确度0.838,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17(95%CI:0.715-0.919)、敏感度为0.735、特异度为0.789、准确度0.761。决策曲线证明诺莫图及影像组学标签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升高的CEA(≥3.4ng/mL)、临床T分期(cT4)和CT影像组学标签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的独立预测因素。CT影像组学标签、诺莫图模型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均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可用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且联合预测模型预测效能优于影像组学标签。

文业[7](2014)在《18F-FDG PET/CT联合血清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价值并予以评价。方法对69例临床怀疑复发/转移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做全身18F-FDG PET/CT检查,并在同期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最终诊断进行比较,计算其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评价两种检查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结果69例怀疑复发/转移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47例最终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22例经再次手术并病理报告证实,另25例未行手术但经多种影像学检查证实或随访发现病情恶化甚至死亡),22例术后无复发/转移(未经治疗随访发现病情无变化或明显好转)。在血清CEA水平检测中49例阳性(真阳性40例,假阳性9例),20例阴性(真阴性7例,假阴性13例),其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性为85.1%,特异性为59.1%;在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中45例阳性(真阳性43例,假阳性2例),24例阴性(真阴性20例,假阴性4例),其诊断大肠癌术后转移的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90.9%。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为97.9%,特异性为95.4%。结论18F-FDG PET/CT诊断结直肠癌术后有无复发/转移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较癌胚抗原(CEA)检测高,CEA对PET/CT诊断具有补充作用,两者联合对结直肠癌术后诊断有无复发/转移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杜蕾雯[8](2013)在《18F-FDG PET-CT在胃肠道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胃肠道淋巴瘤是消化系统肿瘤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类型,它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在既往的检查中容易被误诊、漏诊。而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正确的分期决定着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影响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如何准确将胃肠道淋巴瘤与其他类型肿瘤加以区分十分重要。18F-FDG PET-CT扫描问世以来,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特别是在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分期及治疗决策上具有明显优势。既往因为胃肠道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使得PET-CT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针对胃肠道淋巴瘤这一特殊类型的胃肠道肿瘤18F-FDG PET-CT扫描究竟有何应用价值还不甚明确。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扫描在胃肠道淋巴瘤与其他类型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了具有明确病理诊断的35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并且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具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其他类型肿瘤患者40例,分别记录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肿瘤病理类型以及其相应病灶(包括原发病灶、转移淋巴结及治疗后残余病灶)的SUV最大值,将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组在18F-FDG PET-CT检查中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14.66±8.23,胃肠道其他类型肿瘤患者组在18F-FDG PET-CT检查中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7.60±3.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P<0.0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SUVmax平均值为16.73±7.96,其他类型淋巴瘤患者的SUVmax平均值为7.61±4.42,两种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与胃肠道其他类型肿瘤患者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37,P<0.05)。结论18F-FDG PET-CT在鉴别胃肠道淋巴瘤(尤其是大B细胞淋巴瘤)和其他类型肿瘤中有较高的运用价值,可以对后期治疗给出意义重大的指导。

路晓雯,崔新建,刘林祥[9](2010)在《18F-FDG PET/CT显像在结直肠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朱峰,王跃涛,钱作宾,鹿峰,刘德峰[10](2010)在《18F-FDG PET/CT显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分期、术后再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分期、术后再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原发及52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全身PET/CT显像结果。原发灶皆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手术或内窥镜活检术取得病理组织),确诊肿瘤复发、转移的依据为再次手术后病理、胃镜、结直肠镜、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本组随访632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25例原发胃肠道肿瘤患者,PET/CT对肿瘤原发病灶诊断准确率96%(24/25)。PET/CT分期诊断的灵敏度83.3%(10/12),特异度92.3%(12/13),阳性预测值90.9%(10/11),阴性预测值85.7%(12/14),准确度88%(22/25)。PET/CT再分期诊断的灵敏度97.1%(34/35),特异度82.4%(14/17),阳性预测值91.9%(34/37),阴性预测值93.3%(14/15),准确度92.3%(48/52)。治疗方案改变28.6%(22/77)。结论PET/CT能准确、灵敏地检测胃肠道肿瘤原发病灶、转移以及复发病灶,对临床治疗决策有重要影响。18F-FDGPET/CT显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分期、术后再分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二、FDG-PET在消化道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DG-PET在消化道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分析调控Warburg效应的关键基因对消化道肿瘤的影响以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特殊糖代谢Warburg效应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PET/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结直肠癌现状
    2 CT检查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3 MRI检查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4 PET/CT检查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5 PET/MRI检查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应用
        5.1 PET/MRI的发展及优势
        5.2 PET/MRI已广泛用于结直肠癌研究
第三章 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2 仪器和参数
        2.1 PET/MR检查仪器
        2.2 检查参数设置
    3 图像分析
    4 统计学方法
第四章 结果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本文创新点
    1 选题前沿性
    2 学科交叉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18F-FDG PET/CT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与研究
2 18F-FDG PET/CT在结直肠癌分期及再分期中的应用与研究
3 18F-FDG PET/CT在治疗决策和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与研究

(4)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特异性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在胃癌中成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MP-2特异性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灵敏度、特异性和细胞毒性检测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在离体胃癌组织中的成像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在人胃癌细胞株MGC-803 中的成像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在胃癌荷瘤裸鼠中的成像
    实验目的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分子影像学在消化道肿瘤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
致谢

(6)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18F-FDG PET/CT联合血清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仪器和设备
    3.检测方法
    4.质量控制
    5.最终诊断标准
    6.计算方法
    7.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18~F-FDG PET/CT 检查单独应用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
    2.血清 CEA 水平单独应用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
    3.18~F-FDG PET/CT 联合血清 CEA 水平应用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8)18F-FDG PET-CT在胃肠道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各组间具体的病理分型
    3. 各组记录的病灶数统计
    4. 各组记录的SUV平均值统计
附录
讨论
    1. PET-CT的诊断原理
    2. 胃肠道淋巴瘤与其他类型肿瘤的传统鉴别手段
    3. PET-CT在胃肠道淋巴瘤与其他类型肿瘤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4. PET-CT的优势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18F-FDG PET/CT显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分期、术后再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PET/CT检查方法
        1.2.1 仪器和显像剂。
        1.2.2 显像方法。
        1.2.3 图像重建及融合。
        1.2.4 图像分析。
2 结果
    2.1 PET/CT对胃肠道肿瘤原发灶的诊断及分期的价值
    2.2 PET/CT对胃肠道肿瘤术后再分期的价值
    2.3 PET/CT判断胃肠道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与CT平扫的比较
    2.4 PET/CT对胃肠道肿瘤治疗决策的影响
3 讨论
1 1 例PET/CT显像发现恶性病灶, 说明PET/CT有助于检出CEA升高患者的体内恶性病灶[15], 有很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四、FDG-PET在消化道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析调控Warburg效应的关键基因对消化道肿瘤的影响以及分子机制研究[D]. 张馨月.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PET/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张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 吴彩霞,王荣福.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18)
  • [4]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D]. 王凯瑞.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5]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特异性小分子荧光探针Dab-GPLGVRGY-FITC在胃癌中成像的实验研究[D]. 栾富娟. 苏州大学, 2020(06)
  • [6]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研究[D]. 李华秀.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18F-FDG PET/CT联合血清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文业. 宁夏医科大学, 2014(03)
  • [8]18F-FDG PET-CT在胃肠道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 杜蕾雯. 浙江大学, 2013(01)
  • [9]18F-FDG PET/CT显像在结直肠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J]. 路晓雯,崔新建,刘林祥. 齐鲁医学杂志, 2010(04)
  • [10]18F-FDG PET/CT显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分期、术后再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J]. 朱峰,王跃涛,钱作宾,鹿峰,刘德峰. 中国医疗设备, 2010(01)

标签:;  ;  ;  ;  ;  

FDG-PET在胃肠道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