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畜牧部门的职能如何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吴昊彤[2](2021)在《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综合运用数学分析、系统工程方法、模糊数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首先,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现状中的大庆市县区及乡镇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情况、基础设施情况、人员队伍情况、经费保障、畜禽检疫情况及疫病检测情况进行分析,利用SWOT分析方法辨析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并进行组合分析,提出了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为:SO战略得出大庆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了防疫体系的发展,随着动物疫病的不断增加,政府加大对疫病防控资金投入,内部机制的调整与动物疫病监测及其他工作相匹配,加快防疫体系的发展。其次,综合运用层次分析、熵权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主客观权重及隶属度,确定了影响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的序列,即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乡镇防疫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机构与职责设置不明晰;防疫人才不足;乡镇防控资金投入不足;防疫法实施细则不完善。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并结合大庆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1、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引导工作,强化养殖者的防疫意识,从根本上降低畜禽疫病发生和传播;2、完善防疫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庆市基层防疫信息化程度;3、明晰乡镇一级的防疫机构设立和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防疫体系工作顺利开展;5、加大乡镇防疫资金投入;6、完善《动物防疫法》实施细则为防疫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依据。
邓彩霞[3](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吴越[4](2021)在《齐齐哈尔市现代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文丹[5](2020)在《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建设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国家开始推行的基础服务体系市场化取向改革开始,恩施州乡镇畜牧兽医站整体转制,成立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中心人员退出事业,以农村公益性服务组织人员身份,以“以钱养事”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畜牧业健康发展开展服务。在基层兽医机构体制运行过程中,恩施州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一直按照相关改革文件精神,从2006年开始,公益性服务组织性质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总数只减不增,人员实行总量控制,逐年清理。经过多年的实践,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体制问题日益彰显,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政企不分市场化服务虚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人员紧缺及老龄化严重,身份与职能不适应等问题日益突出。恩施州是农业大州,农业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撑产业,在农业生产中,畜牧业综合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8%,占据极其重要地位。在畜牧生产发展中,作为为畜牧业保驾护航的兽医,其机构体制,特别是基层兽医机构体制是否完善,运行是否顺畅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近两年是全国机构改革的重要时期,对基层兽医机构体制现状进行研究意义大,对基层兽医机构体制改革指导作用强。基层兽医机构体制的完善和正常运转,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基层兽医机构是我国兽医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石,基层兽医机构是否完善,关系到防疫、检疫、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养殖先进技术等工作是否能顺利高效开展并取得实效。特别是近年非洲猪瘟疫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完善的基层兽医机构体制对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保证一方安全十分重要。本文阐述了国家机构、乡镇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历程,农业主管部门和基层兽医管理部门是从国家到地方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形成当前兽医管理体制机构。从2003年推行基础服务体系市场化取向改革以后,我国基层兽医机构体制形成了三类体制模式,一是独立站所模式;二是延伸模式,三是“以钱养事”模式,以这三种兽医机构体制为研究讲究对象,对基层兽医机构三种模式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每种兽医机构体制模式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对恩施州兽医机构进行调研、调查、实地走访,分析当前恩施州兽医机构体制存在的问题:基层兽医整体转制为“以钱养事”公益性组织,使乡镇畜牧兽医行政监管缺位;基层兽医机构政企不分,因身份限制,兽医行政管理难以开展;人员力量不足且老龄化严重;资金投入不足,基层基础设备设施落后;基层兽医机构人员无编制、待遇差,难以引进兽医人才。最后,经过对比分析,找出解决恩施基层兽医机构体制问题的方法,为当前恩施州机构改革提供具体思路和合理性建议,进一步使恩施州兽医机构体制更加完善,运行更加顺畅。
曲靖曈[6](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我国农村,产业振兴的最大短板、最大空间都在畜牧业。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内蒙古突泉县作为具体研究区域,对突泉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畜牧业发展主要内容、畜牧业政府规制体现、规制履行中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认为突泉县畜牧业发展要坚持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导向及解决畜牧业发展现实问题的问题导向进行政府规制。要完善政府规制内容,构建协商平等、风险防控充分、维权畅通的市场环境,保障畜牧行业健康发展;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把握市场规律,聚焦重点,制定长期发展政策,走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要以环保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明确政府规制主体责任、提高规制主体能力、加大规制执行力度,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目标要求;要扩大规制合作参与,鼓励市场主体参与规制行为、畅通参与渠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营造政府规制与社会群体规制、行业自我规制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畜牧业长效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有序实施,作为一个长期性工作指南(2018-2050年),乡村振兴战略可为广大农村牧区包含畜牧业在内的各行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在这个背景下对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进行研究,既贴合当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实际,还可为突泉县畜牧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定参考。
陈镔镔[7](2020)在《大部制改革后部门间执法合作研究 ——以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基层权力与分工都更加的具体化和专业化,各类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单一部门很难应对,必须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目前,我国正处于大部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在新的行政体制下,实现政府部门的高效运转,健全跨部门的合作成为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且纵观国际上大部制改革的经验,改革实实在在地减少部门的数量,改善部门之间由于职能交叠不清,而相互推诿的状况,切实减少了行政资源浪费,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然而大部制改革后产生新的部门边界,亦会产生新的政府间关系的矛盾;部门之间的执法关系协调问题被忽视,继而产生新的冲突,导致部门执法合作上问题频发。因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部门执法合作的基本理论出发,以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为例,分析大部制改革前后部门执法合作的转变,并归纳概括出部门执法合作不足的表现,梳理大部制改革对各部门执法合作的状态的影响、对部门执法合作协调机制的影响、对部门执法合作主观意愿的影响。并结合影响部门执法合作的要素进行全面的成因分析,包括合作执法部门文化的缺失、合作执法部门利益博弈的权衡、中庸文化对合作执法理念影响三个内在因素方面,及执法合作部门设置局限性、合作执法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改革的缺失三个外在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治理对策:一是科学整合、细化标准,明确执法部门职责体系。二是融合兼顾、统一标准,优化部门执法合作机制。三是统一规划,灵活模式,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四是目标导向、打破边界,构筑执法合作执法文化体系。本文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研究大部制改革后部门间的执法合作,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研究结论丰富基层执法部门之间执法合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董德洲[8](2020)在《山西省国营农场与地方社会研究(1949-1984)》文中研究表明集体化时代农村农业领域历来为学界所广泛关注,但这类研究多以自下而上的互助合作这一路径进行阐释,研究对象也集中在互助组、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当中,忽视了国营农场这一自上而下,由国家创办并嵌入地方社会的农业企业。本文将国营农场作为研究对象,以山西省为考察范围,通过对农场企业、事业和社区属性的剖析以及对农场扎根地方社会这一过程性考察,进而揭示了集体化时代农场融入地方社会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场社双方在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纠纷与协作、生产生活等层面的诸多实践面向。通过把握实践背后场社关系勾连,特别是场社关系走向中,农场主动性的发挥,以进一步审视农场企业、事业和社区属性在农场扎根地方社会这一过程中,具体职能的发挥及其效用。此外,农场融入地方社会过程中场社间的诸多实践,也是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重要面向和组成部分,这些面向的展示,不仅有利于整体把握农业集体化发展历程,也将丰富集体化时代乡村社会领域的研究图景。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全民所有制国营农场的创办和发展不仅壮大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也示范并带动了集体所有制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场毗邻农村社区这一地缘条件下,场社双方在资源纠纷、协作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互动不断。从山西省国营农场发展实践来看,首先农场依靠其技术、组织等层面的优势,发展成为指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实体,依靠直接示范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职能的发挥,农场直接或间接参与并具体指导基层群众提高技术,发展生产。尽管推广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群众对农场的接受和认同也经历了曲折,但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农业生产变革和农业集体化进程。其次,场社资源纠纷与协作可以看作是农场扎根地方社会过程中,场社关系互动的常态。纠纷展现了农场融入地方社会面临的困难,而纠纷的解决以及场社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协作,则具体反映了农场融入地方社会过程中的主动适应与积极实践。再次,农场通过诸多“办社会”实践,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场办社会事业不仅满足并保障了农场职工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辐射并便利了当地群众,此外也塑造了职工新的生活方式,在塑造与适应的过程中,农场职工也加深了对企业和社区的认同和归属。
雷霆[9](2020)在《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宜阳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重视,畜产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畜牧产业发展、也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020年对于我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强调了保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性、同时要求恢复生猪生产、引导肉类消费结构。然而农村畜产品安全形势不尽人意,时有发生安全事件,给社会和群众带来了很大的损失,面对畜产品安全问题,基层监管部门的不管从意识上还是能力上都承担着巨大压力,农村市场自我调节和政府的日常监管无法满足群众和社会对畜产品安全的要求,农村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监督在弥补市场缺陷、政府监管盲区还处于空白状态。实际上基层政府的监管存在盲区、或者监管低效,并非是不想作为,而是由于监管体系有问题,人员、经费等必要的资源跟不上、监管方式陈旧单一而导致的有心无力,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提高政府的监管效率,分析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环节监管存在的问题,各环节畜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原因,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宜阳县为例,分四个部分对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进行了研究:文章的第一章为绪论,在绪论中主要讲述了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研究的大背景、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了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畜产品安全监管的目的,还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从影响畜产品安全的因素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措施分别进行了文献评述,并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点——从非政府角度进行畜产品的安全监管和加强社会监督;第二章对宜阳县畜牧业和畜产品的现状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宜阳县的概况、宜阳县畜产品监管体系、以及宜阳县畜产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了宜阳县农村畜产品的特点并从畜牧养殖、生产加工和畜产品销售三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揭示了宜阳县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宜阳县畜产品监管体系和宜阳县政府在对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做出的一些应对措施;第三章从监管者——政府、农村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村消费者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新闻媒体等多个角度分析宜阳县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原因;第四章借鉴了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法律制度、监管体制、公众参与等先进经验,对宜阳县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提出了个人的建议,为今后各监管机构开展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邓赟[10](2020)在《基层治理中的监督机制 ——基于咸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有效的监督是基层治理得以实施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传统的单一主体的政府公共管理向多元主体的公共事务治理转变,如何构建有效的监督体制,实现对多元主体公共行为的监督,保障公共事务治理的质量,不仅是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湖北咸安区乡镇事业体制改革、重塑公共服务体制的调查,对地方和基层政府从管理到治理转型过程中监督机制的调整和转型进行研究,探讨多元治理背景下监督体制的重建之道。论文分五章对第三方政府治理的有效监督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本文通过对治理、监督概念进行界定和分析指出从管理到治理转变需要监督体制的转变,在多元治理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监督是实践的难题。其次,介绍咸安乡镇事业单位体制及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总体状况。自2000年开始,湖北咸安区开始探索乡镇机构及事业单位的改革,此项改革随后在湖北全省推行并不少省市推广。咸安改革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办好社会事业,变“养人”为“养事”;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总体思路,对乡镇事业单位职能进行分解、转换和重新定位,并对乡镇站所进行撤并,整体转制,由此重建基层治理体系和乡镇公共服务体系。咸安改革“涉水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被称为“一场强烈的‘政改地震’”,也是20世纪初中国地方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典型。本文力求通过咸安改革的案例分析讨论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及乡镇治理转型中监督机制的转型及其有效性。为此,论文分别从农技、农机、畜牧等服务质量监督机制为案例,进一步深入观察说明在多元化服务和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中如何实现有效的监督。从三项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中可以看到政府将农村居民所需的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分解、公开招标、合同管理,以及将服务质量与项目结果通过受益人签字、政府抽检、和居民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导小组成为考核评价等多方参与和监督,最终才确定是否达到服务的品质要求,从而发挥多主体参与和共同监督,实现对多元化公共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督。从此,可以发现从传统的政府供给到多元供给、传统政府管理到多元治理过程中,公共服务的方式、政府权力运作的方式及民众在监督中的角色和功能均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监督机制的角度来看,多元化公共服务及多元化治理下监督机制开始从传统的单向度自我监督到多元参与尤其是扩大民众参与的互动性监督转变,多元参与也保障了监督的有效性。
二、基层畜牧部门的职能如何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畜牧部门的职能如何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
一、边郡管理系统 |
二、内郡管理系统 |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
一、工类 |
二、矿业类 |
三、商业类 |
第二节 军事类 |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
一、农林类 |
二、水利类 |
第四节 畜牧类 |
第五节 仓储类 |
下编 |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
引用谱录简称 |
参考文献 |
职官索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2)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意义 |
1.1.2 畜牧业成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 |
1.1.3 畜禽防疫体系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1 国内畜禽疫病防疫管理现状 |
1.4.2 国外畜禽疫病防疫管理现状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5.1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状况的分析 |
1.5.2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
1.5.3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的系统评价 |
1.5.4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的发展对策 |
1.5.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现状分析 |
2.1 大庆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
2.2 大庆市畜禽重大疫病发生情况 |
2.3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基本状况 |
2.3.1 大庆市县区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情况 |
2.3.2 乡镇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情况 |
2.3.3 基础设施情况 |
2.3.4 人员队伍情况 |
2.3.5 经费保障情况 |
2.3.6 畜禽检疫情况 |
2.3.7 畜禽疫病检测情况 |
2.4 大庆市畜禽防疫工作的法律依据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
3.1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优势 |
3.2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劣势 |
3.3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机遇 |
3.4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威胁 |
3.4.1 组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4.1 大庆市畜禽防疫体系的系统诊断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4.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2.2 建立判断矩阵 |
4.2.3 构造针对因素层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2.4 评价指标确定 |
4.3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4.4 本章小结 |
5 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运行效果评价 |
5.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的运行效果评价 |
5.2 本章小结 |
6 对策建议 |
6.1 加强宣传,提高养殖者的防疫意识 |
6.2 加强防疫信息化建设 |
6.3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机构体系,明确岗位职责 |
6.4 稳定动物防疫人才队伍,加强与大学研究院所的合作 |
6.5 加大乡镇防疫资金的投入 |
6.6 完善动物防疫法实施细则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灾害情景分析 |
2.1.2 农牧社区 |
2.1.3 社区减灾能力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情景分析理论 |
2.2.2 危机管理理论 |
2.2.3 极值理论 |
2.2.4 复杂系统理论 |
2.3 研究设计 |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
2.3.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
3.2.1 气象致灾因子 |
3.2.2 地质致灾因子 |
3.2.3 生物致灾因子 |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
4.1.3 雪灾区域选择 |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
5.1.1 政府组织 |
5.1.2 社区组织 |
5.1.3 居民个体 |
5.1.4 社会力量 |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
7.1.1 研究结论 |
7.1.2 学术贡献 |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
附录5 |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
(5)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建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国家机构及兽医机构发展历程 |
1.2 目前我国兽医管理体制 |
1.3 兽医及兽医管理机构建设的重要性 |
1.4 基层兽医机构的重要性及现状 |
1.4.1 基层兽医机构的重要性 |
1.4.2 我国基层兽医机构体制现状 |
1.5 恩施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
2 绪论 |
2.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2.1.1 选题的背景 |
2.1.2 选题的意义 |
3 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综合分析法 |
3.2.2 对比分析法 |
3.2.3 实证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恩施州兽医机构基本情况 |
4.1.1 恩施州基本情况 |
4.1.2 恩施州兽医体系建设情况 |
4.1.3 恩施州兽医管理机构工作重点 |
4.1.4 基层兽医机构建设现状 |
4.2 基层兽医机构存在的问题 |
4.2.1 任务重,人员力量不足且结构老龄化 |
4.2.2 学历职称偏低,工资待遇不高 |
4.2.3 部分乡镇中心无阵地 |
4.2.4 乡镇兽医行政监管机构缺位 |
4.2.5 基层兽医机构政企不分 |
4.2.6 多头管理,职责不清 |
4.2.7 基层兽医机构难以引进兽医人才 |
4.3 讨论分析 |
4.3.1 基层兽医机构建设的紧迫性 |
4.3.2 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3 我国基层兽医机构管理模式分析探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建设建议 |
5.1.1 健全基层兽医机构 |
5.1.2 构建基层兽医行政执法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 |
5.1.3 构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
5.1.4 构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 |
5.1.5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6)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乡村振兴 |
2.畜牧业 |
3.政府规制 |
(二)理论基础 |
1.政府规制理论 |
2.外部性理论 |
3.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政府规制履行现状 |
(一)突泉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
(二)突泉县乡村振兴战略中畜牧业发展相关内容 |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体现 |
1.加强政策扶持,扩大畜牧行业规模 |
2.完善技术服务及安全监管,实施质量兴牧战略 |
3.聚焦牧业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落实绿色兴牧理念 |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政府规制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政府规制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
1.市场主体利益保障不到位 |
2.畜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
3.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众多 |
4.环境污染防治不力 |
(二)政府规制履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规制内容片面,保障机制缺乏 |
2.规制目标短视,战略眼光缺乏 |
3.规制执行不力,监管力量薄弱 |
4.规制参与不足,合力尚未形成 |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内其他地区畜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
(一)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经验 |
1.坚持环保标准发展畜牧业 |
2.坚持质量标准发展畜牧业 |
(二)山东省潍坊市畜牧业发展经验 |
1.用好“链”字诀,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行业进步全产业链 |
2.用好“绿”字诀,打造生态产业链条,促进生产模式更新变革 |
3.用好“优”字诀,强调质量标准,加快实现畜牧产品健康优质 |
(三)黑、潍两地经验对突泉县畜牧业发展的启示 |
1.制定绿色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 |
2.建立协调完善的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3.打造持续稳固发展的产业链条 |
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突泉县畜牧业政府规制对策建议 |
(一)完善规制内容,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
1.构建平等的对话协商机制 |
2.完善畜牧业价格风险管控机制 |
3.制定维护合理权益的违约惩处制度 |
(二)加快转型升级,谋划长远规制目标 |
1.把握发展规律,制定长期发展政策 |
2.聚焦发展重点,坚持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
(三)明确规制责任,加强环保及畜品质量安全规制力度 |
1.明确规制主体责任 |
2.提高规制主体能力 |
3.加大规制执行力度 |
(四)引导群防群治,扩大规制合作参与 |
1.鼓励群众参与规制行为 |
2.通畅投诉举报平台 |
3.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大部制改革后部门间执法合作研究 ——以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大部制改革理论研究 |
1.2.2 部门执法合作理论研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大部制改革 |
1.3.2 行政执法 |
1.3.3 牲畜屠宰管理执法部门的职责 |
1.3.4 部门执法合作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1 比较分析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1.4.3 观察法 |
1.4.4 访谈法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6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部制改革后部门间执法合作关系:案例分析 |
2.1 大部制改革下基层执法部门工作职责转变情况调查 |
2.1.1 大部制改革下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部门概况 |
2.1.2 大部制改革下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部门组织结构转变 |
2.1.3 大部制改革下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部门执法情况转变 |
2.2 大部制改革后执法中各部门工作职责分工 |
2.2.1 职责分工初认定 |
2.2.2 基层部门职责分工再认定 |
2.3 大部制改革后执法中各部门对合作执法意识转变 |
2.3.1 组织架构管理分立激发竞争意识 |
2.3.2 组织架构管理统一引导部门协同 |
2.3.3 机构归并催生合作意识 |
2.3.4 机构独立弱化合作意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部制改革后部门合作执法关系的比较分析 |
3.1 合作执法关系强化 |
3.1.1 合作执法协调机制强化职责 |
3.1.2 考核强化协作能力 |
3.2 合作执法关系弱化 |
3.2.1 资源缺乏动摇合作基础 |
3.2.2 业务竞争潜在影响合作意愿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部门间执法合作障碍现状与原因 |
4.1 大部制改革对各部门执法合作的状态的影响 |
4.1.1 部门间执法合作信息共享受限 |
4.1.2 部门间执法合作协调机制不畅 |
4.1.3 部门间执法合作主观意愿表达受阻 |
4.2 执法部门有限合作的内因分析 |
4.2.1 合作执法部门文化的缺失 |
4.2.2 合作执法部门利益博弈的权衡 |
4.2.3 中庸文化对合作执法理念影响 |
4.3 大部制改革后各执法部门有限合作的外因分析 |
4.3.1 执法合作部门设置的局限性 |
4.3.2 执法合作协调机制的不完善 |
4.3.3 部门改革的缺失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善部门间执法合作的对策 |
5.1 科学整合、细化标准,明确执法部门职责体系 |
5.1.1 科学化界定部门职责 |
5.1.2 制度化遏制部门利益 |
5.1.3 标准化推进权力清单制度 |
5.2 融合兼顾、统一标准,优化部门执法合作机制 |
5.2.1 科学化地进行合作机制组织设置 |
5.2.2 搭建标准化沟通协议机制 |
5.3 统一规划,灵活模式,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
5.3.1 统筹信息资源规划 |
5.3.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
5.4 目标导向、打破边界,构筑执法合作执法文化体系 |
5.4.1 以目标导向灌输合作执法文化 |
5.4.2 破边界合作激发合作执法意识 |
5.4.3 以信任协作维系合作执法文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基本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山西省国营农场与地方社会研究(1949-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说明 |
四、研究资料、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国营农场起源、职能及发展概况 |
一、国营农场起源 |
(一)农垦传统 |
(二)苏联模式 |
(三)制度安排 |
二、国营农场类型及其职能 |
(一)国营农场类型 |
(二)国营农场职能 |
三、山西省国营农场发展概况 |
(一)建国前发展概况 |
(二)建国后发展概况 |
第二章 :国营农场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
一、技术需求与输出 |
(一)农业技术需求 |
(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体系的建立 |
二、农场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以良种普及为考察对象 |
(一)良种普及计划及农场角色 |
(二)山西省国营农场良种普及概况 |
三、农场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 |
(一)到场参观、组织座谈 |
(二)试验示范地的建设与指导 |
(三)试验示范人员的培养 |
四、群众反映及推广问题 |
(一)群众反映 |
(二)推广问题 |
第三章 :场社资源纠纷与协作 |
一、场社插花地纠纷及其解决 |
(一)插花地纠纷的产生及后果 |
(二)影响插花地纠纷解决的因素 |
(三)插花地纠纷的解决措施及其影响 |
二、场社协作 |
(一)劳力、技术协作 |
(二)产业联合 |
第四章 :国营农场“办社会”实践 |
一、场办福利及保障事业—以忻定农牧场为例 |
(一)生活设施及部门建设 |
(二)医疗卫生及文化娱乐事业 |
(三)职工子弟就学与就业 |
二、农场职工生活方式及身份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宜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
1、研究方法 |
2、理论工具 |
(四)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创新点 |
1、研究思路、结构安排 |
2、创新点 |
二、宜阳县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 |
(一)宜阳县农村畜产品安全现状 |
1、宜阳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
2、宜阳县农村畜产品的特点 |
(二)宜阳县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 |
1、畜产品养殖环节的风险 |
2、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风险 |
3、畜产品销售环节的风险 |
(三)宜阳县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 |
1、宜阳县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和职责 |
2、宜阳县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现状 |
3、宜阳县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 |
三、宜阳县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监管体系不完善 |
1、监管制度不完善 |
2、乡镇政府缺位 |
(二)农村地区监管力量薄弱 |
1、乡镇检疫分站人员不足 |
2、畜产品安全监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
3、农村乡镇检疫站基础设施薄弱 |
4、经费投入不足 |
(三)农村畜产品经营者自我监管的缺失 |
1、农村畜产品经营者安全意识淡薄 |
2、农村畜产品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 |
(四)农村消费者参与的缺失 |
1、农村消费群体安全意识淡薄 |
2、农村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
3、信息不对称 |
(五)农村非政府组织力量真空 |
四、对策与建议 |
(一)典型国家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经验 |
1、美国 |
2、日本 |
(二)我国畜产品安全监管的政策与建议 |
1、完善畜产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
2、优化监管机构 |
3、加强队伍建设 |
4、落实畜产品经营者主体责任 |
5、提高农村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
6、培育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畜产品安全的作用 |
7、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研究报告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外文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层治理中的监督机制 ——基于咸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意义 |
(三) 考察样本 |
二、文献综述 |
(一) 治理理念 |
(二) 监督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从“养人”到“养事”:咸安改革 |
一、“养人”模式的时代背景 |
(一) 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 |
(二) 政府主导的给与服务 |
二、市场化服务:“养事”机制的起兴 |
(一) 功能定位:政府部门权责划分 |
(二) 组织重建:乡镇公共服务体系 |
第三章 购买服务的监督:定价、招标与规程 |
一、政府购买服务的定价 |
二、购买服务的流程与规范 |
(一)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 |
(二)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服务形式 |
(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运作方式 |
第四章 服务质量监督:机制与过程 |
一、服务质量监督的主体 |
(一) 各主体的功能 |
(二) 各主体的责任 |
二、服务质量监督的规程 |
(一) 服务质量监督标椎 |
(二) 服务质量监督过程 |
三、服务监督中民众参与 |
第五章 公共治理的监督之道 |
一、购买服务的实践绩效 |
二、从管理到治理:监督机制的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层畜牧部门的职能如何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大庆市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D]. 吴昊彤.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3]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4]齐齐哈尔市现代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评价研究[D]. 吴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5]恩施州基层兽医机构建设与思考[D]. 郭文丹. 西南大学, 2020(05)
- [6]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研究[D]. 曲靖曈.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大部制改革后部门间执法合作研究 ——以A市B区牲畜屠宰管理执法为例[D]. 陈镔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山西省国营农场与地方社会研究(1949-1984)[D]. 董德洲. 山西大学, 2020(01)
- [9]农村畜产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宜阳县为例[D]. 雷霆.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基层治理中的监督机制 ——基于咸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调查[D]. 邓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