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航运梯级枢纽机械零件使用探讨

连江航运梯级枢纽机械零件使用探讨

一、连江航运梯级枢纽机械零件使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黄腾飞[1](2018)在《福建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我国开展的以国防科技、工业、交通为主要内容的,以备战和调整工业布局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即为三线建设。它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布局、国防建设都有重大的影响。三线有大小三线之分,福建小三线建设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福建小三线建设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1964年三线建设的决策到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考究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详细梳理福建小三线的建设历程,对福建小三线的职工的生活、心态进行考察分析。最后,力图对福建小三线建设进行考量,探究福建小三线建设的特殊性,成效和偏差,以此,为福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借鉴。

支远昊[2](2016)在《綦江航运综合开发运量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依托綦江航运综合开发项目,选择从运输关系的新角度出发,运用图论建立綦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模型;再运用Matlab软件建立基于遗传算法原理的优化系统,对交通网络进行优化分析,并得到满足经济性、时效性、安全性等要求的路线方案,从而得到最优的货运分配比重;并运用指数平滑法预测总运量,结合已有的最优分配比重,计算綦江航道未来运量。将所得结果与传统预测方法的运量相比较。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简要总结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对其优劣势进行分析,归纳出评价运输方式的各项因素。(2)以广义费用作为评价运输网络的统一标准,使运输选择的各项评价因素以量化的方式表达,将抽象的关系具体化,便于科学、客观地评价运输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构造广义费用公式。(3)结合綦江交通运输网络实际状况,建立基于遗传算法原理的优化模型,设计针对性的初始化、选择、遗传算子。最终实现对綦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优化分析,并得到相应优化路线及对应运输方案。(4)运用时间序列法——指数平滑法预测綦江年货运总量,并结合优化系统的优化结果,分析计算綦江地区水运量的年分配值,作为预测结果。并将预测结果与《綦江航运开发运量预测报告》的结果相比较,分析算法的有效性。

仲丹丹[3](2016)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世界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到20世纪60年代即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时期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与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的互动中实现的。在中国,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融合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在很短时间内成为部分先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之一的。文化产业园区作为这种融合的产物之一,成为非常具有活力与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而其中通过对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再利用的项目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那么,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在我国典型城市的发展概况是怎样的?文化产业的原初特性使其在空间集聚过程中对宏观地理和微观载体有何特殊要求?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变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进程、市场规律作为中国工业用地更新的基本构成对这种结合发展的模式有怎样的作用力?认真回答这三个问题是研究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基本前提。基于以上动机,本研究以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特性以及中国工业用地的更新特征为切入点,以我国8个代表性城市的具体项目为基本研究范围,结合对既有现状的理解建立全观的研究架构,从经济学的视角针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进行析论,讨论这两种事物结合之基础、发展之根本推力,并试图创造一种解释上不致发生矛盾的、按不同保护再利用主体推动这种结合的不同过程对既有相关项目的分类,阐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城市产业升级相结合的真正的、应然的内在动力及外在表现,进而为如何实现城市中心区存量土地盘活、产业结构调整与历史文化延续的整合,如何更好地从政策及发展策略上推进这一过程提供有限的理论参考。

刘园园[4](2016)在《船闸作业优化研究 ——以清远水利枢纽船闸为例》文中指出船闸是内河航运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对提高船舶运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内河运输业的日益增长,船闸系统的运行效率成为了制约内河航运的瓶颈之一,提高船闸的调度效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内河运输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文为了研究船闸作业的效率,分别从系统流程及系统评估指标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分析,把船闸作业优化问题划分为闸室排布问题及队列调度选择问题,分别建立最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清远水利船闸系统的数据进行实例验证。为了保证船舶过闸的安全性,本文对船舶进行分类,每一类船舶作为一个队列,对于不同队列的船舶按照队列进行调度。在闸室排布面积利用率最优化问题上,本文提出了基于船舶宽度优先的闸室列向排布算法,在同一个队列中,按照优先级、到达时间进行排序,排在队列前面的船舶在同一队列中优先得到服务,以此保证过闸的公平性原则。把闸室的长度方向称之为列,在闸室摆放同一列时,优先把宽度较大的船舶安排在闸室的前面。实验结果显示,与BL算法、最低水平线算法、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求解闸室模型相比,本文的模型闸室利用率较高,最稳定。在队列调度选择最优化问题上,本文研究了基于船闸信息系统平台下的船闸调度优化问题,在船舶动态监控系统的辅助下可获得未来T期内船舶到闸的数据,把船闸的调度问题建模为分组调度优化问题。船闸的调度作业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追求系统的整体性能最大化,本文基于船舶动态数据,在制定当前闸期的调度方案时,通过枚举未来T期内所有可能的调度方案得到局部最优解,以此作为系统的调度方案。本文结合清远水利枢纽船闸系统,以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其分析闸室利用率和调度作业方面,根据清远水利枢纽船闸的过往船舶类型将船舶划分为三个分组,通过清远水利枢纽船闸实例验证基于局部枚举的船闸调度模型,实验结果显示,系统的加权平均等待时间及系统公平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优化。

邓延洁[5](2016)在《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外贸进出口日益增多,长江干线集装箱的运输需求越来越大。由于目前缺乏对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需求的合理判断和统一规划,导致长江集装箱运输在运输组织、港口建设等方面还难以适应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的需求预测、航线配置、组织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优化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以及港口航运企业在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本文综合运用数学分析、系统分析与规划、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系统分析长江流域当前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对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以外贸集装箱预测为基础的多因素多阶段相关系数预测方法,对长江干线上、中、下游干线水路集装箱运输量进行预测。其次,提出以运输系统总成本最低为目标的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优化模型,并提出包含组织运输子系统和港口子系统优化的多阶段系统优化方法,基于集装箱运输需求预测结果,得出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的优化方案。再次,结合优化方案和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实际情况,使用eM-Plant仿真软件搭建仿真模型,对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优化方案进行仿真评价。最后,针对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各项问题的分析和优化结果,提出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定位、发展目标,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港口的功能定位、发展模式,并为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发展提出措施建议。

刘文疆[6](2015)在《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物流行业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被业内人士看好,成为了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传统物流行业主要包括运输和仓储管理两方面的服务,现代物流行业已经逐渐超脱于这个领域,形成了新的管理体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物流行业网络化、集成化、系统化以及综合化的转变,物流行业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物流行业为第三产业的利润贡献越来越多。水运物流所采用的货物运输方式为水运,水运物流中货物的装卸、运输和中转通常是在各大港口完成。水运的运输范围较为广泛,因而可以很好的衔接起道路运输物流和航空运输物流,实现物流的国际化。云南省的地理环境为境内的水运物流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发展省内的水运物流可以切实提高云南省的经济开放水平,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另外,云南省本身与东南亚多个国家相邻,水运物理的发展也间接的推动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本文从水运物流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与水运物流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入手,对云南省的水运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当前水运物流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接着对制约水运物流的几大环境要素(区域、经济、政策)加以研究,指出水运物流在发展中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和现阶段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其次,本文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数据,综合过去的水运物流总量、各大主要运输通道中水运物流的物流量以及不同种类的水运物流量数据资料,利用统计学原理,对云南省以后十年的水运物流发展趋势加以预测。最后,笔者从物流的发展的各个角度对云南省水运物流的发展战略加以研究,在发展战略的保障规划中综合考虑了水运物流航道网络、物流信息系统以及物理节点等多方面因素,旨在探索出一条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水运物流发展战略,为当地水运物流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吴卫[7](2014)在《福建小水电的第一次建设高潮(1949-1965)》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比较全面地梳理了1949年至1965年期间福建省小水电第一次建设高潮前后的相关着述和文献资料,并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环境学、农学、林学、水电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福建小水电第一次建设高潮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过程特征以及对当时福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短短17年间,一大批小水电在全省各地建成并广泛服务于农村的生产生活,不仅深刻改变了福建农村的社会经济面貌,而且促成了福建小水电南北两个发展中心并立局面的确立。这场小水电建设高潮还令福建的小水电从此跻身全国领先的行列,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在研究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有三个重点必须明确。首先,必须重视民国时期福建水电事业的历史贡献,作为福建小水电事业的先驱者,它为当时福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不可磨灭,其留下的水电站、水文勘测资料、技术经验、人才队伍以及管理模式等等,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次,必须明确这场小水电建设高潮是由三个发展阶段组成的有机整体。第一阶段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这段时期,以小水电的复苏和准备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处于“大跃进”时期,以小水电的普及和推广为主要特征。第三阶段,即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小水电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为主要特征;最后,必须认识到这一时期福建小水电的成就和教训也证明了小水电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自建、自有、自管的兴办方针,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予以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许东风[8](2012)在《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工业遗产的大规模出现和大规模被破坏使得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成为新的热门课题。本文以我国着名老工业城市重庆为研究对象,从文化遗产学、历史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探讨构建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及实践方法,希冀能指导重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近现代工业兴起与发展对重庆的崛起有重大意义,见证重庆工业进程的工业遗产是重庆城市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资源。重庆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在全国具有独特性,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工业遗产在全国工业遗产类型中具有典型性,重庆工业遗产较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工业发展整个脉络,而且山地工业遗产是全国工业遗产的特殊类型。整体性保护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指导思想。工业生产的程序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决定了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工业遗产基本保护理论框架是以技术价值为核心、以文化价值为基础,建立工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五层次保护体系,提出实施保护的七个步骤和程序。建立从整体到局部递进式的评价方法,即从工业城市—典型企业—建筑遗产逐层评价,反映城市工业发展的整体特征。首次提出重庆市六十处工业遗产登录保护建议名单,确定工业历史风貌区和工业历史建筑的位置和保护范围。强调了保护专项规划对整体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老工业区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通过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整体统筹的意义,强调保护要素和要求纳入城市控制详细规划是落实保护的关键。利用既要服从保护,也要与老工业区更新整体规划,采取政府主导实施、启动工业遗产利用的项目、优先改善环境、多功能混合、小规模渐进式实施等策略。工业遗产再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工业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结合,使工业遗产融入城市功能系统中得到有效保护。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将整体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老工业区的复兴,增强工业城市的特色和促进工业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型。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①填补了重庆市工业遗产系统理论研究的不足。首次调查摸清工业遗存现状分布,构建从整体到局部的评价城市工业遗产的方法,提出六十处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纳入名城保护制度和城市规划保护体系。②建立重庆地方工业遗产基本理论框架。目前重庆还没有完整的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体系,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思路、理论导则、工作机制和操作程序,保护措施和方法针对本地工业遗产的实际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可实施性。③提出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对工业城市振兴意义重大的观点。论述整体性保护工业遗产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工业遗产技术价值的独特性,详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规划编制的方法和要点,指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必须与老工业地区的更新整体规划。

周学红[9](2012)在《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类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深度都在随之不断拓展和延伸。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是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中,在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综合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以水环境为介质,重点研究流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及其相互耦合关系,构建流域“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流域本身是一个水文概念,在流域人居环境研究体系中,流域已经超出了地理水文意义,由自然封闭的区域转化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开放复合的区域,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的人居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人居环境科学是指以河流(水系)的集水区域为边界或范围,以该区域人类聚居(包括村庄、乡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构建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着重探讨人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文在文献法、调查法等常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人居环境科学融贯的综合研究法,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水资源节约型、人居环境友好型”两型型流域人居建设的总体目标,运用类型学研究方法归纳出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核心内容—流域统筹,在借鉴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框架。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以嘉陵江流域为实践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考证法对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演化过程进行了纵向研究。针对嘉陵江流域全江渠化及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的典型特征,论文在对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发展演化的特点分析基础上,重点从流域人居环境区域发展统筹、空间结构及城乡统筹、文化旅游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及管理统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为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流域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在现状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特征分析入手,研究了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对人类聚居选址的影响,归纳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山水一体”的形态构成要素。在对嘉陵江流域城镇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流域人类系统聚居演变过程,以区域规划研究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的不同模式,建构了流域区域统筹格局。流域空间统筹是流域综合发展的基础,是以流域城镇空间发展为载体,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流域为发展轴,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居空间地域综合体。论文在总结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进的一般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针对嘉陵江流域传统人居环境结构要素演变的不同类型特征,分析了规划调控的不同模式。在流域文化体系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流域文化及文化体系进行了界定,针对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类及资源评价,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旅游统筹开发策略并指出,流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即呈饱和状态,代之内部的振荡与冲突,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因素的融入,这一孤立的社会系统便会趋于停滞、内耗,甚至灭亡。流域作为一个自然—人类复合系统,自然属性的系统性决定资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守流域系统原则。在水资源开发与统筹管理部分,基于流域内部水资源的整体性及关联性特征,论文指出,流域水资源应在充分考虑局部人居环境建设特征及整个流域的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统筹开发,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通过对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评价与供需分析,提出了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与思路,并从流域灌溉与供水、航运开发及水电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规划思路。流域生态环境统筹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问题分析入手,针对嘉陵江流域含泥沙量多、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工业和城镇生活对江河水质造成的污染较大、流域原生植被残存面积不多、森林覆盖率低等问题,研究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地表环境与水土保持、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流域防洪、河道的生态整治、节水问题及流域水资源开发,提出了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明确了流域干流范围内水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提出了节水减污策略,推进流域内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强调了通过对行洪区的有效管理来减少损失的防洪策略并提出了梯级开发的环境保护思路与措施。结论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验证并构建的有关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的部分理论框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指出由于研究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及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有关流域人居环境研究范式的建立尚需进一步完善。

卢伟[10](2011)在《粤北岩溶地基通航枢纽加固现场监测及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架桥石枢纽位于广东英德市浛洸镇,建成于1971年,上距黄茅峡航运枢纽16.4km,其船闸位于枢纽大坝上游右侧,地处地质结构复杂的石灰岩(喀斯特)地区,枢纽坝址溶洞、溶槽发育。由于枢纽年久失修,岩溶发育导致冲刷、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对枢纽形成安全隐患。针对此类典型的粤北岩溶问题,采取了闸室墙外侧加挂砼墙、闸墙固结灌浆,溶洞填充灌浆等一系列的加固方法。为分析验证此类针对岩溶地基及其上部通航枢纽新的加固方法的可行性,通过施工前的理论分析,施工时的现场监测,施工后的监测数据测试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系统综述粤北地区岩溶的发育机理、特征、危害、相关勘探方法以及研究现状。2.结合现场工程实践,对架桥石加固施工工序和方法进行总结,研究监测的范围,内容、方法,提出现场监测方案。3.研究现场监测施工中埋设的混凝土应变计和钢筋应力计等仪器的布设,对监测的数据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指导现场施工。4.用ANSYS软件建立架桥石船闸的数值模型,并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分析加固施工前后闸墙应力变化情况,并计算在最不利组合下枢纽的安全性。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在对现场监测监测成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得出经过闸室墙外挂砼和溶洞地基固结灌浆处理后,原闸墙内的应变值、轴力值以及竖向位移值都趋于或者达到稳定状态,整个通航枢纽上部回到安全受力状态,表明这种针对位于岩溶地基上老旧通航枢纽的加固方法切实有效,值得推广;数值模型所得位移和应力值与原型观测值较为吻合,证明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岩溶地基上通航枢纽的受力和沉降状态,用模型计算加固后的枢纽在运行期最不利荷载组合下所得应力值和沉降值都在安全容许范围内。

二、连江航运梯级枢纽机械零件使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江航运梯级枢纽机械零件使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相关学术史回顾
    二、论文选题之缘由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三线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三线建设原因
        (一) 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
        (二) 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第二节 三线决策过程
        (一) 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二) 福建小三线建设指导方针的确立
    第三节 福建进行三线建设的客观条件
        (一) 生产条件
        (二) 工业基础
第二章 福建小三线建设历程
    第一节 小三线的部署
        (一) 领导机构的成立
        (二) 勘测选址
        (三) 劳动力的投入
    第二节 福建小三线建设起伏
        (一) 艰苦创业(1965.5-1966.11)
        (二) 步履艰难(1966.12-1969.3)
        (三) 热火朝天(1969.3-1972.12)
        (四) 犹豫彷徨(1973.1-1978.12)
第三章 福建小三线职工考察
    第一节 小三线的民生问题
        (一) 后勤保障
        (二) 卫生医疗
        (三) 子女教育
    第二节 迁厂动员下的职工心态分析
        (一) 革命狂热型
        (二) 利益驱动型
        (三) 拱手听命型
        (四) 迫不得已型
第四章 福建小三线考量
    第一节 福建小三线的特殊性
        (一) 后方建设起步早
        (二) 二三线区分不明显
        (三) 思想戒备高
        (四) 备战经验丰富
    第二节 福建小三线取得成效
        (一) 改善福建经济布局
        (二) 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
        (三) 培育了一批人才
    第三节 福建小三线的偏差
        (一) 选址缺乏科学性
        (二) 夸大主观能动性
        (三) 生活保障脱节
    第四节 启示
附录一: 1964年福建省行政区划
附录二: 内迁福建小三线企业名称
附录三: 福建小三线军工厂厂名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綦江航运综合开发运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运输方式简介
        1.2.2 运量预测的研究现状
        1.2.3 遗传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综述及问题分析
    2.1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简介及现在存在的问题
    2.2 各运输方式优劣分析
    2.3 综合运输评价体系
        2.3.1 运输绩效评价基本原则
        2.3.2 综合运输评价模型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输网络中的广义费用
    3.1 广义费用的引入
        3.1.1 费用的定义
        3.1.2 运输网络广义费用的构成要素
        3.1.3 广义费用中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3.1.4 广义费用在运输模型中的应用
    3.2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模型
        3.2.1 网络分析概念与基础
        3.2.2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分析
        3.2.3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模型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综合运输网络优化分析
    4.1 遗传算法的概念和原理
        4.1.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4.1.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4.1.3 遗传算法的应用步骤
        4.1.4 遗传算法的运算流程
        4.1.5 遗传算法的优点
    4.2 广义费用最小条件下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优化
        4.2.1 综合运输网络模型的目标函数
        4.2.2 确定遗传算法的解的编码与译码
        4.2.3 确定遗传算法的初始群体
        4.2.4 适应度评价及选择复制算子
        4.2.5 确定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规则
        4.2.6 群体更新规则
        4.2.7 最优运输方案产生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綦江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分析
    5.1 綦江交通网络模型
    5.2 綦江运输网络优化分析及水路运量预测
        5.2.1 各运输方式弧值矩阵D
        5.2.2 基于遗传算法的运输方案优化流程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运量预测
    6.1 预测方法简介
        6.1.1 指数平滑法概述
        6.1.2 指数平滑法计算过程
    6.2 綦江水运量预测
        6.2.1 綦江历史货运总量统计
        6.2.2 指数平滑法预测綦江货运总量
        6.2.3 水运量分配值计算
        6.2.4 其他方法预测綦江水运量
        6.2.5 各预测方法的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3)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1.1.1 研究动机
        1.1.1.1 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加速与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滞后
        1.1.1.2 产业经济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关联性的研究不足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的交叉研究
        1.2.2 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研究
        1.2.3 中国工业用地更新相关研究
    1.3 研究架构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架构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与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成果
        1.4.2 论文创新点
        1.4.2.1 系统的调查研究
        1.4.2.2 理论方法创新
        1.4.2.3 对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结合动因的研究
第二章 文化产业介入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发展概况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范畴界定
        2.2.1 工业遗产
        2.2.1.1 类型范围
        2.2.1.2 时期范围
        2.2.2 文化产业
        2.2.2.1 国外的界定
        2.2.2.2 国内的界定
    2.3 调研地点的选择
        2.3.1 参考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程度
        2.3.2 考虑调研地点地域分布广度
    2.4 各地概况
        2.4.1 北京——现代工业遗存在世界城市
        2.4.1.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1.2 项目特点
        2.4.2 上海——近代工业遗存与海派文化的融合
        2.4.2.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2.2 项目特点
        2.4.3 广州——行业集聚鲜明的产业园模式
        2.4.3.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3.2 项目特点
        2.4.4 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对有限文化经济资源的竞争
        2.4.4.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4.2 项目特点
        2.4.5 重庆——工业形象与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载体要求的背离
        2.4.5.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5.2 项目特点
        2.4.6 青岛——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集中在城市更新重点区域
        2.4.6.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6.2 项目特点
        2.4.7 西安——工业遗产在世界文明古都
        2.4.7.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7.2 项目特点
        2.4.8 福州——工业遗产在“侨乡”
        2.4.8.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8.2 项目特点
第三章 文化产业选择工业遗产作为空间载体的动因分析
    3.1 引言
    3.2 文化生产的城市选择
        3.2.1 文化生产选择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
        3.2.2 文化生产的地理集中是自我强化的——以天津、北京为例
        3.2.3 推动文化产业落脚工业遗产的城市政策——以北京、上海、福州为例
    3.3 文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3.3.1 工业历史地段的地理区位优势
        3.3.2 工业历史地段的建筑密度优势
        3.3.3 工业历史地段的产业氛围优势
    3.4 文化生产的建筑空间要求
        3.4.1 工业遗产较低的使用成本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3.4.2 工业遗产的空间形态特征符合文化产业的使用要求
        3.4.3 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满足文化产业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3.5 策略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应纳入存量规划体系
        3.5.1 存量规划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产生的影响
        3.5.1.1 深圳
        3.5.1.2 上海
        3.5.1.3 北京
        3.5.2 存量规划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3.5.2.1 符合城市存量规划的发展目标
        3.5.2.2 从制度设计角度思考保护再利用模式
第四章 工业遗产选择文化产业作为再利用模式的动因分析
    4.1 引言
    4.2 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影响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北京、上海为例
        4.2.1 理论构建
        4.2.1.1 划拨工业用地取得期(1954~1988)
        4.2.1.2 划拨工业用地价值凸显期(1988~1998)
        4.2.1.3 划拨工业用地解冻探索期 (1998~2008)
        4.2.1.4 划拨工业用地再利用主动结合产业调整的新时期(2008~)
        4.2.2 策略探讨
    4.3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中国纺织工业格局中的“上、青、天”为例
        4.3.1 概念界定
        4.3.1.1 传统工业
        4.3.1.2 “上、青、天”
        4.3.2 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作用机制
        4.3.2.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作用——释放有形资源
        4.3.2.2 地方行业转型升级作用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路径
        4.3.3 行业企业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认知路径及策略探讨
        4.3.3.1 行业企业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认知路径
        4.3.3.2 对有形资源的价值认知阶段
        4.3.3.3 策略探讨
    4.4 市场规律作用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青岛为例
        4.4.1 理论构建
        4.4.1.1 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模式选择机制
        4.4.1.2 市场规律作用下的投入差异
        4.4.2 策略探讨
第五章 按保护再利用主体作用过程分类的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原址工业企业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2.1 形成动因
        5.2.1.1 城市产业升级宏观作用分析
        5.2.1.2 企业产业升级微观作用过程
        5.2.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2.2.1 保护特点
        5.2.2.2 再利用特点
        5.2.3 认知意义
    5.3 高校带动下的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协同发展
        5.3.1 形成动因
        5.3.1.1 工业遗产位置靠近高校
        5.3.1.2 高校改、扩建用地需求
        5.3.1.3 高校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5.3.1.4 高校建筑空间特征新需求
        5.3.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3.2.1 多出现在“新一线城市”
        5.3.2.2 再利用主体多为艺术、设计类院校师生
        5.3.2.3 保护再利用顺序倒置
        5.3.3 策略建议
        5.3.3.1 关注工业遗产周边的高校文化资源
        5.3.3.2 高校改、扩建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相结合
        5.3.3.3 高校文化产业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相结合
        5.3.3.4 探求符合高校建筑空间特征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策略
        5.3.4 认知意义
    5.4 城市经营理念主导的保护再利用模式
        5.4.1 多重作用分析
        5.4.1.1 大遗址区保护
        5.4.1.2 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手段
        5.4.1.3 大旅游理念
        5.4.2 认知意义
    5.5 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5.1 商务办公产业园开发
        5.5.1.1 形成动因
        5.5.1.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5.2 综合性地产开发
        5.5.2.1 形成动因
        5.5.2.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5.3 认知意义
    5.6 文化发展类公司主导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6.1 形成动因
        5.6.1.1 建筑改造加建限制少
        5.6.1.2 地方性的产业园扶植政策
        5.6.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6.3 认知意义
    5.7 政府全面掌控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7.1 形成动因
        5.7.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7.3 认知意义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观点结论
    6.2 展望
附录一 调研项目溯源
附录二 《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
附录三 《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厅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
附录四 天津市政府《天拖地块(公建)产业规划布局的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文章
    专(译)着
    论文集
    学位论文
    报纸文章
    报告
    网络资源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船闸作业优化研究 ——以清远水利枢纽船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闸室排布优化研究
        1.3.2 船闸调度优化研究
        1.3.3 船闸信息系统研究
    1.4 技术路线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船闸系统运作管理
    2.1 船舶系统流程
        2.1.1 一般船闸运作管理
        2.1.2 清远水利枢纽船闸运作管理
    2.2 船舶类型划分
    2.3 过闸时间计算方式
    2.4 船闸系统调度评价指标
        2.4.1 吞吐率指标
        2.4.2 服务公平性指标
        2.4.3 等待时间指标
        2.4.4 闸室利用率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闸室排布模型
    3.1 问题描述
    3.2 数据分析
        3.2.1 闸室尺寸
        3.2.2 船舶特征分析
    3.3 常见的闸室排布算法
        3.3.1 BL算法
        3.3.2 最低水平线算法
        3.3.3 遗传算法求解闸室排布模型
        3.3.4 模拟退火算法求解闸室排布模型
    3.4 基于船舶宽度优先的闸室列向排布模型
        3.4.1 模型的限制条件
        3.4.2 模型流程
        3.4.3 算法实例分析
    3.5 实验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局部枚举的船闸调度策略
    4.1 船闸调度问题描述
    4.2 船闸信息系统平台
    4.3 常见的船舶队列调度算法
        4.3.1 基于FIFO的调度算法
        4.3.2 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算法
        4.3.3 基于轮询的调度算法
    4.4 局部枚举的船闸调度策略
        4.4.1 模型评估指标
        4.4.2 船闸调度流程建模
        4.4.3 局部枚举的调度优化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船闸调度模型实例验证
    5.1 北江航运(清远段)水运现状
    5.2 船闸系统参数统计
        5.2.1 过闸船舶类型分布
        5.2.2 单个调度周期用时统计
        5.2.3 船舶队列的产生
    5.3 调度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5.3.1 调度仿真
        5.3.2 不同调度模型之间的比较
        5.3.3 不同枚举周期的性能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长江集装箱运输系统研究
        1.2.2 国外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研究
        1.2.3 集装箱运输需求预测方法
        1.2.4 集装箱运输系统仿真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环境与现状分析
    2.1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现状
        2.1.1 产业布局分析
        2.1.2 对外贸易分析
        2.1.3 国内贸易分析
    2.2 长江流域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现状
        2.2.1 长江流域公路建设
        2.2.2 长江流域铁路建设
        2.2.3 长江流域水路建设
        2.2.4 长江流域物流体系建设
    2.3 长江流域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2.3.1 集装箱港口体系
        2.3.2 集装箱运输船型
        2.3.3 集装箱运输航线
    2.4 长江流域集装箱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3章 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需求预测研究
    3.1 多因素多阶段相关系数预测方法
        3.1.1 集装箱运输需求相关概念
        3.1.2 集装箱生成机制分析
        3.1.3 运输需求预测方法
    3.2 外贸集装箱运输生成量影响因素分析
        3.2.1 外贸发展进出口额
        3.2.2 长江口岸水路进出口比例
        3.2.3 运输货物构成及适箱货比例
        3.2.4 外贸重箱比例
        3.2.5 相关参数预测
    3.3 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量预测
        3.3.1 外贸集装箱运输量预测
        3.3.2 内贸集装箱运输量预测
        3.3.3 集装箱运输总量预测
第4章 多阶段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优化研究
    4.1 多阶段系统优化方法建立
        4.1.1 系统与系统分析理论
        4.1.2 系统功能结构分析
        4.1.3 优化模型的初步建立
        4.1.4 多阶段系统优化方法
    4.2 运输组织子系统优化
        4.2.1 方案设立和优化思路
        4.2.2 方案主要参数和指标
        4.2.3 第一层航段船型优化
        4.2.4 第二层组织方式优化
    4.3 集装箱港口子系统优化
        4.3.1 方案设立和优化思路
        4.3.2 优化模型的建立
        4.3.3 主要参数计算
        4.3.4 优化模型求解
    4.4 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优化结论
        4.4.1 集装箱运输组织方式推荐方案
        4.4.2 港口通过能力推荐方案
第5章 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仿真评价研究
    5.1 长江集装箱运输系统仿真建模方法
        5.1.1 系统仿真的必要性
        5.1.2 仿真建模方法及软件
        5.1.3 长江集装箱运输系统结构分析
        5.1.4 系统运行逻辑设计
    5.2 仿真模型结构模块建立
        5.2.1 集装箱货源生成模块
        5.2.2 港口航线航班资源模块
        5.2.3 港口装卸模块
        5.2.4 集装箱运输系统统计模块
        5.2.5 模型相关参数设置
    5.3 优化结果仿真评价
        5.3.1 泊位利用率
        5.3.2 港口吞吐量及堆场集装箱量
        5.3.3 港口配船及船舶载箱率
        5.3.4 主要航道交通流量
第6章 长江干线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措施建议
    6.1 长江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目标
        6.1.1 长江水路集装箱运输的作用和地位
        6.1.2 发展长江水路集装箱运输的基本思路
        6.1.3 长江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目标
    6.2 长江水路集装箱港口功能定位
        6.2.1 长江上游地区港口
        6.2.2 长江中游地区港口
        6.2.3 长江下游地区港口
    6.3 长江水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模式
        6.3.1 港口集装箱码头
        6.3.2 集装箱船
        6.3.3 集装箱运输组织
    6.4 促进长江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建议
        6.4.1 做好集装箱运输发展规划
        6.4.2 加快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6.4.3 加强集装箱运输管理
        6.4.4 鼓励集装箱运输规模化经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6)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云南水运物流启示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2.1 云南省水运物流市场发展现状
        2.1.1 物流市场总量
        2.1.2 分货类物流市场
        2.1.3 物流市场主体发展现状
    2.2 云南省水运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2.2.1 航道现状
        2.2.2 港口现状
        2.2.3 船舶现状
        2.2.4 信息化建设及支持保障系统
    2.3 水运物流发展现状评价
        2.3.1 水运物流发展取得的成绩
        2.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3.1 区位环境
    3.2 政策环境
        3.2.1 周边国家的政策情况
        3.2.2 周边省市的政策情况
        3.2.3 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政策
    3.3 经济环境
        3.3.1 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3.2 云南省经济发展与趋势
第四章 云南水运物流发展需求分析
    4.1 预测思路及技术路线
        4.1.1 预测思路
        4.1.2 预测节点
        4.1.3 影响小区
    4.2 主要产品物流需求分析
        4.2.1 主要产品和产量
        4.2.2 产品主要分布及流向
        4.2.3 主要物流需求
    4.3 物流总量及行业运行指标预测
        4.3.1 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4.3.2 全社会物流量预测
        4.3.3 物流业运行指标预测
    4.4 水运物流总量预测
    4.5 主要通道水运物流量预测
    4.6 分种类水运物流量预测
    4.7 远期水运物流量展望
第五章 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战略
    5.1 理论基础
        5.1.1 研究理念
        5.1.2 指导思想
        5.1.3 基本原则
    5.2 战略定位
    5.3 战略目标
        5.3.1 总体目标
        5.3.2 阶段目标
    5.3 水运物流战略规划方案
        5.3.1 水运物流港.节点规划
        5.3.2 水运物流航道网络战略规划
        5.3.3 水运物流综合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5.3.4 水运物流支持保障系统战略规划
    5.4 对策和措施建议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福建小水电的第一次建设高潮(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国时期福建水电事业的奠基(1921——1949)
    第一节 20世纪2、30年代水电事业的萌发
    第二节 抗战时期水电事业的新趋势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水电事业的继续发展
    第四节 民办水电与公办水电的特点和关系
    第五节 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在全国的地位和特点
    结语
第二章 福建小水电的复苏和兴起(1949——1957)
    第一节 从复苏走向兴起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小水电的复苏情况
        二、福建小水电迅速走向兴起
    第二节 福建小水电迅速兴起的原因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积淀是重要前提
        二、中央政府对小水电的关注和引导是决定性因素
        三、福建省委对小水电的积极推动是重要原因
        四、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兴办小水电的热情是直接原因
    第三节 面临的困难及克服办法
    第四节 福建历史上首个小水电发展中心的形成
    结语
第三章 福建小水电的建设高潮(1958——1960)
    第一节 “水主火辅”与水利、电力两部合并及其影响
    第二节 “大跃进”推动下的福建小水电建设
        一、“全民办电”和“小土群”方针的提出
        二、福建省对“全民办电”和“小土群”方针予以积极响应
        三、“全民办电”和“小土群”在福建小水电建设中的体现
    第三节 福建小水电的建设高潮
        一、小水电在全省各县遍地开花
        二、小水电人才培训体制的“大跃进”
    第四节 小水电大大推动了福建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第五节 问题与反思
    结语
第四章 福建小水电发展中心南北并立局面的形成
    第一节 以永春县为代表的福建南部小水电发展中心继续发展
        一、对“大跃进”时期永春县小水电发展情况的考察
        二、“大跃进”时期晋江专区其他各县的小水电发展成果
    第二节 以建瓯县为代表的福建北部小水电发展中心的兴起
        一、对“大跃进”时期建瓯县小水电发展情况的考察
        二、福建北部小水电发展中心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福建南、北两个小水电发展中心的差异比较
    结语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福建小水电(1961——1965)
    第一节 福建小水电在调整中继续发展
        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福建小水电的发展情况
        二、福建小水电发展的新机遇
        三、福建小水电发展的新特点
    第二节 福建小水电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中共中央和水电部对小水电建设方针进行了适时调整
        二、福建省委和水电厅对小水电的整顿取得了成效
    结语
第六章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8)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工业遗产保护是世界性新课题
        1.1.1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升
        1.1.2 工业城市独特的文化价值
        1.1.3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要求
    1.2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概述
        1.2.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的兴起与发展
        1.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动态
        1.2.3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萌发与起步
    1.3 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2 重庆工业发展史评
    2.1 第一阶段:近代工业初创时期(1891-1937)
        2.1.1 重庆开埠与近代工业兴起
        2.1.2 主要工业特征
        2.1.3 从农业城市向工商业城市演变
    2.2 第二阶段:陪都工业兴盛时期(1938-1949)
        2.2.1 全国工业第一次内迁
        2.2.2 战时工业性质
        2.2.3 近代工业的壮大
    2.3 第三阶段:现代工业奠基时期(1950-1963)
        2.3.1 奠基重工业城市地位
        2.3.2 重工业典型企业
        2.3.3 发挥现代重工业城市辐射作用
    2.4 第四阶段:三线建设加速时期(1964-1980)
        2.4.1 中国现代工业建设的第二次内迁
        2.4.2 三线建设主要内容
        2.4.3 三线建设对城镇体系形成的推动
    2.5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后重庆工业的新时期(1980 至今)
    2.6 本章小结
3 重庆工业遗产类型与特征
    3.1 工业遗产分布特点
        3.1.1 三条工业聚集带
        3.1.2 靠山、隐蔽、分散
        3.1.3 多中心组团式
    3.2 工业遗产空间环境的山地特色
        3.2.1 与环境相融合的整体性
        3.2.2 与地貌相结合的层次性
        3.2.3 与重工业相联系的标志性
    3.3 工业遗产类型特征
        3.3.1 行业性质
        3.3.2 建筑形态
        3.3.3 结构形式
    3.4 工业建筑风格特征
        3.4.1 折衷式
        3.4.2 仿苏式
        3.4.3 古典中式
        3.4.4 传统民居式
        3.4.5 重工业建筑形象
    3.5 本章小结
4 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与策略
    4.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4.1.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国际宪章
        4.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的趋势
        4.1.3 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典型案例经验
        4.1.4 西方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
    4.2 国内工业遗产的保护发展
        4.2.1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认识的觉醒
        4.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探索
    4.3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挑战与机遇
        4.3.1 面临的主要问题
        4.3.2 保护工业遗产对重庆城市发展的意义
        4.3.3 重庆文化建设中的时代机遇
    4.4 构建工业遗产保护理论框架
        4.4.1 坚持保护基本原则
        4.4.2 明确保护核心理念
        4.4.3 制订保护目标要求
        4.4.4 筹划保护方法程序
    4.5 重庆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策略
        4.5.1 整体性保护是遗产保护的主攻方向
        4.5.2 整体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5.3 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特点
        4.5.4 规划先行是整体保护的技术保证
    4.6 本章小结
5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制度
    5.1 工业遗产价值特征
        5.1.1 价值综合评判
        5.1.2 认定工业遗产本质特征
    5.2 重庆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
        5.2.1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综述
        5.2.2 抗战工业遗产的珍稀性
        5.2.3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特殊性
        5.2.4 山地工业遗产的典型性
    5.3 价值评价方法
        5.3.1 评价方法可行性的探索
        5.3.2 建立合理有效评价方法的原则
        5.3.3 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确立
        5.3.4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实践
    5.4 工业遗产保护制度的完善
        5.4.1 建立登录制度
        5.4.2 重庆工业遗产登录对象的选择
        5.4.3 登录制度及指定制度的运作建议
    5.5 工业遗产保护法制建设
        5.5.1 强化保护法制建设
        5.5.2 建立地方工业遗产保护法规体系
        5.5.3 保护级别的划分与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
    6.1 提升工业遗产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战略地位
        6.1.1 强化工业遗产保护优先的规划地位
        6.1.2 在总规划中保护专项规划的确立
        6.1.3 工业遗产保护在控规中的全面落实
    6.2 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
        6.2.1 充分认识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6.2.2 保护规划基本原则
        6.2.3 保护规划主要内容
        6.2.4 重庆专项规划建议
    6.3 工业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
        6.3.1 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要点
        6.3.2 保护发展统筹与协调
        6.3.3 保护规划的城市设计方法
    6.4 规划实施举措
        6.4.1 政府职能到位是关键
        6.4.2 民间参与的政策引导
        6.4.3 加大社会宣传和参与力度
    6.5 案例分析:重钢工业历史风貌区保护性规划
        6.5.1 百年重钢历史见证
        6.5.2 国内外钢铁工业遗产保护实践比较研究
        6.5.3 确立保护钢铁工业技术价值特征的规划思路
        6.5.4 规划保护策略
        6.5.5 规划保护方案
        6.5.6 保护规划的实施
    6.6 本章小结
7 工业遗产利用与更新
    7.1 保护与利用的互促关系
        7.1.1 利用是保护的有效途径
        7.1.2 保护前提下的再利用
        7.1.3 再利用原则[142] [143]
    7.2 工业遗产地段与环境再利用策略
        7.2.1 整体定位与规划
        7.2.2 环境治理与改善
        7.2.3 以工业遗产主题展示为导向进行综合发展
        7.2.4 多模式的再利用
        7.2.5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
    7.3 工业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更新方法
        7.3.1 再利用设计理念
        7.3.2 建筑更新手法
        7.3.3 再利用的技术措施
    7.4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7.4.1 新的朝阳产业
        7.4.2 工业遗产的文化优势
        7.4.3 利用工业遗产发展重庆创意文化产业
        7.4.4 工业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7.5 重庆工业遗产整体利用建议
        7.5.1 嘉陵厂、特钢厂历史风貌区创意产业集聚区构思
        7.5.2 重钢历史风貌区工业文化博览园再利用构思
        7.5.3 天府煤矿历史风貌区工业旅游休闲区再利用构思
        7.5.4 长安厂滨江历史风貌区商业休闲综合区再利用构思
        7.5.5 特殊地段工业历史建筑再利用
    7.6 本章小结
8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
    8.1 推动城市老工业区复兴
        8.1.1 城市复兴运动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8.1.2 工业遗产保护助推工业城市复兴
    8.2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8.2.1 实现低碳城市目标
        8.2.2 利用工业遗产价值构建紧凑型综合城区
    8.3 重塑工业城市鲜明特色
        8.3.1 老工业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发扬
        8.3.2 强化重庆工业城市形象
    8.4 推动走向文化城市
        8.4.1 工业遗产保护促进城市文化振兴
        8.4.2 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9)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关于选题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核心概念界定
    1.2 流域统筹与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1.2.1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剖析
        1.2.2 “流域统筹”研究体系
        1.2.3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1.2.4 流域统筹基本结构模式选择
    1.3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
        1.3.1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
        1.3.2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实践
        1.3.3 国内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
        1.3.4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小结
    1.4 论文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论文常规研究方法
        1.5.2 论文特殊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研究
    2.1 引言
    2.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概况
        2.2.1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概况
        2.2.2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对人类聚居选址的影响
        2.2.3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与“山水一体”的形态构成要素
        2.2.4 嘉陵江流域人类系统聚居演变过程
        2.2.5 嘉陵江流域城镇现状调查
        2.2.6 嘉陵江流域城镇空间系统特征
    2.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模式
        2.3.1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模式
        2.3.2 以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圈层发展模式
        2.3.3 以交通干线为骨架的轴向引导模式
        2.3.4 以基础设施为支撑的网络协调模式
    2.4 嘉陵江流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4.1 城乡关系演进与乡村聚落人居形态调控经验借鉴
        2.4.2 我国乡村聚落人居形态调控的发展历程
        2.4.3 嘉陵江流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5 本章小结
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统筹发展研究
    3.1 引言
    3.2 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及其扩展模式
        3.2.1 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进的一般模式
        3.2.2 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演进过程
        3.2.3 流域人居环境基本结构形态的形成
        3.2.4 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
        3.2.5 流域人居环境形态扩展的基本形式
    3.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规划调控类型分析
        3.3.1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传统结构要素特征
        3.3.2 广元:盆周边缘错接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3 阆中:传统风水格局迂回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4 南充:中游低丘屈曲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5 合川:下游十字交汇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6 重庆:T 型交汇的流域中心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4 小结
4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统筹开发研究
    4.1 引言
    4.2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特质研究
        4.2.1 流域文化的界定
        4.2.2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体系研究的内在动因
        4.2.3 流域人居环境主题文化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4.2.4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4.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资源现状调查及问题梳理
        4.3.1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调查
        4.3.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特征分析
        4.3.3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4.3.4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4.3.5 嘉陵江流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4.4.1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圈层开发策略研究
        4.4.2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极点—廊道开发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水资源统筹开发与利用研究
    5.1 引言
    5.2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评价与供需分析
        5.2.1 水资源数量及可利用量
        5.2.2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评价
        5.2.3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2.4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2.5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配置
    5.3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思路与基本方案
        5.3.1 开发利用基础
        5.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5.3.3 流域中下游河段开发
        5.3.4 流域上游河段开发
        5.3.5 嘉陵江流域主要支流开发规划思路
    5.4 嘉陵江流域灌溉与供水规划
        5.4.1 灌溉现状及规划
        5.4.2 城乡供水现状及规划
    5.5 嘉陵江流域灌溉航运开发与规划
        5.5.1 干流腹地经济与航运现状
        5.5.2 流域航运开发与规划
    5.6 嘉陵江灌溉水电开发与规划
    5.7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综合管理统筹实施机制构想
        5.7.1 当前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综合管理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5.7.2 流域人居环境统筹建设综合管理模式
    5.8 本章小结
6 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研究
    6.1 引言
    6.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与问题
        6.2.1 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6.2.2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状况
        6.2.3 嘉陵江流域植被与自然保护区状况
    6.3 嘉陵江流域地表环境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6.3.1 流域水土保持现状
        6.3.2 水土保持规划依据及目标
        6.3.3 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分区
        6.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6.3.5 流域生态修复
    6.4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6.4.1 嘉陵江流域水功能区
        6.4.2 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对策与措施
    6.5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生态防洪对策
        6.5.1 嘉陵江流域防洪现状与标准
        6.5.2 嘉陵江流域防洪总体规划
        6.5.3 嘉陵江流域的山洪灾害生态防治策略
    6.6 嘉陵江流域节水对策与措施
        6.6.1 嘉陵江流域节水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6.6.2 嘉陵江流域生态节水措施
    6.7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措施
        6.7.1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
        6.7.2 嘉陵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措施
        6.7.3 嘉陵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环境保护思路与措施
    6.8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10)粤北岩溶地基通航枢纽加固现场监测及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粤北地区岩溶概述
        1.2.1 岩溶发育概述
        1.2.2 岩溶危害及勘探方法
        1.2.3 粤北岩溶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溶地基通航建筑物加固方法及监测方案
    2.1 岩溶地基通航建筑物加固方法
        2.1.1 闸墙外包裹挂网砼
        2.1.2 闸墙内固结灌浆
        2.1.3 溶洞填充灌浆
    2.2 现场监测方案设计
        2.2.1 监测目的
        2.2.2 监测方案
    2.3 监测仪器现场布设及安装施工
        2.3.1 现场监测仪器的布设
        2.3.2 混凝土应变计的埋设施工
        2.3.3 钢筋应力计的埋设施工
        2.3.4 水准点的布设施工
第三章 现场监测试验成果分析
    3.1 监测数据预处理
        3.1.1 奇异值剔除
        3.1.2 漏测值插补
    3.2 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3.2.1 沉降趋势简析
        3.2.2 沉降值预测
    3.3 闸墙内应变成果分析
        3.3.1 应变计原理
        3.3.2 测量应变误差来源分析
        3.3.3 混凝土应变值计算
    3.4 闸墙轴力成果分析
        3.4.1 振弦式钢筋应力计原理
        3.4.2 轴力变化趋势
        3.4.3 非荷载轴力影响因素分析
        3.4.4 闸墙实际轴力计算
        3.4.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溶地基通航枢纽模型建立及应用
    4.1 有限元理论简介
        4.1.1 有限元法求解过程
        4.1.2 ANSYS 软件简介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断面选择
        4.2.2 模型简化
        4.2.3 材料建模
        4.2.4 坐标与网格划分
    4.3 岩溶加固期闸室墙计算分析
        4.3.1 荷载及水位条件
        4.3.2 参数选择
        4.3.3 有限元计算
    4.4 模型计算成果与监测成果对比分析
        4.4.1 水平应力对比分析
        4.4.2 垂直应力对比分析
    4.5 有限元模型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完成的科研课题项目)
详细摘要

四、连江航运梯级枢纽机械零件使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D]. 黄腾飞.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2]綦江航运综合开发运量预测研究[D]. 支远昊.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3]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D]. 仲丹丹. 天津大学, 2016(12)
  • [4]船闸作业优化研究 ——以清远水利枢纽船闸为例[D]. 刘园园.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5]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 邓延洁.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5)
  • [6]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 刘文疆.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7]福建小水电的第一次建设高潮(1949-1965)[D]. 吴卫.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8]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D]. 许东风. 重庆大学, 2012(02)
  • [9]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周学红. 重庆大学, 2012(02)
  • [10]粤北岩溶地基通航枢纽加固现场监测及数值分析[D]. 卢伟. 长沙理工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连江航运梯级枢纽机械零件使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