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石板上的历史——浅谈石板文章(论文文献综述)
李孟石[1](2021)在《犹太教独一神思想形成脉络研究》文中认为
李依格[2](2021)在《温同春书法研究》文中指出温同春先生是当代着名的书法家、书法活动家。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协理事兼评审委员,辽阳市书协名誉主席,辽宁省楹联学会理事,辽阳市楹联学会主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政协辽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等。他曾出版《温同春书法作品集》,一生钻研颜系书法,以颜楷见长,被誉为“当代颜体楷书第一人”,留下了许多传世墨迹。曾发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辽阳分校大楷字帖》,在书法教育事业上亦成果丰硕。先生从小天资聪颖,八岁便有“神童”之誉,年幼之时受名家白永贞指点,书法艺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且家中藏书丰富,从小博览群书,培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先生究其一生都在为振兴书法事业贡献力量,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书学观点为后人所参考、借鉴。本文共分为三章,另有绪论及结语。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三点:一是国内对温同春先生书法艺术的研究现状;二是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价值;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是对温同春其人、其书的介绍。第一节介绍温同春先生的主要生平经历;第二节介绍温同春先生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主要有启蒙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晚年时期;第三节介绍温同春先生所提出的三个书学观点,分别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求新求变不求怪,入而后出、醇而后肆。第二章是通过温同春先生传世的墨迹,对其书法作品进行艺术性分析,此章将从温同春书法的笔法、墨法、章法及极其艺术气韵去赏析他的书法作品。第三章是总结温同春先生的书法成就及影响。在成就方面主要有他与友人书信来往所留下的手书、信札,以及先生在辽沈地区(主要是辽阳)为标志性建筑所书的题字、榜文、石刻等;第二节主要叙述先生对辽宁书法史及辽宁书法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温同春先生坎坷又辉煌的翰墨人生,及对当下辽沈书坛的重要推动作用。
李依格[3](2021)在《温同春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同春先生是当代着名的书法家、书法活动家。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协理事兼评审委员,辽阳市书协名誉主席,辽宁省楹联学会理事,辽阳市楹联学会主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政协辽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等。他曾出版《温同春书法作品集》,一生钻研颜系书法,以颜楷见长,被誉为“当代颜体楷书第一人”,留下了许多传世墨迹。曾发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辽阳分校大楷字帖》,在书法教育事业上亦成果丰硕。先生从小天资聪颖,八岁便有“神童”之誉,年幼之时受名家白永贞指点,书法艺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且家中藏书丰富,从小博览群书,培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先生究其一生都在为振兴书法事业贡献力量,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书学观点为后人所参考、借鉴。本文共分为三章,另有绪论及结语。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三点:一是国内对温同春先生书法艺术的研究现状;二是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价值;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是对温同春其人、其书的介绍。第一节介绍温同春先生的主要生平经历;第二节介绍温同春先生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主要有启蒙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晚年时期;第三节介绍温同春先生所提出的三个书学观点,分别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求新求变不求怪,入而后出、醇而后肆。第二章是通过温同春先生传世的墨迹,对其书法作品进行艺术性分析,此章将从温同春书法的笔法、墨法、章法及极其艺术气韵去赏析他的书法作品。第三章是总结温同春先生的书法成就及影响。在成就方面主要有他与友人书信来往所留下的手书、信札,以及先生在辽沈地区(主要是辽阳)为标志性建筑所书的题字、榜文、石刻等;第二节主要叙述先生对辽宁书法史及辽宁书法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温同春先生坎坷又辉煌的翰墨人生,及对当下辽沈书坛的重要推动作用。
凯莉·卡迈克尔,庾凯[4](2019)在《多丽丝·萨尔塞多:缝合恐惧的裂痕》文中认为本文探讨了哥伦比亚艺术家多丽丝·萨尔塞多的艺术作品《增添缺失》是如何在政治剧变时期动员整个社区参与到艺术活动中的。作为第四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拉丁美洲地区的获奖作品,该作品由艺术家与波哥大市民合作完成,展示了艺术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艺术的力量。
范文杰[5](2019)在《《沉默》的神圣论述与现实书写》文中研究表明从降生在《圣经》文本话语中的圣言开始,文学就是宗教呈现其经验与神显的重要通道,神的形象存在于书写者的深层欲望之中。《沉默》以“上帝对人间苦难的沉默”为主题,试图在文学场域的论述中探讨以十字架上的受难突入此世的苦弱基督爱之方式的特殊性。主人公洛特里哥神甫经由受苦中觉醒的个体理性,回归并重新发现《圣经》中的上帝;并在“字句”背后的“精意”中打开倾听上帝之言的通路,接受了作为其言说方式的神之沉默以及苦弱基督爱与受苦的一致性。基督教信仰是远藤周作文学创作的切入点,也是他借以观察人和世界的棱镜。借由基督教信仰的视域,远藤以他者的眼光从人神关系的差异处,反思日本国家政治中世俗权力与宗教力量绵延纠葛的神国传统底色。日本传统宗教中的神灵具有鲜明的人欲本色,与此相应,在日本人的神灵观念中,他们认为人与神的世界具有一体性。日本政教合一的政治传统在这种神灵观念的影响下逐渐呈现出“人神化”的倾向,这种由人意逐渐取代神意的宗教发展模式为日本战争时期狂热的军国主义热潮与天皇崇拜埋下了隐患。通过与基督教信仰的互观,远藤认为,日本传统宗教信仰缺乏对与人有着绝对差别的神明的期待,基督教思想中的上帝象征着完全超越人类世界的、关于善的绝对概念。两种完全相异的精神范式的互观为远藤开启了双向审视的视域。于此,远藤观察到战争时期,日本民族价值观深层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对外来文明兼具开放与保守的矛盾状态使完善与修补民族价值观的可能严重受阻。另一方面,远藤基督教文学的最终归依始终是人的生存问题,深深吸引远藤文学创作的是对那些下降到生活底部的生命的关怀。所以,从人神关系的外部视域转换至个体的内部视域,《沉默》以故事神学的方式探讨个体生存经验与个人信仰之间的关系。即心性软弱、惯于背叛的信徒在极端生存困境中的生存状态。由于远藤是自幼在对基督教信仰没有概念的前提下被迫受洗成为信徒的,成长经历中的病痛体验、战时压抑的社会体验使其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弱者,并促使其在文学创作中执着于对弱者的关注。同时,远藤出于个人的宗教体验徘徊在日本人的宗教传统与基督教信仰的巨大差异之中迷失了身份,在经历身份迷茫之后的远藤选择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调和日本文化与基督教信仰,并试图寻找适合日本人的基督形象。通过对耶稣面孔的想象和对福音书故事理解式的改写,他为日本人找到了“永恒的亲密陪伴者”耶稣。这是经历过战争的远藤周作以作家和信徒的身份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给陷入虚无困境的战后日本民众的一剂药方。
徐佳俐[6](2019)在《《教育的力量·回忆录》(第17-19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原文是美国回忆录作家塔拉·韦斯托弗(Tara Westover)《教育的力量·回忆录》(Educated·A Memoir)。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她如何努力将自己对教育和自主的渴望与家庭严谨的意识形态相调和的故事。另外,此书以教育为主题,教育是当代社会全民关注的话题,是个人乃至国家强大的重要途径。本次汉译实践力求目的语读者能像源语言读者一样,感受文中原作者的心理活动:如何逃离原生家庭带来的禁锢,一步步通过教育的途径来自我救赎。回忆录是一种追忆个人经历和社会活动的文学形式,普遍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如何真实地再现原作者的回忆内容,同时又保持原着的风格与特点,是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重点和难点。在翻译《教育的力量·回忆录》这类主题比较少见的回忆录体裁的文学作品,尤其需要加深对源文本语境的分析,译本才不会偏离源语言作品的内容及作品的思想内涵。英国着名翻译家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近些年来,从国内外的学者研究中得出,语义翻译理论更适用于指导翻译实践中的词汇方面,而交际翻译则更加适用于指导翻译实践中的句法层面。在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根据翻译文本的语言特点,以英国着名翻译家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Semantic&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作为理论指导,采取了词类转化法,增译法,语序调整等翻译方法。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对于翻译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本次实践报告旨在解决如下问题。第一:回忆录小说的语言风格是什么?第二:译者选取哪些翻译方法,准确把握源语言个别词句,以保证读者对原作者真实回忆事件及心理活动更切意理解?本次实践报告强调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能使译者在翻译方法与策略方面有更明确的选择,且因该书尚未有中译本,将此书译作汉语,对研究当代回忆录小说特点,展现英语语言的魅力,提高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具有一定的文学导向和社会现实意义。
王家新[7](2016)在《我的世纪,我的野兽 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及其翻译》文中提出毫无疑问,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及其命运多年来一直吸引着中国的诗人和读者们。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作为"内部发行"的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第一次将普希金之后俄罗斯诗歌的"白银时代"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他所引用的曼德尔斯塔姆、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人的诗,也像珍贵的种籽一样落在了北岛、多多那一代人的心中。1980年代末期,诗人荀红军翻译的《跨世纪抒情:俄苏先锋派诗选》,则让我们更
李国勋[8](2015)在《《第二届国民幸福总值国际会议论文集—重思发展》(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第二届国民幸福总值国际会议论文集--重思发展》一书内容所做英汉翻译实践写成。该书收录了第二届国民幸福总值国际会议中的数篇会议论文,完成该翻译实践意义在于对会议论文型文本具体翻译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微观层面的探讨和分析。该书属于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项目,全书是由前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KING JIGME SINGYE WANGCHUCK)所编着的会议论文集《第二届国民幸福总值国际会议论文集--重思发展》,其内容围绕“国民幸福总值”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涵盖了各国各领域的专家人士为提高国民幸福感,在经济、政治、社会、民族宗教等领域的相关发现和理解。全书内容共约八万英文单词,笔者与另外四位同学组成了项目小组选取其中多篇文章作为汉译实践的对象。项目进行英汉文本转换前,笔者围绕“国民幸福总值”、不丹国家政治和宗教背景等相关内容,利用网络信息、图书馆资源等渠道做了大量查阅和搜集工作。之后,针对会议记录类文本的语言、风格等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掌握了相关理论的依据后然后结合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原则确定翻译过程中所要运用的翻译策略。在具体翻译操作时,笔者依照奈达翻译理论“目标语读者阅读译文时产生的反应,应该与源语言读者阅读原文时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一核心,采用了音译、音译加注、句式重构、译词成句等多种翻译方法,顺利扫除了英汉两种语言转换时出现的阻碍,将原文文本的效果如实地传递给汉语读者。翻译活动结束后,笔者与小组成员针对各自译文反复斟酌,力求提高译文质量和效果。该汉译实践报告内容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翻译项目的来源、本次翻译实践的意义,以及构成该项目的具体环节,如译前准备、译文质量监控等。第二部分是说明项目完整操作步骤,包括项目小组的形成、项目进度的安排、译文质量和效果由何人采用何种方法操控。第三部分针对会议记录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行文风格进行文本分析,得出了其语言平实正式,内容多为事实与评论交替出现,用真实的事例来佐证观点的风格这一特点。第四部分是根据会议记录类文本所要达到传递信息、与作者产生相似感受这一目的,阐述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适用于本次翻译实践。第五部分就该项目译文出现的较为典型的案例,结合翻译理论内容,说明笔者在理解原文文本、处理文本转换、确定翻译方法所做的考量,笔者也将以往翻译活动处理文本时得出的翻译心得和具体翻译技巧的运用融入其内。第六部分是阐述笔者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与不足。
许自猛[9](2014)在《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文化在福州市高校中的传播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以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的赛事及其外延文化在福州市高校中的传播情况及其对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但鉴于时间和经费及能力的局限性,笔者仅在福建师范大学本校以及其所在的福州市内挑选了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5所高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并自主设计了《媒介传播的美国篮球职业联赛信息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的调查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00份,为确保数据的正确性,调查对象是在学校食堂和篮球场随机选择的50男和50女,为确保调查对象填写内容的真实性,问卷以最简单填写的方式设计,采用封闭式问题,分判断题和选择题两部分,题量适度。对调查所得大量数据运用Excel等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并采用描述性语言、数据列表等方式在论文中体现。对于篮球这一跨文化传播的体育项目,本文还借助了社会学、文化学及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探究。研究结果如下:一、篮球在福州市高校的普及率很高,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几乎都有过参与篮球运动的经历,而且或多或少都观看过美国篮球职业联赛。二、大部分高校学生第一次接触篮球可能不是因为观看了美国篮球职业联赛而产生的兴趣,但他们都很有兴趣观看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的赛事,只是大家的关注点不同,有人对比赛本身感兴趣,有人对球员的场外生活感兴趣,有人对篮球宝贝感兴趣。三、高校学生接收美国篮球职业联赛信息的途径很多,例如,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是传播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的重要工具。四、高校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动机多种多样,例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舒缓学业压力、交友、打发课余时间、模仿篮球明星、展现个人魅力等。五、在参与了篮球运动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其影响主要有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更加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更具拼搏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等。
黄景春[10](2014)在《丧葬仪式中买地券的象征意义——以金华市汤溪镇的一次葬礼为例》文中认为从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的胡公葬礼上可以发现,当地墓穴中只埋葬二物:骨灰盒和买地券。骨灰是亡人体魄的象征,也是亡人灵魂依凭之物。墓穴是亡人在阴间的住宅,所有烧化的祭品,包括豪华的灵房、各种冥币、衣服、食物和家用电器,都被认为送达于阴宅。买地券是亡人拥有阴宅的证明文件。券文对墓地界域的描述,对亡人永远占有墓地的规定,为亡人开辟了永久使用的冥界空间。因此,买地券不仅象征亡人对墓地的拥有权,也为亡人开创了冥界的生活空间,是为亡灵构建时空永恒性的宗教文书。
二、写在石板上的历史——浅谈石板文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写在石板上的历史——浅谈石板文章(论文提纲范文)
(2)温同春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温同春其人其书概述 |
一、温同春其人及当时书风 |
(一)温同春其人及生平主要事迹 |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书风蜕变 |
二、温同春的学书历程 |
(一)师从名家、博览群书——神童的书法启蒙与发展(1927-1942) |
(二)遭坎坷的中年—千磨万击中锤炼出的书法名家(1943-1978) |
(三)幸逢盛世于晚年——颜骨今风传后世(1979-2010) |
三、温同春的书学观念 |
(一)致广大而尽精微 |
(二)入而后出,醇而后肆 |
(三)求新求变不求怪 |
第二章 温同春书法的艺术性分析 |
一、温同春书法技法分析 |
(一)笔法分析 |
(二)墨法分析 |
(三)章法分析 |
二、温同春书法的艺术意蕴 |
(一)大气磅礴的庙堂之气 |
(二)温文儒雅的书卷之气 |
三、温同春楷书分析 |
(一)横向笔画以俯势为主——结字更为宽博 |
(二)丰筋多骨微肉——削弱粗细对比,提按动作微妙精细 |
(三)半包式字形内部笔画的“外露”——加大字形“饱满”的特点 |
第三章 温同春书法的成就及其影响 |
一、温同春书法的成就与贡献 |
(一)信札、手书类 |
(二)匾额、楹联、碑文类 |
二、温同春书法对辽宁的影响 |
(一)温同春书法的价值 |
(二)温同春书法给辽宁书坛带来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3)温同春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温同春其人其书概述 |
一、温同春其人及当时书风 |
(一)温同春其人及生平主要事迹 |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书风蜕变 |
二、温同春的学书历程 |
(一)师从名家、博览群书——神童的书法启蒙与发展(1927-1942) |
(二)遭坎坷的中年—千磨万击中锤炼出的书法名家(1943-1978) |
(三)幸逢盛世于晚年——颜骨今风传后世(1979-2010) |
三、温同春的书学观念 |
(一)致广大而尽精微 |
(二)入而后出,醇而后肆 |
(三)求新求变不求怪 |
第二章 温同春书法的艺术性分析 |
一、温同春书法技法分析 |
(一)笔法分析 |
(二)墨法分析 |
(三)章法分析 |
二、温同春书法的艺术意蕴 |
(一)大气磅礴的庙堂之气 |
(二)温文儒雅的书卷之气 |
三、温同春楷书分析 |
(一)横向笔画以俯势为主——结字更为宽博 |
(二)丰筋多骨微肉——削弱粗细对比,提按动作微妙精细 |
(三)半包式字形内部笔画的“外露”——加大字形“饱满”的特点 |
第三章 温同春书法的成就及其影响 |
一、温同春书法的成就与贡献 |
(一)信札、手书类 |
(二)匾额、楹联、碑文类 |
二、温同春书法对辽宁的影响 |
(一)温同春书法的价值 |
(二)温同春书法给辽宁书坛带来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5)《沉默》的神圣论述与现实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综述 |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宗教体验中的政治反思:“从人到神”与“从神到人” |
第一节 信仰问题:日本人的信仰底色与宗教变形 |
一、日本人的神观:人神世界的一体性 |
二、泛神与一神:“日本泥沼论” |
第二节 政治问题:从“人神关系”透视日本天皇“人神化”政治 |
一、政教合一的国家认信及其对基督教的压迫 |
二、日本社会基础中“人意”对“神意”的取代 |
第二章 《沉默》的约伯之问 |
第一节 存在性深渊与不在场上帝 |
一、沉默而脆弱的上帝 |
二、约伯式的质疑与虔信 |
第二节 个体理性与虔信的平衡:倾听上帝的沉默 |
一、《圣经》中的上帝 |
二、沉默作为上帝的言说方式 |
第三章 信仰的更新与转换:叛教者的窄门 |
第一节 如何在背叛中持守信仰:以爱之名的弃教者 |
一、殉教者的荣耀与叛教者的十字架 |
二、模仿基督之爱 |
第二节 如何在软弱中保有信仰:吉次郎的犹大性 |
一、强者与弱者所负的轭 |
二、罪与罪人之别 |
第四章 基于个体生存处境的神圣论述 |
第一节 对基督面容的流动式想象 |
第二节 期待“永恒亲密陪伴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教育的力量·回忆录》(第17-19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Task Introduction |
1.1 Introduction of Source Text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1.3 Methods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 |
1.4 Overview of the Paper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and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
3.1 Cases Analysis on Lexical Level |
3.1.1 Annotation |
3.1.2 Application of Four-Character Phrase |
3.1.3 Word Choosing |
3.1.4 Conversion |
3.2 Cases Analysis on Syntactic Level |
3.2.1 Inversion |
3.2.2 Amplification |
3.2.3 Reverse |
Chapter 4 Conclusion |
4.1 Reflection |
4.2 Limitation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8)《第二届国民幸福总值国际会议论文集—重思发展》(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项目简介 |
1.1 项目来源 |
1.2 项目检测标准 |
1.3 项目意义 |
第二章 文本分析 |
2.1 主要内容 |
2.2 文本语言特点 |
2.3 文本表达方式 |
第三章 项目操作步骤 |
3.1 项目任务安排 |
3.2 译前准备 |
3.3 项目操作步骤 |
第四章 翻译原则和策略 |
4.1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概述 |
4.2 翻译原则和策略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专有名词的翻译 |
5.1.1 音译 |
5.1.2 音译加注释 |
5.2 原文表达失误或错误的处理 |
5.3 句式重构 |
5.4 转换 |
5.4.1 词类的转换 |
5.4.2 正说反译 |
5.4.3 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换 |
5.5 译词成句 |
第六章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原文及参考译文)一节选内容英汉对照 |
致谢 |
(9)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文化在福州市高校中的传播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福州高校学生接收美国篮球职业联赛信息的方式及现状 |
第一节 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的生发及跨文化传播 |
第二节 传统媒介对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的传播 |
第三节 新媒介对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的传播 |
第三章 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文化对福州市高校学生的影响 |
第一节 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文化对学生生活的影响 |
第二节 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文化对学生的文化性改造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丧葬仪式中买地券的象征意义——以金华市汤溪镇的一次葬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汤溪镇的胡姓人家 |
二、叶道士扎的灵房 |
三、乐队和哭娘的 “表演” |
四、出殡和下葬 |
五、烧送灵房 |
六、丧葬仪式表现的死亡观 |
七、买地券的象征意义 |
四、写在石板上的历史——浅谈石板文章(论文参考文献)
- [1]犹太教独一神思想形成脉络研究[D]. 李孟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温同春书法研究[D]. 李依格.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温同春书法研究[D]. 李依格.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4]多丽丝·萨尔塞多:缝合恐惧的裂痕[J]. 凯莉·卡迈克尔,庾凯. 公共艺术, 2019(06)
- [5]《沉默》的神圣论述与现实书写[D]. 范文杰. 河南大学, 2019(12)
- [6]《教育的力量·回忆录》(第17-19章)翻译实践报告[D]. 徐佳俐. 南昌大学, 2019(02)
- [7]我的世纪,我的野兽 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及其翻译[J]. 王家新. 上海文化, 2016(03)
- [8]《第二届国民幸福总值国际会议论文集—重思发展》(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李国勋.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
- [9]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文化在福州市高校中的传播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D]. 许自猛.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10]丧葬仪式中买地券的象征意义——以金华市汤溪镇的一次葬礼为例[J]. 黄景春. 文化遗产,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