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对肝脏合成功能监测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任英杰,汪桂青,赵美英,李平[1](2022)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重症肺炎经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有效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纳入预后良好组;将同期60例重症肺炎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无效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纳入预后不良组。统计两组基线资料,分析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吸烟史、体重指数、体温、病原微生物、机械通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合并基础疾病、合并脑梗死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经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高、血清胆碱酯酶水平高是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预后不良受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的影响。
宋少娟,苏国华[2](2021)在《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诊断中应用探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和前白蛋白(PA)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经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101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3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4例,肝炎型肝硬化25例,原发性肝癌20例;另选取3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其TBA、CHE、PA水平及阳性检出率,分析以上指标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肝病类型患者的血清TBA、CHE、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TBA由高至低依次为急性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肝炎型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对照组,CHE、PA由高至低依次为对照组>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型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不同肝病类型的TBA、CHE、PA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原发性肝癌>肝炎型肝硬化>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对照组;不同Child-Pugh分级间TBA、CHE、P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BA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0.634,P<0.05),CHE、PA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r=-0.283、-0.352,P<0.05)。结论TBA、CHE、PA在肝病诊断中具有确切的指导作用,可有效反映肝脏代谢功能及肝细胞的受损情况,在不同病程阶段中均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且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
姜冉冉,徐杨,宁丽,郭慧[3](2021)在《腺苷脱氨酶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ADA)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184例肝脏疾病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急性肝炎组(62例)、酒精性肝炎组(26例)、慢性肝炎组(57例)、重型肝炎组(22例),肝硬化组(17例),另选取同期7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六组腺苷脱氨酶、胆碱酯酶、前清蛋白水平。比较六组血清指标(腺苷脱氨酶、胆碱酯酶、前清蛋白)水平以及血清指标异常情况。结果急性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对照组的腺苷脱氨酶分别为(32.84±10.62)、(37.54±11.68)、(22.13±12.17)、(37.02±8.46)、(42.56±7.03)、(10.43±3.74)U/L,胆碱酯酶分别为(3824.62±2337.26)、(5103.27±1982.35)、(7322.16±2075.63)、(2753.35±1119.54)、(1899.35±143.42)、(8366.48±1907.28)U/L,前清蛋白分别为(196.62±44.45)、(220.98±47.12)、(195.72±40.67)、(143.08±53.64)、(120.35±45.89)、(325.10±56.31)mg/L。急性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的腺苷脱氨酶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胆碱酯酶、前清蛋白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腺苷脱氨酶异常率由高到低: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各组胆碱酯酶异常率由高到低: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急性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各组前清蛋白异常率由高到低: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六组腺苷脱氨酶、胆碱酯酶、前清蛋白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脏疾病患者进行腺苷脱氨酶的检测,可较早的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肝实质细胞的功能状态和损伤程度,是评价肝脏疾病患者病情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李佳真[4](2021)在《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肝脏是凝血系统最重要的器官,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时,凝血和抗凝物质合成减少、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血小板减少等均可导致人体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或血栓风险增加。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常用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估和分级的标准。然而这些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作为一种快速、便捷了解患者凝血全貌的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临床评估肝硬化患者体内复杂的凝血状态的检测方法。但目前TEG指标与肝硬化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尚无详细的研究说明,TEG对肝硬化患者的输血治疗指导也没有明确的指导。目的1.通过对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患者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了解TEG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不同进展期肝硬化患者的TEG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探索其在肝硬化进展中的评估价值。2.通过探究TEG在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诊断中的预测价值,了解TEG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指导意义;通过探究TEG在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中的预测价值,了解其对肝硬化输血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汕头市中心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于感染科、消化内科的346名诊断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已知凝血障碍、急性肝功能衰竭、近期使用血制品或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MELD评分分为A、B、C、D 4组,观察4组不同进展期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R、K、α、MA、CI)、常规凝血功能五项(包括PT、APTT、FIB、TT、D-D)、凝血因子Ⅹ、抗凝血酶Ⅲ、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肌酐、前白蛋白、胆碱酯酶等指标,分析TEG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及相关指标在肝硬化进展中的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佳临界值了解TEG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预测作用;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TEG对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输血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1.TEG参数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EG参数中的K值与FIB、ATⅢ、FⅩ、PLT成负相关(r=-0.421、-0.578、-0.505、-0.512,P<0.05);α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427、0.574、0.582、0.445,P<0.05);MA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593、0.663、0.522、0.716,P<0.05);CI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420、0.636、0.605、0.517,P<0.05)。2.TEG参数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1)随着肝硬化进展,常规凝血指标PT、APTT、TT、D-二聚体均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增加(P<0.05);FIB、PLT、ATⅢ、FX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降低(P<0.05);在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中,总胆红素、肌酐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增高(P<0.05);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减小(P<0.05)。(2)随着肝硬化进展,TEG参数中R值在肝硬化进展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P>0.05);K值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延长(P<0.05);α值、MA值、CI值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减小(P<0.05)。(3)TEG参数中,R值与MELD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K值与MELD评分成正相关(r=0.413,P<0.05);α值、MA值、CI值均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323、-0.515、-0.384,P<0.05)。3.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相比非凝血障碍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低凝状态。TEG中MA值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AUC值(AUC=0.712,P<0.05)最高,其次是CI值(AUC=0.620,P<0.05)。TEG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最佳临界值分别是R>5.1min,K>5.6min,α<43.5°,MA<37.2mm,CI<-6.5。当MA<37.2时,MA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灵敏度是60.3%,特异度是80.8%,阳性预测值是65.0%,阴性预测值是76.9%(P<0.05);当CI<-6.5时,CI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灵敏度是37.4%,特异度是91.5%,阳性预测值是72.1%,阴性预测值是69.9%(P<0.05)。4.肝硬化凝血障碍输血组患者相比非输血组存在更严重的低凝状态。TEG中所有参数均是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是输注病毒灭活血浆的影响因素,并可解释总变异的56.3%(P=0.015),其中CI的回归系数(B)最大(B=-1.257,95%CI:-2.003~-0.511,P=0.009);TEG中R、α、MA、CI是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注血小板的影响因素(P<0.05),并可解释总变异的47.4%(P=0.003),其中MA的回归系数(B)最大(B=-0.853%CI:-1.065~-0.641,P=0.029)。结论TEG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肝硬化进展的标志;TEG可联合相关凝血功能试验、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对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MA、CI在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有较大价值,MA<37.2、CI<-6.5可作为肝硬化凝血障碍诊断的阈值。CI对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病毒灭活血浆输注的指导意义最大,MA对血小板输注的指导意义最大。
黄祖雄[5](2021)在《肝脏疾病诊断中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及总胆汁酸联合检测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脏疾病诊断中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及总胆汁酸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选取300例健康体检者作研究对象,实行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及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对疑似肝脏疾病者进行B超检查,且B超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及总胆汁酸联合检测方法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同时,以最新版本统计学软件,比较不同肝脏疾病者之间的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及总胆汁酸水平差异。结果:(1)血清学联合检测方法对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与B超检查相比无统计学差异(x2=1.383、0、0,均P> 0.05);(2)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均低于健康体检者,而总胆汁酸高于健康体检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260、240.265、105.230,均P<0.001);(3)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之间的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汁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96、4.417、6.142,均P<0.001)。结论:肝脏疾病诊断中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及总胆汁酸联合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且临床医师可根据三项指标水平,鉴别肝脏疾病类型。
潘志佳[6](2020)在《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关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肝癌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严格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选择2012年1月-2019年1月期间168例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手术及术后管理均由同一团队完成。收集患者所有的临床资料,包含术前血液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病程记录。根据患者的术后转归情况,将168例患者分成无术后肝功能不全组和术后肝功能不全组。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炎背景情况、术前并发症情况、病理结果等多个因素,利用统计学分析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血清前白蛋白与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之间的关系。结果:共计168例患者符合标准,统计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30(77.38%)例,女性患者38(22.62%)例,平均年龄(55.8±7.8)岁;肝细胞癌156(92.86%)例,胆管细胞癌 11(6.55%)例,两者、混合型 1(0.60%)例;83.3%(140/168)患者有肝炎背景,≤3个肝段切除与≥4个肝段切除的患者分别为147例(87.5%)及21(16.2%)例。90例(53.6%)同时伴有肝硬化,7例(4.2%)术前有可控制性的腹水。根据术后转归情况,分成无肝功能不全组和术后肝功能不全组,19例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排除非胆道阻塞、胆汁漏引起的),6例的症状为明显的腹水及凝血时间延长,1例患者因术后出肝肾衰竭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于术后7天死亡。剩余1例病人因术后第23天出现肝性脑病死亡。利用单因素检验将两组各种临床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两组在AFP、ALT、失血量、输血量、性别、肿瘤类型和手术切除范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B、ALB、PA、PT、术前并发症、肝炎类型和阻断时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利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腹水(P=0.035)、总胆红素(P=0.004)、白蛋白(P=0.006)、血清前白蛋白(P<0.001)、PT(P=0.003)、ALT(P=0.008)与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有关,将上述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进一步分析证实血清前白蛋白是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1)。通过ROC曲线确定血清前白蛋白的最佳临界值为158.5mg/L,ACU=0.874,特异性为77.8%,敏感度为87.2%。结论:血清前白蛋白是影响肝癌肝切除术发生肝功能不全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中,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以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术前评估提供依据,从而避免或减少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
王利强[7](2020)在《MELD、ALBI、APRI评分预测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肝脏肿瘤患者发生术后肝功能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是肝脏外科经常面对的难题。因此,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是肝脏外科肝切除前重要的工作。目前,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评分模型、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和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是比较常用的评估肝储备功能的评分模型。该研究通过比较MELD评分、ALBI评分和APRI评分对Child A级原发性肝癌患者PHLF的预测价值,探讨总结肝癌术前肝储备功能的评估方法,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通过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67例均为Child A级的原发性肝癌行肝脏切除手术的患者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2011年国际肝脏外科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Liver Surgery,ISGLS)针对PHLF提出的标准,67例患者中21例被诊断为PHLF,分析预测PHLF的独立预测因子。分析MELD评分、ALBI评分及APRI评分预测PHLF的能力。按肝切除范围将入组病例分为小范围切除组和大范围切除组两个亚组,进一步比较MELD评分、ALBI评分及APRI评分在两个亚组中预测PHLF的能力。结果PHLF患者的MELD评分、ALBI评分、APRI评分均明显高于非PHLF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评分、ALBI评分、APRI评分预测PHL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6、0.715、0.847,各评分预测PHLF的价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肝切除范围分为小范围切除组和大范围切除组,其中小范围切除组的MELD评分、ALBI评分、APRI评分预测PHL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875、0.879,各评分预测小范围切除组PHLF的价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范围切除组的MELD评分、ALBI评分、APRI评分预测PHL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9、0.769,仅APRI评分对应P值小于0.05,说明APRI评分预测大范围切除组PHLF的价值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肝脏切除范围、肿瘤直径、肝硬化、AST是患者术后发生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2 APRI评分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发生PHLF风险的效果优于MELD评分、ALBI评分。APRI评分可作为Child-Pugh分级及ICG清除试验的补充,用于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发生PHLF的风险。3无论是大范围肝切除患者,还是小范围肝切除患者,APRI评分预测术后PHLF的效果优于MELD评分、ALBI评分。图[3]幅;表[9]个;参[134]篇。
潘天翊[8](2020)在《前白蛋白在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浓度及变化,分析其对肝硬化患者评估肝脏功能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01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治疗前后进行分组,结合病因、生物化学指标(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对比分析各组间前白蛋白浓度及相关度。结果:1. 治疗后患者前白蛋白水平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 对Child-Pugh分级及MELD评分分组的患者组间前白蛋白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 前白蛋白对于Child-Pugh分级与MELD评分有显着负相关性,相关性较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活动度均高。4. 在评估患者预后中,前白蛋白的AUCROC为0.631、MELD评分的AUCROC为0.701、Child-Pugh评分的AUCROC为0.56。结论:1.前白蛋白在评估肝硬化患者严重程度中相关性优于其他血清学指标。2.前白蛋白在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效能,其效能低于MELD评分,高于Child-Pugh分级。
张琦[9](2020)在《老年心衰与衰弱及血清胆碱酯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与衰弱及血清胆碱酯酶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值、NT-probnp值、LVEF值和心功能分级等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判断心衰患者的预后及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更多依据。材料与方法: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及老年干诊病房住院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择140例。对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心力衰竭患者,收集整理患者数据,包括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判定和诊断、衰弱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和心功能分级、彩色超声多普勒心动图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制作心衰患者临床调查表及Tilburg衰弱评估量表,建立数据库,根据衰弱程度分为两组;根据中医证型将病例分为五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衰不伴衰弱组与心衰伴衰弱组在基础资料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NT-pro BNP值分布上具有差异性(P<0.05),心衰伴衰弱患者的NT-pro BNP值要明显高于心衰不伴衰弱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值上在不同中医证型间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两组在心率、血压、饮酒情况、高血压情况、冠心病、糖尿病、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VEF对比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心率、血压、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VEF值均优于衰弱组;但两组在血糖数值、前白蛋白数值及吸烟情况中无显着差异(P>0.05)。在是否衰弱与中医的证型分布相关性方面,心衰不伴衰弱患者主要集中在气虚血瘀证中(94.0%),无气阴两虚证及阳虚水泛证;心衰伴衰弱组患者涵盖了四种证型,占比最高的为气阴两虚证(34.4%),其次为阳虚水泛证(26.7%)。在中医证型与LVEF、NT-pro BNP、胆碱酯酶、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中,中医证型与LVEF、胆碱酯酶水平呈负相关,NT-pro BNP、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同时,分析了衰弱与LVEF、NT-pro BNP、胆碱酯酶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衰弱与LVEF、胆碱酯酶呈负相关,与NT-pro BNP值呈正相关。结论:1.心衰伴衰弱的患者在既往史及生活史存在差异,有饮酒史,且既往有基础疾病的心衰患者更容易伴随衰弱的情况。2.根据不同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占比,心衰不伴衰弱组患者临床以气虚血瘀证常见,且多为虚实夹杂,常规治疗应以行气化瘀治法为主;心衰伴随衰弱组患者以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多见,并以虚证为主,临床上应严格辨证,再根据临床表现应用益气养阴法或温阳化水法。3.血清胆碱酯酶与中医证型及衰弱均呈现负相关,可以依据胆碱酯酶水平的高低作为临床评估患者的衰弱情况的指标之一,但衰弱的影响因素较多,仍需要综合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他指标,如LVEF、NT-pro BNP或其他生化指标。
李兴宇[10](2019)在《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观察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不同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客观指标、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药辨证论治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是回顾性分析,根据试验目的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消化科、感染科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病例共136例,详细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主要肝功指标(AST、ALT、TBIL、DBIL、ALB、γ-GGT、ALP、CHE)、PT、AFP、Child-pugh分级。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HBeAg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好发于4655岁,女性好发于5655岁。2.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证、肝气郁结证及水湿内阻证居多。3.本研究中代偿期者39例(28.7%),失代偿期者97例(71.3%)。不同中医证型间西医临床分期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指标的关系:在ALT及AST水平上,均以湿热蕴结证水平最高,各中医证型间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值在湿热蕴结证和肝气郁结证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HE均值上,肝气郁结证>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与其余五证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LB均值上,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水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与其余五证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BIL及DBIL水平上,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水湿内阻证>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BA水平上,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水湿内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与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LP水平上,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γ-GGT水平上,各中医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PT间的关系:在PT值上,湿热蕴结证最长,肝气郁结证最短,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与肝气郁结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湿热蕴结证中AFP均值最高,肝气郁结证中最低,6组中医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36例患者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之间比较的关系:136例患者Child-pugh分级以B级最多(43.38%),其次分别为C级(29.41%)、A级(27.21%)。A级主要以肝气郁结为主,湿热蕴结证分布于A、B、C三级,但以B、C级多见,水湿内阻证主要分布在B级,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主要分布在B、C两级,瘀血阻络证在A、B、C三级中分布较均匀,各中医证型间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AST、TBA、TBIL、DBIL、ALB、ALP、CHE、PT等检测指标及Child-pugh分级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表明该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是可行的。
二、血清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对肝脏合成功能监测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对肝脏合成功能监测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基线资料收集方法 |
1.4 实验室指标检测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预后不良的单项Logistic回归分析 |
2.3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预后不良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 论 |
(2)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诊断中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肝病类型与对照组TBA、CHE、PA水平比较 |
2.2 不同肝病类型与对照组TBA、CHE、PA阳性检出率比较 |
2.3 不同Child-Pugh分级下TBA、CHE、PA水平比较 |
2.4 TBA、CHE、PA指标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腺苷脱氨酶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六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
2.2 六组血清指标异常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肝硬化概述 |
1.2 肝硬化的凝血问题 |
1.3 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查 |
1.4 TEG在肝硬化中的应用 |
1.5 肝硬化患者的输血问题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2 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 血栓弹力图及相关指标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 |
3.4 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 |
第四章 讨论 |
4.1 血栓弹力图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
4.2 血栓弹力图及相关指标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 |
4.3 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预测诊断 |
4.4 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肝脏疾病诊断中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及总胆汁酸联合检测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清学联合检测方法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
2.2 肝脏疾病患者、健康体检者之间的血清学差异 |
2.3 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患者血清学差异 |
3 讨论 |
(6)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3 手术及麻醉方式 |
2.4 术后处理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3.2 肝功能不全与临床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 |
3.3 影响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单、多因素cox分析 |
3.4 通过ROC曲线确定PA截断值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蛋白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展的文章 |
(7)MELD、ALBI、APRI评分预测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病例资料 |
1.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3 研究方法 |
1.1.3.1 术前准备 |
1.1.3.2 手术方式 |
1.1.3.3 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判定标准 |
1.1.3.4 观察指标 |
1.1.3.5 分值计算 |
1.1.3.6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基线资料分析 |
1.2.2 影响患者发生PHLF的风险因素分析 |
1.2.3 MELD、ALBI、APRI评分预测发生PHLF的效果比较 |
1.2.4 MELD、ALBI、APRI评分预测不同切除范围亚组发生PHLF的效果比较 |
1.2.4.1 MELD、ALBI、APRI评分预测小范围切除组发生PHLF的效果比较 |
1.2.4.2 MELD、ALBI、APRI评分预测大范围切除组发生PHLF的效果比较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原发性肝癌术前肝储备功能评估的方法 |
2.1 肝脏血清生化学试验 |
2.1.1 血清白蛋白 |
2.1.2 血清前白蛋白 |
2.1.3 转氨酶 |
2.1.4 血清胆红素 |
2.1.5 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 |
2.1.6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
2.1.7 透明质酸 |
2.1.8 碱性磷酸酶 |
2.1.9 胆碱酯酶 |
2.2 综合评分系统 |
2.2.1 Child-Pugh分级评分 |
2.2.2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系统 |
2.2.3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
2.2.4 天冬氨酸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 |
2.3 肝功能定量试验 |
2.3.1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 |
2.3.2 动脉血酮体比率 |
2.3.3 利多卡因代谢试验 |
2.3.4 氨基比林呼吸试验 |
2.4 功能性肝脏体积测定 |
2.4.1 CT、MRI三维成像 |
2.4.2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 |
2.5 99mTc-GSA SPECT显像 |
2.6 其他方法 |
2.7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前白蛋白在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与临床相关疾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老年心衰与衰弱及血清胆碱酯酶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心里衰竭的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Child-Pugh分级标准 |
2.3 肝硬化腹水分级诊断标准 |
2.4 肝硬化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3.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技术路线 |
4.3 统计学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
5.2 肝硬化病程分析 |
5.3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5.4 中医证型与西医临床分期的分布特征 |
5.5 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的关系分析 |
5.5.1 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关系 |
5.5.2 中医证型与性别组成的关系 |
5.6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性 |
5.6.1 中医证型与AST、ALT的关系 |
5.6.2 中医证型与CHE、ALB的关系 |
5.6.3 中医证型与TBIL、DBIL、TBA的关系 |
5.6.4 中医证型与ALP、γ-GGT的关系 |
5.6.5 中医证型与PT、AFP的关系 |
5.7 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结果分析 |
2.1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2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病程分析 |
2.3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2.4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西医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
2.5 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
2.5.1 中医证型与AST、ALT的关系 |
2.5.2 中医证型与CHE的关系 |
2.5.3 中医证型与ALB的关系 |
2.5.4 中医证型与TBIL、DBIL的关系 |
2.5.5 中医证型与TBA的关系 |
2.5.6 中医证型与ALP的关系 |
2.5.7 中医证型与γ-GGT的关系 |
2.5.8 中医证型与PT的关系 |
2.5.9 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 |
2.6 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血清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对肝脏合成功能监测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J]. 任英杰,汪桂青,赵美英,李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02)
- [2]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诊断中应用探析[J]. 宋少娟,苏国华. 医学信息, 2021(23)
- [3]腺苷脱氨酶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 姜冉冉,徐杨,宁丽,郭慧. 中国实用医药, 2021(20)
- [4]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D]. 李佳真. 汕头大学, 2021(02)
- [5]肝脏疾病诊断中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及总胆汁酸联合检测的价值[J]. 黄祖雄. 黑龙江医药, 2021(01)
- [6]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的关系分析[D]. 潘志佳. 延边大学, 2020(05)
- [7]MELD、ALBI、APRI评分预测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比较[D]. 王利强.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前白蛋白在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D]. 潘天翊.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老年心衰与衰弱及血清胆碱酯酶的相关性研究[D]. 张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HBeAg阴性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D]. 李兴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