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虑为巨细胞病毒致慢性重型肝炎(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郝静[1](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闫慧敏老师是京城着名中医儿科医家,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而且在医、教、研各方面成绩卓着。本文全面整理、总结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更好的传承闫老师学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创新中医儿科的诊疗方法积累临床研究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闫老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针对病程大于1月以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先进行了的证候分析及研究,进一步应用老师的“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进行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闫慧敏老师40余年的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传承和发扬创新、学术思想成形的经过。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全面总结老师的诊疗特色和学术经验。2.第二部分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展开临床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患儿(病程>1月以上)进行临床分型研究,并进一步进行应用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等理化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闫老师的学术经验在临床的有效性、创新性。结果1.闫老师的学术经验总结:闫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曾经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刘韵远先生,传承刘韵远先生的学术思想,故刘老学术思想对其影响深远。例如对于外感性疾病,尤其是小儿咳喘以及痰饮病的治疗,受刘韵远先生教诲,多以仲景之法治之,予经方加减化裁,特色鲜明,疗效显着。同时对于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则受王鹏飞老先生的影响较多。而王老多以民间验方辨治脾胃病,闫老师汲取王老经验方的精髓,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卓有成效。总之,闫老师揣摩历代前辈医家的学术观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临诊时,她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当代小儿的体质特征,审因论治,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传承刘韵远先生独创小儿舌诊观察法,并予以继承发扬。强调首先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免贻误病情。谨守病机,辨证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总则,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无论是对脾系疾病的治疗,还是对于其他外感或内伤杂病的治疗,扶助正气方面无不强调以顾护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强调祛邪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注重内外之邪兼顾,尤重食积、湿热、痰饮和血瘀之邪。将仲景经方与时方相结合,灵活应用,用药清轻严谨,善于应用药对。体现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时,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肝脾同治,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补泻兼施;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儿,注意祛除湿热之邪,攻伐有度;久病注重祛除瘀邪。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时,外感咳嗽初起,祛除外邪为要,避免清泻太过;急性咳喘祛除痰阻重在治肺调气,慢性咳喘重在扶正培土生金,对于小儿反复咳喘之证,扶正祛邪各有偏重,分期而治,标本兼顾,以促康复,防止反复。本文还总结了闫老师治疗对于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如慢性咳嗽、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厌食、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便秘、滞颐、舔疮、胎黄、腺样体肥大、霰粒肿、麦粒肿等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和验案分析。多年来,闫老师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不断尝试,收获颇丰。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测工作,迄今已进行数千例小儿胃镜的检测。以胃镜检查为基础在探索小儿胃肠黏膜的微观辨证和中医证候的宏观辨证的相关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观察胃镜下微观病理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探讨脾胃病舌脉宏观辨证和与胃镜下黏膜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认识,开拓创新,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同时,临床与科研、教学并重,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以使儿科事业后继有人。2.闫老师诊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闫老师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治经验。闫老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虚实夹杂之证,虚、瘀、湿热共同为患。其治疗周期长,应分期辨治,早期以祛湿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随着气阴耗伤,虚证逐渐显现,患儿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的症状逐渐显现加重。故后期易出现以阴虚、气虚为主的症状,且仍有挟瘀挟湿之象,应以养阴益气,健脾固精、清利化瘀通络为主。要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辨证用药,审因辨证,以中医对于疾病序贯治疗的思维,将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原则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进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分析时,选择116例病程大于1月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瘀阻型和阴虚内热型三型进行证候分型观察。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采用多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116例患儿中,以气阴两虚型最多,72例,占62.07%;湿热瘀阻型33例占28.4%;阴虚内热型11例,占9.48%。并进一步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患儿血尿与蛋白尿程度与证候分型有一定关联,三型患儿均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紊乱,T细胞亚类、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与临床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补体的测定等提示与证侯分型关系不大,但因样本数量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以验证。鉴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的患儿,以气阴两虚证患儿较多,且既往研究相对少见的现状,本研究进一步在气阴两虚证的患儿中纳入了66例患儿(选择轻度血尿蛋白尿型,未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闫老师拟定的养阴清瘀汤,与西药福辛普利钠和双嘧达莫对照,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疗程8周,每4周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复查肝肾功以及心电图,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凝血五项,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T细胞亚类等指标,记录中医证候表现及半定量积分,观察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和理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根据数据情况,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中药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91.18%,8周总有效率97.06%;西药组4周总有效率71.88%,8周总有效率87.5%,说明在改善气阴两虚、挟瘀挟湿的症状上,中药具有较大优势。对于轻度蛋白尿(<25mg/(kg·d))的治疗,单纯的中药治疗和单纯的西药治疗均较为有效,且疗效差别不大。在对血尿的治疗上,中药治疗更具有优势。在免疫相关指标和补体的改善上,对治疗4周和8周后的相关检测数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紊乱状态,中药治疗组降低IgA值、提高T辅助细胞CD4+值、以及升高补体C3值的作用较西药更为显着。同时,在第一个4周的疗程中,中药组降低D-二聚体值的作用较西药观察组更为显着;提示中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调节机体的凝血机制,改善纤溶系统。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闫慧敏老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闫老师的学术经验,以中药养阴益气清热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治疗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可以有效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尿、蛋白尿,调节免疫,改善凝血机制。
区淑华[2](2016)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乙肝停药后复发相关性肝衰竭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全球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对人类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我国一直是HBV感染的高发区,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约2000万例。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HBV进入机体后,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清除受感染的肝细胞,从而造成肝细胞的变性、坏死,进而启动肝纤维化进程,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HCC,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相关的终末期肝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健康。因此,抗乙肝病毒治疗成为CHB的治疗关键。临床用于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主要是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两大类。IFN疗程较短,但大多数患者疗效欠佳,且禁忌证、副作用较多,因此往往更多的患者选择NAs。临床研究显示NAs能在较短时间内抑制HBV DNA的复制,有效地降低HBV DNA水平,控制了肝细胞炎症,减轻肝细胞纤维化,延缓肝硬化、肝癌进展。NAs的机制是直接抑制HBV DNA多聚酶逆转录活性,并竞争性结合到病毒DNA链上终止DNA链的延长和合成,从而抑制病毒DNA复制。NAs对HBV DNA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由于NAs不能清除HBV复制过程中的转录模板---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故cccDNA在肝细胞内持续存在,停药后残存的微量病毒(PCR不能检出)仍可“死灰复燃”。因此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NAs控制病情。临床工作中发现,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停用NAs后病毒复制可重新恢复,出现病毒反跳,导致病情复发,甚至病情恶化出现肝功能衰竭导致死亡。然而关于NAs停药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尚缺乏充分研究。研究目的:探讨NAs治疗CHB停药复发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基线临床特征、临床转归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作用。研究方法:1.病例资料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NAs治疗停药后复发的ACLF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按我国2012年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及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排除胆汁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及代谢性肝病,排除可疑肝毒性药物用药史,排除肝脏肿瘤或接受肝移植患者,排除伴合并肾脏基础疾病或抗凝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抗乙肝病毒治疗。2.观察指标与随访终点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临床信息和指标。临床信息包括:是否合并有感染,是否有肝性脑病(HE),有无肝硬化基础,停药至发病时间、初始抗乙肝病毒治疗的药物及疗程。检验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清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WBC)、血小板(PLT)、 HBV DNA、HBeAg、甲胎蛋白(AFP)。终点判断根据:住院12周内病死患者为死亡病例;距发病12周后复诊者为生存病例;因病情恶化而自动出院未复诊患者,电话随访家属或家访确定患者生存或病死。3.评分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3.8×1oge(血清胆红素μmol/L×0.058)+11.2xloge(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9.6 xloge(血清肌酐μmol/L×0.011)+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MELD-Na评分=MELD+1.59×(135-Na+),其中血清Na+水平≥135mmol/L者按135mmol/L计算,血清Na+水平≤120mmol/L者按120mmol/L计算,血清Na+水平介于120mmol/L-135mmol/L者按具体数值计算。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以5个指标分级(分别是肝性脑病、腹水、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按评分标准计算分值。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根据是否方差齐性采用均数±标准差(牙±s)或中位值(范围),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方差不齐或偏态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的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量资料间相关性分析根据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检验;Kaplan-Meier法分析评价生存率,肝衰竭12周死亡相关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MELD评分预测肝衰竭12周死亡效能评价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最佳预测值并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双侧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共67例ACLF患者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其中男性58例,女性9例,年龄23-73岁,平均42.7±11.3岁。49例未按2010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停药标准停药,停药后55例未按指南要求进行停药后随访;12周内死亡41例,病死率为61.2%。2. HBeAg状态与预后关系2.1初次治疗前HBeAg状态与预后关系初次治疗前37例HBeAg阳性患者在12周内有20例死亡,30例HBeAg阴性患者在12周内21例死亡,经Pearson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295)。2.2停药时HBeAg状态与预后关系停药时29例HBeAg阳性患者在12周内有17例死亡,38例HBeAg阴性患者在12周内有24例死亡,经Pearson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522)。2.3停药后复发时HBeAg状态与预后关系NAs停药后复发时32例HBeAg阳性患者在12周内有19例死亡,35例HBeAg阴性患者在12周内有22例死亡,经Pearson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958)。2.4停药时HBeAg状态与发生ACLF时间的关系29例停药时HBeAg阳性患者发生ACLF时间6.0(29.4,3.2)个月,38例停药时HBeAg阴性患者发生ACLF时间4.9(8.0,2.5)个月,经Mann-WhitneyU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239)。3.停药前抗病毒疗程、停药后复发时间及停药前后NAs种类与预后的关系3.1停药前抗病毒疗程与停药后复发时间的相关性67例患者初次抗病毒疗程为1-85月,其中49例不足30月(中位治疗时间16.6月,四分位间距24.5月)。停药后复发时间为0.2-143月,其中停药1月内复发8例,3月内复发21例,6月内复发39例,12月内复发52例(中位停药复发时间4.6月,四分位间距6.3月);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初次抗病毒治疗疗程与停药后复发时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365)。3.2停药前抗病毒疗程、停药后复发时间与预后的关系初次抗病毒疗程对12周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对抗病毒疗程≥30个月与<30个月的人群,发生肝衰竭后12周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2周内生存组停药后复发时间4.9(8.9,1.8)个月,12周内死亡组停药后复发时间4.3(9.5,2.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4)。3.3停药前后NAs种类与预后的关系67例患者中,初始治疗时拉米夫定(LAM)组21例,阿德福韦酯(ADV)组14例,替比夫定(LDT)组5例,恩替卡韦(ETV)组18例,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组9例(其中LAM+ADV8例,LDT+ADV1例)。ETV治疗停药后与非ETV治疗停药后12周的病死率分别为72.2%和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停药发病后,全部病例均使用NAs治疗,LAM组6例,ADV组1例,LDT组4例,ETV组41例,替诺福韦(TDF)组1例,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组14例(其中LAM+ADV8例,ETV+ADV4例,ETV+TDF2例)。含有ETV或TDF治疗的48例与其它药物抗病毒治疗的19例患者12周病死率分别为62.5%和57.9%,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619)。4.入院时临床特征及指标对预后的影响12周生存组与死亡组入院时临床特征见表1,死亡组较生存组患者在基线时有较高的TBIL、INR、Cr、MELD评分、HE发生率及较低的PLT。12周时的死亡率相关的预测因素详见表2,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发现,停药复发后发生ACLF时,HBV DNA及AFP水平对预后无影响(P=0.429和0.485);而较高TBIL、INR、Cr、MELD评分、HE及感染与患者12周时死亡率相关;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后发现,仅有MELD评分及HE与患者12周时生存率相关,较高的MELD分值及合并HE,预示患者在12周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HR分别为1.085和3.754,均P<0.001)。5.复发基线时MELD评分预测预后的界值入院时MELD分值与患者的死亡率相关,发现MELD>25分的患者比MELD<25分的患者12周的死亡风险高出10.131倍。MELD评分预测12周死亡率的AUROC为0.906,约登指数0.714,最佳临界值32分,灵敏度82.9%,特异度88.5%,阳性预测值(PPV)91.9%,阴性预测值(NPV)76.7%。在30例MELD<32分的患者中,7例(23.3%)死亡;相反在37位MELD≥32的患者中,34(91.9%)死亡(P<0.001)。与MELD<32分的相比,HR高出9.512(P<0.001)。结论:1.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乙肝停药后复发相关性肝衰竭病死率高,12周内病死率达61.2%。2.停药后发生肝衰竭的预后与初治前和复发后HBeAg状态、抗病毒疗程、停药至复发时间及停药前后使用的核苷(酸)类似物无相关性。3.临床指标预测停药后复发相关性肝衰竭的预后,发现与发生肝衰竭时AFP水平及HBV DNA水平无关,与TBIL、INR、Cr、MELD评分、HE及感染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MELD评分及HE与患者12周时生存率相关。对发生HE及MELD>32分的患者建议尽早肝移植。
曲明,王营,杜英东,尹惠生,史彦芬,张成钧,刘延军[3](2011)在《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48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方法及其意义。方法 48例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前每日补充的热量为33~38kcal/kg(1kcal=4.18kJ),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1g/(kg·d)(经口服或静脉摄入)。术后尽早予以肠内营养。术后2d起用百普力500ml/d,每日递增,术后5d改用能全力1500~2000ml/d。并根据病情需要辅以肠外营养进行营养支持,监测血糖、肝功能、肾功能、感染、腹部体征及切口愈合等情况。结果 48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术后存活42例(88%)。4例出现腹胀合并胃潴留,其中2例全身状况恶化、腹内压明显增高而终止肠内营养,改为全胃肠外营养,另2例经减缓输注速度并辅以胃肠动力药物后缓解。3例患者出现腹泻,通过纠正低蛋白血症、降低营养液渗透压、调节肠道微生物环境、减缓输注速度等治疗措施后均好转,继续行肠内营养。全部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未发生呕吐及吸入性肺炎。该组患者术后死亡6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和(或)肾衰竭者4例,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例,腹腔感染1例。结论对于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胃肠营养支持非常重要,有利于移植肝及其他器官的恢复。
曲明,王营,史彦芬,张成钧,刘延军[4](2011)在《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相关问题探讨(附42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接受原位肝移植的42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术后存活36例(86%)。术后并发腹腔出血6例,胆道并发症4例,无血管并发症。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障碍;术后出现精神症状者28例,出现癫者3例;出现肺部感染者22例,出现排斥反应3例。结论 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术后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并发症是提高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吴仲文[5](2006)在《肠道微生态变化与移植肝CGD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由于缺乏高效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使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数量居高不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治疗最终依赖于肝移植术。近年来,肝移植手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肝移植手术1年生存率在80%以上,5年生存率大于70%,移植效果接近于国际先进水平,此得益于精湛的手术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但肝移植后的各种并发症如急、慢性排异、胆道并发症、细菌及病毒感染等阻碍了受体存活率及移植肝存活率的进一步提高。 不同于健康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肝移植患者的免疫处于抑制状态,这是肝移植后肝炎病毒及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也是细菌、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为数不多的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中的神经贮钙蛋白(calcineurin)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及FK506均可抑制Lewis大鼠肠道上皮细胞的ATP能量代谢,并导致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Gabe等的临床研究发现,FK506可抑制肠上皮细胞的能量产生,损害肠道的吸收功能,增加肠道通透性,引起内毒素血症。给肝移植术后早期患者服用微生态制剂(合生元)则可显着降低其术后早期感染的发生率,并可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上述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在肝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肠道微生态及细菌感染三者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但这些动物及临床研究均没有检测肠道细菌生态的变化情况。 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定性、定量技术,分析肝移植患者肠道主要菌群的生态结构变化,同时采用偶氮显色法、酶标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内毒素、与内毒素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IL—6及肠道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免疫抑制剂对肝移植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肠道微生态变化与其全身及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健康志愿者 共28例,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22-57岁,平均37.6±8.2岁。 1.2肝硬化患者 共51例,分别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住院或门
陈欣欣[6](2006)在《婴肝合剂灌肠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本课题从外治法入手,将传统的内服治疗改为灌肠治疗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通过观察中药婴肝合剂灌肠加西药疗法(治疗组)对患儿疗效、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肝功能,血清NO水平,CMV转阴的影响,并与婴肝合剂口服加西药组(疗效1组)、单纯西药组(疗效2组)比较,探讨婴肝合剂灌肠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从而为婴肝合剂灌肠疗法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全部90例病例均为2004年9月至2006年2月武汉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和中西医结合科住院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诊断符合1981年制定的小儿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婴肝诊断标准。三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疗效2组给予阿拓莫兰针、肝泰乐片护肝,联苯双酯片降酶,CMV、EB、HSV感染者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HBV、HCV感染者给予干扰素针抗病毒治疗,细菌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加药敏试验给予抗生素治疗。疗效1组在疗效2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婴肝汤口服治疗。每日一剂,每剂浓煎100ml,分4次口服。治疗组在疗效2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婴肝汤灌肠治疗。每日一剂,每剂浓煎100ml,每次5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三组患儿均以4周为1个治疗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三组患儿疗效、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肝功能,血清NO水平等指标,3个月后复查血清CMV-IgM和尿找CMV包涵体以比较CMV转阴率。观察结束后,分别对三组患儿上述指标的变化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 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与疗效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疗效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 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治疗组与疗效2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疗效1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 3 三组患儿治疗后血清TBIL、DBIL、ALT、TBA、ALP、GGT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疗效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疗效1组比较,血清TBIL、DBIL、TBA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ALT、ALP、GGT无明显差异(P>0.05)。 4 三组患儿治疗后血清NO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疗效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疗效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5 治疗组CMV-IgM转阴率疗效1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467)。与疗效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0)。治疗组尿CMV包涵体转阴率与疗效1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547),与疗效2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 结论 1 中药婴肝合剂灌肠加西药能明显改善疗效、缩短黄疸消退时间、肝脾回缩时间,能降低血清TBIL、DBIL、ALT、TBA、ALP、GGT、NO水平,使血清CMV-IgM
谢新宝[7](2006)在《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及产前阻断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亚洲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宫内感染是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国内多项研究表明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孕28周起每四周肌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Iμ,直至临产,能显着降低HBV的宫内感染率。既往研究发现HBV S区野生株和变异株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并可能是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HBV前C(precore PC)区是宿主免疫攻击的靶表位,C启动子区(core promoter CP)特别是基本C启动子区(basic core promoter BCP)在病毒复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前C区及CP区变异和宫内感染的关系尚无母亲和新生儿配对的研究报道。国外文献报道长期大剂量应用HBIG可引起HBV S区基因变异使病毒发生逃逸突变;我们课题组最近研究发现产前阻断常规剂量的使用HBIG并没增加HBV S区基因的变异。作为免疫制剂,HBIG对HBV前C区和BCP区有何影响还未有人进行过研究。本课题对HBV前C区和CP区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产前阻断(产前注射HBIG)与HBV前C区、CP区变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HBV前C区和C启动区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目的:探讨孕妇HBV前C区、基本C启动子区(BCP)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无症状慢性HBV携带临产孕妇及其新生儿99对(产前阻断组58对,非产前阻断组41对)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EIA法检测HBsAg、HBeAg,22例产前阻断组新生儿EIA法检测血清抗-HBs;99对母子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BV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片断,ABI3730型DNA自动荧光测序仪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1)58例产前阻断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22.4%)明显低于41例非产前阻断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43.9%)(x2=5.15,p=0.023);22例产前阻断组新生儿9例(40.9%9/22)抗HBs阳性。(2)82例孕妇HBV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片断扩增测序成功,最常见的变异是1896G→A、1762A→T、1764G→A、1752A→G、1799C→G变异。1896G→A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25.0%)与未检出1896G→A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7.0%)差异无显着性(x2=0.236,p=0.627);1762A→T/1764G→A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22.2%)与未检出该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7.2%)差异无显着性(Fisher’s精确检验p=0.470);1752A→G/1799C→G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26.3%)与未检出该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6.5%)差异无显着性(x2=0.297,p=0.586);1799C→G单独变异宫内感染率(45.6%)与未检出该点单独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2.4%)无显着性差异(x2=0.258,p=0.611);各常见变异孕妇组间宫内感染率也无显着性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均>0.05)。(3)60对母子均扩增测序成功,母子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序列存在很大差异,45对母子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序列不一致。结论:(1)产前阻断能显着降低HBV的宫内感染率,HBIG中的抗-HBs经胎盘摄取,使胎儿提早获得被动免疫可能是其机制;(2)HBV前C区和BCP区常见变异对宫内感染率无明显影响;(3)HBV前C区和BCP区变异株和野生株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变异株和野生株的传播按其生物学特性对个体有所选择。第二部分产前注射HBIG对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的影响目的:探讨产前阻断(产前注射HBIG)对乙肝病毒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序列的影响。方法:无症状慢性HBV携带孕妇120例(HBIG组67例,非HBIG组53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EIA法检测血清HBsAg、HBeAg,巢式PCR法扩增HBV DNA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片断,ABI3730型DNA自动荧光测序仪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1)HBIG组33例孕妇收集到阻断前后双份血清,阻断前后血清HBV DNA载量无显着性差异(t=0.375,P=0.709);23例孕妇阻断前后HBV DNA前C区、BCP区均扩增测序成功,阻断前/后HBV前C区+BCP、前C区、BCP区核苷酸的替代变异率分别为0.15%/0.14%、0.70%/0.55%、1.69%/1.65%,阻断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均>0.05);阻断前后1896G→A、1899G→A、1762A→T、1764G→A等热点总变异发生率分别为27.2%、13.0%,阻断后热点总变异发生率明显低于阻断前(x2=5.717,p=0.017),1896G→A、1899G→A、1762A→T、1764G→A各热点变异的发生率阻断前/后分别为30.4%/17.4%、17.4%/4.3%、26.1%/13.0%、34.8%/17.4%,阻断后各热点变异的发生率均低于阻断前,但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13例阻断前或阻断后检测到热点变异的孕妇阻断后热点总变异发生率(23.1%)明显低于阻断前(48.1%)(x2=7.09,p=0.008);(2)53例HBIG组孕妇/47例非HBIG组孕妇临产时HBV DNA前C区+BCP、前C区、BCP区核苷酸的替代变异率分别为0.9%/0.8%、0.3%/0.3%、1.1%/0.9%,两组无显着性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0.05);HBIG组/非HBIG组孕妇1896G→A、1899G→A、1762A→T、1764G→A热点总变异发生率及各热点变异发生率分别为5.7%/10.1%、9.4%/14.9%、0/2.1%、7.5%/10.6%、5.7%/12.8%,HBIG组热点总变异发生率及各热点变异的发生率均低于非HBIG组,但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产前阻断(注射HBIG)不能降低孕妇体内的HBV DNA水平;(2)产前阻断并不增加孕妇HBV DNA前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核苷酸变异;(3)产前阻断可能使孕妇体内HBV前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热点变异的发生减少,这种转变的意义和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祝永明,王亚华[8](2004)在《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评估拉米夫定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1999~2003年国内报道的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分布范围较广,临床表现为变态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泌尿生殖系统反应、对肝功能的影响及其它反应等,其中以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尤以青少年最易发生。结论:临床应注意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王金林,莫新发,蔡立华,蒋基令,何仲佳,庞泓,温步优,吴福全,邝明子[9](2004)在《地市级医院开展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1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及地市级医院开展肝移植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对 1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开展的肝移植。结果 :2例术后死亡 ( 1例术后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1例术中大出血 ) ;余 8例痊愈出院 ,1例出现胆道感染 ,经抗感染、B超下PTCD、再次手术胆道引流等治疗后症状改善 ;1例出现胆道狭窄 ,经B超下PTCD胆道引流后 ,无法放置鼻胆管 ,行Roux Y胆肠吻合术 ;6例乙肝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病人术后移植肝功能良好 ,无术后乙肝复发 ;2例肝癌病人分别于术后半年肺转移 ,1年后肝癌复发、乙肝复发。结论 :掌握肝移植时机、正确及时的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对保证肝移植成功至关重要。对大肝癌施行肝移植要慎重。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贺普丁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复发。地市级医院可以成功开展。
周晓萍,李爱月,李向霞[10](2000)在《考虑为巨细胞病毒致慢性重型肝炎(2例报告)》文中认为
二、考虑为巨细胞病毒致慢性重型肝炎(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虑为巨细胞病毒致慢性重型肝炎(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一、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 |
(一) 传承刘韵远先生学术思想 |
(二) 汲取王鹏飞先生脾胃病辨治精髓 |
(三)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
(四) 注重创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重 |
1. 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查 突出小儿脾胃病中医特色诊疗 |
2. 开发痰喘宁合剂 弥补小儿咳嗽用药不足 |
3. 临床与科研并重 拓宽思路 探索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
(五) 传道授业解惑硕 果累累 |
二、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总结 |
(一) 先辨病 其次辨证 谨守病机 |
(二) 四诊合参 尤重小儿望诊 |
(三) 扶正祛邪并重标 本同治 |
1. 扶正祛邪之法概述 |
2. 扶正为治本之法 以脾为核心 兼顾其他脏腑 |
3. 祛邪为关键环节 内外之邪兼顾 |
(四) 用药清轻严谨 善用药对 |
三、闫慧敏老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
(一)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脾系疾病 |
1. 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 醒脾助运 |
2. 肝脾同治 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 |
3. 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 消补兼施 |
4. 祛除湿热之邪 攻伐有度 |
5. 久病注重祛除瘀邪 |
(二) 闫老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
1. 厌食 |
2. 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
3. 胎黄 |
4. 滞颐 |
5. 便秘 |
(三)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肺系疾病 |
1. 外感咳嗽初起 祛除外邪为要 避免清泻太过 |
2. 急性咳喘祛除痰阻 重在治肺调气 |
3. 慢性咳喘重在扶正 培土生金兼以温肾 |
4. 反复咳喘 扶正祛邪 分期而治 标本兼顾 |
5. 扶正不忘活血逐瘀 阻止咳喘反复发生 |
(四) 闫老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
1.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
2. 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 |
3. 腺样体肥大 |
(五) 闫老师对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 |
1. 霰粒肿 |
2. 麦粒肿 |
3. 舔疮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一、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证候研究 |
(一) 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
1. 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
2.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
(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研究 |
临床资料 |
诊断标准 |
研究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小结 |
(三) 养阴清瘀汤主要方药及立方依据 |
二、养阴清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
临床资料 |
诊断标准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创新点总结 |
小结及心得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主要研究成果 |
(2)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乙肝停药后复发相关性肝衰竭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
2.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 |
3. 肝衰竭救治现状 |
4. 肝衰竭评估模型 |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乙肝停药后复发相关性肝衰竭预后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设计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相关问题探讨(附4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1.手术方式: |
2.免疫抑制方案: |
3.术后常规治疗方案: |
三、研究方法 |
结 果 |
一、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预后 |
二、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手术并发症 |
三、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非手术并发症 |
讨 论 |
一、重型肝炎患者的肝移植前评估 |
二、重型肝炎患者的肝移植术前处理 |
三、重型肝炎患者的肝移植术中处理 |
四、重型肝炎患者的肝移植术后处理 |
1.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术后应早脱机、早拔管、早进食: |
2.重视肺部感染的处理: |
3.重视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的防治: |
4.重视肾功能的保护: |
(5)肠道微生态变化与移植肝CGD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
参考文献 |
研究用主要仪器、试剂、软件及网站 |
主要仪器设备 |
主要试剂及耗材 |
本研究所需的计算机软件 |
本研究使用的生物信息学网站 |
第一部分 双歧杆菌冻干保藏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双歧杆菌冻干技术若干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粪便DNA抽提方法比较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肠道微生物DNA抽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78例肝移植患者肠道细菌易位及其相关性研究 |
患者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肝移植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生态结构研究 |
患者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肝移植术后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种群生态结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与展望 |
综述 |
综述1 肠道屏障与肠道微生态 |
参考文献 |
综述2 重型肝炎治疗若干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3 肝硬化并发症与肠道菌群 |
参考文献 |
报刊文章:从人体微生态谈控制滥用抗生素等药物 |
就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读博士期间参与撰写的专着 |
读博士期间获得的资助的课题 |
读博士期间参与的其它工作 |
致谢 |
(6)婴肝合剂灌肠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诊疗标准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7)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及产前阻断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及入选条件 |
二、试剂与器材 |
三、实验方法 |
结果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二、新生儿的检出情况 |
三、双阳性和单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的情况 |
四、注射HBIG和未注射HBIG孕妇及其新生儿的情况比较 |
五、孕妇HBV前C区、BCP区变异与新生儿宫内感染 |
六、新生儿HBV DNA前C区、BCP区序列分析 |
讨论 |
一、HBV宫内感染与产前阻断 |
二、前C区、BCP区变异与慢性HBV感染 |
三、前C区、BCP区变异与宫内感染 |
小结 |
第二部分 产前注射HBIG对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的影响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试剂与器材 |
三、实验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产前阻断组孕妇阻断前后的比较 |
三、HBIG组和非HBIG组孕妇临产时的情况比较 |
讨论 |
一、产前注射HBIG与HBV DNA水平 |
二、产前注射HBIG与HBV前C区、BCP区变异 |
三、产前注射HBIG与HBV前C区、BCP区热点变异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着 |
综述 |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的研究进展 |
1. 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的结构和功能 |
2.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的生物学特点 |
3.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与慢性乙肝 |
4.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与急性乙肝 |
5. 前C区与C启动子变异与肝细胞肝癌(HCC) |
6.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与抗病毒药物治疗 |
参考文献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预防研究进展 |
附: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发表文章 |
(8)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 |
2.2 不良反应系统病例统计及构成比 |
3 讨论 |
(9)地市级医院开展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1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掌握肝移植适应证和手术时机, 减少围手术期风险、降低手术死亡率 |
3.2 围手术期有效呼吸监测和呼吸道管理 |
3.3 调整凝血功能、正确处理止血与抗凝的关系 |
3.4 鉴别排斥反应与感染、药物性肝炎、肝毒性反应、胆汁淤积 |
3.5 有效预防及时处理胆道并发症 |
(10)考虑为巨细胞病毒致慢性重型肝炎(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
四、考虑为巨细胞病毒致慢性重型肝炎(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D]. 郝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2]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乙肝停药后复发相关性肝衰竭预后分析[D]. 区淑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3]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48例报告[J]. 曲明,王营,杜英东,尹惠生,史彦芬,张成钧,刘延军. 器官移植, 2011(06)
- [4]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相关问题探讨(附42例报告)[J]. 曲明,王营,史彦芬,张成钧,刘延军. 器官移植, 2011(02)
- [5]肠道微生态变化与移植肝CGD的相关研究[D]. 吴仲文. 浙江大学, 2006(08)
- [6]婴肝合剂灌肠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陈欣欣. 湖北中医学院, 2006(10)
- [7]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及产前阻断关系的研究[D]. 谢新宝. 复旦大学, 2006(02)
- [8]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J]. 祝永明,王亚华. 药学实践杂志, 2004(05)
- [9]地市级医院开展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10例[J]. 王金林,莫新发,蔡立华,蒋基令,何仲佳,庞泓,温步优,吴福全,邝明子. 实用医学杂志, 2004(05)
- [10]考虑为巨细胞病毒致慢性重型肝炎(2例报告)[J]. 周晓萍,李爱月,李向霞. 肝脏,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