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子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论文文献综述)
龚辉,张程飞[1](2021)在《500kV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管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阐述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现状和维护策略,包括加强一次设备的智能化处理、优化电子互感设备、完善自动化检测系统、数据的交互性。
陈启明[2](2021)在《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优化设计》文中认为累计运行15年的万福110kV变电站所采用的生产控制系统及相关一、二次设备已经逐渐出现了抗干扰性差、稳定性弱的问题,无法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电力系统对于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且无法适应电力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以工业计算机、电力系统通信、数据库为平台逐步融合形成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功能丰富多样、结构规范化、可塑性强、人机对话画面友好等明显优势而备受广大从事电力生产运行检修技术人员欢迎。管理人员研究决定对万福110kV变电站站内相关一、二次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及相关生产辅助控制系统进行优化改造,从而提高变电站电力生产的运行检修管理水平。在对万福变电站进行现场实地勘查并结合万福变电站历年生产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严格论证后,提出了本次改造方案中需要遵守的主要设计技术原则。以此次全面改造的预期目标和相关投运要求谨慎制定了符合万福变电站实际情况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及智能生产辅助控制系统等主要设备的选型方案。为了解决该站地理位置偏远,运维效率低下,设备老化严重等问题,在改造中新增了故障录波装置、线路备自投装置、综合应用服务器、火灾报警装置、电子围栏装置、北斗GPS双源时钟同步装置等性能优越的设备以期提高现有老旧变电站内设备性能,从源头上消除由于设备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万福110kV变电站将三条110kV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主保护全部更换为光纤差动保护以获得更迅速更稳定的切除故障能力,以及将变电站控制室内监控后台机电源更换为更加可靠的不停电电源供应,以保证事故情况下调度远方值班人员对变电站现场情况的及时掌握。在保证现场施工安全、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制定了万福110kV变电站改造工程的现场施工调试方案。在施工中结合该变电站的现场实际情况,对设备改造的内容、安全技术措施、质量及工艺要求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对改造中遇到的如控制室新旧屏位替换、搭设临时后台过渡、保护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配合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优化并给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妥善处理方案,为万福变电站改造施工顺利推进带来了便利。改造后的万福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对全站一、二次设备进行了高度地功能组合,使其后台操作及监视实现远程实时传送、数据传输稳定、生产运行管理规范化,全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灵活性和可伸展性大大提升。实践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案有效可行,改造后全站一、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结果良好,适于解决万福110kV变电站综自改造问题。
黄智钧[3](2020)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方案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电力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国家开展政治经济活动、社会正常秩序运作以及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已离不开可靠的电力供应。政府和国家能源局对电力公司、供电局在供电质量方面的要求是:确保向社会供电的持续稳定,切实提供高质量的电能。因此,作为电网心脏的变电站,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通信、数字化和自动化等技术越来越发达,电网企业正朝着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发展,“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数字电网也将不断集成新技术变得更为先进。相应的,落后的站端综合自动化系统(简称“综自系统”)无法跟上新兴技术发展,势必逐渐被淘汰。老旧变电站通常存在综自系统设计落后,采集数据单一且慢;接入远动和当地监控后台的范围不全,站端设备没法得到全面监视;不同类型的二次装置存在壁垒,没有完全打通联系,整体灵活程度不足等弊病。为解决以上弊病,必须对其保护设备、自动化设备、东方南瑞调度远动系统、当地监控后台装置等进行升级换代,实施现代化改造,让综自系统综合联动及协调控制能力增强,让变电站的运行更为高效可靠,这对降低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和停电频次,提升电网公司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首先将综自系统的发展技术背景进行了阐述,再综合国外和国内学术成果,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综自系统领域的研究进展。然后,就四类典型的综自系统结构模式和特点加以剖析;接着,根据技改项目工作经验,介绍了综自系统的改造总体目标、改造内容等,以中国南方电网110k V试点变电站综自改造为例,在剖析该站综自系统现有问题后,结合现有成熟技术及主流厂家产品,研究设计了整体结构模式,分析了该变电站采用的继电保护类型及原理,并研究设计了该站综自改造的继保装置配置、自动化设备配置、故障率录波装置配置等模块,形成了适应该变电站实际情况的改造技术方案。此外,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自改造施工方案优选模型及方法,该方法首先由决策者将复杂系统按特征分解为多个层次;然后,将每个层次的相关影响要素一一列出;接着,在相同层次的各影响要素之间利用特定的标度法简单地进行比较和打分,最后计算得到每个关键指标的权重,经综合运算后得出方案评价分数,从而确定了最优施工方案,可供生产技术部专责等人员在技改工程实践中参考使用。最后,文章介绍分析了所提改造方案在试点变电站的技术实施情况,展示了现场调试和运行结果,继而详细分析了该110k V变电站综自改造后所取得的成效,包括电能质量指标改善情况、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良好的电气指标和社会经济效益,印证了所设计综自改造方案及方法的有效性。实际技改工程表明,科学有效的综自系统改造可以将二次设备缺陷率降低,减少停电频次和时间;试点变电站在综自改造前,存在二次设备老化,可靠性差等不足,已不能满足电力运行要求。采用本文提出方案综自改造后,全站保护装置恢复正常运行功能,继电保护装置投入率达100%;且改造后三相电压和电流采样准确性得到明显提升,三相电压和电流平衡度显着改善;同时,综自改造增强了变电站运维水准,增强设备智能程度,每年可节约至少0.9万元运维成本费用。综自改造后停电时间得到减少,也有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王键[4](2020)在《110kV杨屋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及其智能应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电力稳定供应的要求逐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相较之于传统变电站而言,智能变电站具有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智能应用互动化等特点。但就目前国内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言,由于一次设备的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仍不成熟,国内智能变电站的建设重点主要体现在二次系统的构建方式上。本文将以南方电网公司首个OS2智能变电站110k V杨屋站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构建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和设计说明。(1)概述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搭建方式和开发历程,结合实际运维经验和理论,探讨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缺点不足和发展瓶颈。(2)在理论技术和实际应用两个层面,详细介绍IEC61850电力系统自动化全球通用标准,现阶段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搭建方式,并且深入探讨现阶段智能变电站优势和不足。(3)通过110k V杨屋智能变电站实际运维数据,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构建方式进行总结,分析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和优劣势,为日后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4)通过110k V杨屋智能变电站智能应用的设计与研究,对其底层设计逻辑、实际需求以及行业标准来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分析各智能应用的技术特点和不足,为日后智能变电站智能应用模块的全面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5)最后通过110k V杨屋智能变电站的实际运维策略,深度剖析智能变电站在新时代中起到的节能增效的作用,同时总结运行过程当中发现的不足,为未来智能变电站全面建设提供经验保证。
李钻钻[5](2020)在《山西晋中介休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文中指出电网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水平,在此过程中,变电站是最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着全部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安全,是连接用户与发电厂的重要枢纽,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重要作用。设计出最经济最优秀的变电站成了未来电网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地区的高速发展,当地的用户用电需求已经远远大于目前电网的供电能力,要增加新的变电站,让用户与企业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使得国家经济得到更完整的发展。根据山西省电力公司的批复,山西晋中介休开发区220k V变电站新建项目初步确定了电压等级、主变远景设计规模和总体规模。本文根据具体的标准对电气一次系统以及电气二次系统进行了完整的配置,确定了相关的电气设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变电站系统的接入方案确定。在考虑山西省晋中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山西省电网发展现状之后,对此地区进行正确的负荷预测,以这个为主要依据进行变电站接入系统的相关设计。2.变电站规模设计。上面确定了变电站系统的接入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可以确定变电站规模的设计,在进行实地考察后能够做出合理的决定。3.系统的通信以及监控系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确定。对变电站的系统网络的几种接入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其中还包括具体的二次设备的选择以及调度自动化的具体方案。
莫素敏[6](2020)在《海南中部地区模块化智能变电站方案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的新型建设模式大大减少了变电站的占地面积,缩短施工周期,是未来变电站建设的主流模式之一。目前,海南地区变电站设备受海岛地区“三高”“三强”典型气候影响,存在着腐蚀严重、故障率高等问题,且智能化水平低。因此,海南要在2025年全成建成智能电网综合示范省,需采用简单、可靠、快速的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建设新模式,快速提升省内智能站的建设速度及智能化水平。同时南网110k V变电站标准设计方案在海南地区应用和维护存在局限性。综合以上原因,有必要结合海南地区气候特点、变电站存在问题以及标准设计在海南地区应用和维护的局限性,采用模块化、智能化新设备新技术,对标准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并提出基于海岛地区典型气候特点的110k V模块化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调研分析了海南地区变电站设备存在问题,一一对应提出了解决设备腐蚀严重、故障率高、停电检修周期长、智能化水平低、预装箱质量差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智能站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适应海南中部地区的新型预制舱舱体的防腐、防风、保温隔热、抗湿、防水等具体性能要求,并对舱体材料选型、结构设计、工艺保障提出优化方案。同时通过舱体热仿真,验证了采用智能温控系统能满足海南地区运行环境要求。(3)采用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建设新模式,对南网标准设计110k V变电站CSG-110B-P1a户外常规变电站方案进行优化。优化方案采用了HGIS智能设备、预制舱开关柜、智能主变等新设备、新技术,减少变电站占地面积约18.11%,缩短建设周期至3-5个月,提高变电站设备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以及智能化水平。(4)采用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理念对110k V模块化智能变电站优化方案及标准设计110k V户外常规变电站方案进行了全寿命分析。就两方案的主设备建立了LCC计算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两方案的LCC值并进行比较与评估,验证了110k V模块化智能变电站方案为最优设计。上述110k V模块化智能变电站优化方案不仅采用了高度集成的模块化、智能化设备,而且方案在变电站占地面积、建设工期、全寿命周期综合投资等方面取得明显优化成果,本研究成果对海南电网全面推进智能变电站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陈斌[7](2020)在《浅谈110 kV无人值守变电站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介绍了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定义,以110 kV无人值守变电站为例,从变电站的一次系统、二次系统和图像监控系统三方面,阐述了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设计要点,为无人值守变电站建设提供了参考。
高泽峰,孙涛[8](2020)在《110KV乙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升级》文中研究指明110KV乙烯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采用国电南瑞公司开发的NSC2000系统,保护单元以西门子7SJ62为主;按照设计110KV乙烯变电站为有人值班变电所外,其他6个子站均为无人值班变电所,每个子站中都有一套独立的通讯系统;各间隔保护通过RS485接口经NSC60接口转换箱转换为RS232通讯方式送至通讯管理机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将数据通过光纤传输至110KV变电站进行集控。由于中间环节较多故障率较高,经常出现通讯中断的问题加之部分测控装置元器件老化导致110KV乙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遥控功能丧失,部分遥测量不准确,不利于110KV乙烯变电站进行系统故障判断分析和处理。需要对变电所供电综合自动化与调度系统进行升级。
惠亮亮,张俊强,陈敏,温润[9](2020)在《变电站远程照明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变电站开始实行无人值班,尤其是110 kV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几乎已全部实行无人值班。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普及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使得工作人员可通过远方的监控中心获得变电站的各种运行情况,通过报警系统及时获取设备的故障信息,变定期巡检为视情巡检,极大地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1-5]。但是,变电站的照明系统仍然采用手动控制方式,在变电站光照不足时,这种照明方式就阻碍了变电站原有设备,如视频监控等设备的功能发挥。并
徐萍,唐伟波,姜延奇,吴东凯[10](2020)在《本钢南芬厂区集控站设计》文中提出本钢南芬厂区供电新建变电站已全部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旧变电站除南芬一号66kV变电站外,其他也已全部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为此对南芬一号66kV变电站进行改造以实现综合自动化,并在南芬厂区建设集控站,提高南芬厂区供电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供电安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
二、杨子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子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论文提纲范文)
(1)500kV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无人值班变电所运行中的问题 |
2 应对的措施 |
3 结语 |
(2)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万福变电站现状及改造方案 |
2.1 万福变电站运行现状 |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2.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
2.3.1 集中式系统结构 |
2.3.2 分布式系统结构 |
2.3.3 分层分布式结构 |
2.4 变电站综自通信系统 |
2.4.1 通信任务 |
2.4.2 通信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万福110kV变电站优化设计 |
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 |
3.2 调度自动化 |
3.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3.4 电源系统 |
3.5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3.6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
3.7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施工及调试 |
4.1 改造优化内容 |
4.1.1 电气一次部分 |
4.1.2 电气二次部分 |
4.2 改造质量及工艺要求 |
4.2.1 工程总体要求 |
4.2.2 室内外屏柜安装 |
4.2.3 电缆架设及线芯连接 |
4.3 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 |
4.3.1 施工安全措施优化 |
4.3.2 施工技术措施优化 |
4.4 若干关键问题的解决 |
4.4.1 保护屏屏顶小母线处理 |
4.4.2 试验报告无线打印 |
4.4.3 改造工程中与对侧变电站的配合 |
4.4.4 保护测控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 |
4.4.5 后台监控机的不间断电源 |
4.4.6 变电站控制室屏位安排 |
4.4.7 后台改造平稳过渡 |
4.4.8 时钟同步系统 |
4.5 调试试验 |
4.5.1 监控画面对点试验 |
4.5.2 主要设备试验 |
4.5.3 生产运行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变电站综自改造研究发展 |
1.2.2 国外变电站综自改造研究发展 |
1.2.3 变电站综自系统典型结构模式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110kV试点变电站综自系统改造技术方案研究 |
2.1 综自系统改造目标及内容 |
2.1.1 综自系统改造总体目标 |
2.1.2 综自系统改造主要内容 |
2.2 110kV试点变电站改造必要性分析 |
2.3 110kV试点变电站综自系统整体结构模式 |
2.4 110kV试点变电站继电保护原理分析 |
2.4.1 变压器保护原理分析 |
2.4.2 10kV馈线保护原理分析 |
2.4.3 10kV电容器保护原理分析 |
2.4.4 10kV母联保护原理分析 |
2.5 110kV试点变电站综自系统继电保护装置 |
2.5.1 继电保护装置选型原则 |
2.5.2 110kV变压器继电保护装置 |
2.5.3 10kV高压室设备继电保护装置 |
2.6 110kV试点变电站综自系统自动化装置 |
2.6.1 自动化装置选型原则 |
2.6.2 远动及通信装置 |
2.6.3 监控后台装置 |
2.6.4 测控装置 |
2.7 110kV试点变电站综自系统故障录波装置 |
2.7.1 故障录波系统现状 |
2.7.2 故障录波装置选型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HP的综自改造施工方案优选研究 |
3.1 综自改造施工方案优选模型搭建 |
3.1.1 评判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2 评判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
3.2 基于层次分析AHP的优选原理及流程 |
3.2.1 AHP法基本原理 |
3.2.2 AHP法流程步骤 |
3.3 施工方案优选应用 |
3.3.1 备选施工方案制定 |
3.3.2 指标标准化处理 |
3.3.3 优选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应用及成效分析 |
4.1 110kV试点变电站案例分析 |
4.1.1 案例概况 |
4.1.2 综自改造调试 |
4.2 综自改造电气指标分析 |
4.2.1 110kV电气量分析 |
4.2.2 10kV电压质量分析 |
4.3 综自改造效益分析 |
4.3.1 管理效益 |
4.3.2 经济效益 |
4.3.3 社会效益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和致谢 |
(4)110kV杨屋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及其智能应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与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方向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技术应用分析 |
2.1 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搭建方式和发展瓶颈 |
2.1.1 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构建方式 |
2.1.2 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发展瓶颈 |
2.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搭建方式和应用优势 |
2.2.1 IEC61850标准的介绍 |
2.2.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标准模型 |
2.2.3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过程层网络的组网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10kV杨屋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构建 |
3.1 110kV杨屋智能变电站的一次接线方式 |
3.2 二次系统的设计需求 |
3.3 基于延时可测技术构建的三层两网 |
3.4 继电保护模块的设计与构建 |
3.4.1 主变保护的设计与构建 |
3.4.2 10kV母差保护的设计与构建 |
3.4.3 10kV单间隔设备保护的设计与构建 |
3.5 稳定控制模块的设计与构建 |
3.6 调度自动化模块的设计与构建 |
3.7 一体化电源的设计与构建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10kV杨屋智能变电站智能应用的设计与研究 |
4.1 程序化操作模块的设计与构建 |
4.2 源端维护模块的设计与构建 |
4.3 继电保护装置远方操作模块的设计与构建 |
4.3.1 远方投退软压板实现方式 |
4.3.2 远方切换定值区实现方式 |
4.3.3 远方修改定值实现方式 |
4.3.4 远方复归信号实现方式 |
4.4 二次设备在线监测模块的设计与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10kV杨屋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策略研究 |
5.1 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设备运维策略综述 |
5.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备运维策略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5)山西晋中介休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章 建设必要性 |
2.1 电力系统现状 |
2.2 负荷预测 |
2.3 项目建设必要性 |
2.4 系统对变电站的要求 |
2.5 主要设计原则与方案 |
2.6 主要经济指标 |
第3章 变电站站址选择 |
3.1 站址方案 |
3.1.1 站址自然条件 |
3.1.2 工程地质 |
3.1.3 水文条件 |
3.1.4 气象条件 |
3.2 站址的条件分析比较 |
第4章 电力系统一次 |
4.1 建设规模 |
4.2 电气主接线 |
4.3 主要设备选择 |
4.3.1 短路电流计算 |
4.3.2 主要电气装置的确定 |
4.3.3 导体的确定 |
4.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
4.5 防雷、接地及过电压保护 |
4.6 站用电及照明 |
第5章 电力系统二次 |
5.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5.1.1 系统概况 |
5.1.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原则 |
5.1.3 220k V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5.1.4 110k V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5.1.5 其它 |
5.2 调度自动化 |
5.2.1 调度关系 |
5.2.2 远动信息 |
5.2.3 远动系统方案 |
5.2.4 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和纵向加密认证设备 |
5.2.5 关口电能计量设备 |
5.2.6 网络安全监测装置 |
5.2.7 远动信息通道 |
5.3 通信部分 |
5.3.1 概述 |
5.3.2 光缆通信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5.3.3 系统通信部分 |
5.3.4 通道组织 |
5.3.5 光缆数字传输系统中继距离及长度计算 |
5.3.6 站内通信部分 |
5.4 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 |
5.4.1 设计基本总原则 |
5.4.2 监控功能 |
5.4.3 系统网络 |
5.4.4 接口要求 |
5.4.5 设备配置 |
5.5 元件保护方面 |
5.6 交直流电源设备 |
5.6.1 系统的结构 |
5.6.2 交流电源部分 |
5.6.3 直流电源方面 |
5.7 非关口电能计算设备 |
5.8 二次设备组屏 |
5.8.1 二次设备相关 |
5.8.2 电气二次设备布置 |
5.8.3 柜体统一要求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海南中部地区模块化智能变电站方案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国内外智能变电站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模块化变电站研究现状 |
1.2.3 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的融合与发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一次设备模块化方案研究 |
2.1 海南地区变电站一次设备综合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
2.1.1 户外设备腐蚀严重 |
2.1.2 设备故障率高 |
2.1.3 停电检修周期长 |
2.1.4 设备智能化水平低 |
2.1.5 预装箱变质量差 |
2.1.6 综合分析 |
2.2 南网标准设计应用局限性分析 |
2.2.1 南网标准设计方案类型分析 |
2.2.2 标准设计在海南地区应用局限性 |
2.3 智能一次设备模块化解决方案 |
2.3.1 户外设备腐蚀严重及设备故障率高解决方案 |
2.3.2 停电检修周期长解决方案 |
2.3.3 设备智能化水平低解决方案 |
2.3.4 新型预制舱箱体解决方案 |
2.3.5 综合推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南中部地区新型预制舱环境适应性研究 |
3.1 预制舱防腐设计 |
3.1.1 海南地区箱体腐蚀原因 |
3.1.2 防腐设计优化 |
3.2 预制舱防风设计 |
3.2.1 海南中部地区预制舱防风性能要求 |
3.2.2 防风设计优化 |
3.3 预制舱保温、隔热及抗湿设计 |
3.3.1 海南中部地区气候特点 |
3.3.2 保温隔热及抗湿设计优化 |
3.3.3 二次预制舱环境温控的设计仿真 |
3.4 预制舱防水设计 |
3.4.1 海南中部地区预制舱防尘防水性能要求 |
3.4.2 防水设计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10kV模块化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 |
4.1 工程概况及电气主接线比选 |
4.1.1 工程概况 |
4.1.2 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比选 |
4.2 智能设备选型优化 |
4.2.1 智能主变压器 |
4.2.2 智能110kV配电装置 |
4.2.3 智能10kV配电装置 |
4.2.4 其它智能设备配置 |
4.2.5 车载变设备配置 |
4.3 电气总平面及配电装置优化 |
4.3.1 110kV配电装置布置及优化 |
4.3.2 10kV配电装置布置及比选 |
4.3.3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优化 |
4.3.4 平面布置优化结果及技术经济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方案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5.1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及基本方法 |
5.1.1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 |
5.1.2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基本方法 |
5.2 110kV配电装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5.2.1 110kV配电装置全寿命周期成本关键点分析 |
5.2.2 方案的110kV配电装置LCC计算 |
5.3 10kV配电装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5.3.1 10kV配电装置全寿命周期成本关键点分析 |
5.3.2 方案的10kV配电装置LCC计算 |
5.4 方案设备全寿命周期总成本比较 |
5.5 本章小节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浅谈110 kV无人值守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无人值守变电站定义 |
2 110 k V无人值守变电站设计 |
2.1 110 k V无人值守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
2.1.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2.1.2 一次设备的选择 |
2.2 110 k V无人值守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
2.2.1 二次设备 |
2.2.2 综合自动化系统 |
2.2.3 工作电源 |
2.3 图像监控系统 |
3 结语 |
(8)110KV乙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升级思路 |
2 技术方案 |
2.1 前置机部分 |
2.1.1 现状 |
2.1.2 升级方案: |
2.2 后台部分 |
2.2.1 现状 |
2.2.2 升级方案 |
2.2.2. 1 前期准备 |
2.2.2. 2 系统搭建 |
2.2.3 数据库设置: |
2.3 故障录波部分 |
3 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
4 实施效果 |
(9)变电站远程照明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需求分析 |
2 设计要点 |
3 监控方案设计 |
3.1 WEB监控模式 |
3.2 应用软件监控 |
3.3 客户端监控 |
4 方案比较 |
5 结语 |
(10)本钢南芬厂区集控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本钢南芬厂区原供电情况 |
2 综合自动化改造 |
3 集控站改造方案 |
3.1 环境条件及污秽等级 |
3.2 控制、计量及信号系统 |
3.3 网络结构 |
4 结语 |
四、杨子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论文参考文献)
- [1]500kV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管理分析[J]. 龚辉,张程飞. 电子技术, 2021(12)
- [2]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优化设计[D]. 陈启明.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方案优选研究[D]. 黄智钧. 吉林大学, 2020(03)
- [4]110kV杨屋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及其智能应用的设计与研究[D]. 王键. 吉林大学, 2020(03)
- [5]山西晋中介休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D]. 李钻钻.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6]海南中部地区模块化智能变电站方案研究与设计[D]. 莫素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浅谈110 kV无人值守变电站设计[J]. 陈斌. 机电信息, 2020(26)
- [8]110KV乙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升级[A]. 高泽峰,孙涛. 第五届全国石油和化工电气技术大会论文集, 2020
- [9]变电站远程照明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J]. 惠亮亮,张俊强,陈敏,温润. 电世界, 2020(07)
- [10]本钢南芬厂区集控站设计[J]. 徐萍,唐伟波,姜延奇,吴东凯. 电工技术, 2020(11)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二次设备论文; 二次结构论文; 智能监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