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正散治疗急、慢性盆腔炎47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虹,马淑然[1](2018)在《八正散妇科新用验案举隅》文中研究指明八正散原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本文拓展运用于妇科杂病治疗。通过列举八正散加减治疗妇科盆腔炎、血带、性交痛伴性交后出血3个案例,阐明其治疗妇科病杂的治疗思路和经验,对于指导妇科杂病治疗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郑跃[2](2017)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构建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治疗作用,阐述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影响TLR2、TLR4及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机制,探寻其作用靶点。方法:构建大鼠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分为空白组、手术组、模型组、复合模型组、成药组、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低、中、高剂量组,第1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构建慢性输卵管炎,第8天开始构建气滞血瘀症候模型,第29天各组分别给药,连续治疗28天。观察一般行为学表征、症候评分、组织病理学、血流变学、细胞因子的变化,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作用机制。结果:成功构建大鼠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经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治疗后,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大鼠在症候评价和一般行为学均趋于正常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给药后输卵管外膜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腔内渗出液情况也有所改善。血流变学中结果显示与复合模型组比较,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降低,红血细胞变形指数上升。此外对细胞因子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与复合模型组比较,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组ICAM-1、NF-κB、TLR2、TLR4、TNF-α、TNF-β、TGF-β、IFN-β、IL-6 明显降低,IL-2 上升。结论:1.采用输卵管金黄色葡萄球菌注菌术和声、光、电、夹尾加斜坡法,能够造成大鼠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症状较为明显且有特征性。2.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的体重、摄食量、一般行为学、症候积分、输卵管病理有改善作用。3.膈下逐瘀汤加减方能降低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3.0、30、50、100、180,还原黏度3.0、30、50、100、180,红细胞刚性指数、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能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4.膈下逐瘀汤加减方能降低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的相关信号通路因子TLR2、TLR4、NF-κB。5.膈下逐瘀汤加减方能降低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的炎症因子 ICAM-1、TGF-β、TNF-α、TNF-β。6.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的免疫因子有调节作用,能升高IL-2、降低IL-6、IFN-β。
郑林燕[3](2014)在《针刺调节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针刺、中药、针刺配合中药三组治疗方案调节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差异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差异,综合评价针刺调节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的情况,并对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作客观评价,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真实的依据。方法:严格纳入病例10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5例,其中剔除2例,脱落8例,按方案完成病例95例,其中,针刺组32例,中药组31例,针刺配合中药组32例。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定三组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一)免疫方面:1.免疫异常与年龄、病程、病情的关系:治疗前,16-29岁免疫异常率大于30-39岁和40-56岁(均P<0.05);三组各个病程、病情的免疫异常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总体免疫指标异常方面:治疗后,三组免疫指标异常的患者均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各项免疫指标异常方面:针刺组:治疗后,IgG、C3、CH50异常的患者均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后,C3异常的患者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配合中药组:治疗后,C3、CH50异常的患者均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各项免疫指标具体数值方面:针刺组:IgG、IgM、C3、CH50值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治疗能降低IgG、IgM值,升高C3、CH50值。中药组:C3、C4、CH50值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中药治疗能升高C3、C4、CH50值。针刺配合中药组:IgG、CH50值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能降低IgG值,升高CH50值。(二)疗效方面:1.总体疗效方面:针刺、中药及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均有比较显着的疗效,针刺配合中药的总体疗效更优(P<0.05)。2.症状、体征、证候及生存质量改善方面:三组治疗前后四项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配合中药组在症状、证候改善方面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P<0.05),三组在体征、生存质量改善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疗效与年龄、病程、病情的关系:组内比较:三组疗效与年龄、病程均无相关性,针刺组疗效与病情也无相关性(P>0.05);中药组病情中度、重度的疗效优于轻度,针刺配合中药组病情中度的疗效优于重度(P<0.05)。组间比较:病情轻度的痊愈率:针刺配合中药组>针刺组>中药组;针刺配合中药组病情轻度的疗效优于中药组,针刺配合中药组病情中度的疗效优于针刺组(P<O.05)。4.复发率:随访2个月,三组各复发1例,三组复发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三)安全性:治疗期间,三组均不良反应少,无严重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结论:针刺、中药及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均安全、有效,均能调节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高文研[4](2012)在《浅谈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的病症之一,其病症的原因是由于急性的盆腔炎治疗的不及时、在身体的体质方面很弱等发面引起的,也就是说慢性盆腔炎的病发的周期很长,在治疗起来很顽固,如果是身体的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就会引起急性盆腔炎的发作,一旦没有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危害女性的身体健康,此病症中医方面认为是"妇人腹痛""症瘕""带下病"等范畴,据临床的数据分析表明,在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面有很多的方法,与现代的西医的治疗相对比较的话,有很好的独特之处,那么本文就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治疗中医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观点进行分析、阐述,仅供参考。
邓居桥[5](2012)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药复方制剂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主治慢性盆腔炎的中药复方制剂FYN进行系统的临床前主要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探寻该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筛选作用安全、疗效全面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新药。方法:(1)药效学实验:①分别采用苯酚糊剂以及混合菌感染造成大鼠CPID模型,除10只正常对照组外,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妇科千金片组以及FYN2.5、5、10g (原生药)/kg剂量组,连续给药20d后,摘取双侧子宫,称重比较后4%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组织的炎症病理过程,记录并分级打分;称量并比较各组大鼠的胸腺和脾脏等主要免疫器官脏器系数(*g/100g体重);腹主动脉取血,测定大鼠血清中SOD、MDA、IL-2、TNF-α、IL-6、SIg-A含量,观察相关指标的变化,初步探讨FYN治疗CPID的作用机制。②观察FYN对小鼠耳廓肿胀、大鼠足趾肿胀、小鼠棉球肉芽肿和大鼠巴豆油囊壁肉芽肿等急、慢性炎症模型的影响,考察其抗炎作用;对小鼠热板法、醋酸扭体以及福尔马林所致急、慢性疼痛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小鼠单核吞噬细胞功能(碳粒廓清法)和鸡红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通过测定小鼠毛细血管凝血时间以及小鼠耳廓微循环情况,考察其对机体血液流变以及微循环的影响。(2)急性毒性试验:FYN分别以最大耐受量、最大给药量单次给予KM小鼠、SD大鼠,观察2周内小、大鼠出现的毒性反应体征及死亡情况。(3)长期毒性试验:SPF SD大鼠分别以FYN10、20和40g原生药/kg(其剂量分别相当于临床推荐成人每日口服最高剂量的20、40和80倍)连续灌胃6个月,观察大鼠因连续用药而产生毒性反应和严重程度,以及停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1)FYN明显抑制苯酚糊剂感染CPID模型大鼠子宫肿胀率,增大胸腺系数、脾脏系数,升高大鼠血清T-SOD、IL-2水平,可减小混合菌感染CPID模型大鼠血清T-SOD、SIg-A水平(p<0.05或p<0.01),病理结果也显示FYN对CPID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FYN对小鼠耳廓肿胀、大鼠足趾肿胀、小鼠棉球肉芽肿以及大鼠巴豆油肉芽肿等急、慢性炎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着对抗小鼠醋酸扭体所致外周疼痛以及福尔马林所致慢性疼痛;提高小鼠鸡红细胞吞噬能力;显着延长小鼠毛细血管凝血时间以及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2)KM小鼠单次灌胃FYN的最大耐受量为93.2g(原生药)/kg,相当于推荐临床成人每日口服最高剂量的186倍, SD大鼠单次给药的最大给药量为68.8g(原生药)/kg,相当于临床剂量的138倍,给药后连续观察2周均未发现动物死亡以及明显的毒性反应,说明FYN单次给药毒性很小,在临床推荐剂量下使用作用安全。(3)SD大鼠连续灌胃6个月的长期毒性试验及停药恢复实验,未见由药物引起的一般症状及体征、血液细胞学、血液生化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异常。结论:FYN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调节免疫以及促进活血,改善微循环作用,对于化学性以及病原性感染慢性盆腔炎都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口服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未见明显毒性反应,提示在临床推荐剂量下单次或长期使用本品相对较为安全,推荐用于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
李昌勤,于海林,康文艺[6](2010)在《八正散的现代临床应用概述》文中研究说明八正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由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八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功能。传统用于湿热淋症所致的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黄赤,甚则癃闭不能,小
贾静[7](2010)在《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妇科最常见、最重要的炎症之一,为一组上生殖道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一般地说,急性盆腔炎指的是微生物从阴道和子宫颈管内膜上行传播到子宫内膜、输卵管及其邻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种上生殖道的炎症;慢性盆腔炎指的是急性过程的后遗症,例如粘连、瘢痕和输卵管梗阻。大约30%的不孕病例、50%的异位妊娠和许多慢性盆腔疼痛的病例均由其造成,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治疗上西医主要应用抗生素治疗,在炎症急性期疗效较好,但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很难凑效。而中医中药根据辨证论治对缓解患者症状、体征方面疗效显着,且副作用小。本研究对住院治疗的145例急性盆腔炎患者和2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目的:旨在研究盆腔炎病程中各个阶段的证候学特征,对盆腔炎中医证候的分布、演变规律进行探索,为盆腔炎的临床分期辨证治疗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以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方法:建立盆腔炎患者一般情况、症状及证型的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盆腔炎中医证候的分布、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论:①盆腔炎证候分布规律:急性盆腔炎以湿热瘀结、湿毒壅盛、湿毒壅盛兼血瘀、瘀毒内结及湿热蕴结五个证型较为常见。可知该病以湿热毒邪互结为主要病理基础,以热毒、湿热、瘀血为标,病性属实。慢性盆腔炎以寒湿瘀结、湿热瘀结、气滞血瘀、气虚血瘀4个证型较为常见。表明该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瘀血、寒湿、湿热、气滞、气虚为主要病理基础,其中血瘀为发病的中心环节,贯穿疾病始终。寒湿瘀结型与湿热瘀结型整体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别。②盆腔炎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演化规律:急性炎症期以湿毒壅盛和湿热蕴结为主,亚急性期以湿热瘀结为主,慢性盆腔炎急性复发以湿毒壅盛兼血瘀和湿热瘀结为主。慢性盆腔炎病程在1年以下者以气虚血瘀型和湿热瘀结型为主;病程在1-3年者以气滞血瘀型和寒湿瘀结型居多;病程在3年以上者寒湿瘀结型多见。轻度慢性盆腔炎患者以气滞血瘀型为主,中度患者以湿热瘀结型和气滞血瘀型居多,重度患者寒湿瘀结型和气虚血瘀型占大多数。可知,盆腔炎发病初期以湿热毒邪为主,后期湿热留恋,血瘀内结;慢性期初始以气虚血瘀型和湿热瘀结型为主,随病程迁延,气滞特点显着,瘀久生寒,病久正虚,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当慢性盆腔炎急性复发,则表现为湿热毒邪与瘀血并存的特点。正气不足患者病情进展较速,病情较重。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和盆腔炎初次急性发作病情无明显差异。
马文光[8](2009)在《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在综述了慢性盆腔炎古今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研究炎克宁V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慢性盆腔炎的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成功的制作了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将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V号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分别应用光镜和电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F-κB、Bax和ICAM-1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中SOD含量;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γmRNA、NF-κBmRNA和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炎克宁V号各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减轻子宫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其中炎克宁V号中、低剂量组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NF-κB、Bax和ICAM-1表达与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炎克宁V号明显减弱了INF-γmRNA、NF-κBmRNA和ICAM-1 mRNA在子宫组织中的表达(P<0.05);炎克宁V号中、低剂量组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炎克宁V号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说明炎克宁V号能明显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炎克宁V号能明显降低NF-κB及其下游产物ICAM-1、TNF-α、L-10、INF-γ的水平;炎克宁V号能够促进子宫组织Bax表达,从而促进炎症细胞的凋亡;炎克宁V号能够通过增加SOD活性,加快清除氧自由基;炎克宁V号可能通过抑制NF-κB及炎性介质、促进炎细胞的凋亡及氧自由基的清除,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症的消除。炎克宁V号方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剂。
张海琴[9](2009)在《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查阅理论文献及进行大样本的调查研究,总结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特征;应用活血化瘀方剂桂枝茯苓胶囊对CPID模型大鼠进行实验研究,试以阐明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对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调节机理,从而为进一步揭示CPID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为中医药治疗CPID的作用机理奠定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1、理论和文献研究: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和经典着作中有关慢性盆腔炎的相关内容,论述CPID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方法。2、临床研究:通过填写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调查表方式进行大样本证候规律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3、实验研究: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用混合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加机械损伤造模法建立CPID大鼠模型。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桂枝茯苓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和少腹逐瘀胶囊、金刚藤胶囊组。应用光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脾脏CD3+、CD4+、CD8+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ion T cell,Treg)数量百分比及CD4+T/CD8+T细胞比值;应用红细胞免疫花环试验检测大鼠血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1、理论研究认为CPID以“血瘀”为基本病机,活血化瘀法应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治法。2、调查分析得出CPID的五大证型: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寒湿瘀滞证、气虚血瘀证。各证型的百分比分别为:31.3%、23.8%、19.7%、14.6%、10.6%。湿热瘀结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小腹灼痛、脉弦滑、月经量多、经血鲜红或深红;主成分2:舌苔腻;主成分3:白带气臭;主成分4:舌质红。气滞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痛经、舌质瘀点瘀斑、小腹胀痛或刺痛;主成分2:脉弦涩、乳房胀痛或刺痛;主成分3:喜叹息。肾虚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面淡而晦黯、脉沉涩、肌肤甲错、腰膝酸软;主成分2:小腹酸痛;主成分3:舌质黯红。寒湿瘀滞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形寒肢冷、月经量少、脉紧涩;主成分2:小腹冷痛;主成分3:大便溏泄。气虚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体倦乏力、小腹隐痛、经血质稀;主成分2:脉弦涩无力。结果表明,各证型均有血瘀病机表现,说明“血瘀”为本病基本病机。3、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桂枝茯苓胶囊、少腹逐瘀胶囊及以清热解毒法为主的金刚藤胶囊对CPID模型大鼠均有明显疗效。子宫组织光镜观察,炎性细胞减少,炎性浸润减轻。各给药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CD3+、CD4+T细胞数量百分比及CD4+T/CD8+T细胞比值明显升高,CD8+T细胞数量百分比明显降低,趋向于正常。中、高剂量桂枝茯苓胶囊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CD4+CD25+Treg数量百分比,趋向于正常。T细胞亚群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25+Treg与CD4+T呈负相关,与CD4+T/CD8+T细胞比值呈负相关。桂枝茯苓胶囊及少腹逐瘀胶囊能调节异常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使RBC-C3bRR水平升高,RBC-ICR降低,恢复正常免疫功能。结论:理论文献研究及临床调查分析表明CPID的病机以“血瘀”为主,因此活血化瘀法是基本治法。实验研究证明,CPID模型大鼠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或低下,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方剂通过调控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CPID的目的,此是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的机制之一。
黄英[10](2008)在《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慢性盆腔炎是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差,或轻型亚急性期病变不做重视、病情迁延而成,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以长期反复发作的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白带增多、月经失调和痛经为主,部分患者可因本病并发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以及异位妊娠。由于慢性盆腔炎病程日久,迁延难愈,且常反复发作,西医常采用抗炎及理疗治疗,
二、八正散治疗急、慢性盆腔炎4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正散治疗急、慢性盆腔炎47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八正散妇科新用验案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盆腔炎 (湿热下注兼气虚) |
2 血带 (湿热下注兼阳虚) |
3 性交痛兼性交后出血 (湿热下注兼肾气虚) |
4 结语 |
(2)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慢性输卵管炎中医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于慢性输卵管炎的记载 |
1.2 中医对慢性输卵管炎的辨证分型 |
1.3 中医临床中慢性输卵管炎的经方治疗 |
1.4 中医临床中慢性输卵管炎的中成药治疗 |
1.5 中医临床中慢性输卵管炎的外治疗法 |
2 慢性输卵管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慢性输卵管炎的临床表现 |
2.2 慢性输卵管炎的病理表现 |
2.3 慢性输卵管炎西医治疗方法 |
2.4 慢性输卵管炎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
3 建立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动物模型的方法 |
3.1 输卵管炎症模型构建方法 |
3.2 血瘀模型构建方法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表征与病理学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耗材与器械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菌种培养与菌液配制 |
2.2 分组、模型构建与给药 |
2.3 检测指标 |
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GD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体重和摄食量的影响 |
3.2 GD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一般行为学影响 |
3.3 GD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症候总积分的影响 |
3.4 GD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大体形态的影响 |
3.5 GD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HE染色与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的探讨 |
4.2 膈下逐瘀汤基础方的选择意义 |
4.3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的方药分析 |
4.4 对照成药康妇炎胶囊的选择意义 |
4.5 小结 |
实验二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血流变学指标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菌种培养与菌液配制 |
2.2 分组、模型构建与给药 |
2.3 检测指标 |
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GD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3. 0、30、50、100、180的影响 |
3.2 GD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的还原黏度3.0、30、50、100、180的影响 |
3.3 GD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红细胞刚性指数、聚集指数、电泳时间、变形指数,血沉方程K值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血流变学与中医血瘀证的关系 |
4.2 血流变学与炎症的关系 |
4.3 炎症与血瘀证的关系 |
4.4 血流变中各指标与血瘀和炎症的关系 |
4.5 实验中容易影响血流变的因素 |
4.6 小结 |
实验三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细胞因子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菌种培养与菌液配制 |
2.2 分组、造模与给药 |
2.3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方法 |
2.4 检测指标 |
3 实验结果 |
3.1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IL-2、IL-6、IFN-β、TNF-α |
3.2 免疫组化法检测输卵管中ICAM-1、NF-κ B、TNF-α、TGF-β1 |
3.3 Real-time PCR法检测输卵管中ICAM-1、NF-κ B、TLR2、TLR4、TNF-α、TNF-β基因表达 |
3.4 Western Blot法检测输卵管中ICAM-1、NF-κβ、TLR2、TLR4、TNF-α、TNF-β蛋白表达 |
4 讨论 |
4.1 与慢性输卵管炎相关的信号通路TLRs信号通路、NF-κB信号传导通路 |
4.2 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ICAM-1、TGF-β、TNF-α、TNF-β |
4.3 与免疫相关的因子IL-2、IL-6、IFN-β |
4.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3)针刺调节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流行病学 |
二、病因 |
三、病理 |
四、主要临床表现 |
五、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证型分布 |
四、治疗 |
第三节 慢性盆腔炎的针灸治疗进展 |
一、单纯针刺 |
二、电针 |
三、灸法 |
四、针刺加灸法 |
五、耳穴疗法 |
六、火针疗法 |
七、穴位注射 |
八、穴位埋线 |
九、针灸配合其他疗法 |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针刺调节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
一、受试对象的确定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一、一般资料 |
二、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 |
三、免疫分析 |
四、疗效比较 |
五、不良事件观察及安全性评定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研究结果分析 |
二、本研究方案的确立依据 |
三、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理探讨 |
四、创新性 |
五、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浅谈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论文提纲范文)
1 盆腔炎的病因机理 |
2 治疗方法 |
2.1 脾肾阳虚型 |
2.2 肝肾阴虚型 |
2.3 气滞血瘀型 |
3 结束语 |
(5)治疗慢性盆腔炎中药复方制剂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实验部分 |
第一部分 主要药效学研究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环境 |
1.1.2 受试药物 |
1.1.3 主要仪器 |
1.1.4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对慢性盆腔炎模型的影响 |
1.2.2 抗炎实验 |
1.2.3 镇痛实验 |
1.2.4 免疫实验 |
1.2.5 液流变及微循环实验 |
1.3 统计学处理 |
1.4 结果 |
1.4.1 慢性盆腔炎模型实验结果 |
1.4.2 抗炎实验结果 |
1.4.3 镇痛实验结果 |
1.4.4 免疫实验结果 |
1.4.5 血液流变与微循环实验结果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及环境 |
2.1.2 受试药物及配制 |
2.2 方法 |
2.2.1 小鼠最大耐受量测定 |
2.2.2 大鼠最大给药量测定 |
2.3 结果 |
2.3.1 小鼠最大耐受量测定结果 |
2.3.2 大鼠最大给药量测定结果 |
2.4 结论 |
第三部分 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
3.1 材料 |
3.1.1 实验动物及环境 |
3.1.2 受试药物与配制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3.2.2 实验周期 |
3.2.3 可逆性观察 |
3.2.4 观察指标 |
3.3 结果 |
3.3.1 一般表现 |
3.3.2 动物的血液细胞学指标 |
3.3.3 动物的血液生化学指标 |
3.3.4 系统尸体解剖 |
3.3.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3.4 结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八正散的现代临床应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膀胱炎 |
2 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 |
3 治疗泌尿道感染 |
3.1 治疗泌尿道耐药菌株感染 |
3.2 治疗湿热下注型急性下尿路感染 |
3.3 治疗慢性复发性泌尿系感染 |
3.4 治疗急性尿路感染 |
3.5 预防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 |
3.6 治疗急性尿路感染血尿 |
3.7 治疗儿童泌尿道生殖道感染 |
3.8 治疗尿路感染 |
4 治疗急慢性肾炎蛋白尿 |
5 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 |
6 治疗尿潴留 |
6.1 治疗产后尿潴留 |
6.2 治疗肛肠手术后尿潴留 |
7 治疗术后尿道激惹症 |
8 治疗泌尿系结石 |
9 治疗输尿管结石 |
1 0 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
1 1 治疗淋病 |
1 2 治疗排卵期子宫出血 |
1 3 治疗盆腔炎 |
1 4 治疗前列腺炎 |
1 5 治疗小儿尿频 |
(7)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前言 |
综述一 中医对盆腔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概述 |
1 盆腔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盆腔炎的认识及治疗 |
1.流行病学 |
2.危险因素 |
3.感染途径 |
4.病因学 |
5.病理 |
6.盆腔炎的临床表现 |
7.盆腔炎的诊断 |
8.盆腔炎的西医治疗 |
9.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盆腔炎中医证候的临床调查 |
前言 |
研究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西医诊断标准 |
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4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5 病例选择标准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一、中医药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古今源流记载 |
二、中医药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辨证分型治疗 |
(二)经方治疗 |
(三)中成药治疗 |
(四)专方专药治疗 |
(五)外治疗法 |
(六)针灸推拿治疗 |
(七)综合治疗 |
三、慢性盆腔炎实验研究涉及的医学理论与技术 |
(一)慢性盆腔炎细菌性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 |
(二)慢性盆腔炎免疫机理的现代研究 |
(三)粘附分子与慢性炎症 |
(四)细胞凋亡与慢性盆腔炎 |
四、现代医学关于慢性盆腔炎防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一)流行病学特征 |
(二)病因病理研究现状 |
(三)治疗方法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药物制备 |
(三)实验用主要仪器 |
(四)实验用主要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一)菌液制备 |
(二)分组及造模方法 |
(三)分组及给药方法 |
(四)指标检测及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一)形态学观察结果 |
(二)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NF-κB、ICAM-1和Bax的影响 |
(三)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rmRNA,NF-κBmRNA和ICAM-1mRNA表达的影响 |
(四)炎克宁Ⅳ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的影响。 |
(五)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
附图 |
讨论 |
一、导师马宝璋教授的学术思想 |
二、炎克宁v号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
三、试验中相关的免疫学指标的讨论分析 |
(一)NF-κB、IFN-γ和ICAM-1及血清中TNF-α、IL-10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活与调控 |
(二)炎克宁Ⅴ号对CPID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的影响 |
(三)炎克宁Ⅴ号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IFN-γ、NF-KB和ICAM-1的影响 |
(四)炎克宁Ⅴ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Bax表达的影响 |
(五)炎克宁Ⅳ对CPID大鼠血清中SOD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和文献研究 |
1 古代医学文献的相关认识 |
1.1 病名、症状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治疗 |
2 现代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2.3 周期治疗 |
2.4 古方验方 |
2.5 用药途径 |
2.6 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 |
3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
3.1 瘀血概念及其辨证特点 |
3.2 活血化瘀治法的发展 |
3.3 活血化瘀法的分类及应用 |
3.4 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准备及方法 |
1.2 资料来源 |
1.3 慢性盆腔炎病例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一般情况 |
2.2 症状出现率与严重程度 |
2.3 证候规律特征 |
2.4 主成分分析与传统辨证方法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中医证候规范体系的研究 |
3.2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3.3 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分布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条件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器械和材料 |
1.5 主要试剂 |
1.6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混合细菌悬液制备 |
2.2 造模方法 |
2.3 分组及给药方法 |
2.4 取材方法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3.2 各组大鼠脾脏CD3~+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
3.3 各组大鼠脾脏CD4~+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
3.4 各组大鼠脾脏CD8~+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
3.5 各组大鼠脾脏CD4~+T/CD8~+T细胞比值比较 |
3.6 各组大鼠脾脏CD4~+CD25~+TREG数量百分比比较 |
3.7 各组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8 各组大鼠血RBC-C3BRR及RBC-ICR比较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 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的立论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4.3 活血化瘀法对慢性盆腔炎的免疫调节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临床工作总结 |
四、八正散治疗急、慢性盆腔炎4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八正散妇科新用验案举隅[J]. 李春虹,马淑然. 环球中医药, 2018(07)
- [2]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D]. 郑跃.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
- [3]针刺调节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D]. 郑林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浅谈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J]. 高文研. 中国保健营养, 2012(22)
- [5]治疗慢性盆腔炎中药复方制剂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D]. 邓居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6]八正散的现代临床应用概述[J]. 李昌勤,于海林,康文艺. 中成药, 2010(05)
- [7]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研究[D]. 贾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D]. 马文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D]. 张海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概况[J]. 黄英.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