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对人心房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

丙泊酚对人心房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

一、异丙酚对人心房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钥[1](2020)在《紫草素对IKur/hKv1.5电流和阵发性房颤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的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心力衰竭等严重威胁生命,且在老年人群体中患病率较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越来越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目前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及导管消融,药物治疗经常出现复发且伴发不良反应,导管消融已广泛应用于房颤,但其治疗是有创的,且成本高经常复发,在相当数量的患者中仍存在不足,因此开发新的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是非常必要的。目的:探索紫草素对心房特异表达的Ikur/hKv1.5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以及紫草素对阵发性房颤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揭示紫草素对房颤预防和治疗房颤的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房颤提供新思路。方法:体外实验.:将hKv1.5钾通道基因转入CHO细胞膜中表达,给予不同浓度的紫草素,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并观察不同电压条件下hKv1.5钾通道电流的变化情况。体内实验:采用乙酰胆碱-氯化钙混合液以大鼠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建立阵发性房颤动物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房颤模型组、紫草素治疗组、胺碘酮阳性药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不造模,其余三组尾静脉连续注射药物7日造模,紫草素组及胺碘酮组灌胃给药治疗,实验结束后,记录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脏彩超、取主动脉血液,分离心房组织并同时置于电镜液及多聚甲醛液中。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统计心电图各组房颤诱发时间及持续时间;采用ELISA的方法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1.紫草素能抑制心房特异表达的Ikur/hKv1.5钾离子通道,可作为Ikur/hKv1.5钾通道阻滞剂;2.紫草素能降低大鼠诱发心房颤动的敏感程度,缩短房颤持续时间;3.紫草素对心房颤动模型的心房肌细胞横截面变大、心房扩增具有抑制作用;4.紫草素改善心房组织的纤维化及超微结构;5.紫草素改善心房颤动大鼠的血浆炎症因子IL-6及TNF-α水平。

陆海源[2](2019)在《经皮迷走神经耳支刺激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及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心脏自主神经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VNS)术能有效抑制房颤的发生发展,因此推测T-VNS术有望成为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方便、安全的新技术。但其有效的耳廓刺激部位以及神经机制尚不清楚。阿卡西汀是一种可以特异性抑制心房肌钾离子电流,但不延长心室QT间期的新型房颤治疗药物,具有良好的研发前景。有关该药物对心肌细胞群之间的传导研究极少。而且,T-VNS术治疗房颤的作用机制与阿卡西汀有相似之处,两者是否有协同作用尚未明确。2.研究目的(1)为T-VNS术确定有效的耳廓刺激位点,探讨电刺激耳廓不同部位对心脏迷走神经的调节效果及其机制。(2)探讨低强度经皮迷走神经刺激(LL-TVNS)对阿卡西汀治疗心房颤动的影响。3.研究方法(1)对24只SD雄性大鼠的耳屏、耳甲、耳轮分别以不同强度(0-16mA)和不同时间(0-15 min)进行电刺激,观察大鼠心电图中心率变化。一周后,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耳屏注射组(n=6)、耳甲注射组(n=6)、耳轮注射组(n=6)和空白对照组(n=6)。前三个实验组均在大鼠右侧耳廓相应部位注射2μLAlexa Fluor 555共轭结合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AF555),空白对照组在右侧耳屏处注射2 μμ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术后5天对大鼠处死取右侧上下神经节及整个延髓,观察CTB-AF555标记部位。(2)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8)、阿卡西汀组(n=8)、LL-TVNS组(n=8)和LL-TVNS+阿卡西汀组(n=8),然后使用微电极阵列技术观察离体心脏的场电位时限(FPdur)、激动传导速度(ECV)、房颤诱发率(AFIR)及房颤持续时间(AFD)。4.研究结果(1)大鼠心率随刺激耳屏或耳甲的强度和时间改变而下降,但不随刺激耳轮变化。与刺激耳屏相比,刺激耳甲时心率下降得更快。耳屏注射组里,6只大鼠中3只可在孤束核观察到CTB-AF555;耳甲注射组里,6只大鼠中4只可在孤束核观察到CTB-AF555;耳轮注射组里,6只大鼠中5只在脊束核观察到CTB-AF555,未在孤束核及上下神经节找到神经示踪剂。(2)与对照组相比,阿卡西汀组心房和心室的FPdur延长,ECV加快,能明显降低AFIR,缩短AFD。与阿卡西汀组相比,LL-TVNS+阿卡西汀组心房的FPdur延长和ECV加快,心室的FPdur和ECV无明显变化,明显降低AFIR,缩短AFD。5.结论(1)电刺激耳甲和耳屏均可调节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其机制与刺激耳屏或耳甲的神经信号与心脏的感觉神经信号在下神经节整合后,再进入延髓中枢分析处理有关。(2)阿卡西汀与LL-TVNS联用可增强治疗房颤作用,且不会延长心室肌的复极化时间。

徐先增[3](2011)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2型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1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我国通常并发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特别是二尖瓣病变。部分患者则无明确病因。AF发生后可导致心功能进一步受损,卒中发病率上升,病死率成倍增加。AF的预防和治疗均不理想,原因是AF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尚不完全明了。AF发生后心房组织可发生一系列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致使AF易于复发和维持,发生心房重构,其中电生理方面表现为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时程的缩短,频率适应性降低,即所谓的电重构。电重构使得房内多子波折返更易于维持,而不易终止。电重构牵涉到一系列的离子通道的改变,各种离子通道在电重构中所起的作用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中那些心房表达多于心室的离子通道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AF的潜在理想靶点。钙激活钾通道分布非常广泛,被细胞内微量钙离子(<1.0μM)激活,按电导大小可以分为大电导(big conductance,BK)、中电导(intermediate conductance,IK)和小电导(small conductance ,SK)三种类型,SK2则属于SK的一种亚型,α亚基是通道的功能亚基,为KCNN2基因所编码;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是通道的辅助亚基。SK2可被极低浓度(100 pM10 nM)的蜂毒明肽(apamin)特异性阻断。研究证明心房的SK2表达明显多于心室,短时间快速刺激肺静脉即可见SK2表达增加,蛋白膜向转移增强,全细胞水平电流密度加大,并且这些变化与动作电位的缩短关系明显,因此被认为可能是治疗AF的另一个理想靶点。近期的一个动物实验证明,应用SK2阻断剂能够预防和终止AF的发作。但以上研究均为模拟短期AF的动物实验,在人类患持续性AF后SK2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尚不为人知晓。本研究主要涉及心房与心室之间、左右心房之间SK2基因与蛋白表达量的差别。并探讨在人类患持续性AF后SK2各亚基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和SK2功能水平的改变,以及这一改变在电重构所起的作用,为寻找防治持续性AF的可能理想靶点提供理论依据。2内容和方法2.1 SK2在心脏各部位的分布特性2.1.1选择RHD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在体外循环前取左右心耳组织,并分成两份用于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SK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2.1.2选择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存在右心室流出道肥厚并行畸形矫正术的患者,在体外循环前取右房耳组织,术中取右室流出道组织,每份标本分成两份用于IHC和RT-PCR,检测SK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2.1.3应用Langendoff灌流装置急性分离获得SD大鼠的心房和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模式记录Ca2+激活K+电流(Ik,ca),也被称为apamin敏感性K+电流。2.2人患持续性AF后SK2的改变2.2.1选择RHD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分为是否存在持续性AF(持续时间大于7天)分为AF和窦性心律(normal sinus rhythm,NSR)两组。在体外循环前取右心耳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细胞、细胞外基质等一系列心房结构重构的变化,并通过RT-PCR和IHC,检测SK2α亚单位和辅助亚单位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2.2.2选择行二尖瓣置换术的RHD的患者,分为是否存在持续性AF分为AF和NSR两组,在体外循环前同时取右心耳组织,两步酶解法急性分离获得心房肌细胞,应用全细胞模式,记录apamin敏感性K+电流的电流密度。2.2.3应用Langendoff心脏灌流系统可以获得约50%的结构功能良好且耐钙的心肌细胞。结构功能良好的心肌细胞胞膜完整,折光性强,有明显的横纹,可用于膜片钳实验。3结果3.1 SK2的心脏各部位分布3.1.1左右心房对照合并持续性AF的RHD患者8例, SK2通道在左右心房组织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均未见差别。3.1.2心房心室对照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2例,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1例,全部为NSR。KCNN2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人心房和心室间无差别,但SK2蛋白表达量心房比心室明显增加。3.1.3 SD大鼠心房心室肌细胞Ik,ca电流的比较应用数字相减方法可记录到大鼠心房和心室肌细胞的Ik,ca。Ik,ca呈内向整流特性,对apamin敏感,翻转电位-60mV,接近Nernst方程。心房心室肌细胞均可记录到Ik,ca。脉冲电压为-50~40mV时,心房肌细胞Ik,ca电流密度显着大于心室肌细胞;脉冲电压为-90~-40mV时,心房心室肌细胞Ik,ca电流密度无差别。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膜电容测定值分别为48.25±4.15pF和21.36±3.23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人类持续性AF后SK2的改变3.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与NSR患者相比,持续性AF患者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MS)比例更大,左心房内径以及心胸比率增加更显着,P<0.05。持续性AF患者年龄偏大,肺动脉收缩压偏高,但与NSR患者比较,差别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在男女性别比例、左心室舒张径、左室收缩径、心功能NYHA分级等方面,持续性AF患者与NSR患者差别不大。3.2.2HE染色和Masson染色心房肌细胞纵向呈现条杆状,横向呈现类圆形,内有肌丝,细胞核多为一个,位于细胞中央,多个细胞呈密集束状排列,有分支相连。持续性AF患者的心房肌细胞增大,排列紊乱,持续性AF患者的心房组织内胶原组织增生明显增加。3.2.3 AF组SK2α亚单位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AF和NSR两组患者KCNN2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0±0.30和1.25±0.52,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F组SK2蛋白表达减少,IOD分别为2 525 900±772 807.4和2 206 917±1 170 312,下调幅度13%,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内分布特点变化不明显。3.2.4 AF组SK2辅助亚单位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持续性AF发生后心房组织的CaM 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CaM蛋白的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主要在心房肌细胞的胞膜上分布,呈相对浓然的环状;胞浆也有少量分布,表达主要在核周;胞核内无分布。分布特点与SK2蛋白呈现重叠性。持续性AF组与NSR组CaM蛋白表达差别未达到统计学意义。3.2.5持续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Ik,ca电流的变化AF患者与NSR患者比较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显着缩短。应用数字相减方法可获得NSR和持续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的apamin敏感性K+电流,即Ik,ca。总体来讲,与NSR患者相比,持续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均Ik,ca电流密度上调,在脉冲电压在-10+40mV时,差别达到显着统计学意义。持续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的膜电容显着增大。4讨论研究离子通道一般从基因、蛋白以及功能等方面入手,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而较为经典的实验方法包括RT-PCR,IHC和膜片钳3种。我们在实验中,正是通过RT-PCR,IHC和膜片钳3种经典实验方法对持续性AF后SK2的变化进行研究。为探讨SK2在心脏各部位分布的差异性,发现左右心房间SK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不存在差异,右心耳组织SK2表达的变化亦可反映左心房的变化。另外还发现心室组织比较心房组织基因表达不减少,但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这一结果和以往的动物实验结果不一致,说明在人的心室组织中SK2表达可能存在某种目前尚不明了的翻译后调节机制。以SD大鼠心房心室肌细胞为实验对象,发现心房肌细胞的Ik,ca的电流密度显着大于心室肌细胞,这一结果提示应用SK2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治疗房性心律失常,可以主要影响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而对心室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影响很小,因此SK2通道将来可作为防治房性心律失常的的理想靶点。采集RHD二尖瓣病变患者的右心耳组织,并从基因、蛋白、功能多个层面应用经典实验方法第一次探究人类持续性AF发生后SK2通道的变化。本组RHD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时病情均较重,均为持续性AF,因此未再另列一组,而仅以持续性AF与NSR患者进行比较。与NSR患者相比,持续性AF组更多为MS患者,左心房增大更明显。MS患者的心房重构的特征既是左心房增大,增大的心房可为多个折返的存在提供足够的空间,利于AF的维持。除左心房增大外,HE和Masson染色的病理结果还发现,持续性AF组心房胶原组织增生严重,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目前认为胶原组织增生严重导致心房间质纤维化是AF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间质纤维化可打乱心肌细胞规则的排列顺序,使细胞间电信号传导减慢,有利于折返的维持。检测NSR和AF两组患者右心耳组织的mRNA水平,发现两组患者心房组织SK2α亚单位基因KCNN2均有表达,但与既往动物实验中短期刺激心房模仿阵发性AF的结果不同,本实验发现持续性AF患者心房组织的KCNN2 mRNA水平下调。另外,NSR与持续性AF患者右心房肌细胞SK2蛋白均呈现阳性表达,其蛋白分布主要在细胞膜。两组患者心房肌细胞的SK2分布特点为一致,持续性AF患者SK2通道蛋白表达偏低,这与此前的动物实验结果也不相同。NSR和持续性AF两组患者右心耳组织均有CaM基因表达,但持续性AF发生后右心耳组织的CaM mRNA水平未改变。NSR与持续性AF患者右心房肌细胞CaM蛋白均呈现也都呈阳性表达,两组患者心房肌细胞的CaM分布特点为一致,蛋白表达量也未见有变化。以上结果说明,持续性AF未对CaM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造成影响,其表达水平与持续性AF apamin敏感性K+电流密度上调无关。应用apamin前后电流相减可记录到单纯apamin敏感性电流,持续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上的apamin敏感性电流密度更大。通道电流的密度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通道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持续性AF患者KCNN2表达下调,一般情况下可以导致apamin敏感性电流密度下调。但由于AF发生后,心房肌细胞胞内Ca2+显着超负荷,胞内Ca2+增加可以使SK2功能水平上调,因此可以认为此时胞内Ca2+增加对于SK2功能水平的影响超过了SK2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带来的影响。5结论综上所述,右心房SK2基因蛋白表达的水平可以反映左心房SK2基因蛋白表达的水平。SK2通道心房心室间基因表达无差异,但心房SK2通道蛋白表达以及apamin敏感性K+电流均较心室增强。与以往动物实验不同,人类持续性AF后,SK2通道α亚单位基因蛋白表达下调,辅助亚单位CaM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未发生变化,但功能水平水平显着上调。apamin敏感性电流密度在除受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影响外,主要受心房肌细胞内Ca2+水平超负荷影响。SK2通道可以作为治疗人持续性AF的理想靶点,SK2通道阻断剂作为新一代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效果值得期待。

刘雪茹[4](2011)在《异丙酚对小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钙离子敏感性及通道动力学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异丙酚是临床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之一,该药具有明显的心血管抑制作用,可引起剂量依赖性的血压下降。其降低血压的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以及对外周血管的直接扩张作用等,其中血管的舒张作用占主要地位。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2+-sensitive K+ channels,BKCa)广泛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细胞,携带整个细胞约70-80%的外向电流。BKCa通道的激活可使细胞膜超极化,抑制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抑制胞外钙离子内流,降低胞内钙离子浓度,导致平滑肌舒张。BKCa通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广泛分布加之大电导特性决定了其在调节血管舒缩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BKCa通道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异丙酚导致的血管舒张;也有学者采用膜片钳技术直接证实异丙酚对BKCa通道有激活作用,但是其具体激活机制,尤其是对BKCa通道的门控动力学机制和作用靶点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异丙酚对BKCa通道钙敏感性、电压依赖性以及对通道动力学机制的影响。方法:取正常小鼠(15-20g,雌雄不拘)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60 mg/kg麻醉后断头,取出大脑组织置于冰预冷的生理盐溶液(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PSS)中,小心分离大脑底部动脉,经两步法酶消化得到单个平滑肌细胞,4℃保存备用。采用全细胞穿孔膜片钳技术记录BKCa通道宏观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spontaneous transient outward K+ currents,STOCs)以及不同浓度异丙酚对BKCa通道电流的影响;采用内面向外式单通道膜片钳技术,记录BKCa通道的电生理特性,以及不同浓度异丙酚对通道钙敏感性、电压依赖性和通道动力学机制的影响。结果:①小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具有与人肠系膜平滑肌及其它组织BKCa通道相似的电生理特性,即大电导、钙敏感性、电压依赖性和钾离子选择性,能被特异性阻断剂IbTX(200 nM)阻断。②异丙酚能明显增加BKCa通道宏观电流密度,STOCs的频率和幅度。在+60 mV膜电位时,56μM和112μM异丙酚增加BKCa通道宏观电流密度1.44倍和2.44倍。在-30 mV膜电位时,56μM异丙酚分别增加STOCs的开放幅度和开放频率1.51倍和1.69倍。③在内面向外膜片下,异丙酚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加BKCa通道开放概率(total open probability,NPo)。在+40 mV膜电位下,56μM和112μM分别使NPo增加52倍和193倍,半数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75.93μM。28μM,56μM和112μM能使钙离子量效曲线左移,钙离子解离常数(Kd)由0.887μM减小到0.694μM(28μM异丙酚),0.599μM(56μM异丙酚)和0.176μM(112μM异丙酚)。④通道动力学分析结果提示112μM异丙酚能明显增加通道的开放驻留时间和减少关闭驻留时间,并且增加通道的开放时间常数和降低关闭时间常数。结论:异丙酚呈剂量依赖性的激活BKCa通道可能是异丙酚舒张血管机制之一,其激活BKCa通道主要是通过增加通道钙离子敏感性和电压依赖性,并且改变通道的动力学参数,包括延长开放驻留时间和缩短关闭驻留时间,增加通道开放时间常数和降低关闭时间常数。

邝素娟,邓春玉,刘宇斌,饶芳,王春晓,单志新,李晓红,林秋雄,杨敏,吴书林,余细勇[5](2009)在《异丙酚对人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整流钾电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异丙酚对人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整流钾电流(I10)的影响。方法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中于上腔静脉插管前取下右心耳组织,采用急性两步酶解法消化分离成单个心房肌细胞,室温下进行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I10。记录不同浓度(25、50、100、150、200μmol/L)异丙酚在+50 mV钳制电压下I10的变化,并记录50μmol/L异丙酚对I10激活、失活、失活后再激活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与给药前相比,50、100、150、200μmol/L异丙酚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10峰电流密度(P<0.05)。给药前、后半数激活电压和斜率因子、半数失活电压和斜率因子、时间常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人心房肌细胞I10,产生负性肌力作用,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林鹏焘[6](2006)在《瑞芬太尼扩张血管的非内皮与内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瑞芬太尼对人肠系膜小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电流的影响 研究背景:已有报道给负荷量的瑞芬太尼后可引起外周血管阻力显着下降和低血压,且不象吗啡一样为继发于组胺释放。这种改变不单纯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或中枢介导的迷走兴奋,还可能有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的结果。但瑞芬太尼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机理不明,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瑞芬太尼对人肠系膜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电流的影响,以期阐明瑞芬太尼扩张血管的可能机制。 方法:通过酶消化急性分离获得人肠系膜小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电流(IBKCa)用4-AP药物分离并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观察给1.21×10-3μmol/L(C0.5),4.84×10-3μmol/L(C2),1.94×10-2μmol/L(C8),7.75×10-2μmol/L(C32)和3.10×10-1μmol/L(C128)五种浓度瑞芬太尼后对IBKCa的影响并与给药前相比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显着性检验采用成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BKca阻断剂TEA+30mM可强烈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电流,而ATP依赖的K+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0.1mM)对其则无影响。IBKCa在给上述五种浓度瑞芬太尼后,峰电流值分别增加6.66%、29.61%、39.12%、49.69%和51.95%(P<0.01),并均在洗脱后基本恢复。C8、C32和C128浓度中IBKCa峰电流增加值与C0.5相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三种浓度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种浓度

张毅男,王凤学,周锦,张铁铮,韩冬云,李金鸣[7](2004)在《异丙酚对人心房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异丙酚对人离体心房肌细胞 ATP 敏感性钾电流(IKATP)的影响及电生理改变。方法取房缺或室缺修补术病人的右心耳组织,置于100%氧饱和无钙心肌细胞冷保护液中,并在30min 内送至实验室。将标本剪成1mm3小块,用二步酶解法分离出单一心房肌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异丙酚(0.003、0.03和0.3mmol·L-1)对心房肌单一细胞IKATP的影响。结果 在电极内液含 ATP(0.3mmol·L-1)条件下,记录到一束外向 K+电流。该电流可被KATP 通道特异阻滞药格列苯脲(10μmol·L-1)抑制,表明此电流为 IKATP。异丙酚使 IKATP 外流增加,且浓度与电流激活率呈线性回归(r2=0.9999,P<0.05)。结论 异丙酚通过浓度依赖方式激活心房肌细胞 IKATP,对人心房肌具有抑制作用。

刘焕奇[8](2004)在《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为揭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及其复合用药对动物进行全身麻醉的分子机理,本课题以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 QFM 合剂为受试药物,采用Datex 循环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了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同步采取血样,应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了同时相血液相关细胞因子、神经肽、神经递质的变化,系统地研究了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分子学机制;建立大鼠噻拉唑和 QFM 合剂麻醉模型,于不同麻醉阶段剖杀采取不同脑区组织样品,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了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中枢神经突触体,比色法测定了噻拉唑和 QFM合剂对不同脑区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信号跨膜转导的分子学机制;采用放免法和比色法监测了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NO-NOS-cGMP 和 AC-cAMP-PDE 两大信息转导通路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分子学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 QFM 合剂麻醉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学机制 (1)QFM 合剂静脉注射后,犬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具体表现为整个麻醉监测期间内 SBP、DBP、MAP 和 HR 与麻醉前的相应基础值比较显着地降低,但是这些指标的变化都在犬的生理耐受范围之内。 (2)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下降,血浆 ET 和 TXA2水平下降,血清 NO 和血浆 PGI2 水平升高,NO/ET、6-Keto-PGF1α/TXB2 的比值也升高,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SBP、DBP、MAP 和 HR 的改变程度与血浆中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的失衡程度相一致。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 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说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参与了 QFM 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控。 (3)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PRA 和 AⅡ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PRA、AⅡ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由此可见,R—A-A-S 参与了 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4)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PY 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NPY 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这种结果说明,血浆 NPY 的下降是 QFM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5)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T 水平上升,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NT 水平的变化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说明血浆 NT是参与调节 QFM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因素。 (6)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着性地降低,而血浆 CGRP 和 ANP 水平基本无变化,结果说明,血浆 CGRP 和 ANP 不是 I<WP=10>东北农业大大学农学博士学位论文QFM 合剂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靶位。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中枢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1)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的活性,并且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以上脑区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活性的 +抑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以上脑区突触体三种ATP 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和 QFM 合剂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ATP 酶是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位之一。 (2)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活性和 NO、cGMP 产生,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生成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传递系统参与了噻拉唑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制的调控。 临床相关剂量的 QFM 合剂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cGMP的生成和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并且其行为学变化与不同脑区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系统参与了 QFM 合剂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理的调控。但 QFM 合剂对小脑 NOS 活性无影响,说明小脑 NOS 不是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酶。 (3)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cAMP 的生成,并且呈现出显?

张贞雄[9](2002)在《依托咪酯在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上的直接电生理作用及其对GABA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调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机械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上,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临床相关浓度(1-10μM)的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Etomidate,ET)诱导电流(IET)的电生理特性以及依托咪酯对GABA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的调控作用,提示全身麻醉药在脊髓水平的作用可能也参与了全身麻醉过程。 依托味五酯的直接作用 在-40 mV的钳制电位下,10-5M以上的依托咪酯能直接产生一内向电流(IET)。在10-5-10-3M之间,电流幅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大于10-3M时,电流幅度反而下降,从而导致一“钟形”的浓度-效应曲线。当浓度达到3×10-4M时,药物冲洗后会立即出现一瞬时内向电流(尾电流),而且该尾电流幅度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高达3×10-3M时,峰电流明显变小而冲洗后会出现一巨大的尾电流,且难以回到基线水平。 3×10-5M和3×10-4M的依托咪酯产生的IET有着不同的动力学改变。对二者电流的激活时间常数(τact)、脱敏时间常数(τdesens)以及失活时间常数(τdeact)进行比较发现,3×10-5M IET的τact和τdesen(分别是607±10ms和1906±50ms)明显长于3×10-4M IET的τact和τdesens(分别是235±14ms和486±25ms)。相反,3×10-5M IET的τdeact(为215±12ms)却明显短于3×10-4M IET的τdeact(为425±14ms,n=4)。 用坡度(Ramp)电压钳方法测定IET及其尾电流的反转电位分别

刘竹青[10](2009)在《异丙酚对大鼠动脉平滑肌钙激活钾通道和钙池操纵的钙通道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异丙酚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静脉麻醉药之一。使用异丙酚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时经常出现血压下降。异丙酚对交感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和对血管的直接扩张作用共同导致低血压。异丙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NO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扩张血管作用。异丙酚也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离子通道,通过非内皮依赖性机制舒张血管。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 channel,BKCa channel)和钙池操纵的钙离子通道(store-operated Ca2+ channel,SOC)与胞内钙浓度关系密切,但有关异丙酚对两者作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离体血管张力的实验结果是异丙酚舒张血管环,这种舒张作用可以被BKCa通道阻断剂所减弱,提示异丙酚舒张血管的机制可能与BKCa通道的激活有关。为此,本课题第一部分直接观察异丙酚对大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电流(current of large-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 channel,IKCa)的作用,寻找异丙酚影响血管平滑肌BKCa通道的直接证据。由于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最终都依赖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本课题第二部分研究异丙酚对大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OC的作用。通过两个部分的研究,探讨异丙酚在血管平滑肌离子通道水平的血管舒张机制。目的1.研究异丙酚对大鼠腹主动脉和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IKCa的作用,探讨异丙酚是否通过直接影响平滑肌细胞的BKCa通道来舒张血管平滑肌。2.研究异丙酚对大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池操纵的钙离子内流(store-operated Ca2+ entry ,SOCE)的影响,探讨异丙酚是否减少SOCE从而降低胞内钙浓度,舒张血管平滑肌。方法1.急性分离大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用全细胞膜片钳方式记录IKCa,并用特异性的BKCa通道阻断剂paxilline鉴定该电流。2.观察不同浓度的异丙酚(3×10-5mol/L,1×10-4mol/L,3×10-4mol/L ,1×10-3mol/L)对大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IKCa的影响。3.用全细胞膜片钳方式记录大鼠肠系膜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平滑肌细胞的IKCa,观察异丙酚(3×10-4mol/L)对IKCa的影响。4.用荧光指示剂加载大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通过荧光强度变化观察胞内钙浓度变化。使用P2Y受体激动剂ATP启动胞内钙库释放从而激活SOC、介导外钙内流的机制,分别观察外灌流液中有钙和无钙时,异丙酚对胞内钙浓度变化的影响。5.用荧光指示剂加载大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在无钙外灌流时用thapsigargin耗竭钙库中的钙离子,再细胞外给钙离子(1.5mmol/L),引起钙内流,观察异丙酚对钙内流的影响。结果1.可记录到一束在20-30 mV被激活的外向电流,随指令电压增加,其电流幅值增大,且在400 ms时程内未失活,符合IKCa的特性。BKCa通道阻断剂paxilline完全阻断该电流证实记录到的电流是IKCa。2.四个浓度的异丙酚(3×10-5mol/L,1×10-4mol/L,3×10-4mol/L,1×10-3mol/L)均对大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IKCa有抑制作用,抑制的幅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异丙酚(3×10-4mol/L)抑制大鼠肠系膜动脉及其分支平滑肌细胞IKCa。4.有钙外灌流时,异丙酚(3×10-4mol/L)抑制ATP引起的大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荧光强度升高的幅度;无钙外灌流时,异丙酚无此作用。5.异丙酚(3×10-4mol/L)抑制thapsigargin引起的大鼠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钙内流。结论1.异丙酚抑制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2.异丙酚抑制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SOC。

二、异丙酚对人心房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酚对人心房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紫草素对IKur/hKv1.5电流和阵发性房颤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传统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1.1 房颤的病因病机
        1.2 房颤的中医药治疗
        1.2.1 中药方剂治疗心房颤动
        1.2.2 中药单体治疗心房颤动
        1.2.3 总结
        1.3 紫草素的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2.现代医学对房颤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2.2.1 病因及危险因素
        2.2.2 病理生理学机制
        2.2.2.1 电重构
        2.2.2.2 结构重构
        2.2.2.3 自主神经重构
        2.2.3 分子与遗传机制
        2.2.4 肺静脉起源论
        2.2.5 总结
        2.3 现代医学对钾通道Kv1.5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电生理实验
    1.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与耗材
        1.2 主要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
        2.0 试剂的配制
        2.1 细胞复苏
        2.2 细胞传代
        2.3 细胞冻存
        2.4 质粒抽提
        2.5 质粒转染
        2.6 膜片钳技术
        2.6.1 膜片钳组成部分
        2.6.2 膜片钳的记录模式
        2.7 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药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房颤大鼠造模及分组的方法
    2.数据采集
        2.1 心电图
        2.2 超声心动图
        2.3 Masson及HE染色法
        2.4 电镜检测
        2.5 生化指标检测
        2.6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紫草素降低大鼠诱发房颤的敏感程度
        3.2 紫草素改善房颤模型大鼠的心房扩张
        3.3 紫草素改善心房组织超微结构及纤维化
        3.4 紫草素改善了房颤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经皮迷走神经耳支刺激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及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电刺激大鼠耳廓对心脏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微电极阵技术检测低强度耳甲刺激对阿卡西汀治疗心房颤动的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心房颤动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3)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2型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2 型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心脏各部位的分布特性
第二部分 持续性 AF 患者心房组织 SK2 通道的变化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房颤动与离子通道重构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异丙酚对小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钙离子敏感性及通道动力学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异丙酚对小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 BKCa 通道钙离子敏感性及通道动力学的作用机制研究
    1.1 中文摘要
    1.2 英文摘要
    1.3 前言
    1.4 材料与方法
    1.5 结果
    1.6 讨论
    1.7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2 致谢
3 综述——异丙酚降压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瑞芬太尼扩张血管的非内皮与内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论文正文
    第一部分:瑞芬太尼对人肠系膜小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电流的影响
    第二部分:瑞芬太尼对人肠系膜小动脉平滑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的影响
    第三部分:瑞芬太尼对体外循环下病人体循环动脉的影响及组胺,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的浓度变化
    结论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8)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全身麻醉的概述
        1.1.1 古代全身麻醉
        1.1.2 现代全身麻醉
    1.2 全麻机理学说的历史沿革
        1.2.1 全麻机理的脂质学说
        1.2.2 全麻机理的蛋白质学说
        1.2.3 全麻机理的突触学说
    1.3 全麻机理与细胞信号转导
        1.3.1 ATP 酶的跨膜信号转导与全身麻醉
        1.3.2 AC-cAMP-PDE 信号系统与全身麻碎
        1.3.3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与全身麻醉
    1.4 麻醉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
        1.4.1 麻醉与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1.4.2 麻醉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1.4.3 麻醉与血浆心钠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1.4.4 麻醉与神经肽 Y
        1.4.5 麻醉与神经降压素
    1.5 全麻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1.6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 实验研究的意义
        1.6.2 实验研究的目的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药品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2.2.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3.1.1 实验犬麻醉后一般临床体征的变化
        3.1.2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前列环素及血栓素
        3.1.3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3.1.4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浆 NPY、CGRP、ANP 和 NT 浓度的影响
    3.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3.2.1 噻拉唑和 QFM 合剂麻醉大鼠行为学变化
        3.2.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
        3.2.3 噻拉唑和 QFM 麻醉合剂对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3.2.4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 AC-cAMP-PDE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4 讨论
    4.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
    4.2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机制
        4.2.1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清 NO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2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前列环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3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内皮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4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血栓素 A2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5 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间的协调作用与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4.2.6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7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心钠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8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CGRP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9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NPY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10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NT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3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4.3.1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Na+、K+-ATP 酶的影响
        4.3.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Ca2+-ATP 酶活性的影响
        4.3.3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Mg2+-ATP 酶活性的影响
        4.3.4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神经系统 NO-NOS-cGMP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4.3.5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神经系统 AC-cAMP-PDE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着及获奖情况
致谢

(9)依托咪酯在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上的直接电生理作用及其对GABA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序
二、中文摘要
三、英文摘要
四、综述部分
    (一)、膜片钳技术与麻醉药研究
    (二)、吸入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的影响
    (三)、静脉麻醉药与离子通道
五、实验部分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1、依托咪酯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直接作用
        ·依托咪酯诱导电流(I_(ET))的浓度-效应关系
        ·高浓度和低浓度I_(ET)的动力学比较
        ·I_(ET)的反转电位测定
        ·I_(ET)的GABA诱导电流(I_(GABA))特性
        ·讨论
        2、依托咪酯对GABA_A受体的调控
        ·依托咪酯对GABA能sIPSCs的影响
        ·依托咪酯对I_(GABA)的作用
        ·讨论
        3、依托咪酯对甘氨酸受体的调控
        (1) 依托咪酯对甘氨酸能sIPSCs的影响
        (2) 依托咪酯对甘氨酸诱导电流(I_(Gly))的作用
        ·对电流幅度的影响
        ·对Icoly的长效作用
        ·荷包牡丹碱可以改变依托咪酯对I_(Gly)幅度的影响
        ·对I_(Gly)电流动力学的影响
        ·讨论
        4、附录:GABA能和甘氨酸能神经递质的共释放
    (三)、参考文献
六、致谢
七、个人简历

(10)异丙酚对大鼠动脉平滑肌钙激活钾通道和钙池操纵的钙通道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异丙酚对大鼠动脉平滑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异丙酚对大鼠动脉平滑肌钙池操纵的钙通道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功能和治疗潜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异丙酚对人心房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草素对IKur/hKv1.5电流和阵发性房颤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D]. 王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经皮迷走神经耳支刺激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及方法学研究[D]. 陆海源.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3]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2型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变化的研究[D]. 徐先增.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4]异丙酚对小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钙离子敏感性及通道动力学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雪茹. 泸州医学院, 2011(08)
  • [5]异丙酚对人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整流钾电流的影响[J]. 邝素娟,邓春玉,刘宇斌,饶芳,王春晓,单志新,李晓红,林秋雄,杨敏,吴书林,余细勇.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9(10)
  • [6]瑞芬太尼扩张血管的非内皮与内皮机制研究[D]. 林鹏焘. 四川大学, 2006(03)
  • [7]异丙酚对人心房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J]. 张毅男,王凤学,周锦,张铁铮,韩冬云,李金鸣.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12)
  • [8]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D]. 刘焕奇.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4)
  • [9]依托咪酯在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上的直接电生理作用及其对GABA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调控的研究[D]. 张贞雄.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2(12)
  • [10]异丙酚对大鼠动脉平滑肌钙激活钾通道和钙池操纵的钙通道的作用[D]. 刘竹青.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丙泊酚对人心房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