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Web的自动化生产教学实验仿真系统的平台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曹港[3](2021)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半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虚拟仿真实验已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引导虚拟仿真技术行业健康发展,研究者需要对虚拟仿真实验进行测试来评定什么样的虚拟仿真实验才是好的虚拟仿真实验,从而为虚拟仿真实验开发者提供指引。然而在测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指标(如计时,帧率等)人工测出的数据准确性不如计算机工具辅助测出的数据,最终测试结果中存在不少脏数据,给最终的统计过程带来不少麻烦等等。为了提高虚拟仿真实验测试过程的效率和准确度,本文设计并实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半自动化测试工具,该工具的实现形式为Web系统加浏览器扩展,功能分为测试模块和管理模块。测试模块能够针对部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指标,如FPS,加载时间等提供自动数据收集功能,对于其他无法完成自动收集的指标提供操作简便的评分面板。管理模块能够对整个测试项目的成员、待测对象、和测试结果进行管理。本文总结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测试流程并从功能性、非功能性需求、系统开发可行性、功能模块划分、技术架构选择、数据库设计、后台业务逻辑等方面介绍了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过程。最后,本文将该系统运用到了实际的测试过程中,结果表明使用测试工具后每个虚拟仿真实验的平均测试时间由22分钟缩短为14分钟,因此,测试工具的使用能够提高测试人员测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效率。
梁玉鑫[4](2021)在《网络化多智能体编队控制方法及实时仿真平台开发》文中指出网络化多智能体编队是指利用多个具有输入输出的单个智能体进行编队,单个智能体之间通过一定的拓扑结构进行通信,从而联合成一个整体,可以组成固定或者变化的队形协作完成特定任务。网络化多智能体编队控制包含四个要素:智能体模型、网络性能指标、编队控制算法和算法验证平台,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否则不足以充分描述网络化多智能体编队控制中的细节。为了保证基于网络的多智能体编队任务的实现,有效的网络化预测控制算法和准确的系统模型是关键所在。本文针对现有的多智能体编队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第一,在多智能体编队控制研究中,许多研究对象的选取具有特殊性,常因缺少模型参数和实验细节而无法与他人的方法进行比较。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普通商业四旋翼作为多智能体编队控制的研究对象,对四旋翼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辨识工作,完成了模型的测试和筛选,最终得到了符合网络化预测控制实验标准的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对比实验分析,给与模型和四旋翼分配同样的控制器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第二,本文搭建了基于Vicon视觉定位系统的四旋翼飞行控制平台。通过双闭环PID控制算法以及自适应调节中值电位算法对四旋翼个体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并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了验证。针对前向通道存在延时的情况,设计了PID预测控制器并应用于四旋翼飞行控制实验。基于领航跟随控制策略完成了多智能体编队控制分析、进行了多智能体编队控制器设计,多智能体编队控制仿真,以及多智能体编队控制实验。第三,网络性能指标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其中丢包、延时、错序等网络特性问题不容易表达,往往这些参数与具体的控制信号是绑定在一起作为一个包进行发送。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设计网络化控制工具箱的方法,可用于模拟延时、丢包、网络冲突、时间戳和延时补偿等内容。因为该方法是基于Matlab软件Simulink功能标准C语言S-Function,具有适用性和良好的可移植性。此外,对网络化工具箱的整体设计思路、模块功能和实现方式都做了详细说明和例证。第四,在进行四旋翼编队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有时在多智能体编队控制实验过程中,会遇到由于故障或者是算法问题导致的坠机撞墙情况,造成了安全隐患。随着编队系统个体数量的增多和对控制精度要求的增高,四旋翼和控制器的设备开销会大大增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设计三维虚拟实验设备的方法,可用来代替真实的实验对象进行半物理仿真实验,搭建了多智能体编队控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对网络化多智能体分层递阶控制算法的实验演示,说明了该平台对网络化编队控制算法验证的有效性。第五,尽管虚拟实验设备有很多优点,但是虚拟实验设备因为与现实环境脱节,与真实的设备相比还是缺少真实感,虚拟设备与真实设备不容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许多算法的仿真与实验结果仍然有差距。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开发了网路化多智能体增强现实仿真平台,把三维虚拟仿真和多智能体实验平台相结合,通过摄像机捕捉真实的实验台和控制对象信息与三维虚拟动画融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把真实的实验体与虚拟的实验体放到了同一个世界中,能有效比较算法作用在虚拟设备和真实设备上的差异。
王灿[5](2020)在《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的设计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铺布裁剪单元作为一种新型的服装自动化生产设备,在提高服装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在为企业创造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许多困扰。对于从未使用过该设备的人来说,如何正确使用它们一直是一个难题;在学习设备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原材料的浪费;有些设备在不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使用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学校的工艺实验室缺少这样的大型设备,很难有直接操作的机会。本文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了一套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软件,来解决自动铺布裁剪单元在学生学习、工厂培训时所出现的不便问题,并通过前期调研和深入研究得出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的设计与实践具有丰富虚拟仿真技术多领域的应用模块、有效促进使用者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资源多样性、降低学习设备的培训成本等研究价值。做出适用于服装生产设备培训方面的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软件,并总结出一整套虚拟仿真软件的开发设计流程。
王美辰[6](2020)在《基于云端的PCB版图在Web上的加速显示研究》文中提出PCB仿真系统的开发是当前集成电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云端EDA软件能够使用户不再受到必须本地安装部署软件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PCB的设计与仿真优化。但是包含大量设计信息及生产信息的PCB版图文件,在Web浏览器中显示速度过慢成为了制约PCB仿真、设计效率的瓶颈之一。因此,如何加速版图在浏览器中的显示已成为了云端EDA软件开发中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云端PCB版图显示和瓦片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 PCB版图金字塔模型和云端PCB版图显示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云端的PCB版图显示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PCB版图显示效率低下对云端仿真系统的影响,提出了 PCB版图金字塔模型,对PCB版图进行多分辨率的层次管理。并对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的设置、版图瓦片拓扑关系及瓦片缓存进行研究;(2)对PCB版图显示算法进行研究,提出在预处理阶段采用双线性内插重采样算法提取金字塔模型中各层的版图,并采用JPEG2000标准对版图文件进行压缩;在版图瓦片库的组织与管理阶段,设计了一种PCB版图瓦片切片算法并提出以文件目录的存储形式对海量瓦片数据进行管理和调用;在版图的显示阶段,采用预加载和动态更新的机制保证瓦片版图能够快速的更新与显示。(3)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云端PCB版图显示系统,可在Web中对PCB版图进行多种基本操作,并且能够实现设计信息的显示、仿真器件的选取和版图查询等功能。通过Developmenttool中版图渲染时间检测对比及版图显示精度的对比实验,本文所提出的PCB版图金字塔模型及版图显示算法对云端PCB版图数据的管理、调用与显示具有较好的效果。在PCB版图的显示方面,不仅提升了 PCB版图的显示效率,还能够准确地将设计信息显示在Web浏览器中,并对其进行相关操作,无论是从显示精度还是显示速度上,都表现出了较为优异的性能。
林思宇[7](2020)在《基于LabVIEW的虚实结合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现代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并且已经广泛运用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让学生验证理论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在大多数高校的电子信息类课程实验教学中,实验模式以传统的基于实际电路的硬件实体实验为主,也存在一些基于软件仿真的虚拟实验模式。但实体实验受实验设备、实验环境的影响很大,有时候不能得到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而全使用软件仿真实验对实体实验进行代替又无法让学生接触到硬件设备,也不能对实际信号进行处理,会导致学生对实际的硬件电路设备和实际信号的缺乏直观认识。本文为改善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虚实结合实验平台。平台使用LabVIEW软件进行开发,使用NI-DAQmx驱动软件完成对NI USB-6353数据采集卡的驱动,通过数据采集卡与外接硬件实现实际信号的采集和输出。虚实结合实验平台在设计上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思想,将平台按照需求功能划分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进行设计。用户功能模块分为用户登录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实验功能模块分为实际信号采集模块、实际信号输出模块、仿真信号生成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和实验结果保存模块。本文主要实现了离散时间信号运算实验、判断系统稳定性实验、傅里叶变换实验、数字滤波器实验、信号频谱分析实验、译码器实验和A/D转换器实验的几个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电路的纯虚拟和虚实结合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都是由实验功能模块组合构成,可按照相同的设计方法进行拓展。最后实现了实验平台的网络发布功能。
陈春光[8](2020)在《数据库系统实践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数据库系统具有操作性强、理论知识与实践依存度高的特点,学生只有通过大量实验才能彻底掌握数据库系统中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数据库系统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授课教师需要消耗大量精力进行实验授课并对实验作业进行批改,而国内高校并没有一套可以应用于数据库系统实践的自动化实验教学平台。为了促进数据库系统实践的自动化实验教学,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新型的数据库系统实践虚拟实验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1)本文提出并实现一种具有动态化和高交互性的自动化实验引导教学方案。该方案可以对实验中的所有步骤进行自动化引导,对学习者的代码编写与实验过程进行跟踪和正确性检测:当学习者实验步骤出现错误时予以提示,同时将推送学习资料协助学习者对实验错误进行纠正。这种动态、高交互、复杂代码教学的自动化实验辅导教学模式可以减轻授课教师的实验授课负担,同时使学习者体验到类似于教师手把手指导教学的学习过程。(2)针对传统程序在线测评系统无法精确测试程序内部结构的问题,本文提出并实现一种基于接口的在线测评方案。该方案将实验的关键部分抽象成接口,能够对学生实验程序进行更加细粒度的控制与检测。(3)本文提出并实现一种自动化插件式的数据库系统存储引擎在线测评方案。通过MySQL插件式的存储引擎架构,该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屏蔽数据库系统中非核心功能,让用户专注于数据存储与数据获取功能的实现,而且可以高效准确的对用户存储引擎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相比于传统的数据库实验平台,本文的数据库系统实践虚拟实验室支持全自动化的实验引导教学模式,无需教师手动授课,同时能够对学生数据库系统实验程序进行更加细粒度的测评与检测,为数据库系统实践提供了一套便捷高效的实验教学系统。
李洁[9](2019)在《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进了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的逻辑起点。“数据驱动”打破了基于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桎梏,形成了从问题到数据又回归问题的新方法论认识——基于数据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范式将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从对问题本源的探索推向知识服务的本真,可以说,从数据直面用户、管理和服务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知识发现服务要改变的不只是管理技术、管理规则或服务形式,而要涉及整个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而大数据环境中,数字图书馆信息发生源越来越多,数据产出量越来越大,数字资源增长速率越来越快,数据异构性越来越明显,数据老化节奏越来越快,低价值密度隐患的知识饥渴和数据海啸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户对发现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数字图书馆数据资源正面临着重新被发现的挑战。迎面变化和挑战,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不单要完成从文献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的知识组织转型,更应实现数字资源从内容数据化到数据智能化的价值开发和智慧洞见。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开辟了知识发现的新路径,开启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时代新转型。探索数据驱动理念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的新形态,需要学习、内化数据科学相关理论,需要剖析知识发现的驱动要素和作用机制,需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发现固化模式,创建知识发现服务的创新生态功能圈。融合数据驱动和知识发现的双重技术优势,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趋从数据化、数据向知识转化的语义关联、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维度寻求用户数据、内容资源数据、专家数据、业务数据的新协同,开发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新应用,强化数据的集群整合、提升平台的绿色联通、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使数字图书馆成为支持用户知识探索与发现创造的智能服务系统,使数据资源最大化的进行价值开发与知识转化,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受益于数字图书馆高效、便捷、友好与智能的知识发现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仿真实验、模型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环境、驱动机制、创新模式、模式应用以及创新策略制定。围绕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数据环境特征、数据环境变化和数据环境开发分析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结合数据要素、数据驱动过程、数据驱动维度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流机制、协同驱动机制和数据驱动控制机制;第五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创新衍变的内在使命分析,指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依据、构建基础和构建过程;第六章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具体的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文本推荐和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第七章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瓶颈给出各驱动维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本章是对大数据驱动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场域的情境解构。首先,基于大数据的4V特征,面向全数据,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数据形态、存在方式、存储模式、存储内容、数据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其次,探讨数据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革新的优劣利弊。最后,基于环境特性和环境变化的双向作用状态定位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发展的开发方向。明确本文研究目的的同时,引出4、5、6、7章节的主要研究任务。第4章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本章作为第5章的铺垫,详细解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平台的数据要素和驱动作用形式。通过用户数据、资源内容数据、专家数据的分类界定,为第6章科研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服务模式应用提供数据基础;通过数据化、语义关联、可视化、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维面的层级解构,为第7章的创新策略制定奠定优化主线;基于数据要素、驱动过程和驱动维面,从内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输入-输出的流机制、数据融合的协同驱动机制以及数据驱动控制机制具体呈现数据驱动与知识发现服务交互融合的催化反应。第5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首先对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其次,从资源发现既有模式、知识产品和技术支持方面阐述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外在基础;最后,综合内在逻辑和外在基础,进行创新模式的基础框架和平台架构的初步解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第6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本章在第5章提出的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科研用户数据进行数字图书馆百度发现的科研用户画像构建,利用文献数据进行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设计指纹构造,结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实现精准文献推荐,并通过用户检索实验验证多粒度检索决策的优势。第7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基于第4章对数据驱动维度和驱动机制的分析,本章旨在明确数据化、语义化、关联化、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的创新方向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路径设计,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大数据环境下,重新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内涵、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机制、创新数字图书馆既有的资源发现服务模式,有利于从方法论认识层面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统一检索及其延伸功能,更在于此基础上辅助科学发现的循证决策、智能管理和知识再造的服务价值。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与努力认识未知的道路上,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为科学发现的方法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行参考,推动着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不断革新的历程中惠及更多的求知受众。
徐玉飞[10](2019)在《网络化工业机器人认知与操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人才缺口巨大,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教学体系。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实验教学,虽然众多高校和职业学校都开设了工业机器人实验课程,但是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存在实验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为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效果,响应“新工科”实践的号召,本文设计了网络化工业机器人认知与操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主要工作如下:第一、设计了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总体架构。第二、设计实现了基于X3DOM(X3D+DOM:Extensible 3D Graphics+Document Object Model,可扩展三维图形与文档对象模型)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具体地,基于X3DOM技术设计了工业机器人及其扩展模型在网页上的显示和驱动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学求解方法及其软件实现;分析并实现了笛卡尔空间和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方法,满足不同运动指令的需求;基于RAPID指令设计了本实验平台的指令体系并研究了JavaScript中示教点、指令解析方法。第三、设计实现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真实工业机器人的远程控制和监控方法。具体地,设计了远程控制与监控的通信结构;基于ABB工业机器人的PC Interface组件设计了云服务器发送指令到工业机器人并控制其执行的远程控制方法;以指令行为单位,设计了三维模型的同步驱动方法,实现远程工业机器人与实验平台上仿真模型的同步运动;基于WebRTC(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实时通信)技术设计了低延时的视频监控方法,进一步保证了虚实结合的同步性。第四、设计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功能体系和实验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典型的理论、操作和应用实验验证了实验平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工业机器人认知与操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面向工业机器人实验教学设计,在横向上形成完整的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兼容多种类型、品牌工业机器人,最大程度满足机器人学教学需求;在纵向上对工业机器人实现完整的功能仿真,模拟真实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和指令体系,实现虚拟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无障碍衔接。此平台具有网络化、无插件的特点,有助于在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二、基于Web的自动化生产教学实验仿真系统的平台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eb的自动化生产教学实验仿真系统的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半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仿真实验质量评价 |
1.2.2 软件自动化测试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指标收集 |
2.1 虚拟仿真实验测试过程分析 |
2.2 虚拟仿真实验操作页面嵌入 |
2.3 JavaScript代码注入 |
2.4 跨域调取Cookie |
2.5 技术指标收集 |
2.5.1 从实验空间主页中读取 |
2.5.2 通过JavaScript获得 |
2.5.3 需要测试员评判并输入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工具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量表管理用例说明 |
3.1.2 虚拟仿真实验管理用例说明 |
3.1.3 测试批次管理用例说明 |
3.1.4 测试过程用例说明 |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实时性需求 |
3.2.2 并发性需求 |
3.2.3 安全性需求 |
3.2.4 浏览器兼容性需求 |
3.2.5 易用性需求 |
3.3 可行性分析 |
3.3.1 经济可行性 |
3.3.2 技术可行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
4.1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2 功能模块划分 |
4.2.1 用户登录模块 |
4.2.2 用户管理模块 |
4.2.3 量表管理模块 |
4.2.4 虚拟仿真实验管理模块 |
4.2.5 测试批次管理模块 |
4.2.6 测试过程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E-R图 |
4.3.2 数据库表设计 |
4.4 系统时序图 |
4.4.1 测试批次管理模块选择测试负责人 |
4.4.2 测试批次管理生成测试任务单 |
4.4.3 测试过程主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工具功能实现 |
5.1 系统视图实现 |
5.1.1 虚拟仿真实验操作界面嵌入 |
5.1.2 评分面板实现 |
5.1.3 自动收集数据展示 |
5.2 系统界面 |
5.2.1 添加成员 |
5.2.2 新建测试项目 |
5.2.3 测试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用例测试 |
6.2.1 用户登录模块用例测试 |
6.2.2 用户管理模块用例测试 |
6.2.3 测试批次管理模块用例测试 |
6.2.4 虚拟仿真实验管理模块用例测试 |
6.2.5 量表管理模块用例测试 |
6.2.6 测试过程模块用例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3.1 浏览器兼容性测试 |
6.3.2 实时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未来展望 |
7.3.1 系统存在的局限性 |
7.3.2 未来工作开展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网络化多智能体编队控制方法及实时仿真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多智能体编队问题研究现状 |
1.2.1 多智能体编队研究现状 |
1.2.2 多智能体编队主要研究方法 |
1.3 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1.3.1 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现状 |
1.3.2 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单个智能体的控制问题研究 |
2.1 引言 |
2.2 智能体模型辨识 |
2.3 智能体控制器设计 |
2.3.1 基于预测算法的跟踪控制 |
2.3.2 基于PID算法的跟踪控制 |
2.4 单个智能体控制实验 |
2.4.1 智能体的速度跟踪控制 |
2.4.2 调节中值电位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络化多智能体编队控制 |
3.1 引言 |
3.2 网络化控制实验系统设计 |
3.3 预测控制数值仿真及实验 |
3.4 多智能体编队控制器设计 |
3.5 多智能体编队控制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化控制工具箱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问题的描述 |
4.2.1 延时和丢包问题的处理方法 |
4.2.2 通信受限问题的处理方法 |
4.3 网络化控制工具箱的设计方法 |
4.4 网络化控制工具箱测试 |
4.5 网络化控制工具箱实际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智能体编队实验平台的开发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三维虚拟实验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5.2.1 3D-NCSLab的整体架构 |
5.2.2 系统功能 |
5.2.3 虚拟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法 |
5.2.4 应用实例:基于web的多用户协同实验 |
5.2.5 应用实例:网络化多智能体系统递阶控制 |
5.3 增强现实AR实验平台的应用 |
5.3.1 AR-NCSLab平台的设计及实现方法 |
5.3.2 平台的校准与测试 |
5.3.3 应用实例:基于AR平台的多智能体编队实验 |
5.3.4 应用实例:多四旋翼“hello”队形演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的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服装企业自动化转型升级 |
1.1.2 虚拟仿真技术的迅猛发展 |
1.2 研究意义及价值 |
1.3 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 |
1.4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2章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与虚拟仿真技术 |
2.1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概述 |
2.1.1 自动铺布机 |
2.1.2 自动裁剪机 |
2.1.3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的作用与应用意义 |
2.2 虚拟仿真技术概述 |
2.2.1 虚拟仿真技术的定义与组成 |
2.2.2 虚拟仿真系统的分类 |
2.2.3 虚拟仿真系统的开发工具 |
2.3 虚拟仿真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设计分析 |
3.1 使用人群分析 |
3.1.1 学生 |
3.1.2 新入职工人 |
3.2 虚拟仿真选择分析 |
3.2.1 仿真设备选择分析 |
3.2.2 仿真软件选择分析 |
3.3 三维模型优化技术及模型烘培 |
3.4 可行性分析 |
3.4.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4.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5 设计流程分析 |
3.6 设计原则分析 |
3.6.1 可靠性原则 |
3.6.2 易用性原则 |
3.6.3 交互性原则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三维建模 |
4.1 自动铺布机三维建模 |
4.1.1 自动铺布机整体结构分析 |
4.1.2 自动铺布机操作流程分析及思路整理 |
4.1.3 绘制手绘效果图 |
4.1.4 模型建立效果展示 |
4.2 自动裁剪机三维建模 |
4.2.1 自动裁剪机整体结构分析 |
4.2.2 自动裁剪机操作流程分析及思路整理 |
4.2.3 绘制手绘效果图 |
4.2.4 模型建立效果展示 |
4.2.5 厂房模型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动画制作 |
5.1 3dsMAX模型动画制作方法 |
5.1.1 动画播放界面 |
5.1.2 简单动画设置方式 |
5.1.3 轨迹编辑与轨迹控制器 |
5.2 自动铺布机运行动画制作 |
5.2.1 自动铺布机运行流程分析 |
5.2.2 自动铺布机上布动画制作 |
5.2.3 自动铺布机其他动画制作 |
5.3 自动裁剪机运行动画制作 |
5.3.1 自动裁剪机运行流程分析 |
5.3.2 自动裁剪机覆膜动画制作 |
5.3.3 自动裁剪机裁剪动画制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设计综合实践 |
6.1 系统架构设计 |
6.1.1 整体架构设计 |
6.1.2 自动铺布机仿真运行架构设计 |
6.1.3 自动裁剪机仿真运行架构设计 |
6.2 模型、动画导入及处理 |
6.3 虚拟仿真界面及二维控制组件 |
6.3.1 交互界面、窗口设计 |
6.3.2 二维控制组件设计 |
6.4 交互制作及效果预览 |
6.4.1 交互制作 |
6.4.2 效果预览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结论与不足 |
7.3 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交互程序编写 |
插图注释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6)基于云端的PCB版图在Web上的加速显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EDA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瓦片金字塔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PCB版图建模 |
2.1 问题描述 |
2.2 云端PCB仿真平台需求分析及解决方案 |
2.3 PCB版图金字塔模型 |
2.3.1 PCB版图金字塔模型参数 |
2.3.2 PCB版图瓦片拓扑关系 |
2.3.3 PCB版图瓦片缓存 |
2.4 本章小结 |
3 PCB版图显示算法研究 |
3.1 PCB版图预处理 |
3.1.1 PCB版图重采样 |
3.1.2 PCB版图数据压缩 |
3.2 PCB版图的切片与存储 |
3.2.1 PCB版图瓦片切片算法 |
3.2.2 PCB版图瓦片数据的存储 |
3.3 PCB版图的显示 |
3.3.1 PCB版图在Web中的显示 |
3.3.2 PCB版图瓦片的预加载 |
3.3.3 PCB版图瓦片的动态更新 |
3.4 本章小结 |
4 PCB版图显示算法实验与分析 |
4.1 PCB版图显示算法实验仿真 |
4.1.1 实验环境 |
4.1.2 实验过程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云端PCB版图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背景与目标 |
5.2 系统功能设计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4 系统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LabVIEW的虚实结合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虚实结合实验平台的总体方案 |
2.1 实验平台系统需求分析 |
2.2 实验平台的软硬件开发环境 |
2.2.1 LabVIEW开发平台 |
2.2.2 数据采集卡和NI-DAQmx驱动 |
2.2.3 外接硬件设备 |
2.3 实验平台的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实结合实验平台各模块的设计 |
3.1 用户功能模块 |
3.1.1 用户登录模块 |
3.1.2 用户管理模块 |
3.2 实验功能模块 |
3.2.1 实际信号采集模块 |
3.2.2 实际信号输出模块 |
3.2.3 仿真信号生成模块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
3.2.5 实验结果保存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现 |
4.1 离散时间信号运算实验 |
4.2 判断系统稳定性实验 |
4.3 傅里叶变换实验 |
4.4 数字滤波器实验 |
4.5 信号频谱分析实验 |
4.6 译码器实验 |
4.7 A/D转换器实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远程虚实结合实验平台的实现 |
5.1 远程实验平台技术基础 |
5.2 LabVIEW Web发布的设置和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数据库系统实践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实验室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程序自动批改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MySQL概述 |
2.2 存储引擎概述 |
2.3 自动化辅助教学技术概述 |
2.3.1 React技术 |
2.3.2 调试器技术 |
2.4 在线测评系统安全技术概述 |
2.4.1 虚拟机技术概述 |
2.4.2 沙箱技术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案设计 |
3.1 自动化实验引导教学方案研究 |
3.1.1 自动化引导模块关键技术研究 |
3.1.2 调试信息交互模块关键技术研究 |
3.1.3 调试命令执行模块关键技术研究 |
3.1.4 调试会话管理子模块关键技术研究 |
3.2 基于接口的在线测评方案研究 |
3.3 数据库存储引擎在线测评方案研究 |
3.4 静态运行时库二进制补丁方案研究 |
3.4.1 安全防护问题 |
3.4.2 输出缓存问题 |
3.4.3 静态运行时库二进制补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功能实现 |
4.1 系统总体架构 |
4.2 自动化实验引导教学子系统 |
4.2.1 自动化引导模块实现 |
4.2.2 调试信息交互模块实现 |
4.2.3 调试命令执行模块实现 |
4.2.4 调试会话管理模块实现 |
4.3 接口在线测评子系统 |
4.3.1 自动化批改文档设计 |
4.3.2 接口在线测评子系统实现 |
4.4 数据库存储引擎测评子系统 |
4.4.1 安装模块实现 |
4.4.2 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实现 |
4.4.3 测试公平性保证 |
4.5 编译链接子系统 |
4.5.1 整体流程介绍 |
4.5.2 编译链接子系统功能实现 |
4.5.3 静态运行时库补丁 |
4.6 内容管理子系统 |
4.6.1 班级管理功能 |
4.6.2 成绩管理功能 |
4.6.3 权限管理功能 |
4.6.4 题库管理功能 |
4.7 分布式集群资源管理子系统 |
4.7.1 ZooKeeper运行环境 |
4.7.2 ZooKeeper集群部署 |
4.7.3 ZooKeeper文件结构设计 |
4.7.4 分布式集群资源管理子系统功能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单元测试 |
5.3 功能测试 |
5.3.1 自动化辅导教学实验功能测试 |
5.3.2 接口在线测评实验功能测试 |
5.3.3 数据库存储引擎测评实验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驱动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数据驱动 |
2.1.2 知识发现 |
2.1.3 Web级资源发现 |
2.1.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理论 |
2.2.2 数据驱动控制理论 |
2.2.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 |
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特征 |
3.1.1 馆藏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及数据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多样性 |
3.1.2 数据存储模式多样化及存储内容的非结构化和碎片化 |
3.1.3 数据资源价值的低密度和高变现潜能 |
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变化 |
3.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演化 |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 |
3.2.3 数据分析思维模式的形成 |
3.2.4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应用趋势 |
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开发与应用 |
3.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新定位 |
3.3.2 开发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数据驱动的新机制 |
3.3.3 创新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模式 |
3.3.4 开发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业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 |
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数据驱动机制的数据要素 |
4.1.1 用户数据要素 |
4.1.2 内容资源要素 |
4.1.3 专家数据要素 |
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与维度 |
4.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 |
4.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维度 |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 |
4.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类型 |
4.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关系分析 |
4.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仿真模型 |
4.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 |
4.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特征 |
4.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过程 |
4.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模型 |
4.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 |
4.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内涵 |
4.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目标 |
4.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模型 |
4.6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机制 |
4.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内涵 |
4.6.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 |
4.6.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
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问题的提出 |
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基础 |
5.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模式基础 |
5.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产品基础 |
5.2.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技术基础 |
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 |
5.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框架设计 |
5.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架构分析 |
5.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
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科研用户画像应用 |
6.1.1 用户画像数据收集 |
6.1.2 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
6.1.3 用户画像实验分析 |
6.2 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应用 |
6.2.1 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基础 |
6.2.2 数据标注 |
6.2.3 研究设计指纹生成模型训练 |
6.2.4 结果与讨论 |
6.3 融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的文献推荐应用 |
6.3.1 文献推荐模型构建 |
6.3.2 文献推荐仿真实验 |
6.3.3 结果与讨论 |
6.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 |
6.4.1 实验准备 |
6.4.2 实验描述 |
6.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
7.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与路径 |
7.1.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 |
7.1.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路径 |
7.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化优化 |
7.2.1 数据化优化阻碍 |
7.2.2 数据化优化策略 |
7.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语义关联优化 |
7.3.1 语义关联优化阻碍 |
7.3.2 语义关联优化策略 |
7.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可视化优化 |
7.4.1 可视化优化阻碍 |
7.4.2 可视化优化策略 |
7.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智能化优化 |
7.5.1 智能化优化阻碍 |
7.5.2 智能化优化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网络化工业机器人认知与操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
2.网络化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
2.1 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需求分析 |
2.2 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架构 |
2.3 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基于X3DOM的工业机器人三维模型显示技术 |
3.1 前言 |
3.2 X3DOM网络化三维模型显示技术 |
3.3 基于X3DOM的工业机器人模型 |
3.4 工业机器人辅助模型的扩展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基于JavaScript的工业机器人运动仿真 |
4.1 前言 |
4.2 工业机器人示教控制功能的实现 |
4.3 工业机器人编程控制功能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虚/实结合的工业机器人远程控制方法 |
5.1 前言 |
5.2 远程控制与监控的通信结构 |
5.3 基于PC Interface的远程控制 |
5.4 三维模型的同步驱动方法 |
5.5 基于WebRTC技术的视频监控 |
5.6 本章小结 |
6.工业机器人认知与操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 |
6.1 前言 |
6.2 机器人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体系设计 |
6.3 实验样例 |
6.4 本章小结 |
7.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基于Web的自动化生产教学实验仿真系统的平台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半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 曹港.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网络化多智能体编队控制方法及实时仿真平台开发[D]. 梁玉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的设计与实践[D]. 王灿.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云端的PCB版图在Web上的加速显示研究[D]. 王美辰.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LabVIEW的虚实结合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林思宇.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数据库系统实践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实现[D]. 陈春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D]. 李洁. 吉林大学, 2019(02)
- [10]网络化工业机器人认知与操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D]. 徐玉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