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阳旅游业实现“六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罗翠,吴映梅[1](2020)在《乌蒙山地区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昭通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旅游合作的最终发展方向,面对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昭通市境内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差异性明显、互补性较强,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在深入分析昭通市区域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交通一体化、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共享旅游信息等措施来推动昭通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以期实现把昭通市建成"旅游强市"的目标。
罗敏[2](2017)在《推进广西桂林水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水文化作为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已然成为国内学术界乃至全球范围内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不可否认的是,水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等意义非常重大。但由于受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水文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或是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都还比较年轻。就我国而言,目前我国水文化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水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迫切需要政府对于水文化的建设加以引导与规范。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如何引导和规范水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传承与保护,成为了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素有“山水甲天下”美誉的桂林,近些年来,政府立足于特色山水的开发和创新,大力挖掘和发展以山水为代表的民族水文化特性,自1992年隆重举办首届桂林山水文化节以来,使得桂林山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进入了新的篇章。2009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落户桂林,彰显了桂林山水的国际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2014年,桂林市被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这对桂林水文化建设来说,无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水文化建设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得益彰,这对于桂林水文化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机遇;另一方面,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水文化建设中相应地会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难题,需要政府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予以解决,这对于桂林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文化建设来说是挑战。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桂林水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桂林水文化建设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政府在推进水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对策与建议。从理论角度而言,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与梳理,笔者力求证实桂林水文化建设中政府作用的作用与价值,为桂林水文化建设与政府作用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角度而言,通过借鉴浙江杭州水文化、广东广州水文化建设中政府作用的有效经验,并结合桂林水文化的实地调研数据探究桂林市政府作用在桂林水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桂林市政府更好地建设桂林水文化提供实践路径。
王婷[3](2016)在《汉代黄淮海地区部分诸侯王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汉时期,黄淮海地区一直都是封建政治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诸侯王墓葬数量很多,至今被发现发掘的也比较多。其中一部分在发现以后未进行开发,只是作为遗址保护起来,还有一部分因其具有旅游价值,所以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旅游景点进行了开发利用。在黄淮海地区诸多汉代诸侯王墓葬中,我选择了六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墓葬遗址,分别是:北京市的大葆台汉墓和老山汉墓;河北省的满城汉墓和望都汉墓;河南省永城芒砀山梁孝王汉墓及其墓葬群;江苏省徐州龟山汉墓以及墓葬群。之所以选择这六座汉墓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是因为这六座汉墓分别代表了黄淮海地区内不同的诸侯王国,王国所处的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墓葬类型。而且,在现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这六座汉墓的开发过程、利用程度以及其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有很大的差异。论文整合现有资料,叙述分析黄淮海地区汉代诸侯王墓葬的发展现状,从最初的发现开始,介绍墓葬遗址的挖掘过程,后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肯定其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李云霄[4](2013)在《对构建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无时无刻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而休闲体育也作为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同时对休闲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构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方式的追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对各种体育锻炼的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意见》的具体体现。在江苏这样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构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于促进江苏省休闲体育事业的长久发展,促进江苏省人民体质的增强,塑造“健康江苏人”,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我国现阶段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为逻辑主线,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阐述了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了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方向及其理念原则,得出: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借助大量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组织;仅仅依靠政府是不能完成的,必须依靠经济市场和社会团体组织来进行分担。本文所构建的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由两部分组成:公益体系和市场体系。公益体系包括资源服务系统、组织服务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和监测系统;市场体系包括营利性休闲、健身服务和其他服务系统。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区级体育行政部门为核心构建了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信息网络系统,阐述了区级体育行政部门是政府与和社会组织团体进行信息网络连接的枢纽以及对“八个一工程”模式的探析。
贾斌韬[5](2012)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省际行政边缘区经济即多省区接壤交界地带的经济现象客观存在,而这类特殊区域经济的欠发达性和非协调性表现明显。西部省际边缘地区多为不同民族杂居的交汇地带,其经济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和民族间发展差距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而意义重大。因此,省际交界地区应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之一。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湘鄂渝黔边缘地区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中西部结合部,是东部向西部挺进的前沿地带,是中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是国家“八七”扶贫计划中重点扶持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0年7月,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其列为6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重点区域之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各行政区由于地域邻近,区域内地缘关系密切、自然条件相似、生态环境基本相同、人文习俗相近、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交往久远,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等方面具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因此,探索研究此区域经济统筹发道路,对破除省际“行政边缘区经济”而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发展差距、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特殊性,本文将以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探讨其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可预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动力等问题。同时,本研究也将有利于中西部省际交界地区的区域统筹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而丰富西部大开发理论。因此,本文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全面认识区域统筹发展理论;二是全面把握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现状;三是深入解剖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障碍和优势,并探索其统筹发展的针对性举措。其中,研究的关键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的优势和障碍分析、统筹发展的动力路径分析等。随后,根据国内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相对成功地区的成功经验,确定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统筹发展策略,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首先,依照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理论原理,梳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明确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区域统筹发展的基本条件、主体、内容、特征及经典理论等方面,从而使本研究有较强的理论支撑性而具有说服力。其次,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现状分析,主要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概况、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前期统筹发展情况、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的意义等方面为重点,着重解读此区域截止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突出此区域走经济一体化道路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再次,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优势与障碍分析,即研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进行统筹发展所具备的比较优势以及存在的障碍,并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形成的原因,以明确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最后,着重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对策予以研究,即立足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具体区情,并结合国内长三角城市群和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以系统揭示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经验所在及欠缺之处,从而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统筹发展道路的成功实现寻找出路而提出相应发展举措,包括设置区域权威机构,建立区域联动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优化区域城镇布局、改善区域金融财税体制,实施区域优惠政策、共建区域和谐生态,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合作意识等六方面。
陈映[6](2005)在《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共同富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本文将“共同富裕”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引入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范畴,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空间范畴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将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这一现实途径统一起来,用以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的重大问题,如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和收入分配协调等。 首先,论文对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界定。论文指出,共同富裕既是科学社会主义范畴,也是经济学范畴,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论文通过对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和“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分析,通过对共同富裕与空间均衡关系的探讨,揭示了共同富裕对区域科学的重大贡献。论文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全面小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论述了全面小康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系。还对效率与公平、社会福利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等西方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概括和评述。 其次,论文对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优势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布局与调整进行了回顾,对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进行了评价。 再次,论文在对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及社会经济效应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构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探讨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东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战略机遇、重点任务及对策措施。 第四,论述了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区域统筹。论文认为,城乡结构、产业结
洪名勇[7](2004)在《以制度创新为杠杆,推进西部所有制结构调整》文中指出西部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可以从投资、就业、产出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从制度安排的视角分析了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要推进西部所有制结构调整,西部地区应在国家供给的制度框架内,大胆进行制度创新。
吴亦侠[8](1997)在《在省政府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提出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抓落实,抓十五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抓省委七届七次全会部署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改革与发展新突破,全面完成我省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为明年一季度生产做好准备。下面,根据省政府党组讨论的意见,讲六个问题。一、深刻领会党的十五大精神实质,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加快发展的新机遇党的十五大之后,全国掀起了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浪潮,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逼人。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也是到本世纪末最后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取决于我们对
二、贵阳旅游业实现“六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阳旅游业实现“六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乌蒙山地区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昭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昭通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
(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
(二)全市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 |
(三)旅游资源要素特色十分鲜明 |
(四)旅游资源和游客资源优势互补 |
二、昭通市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旅游业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
(二)旅游业创汇效应逐渐凸显 |
(三)旅游业收入效应比较明显 |
(四)旅游业服务体系初具雏形 |
三、昭通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不足 |
(一)景区之间的交通通达性较差 |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 |
(三)旅游资源整合配置程度较低 |
(四)区域旅游形象宣传存在缺失 |
四、对策建议 |
(一)提升景区间交通通达度,推进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 |
(二)不断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形成区域一体化集散网络 |
(三)共享全市各县旅游信息,构建旅游信息一体化平台 |
(四)共推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推动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
(五)建立昭通市景区联票制,增加区域“县民优惠待遇” |
(六)转变传统竞争观念,树立区域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意识 |
(2)推进广西桂林水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目的及价值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价值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关于政府作用的研究 |
2. 关于水文化的研究 |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二、基本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概述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1. 水文化 |
2. 政府作用 |
(二) 基础理论概述 |
1. 合作治理理论 |
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三) 本章小结 |
三、政府在推进广西桂林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一)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理念对政府作用的需要 |
1. 生态文明建设对政府作用的需要 |
2. 美丽中国建设对政府作用的需要 |
3. 绿色发展理念对政府作用的需要 |
(二) 价值引导、政策扶持、服务创新对政府作用的需要 |
1. 政府对水文化建设价值引导的必要性 |
2. 政府对水文化建设政策扶持的必要性 |
3. 政府对水文化建设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
(三) 本章小结 |
四、广西桂林水文化建设现状 |
(一) 桂林市山水概况 |
(二) 广西桂林水文化建设情况及成果 |
1. 水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
2. 水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
(三) 水文化建设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 |
1. 规划定位科学性不够 |
2. 专项政策扶持力不强 |
3. 政府监管服务性不足 |
(四) 水文化建设中政府作用失当的原因 |
1. 前瞻观念滞后 |
2. 资金来源有限 |
3. 激励机制缺憾 |
(五) 水文化建设中政府作用失当的影响 |
1. 水文化建设内涵不深 |
2. 水文化建设路径不明 |
3. 水文化建设规模不大 |
(六) 本章小结 |
五、国内外水文化建设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考察 |
(一) 国外水文化建设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
1. 美国经验 |
2. 法国经验 |
3. 日本经验 |
(二) 国内水文化建设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
1. 浙江杭州水文化 |
2. 广东广州水文化 |
(三) 本章小结 |
六、转变政府作用加快广西桂林水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一) 科学定位和合理规划水文化建设 |
(二) 拓宽渠道和政策扶持水文化建设 |
(三) 培育环境和注重宣传水文化建设 |
(四) 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水文化建设 |
(五) 协同合作和共生共建水文化建设 |
(六) 本章小结 |
七、结论与讨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及学术成果情况 |
(3)汉代黄淮海地区部分诸侯王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汉代黄淮海地区部分诸侯王国及王陵概况 |
一、木椁墓 |
二、崖洞墓 |
三、壁画墓 |
第三章 黄淮海地区部分诸侯王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已取得的成绩 |
一、遗址博物馆形式 |
二、旅游景区发展形式 |
三、旅游文化节形式 |
四、未开发汉墓 |
第四章 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文物归属权划分不明确,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 |
二、墓葬遗址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
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不高。 |
四、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
五、宣传不到位,营销策略不当 |
六、景区经营方式过于单一,融资途径及金额有限 |
第五章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
一、遵循原则 |
二、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对构建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相关概念 |
1.2.1 关于休闲体育 |
1.2.2 休闲体育的概念 |
1.2.3 休闲体育的特点 |
1.2.4 公共服务的概念 |
1.3 休闲体育文献综述 |
1.3.1 休闲体育的基础研究 |
1.3.2 休闲体育的市场研究 |
1.3.3 休闲体育的服务研究 |
1.3.4 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 |
1.4 公共服务体系文献综述 |
1.4.1 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 |
1.4.2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 |
1.5 国内外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分析 |
1.5.1 英国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分析 |
1.5.2 日本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分析 |
1.5.3 我国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分析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地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3 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 |
3.1 我国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阶段 |
3.1.1 政府主导阶段(1949—1986) |
3.1.2 体育社团发展阶段(1987—1995) |
3.1.3 多元化发展阶段(1996至今) |
3.2 江苏省休闲体育的发展背景 |
3.3 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
3.3.1 政府行政类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组织调查与分析 |
3.3.2 企业类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组织调查与分析 |
3.3.3 非营利类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组织调查与分析 |
4 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 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1 整体结构失调 |
4.1.2 组织间关系失衡 |
4.1.3 资源匮乏 |
4.1.4 运行机制行政化 |
4.2 江苏省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
4.2.1 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协调发展的矛盾 |
4.2.2 公益性与商业性之间的矛盾 |
4.2.3 “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 |
5 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方向 |
5.1 休闲体育服务组织系统化 |
5.2 休闲体育服务筹资多元化 |
5.3 休闲体育服务形式多样化 |
5.4 休闲体育服务人员专门化 |
5.5 休闲体育居民参与普遍化 |
5.6 休闲体育资源利用合理化 |
6 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理念与原则 |
6.1 建构理念 |
6.1.1 “和谐体育”理念 |
6.1.2 资源共享理念 |
6.1.3 多层次需求理念 |
6.2 建构原则 |
6.2.1 以人为本原则 |
6.2.2 社会与经济效益统一原则 |
6.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7 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架 |
7.1 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架的三个问题 |
7.2 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二元层面 |
7.3 休闲体育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的设计与开发 |
7.4 “八个一工程”模式探析 |
8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界定 |
四、研究动态综述 |
(一) 省际边缘区域研究成果 |
(二)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研究成果 |
(三) 文献分析 |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六、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基本原理 |
一、区域与边界的内涵 |
二、区域统筹发展主体及内容 |
三、区域统筹发展基本条件 |
第二节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理论借鉴 |
一、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
二、欠发达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
三、区域统筹发展理论 |
第二章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概况 |
一、区域地理区划及人口分布特征 |
二、区域自然环境及资源禀赋特征 |
三、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成立以前统筹发展情况 |
一、区域统筹发展已经采取的举措 |
二、区域统筹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 |
第三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的意义 |
一、促使区域经济实现整体发展 |
二、保持区域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
三、稳定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 |
第三章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条件及障碍分析 |
第一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
一、区域地缘一体化基础 |
二、区域合作历史基础 |
三、区域市场经济体系基础 |
四、外部环境基础 |
第二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障碍分析 |
一、区域统筹发展存在的障碍 |
二、区域统筹发展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内区域统筹发展模式借鉴 |
一、长三角区域统筹发展模式经验教训 |
二、淮海经济区统筹发展模式经验教训 |
三、国内区域统筹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战略分析 |
一、区域统筹发展动力机制 |
二、区域统筹发展路径选择 |
三、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 |
第三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区域统筹发展对策建议 |
一、设置区域权威机构,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 |
三、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优化区域城镇布局 |
四、实施区域优惠财政政策,改善区域金融体制 |
五、构建区域和谐生态,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
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合作意识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结构与内容 |
三、主要创新观点 |
第一章 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学解析 |
第一节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其区域经济学含义 |
一、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
二、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学意义 |
第二节 “先富、共富”思想在我国实践中的发展 |
一、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
二、我国宏观区域格局的历史演变 |
第三节 西方学者的相关述评 |
一、关于效率与公平 |
二、社会福利最大化 |
三、可持续发展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分析 |
一、区域差异理论 |
二、区域优势理论 |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道路选择的客观基础 |
一、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 |
二、区域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 |
三、区域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布局调整 |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
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
第三章 构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区域格局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 |
一、地区差距扩大的现状 |
二、地区差距的成因分析 |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 |
第二节 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
三、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三节 构建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
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 |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
四、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
第四章 共同富裕目标下区域统筹发展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空间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
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我国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
第二节 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一、统筹区域发展的科学内涵 |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 |
第三节 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要措施 |
一、统筹区域管理和规划,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和区域政策 |
二、统筹区域生产要素,扩大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 |
三、统筹区域产业发展,构建合理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 |
四、统筹区域市场,促进空间一体化市场形成 |
第五章 共同富裕目标下城乡统筹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变迁 |
一、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关系 |
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主要变化 |
三、中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
第二节 城乡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的约束因素 |
一、城乡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的经济约束 |
二、城乡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约束 |
三、城乡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的制度约束 |
第三节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城乡统筹发展 |
一、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空间一体化 |
二、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要素互动对流 |
三、统筹城乡产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
四、统筹城乡制度,构建城乡一体的制度安排 |
第六章 共同富裕目标下收入分配统筹 |
第一节 共同富裕目标与现阶段的收入差距 |
一、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
二、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 |
三、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 |
第二节 “富民”与“强区”的关系 |
一、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富民为先 |
二、“富民”与“强区”的内在关系 |
第三节 构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分配机制 |
一、发挥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作用 |
二、发挥政府在收入分配公平中的调节作用 |
第七章 宏观调控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 |
一、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 |
二、宏观调控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
三、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
四、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的层次性 |
第二节 中央政府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
一、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规划 |
二、营造区域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环境 |
三、引导社会投资在各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 |
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平衡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
一、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
二、发挥区域优势,改善投资环境 |
三、开展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 |
四、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协作与横向联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声明 |
致谢 |
四、贵阳旅游业实现“六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乌蒙山地区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昭通市为例[J]. 罗翠,吴映梅. 昭通学院学报, 2020(02)
- [2]推进广西桂林水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罗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17(10)
- [3]汉代黄淮海地区部分诸侯王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D]. 王婷.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4]对构建江苏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D]. 李云霄.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3)
- [5]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研究[D]. 贾斌韬.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2)
- [6]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 陈映. 四川大学, 2005(06)
- [7]以制度创新为杠杆,推进西部所有制结构调整[J]. 洪名勇.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4(03)
- [8]在省政府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 吴亦侠. 贵州政报, 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