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帆[1](2021)在《媒介逻辑视角下县级媒体融合研究 ——以G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为例》文中指出
谢新洲,杜燕[2](2019)在《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赣州市媒体融合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文中提出相较于省、县级媒体融合发展,地市级媒体融合呈现空心化、边缘化态势。地市级媒体融合,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媒体融合实践的快速发展,是媒体融合战略全面铺开并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对江西省赣州市媒体融合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从媒介内外部资源协作视角出发,对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中不同媒介资源的获取、利用及配置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结合当地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就如何提高主流媒体感知、整合、学习、创新资源能力,优化媒介资源配置,提出对策和建议。
许仁昌[3](2013)在《中国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告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广告产业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受制于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广告市场结构的不成熟,广告产业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严重区域非均衡性,而且区域间的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寻其内在规律,为促进广告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以中国广告产业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从广告营业额、广告经营单位、广告从业人员三个方面对中国各区域广告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整体的分析,发现中国广告产业确实存在较严重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现象,总体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格局。其次,运用相关分析,针对影响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区域的GDP、市场开放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文化因素都与该地区的广告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证实了这些因素对广告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后,针对中国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负面效果进行分析,即区域差距不断拉大、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并提出了消除其负面效果的对策,包括加强区域间分工合作、增强区域间开放力度、推动广告产业园建设以及实行分区域政策支持等。
金山[4](2011)在《国内对农电视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大众媒介都市化特征鲜明的当下,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对农电视不仅是电视行业发展的产物,更被赋予了改善城乡受众生态,促进社会协调进步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及生态学理论对国内对农电视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弥补当下对农电视研究相对薄弱的遗憾。文章将通过国内对农电视现状的整体考量及个案分析,解读对农电视问题瓶颈、限制因素,并从社会责任、资源渠道、造血功能及保障机制四个层面探讨对农电视的发展对策。
康燕[5](2010)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方向与策略选择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文中指出当代世界正处于全球化变革的历史转型期,作为世界全球化的基本条件和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当代传媒业正经历并且还将继续诸多重大变迁。2009年出台的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显示出文化产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而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这无疑将使作为文化产业之核心领域的传媒产业,站在一个新的时代起点上。年复一年的统计数据,实证了传媒产业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的角色定位。美国版权业增长率已连续多年大大高于其同期GDP增长率。在中国,2008年传媒业的产值也达到了4000多亿元,占全部GDP的2.1%。但长期以来,传媒业的多重功效使得政府、民众、乃至传媒业界本身均对其商业属性认识模糊。赛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的“新闻四理论”为探讨传媒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常规性基础,这一基础的最重要假定是,国家政治塑造了各自的传媒体系。此后一段时期大量学者由此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共同点是,都试图将传媒与政治结合起来,倾向于将大众传媒首先看作是信息交换和政治话语的工具。基于媒体几乎已经全部整合到全球资本经济中,无论政府形式如何,全球传媒集团几乎能在世界任何一地运作,无论合法与否,信息能够遍及全球任何角落的现实前提,弗琳茨、罗珊莎米尔的研究开创性地全盘抛开“新闻四理论”的基础,他们认为当下情势的变化,呼唤一种更能精确识别当代政治经济状况的传媒模式,即传媒的商品化模式。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进步有目共睹。大量学者立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础,重新审视、解释和规划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框架和模式,但是,这些研究基本局限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内,往往先验地将中国传媒业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作为不证自明的趋势一笔带过,这种前提性的缺失使得后续的、关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策略选择的研究缺乏必要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即便有些研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但是其基于全球视野及趋势,特别是基于建立在产业经济学基础上的西方传媒业产业化实践的具象考察的前提的研究,仍显不足。这也正是本文追求的理论及实践价值所在。本文作者认为,推动传媒业发展乃至突变的最重要的变量是政府的管制和干预。当下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历史性变化,显示出基于自上而下的总体改革思路的趋势,研究者有必要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通过揭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性以及相应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中国传媒产业应如何主动迎合甚至引导潮流趋势,从而推动中国传媒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媒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许多方面进步明显,特别是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形式及新的资本运作方式来推动传媒产业发展,成效显着。但客观地看,与国外传媒业相比,中国传媒业还有很大差距。从整体观念及认识上来看,对传媒业定位仍旧有些模糊,造成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体制不尽适应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的要求,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从微观传媒企业层面来看,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造成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市场化发展不够规范等等问题。这表明,认真梳理和分析传媒产业问题何以发生并存在,找出其中的内在逻辑,不仅是推进下一步传媒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更是传媒业界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战略构想,履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责任,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础。考察西方传媒产业发展对中国传媒产业改革有重要意义,西方传媒产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其发展经验和蕴含其中的发展规律对于中国传媒产业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从产业经济学的各个角度对西方传媒产业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资本多元化是传媒企业改制的方向,技术推动是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管制放松是传媒产业繁荣的根本保证。当然,西方传媒产业的发展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则是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目前国家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完善的市场体制机制尚在建立之中,借鉴西方经验无疑应注意这样的现实基础,不能盲目照搬西方传媒产业发展的某些规律,而应当根据对西方传媒产业规律的认识,在中国既有的传媒产业生态环境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发展策略,积极推进传媒产业的发展。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由其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决定,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包括:政治推动力(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改革方向逐步明确)、受众需求力(消费市场规模迅速增大,消费者不再满足单向灌输)、资本积累力(经济发展为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储备);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外部压力在于:国际方面,我国加入WTO之后传媒市场开放成为必然,国际传媒企业与国际资本的进入,对中国传媒业形成巨大压力;国内方面,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为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受众需求与科技进步的互动为传媒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经济学规律推动国内传媒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正因此,对中国传媒产业内在动力与外部压力进行学理上的研究,以探寻中国传媒产业应有的发展方向,对当下中国传媒产业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透视,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要求,探寻现阶段传媒产业应有的可为之处,对于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的中国传媒业来说,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寻求突破,决定传媒产业发展走势的三类主体——政府、社会资本、传媒组织,都需要做出目标明确指向将传媒产业迅速做大做强,以应对国际传媒产业发展趋势的挑战,特别是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策略选择。对此的分析论述,也是本文力求达成的实际价值所在。
刘阳[6](2010)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考察分析了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总结出2000年以来该研究领域的特点:理论研究意识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多、学术环境更为宽松等。同时指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总量偏少,议题分布失衡,研究方法单一,缺乏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理论,亟需构建本土化跨文化传播教学模式等。
余建清[7](2009)在《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空间视角全面审视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状况,研究了传媒产业布局嬗变及其影响、传媒机构的跨地区经营以及竞争合作、传媒业的空间集聚与集群、传媒制度创新、传媒业的地区差距与区域协调战略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同地区间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因素、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因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区位因素上出现的巨大差异,导致我国传媒产业布局从按照行政区划的均衡分布逐步走向了按照市场规律的非均衡分布,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传媒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明显,区域分异是当前我国传媒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典型特征。传媒业布局的区域分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媒业发展,但由于传媒管理体制不成熟等原因,当前传媒业的区域分异状况还并未真正造就有利于传媒竞争和产业效率提升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是当前传媒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传媒市场的行政分割制约了传媒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传媒业效率的提升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整合和构建区域传媒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市圈的发展为区域传媒市场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从市场运行的微观机制看,整合区域传媒市场就是要让传媒机构实现跨地区发展;而在当前政策条件下,传媒跨地区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依靠与异地传媒之间的合作竞争,传媒联盟就是其主要形式。传媒联盟在推进传媒竞合方而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机会主义是对联盟稳定性的主要威胁,因此,如何防范和治理机会主义是传媒联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传媒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导致了传媒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地理集中,最终形成传媒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具有集聚效应、外部效应以及网络效应,因此产业集群被视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我国传媒产业在经历了市场化、集团化等阶段之后,要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空间集聚和地理集中,但是远未形成传媒产业集群,因此,培育传媒产业集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分权让利”的改革措施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一级独立的权益主体,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能对传媒制度创新施以影响。我国传媒制度创新表现为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传媒机构的三元博弈中,按照供给主导、中间扩散和需求诱致的“上、中、下”三结合方式,从微观、中观向宏观深入的渐进性边际调整过程。在现有政策框架内,推动我国传媒制度创新,让传媒跨地区经营真正具有现实操作性,可考虑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传媒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拉大可能对区域协调发展总体目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并实施传媒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传媒业的区域协调的关键就是推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传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既需要构建传媒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又需要发挥西部地区传媒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吴信训,高红波[8](2008)在《从广告数据看中国传媒产业30年》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迅猛。本文作者从1979-2007年中国各类媒体的广告营业额和GDP基础数据入手,分析传媒产业30年巨变。文章认为,从宏观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业借宏观经济东风发展壮大,广告经营与宏观经济发展高度相关;从微观方面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变化显示传统媒体正在逐渐让位于新媒体。
徐晓敏[9](2008)在《从社会转型期传播权力分化透析媒介歧视》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转型期,媒介歧视的出现与传播权力和传播资源分配有重大联系。本论文以传播权力分化为切入点,按照传播权力决定传播资源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原理,通过对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变迁的梳理,分析传播权力格局的分化及其对传播活动所造成的影响,挖掘媒介歧视产生的主要根源。在揭示媒介歧视的种种危害基础上,针对媒介、政府、受众三方面探索消除媒介歧视的观念、机制和具体途径,以期建立和谐的传播语境,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沟通。
闫函[10](2007)在《大众传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中认为当前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现状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以探寻适合中国现状的大众传媒与农村发展之路。当前中国农村的发展是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自身的分化及进步、城市化等为基础的农村社会整体的发展完善。大众传媒构成了农村发展所需的信息环境的主体,同时通过议程设置等功能影响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等政治因素,为农村发展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是大众传媒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提供农村发展所需的市场信息、技术知识、文化娱乐等,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与社会文化进步;农村社会的发展影响与促进大众传媒的变革与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大众传播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民成为大众传媒的边缘化人群,成为最庞大的弱势受众。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农民阶层分化产生的内部差距及新传播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等,使得“信息沟”错综复杂地存在,成为农村大众传播中的最大难题。农村信息流通不畅,没有真正服务于农民的媒介沟通机制,农民话语权失落。此外,农村精神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精神贫困现象严重成为农民物质贫困的重要原因,最终难以摆脱物质与精神贫困的恶性循环。其原因在于媒介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和对社会效益的忽视,近十余年媒体公信力下降的积弊,以及传媒为核心的公共领域构建的滞后和缺失,使得“三农”得不到公共领域的保护,获取不了话语权,“三农”问题报道边缘化应运而生。承认农村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就要对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扶持,就要本着为“三农”服务的基本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实践,完善与发展传播体制。因此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政府与传媒应共同努力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媒体,既为农村发展创建新的媒介环境,满足农村发展中的信息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公共服务缺失,通过政策扶持、竞争与监督机制等形式保障公共服务媒体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同时,发展多元农村的多元化传媒,通过分众化传播、媒体互动与多方合作、新媒介的使用等协调农村的大众传播,共同构建农村发展中的良好的信息环境,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发展。
二、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赣州市媒体融合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一)背景: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与特殊性 |
(二)意义:老少边穷地区媒体转型是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步 |
(三)问题的提出、理论框架与方法 |
1. 构建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分析框架 |
2.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现状 |
(一)平台搭建:为实现媒介资源整合提供基础 |
(二)媒介产品:聚集媒介信息、技术与用户资源 |
(三)人力资源管理:打通考核机制,促进人才转型 |
三、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人力资源流失严重,新型人才引进难 |
(二)另起炉灶,未实现资金与技术资源利用最大化 |
(三)信息内容同质化,内外部资源缺乏互动 |
四、赣州市媒体融合对策与建议 |
(3)中国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1.4.2 论文内容构成 |
1.4.3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章 中国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现状 |
2.1 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态势与阶段 |
2.1.1 总体态势 |
2.1.2 阶段划分 |
2.2 中国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表现 |
2.2.1 广告营业额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表现 |
2.2.2 广告经营单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表现 |
2.2.3 广告从业人员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表现 |
第3章 中国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 |
3.1 经济因素对中国广告产业非均衡发展的影响 |
3.1.1 GDP 与广告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
3.1.2 市场化程度与广告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
3.2 非经济因素对中国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影响 |
3.2.1 人口因素与广告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
3.2.2 文化因素对广告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
第4章 中国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消极效果及对策 |
4.1 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消极效果 |
4.1.1 区域差距不断拉大 |
4.1.2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
4.2 实现广告产业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 |
4.2.1 加强区域间分工合作 |
4.2.2 增强区域间开放力度 |
4.2.3 推动广告产业园建设 |
4.2.4 实行分区域政策扶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国内对农电视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2 对农电视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环境分析 |
2.2.1 外部环境: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 |
2.2.2 内部环境:三农事业的迫切需求 |
2.3 发展脉络 |
2.3.1 萌芽期(1958—1979) |
2.3.2 兴起期(1980—1989) |
2.3.3 上升期(1990—1999) |
2.3.4 发展期(2000—2009) |
2.4 意义阐述 |
2.4.1 政治意义:推动三农公共领域塑造 |
2.4.2 经济意义:激活农村电视市场潜能 |
2.4.3 社会意义:提升三农场域社会地位 |
2.4.4 文化意义:促进城乡文化生态平衡 |
3 对农电视现状问题解读 |
3.1 存在问题 |
3.1.1 节目资源匮乏,播出时长不足 |
3.1.2 内容建设失当,传播效果削弱 |
3.1.3 媒体收益走低,运作相对困难 |
3.2 原因分析 |
3.2.1 媒介市场化运作导致公共利益缺失 |
3.2.2 媒介都市化集群导致制作成本上升 |
3.2.3 媒介权贵化意识扩大受传者心理鸿沟 |
4 个案分析: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 |
4.1 频道概况 |
4.2 传播模式 |
4.2.1 "农本位"的传播理念 |
4.2.2 "贴地皮"的内容架构 |
4.2.3 "接地气"的表达方式 |
4.2.4 "生物钟"式节目编排 |
4.3 社会效益延伸 |
4.3.1 开展"农字号"特色活动 |
4.3.2 搭建"为农服务"网络平台 |
5 对农电视发展对策探讨 |
5.1 明晰并践行对农电视社会责任 |
5.1.1 满足农民多样化信息需求 |
5.1.2塑造农民真实典型的形象 |
5.1.3 搭建农民群体的话语平台 |
5.1.4 打造三农议题的舆论阵地 |
5.2 拓宽对农电视内容资源渠道 |
5.2.1 建立对农媒体资源互动体系 |
5.2.2 草根影像及境外资源的融入 |
5.2.3 对农节目制播分离的尝试 |
5.3 探索对农电视自身"造血功能" |
5.3.1 优化广告营销 |
5.3.2 拓展品牌价值 |
5.3.3 尝试节目经营 |
5.4 建构公益性对农电视保障机制 |
5.4.1 落实全方位的政府支持 |
5.4.2 调整对农电视媒介管理机制 |
5.4.3 建立对农电视评价及监督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方向与策略选择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基本概念 |
五、研究框架 |
注释 |
第一章 中国传媒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其内在逻辑 |
第一节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状况透析 |
一、经济总量增速显着,传媒产业结构嬗变加快 |
二、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传媒业迎来战略机遇期 |
第二节 中国传媒产业存在的问题 |
一、国际视角下中国传媒产业存在的问题 |
二、国情视角下中国传媒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中国传媒产业现状、问题的内在逻辑 |
一、内在逻辑一:物质基础影响效率与效益 |
二、内在逻辑二:利益相关方不同利益取向 |
注释 |
第二章 西方传媒产业发展路径及其发生机理 |
第一节 西方传媒产业发展和路径分析 |
一、西方传媒产业结构发展理论与数据考量 |
二、产业组织理论及西方传媒业产业组织分析 |
三、西方传媒产业布局内在驱动及发展趋势 |
四、西方传媒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及数据分析 |
五、西方传媒产业政策逻辑与案例分析 |
第二节 西方传媒产业发展内在逻辑分析 |
一、资本多元化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 |
二、技术进步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 |
三、政府管制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何在、何为 |
第一节 传媒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压力 |
一、三股力量奠定传媒产业发展内部动力基础 |
二、两种趋势生成传媒产业发展外部压力走向 |
第二节 中国传媒产业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
一、两个逻辑探究结构与效率 |
二、三大要素解析产业组织 |
三、从静态到动态,产业布局遵循规律 |
四、产业政策概述与解读 |
注释 |
第四章 中国传媒产业的策略选择 |
第一节 基于政府立场的策略选择 |
一、趋势与预见 |
二、内容与建议 |
第二节 基于传媒组织立场的策略选择 |
一、全方位突破的基础是处理好几种关系 |
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知识化水平 |
第三节 基于社会资本立场的策略选择 |
一、提高资本效用的重要手段——推进资本多元化 |
二、集聚资本的根本前提——完善所有制结构 |
三、社会资本参与传媒产业运营已经是一种常态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文化传播研究历史的梳理 |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现状述评 |
1、理论研究意识增强 |
2、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
3、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多,学术环境更为宽松 |
三、问题与反思 |
1、研究总量偏少 |
2、议题分布失衡 |
3、研究方法单一 |
4、缺乏本土化跨文化传播理论 |
5、亟需构建本土化跨文化传播教学模式 |
(7)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阈:传媒业发展的空间维度 |
一、区域:传媒业发展不能回避之"痛" |
二、空间:传媒产业学术研究的"缺席" |
第二节 关键词:核心概念的辩证与厘清 |
一、区域与地区 |
二、传媒与传媒产业 |
三、区域传媒与区域传媒产业 |
第三节 顺思路: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文章思路与框架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区域分异:我国传媒业发展的空间特征 |
第一节 区域分异及其客观基础 |
一、区域分异 |
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
第二节 传媒产业布局:媒介生态的空间考量 |
一、产业布局和传媒产业布局 |
二、我国传媒产业布局的嬗变 |
三、区位因素:传媒产业布局嬗变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我国传媒业空间发展的困境与难题 |
一、效率问题 |
二、公平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竞合与传媒机构的跨地区扩张 |
第一节 区域传媒市场整合的时代背景 |
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
二、城市圈发展与区域传媒市场整合 |
第二节 企业竞合的经济学解释 |
一、竞争:传统经济学的研究主线 |
二、竞合:当代企业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我国传媒竞合的现状与问题 |
一、我国传媒机构的跨地区扩张历程 |
二、传媒联盟:传媒竞合的新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业集群与传媒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
第一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传媒产业发展 |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
二、传媒产业的集群效应 |
第二节 产业集群:传媒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选择 |
一、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
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我国传媒产业竞争力 |
第三节 我国传媒产业的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培育 |
一、我国传媒产业的空间集聚 |
二、我国传媒产业集群的培育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度创新与区域传媒产业发展 |
第一节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
一、制度、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二、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我国传媒制度变迁特征分析 |
一、制度变迁顺序:微观、中观、宏观的渐次深入 |
二、制度变迁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传媒机构的三元博弈 |
三、制度变迁模型:供给主导、中间扩散、需求诱致的"上、中、下"三结合 |
四、制度变迁路径:渐进性的边际调整 |
第三节 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
一、区域传媒产业发展亟须传媒制度创新 |
二、当前传媒制度创新的困境与难点 |
三、传媒制度创新的路径突围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区域协调: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
第一节 传媒产业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一、区域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
二、传媒业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的基础 |
第二节 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传媒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一、梯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 |
二、西部地区传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三节 传媒产业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
一、构建传媒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 |
二、发挥西部地区传媒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
三、传媒业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传媒产业布局嬗变及其影响 |
二、传媒机构的跨地区经营以及竞争合作 |
三、传媒业的空间集聚与集群 |
四、传媒制度创新 |
五、传媒业的地区差距与区域协调战略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从社会转型期传播权力分化透析媒介歧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2 社会转型下的信息传播权力分化 |
2.1 社会转型导致信息传播权力分化 |
2.1.1 经济多元化导致社会结构分层 |
2.1.2 政治民主化需要构建公共话语平台 |
2.1.3 利益表达需要刺激传播意识增强 |
2.1.4 技术进步提供传播物质基础 |
2.2 信息传播权力分化格局及特征 |
2.2.1 信息传播权力分化格局 |
2.2.2 信息传播权力分化特征 |
3 信息传播权力分化背景下的媒介歧视 |
3.1 信息传播权力分化的影响 |
3.1.1 信息传播权力分化对大众媒介的双重影响 |
3.1.1.1 在市场中成长的大众媒体 |
3.1.2 信息传播权力分化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化影响 |
3.1.3 信息传播权力分化对受众的双重影响 |
3.2 对弱势阶层的媒介歧视现状分析 |
3.2.1 媒体资源享用不公 |
3.2.2 信息服务质量较低 |
3.2.3 舆论形象反映不公 |
3.2.4 话语权分配缺失 |
4 重视媒介歧视危害,实现公平和谐传播 |
4.1 媒介歧视危害社会和谐传播 |
4.1.1 媒介歧视导致大众媒介失衡 |
4.1.2 媒介歧视导致弱势阶层边缘化 |
4.1.3 媒介歧视造成社会断裂 |
4.2 实现媒介公平,构建和谐传播 |
4.2.1 大众媒介平衡传播,弥合消除失衡隐患 |
4.2.2 弱势群体提升媒介素养,由“失语”变“发声” |
4.2.3 政府实施信息援助,深入推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10)大众传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定义与意义 |
(一)大众传媒的定义 |
(二) 大众传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
(三) 强化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大众媒体的历史责任 |
二、大众传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
(一) 大众传媒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
(二) 农村的发展是大众传媒变革的推动力 |
三、大众传媒与"三农"关系的现状分析 |
(一) 媒体资源的配置与国情实际严重错位 |
(二) 大众传媒对"三农"的关注度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 |
(三) 当前大众传媒对农宣传工作的现状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 |
(四) 大众传媒对"三农"的关照度与处于弱势地位"三农"对大众传媒的期待极不适应 |
(五) 农村电视节目缺失的原因 |
四、加强"三农"报道,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一) 政府应加强对"三农"报道的指导和支持 |
(二) 大众传媒自身进行改革,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
(三) 加强对农村转移人员的报道,推动其城市化 |
(四) 拓展大众传媒的功能和农民政治参与新渠道,推动农村政治社会化进程 |
(五) 贴近农村生活特点 |
(六) 加强理论研究,宣传世界各地的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逻辑视角下县级媒体融合研究 ——以G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为例[D]. 陈帆.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赣州市媒体融合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J]. 谢新洲,杜燕. 新闻爱好者, 2019(10)
- [3]中国广告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研究[D]. 许仁昌. 湖南大学, 2013(04)
- [4]国内对农电视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 金山. 浙江大学, 2011(12)
- [5]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方向与策略选择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D]. 康燕. 复旦大学, 2010(11)
- [6]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述评[J]. 刘阳. 当代传播, 2010(01)
- [7]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 余建清. 武汉大学, 2009(09)
- [8]从广告数据看中国传媒产业30年[J]. 吴信训,高红波.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8(06)
- [9]从社会转型期传播权力分化透析媒介歧视[D]. 徐晓敏. 浙江大学, 2008(09)
- [10]大众传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 闫函.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