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复杂多边形面积的组合三角形法(论文文献综述)
薄西超[1](2020)在《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及其在多物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由于其简单高效等优点,一直是研究热点,是目前计算电磁学的核心算法之一。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的理论体系已较为成熟,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时域有限差分算法也用于求解其它物理问题,或者电磁与其它物理方程构成的多物理问题,例如量子、电热、电磁粒子等。围绕参与的973项目,本文对时域有限差分算法中的波导端口相关问题、剖分问题、以及在电磁粒子数值算法和微放电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总结如下:·提出了基于虚拟域的波导端口实现方案,虚拟域需要另外开辟,是通过场迭代系数赋值直接建立的,通过虚拟域和波导端口间的通信吸收电磁波。提出的虚拟域方案比较紧凑,表现为无厚度平面。通过特殊设计的通信策略,虚拟域和波导内部之间的传输没有任何反射,并自动考虑了共形算法。波导端口面对波导外部区域表现出完美电导体特性,因此波导仿真不受波导外部区域场的影响。虚拟域中完美匹配层的厚度可以任意设定,激励源也可以加载到波导端口面上。·关于波导模式的定量激励,本文提出了完整的功率幅值转换理论,在定量复幅值中,统一了多载波和宽带脉冲波两种情形。系统研究了波导模式激励中的各种源,包括硬源、电流源、磁流源、总场散射场源、透射场源、PN源等,并给出了它们在虚拟域框架中定量激励的实现策略。·提出了基于射线追踪的新剖分算法。通过提出额外的剖分标志、严格的阶梯标准、及广义一致性修正,在相切情形下克服了之前基于奇偶原理可能导致的物体内外判断出错或者不能判断问题,提高了相交面积计算的精度。此外,提出了相交信息生成的运行时策略,提高了其生成效率。·关于微放电问题,本文提出了快速的电磁粒子数值模拟算法。基于宽带功率幅值转换算法,先提取多个频点的定量复幅值信息,再用这些场单向驱动粒子运动。避免了自洽算法中电磁场的迭代计算,克服了时域有限差分算法中的Courant稳定性条件,可增大时间步长,也可只在局部区域模拟,使微放电问题的计算效率提高三个数量级,提出的快速算法可用于多载波微放电。对于粒子碰撞面片的确定,提出了基于分离轴定律的新策略,在边界网格中关联物体原始的三角面片信息,提高了粒子碰撞精度。对于多物体出现在同一网格情形,提出了粒子面片合并算法,可处理多物体情况,确定正确的碰撞面片和碰撞点。
张彦鹏[2](2020)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连铸三维仿真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连铸即连续铸钢,在钢铁制造领域,连铸是一整套指将钢液处理成铸坯的生产过程,由于工厂的生产环境复杂,限制了冶金专业的学生以及工厂的新员工的临场性的学习与实践,因此学校以及企业不断探索冶金连铸过程的仿真与教学方法。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连铸培训中,通过构建三维仿真系统可以给学员一种接近于连铸现场的认识和控制操作的训练,为连铸仿真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整体的主要研究如下:首先,为了增强视景仿真的沉浸感,研究了基于三维建模软件(3ds Max)与虚拟现实引擎(Unity3D)对冶金连铸车间的虚拟三维环境的搭建方法,并设计了虚拟人物模型结合虚拟相机管理工具(Cinemachine)进行虚拟场景的漫游以及视角控制的方式;然后,对连铸生产中定尺切割的生产过程进行研究,为了实现铸坯模型的三维虚拟切割,在分析基于面绘制的三维模型切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子模型重建法用于定尺切割的生产过程的三维仿真,子模型重建法通过铸坯模型离散化形成的子模型与切割火焰的碰撞点为基础对铸坯子模型网格进行虚拟切割和网格重建。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真实、有效地对铸坯的三维模型的切割进行仿真,同时配合外部控制系统能够较为真实的再现定尺切割的生产过程的操作体验;最后,为了增加系统的拓展性,研究了以Unity3D为客户端的分布式网络系统的搭建的方法,并在服务器端通过NHibernate工具映射My SQL数据库完善了系统的数据存储功能,使系统具备信息的采集和整理能力。图46幅;表8个;参51篇。
胡海琪[3](2019)在《五轴数控石材桥式切割机的多边形平面粗加工优化》文中认为为达到五轴数控石材桥式切割机粗加工并优化多边形轮廓平面区域的目标,本文根据多边形轮廓的凹凸性,对石材桥式切割机粗加工优化多边形平面区域的问题展开研究。首先,研究了多边形信息处理方法、多边形平面几何问题和圆盘锯锯切加工方法。其一,采用搜索DXF文件组代码和值的方式解析出多边形信息,并采用等角度插值法处理包含凸度的多段线。进而,采用矢量图法表示多边形区域、矢量积法判断多边形凹凸性和向量叉乘法计算多边形面积,另外,采用角度和法解决多边形的内外定位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圆盘锯的锯切几何特性,采用锯切弧区投影等效圆盘锯锯切弧区,选择方向平行走刀方式加工多边形平面区域,并设计加工路径生成算法。其次,研究了凸多边形加工优化涉及的干涉避免、走刀方向优化和空行程优化问题。其一,基于锯切弧区投影与多边形的几何位置关系,采用轮廓偏置的方法,计算无干涉内轮廓。进而,采用数学几何分析的办法,实现进退刀次数最少的走刀方向计算。进一步的,采用最邻近搜索算法优化空加工行程。此外,通过实例分析凸多边形加工优化方法的正确性,同时,比较圆盘锯与砂轮的加工效率,进一步验证了圆盘锯在粗加工过程中的优越性。继而,结合凸多边形加工优化方法提出凹多边形的加工策略,并根据凹多边形的特性,采用剖分算法将凹多边形凸分解成子多边形。进一步的,基于子多边形边的剖分辅助边,提出干涉约束条件下的加工面积优化方法。此外,通过实例分析凹多边形加工优化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在VERICUT软件上搭建机床模型,以该模型对多边形平面的加工过程进行仿真。提出安装有圆盘锯的五轴桥切机的后置处理方法,并进一步采用Visual Studio 2013开发平台和C#开发语言,结合DotNetBar和OpenGL第三方控件研发了“设计、仿真和加工”一体化的控制系统。此外,给出了加工优化过程的执行步骤并生成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优化后的数控程序,最终在仿真模型上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张卫龙[4](2019)在《局部信息约束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倾斜影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倾斜三维重建)是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因其灵活、独特的倾斜摄影方式,可以提供更佳的立体像对、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多的可用观测值和物方侧立面的纹理信息,使得可以仅依靠单一倾斜航空影像源即可完成附有纹理的大场景三维重建任务。相对于其它三维重建手段,如激光扫描和人工建模等,其具有采集数据效率高、适应场景大、成本低、设备要求低的特点,故受到相关学者和行业者的青睐。与此相对应的是倾斜三维重建还具有尺度差异大、辐射差异大、数据量冗余、数据表达冗余、物方边缘点噪动明显、地物结构不突出、纹理不一致性、时间与空间复杂度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倾斜三维建模的发展,制约了其潜在的发展潜力,限制了三维产品的实时性和逼真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局部信息约束的倾斜三维重建方法,充分利用了物方局部信息减少数据量冗余、数据表达冗余,突出物方结构信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贡献如下:1)本文围绕倾斜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讨论了其优缺点和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介绍了倾斜三维重建研究现状、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深入探讨了现有相关算法的核心本质和存在的问题。2)本文针对现有的SIFT算法存在对局部透视变化敏感的特点,提出使用分频技术探测主方向,以弥补大交会角度对梯度直方图统计的影响,另外还利用结构的鲁棒性,使用各向异性的测地距离加权方法代替原有的高斯各向同性的距离加权方法。同时为了减少测地距离控制系数的影响,本文参考ASIFT算法对其系数空间进行采样,以此多层描述子结构来感知物方结构信息。3)本文针对现有多视密集匹配中存在的问题,即观测信息冗余、计算冗余、表达冗余、边缘信息点噪动等,提出首先使用空三稀疏物方点云,探测出每一个参考影像的最优待匹配影像集合,以减少计算复杂度、降低点云融合的空间复杂度;然后利用物方噪声波动具有有限高斯范围的特性,对参考影像的深度图进行过滤、加权优化和补充无效区域,同时弥补和剔除微小孔洞和孤岛,确保深度图的完整性和精确性;紧接着在深度图中对物方局部平面和边缘进行检测,分别对平面区域、边缘区域进行稀疏采样和噪声点剔除,降低点云数据的表达冗余,提高结构区域的点云精度。最终生成低数据冗余、高精度的点云数据。4)本文针对现有的水密构网存在时间复杂度高、网形冗余表达严重、结构不突出等问题。使用顾及点云局部物方信息的软约束图割算法,从低数据冗余、高精度的点云数据构建出初始水密网,然后通过分析曲面网的离散微分几何性质,利用曲率的变化来衡量网简化过程中产生的几何精度损失,以此抵抗跨结构的边塌陷操作,保留边缘精度的同时突出边缘结构,大幅度减少线性分段网的冗余表达和数据量。另外本文认为纹理映射中纹理一致性表达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为几何一致性表达和辐射一致性表达。针对倾斜影像带来的辐射畸变和尺度变化,本文首先使用影像模糊检测函数剔除质量不佳的影像,然后使用多标号优化技术,选取清晰、逼真的影像作为物方面元的纹理源,接着使用全局、局部辐射改正方法调整相邻面元的辐射差异,最后通过纹理打包等手段发布三维模型产品。其中为了减少相邻分块区域的纹理辐射差异,提出使用预处理辐射调整函数对影像集进行整体匀光匀色。
张建生[5](2019)在《热锻模具自动化电弧增材再制造过程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采用人工堆焊修复热锻模具时,精确尺寸难以控制、加工余量大造成的焊材浪费、现场作业环境恶劣、锻模组织性能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采用自动化电弧增材制造技术代替传统的人工堆焊,充分发挥失效锻模作为再制造基体的低成本优势和自动化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的精确性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方法在国内起步较晚,其成形精度和自动化水准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包括电弧增材工艺参数优化、复杂构件分层切片算法、填充路径轨迹规划方法等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本文以失效的曲轴热锻模具自动化电弧增材再制造过程为研究对象,对焊接工艺参数与焊缝形状映射关系、电弧增材制造分层切片及填充路径规划方法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曲轴模具的自动化电弧增材再制造试验。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点:(1)针对能够直接影响电弧增材制造效率和质量的焊接工艺参数及其对应的焊缝形状,以直径1.2mm的CD645牌号焊材开展了自动化平板电弧增材制造实验,确定了焊接工艺参数范围,并统计了对应的焊缝形状数据。进而,训练出了预测及泛化能力良好的的BP神经网络进行数据扩容。(2)针对现有方法难以得到目标焊缝形状对应的最优工艺参数的难题,以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为基础,结合改进的爬山算法,构建了工艺参数优化模型。进而基于MATLAB平台,编写了工艺参数优化软件,并对该软件进行运行效果测试,发现该软件完全满足焊缝形状预测及对目标结果的优化,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3)针对STL模型的结构特点,设计了Point、Triangle、STLModel三个类对模型的数据进行存储。然后分析了常用分层切片算法的缺陷和不足,并从提高分层切片处理效率和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先求交点后重构为环从而得到轮廓多边形的分层切片算法,进而引入了提高轮廓多边形精度的插值拟合修复算法,然后推导出了轮廓顺逆判据的一般公式,并构建了离散多边形的计算式。(4)针对扫描填充路径的规划,通过分析常规填充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内部填充均匀、外部过渡平顺的复合填充算法。进而开发了填充轨迹与机器人指令文件的转化接口及其转换方法。结合自动电弧增材数控系统、数字焊机的硬件结构以及焊接工艺,架构了电弧增材轨迹规划软件相关业务逻辑类的关系,并采用业务逻辑和UI逻辑分开的方法深度设计了路径规划软件。(5)结合工厂实际生产情况,分析了曲轴锻模失效的常见形式、位置分布以及失效原因,进而详细介绍了曲轴锻模自动化电弧增材再制造的流程,并对失效的曲轴锻模进行了电弧增材再制造试验,验证了整套方案的可行性。
张晶飞[6](2019)在《Delaunay网格剖分算法研究及其在动态大变形问题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各种计算方法的提出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有限元方法的完善和应用。同时,各种有限元软件应运而生,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工业生产。网格生成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在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分析之前需要对分析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因此关于有限元网格划分算法的研究和实现就显的至关重要。首先,论文对二维、三维Delaunay网格生成相关理论、算法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传统算法进行改进或提出了新的网格生成策略,以达到更加满意的剖分结果。其次,文章将Delaunay原理的优点巧妙的应用在金属成形之中,以解决网格退化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研究任意平面域的Delaunay三角网格生成方法。Delaunay三角化是基于点集的最优化网格生成,但会产生边界丢失现象或产生域外三角形现象。这就出现了优化准则与边界一致性相冲突的问题。相关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在综合研究现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可靠、通用的方法。并在此方法基础上提出最优化网格节点生成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避免畸形单元产生,保证网格生成质量。最后将Delaunay原理的优势成功地应用到金属成形中,解决了金属大变形过程中网格退化(畸变)现象。(2)研究空间曲面Delaunay三角网格生成方法。本文利用映射法来实现对曲面三角网格生成算法的研究。首先,利用前面提出的最优化网格节点生成算法来实现对离散曲面节点集在二维参数域的网格生成。然后通过相应映射准则将参数域的网格单元映射回空间曲面中,以实现对空间曲面的三角划分。最后通过对映射法进行归纳总结,从理性方面总结用映射法进行分块时所需遵循的分块原则。这样既保证了网格质量又兼顾了计算效率。同时,将Delaunay的理论优势应用到金属冲压成形之中,以解决冲压过程中的网格退化现象。(3)研究空间四面体网格生成方法。Delaunay原理在三维空间领域的实现一直是很多学者致力于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算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等效代替,使计算变得简单有效。并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证明。同时,为提高网格质量,本文将生长法的算法思路与三维Delaunay网格生成方法进行融合。最后把二者优势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网格控制策略,并进行相关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网格生成策略可以有效的实现Delaunay理论向三维空间的推广。
张静[7](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非刚性三维模型检索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维模型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重建复杂的三维模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只需要在已有的模型上进行局部修改,就能得到想要的模型。因此,三维模型检索日渐变成一个研究热点,有效和高效的特征是在三维检索领域应用的关键。深度学习在图像分类和目标检测等各种视觉应用中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将深度学习应用于三维形状识别进行特征提取。由于无法直接将三维模型放入神经网络去训练,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大多将人工提取的特征,或者将三维模型处理成可输入神经网络的结构化的数据进而提取特征。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结合不同模态数据的三维特征提取的方法。首先,对三维模型进行坐标与尺度的归一化,使用两种数据(体素表示与像素表示)来处理对象识别问题。然后构建卷积神经网络,将其作为网络的输入,提取视觉信息和几何信息,利用深度学习提高了单模态特征的识别能力。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分别提取三维模型的几何描述符与视图描述符,并将两种特征描述符融合于一个网络中,找到模式之间的关联,形成融合特征描述符后应用于三维特征的分类与检索。利用多特征融合层不仅可以学习两种描述符的更多鉴别特征,还可以补充两种描述符之间的相关信息。与单独使用这两种表示相比,这种方法产生的分类器要好得多,检索效率也有了提高。基于多个基准的非刚性模型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融合的特征不仅包含关于模型表面的信息,还描述了模型的内部属性。相比于传统描述符和单一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描述符,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描述符在分类和检索上更具有优势。
张岩[8](2019)在《二维不规则板材内规则零件的优化布局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在板材切割加工领域当中,单一尺寸规则零件(圆、矩形)的排样问题应用最为广泛。大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下料的方式进行排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和原始板材的利用率。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寻求更好的单一尺寸规则零件的排样效果,本文提出搜索分支树算法和经典遗传算法对二维不规则板材的排样问题进行具体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研究同一尺寸矩形零件在二维任意不规则板材中的排样问题。针对不规则多边形凸集和凹集图形特性的差异,提出约束条件在凹集和凸集排样的数学模型不同求解方法。在经过比较研究之后,将约束条件在凹集和凸集不同的数学模型整合到同一个无约束非线性数学模型当中。接着提出搜索分支树算法对矩形零件整体约束条件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仿真。在确定排入零件的评价标准之后,进行具体的仿真实验。有效提高了同尺寸矩形零件排样的不规则板材利用率。(2)研究同一尺寸圆形零件在二维任意不规则板材中的排样问题。本文利用圆形零件的几何特性来求解圆形零件排样过程中的约束条件。同时提出一种新的角平分线法来求解圆形零件在不规则板材中的内部临界多边形,并利用内部临界多边形描述圆形零件在不规则板材内部的约束条件。接着建立圆形零件二维排样问题的整体无约束目标函数,并通过经典的遗传算法对该目标函数求解。有效提高了同尺寸圆形零件排样的不规则板材利用率。本文针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使零件在二维不规则板材中的排样问题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有效提升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的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为板材智能化切割加工奠定了基础。
王东栋,魏云冰,郑伟,张伟[9](2018)在《基于进化雷达图的油纸绝缘状态进阶评估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油浸式变压器运行的可靠性及降低其全寿命周期成本,将状态检修引入大型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势在必行。由于油纸绝缘的寿命决定整个变压器的寿命,所以完善的变压器油纸绝缘的状态评估方法的建立是变压器状态检修的实现的前提。文中将进化雷达图引入油纸绝缘的状态评估过程,提出了将单指标初步评价与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油浸式变压器油纸绝缘状态进阶评估方法,并确立了完整的评估流程,实现了对油纸绝缘状态的定性及定量评估。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具有步骤简洁、快捷有效且易于在线实现的特点,为油浸式变压器油纸绝缘状态评估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
车力[10](2019)在《视觉感知优化的虚拟场景生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和互联网研究应用的兴起,人们对虚拟场景沉浸感的要求不断提升。虚拟现实系统在场景生成与漫游绘制方面涌现出三维实体数目多、复杂度高以及场景规模大等特点,传统建模与绘制方法已无法解决虚拟现实系统在模型复杂度、渲染真实感及场景规模性之间的突出矛盾。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资源约束下,研究视觉感知优化的虚拟场景建模、绘制与漫游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重点围绕多视点图像的三维模型简化视觉降质评价与多分辨率建模、虚拟场景视点质量评价与最优视点智能选择、虚拟场景模型分辨率层级智能组合优化、大规模虚拟场景漫游方法以及虚拟海洋环境可视化逼真度评估等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图像评价网格模型简化失真存在视点数目选取凭借经验尝试、评价因素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视点图像的网格模型简化视觉感知降质评价方法。在对基于视点的网格简化、场景最优视点选择等应用领域视点数目与算法效率关系总结分析基础上确定视点数目候选方法。从基于像素误差、基于信息论以及基于视觉感知三类图像质量评价指标中,根据指标的应用范围与评价性能两方面考虑对图像指标进行遴选。设计了多视点图像评价框架,将客观评价结果与The IEETA Simplification Database中主观意见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各评价因素的评价性能。在此基础上,将原始模型与简化模型在最优视点集下的视图差异作为简化引起的视觉感知误差。通过与三角形特征因子约束的QEM算法结合构建了视觉、几何多特征度量函数以控制模型的简化深度,保证简化模型的视觉、几何特征的保持。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2)针对虚拟场景视点质量评价存在计算时间冗长、结果与人眼观察习惯难相符的问题,分别从图像角度和场景视点属性角度提出了两种场景视点质量评价方法。首先,分析了数字图像中亮度、色度、纹理、空间位置以及边缘像素等因素对人眼视觉感知影响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将场景图像等大小分割并计算各图像区域块视觉感知影响因子,通过归一化得到各图像区域块权重。在此基础上结合图像信息熵提出一种结合视觉感知与信息熵的场景视点质量评价方法:区域感知加权信息熵(RPWIE)。其次,根据场景几何特征、语义特征以及图像特征定义了场景视点描述子。利用表征模型视觉特征的顶点曲率构建场景视点几何特征度量函数模型表面显着度熵。通过将视点几何信息与视点图像信息相融合,提出了多视点属性融合的场景视点质量评价方法:视点潜能(VP)。最后,设计了基于AW-PSO算法的场景最优视点智能选择框架,以虚拟海战环境为例对所提两种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与已有算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PWIE算法执行效率高,计算得到的最优视点图像符合人眼视觉感知特性。VP算法计算得到最优视点能够包含更多的场景信息,满足观察者对场景的认知需要,且观察视角更为舒适。3)针对三维场景开发过程中传统的人工选择和调整模型分辨率层级过程繁琐冗长,难以达到理想的场景渲染效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反馈机制的场景模型层级组合优化方法。分析了场景中模型观察距离、运动速度、视域偏心率等因素对视觉感知的影响,建立了视觉感知敏锐度因子数学模型。通过帧频与场景渲染效果反馈,利用视觉感知敏锐度因子对模型分辨率层级进行调整最终获得场景模型层级最优组合方案。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减少组合评价次数,快速获得高逼真度且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三维场景模型分辨率层级最优组合方案。同时,针对基于图像信息熵的模型层分辨率级PSO寻优算法存在场景可视化效果评价指标单一、寻优速度慢以及求解精度低等问题,从场景图像信息量、边缘信息量以及图像清晰度三方面考虑,构建了场景多特征信息融合的模型分辨率层级智能组合框架。对PSO算法中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进行改进,并与GA算法相结合构建GA-PSO混合算法以加快算法进化速度和提高最优解的求解精度。设计了与基于单指标的模型层级组合PSO寻优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在寻优效率与场景可视化效果方面均优于基于单指标评价方法。4)针对大规模场景漫游方法存在场景信息描述不直观、交互漫游耗时长、视角变化突兀以及路径不平滑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大规模虚拟场景自动漫游方法。首先,将场景按照最优观察视距准则自适应划分为若干便于分析、有意义的子区域,通过凸包构建子区域最优视点球。其次,对场景子区域视点球进行视点采样与评价,通过聚类算法和贪婪算法对场景子区域视点进行优选组成场景子区域最优视点集。分别采用GA-TSP和ACO-TSP优化场景子区域内视点排序和子区域间漫游顺序。最后,采用三次Hermite曲线对漫游路径中拐点进行平滑处理以避免视角转变的突兀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算法能够自动生成平滑、无交叉的漫游路径,具有漫游舒适度好、沉浸感强和场景信息认知度高的特点,对大规模三维场景的开发和漫游绘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5)为了实现对不同海浪建模方法的可视化逼真度有效评估,提出一种主客观结合的虚拟海洋环境可视化逼真度评估方法。在遵循三维可视化仿真实时性、一致性、交互性和组合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人类视觉系统对信息感知和认知原理,从虚拟海洋环境描述、场景认知和动态展示度出发,分析了影响视景仿真逼真度要素组成及相互关系,构建了多样性的可视化逼真度评估指标。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主、客观权重,采用基于博弈论的主客观组合赋权以兼顾主观属性偏好同时减小主观随意性,使指标权重达到主、客观统一。最后应用改进雷达图实现综合评价结果定量化、直观化。通过3种典型海洋环境可视化为例完成逼真度评定,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正确、合理地解决可视化逼真度评定问题,为大型复杂视景仿真系统的逼真度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二、计算复杂多边形面积的组合三角形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复杂多边形面积的组合三角形法(论文提纲范文)
(1)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及其在多物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1 波导端口相关理论 |
1.2.2 剖分算法 |
1.2.3 微放电问题的快速数值模拟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理论体系 |
2.1 引言 |
2.2 FDTD理论体系 |
2.2.1 电磁支配方程及Yee算法 |
2.2.2 其它组成部分 |
2.3 FDTD最新相关进展 |
2.3.1 FDTD最新进展 |
2.3.2 FDTD在多物理中的应用 |
2.4 研究内容在理论体系中的位置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波导端口相关理论 |
3.1 引言 |
3.2 波导端口相关理论 |
3.2.1 虚拟域方案 |
3.2.2 源的比较研究 |
3.2.3 波导模式计算 |
3.2.4 S参数提取 |
3.3 功率幅值转换 |
3.3.1 多载波功率幅值转换 |
3.3.2 宽带功率幅值转换 |
3.3.3 源在虚拟域中的定量激励实现 |
3.4 数值算例 |
3.4.1 中空矩形波导 |
3.4.2 伪椭圆波导滤波器 |
3.4.3 喇叭天线 |
3.4.4 介质加载波导 |
3.4.5 两维平行板波导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剖分算法 |
4.1 引言 |
4.2 共性理论介绍 |
4.2.1 两维空间中点和三角形的关系 |
4.2.2 射线三角形求交 |
4.2.3 三维空间中点和物体内外关系的确定 |
4.2.4 FDTD直角网格中的剖分算法 |
4.2.5 框图总结 |
4.3 剖分算法文献回顾 |
4.3.1 原点探测法 |
4.3.2 凸四面体法 |
4.3.3 切割面法 |
4.3.4 射线追踪法 |
4.3.5 其它方法 |
4.4 提出的剖分算法 |
4.4.1 相交信息生成的运行时策略 |
4.4.2 额外的剖分标志 |
4.4.3 阶梯标准 |
4.4.4 广义一致性修正 |
4.4.5 共形信息提取流程 |
4.4.6 扩展讨论 |
4.5 数值算例 |
4.5.1 剖分结果比较 |
4.5.2 中空矩形波导 |
4.5.3 矩形腔体 |
4.5.4 伪椭圆波导滤波器 |
4.5.5 具有斜楔的矩形波导 |
4.5.6 波导接头 |
4.5.7 相交信息提取时间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微放电问题快速数值模拟 |
5.1 引言 |
5.2 电磁粒子模拟方法的理论基础 |
5.2.1 电磁粒子支配方程 |
5.2.2 支配方程的离散求解 |
5.2.3 二次电子发射模型 |
5.3 碰撞三角面片的确定 |
5.3.1 分离轴定律 |
5.3.2 三角形长方体重叠检测 |
5.3.3 关联策略 |
5.3.4 粒子同三角形的碰撞 |
5.4 快速微放电数值模拟 |
5.4.1 连续波功率幅值转换 |
5.4.2 宽带功率幅值转换 |
5.4.3 关于复幅值的讨论 |
5.4.4 自洽微放电仿真流程 |
5.4.5 快速微放电仿真流程 |
5.4.6 多载波微放电讨论 |
5.5 数值算例 |
5.5.1 电磁结果 |
5.5.2 单载波情形 |
5.5.3 双载波等功率情形 |
5.5.4 三载波等功率情形 |
5.5.5 三载波不等功率情形 |
5.5.6 自洽算法和快速算法时间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连铸三维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1 课题来源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虚拟现实技术 |
1.3.2 连铸及其培训仿真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连铸三维仿真系统设计 |
2.1 连铸生产原理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3 培训教学内容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连铸车间虚拟环境搭建 |
3.1 三维建模技术 |
3.2 虚拟现实引擎 |
3.3 虚拟场景搭建及优化 |
3.4 场景漫游的设计与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连铸生产中定尺切割三维仿真 |
4.1 火焰切割机三维运动仿真 |
4.2 虚拟切割算法分析 |
4.3 基于子模型重建法的定尺切割三维仿真 |
4.3.1 子模型重建法基本原理 |
4.3.2 铸坯的几何实体建模 |
4.3.3 铸坯模型定尺切割三维仿真 |
4.4 硬件设备通信 |
4.5 定尺切割三维仿真测试 |
4.5.1 虚拟切割测试及结果 |
4.5.2 实验者测试及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布式系统架构 |
5.1 分布式虚拟现实特点 |
5.2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模型架构 |
5.3 分布式系统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
5.3.1 客户端连接服务器端 |
5.3.2 服务器端连接数据库 |
5.4 场景漫游测试及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五轴数控石材桥式切割机的多边形平面粗加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五轴数控石材桥式切割机概述 |
1.2 五轴数控石材桥式切割机的发展现状 |
1.3 多边形平面加工优化方法 |
1.3.1 平面加工方法 |
1.3.2 加工效率提升方法与研究现状 |
1.4 课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1.4.1 课题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边形数据处理与加工问题 |
2.1 多边形数据处理 |
2.1.1 DXF文件中的多段线信息解析 |
2.1.2 多段线凸度的处理 |
2.2 多边形区域加工的几何问题分析 |
2.2.1 多边形的表示方法 |
2.2.2 多边形凹凸性判断 |
2.2.3 多边形面积计算 |
2.2.4 多边形内外定位问题 |
2.3 圆盘锯加工多边形区域的方法 |
2.3.1 圆盘锯锯切几何特性 |
2.3.2 加工方式 |
2.3.3 方向平行加工路径生成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凸多边形的加工与优化 |
3.1 无干涉内轮廓计算方法 |
3.2 走刀方向优化方法 |
3.3 最邻近搜索算法 |
3.4 实例分析 |
3.4.1 凸多边形区域的粗加工 |
3.4.2 不同刀具的加工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凹多边形的加工与优化 |
4.1 凹多边形剖分 |
4.2 加工面积优化方法 |
4.3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五轴数控系统仿真及其验证 |
5.1 五轴数控石材桥式切割机模型 |
5.2 五轴数控石材桥式切割机后置处理 |
5.2.1 坐标系统建立 |
5.2.2 运动学变换基础 |
5.2.3 机床运动学变换 |
5.3 加工控制系统研发 |
5.3.1 系统软件结构 |
5.3.2 软件主界面 |
5.4 加工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 个人简历 |
2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局部信息约束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稀疏匹配 |
1.2.2 密集匹配 |
1.2.3 三维构网 |
1.2.4 网优化 |
1.2.5 纹理映射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
2 各向异性的特征不变量MOSIFT |
2.1 特征不变量 |
2.1.1 不变量的定义 |
2.1.2 不变量的分类 |
2.1.3 特征不变量的生成 |
2.2 倾斜影像中特征提取的问题 |
2.3 顾及局部结构信息的特征提取 |
2.3.1 特征主方向探测 |
2.3.2 各向异性加权 |
2.4 粗差剔除 |
2.4.1 向量场一致性检测 |
2.4.2 基于邻域图的方法 |
2.5 运动恢复结构 |
2.6 实验与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顾及局部特征的密集匹配 |
3.1 密集匹配基础 |
3.1.1 P矩阵的潜在几何意义 |
3.1.2 密集匹配的过程 |
3.1.3 密集匹配方法分类 |
3.2 基于倾斜影像的多视密集匹配问题 |
3.3 多视密集匹配的深度图计算 |
3.3.1 影像对的拣选 |
3.3.2 深度图与法向量图的初始化 |
3.3.3 深度图与法向量图的优化 |
3.4 深度图的滤波 |
3.4.1 剔除粗差像素 |
3.4.2 遮挡与侵占空间理论 |
3.4.3 弥补漏洞 |
3.5 顾及局部信息的点云融合 |
3.5.1 顾及物方信息的融合 |
3.5.2 物方平面检测 |
3.5.3 剔除边缘不稳定点 |
3.6 实验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水密网构建与网的特征简化 |
4.1 常见的构网方法 |
4.1.1 隐式构网方法 |
4.1.2 显式构网方法 |
4.2 软约束的构网方法 |
4.2.1 软约束的图割构网 |
4.2.2 顾及结构的网优化 |
4.3 基于局部微分信息的简化 |
4.3.1 微分初步 |
4.3.2 网的微分几何 |
4.3.3 网的简化 |
4.3.4 网的修补 |
4.4 网的合并 |
4.4.1 分段线性复形 |
4.4.2 限制性Delaunay构网 |
4.4.3 基于图割的网合并 |
4.5 实验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倾斜影像纹理映射与实验 |
5.1 影像的预处理 |
5.1.1 块间匀色匀光 |
5.1.2 影像模糊检测 |
5.2 纹理映射 |
5.2.1 遮挡探测 |
5.2.2 面元纹理的选择 |
5.2.3 面元纹理的匀光匀色 |
5.3 模型发布 |
5.3.1 面元纹理的编辑 |
5.3.2 纹理打包 |
5.3.3 pagedLOD的生成 |
5.4 实验分析与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热锻模具自动化电弧增材再制造过程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热锻模具制造方法研究现状 |
1.2.1 锻模行业现状 |
1.2.2 铸钢基体锻模研究现状 |
1.2.3 堆焊技术在锻模领域应用现状 |
1.3 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2 焊接工艺参数与焊缝形状关系 |
2.1 引言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2.1单道焊缝平板电弧增材制造实验 |
2.2.2 体视显微样品制备与表征 |
2.2.3 电弧增材制造实验结果 |
2.3 BP神经网络的建立 |
2.3.1 BP神经网络结构 |
2.3.2 BP神经网络算法推导 |
2.3.3 输入输出变量设计 |
2.3.4 训练参数设置 |
2.3.5 精度与预测能力评价 |
2.4 焊接工艺参数优化模型 |
2.4.1 爬山算法简介 |
2.4.2 爬山算法与BP神经网络结合 |
2.5 焊接工艺参数优化软件 |
2.5.1 软件界面设计 |
2.5.2 软件程序设计 |
2.5.3 软件运行效果 |
2.6 本章小结 |
3 电弧增材制造分层切片设计 |
3.1 引言 |
3.2 STL模型拓扑结构 |
3.2.1 STL文件简介 |
3.2.2 STL模型存储数据结构 |
3.3 电弧增材制造分层切片算法 |
3.3.1 常规的分层算法 |
3.3.2 基于增材方向排序分层算法 |
3.3.3 轮廓修复插值算法 |
3.3.4 内外轮廓判断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弧增材制造填充路径规划 |
4.1 引言 |
4.2 填充路径规划算法 |
4.2.1 直线扫描填充算法 |
4.2.2 轮廓多边形偏移填充算法 |
4.2.3 多边形间的差、并运算 |
4.2.4 复合填充算法 |
4.3 轨迹与机器人指令转化 |
4.3.1 焊接工艺参数控制 |
4.3.2 焊枪、锤头移动控制 |
4.3.3 指令转化实例 |
4.4 路径规划控制软件 |
4.4.1 软件功能分析 |
4.4.2 软件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曲轴锻模电弧增材再制造实例 |
5.1 引言 |
5.2 曲轴锻模失效形式 |
5.2.1 模具的热疲劳失效 |
5.2.2 模具的磨损失效 |
5.2.3 模具的断裂失效和塑性变形失效 |
5.3 曲轴锻模电弧增材再制造设计 |
5.3.1 模具修复流程 |
5.3.2 目标模型路径规划 |
5.4 电弧增材再制造实施 |
5.4.1 再制造过程模拟 |
5.4.2 逐层电弧增材过程 |
5.4.3 焊后锤击过程 |
5.4.4 机加工及成品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及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6)Delaunay网格剖分算法研究及其在动态大变形问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网格剖分理论的发展历程 |
1.3 有限元网格 |
1.4 有限元分析在金属成形中应用 |
1.5 网格剖分算法简述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7 论文结构设置 |
第2章 Delaunay三角构网技术在任意平面的研究 |
2.1 平面三角剖分简介 |
2.2 Delaunay原理介绍 |
2.3 传统算法实现 |
2.3.1 全自动网格剖分实现 |
2.3.2 程序实现及结果分析 |
2.3.3 半自动网格剖分实现 |
2.3.4 程序实现及结果分析 |
2.4 本文网格生成策略 |
2.4.1 任意域网格生成问题 |
2.4.2 算法描述 |
2.4.3 以边界节点为目标的三角形单元的生成 |
2.4.4 TCOGM算法原理 |
2.4.5 最优化网格节点生成 |
2.4.6 实验结果及质量检测 |
2.4.7 有效性证明 |
2.5 大变形中网格退化问题 |
2.5.1 Delaunay理论在金属成型动态大变形中应用 |
2.5.2 平板拉伸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间域中Delaunay三角构网技术 |
3.1 曲面网格剖分简介 |
3.2 空间参数域网格剖分特例 |
3.3 映射法对曲面网格剖分的实现 |
3.3.1 映射法的实现及存在的问题 |
3.3.2 对映射法的改进 |
3.3.3 空间曲面离散算法 |
3.3.4 定义分块原则 |
3.3.5 程序实现相关算例 |
3.4 大变形中网格退化问题 |
3.4.1 V型件冲压问题 |
3.4.2 不锈钢碗冲压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间四面体网格剖分理论研究 |
4.1 四面体网格剖分简介 |
4.2 Delaunay四面体网格剖分 |
4.3 Delaunay四面体网格生成中关键问题 |
4.3.1 最小立体角-最大化准则 |
4.3.2 算法的可行性 |
4.4 Delaunay原理结合生长法实现四面体网格剖分 |
4.4.1 改进算法的介绍 |
4.4.2 程序实现的相关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给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软着 |
已发表和录用的期刊论文和软件着作权 |
已投稿的论文 |
(7)基于深度学习的非刚性三维模型检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创新之处 |
1.3.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内容的三维模型检索和深度学习概述 |
2.1 基于内容的三维模型检索 |
2.1.1 特征提取算法 |
2.1.2 相似度度量 |
2.2 深度学习网络模型 |
2.2.1 神经网络基础 |
2.2.2 受限玻尔兹曼机 |
2.2.3 堆栈自编码器 |
2.2.4 深度信念网络 |
2.2.5 卷积神经网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非刚性三维模型特征提取 |
3.1 模型预处理 |
3.1.1 三维文件格式介绍 |
3.1.2 模型规范化处理 |
3.2 几何特征描述符 |
3.2.1 矢量模型体素化 |
3.2.2 网络结构设计 |
3.3 视图特征描述符 |
3.3.1 视图提取 |
3.3.2 视觉描述符 |
3.4 特征融合 |
3.4.1 整体网络架构 |
3.4.2 网络参数训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非刚性三维模型检索实验 |
4.1 数据集与实验环境 |
4.1.1 数据集 |
4.1.2 实验环境 |
4.2 分类实验 |
4.3 检索实验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二维不规则板材内规则零件的优化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排样问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二维排样问题的概述 |
1.3.1 二维排样问题的定义 |
1.3.2 二维排样问题的应用 |
1.3.3 二维排样问题的分类 |
1.4 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规则板材排样问题的数学基础 |
2.1 临界多边形的提出 |
2.2 临界多边形的求法 |
2.2.1 移动碰撞法 |
2.2.2 凸化分割法 |
2.2.3 明可夫斯基矢量和法 |
2.2.4 轨迹线法 |
2.3 排样问题的其他求解内容 |
2.3.1 判断两多边形顶点与边接触情况 |
2.3.2 多边形凹凸性的判断 |
2.3.3 点是否在多边形内部的判别方法 |
2.3.4 任意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矩形零件在不规则板材内的排样问题研究 |
3.1 约束条件公式化 |
3.1.1 矩形零件不重叠条件公式化 |
3.1.2 矩形零件在内部条件公式化 |
3.2 基于改进有限分支树搜索的排样算法 |
3.2.1 改进有限分支树法基本简介 |
3.2.2 临界多边形的网格化处理 |
3.3 启发式算法 |
3.4 实例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圆形零件在不规则板材内的排样问题研究 |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 圆形件之间不重叠条件公式化 |
4.3 圆形件在内部条件公式化 |
4.3.1 IFP的应用 |
4.3.2 角平分线法求解内部临界多边形 |
4.3.3 求解极限圆心点 |
4.3.4 筛选内部极限圆心点 |
4.3.5 圆形件在板材内部条件公式化 |
4.4 整体数学模型的建立 |
4.5 遗传算法求解数学模型 |
4.5.1 遗传算法简述 |
4.5.2 遗传算法的参数含义 |
4.5.3 遗传算法求解圆形件排样的数学模型 |
4.6 实例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进化雷达图的油纸绝缘状态进阶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进化雷达图特点 |
2 油纸绝缘进化雷达图进阶评估模型 |
2.1 单指标初步评价 |
2.2 多指标综合评估 |
3 算例分析 |
3.1 算例1 |
3.2 算例2 |
3.3 两算例综合分析 |
4 结束语 |
(10)视觉感知优化的虚拟场景生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网格模型视觉降质评价方法 |
1.2.2 三维网格模型简化方法 |
1.2.3 虚拟场景视点质量评价方法 |
1.2.4 虚拟场景漫游方法 |
1.2.5 人眼视觉感知特性 |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2 多视点图像的模型简化视觉降质评价与多分辨率建模研究 |
2.1 引言 |
2.2 网格模型简化视觉感知降质评价因素 |
2.2.1 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因素扩充 |
2.2.2 模型视点位置与数目因素提出 |
2.2.3 误差Pooling算法 |
2.3 多视点图像评价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
2.3.1 多视点图像的模型简化视觉降质评价框架 |
2.3.2 场景模型渲染方法与光源设置 |
2.3.3 主观平均分数据库与评价性能量化指标 |
2.4 改进后评价结果统计对比分析 |
2.4.1 图像指标评价性能分析 |
2.4.2 模型视点位置与数目性能分析 |
2.4.3 误差Pooling算法性能分析 |
2.4.4 简化视觉降质评价因素最优参数 |
2.5 基于视觉感知与QEM融合的模型多分辨率建模方法 |
2.5.1 网格简化基本定义 |
2.5.2 改进的三角形折叠QEM算法 |
2.5.3 三角形折叠多视点视觉感知误差度量提出 |
2.5.4 新顶点位置计算与误差更新 |
2.5.5 算法流程 |
2.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6 小结 |
3 虚拟场景最优视点智能选择 |
3.1 引言 |
3.2 结合视觉感知与信息熵的视点质量评价方法 |
3.2.1 视觉感知影响因子 |
3.2.2 图像信息熵 |
3.2.3 区域感知加权信息熵 |
3.3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视点质量评价方法 |
3.3.1 虚拟场景视点属性分析 |
3.3.2 视点多特征融合评价框架与实现 |
3.4 基于AW-PSO的虚拟场景视点寻优 |
3.4.1 最优视点智能选择框架 |
3.4.2 自适应权重PSO算法 |
3.4.3 AW-PSO视点寻优建模 |
3.4.4 算法流程 |
3.5 视点寻优综合实验与比较分析 |
3.5.1 基于RPWIE的场景最优视点 |
3.5.2 基于VP的场景最优视点选择 |
3.5.3 RPWIE算法与VP算法比较分析 |
3.6 小结 |
4 虚拟场景多分辨率模型层级智能组合优化 |
4.1 引言 |
4.2 基于反馈机制的场景模型层级组合优化 |
4.2.1 算法思想与框架 |
4.2.2 场景模型视觉感知敏锐度因子 |
4.2.3 组合优化算例 |
4.3 基于GA-PSO的虚拟场景多分辨率模型层级智能组合优化 |
4.3.1 GA-PSO模型层级智能组合优化框架 |
4.3.2 GA-PSO混合算法 |
4.3.3 场景图像多特征融合评价方法 |
4.3.4 GA-PSO模型层级组合优化建模 |
4.3.5 组合优化算例 |
4.4 小结 |
5 大规模虚拟场景漫游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虚拟场景漫游框架 |
5.3 场景区域划分与视点球生成算法 |
5.3.1 视距约束下场景区域自适应划分 |
5.3.2 基于凸包的区域最优视点球构建 |
5.4 场景子区域N-Best Viewpoints选择算法 |
5.4.1 基于K-Means++算法的场景子区域最优视点集选取 |
5.4.2 基于贪婪算法的场景子区域最优视点集选取 |
5.5 漫游路径优化方法 |
5.5.1 场景漫游路径优化建模 |
5.5.2 场景子区域内漫游路径GA-TSP优化 |
5.5.3 场景子区域间漫游路径ACO-TSP优化 |
5.5.4 漫游路径平滑 |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7 小结 |
6 主客观结合的虚拟海洋环境可视化逼真度评估 |
6.1 引言 |
6.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层次结构模型 |
6.3 基于博弈论的主客观组合赋权 |
6.3.1 评估指标主客观赋权方法 |
6.3.2 博弈论组合赋权 |
6.4 基于改进雷达图的多变量数据可视化 |
6.5 评估算例 |
6.6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计算复杂多边形面积的组合三角形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及其在多物理中的应用[D]. 薄西超. 东南大学, 2020(02)
- [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连铸三维仿真系统研究[D]. 张彦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五轴数控石材桥式切割机的多边形平面粗加工优化[D]. 胡海琪. 华侨大学, 2019(01)
- [4]局部信息约束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D]. 张卫龙. 武汉大学, 2019(06)
- [5]热锻模具自动化电弧增材再制造过程设计及试验研究[D]. 张建生. 重庆大学, 2019
- [6]Delaunay网格剖分算法研究及其在动态大变形问题中的应用[D]. 张晶飞. 湖南大学, 2019(07)
- [7]基于深度学习的非刚性三维模型检索算法研究[D]. 张静.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8]二维不规则板材内规则零件的优化布局研究[D]. 张岩.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基于进化雷达图的油纸绝缘状态进阶评估方法[J]. 王东栋,魏云冰,郑伟,张伟. 电测与仪表, 2018(18)
- [10]视觉感知优化的虚拟场景生成关键技术研究[D]. 车力. 西北工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