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农广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家兴[1](2021)在《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基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2012年到2021年连续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相关要求,体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河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充足的农业人口,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省。河北省自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来取得明显成效,但发展中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本文在梳理并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研究成果,厘清、界定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北省2012年以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历程及成效;剖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主体构成,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分析河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借鉴了国内外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经验,在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氛围、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学体系、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制度、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开展提供思路借鉴,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成效,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统筹建,促进河北省乡村人才振兴、农业现代化快速实现。
李珍珍[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精准对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服务“三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如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关怀、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但不可否认,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均衡、学历教育目标定位异化、非学历培训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职教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体制机制运行不畅通等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实现,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致力于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首先,阐释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第三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从政策层面、教育机构网络、项目工程、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是制度建设不健全;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三是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四是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五是资源配置不到位;六是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七是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八是评价机制欠完善。第五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进策略。主要从八个方面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二是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三是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四是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五是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六是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七是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八是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丁宁宁[3](2020)在《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开展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对于林业发展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连云港市作为苏北地区沿海城市,在发展自身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过程中,也遇到过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就以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深入调研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并对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已有先进经验基础上,同时结合连云港市总体发展规划,提出了符合连云港市实际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研究对策,指出了连云港市未来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目标,主要发展内容,并为此给予相关建议。对照国内外研究动态并结合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总结出中国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概念、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概念和推广服务范围,指出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指出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体制矛盾、软硬件矛盾、职能矛盾,看到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等问题,存在的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通过对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造成上述问题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对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投入资金有限等原因造成。通过对国内外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有先进经验借鉴并结合连云港市林业发展实际情况,指出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目标,要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活力型及可持续型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或体系。不断优化现有体系框架,进行管理体系创新,加强激励政策建设,探索更为灵活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方法。为保障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目标实现提出了提高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薪资待遇,提供小部分有偿服务的政策建议等。
王玉东[4](2019)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提升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举措。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于一体的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整个系统中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既是实现乡村其他方面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一步。大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党中央多年来为解决乡村人才困境,通过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带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的积极探索。经过多年实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众多试点地区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和丰富的经验,但是当前培育工作仍处于由试点到全面推广的探索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存在诸多亟待回答的难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效,也影响着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农民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乡村振兴为视角,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相互关系。再通过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立足问题找原因,以原因为突破口,借鉴试点地区成功经验,思考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激活乡村发展内生活力;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重构未来农业主体;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环境,释放乡村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同向发力,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李仕凯[5](2019)在《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时代,“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所在,迫切需要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率,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加快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我国的产粮大省和农业大省,黑龙江农业现代化水平居于领先地位,但现有的农业劳动力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难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严重滞缓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步伐。因此,为顺利实现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急需创新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率,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对相关理论基础的阐述,以及对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点两线”模式的宏观分析;以黑龙江省为对象,对顶层设计下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点两线”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优化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模式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基于“人力资本、供需均衡和劳动力流动”三大理论,阐述了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并对国家“一点两线”模式进行宏观分析,为指导和微观研究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文献综述法、文档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并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体实践,阐述了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点两线”模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在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推动下,其培育环境不断优化、培育载体等不断发展壮大,其培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后,基于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分析,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证研究模型。并通过确定权重,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便于提出优化对策,促进各要素在“一点两线”模式中发挥最大效应。结果显示,准则层中培育内容显着性最强,各准则层下产业发展状况、县政府、种养殖技术、培育基地和对象选拔的显着性最强。最后,在实证分析结果基础上,分别从立足产业发展、增强县政府职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精准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合理遴选培育对象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实施措施。
李芳[6](2019)在《“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层面提出了大力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改造升级。“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目前陕西省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兼业化的问题日益明显,解决将来10年20年后,陕西省“地谁来种”“猪谁来养”“农业靠谁来发展”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在“互联网+”背景中,研究“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事关陕西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事关陕西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此,本研究以陕西省三个市榆林市、宝鸡市、渭南市下辖乡镇的612名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了解目前“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在绪论部分笔者主要对本研究的背景、问题、意义、研究现状、目标、内容、思路及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并试图从理论层面上探索了“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构成要素,简要分析了“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征。第三章是“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调查。首先,在做现状调查之前,对“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包括陕西省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的基本情况、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和“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其次,明确了调查样本,并依据第二章探索出的“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成要素,设计并开发《“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调查问卷》;最后,通过调查法,即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进行调查,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素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历两部分的八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认知、态度和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历包括培育管理机构、培育管理制度、培育过程、培育资源和培育评价五个方面的内容。第四章是“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查结果分析。运用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得出互联网+背景中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育内容、空间、方式、交流与协作以及获取知识的兴趣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在基础设施、综合素质、思想认识以及培育师资方面存在问题。第五章是“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提升对策探究。为了在互联网+背景中,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够取得更好的培育成果,提出了从加强政府干预和职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保障培育质量三个方面提出几点提升策略和建议。第六章是研究的总结与展望。在本章节中笔者主要对本研究的调查分析过程及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创新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同时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李海军[7](2019)在《新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2019年国家一号文件在人才保障方面指出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如何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出发,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文献,以农业现代化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三个发展阶段进行界定。通过实际参与新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及对参训农民的访谈和问卷,并且通过走访新乡市农广校、卫辉农广校,新乡县商务局等单位,结合大量查阅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新乡市职业农民的调研样本进行描述分析,从参训农民的性别、年龄、学历结构、从业年限,培训主体类型、培训意愿,培训形式等方面对新乡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自2013年起新乡市在各地市逐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新乡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全市工作重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出,目前新乡市职业农民培训中所面临的培训数量、培训课程不对接、监管力度弱,政策不健全等相关问题。本文从参训人员、培训机构以及主管部门多方面的实地问卷和走访出发,深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且通过大量访谈得出参训人员对成人学历教育的迫切需求,提出资格证书加学历证书的“双证”培训模式。根据目前新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如下建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监管力度;重视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加强政策扶持,完善保障机制;重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
蒋月[8](2018)在《阜宁县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民培训可以形成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对农民进行培训尤为重要。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把科技运用在田间劳作中,符合产业化经营的新时代需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的主人就是农民,随着现代知识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在的农村与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只靠落后劳动力和技术,众所周知,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中国要想壮大,提高劳动和技术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技术。立足于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双重下降的现实背景,阜宁县政府积极围绕“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宗旨,重点提升农民生产技能,不断推进县域范围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但是从阜宁县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实情况来看,该地区农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参与度不高,培训效果也并不理想。基于此,本研究从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实情况出发,在借鉴农户培训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展开分析,再建立相应的实证模型分析影响阜宁县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约性因素,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从阜宁县目前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现状来看,存在农户培训参与度不高、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结束后相关信息反馈评价缺失等问题;其次,从阜宁县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来看,随着农业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农户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农户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殖技术,农户越来越希望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加对市场信息、对政策环境的了解。而在培训机构选择方面,农户选择最多的期望培训组织机构是农广校系统和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与此同时,农户希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够避开农忙时节,并且认为培训的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最后,从阜宁县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来看,农户的文化程度、家庭耕地面积、家庭人脉关系、对培训了解程度、培训效果评价对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农户兼业情况、距培训地点的距离对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农户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数、家庭收入以及培训经历对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不显着。本文进一步根据全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林英[9](2018)在《德阳市农业继续教育经验浅析》文中提出本文讨论了农业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作用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对德阳市农业继续教育的分析,阐述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三大成功经验。
徐建[10](2016)在《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以夏邑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农民起着绝对的关键作用,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更能体现农民对现代农业的风韵,更能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在实际操作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突出,尤其值得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研究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培育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培育路径都要做深入研究本文综合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城乡二元结构等理论,开展深入调查,在占有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河南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实证分析,吃透情况,发现问题,并在借鉴发达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时提出对如何高效的促进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顺利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以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起主体作用为着眼点进行论述,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概况并总结。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涵和理论依据,首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概念做界定并进行分析,同时找出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最后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依据,其中涵盖包了人力资本投资、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二元结构等理论依据。第三章简要介绍了河南农业发展的背景,最后叙述了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本现状及培育后取得的成效。第四章以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为例,重点分析了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政策,最后分析了培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五章以发达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做法为根据,并对典型国家进行分析,总结他们对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培育不同特征和成功经验,最后概况总结并得出对现下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第六章以本文前几部分的分析为依据,综合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问题,并结合当下发展潮流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出可借鉴的对策及建议。第七张论文的展望和总结,先分析文章中的研究不足,最后提出以后时间充裕会展开深入调查和深层次的研究。
二、基层农广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农广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实地访谈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民与职业农民 |
2.1.2 新型职业农民 |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农业现代化理论 |
2.2.3 劳动力转移理论 |
2.2.4 终身教育理论 |
第三章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概况 |
3.1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历程 |
3.1.1 试点探索阶段 |
3.1.2 启动发展阶段 |
3.1.3 快速发展阶段 |
3.2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 |
第四章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调研 |
4.1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
4.1.1 政府部门 |
4.1.2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
4.1.3 涉农大中专院校 |
4.1.4 企业及其他 |
4.2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
4.3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 |
4.3.1 调研样本 |
4.3.2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组织 |
4.3.3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容 |
4.3.4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
第五章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
5.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方面的问题 |
5.1.1 培育对象综合素质偏低 |
5.1.2 培育对象参与积极性不高 |
5.1.3 潜在对象接受培育意愿不强 |
5.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方面的问题 |
5.2.1 培育体系不健全 |
5.2.2 培育形式不全面 |
5.2.3 培育内容不精准 |
5.2.4 培育师资不充足 |
5.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府支持方面的问题 |
5.3.1 制度保障体系待完善 |
5.3.2 认定管理机制待健全 |
5.3.3 政策扶持机制待优化 |
第六章 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借鉴 |
6.1 国外实践 |
6.1.1 美国的职业农民培育实践 |
6.1.2 德国的职业农民培育实践 |
6.1.3 日本的职业农民培育实践 |
6.2 国内实践 |
6.2.1 “七位一体”的浙江湖州实践 |
6.2.2 校社(企、村)合作的陕西安康实践 |
6.2.3 “123456”创新的湖北武汉东西湖区实践 |
6.3 经验总结 |
第七章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
7.1 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 |
7.1.1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宣传力度 |
7.1.2 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示范作用 |
7.2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科学体系 |
7.2.1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 |
7.2.2 精准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容 |
7.2.3 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队伍 |
7.3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制度 |
7.3.1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顶层设计 |
7.3.2 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机制 |
7.3.3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机制 |
7.4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环境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2.2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 |
2.2.1 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业产业振兴 |
2.2.2 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
2.2.3 对接精准扶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
2.2.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 |
3.1 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
3.1.1 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扶持 |
3.1.2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 |
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
3.1.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3.1.5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
3.2 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 |
3.2.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
3.2.2 县级职教中心 |
3.2.3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3.2.4 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
3.2.5 涉农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 |
3.2.6 农业技术推广站 |
3.2.7 农民专业合作社 |
3.3 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 |
3.3.1 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 |
3.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
3.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3.4 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 |
3.4.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
3.4.2 集团化办学模式 |
3.4.3 城乡联合办学模式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
4.1 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健全 |
4.1.1 农村职教法律供给不足 |
4.1.2 农村职教政策体系不完善 |
4.2 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
4.2.1 东西部基础设施配备不均衡 |
4.2.2 东西部师资水平不均衡 |
4.2.3 东西部经费投入不均衡 |
4.3 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 |
4.3.1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科学 |
4.3.2 职业学校呈现“普教化”倾向 |
4.4 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 |
4.4.1 培训内容不完善 |
4.4.2 培训方式单一化 |
4.5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到位 |
4.5.1 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
4.5.2 经费投入不足 |
4.5.3 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 |
4.6 农村职业教育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 |
4.7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
4.8 农村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 |
4.8.1 评价标准尚未建立 |
4.8.2 评价方法不科学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策略 |
5.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 |
5.1.1 加强立法建设,推进法治化运行 |
5.1.2 服务乡村振兴,完善政策体系支撑 |
5.2 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 |
5.2.1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5.2.2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村精英人才 |
5.2.3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
5.2.4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土文化人才 |
5.3 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 |
5.3.1 加强涉农专业集群建设 |
5.3.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
5.4 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 |
5.4.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进行多向度培训 |
5.4.2 基于市场细分进行分类培训 |
5.4.3 拓展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
5.4.4 创新农民职业化培育制度机制 |
5.5 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
5.5.1 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
5.5.2 加大经费投入 |
5.5.3 强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 |
5.6 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 |
5.7 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 |
5.8 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
5.8.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
5.8.2 健全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概述 |
2.1 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 |
3.1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历程 |
3.2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 |
3.3 对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 |
4 国内外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有经验借鉴 |
4.1 国外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有先进经验借鉴 |
4.2 国内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有先进经验借鉴 |
5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
5.1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目标 |
5.2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内容 |
5.3 保障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目标实现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乡村振兴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乡村振兴 |
二、新型职业农民 |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农民教育思想 |
第二章 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
第一节 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变迁 |
一、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 |
二、从职业农民到新型农民 |
三、从新型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 |
第二节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构成与特征 |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构成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
第三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
一、新型职业农民是产业兴旺的参与者 |
二、新型职业农民是生态宜居的建设者 |
三、新型职业农民是乡风文明的传播者 |
四、新型职业农民是治理有效的推动者 |
五、新型职业农民是生活富裕的引领者 |
第三章 试点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及实施 |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政策解读 |
二、试点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 |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 |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逐步健全 |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逐渐完善 |
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开始崭露头角 |
第四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
一、人才供给趋于失衡 |
二、培育效度有待提升 |
三、管理机制尚不成熟 |
四、成长渠道较为闭塞 |
第二节 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因素 |
一、从培育对象农民自身而言 |
二、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而言 |
三、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环境而言 |
第三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
一、农民“弱质化”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
二、主体参与能力有限制约乡村功能拓展 |
三、乡村成长环境欠缺阻碍农民持续增收 |
第五章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基于试点地区的启示和借鉴 |
第一节 试点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益启示 |
一、统筹规划、部门协同是前提 |
二、精准培育、对接需求是关键 |
三、整合资源、多方参与是基础 |
四、规范管理、政策扶持是保障 |
第二节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 |
一、充分发挥职业化培育中农民的主体性,激活乡村发展内生活力 |
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重构未来农业主体 |
三、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环境,释放乡村发展潜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概念 |
2.1.1 传统农民 |
2.1.2 新型职业农民 |
2.1.3 培育模式 |
2.2 基础理论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供求均衡理论 |
2.2.3 劳动力流动理论 |
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
2.3.1 模式内容 |
2.3.2 模式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分析 |
3.1 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
3.1.1 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历程 |
3.1.2 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 |
3.1.3 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 |
3.1.4 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 |
3.2 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具体实践 |
3.2.1 立足主导产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3.2.2 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为主线展开培育 |
3.3 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构成因素 |
3.3.1 培育主体 |
3.3.2 培育内容 |
3.3.3 培育载体 |
3.3.4 培育对象 |
3.3.5 运行机制 |
3.4 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实践成效 |
3.4.1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 |
3.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效益明显 |
3.4.3 产业扶贫和农民创业创新增添活力 |
3.4.4 推动黑龙江省特色农业健康发展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影响因素评价 |
4.1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评价指标选取 |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评价指标权重及排序 |
4.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分析 |
4.4 判断矩阵层次总排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优化的实施措施 |
5.1 拓展产业支撑平台 |
5.1.1 促进“双链融合”发展 |
5.1.2 立足特色资源培育农业新动能 |
5.1.3 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 |
5.2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监管体系 |
5.2.1 建立精细化管理机构 |
5.2.2 完善赋权监督机制 |
5.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精准培育 |
5.3.1 科学设置培育内容 |
5.3.2 合理遴选培育对象 |
5.3.3 开展专业化培育 |
5.4 促进培育基地数量和质量双向发展 |
5.4.1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网建设 |
5.4.2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输出质量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研究 |
1.3.2 国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概念 |
2.1.2 “互联网+”的定义 |
2.2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2.2.3 系统结构理论 |
2.2.4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2.3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构成要素 |
2.3.1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构成要素 |
2.3.2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
2.4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征 |
第3章 “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调查 |
3.1 “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 |
3.1.1 陕西省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的基本情况 |
3.1.2 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 |
3.1.3 “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 |
3.2 问卷调查的设计说明 |
3.2.1 调查样本 |
3.2.2 问卷编制 |
3.2.3 问卷预调查 |
3.2.4 正式问卷发放与回收 |
3.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3.4 访谈设计与实施 |
3.5 “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调查结果统计 |
3.5.1 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素养 |
3.5.2 培育管理机构 |
3.5.3 培育管理制度 |
3.5.4 培育过程 |
3.5.5 培育资源 |
3.5.6 培育评价 |
第4章 “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查结果分析 |
4.1 “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分析 |
4.1.1 丰富了培育内容:从“传统知识”到“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
4.1.2 更新了培育方式:从“单一化”到“多样化” |
4.1.3 拓宽了培育空间:从“特定教室培育”到“随时随地培育” |
4.1.4 培养了农民自主获取知识的兴趣:从“要我获取”到“我要获取” |
4.1.5 增进了农民间的交流与协作:从“面对面”到“异地” |
4.2 “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管理机构:培育管理机构缺失,培育成效不佳 |
4.2.2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 |
4.2.3 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偏低,培育效果不佳 |
4.2.4 思想认识:思想认识不足,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成效低 |
4.2.5 培育师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相对匮乏 |
第5章 “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提升对策探究 |
5.1 加强政府干预和职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5.1.1 构建“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 |
5.1.2 建立健全“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法律法规 |
5.1.3 加大培育的资金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5.2 加大“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
5.2.1 加大“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提高农民思想认识 |
5.2.2 建设高水平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发展 |
5.3 构建完善的“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保障培育质量 |
5.3.1 科学制定培育目标,提高“互联网+”培育的精准性 |
5.3.2 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发挥“互联网+”优势 |
5.3.3 建立多种网络辅助培育方式,更新农民培育模式 |
5.3.4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优化师资队伍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与创新之处 |
6.1.1 研究总结 |
6.1.2 创新之处 |
6.2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新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2 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民 |
2.1.2 职业农民 |
2.1.3 新型职业农民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现代化理论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3 新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概况 |
3.1 培训进程 |
3.2 培训机构 |
3.3 培训内容 |
3.4 培训对象 |
4 新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于对新乡的调研分析 |
4.1 样本描述分析 |
4.1.1 性别 |
4.1.2 年龄 |
4.1.3 学历结构 |
4.1.4 从业年限 |
4.1.5 培训主体类型 |
4.2 培训意愿 |
4.2.1 培训地点与时间 |
4.2.2 培训机构与师资 |
4.2.3 培训内容与证书 |
4.3 培训形式 |
4.4 培训信息获取渠道 |
4.5 培训成效与认可度 |
4.5.1 培训的成效 |
4.5.2 培训的认可度 |
5 新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5.1 职业农民培训人数不足遴选难度大 |
5.2 培训对象学习意识单薄约束力差 |
5.3 培训课程脱离实际需求 |
5.4 宣传手段单一监管不到位 |
5.5 政策不健全保障不全面 |
6 有序推进新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措施 |
6.1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部门协调与监管力度 |
6.1.1 加强培训部门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6.1.2 加大监管力度健全考核制度 |
6.1.3 加强宣传力度重点推广典型案例 |
6.2 重视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 |
6.2.1 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
6.2.2 完善农民职业教育 |
6.2.3 鼓励农民成人学历继续教育 |
6.3 加强政策扶持完善保障机制 |
6.3.1 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
6.3.2 健全金融机构扶持政策 |
6.3.3 健全科技推广服务 |
6.4 重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 |
6.4.1 分类认证管理加大帮扶力度 |
6.4.2 加强师资管理及互联网应用 |
6.4.3 创新教学设计完善培训方案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新乡市新型职业农民参训人员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阜宁县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界定 |
2.1.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
2.1.2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
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要求 |
2.2.1 现代化 |
2.2.2 标准化 |
2.2.3 规模化 |
2.2.4 非农化 |
2.2.5 系统化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人力资本论 |
2.3.2 教育经济学理论 |
2.3.3 农业现代化理论 |
第三章 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
3.1 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设置 |
3.1.1 农广校培训体系 |
3.1.2 农林院校及科研单位体系 |
3.1.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3.2 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分析 |
3.2.1 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情况 |
3.2.2 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 |
3.2.3 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设置 |
3.2.4 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组织方式 |
3.3 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
3.3.1 培训参与度不高 |
3.3.2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
3.3.3 培训结束后的相关信息反馈评价缺失 |
第四章 阜宁县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实证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1.1 实证模型构建方法 |
4.1.2 变量选取与理论分析 |
4.2 数据来源与农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培训内容需求 |
4.2.3 期望培训方式 |
4.2.4 期望的培训组织机构 |
4.2.5 期望的培训时间与培训期限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农户个人层面指标对其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 |
4.3.2 农户家庭层面指标对其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 |
4.3.3 培训要素指标对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 |
第五章 完善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建议 |
5.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设置 |
5.2 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 |
5.3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估 |
5.4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力量建设 |
5.5 促进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
5.6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府支持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阜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9)德阳市农业继续教育经验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通过学历教育吸引一批农村青年回乡从事农业农村工作 |
1.1 实行联合招生 |
1.2 采用订单式招生 |
1.3 完善中职教育模式 |
1.4 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结合 |
1.5 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
2 通过职业教育使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 |
2.1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有关办法和地方标准 |
2.2 建立德阳市农业教育培训师资库 |
2.3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
2.4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 |
2.5 狠抓农业专题项目科技培训 |
3 通过科普教育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
(10)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以夏邑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传统农民 |
2.1.2 职业农民 |
2.1.3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2.2 人力资本投资 |
2.2.3 农业现代化理论 |
3 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概况 |
3.1 河南农业发展状况 |
3.2 河南省农民素质概述 |
3.2.1 身体素质日趋改善 |
3.2.2 教育素质普遍提高 |
3.2.3 科技素质明显增强 |
3.3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概况 |
3.3.1 农民田间学校初具规模 |
3.3.2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铺平道路 |
3.3.3 农广校招生取得圆满成果 |
3.4 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应 |
3.4.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
3.4.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保障 |
3.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换来高产值 |
4 河南省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的总体状况 |
4.1 夏邑县概况及农业、农民发展现状 |
4.1.1 夏邑县的基本状况 |
4.1.2 夏邑县农业的基本状况 |
4.1.3 夏邑县农民的基本状况 |
4.2 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政策 |
4.2.1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 |
4.2.2 实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持扶持奖励 |
4.2.3 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 |
4.2.4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 |
4.3 河南省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发展现状及问题 |
4.3.1 基本情况和成绩 |
4.3.2 主要问题 |
5 发达国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的经验借鉴 |
5.1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做法 |
5.2 德国经验做法 |
5.3 韩日经验做法 |
5.4 国外经验启示 |
6 促进河南省新型职业培育的对策及建议 |
6.1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扶持政策优化环境 |
6.2 加强培育能力建设 |
6.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 |
6.4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7 全文总结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基层农广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 赵家兴.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D]. 李珍珍. 山西大学, 2020(01)
- [3]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问题研究[D]. 丁宁宁.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乡村振兴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提升研究[D]. 王玉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D]. 李仕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6]“互联网+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 李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新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研究[D]. 李海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12)
- [8]阜宁县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蒋月.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9]德阳市农业继续教育经验浅析[J]. 林英. 四川农业科技, 2018(06)
- [10]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以夏邑县为例[D]. 徐建. 河南工业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