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修复的几个问题

肝外胆管修复的几个问题

一、肝外胆管修复中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萍,林圯昕,冯莉,蒋霞[1](2021)在《胆管替代物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胆管替代物的研发是现代胆道外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恢复胆道系统正常功能的途径,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胆管替代物植入体内后,导致移植部位出现的胆道堵塞或狭窄是人工胆管研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胆道替代物慢性炎性刺激导致的组织增生,促进移植部位新生胆管组织的形成可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的文献,对非降解型人工胆管、降解型人工胆管,以及组织工程化人工胆管的研究与开发进行综述,以期为胆道替代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快速在组织工程化人工胆管壁形成胆道上皮层、促进新生胆道组织形成、调控人工胆管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几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人工胆管研究中面临的问题,推进人工胆管研发的进程。

陈圣[2](2021)在《NFE2L3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根据其解剖位置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CCA)和肝外胆管癌(ECCA),其中肝外胆管癌又可以分为肝门部胆管癌(PCCA)和远端胆管癌(DCCA)。CCA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和致癌基因的影响。肿瘤生物标志物对于早期发现,靶向治疗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至关重要的意义。与ICCA相比,对于ECCA在分子机制、治疗靶标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的研究更为稀缺。因此,目前对ECCA分子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其发病机理,对确定有助于ECCA诊疗的肿瘤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尽管目前对于CCA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大部分CCA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尤其是ECCA。因此,探索新的的治疗靶点以及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对ECCA来说十分迫切。本研究探讨了NFE2L3在ECCA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其在CCA中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1.在TCGA公共数据库中获取33种肿瘤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NFE2L3在33种肿瘤和相应正常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从GEO公共数据库中筛选胆管癌基因芯片数据集,分析NFE2L3的mRNA表达情况。2.收集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原发性ECCA患者的存档石蜡包埋的病理组织蜡块82例(其中42例肝门部胆管癌,40例远端胆管癌),和同期因良性胆道疾病行手术治疗的正常胆管上皮组织40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比较NFE2L3在正常和肿瘤样本中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情况。3.收集82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计算各个肿瘤样本中NFE2L3的免疫组化评分结果,分析NFE2L3评分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4.将GEO数据库中胆管癌数据集中的患者根据NFE2L3的中位表达值分为高NFE2L3表达组和低NFE2L3表达组,并进行GESA富集分析以初步探索NFE2L3在胆管癌中可能涉及的调控机制。结果:在三个公共胆管癌队列中,与正常组织相比,NFE2L3在胆管癌中的mRNA水平均显着增高(p<0.05)。肝外胆管癌组织中NFE2L3蛋白表达水平与非恶性胆管组织相比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FE2L3蛋白表达水平与肝外胆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肿瘤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与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神经侵犯和血管侵犯存在明显相关性。且在肝门部胆管癌中,NFE2L3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也存在相关性。结论:NFE2L3在肝外胆管癌中高表达,NFE2L3蛋白表达水平在PCCA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学分级、血管侵犯和神经侵犯有关;而在DCCA中仅与肿瘤组织学分级、血管侵犯和神经侵犯有关。

庄宏宇[3](2021)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相关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BDI)的高危因素,为预防及减少LC相关BD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国内外数据库2011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录的关于LC相关BDI高危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临床上常见的11种高危因素的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81056例LC患者,其中661例发生BDI,发生率为0.82%。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者经验缺乏(OR=4.30,95%CI:2.47~7.49,P<0.00001)、胆囊三角解剖异常(OR=10.37,95%CI:5.75~18.71,P<0.00001)、胆囊三角粘连致密(OR=4.22,95%CI:2.05~8.69,P<0.0001)、胆囊管长度过短(OR=3.77,95%CI:1.92~7.37,P=0.0001)、胆囊壁厚度异常(OR=3.59,95%CI:2.63~4.90,P<0.00001)、胆囊颈管梗阻(OR=3.58,95%CI:2.68~4.79,P<0.00001)、胆囊炎急性期(OR=2.17,95%CI:1.12~4.18,P=0.02)、术前肝功能异常(OR=2.01,95%CI:1.56~2.58,P<0.00001)、高龄(OR=1.76,95%CI:1.18~2.64,P=0.006)、男性(OR=1.30,95%CI:1.03~1.65,P=0.03)均可能增加LC相关BDI的发生风险。手术时机(急诊/择期)(OR=1.15,95%CI:0.76~1.75,P=0.50)与LC相关BDI的发生风险无关。结论:术者经验缺乏、胆囊三角解剖异常、胆囊三角粘连致密、胆囊管长度过短、胆囊壁厚度异常、胆囊颈管梗阻、胆囊炎急性期、术前肝功能异常等是LC相关BDI的主要高危因素。

张晟铭[4](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周娟[5](2020)在《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迅猛发展,积累了大量复杂疾病相关的基因组、转录组测序数据,极大促进了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早期促进了孟德尔疾病新基因的发现,随后又发现大量神经发育障碍归因于基因编码区的新生突变,同时,随着乳腺癌、结直肠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癌症基因突变图谱的测定,揭示了癌症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复杂的分子致病通路,并有效地定义了癌症的分子分类学。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通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其在科研和临床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复杂疾病候选基因的鉴定、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诊断、癌症的诊断、监测和精准医疗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1)样本的文库转化效率较低以致其灵敏度难以满足微量低丰度样本的检测需求;(2)样本处理过程复杂,构建上机文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3)目前,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测序错误率达到1%~5%,导致高异质性样本中,突变频率低于5%的变异与测序错误混杂在一起,难以特异性检出,这就需要开发操作更简单、通量、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更高的测序方法。因此,本课题针对高通量测序目前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对最常用的两种高通量靶向捕获建库测序技术,基于扩增子和基于液相杂交的靶向建库测序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索和优化:简化扩增子靶向测序的样本处理操作步骤,从而使其在大样本研究中的应用更为可行;提高液相杂交捕获分子标签文库构建的样本文库转化效率,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将改进优化后的方案应用在具有代表性的复杂疾病——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和胆道恶性肿瘤微量循环肿瘤DNA检测分析中。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代表性的复杂疾病,尽管其遗传度高达80%,且已取得大量基因组水平的遗传易感基因或区域结果,但依然鲜有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功能致病变异实现高通量精细定位的报道,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全面开展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依然难以被接受,且测序文库构建流程较为复杂,难以一次性大批量处理样本。本课题的第二部分,作者自主创新了两步PCR多重扩增捕获建库技术,可以简单高效地对感兴趣的基因区域进行快速富集和建库,从而完成对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功能位点的定位分析。该方法仅一次使用PCR酶,即可完成两次PCR扩增,中间和最终的磁珠纯化步骤被简化,节省成本的同时,操作更为简单,大大提高了建库通量,从而使其在大样本研究中的应用更为方便可行。随后作者运用自主创新的捕获建库方法对来自中国汉族的180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98名健康对照的EMB和BNIP3L基因外显子及UTR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共鉴定到EMB基因的58个变异和BNIP3L基因的114个变异。其中包含EMB基因的七个及BNIP3L基因的三个罕见非同义突变,EMB:p.Ala52Thr、p.Glu66Gly、p.Ser93Cys、p.Ala118Val、p.Ile131Met、p.Gly163Arg和p.Arg238Tyr以及BNIP3L(NP_004322):p.Asn18Asp、p.Gly56Glu和p.Met105Leu。BNIP3L基因上发现的三个罕见非同义突变,均只在精神分裂症病例组中检出,且携带这些变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与健康对照人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35)。此外还发现,位于EMB基因3’-UTR的rs3933097(Pallele=3.82×10-6,Pgenotype=3.18×10-5),及BNIP3L基因的rs147389989位点(Pallele=0.007,Pgenotype=0.017)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均与精神分裂症显着相关。利用PGC2,CLOZUK和本研究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发现,BNIP3L基因的rs1042992和rs17310286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显着相关,进一步验证了既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一方面,本研究为EMB和BNIP3L基因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提供了更多证据,另一方面本课题首次通过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发现了这两个基因上潜在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生的功能突变,为后续进一步通过功能实验来揭示其在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除精神类疾病外,癌症是另一类重要的代表性复杂疾病。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为癌症的早期筛查、病程监控、精准医疗等开辟了新途径。特别是血浆中循环肿瘤DNA的无创检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已有相关试剂盒被批准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检测。而胆道恶性肿瘤微量循环肿瘤DNA测序的工作比肺癌更困难,始终没有突破,这主要是源于此前高通量测序技术样本文库转化效率、灵敏度和特异性低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课题第三部分,作者对基于液相杂交捕获的双端分子标签建库测序技术进行了改进,优化了分子标签接头的制备方案及高通量测序建库过程中的连接体系,将样本的文库转化率从不足50%提高至95%以上,加之分子标签的校正功能,从而大幅提高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30 ng样本中,频率为0.5%的变异位点,检测灵敏度达到100%,假阳性率仅为0.001%。同时,作者收集了51例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细胞、肿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应患者的术前血浆、术后三天血浆中的游离DNA应用本研究改进优化的捕获建库方法,进行分子标签建库和胆道恶性肿瘤相关基因的液相杂交捕获测序。结果发现,超过60%的患者,术前血浆游离DNA的变异情况与肿瘤组织存在一致性,50%的肿瘤组织变异在术前血浆中可以被检出。不同个体肿瘤组织和血浆游离D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受到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分期的影响,一般肝内胆管癌、胆囊癌及以晚期患者的一致性较高。术后三天的血浆游离DNA浓度应激性增高,多数肿瘤组织中的变异在术后血浆中检出频率明显下降或清零,且术后血浆中循环肿瘤DNA的检出(P=0.0395,HR=6.315)特别是TP53基因变异(P=0.0101,HR=25.79)的检出,与患者短期复发和预后不良相关。上述的科学发现均属首次,此前未见文献报道,这些发现使本研究的临床合作者有机会开展转化应用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在作者的博士工作期间已经取得了上述重要进展,而且已经进一步获得了大量测序实验数据,对这些数据进一步挖掘、收集检测更多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样本、进一步验证目前得到的结论等工作都将延续博士论文研究继续开展。本课题通过对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的探讨、优化和应用,验证了两种复杂疾病,精神分裂症和胆道恶性肿瘤的遗传致病基因,提出了胆道恶性肿瘤无创检测准确可行的新方法,并找到了其预后评估的新依据。

高建[6](2020)在《白藜芦醇/富勒烯纳米组装体的制备及其在载药抗炎涂层胆管支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前临床治疗胆管狭窄主要通过植入胆管支架姑息治疗,但愈后胆管炎症再狭窄率高达60%,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角度,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药物缓释效果、安全高效的药物递送载体,制成胆管支架载药涂层进行治疗。首次将胆管狭窄的支架治疗和抗炎药物白藜芦醇(Res)和富勒烯(C60)结合制成载药涂层,来治疗胆管炎性狭窄,并验证其安全性和抗炎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纳米组装体形貌、粒径大小及峰值特征。其次,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白藜芦醇的药物缓释行为。最后,通过MTT法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层面验证了载白藜芦醇/富勒烯纳米组装体胆管支架涂层的安全性以及体外的抗炎性。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免疫球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缓释药物作用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纳米组装体横截面的平均直径为379.74±33.47 nm,属纳米级别,拉曼和X射线衍射图谱中物质的特征峰均显示白藜芦醇和富勒烯药物组装成功。药物缓释实验结果显示,该组装体药物在30天内可持续释放60%左右,可以对胆管再狭窄的引发因素反复慢性炎症长期发挥药效。MTT结果显示HUVECs在纳米组装体孵育培养48 h后,存活率均在90%以上,具有安全性。体外抗炎实验证明药物组装体组中LPS诱导表达上升的炎症因子IL-1,IL-6和TNF-α均在12h时出现明显下降。在Res/C60纳米组装体持续释放Res条件下,ICAM-1的表达量相比较LPS阳性组显着减少,显示出良好的抗炎效果。白藜芦醇/富勒烯纳米组装体成功组装,是一种具有良好药物缓释功能,理化性能且安全性验证较好的抗炎药物载体,在抗胆管炎性狭窄涂层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中将抗炎药物白藜芦醇和优良药物载体富勒烯结合尚属首次,这样可以既发挥白藜芦醇的抗炎特性,又可以发挥富勒烯C60的清自由基抗氧化能力,同时结合二者优势治疗和预防胆管炎性狭窄。

刘威[7](2020)在《再细胞化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猪胆道节段性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表面活性剂与0.25%胰酶共同作用制备脱细胞动脉基质。将通过GFP+慢病毒标记猪的胆管上皮细胞与脱细胞动脉基质共同培养后使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再细胞化,为后续试验奠定材料基础。[方法]使用GFP+慢病毒标记猪胆管上皮细胞,并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采用标记的猪胆管上皮细胞与人源脱细胞基质复合培养,制备制备再细胞化的脱细胞动脉基质,利用HE染色、冰冻切片、扫描电镜、CK-19免疫荧光染色以及DAPI染色观察胆管细胞与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复合生长情况。[结果]GFP+慢病毒标记的胆管上皮细胞与未标记的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情况以及细胞的生长速度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在本论文中,我们观察到标记GFP+的猪胆管上皮细胞呈持续性生长,在观察周期中其生长曲线表现为逐渐升高,未观察到“S”形生长曲线,这与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直接观察结果相一致。HE染色、冰冻切片、扫描电镜、CK-19免疫荧光染色以及DAPI染色提示:人源动脉脱细胞基质与猪胆管上皮细胞的复合培养自第1周到第4周,人源动脉脱细胞基质上猪胆管上皮细胞逐渐增多,并逐渐融合连接成片状。部分形成腺体样结构。[结论]慢病毒标记的胆管上皮细胞与空白细胞增殖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且能稳定长期表达GFP+,可对目的细胞在活体动物内进行有效示踪。GFP+慢病毒标记的胆管上皮细胞能在脱细胞动脉基质上稳定生长、分化并融合成片。部分形成腺体样结构。[目的]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将人源动脉血管脱细胞后种植上猪的胆管细胞并修复猪胆总管节段性缺损。探讨修补后胆总管再生机制。[方法]建立滇南小耳猪的胆管缺损模型,利用再细胞化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RHAAM)修复猪胆总管节段性缺损,在预定的时间点(1周、2周、4周和8周)通过磁共振胆道成像、肝功能及血常规变化、HE染色、免疫荧光、PCR、WB等初步评价再细胞化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猪胆总管节段性缺损可行性。并免疫组化及WB检测修补段胆管组织TGF-β1、α-SMA、PDGF、VEGF-A和GP130蛋白表达含量变化。[结果]利用再细胞化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猪的胆总管节段性缺损,在预定的时间点(1周、2周、4周和8周)观察成功将胆汁顺畅引流进入十二指肠,未见胆汁漏以及胆道梗阻。载有GFP基因的胆管上皮细胞植入脱细胞动脉基质后,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直到第8周仍然可以检测到GFP 阳性胆管细胞,植入的胆管上皮细胞能成功抵抗胆汁的侵袭进而保护脱细胞动脉基质直到新生的胆管生成。免疫组化及WB检测证实,观察期内实验组TGF-β1、α-SMA、PDGF、GP130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VEGF-A含量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细胞化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可用于修复猪的胆管节段性缺损,为胆道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胆管缺损段TGF-β1、α-SMA、PDGF、VEGF-A和GP130表达量的变化,提示再细胞化动脉基质在猪胆总管节段性缺损修复过程中促进宿主的胆道修复,弱化瘢痕形成。[目的]建立猪胆总管节段性缺损动物模型,利用再细胞化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行猪胆总管节段性缺损修补,观察修补术后6月、12月的修补效果。并探讨修补后抑制疤痕增生的机制。[方法]使用再细胞化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胆总管节段性缺损的8只滇南小耳猪随机分为2组,A组(n=4)计划观察到术后6月,B组(n=4)计划观察到术后12个月,并取4只正常滇南小耳猪作为对照组。两组手术方式一样,都利用再细胞化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猪胆总管节段性缺损。两组动物分别于预先设定的观察的时间点,分别行MRCP检查、血常规以及肝功能检测后处死,并获取修补段胆总管,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以及WB检测修补段胆管组织TGF-β1、α-SMA、CK19蛋白变化。[结果]两组实验动物均存活,血常规以及肝功能检测未见感染、黄疸以及肝功能损伤现象。MRCP检测两组实验动物无明显胆管扩张、梗阻、肿瘤形成等。病理检测可见A、B两组动物修补段的胆总管上有大量腺体结构生成,与正常胆管组织无异。免疫组化以及WB检测证实,TGF-β1、α-SMA、CK19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并与正常胆管GF-β1、α-SMA、CK19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期观察研究证实:再细胞化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能成功修复猪胆总管节段性缺损长达一年。胆管缺损段TGF-β1、α-SMA、CK19蛋白表达与正常胆管组有显着差异,提示它们在猪胆总管节段性缺损修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预防因疤痕形成导致的胆总管狭窄、梗阻的作用。

陈雨航[8](2020)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诊治方法:通过网上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书籍,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37例行LC并发BDI患者一般资料,探讨BDI相关危险因素,结合其损伤时间、损伤类型、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分析LC致BDI相关危险因素,将本研究37例胆道损伤患者作为BDI损伤组,我院随机抽取的行LC后无BDI损伤患者53例为对照组,行单因素分析后,结果示性别、年龄、既往肝硬化与BDI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病变状态(62.2%vs33.9%,P=0.008)、胆囊壁厚度(75.7%vs30.2%,P<0.001)、解剖变异(35.1%vs11.3%,P=0.006)、Mirizzi综合征(21.6%vs3.8%,P=0.008)、术者经验(81.1%vs32.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提示,胆囊病变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术者经验(OR=0.055,P<0.001)、合并Mirizzi综合征(OR=11.302,P=0.02)、解剖变异(OR=8.477,P=0.011)、胆囊壁厚度(OR=11.0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37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0.5岁。12例为术中发现,其中2例胆囊床迷走胆管损伤行迷走胆管缝扎;4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3例胆总管横断伤行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右副肝管误夹闭行右副肝管肝总管端侧吻合+T管引流;1例右副肝管开放性损伤行右副肝管缝扎术。25例为术后发现,其中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开腹结扎胆囊管残端;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保守治疗;4例迷走胆管损伤行保守腹腔置管引流;4例胆管损伤实施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3例胆总管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肝外胆管狭窄行介入治疗。结果,术后发生胆道狭窄6例,1例再次行介入治疗,另5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手术,术后随访满意结论:1.胆囊壁增厚、解剖变异、术者经验以及存在Mirrizzi综合征是LC致BDI的相关危险因素,要求术者术前准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必要时中转开腹才能有效避免BDI的发生。2.MRCP对于BDI的临床诊断极为重要,能显露完整的胆管树,有助于BDI的诊断及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3.术中是BDI最佳治疗时机,胆管原位吻合(胆管修补、胆管端端吻合)是术中诊断BDI首要考虑的治疗方式,要求术者准确评估损伤范围及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后,可获得较好疗效。4.Roux-en-y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治疗BDI疗效较为肯定的术式,但也需要足够的手术技巧同手术经验,才可有效避免吻合口的再次狭窄。5.BDI的介入治疗目前疗效尚不确切,但在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危重患者中,可起到临时治疗作用,为后期治疗创造条件。

熊希倩[9](2019)在《影响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时间的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影响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包括Kasai手术日龄、胆管炎的发生频率和时间、胆管反应、胆管板畸形等相关因素的分析,同时分析影响胆管炎发生的相关病理因素。方法:1.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确诊为BA且行Kasai手术的患儿42例,按照自体肝生存时间分为3组,A组为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BA患儿(n=15);B组为自体肝生存时间在25年之间的BA患儿(n=11);C组为Kasai术后2年内死亡或因肝衰竭行肝移植的BA患儿(n=16)。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Kasai手术日龄、胆管炎的发生时间和频率、预后结局(长期自体肝生存、肝移植、死亡)等。分析Kasai手术日龄、胆管炎的发生时间和频率是否影响BA患儿自体肝生存时间。2.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确诊为BA且行Kasai手术的这42例BA患儿为BA组,BA组亚组分组同方法1;对照组选取胆总管囊肿患儿10例;胆汁淤积症患儿10例;尸检组5例。手术时楔形切除BA、胆总管囊肿、胆汁淤积症患儿肝脏右叶前缘标本1块,楔形切除非肝胆疾病死亡的肝脏右叶前缘标本1块,对肝组织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HE染色主要观察肝组织的结构改变、胆管增生、胆栓、炎症细胞浸润等基本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的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性及定量分析不同分组中CK7、CK19、CD56及EpCAM等胆管反应相关抗体的表达;HE染色与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观察胆管板畸形的发生情况。分析胆管反应与胆管板畸形是否影响BA自体肝生存时间。3.通过回顾性分析BA患儿胆管炎发生与自体肝生存时间的资料,发现胆管炎的发生时间与频率影响自体肝生存时间。又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的30例BA患儿,共计72例患儿(男34例,女38例)。依照日本Ohkuma’s肝纤维化分级标准进行分组,分为肝纤维化Ⅰ级(6例)、Ⅱ级(25例)、Ⅲ级(30例)、Ⅳ级(11例)。术中获取的肝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素/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评价其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CD8)、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CD68)等炎症细胞特异性标志抗体表达情况。结合Kasai术后随访资料,分析BA患儿肝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肝纤维化程度与Kasai术后胆管炎的关系。结果:1.A组有1例患儿在75月时因肝衰竭行肝移植治疗,其他患儿截止至最后一次随访都长期自体肝存活;B组有7例患儿因肝衰竭行肝移植手术,其余4例患儿因肝衰竭死亡;C组有7例患儿因肝衰竭行肝移植手术,其余9例患儿因肝衰竭死亡。2.A、B、C三组患儿Kasai手术日龄分别为(61.93±10.27)d、(63.27±11.06)d、(67.56±19.98)d,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95,P=0.556)。3.42例BA患儿Kasai术后胆管炎、早期胆管炎和频发胆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4.8%、37.5%、22.2%。A、B、C三组BA患儿胆管炎、早期胆管炎和频发胆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3.3%、6.7%)、(54.5%、36.4%、27.3%)、(75%、56.3%、50%)。三组比较早期胆管炎和频发胆管炎的发生率均与自体肝生存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214,P=0.045;c2=7.136,P=0.028)。两两比较,A组BA患儿的胆管炎、早期胆管炎和频发胆管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4.有2.38%(1/42)的患儿伴发肝外先天性畸形(镜像右位心和房间隔缺损)。5.BA组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胆管增生、胆栓分级高于胆总管囊肿、胆汁淤积和尸检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44,P=0.000;χ2=54.644,P=0.000;χ2=26.976,P=0.000)。6.CK7、CK19、CD56、EPCAM四种蛋白BA组表达量明显高于胆总管囊肿、胆汁淤积和尸检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967,P=0.000;F=1726.885,P=0.000;F=98.141,P=0.000;F=73.642,P=0.000)。7.CK7、CK19、CD56和EPCAM四种抗体在不同自体肝生存时间的3组中表达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91,P=0.000;F=5.958,P=0.006;F=93.292,P=0.000;F=51.824,P=0.000)。8.A组、B组、C组胆管板畸形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6,P=0.032);自体肝生存时间不超过2年(C组)与自体肝生存时间大于2年BA患儿(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8,P=0.013)。9.72例BA患儿均获得随访,胆管炎、早期胆管炎和频发胆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5.6%、37.5%、22.2%。不同肝纤维化分级BA患儿Kasai术后胆管炎、早期胆管炎和频发胆管炎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0.268,P=0.016;c2=8.390,P=0.039;c2=9.125,P=0.028)10.病理结果显示肝组织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Ⅰ级、Ⅳ级组CD4表达水平高于Ⅱ、Ⅲ级组,不同肝纤维化分级CD6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对BA患儿自体肝生存时间的影响不大;早期发生胆管炎和胆管炎的反复发作可影响BA患儿自体肝生存时间。2.胆管反应、胆管板畸形可影响BA患儿自体肝生存时间,胆管反应相关抗体CK7、CD56及EpCAM表达多,存在DPM均可影响自体肝生存时间。3.BA患儿Kasai术后胆管炎的发生与肝纤维化程度和肝组织炎症细胞,尤其T淋巴细胞亚群的浸润有关。

郭茜[10](2017)在《CXCL7促进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胆管癌起源于肝内胆管、肝门部和远端胆管树上皮细胞。尽管手术结合使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有了重大改进,胆管癌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中位生存期少于一年。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多种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失调控与包括胆管癌的人类癌症的恶性进展有关。因此,揭示胆管癌发生和发展的潜在机制可能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治疗策略。各种类型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在趋化性中发挥核心作用。按照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顺序,趋化因子被分为C、CC、CXC和C(X)3C四类,而CXC趋化因子又根据氨基末端ELR模序的存在与否进一步被分为ELR+CXC和ELR-CXC。许多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参与肿瘤的发生和人类癌症的恶性进展相关,因此它们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例如,研究发现肺癌细胞能利用CXCL12/CXCR4信号促进生长和远端扩散。CXCL5/CXCR2生物轴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诱导的MMP2/MMP9上调来促进膀胱癌细胞的迁移和侵润。CXCL7是一种属于CXC趋化因子家族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通过结合其受体CXCR2发挥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和激活作用。已有研究表明,CXCL7参与到各种细胞进程,例如DNA合成、糖酵解、有丝分裂,细胞内cAMP累积、前列腺素E2分泌,以及透明质酸及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合成。此外,它也是一种具有杀菌和抗真菌活性的抗菌蛋白。最近,有研究发现人类癌症中CXCL7失调控,而且CXCL7在肿瘤生长中发挥作用。例如,有人发现CXCL7能促进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增长。据Desurmont等人报道,结肠癌肝转移病灶中CXCL7和CXCR2的过表达与无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较短相关。然而,CXCL7在胆管癌中的调控作用从未被研究过。本研究旨在探讨胆管癌组织中CXCL7的表达,以及CXCL7对胆管癌细胞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CXCL7表达与胆管癌疾病进展、预后不良有关1.组织样品收集这项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从我院共收集到156例胆管癌组织样本和35例邻近非肿瘤组织样本。所有样本均获得书面的知情同意书。参与这项研究的患者未曾接受术前化疗或放疗。所有的组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2.免疫组化染色检测4μn厚组织切片经脱蜡后使用柠檬酸缓冲液在微波炉中进行热诱导的抗原修复22分钟,将切片同第一抗体室温孵育1小时,然后再与第二抗体室温孵育1小时。反应物用二氨基联苯胺底物显影并用苏木素复染。蛋白表达水平由三名病理学家独立评分。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分级为0级(没有染色),阴性(-);0<细胞阳性率≤25%,弱表达(+);25%<细胞阳性率≤75%,中度表达(++);细胞阳性率>75%,强表达(+++)。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数据以率和百分比表示。使用SPSS 17.0(SPSS公司,美国纽约州阿蒙克市)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两组之间的比较利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减少CXCL7表达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性1.细胞培养人胆管癌细胞系(HuCCT1、HuH28、QBC939、EGI-1、OZ 和 WITT)和人肝星状细胞系LX-1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购买。所有细胞都在添加了10%胎牛血清(美国Gibco)的DMEM培养基(美国Gibco)中,在5%C02、37℃培养箱中培养。2.细胞转染根据生产商指示,使用脂质体2000进行细胞转染。简单地说,细胞培养生长至70%融合时在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重悬。用无血清培养基分别稀释空白 pcDNA3,1 载体、pcDNA3.1-CXCL7 质粒、非特异性 siRNA、CXCL7 siRNA和脂质体2000。然后将稀释的脂质体2000加入稀释质粒或siRNA中,在室温孵育20分钟,然后加入细胞悬液。在37℃孵育6小时后,将培养基替换为正常含血清培养基。然后,在进行以下检测前培养细胞48小时。3.RT-PCR 分析使用Trizol试剂(美国Life Technologies公司)按照制造商的说明提取总RNA。使用反向转录试剂盒(美国Life Technologies公司)根据制造商的说明将800ng RNA转换成cDNA。然后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在ABI7500热循环仪上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美国Life Technologies公司)。PCR步骤:95℃10分钟,95℃变性15秒,60℃退火/延伸60秒,反应40个循环,GAPDH作为内参。用2-△△Ct法分析相对表达量。4.免疫印迹试验用冰冷的裂解缓冲液(50 mM Tris-HCl,pH=6.8,100mM 2-ME,2%w/v SDS,10%的甘油)裂解细胞。蛋白质用10%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然后转移到聚偏二氟乙烯膜(PVDF,美国Life Technologies公司)上。将PVDF膜与含有5%牛奶的PBS在4℃下过夜孵育。将膜用PBS清洗3次后,在室温下与第一抗原(Abcam公司、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室温孵育3h。然后,将PVDF膜用PBS再清洗3次,并与第二抗体(Abcam公司)在室温下孵育1h。然后用Super Signal West Pico化学发光底物试剂盒(Pierce公司,美国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市)根据制造商的说明检测信号。用Image-Pro plus 6.0版软件进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析,检测值以与GAPDH的密度比表示。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将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的细胞接种至6孔板(接种密度1.5×105细胞/孔)并培养48小时。然后,收集上清液在12000xg离心10分钟。使用人CXCL7 ELISA试剂盒按照制造商的说明检测CXCL7的分泌水平(Thermo Fisher 公司,美国)。6.MTT试验MTT试验用于检测细胞增殖。简单地说,将细胞按每孔10000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经过0、24、48和72小时培养后,将细胞同终浓度为0.5mg/ml的MTT在37℃孵育4小时。去除培养基,增入150mM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使用生物TekTM ELX 800TM吸光度酶标仪在570nm波长处读取吸光度。7.Transwell 试验用Transwell小室(美国BD公司)进行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性。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制备密度为5×105细胞/ml的细胞悬液,取300μl细胞悬液加到上室。然后,将500μl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加入下室。将细胞孵育24h。然后,我们用棉签仔细擦出未迁移出孔的细胞。将过滤板在90%的酒精中固定并用苏木素染色,在倒置显微镜(奥林巴斯公司,日本东京)下观察。8.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代表3次以上重复实验的结果。数据以平均值土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 17.0(SPSS公司,美国纽约州阿蒙克市)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了两组之间的差异。多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检验方差齐性,方差相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方差不齐,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 T3法。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CXCL7表达与胆管癌疾病进展、预后不良有关1.CXCL7上调与胆管癌进展有关联在本研究中,我们的数据表明CXCL7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在66%(103/156)胆管癌病例中发现CXCL7阳性表达,而在邻近非肿瘤组织中只检测到23%(8/35)(P<0.05)。我们将胆管癌患者分为两组,CXCL7低表达组(表达阴性和弱表达)和CXCL7高表达组(中等和较强表达)。CXCL7高表达与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和胆管癌的临床晚期显着相关(P<0.05)。然而,CXCL7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关联(P>0.05)。随后,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胆管癌中CXCL7蛋白表达与Ki67、CA199、AFP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CXCL7表达与Ki67表达有显着关联(P<0.05)。然而,胆管癌中CXCL7表达与CA199、AFP和p53蛋白表达无关联(P>0.05)。2.CXCL7表达增加与胆管癌患者预后差相关与CXCL7低表达的胆管癌患者相比,CXCL7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期较短(P<0.05)。因此,CXCL7表达增加与胆管癌患者晚期进展和预后差相关联。第二部分:减少CXCL7表达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性1.CXCL7沉默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性我们研究了包括 HuCCTI、HuH28、QBC939、EGI-1、OZ 和 WITT 的几种常见胆管细胞系中CXCL7和CXCR2的表达水平。由于QBC939细胞CXCL7和CXCR2表达水平最高,我们在接下来的试验中使用这种细胞系。为了沉默CXCL7表达,将CXCL7特异性siRNA或非特异性siRNA分别转染(阴性对照siRNA)至QBC939细胞。与对照组相比,CXCL7特异性siRNA转染显着降低CXCL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MTT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进一步表明,沉默CXCL7显着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和侵袭(P<0.05)。这些数据表明,CXCL7在QBC939细胞恶性表型的调控中起着促进作用。将pcDNA3.1-CXCL7 ORF质粒或作为阴性对照组的空白载体分别转染至QBC939细胞。另外,在转染pcDNA3.1-CXCL7 ORF质粒后,CXCL7的m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都明显增加(P<0.05),而且CXCL7过表达显着促进QBC939细胞的增殖和侵袭(P<0.05)。综合考虑,我们证明CXCL7可以促进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2.CXCL7以旁分泌依赖方式增强胆管癌细胞恶性表型由于非肿瘤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也可以分泌CXCL7,我们用50ng/ml的重组人CXCL7处理QBC939细胞24小时。处理后,检测QBC939细胞的细胞增殖和侵袭性。与对照组相比,CXCL7处理显着增加QBC939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性(P<0.05)。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源于正常细胞的CXCL7对胆管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人肝星状细胞系LX-1分别用CXCL7 ORF质粒或空白载体转染。在转染CXCL7 ORF质粒后,LX-1细胞中CXCL7的m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都明显增加(P<0.05)。ELISA试验数据进一步表明,CXCL7过表达LX-1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中的CXCL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将LX-1细胞条件培养基进一步用于培养QBC939细胞,用CXCL7过表达LX-1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的QBC939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性比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这些研究结果证实,CXCL7在胆管癌可能也以旁分泌依赖性方式发挥促进作用。3.胆管癌QBC939细胞AKT信号被CXCL7激活在本研究中,蛋白免疫印迹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XCL7沉默显着降低AKT信号活性(P<0.05)。相反,与对照组相比,胆管癌QBC939细胞CXCL7过表达能增强AKT信号活性(P<0.05)。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认为AKT信号激活参与CXCL7诱导的胆管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表明在胆管癌细胞,CXCL7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对细胞增殖和侵袭发挥促进作用,(2)阻滞胆管癌与邻近组织的连接可能是治疗胆管癌的有效策略。

二、肝外胆管修复中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外胆管修复中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NFE2L3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预测NFE2L3 在胆管癌中的表达水平
        2.1.1 数据采集
        2.1.2 数据的预处理
    2.2 回顾性收集肝外胆管癌标本及患者临床资料
        2.2.1 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纳入标准
        2.2.2 肝外胆管癌患者的排除标准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1 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2.3.2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步骤
        2.3.3 免疫组化结果评判标准
    2.4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NFE2L3 基因在胆管癌中的潜在分子机制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NFE2L3 基因相对表达情况
        3.1.1 TCGA数据库中NFE2L3在33 种人类恶性肿瘤表达情况
        3.1.2 GEO数据库中NFE2L3 在胆管癌中表达情况
    3.2 免疫组化检测在肝外胆管癌中的NFE2L3 蛋白相对表达情况
        3.2.1 NFE2L3 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和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表达程度
        3.2.2 NFE2L3 蛋白表达与肝外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3 在胆管癌中NFE2L3 涉及的潜在调控机制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小 RNA 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1.5 仪器与试剂
2.方法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2.1.1 治疗方法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基线资料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2.2.3 肝功能指标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2.2.5 术后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5.1 随访结果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高通量测序技术发展及现状
        1.1.1 测序技术的发展
        1.1.2 高通量测序技术原理
        1.1.3 高通量捕获建库技术
        1.1.4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1.1.5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优势和挑战
    1.2 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
        1.2.1 基于大样本的复杂疾病群体遗传学研究
        1.2.1.1 病例-对照研究的关联分析
        1.2.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2.1.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和局限
        1.2.2 基于微量样本的复杂疾病精准检测分析
        1.2.2.1 循环肿瘤DNA的发现和特性
        1.2.2.2 循环肿瘤DNA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
        1.2.2.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循环肿瘤DNA检测中的应用及局限
        1.2.3 两种代表性复杂疾病
        1.2.3.1 精神分裂症
        1.2.3.2 胆道恶性肿瘤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的研发及在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前言
        2.1.1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
        2.1.2 EMB基因与精神分裂症
        2.1.3 BNIP3L基因与精神分裂症
        2.1.4 研究目的
    2.2 研究材料
        2.2.1 捕获引物设计
        2.2.2 研究对象
        2.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的优化
        2.3.2 样本DNA提取和质控
        2.3.3 靶基因扩增捕获建库和测序
        2.3.4 Sanger测序验证
        2.3.5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EMB基因分析结果与讨论
        2.4.1.1 变异识别
        2.4.1.2 关联分析结果
        2.4.1.3 阳性SNP位点功能预测结果
        2.4.1.4 错义突变验证及功能预测结果
        2.4.1.5 讨论
        2.4.2 BNIP3L基因分析结果与讨论
        2.4.2.1 变异识别
        2.4.2.2 外显子罕见变异分析
        2.4.2.3 关联分析结果
        2.4.2.4 荟萃分析结果
        2.4.2.5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子标签测序技术的研发及在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中的应用
    3.1 前言
        3.1.1 分子标签与高通量测序技术
        3.1.2 胆道恶性肿瘤ctDNA研究进展
        3.1.3 研究目的
    3.2 研究材料
        3.2.1 实验样本
        3.2.2 试剂与仪器
        3.2.3 捕获panel设计
    3.3 分子标签高通量测序建库技术研发
        3.3.1 技术研发方案及测试方法
        3.3.1.1 分子标签接头的制备
        3.3.1.2 分子标签接头测试
        3.3.1.3 ctDNA标准品测试
        3.3.1.4 测序数据的分子标签校正
        3.3.2 研发方案测试结果
        3.3.2.1 分子标签接头质控结果
        3.3.2.2 单一片段DNA连接效率测试结果
        3.3.2.3 随机打断DNA样本测试结果
        3.3.2.4 ctDNA标准品测试结果
        3.3.3 研发方案结果讨论
    3.4 优化方案在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中的应用
        3.4.1 研究方法
        3.4.1.1 胆道恶性肿瘤样本DNA提取
        3.4.1.2 全外显子测序文库构建
        3.4.1.3 游离DNA测序文库构建
        3.4.1.4 Illumina平台上机测序
        3.4.1.5 二代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3.4.1.6 统计作图
        3.4.2 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结果
        3.4.2.1 游离DNA样本及文库质控结果
        3.4.2.2 测序数据质控结果
        3.4.2.3 肿瘤组织与血浆的变异检测结果及对比
        3.4.2.4 ctDNA术前术后动态变化及临床资料分析
        3.4.3 胆道恶性肿瘤ctDNA分析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成文的学术论文

(6)白藜芦醇/富勒烯纳米组装体的制备及其在载药抗炎涂层胆管支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与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胆管狭窄
        1.1.1 胆管狭窄的成因
        1.1.2 炎症与胆管再狭窄
        1.1.3 胆管狭窄的诊疗和支架的应用发展
    1.2 白藜芦醇和富勒烯的抗炎应用
        1.2.1 白藜芦醇的抗炎机制
        1.2.2 白藜芦醇在生物材料中的负载应用
        1.2.3 富勒烯的抗炎和药物载体功能
    1.3 药物递送系统
        1.3.1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和特性
        1.3.2 分子自组装在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
        1.3.3 纳米载药涂层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1 PBS缓冲液的配制
        2.2.2 SDS缓冲液的配制
        2.2.3.电泳缓冲液的配制
        2.2.4 .TBST缓冲液的配制
        2.2.5 1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溶液配制
        2.2.6 RIPA强蛋白裂解液的配制
        2.2.7 30%丙烯酰胺溶液配制
        2.2.8 10×Tris-缓冲盐溶液(TBS)的配制
    2.3 白藜芦醇/富勒烯(Res/C60)纳米组装体的制备
    2.4 载Res/C60纳米组装体的聚氨酯(PU-Res/C60)涂层的制备
    2.5 Res/C60纳米组装体理化性能表征方法
        2.5.1 Res、C60和Res/C60纳米组装体形貌研究
        2.5.2 不同投料比例的Res/C60纳米组装体的粒径分布
        2.5.3 Res、C60、Res/C60纳米组装体拉曼光谱分析
        2.5.4 Res、C60、Res/C60纳米组装体结晶性分析
        2.5.5 Res/C60纳米组装体载药量和包封率测量
    2.6 载Res/C60纳米组装体的聚氨酯涂层的理化性能表征
        2.6.1 C60、PU和 PU-Res/C60的纳米组装体聚氨酯涂层亲/疏水性能
        2.6.2 载Res/C60纳米组装体的聚氨酯涂层的机械性能
        2.6.3 载Res/C60纳米组装体的聚氨酯涂层表面形貌观察
        2.6.4 载Res/C60纳米组装体的聚氨酯涂层的药物缓释实验
    2.7 Res、C60、Res/C60纳米组装体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检测
    2.8 细胞提取和培养
        2.8.1 HUVECs细胞的培养条件
        2.8.2 原代树突状细胞的获取
        2.8.3 细胞复苏、传代和冻存
    2.9 MTT法验证Res、C60、Res/C60纳米组装体的生物安全性
    2.10 细胞总RNA、总蛋白提取及表达量检测
        2.10.1 细胞总RNA提取
        2.10.2 细胞总蛋白提取
        2.10.3 Real-time PCR
        2.10.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表达量
    2.11 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Res、C60和Res/C60纳米组装体的表面形貌观察
    3.2 不同投料比对纳米组装体粒径的影响
    3.3 Res、C60、Res/C60纳米组装体拉曼光谱及X-射线衍射图
    3.4 载Res/C60纳米组装体的聚氨酯涂层表面形貌观察
    3.5 载Res/C60纳米组装体的机械性能
    3.6 Res、C60和Res/C60纳米组装体清自由基能力评价
    3.7 C60、PU、Res/C60纳米组装体的亲/疏水性
    3.8 PU-Res/C60胆管支架涂层的药物缓释行为
    3.9 Res、C60及Res/C60纳米组装体对体外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10 qPCR法检测Res/C60纳米组装体对炎症因子的抑制效果
    3.11 细胞间黏附分子在药物处理下的表达水平
第四章 讨论
    4.1 形貌观察和选定最佳投料比
    4.2 组装体结构分析及深入研究
    4.3 胆管支架表面涂层机械性能良好
    4.4 Res/C60纳米组装体具备抗氧化能力
    4.5 Res/C60纳米组装体具有良好药物缓释效果
    4.6 Res/C60纳米组装体的生物安全性和抗炎效果良好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7)再细胞化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猪胆道节段性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制备以及与猪胆管细胞的复合培养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统计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再细胞化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猪胆总管节段性缺损的实验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目
    材料与方法
    统计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再细胞化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猪胆总管节段性缺损的长期效果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统计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管修复的组织工程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损伤分类
    1.4 损伤诊断
    1.5 探讨 BDI 损伤相关危险因素
    1.6 损伤分型、治疗及结果
    1.7 不同时机手术疗效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影响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时间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年龄及胆管炎对胆道闭锁自体肝生存时间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结果判定及分析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情况
        1.2.2 不同自体肝生存时间与Kasai手术日龄的关系
        1.2.3 不同自体肝生存时间胆管炎发生率的比较
    1.3 讨论
        1.3.1 自体肝生存情况
        1.3.2 自体肝生存时间与年龄的关系
        1.3.3 自体肝生存时间与胆管炎发生的关系
二、胆管反应及胆管板畸形与胆道闭锁自体肝生存关系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和临床资料
        2.1.2 实验方法及标本染色
        2.1.3 结果判定及分析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肝外畸形发生率
        2.2.2 HE染色结果
        2.2.3 Masson染色结果
        2.2.4 病理学观察指标分级结果
        2.2.5 免疫组化定性分析结果
        2.2.6 免疫组化半定量结果
        2.2.7 不同自体肝生存时间DPM发生率的比较
        2.2.8 有无DPM两组间自体肝生存曲线比较
    2.3 讨论
        2.3.1 胆管反应对自体肝生存时间的影响
        2.3.2 胆管板畸形对自体肝生存时间的影响
三、影响Kasai术后胆管炎发生的病理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和临床资料
        3.1.2 实验方法及标本染色
        3.1.3 结果判定及分析
        3.1.4 术后随访
        3.1.5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肝纤维化分级中对应的手术日龄
        3.2.2 HE染色结果
        3.2.3 Masson染色结果
        3.2.4 CD4、CD8与CD68 免疫组化结果
        3.2.5 CD4、CD8及CD68 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结果
        3.2.6 Kasai术后胆管炎发生情况
    3.3 讨论
        3.3.1 肝纤维化分级与Kasai术后胆管炎关系
        3.3.2 肝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与Kasai术后胆管炎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胆道闭锁胆管细胞破坏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CXCL7促进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CXCL7表达与胆管癌疾病进展、预后不良有关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减少CXCL7表达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性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肝外胆管修复中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胆管替代物研究进展[J]. 杨丽萍,林圯昕,冯莉,蒋霞.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6)
  • [2]NFE2L3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陈圣. 河北大学, 2021(09)
  • [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D]. 庄宏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高通量测序捕获建库技术研发及其在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D]. 周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白藜芦醇/富勒烯纳米组装体的制备及其在载药抗炎涂层胆管支架中的应用[D]. 高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再细胞化的人源脱细胞动脉基质修复猪胆道节段性缺损的实验研究[D]. 刘威.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D]. 陈雨航.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9]影响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时间的因素分析[D]. 熊希倩.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CXCL7促进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D]. 郭茜.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5)

标签:;  ;  ;  ;  

肝外胆管修复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