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黏土活动的几种方法

儿童黏土活动的几种方法

一、幼儿陶土活动的几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兰兰[1](2021)在《思维导图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课程改革之下,中职语文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020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中职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以语言运用为基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发展建立在语言运用基础上。由此可见,国家和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提升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承担着重要职责。然而,据调查显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以阅读教学为主,口语交际教学得不到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单一,口语交际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学生以学习技能为目的,忽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口语交际在教学中常常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无法得到很好地提升。基于中职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本课题研究尝试把具有创造性思维、强记忆等特点的思维导图应用到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来,通过对比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来探讨一条提高中职口语交际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以更好地提升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中职生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此课题主要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课题研究背景,综述国内外有关研究,介绍相关概念及确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调查分析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第二章主要是对思维导图应用于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探讨思维导图如何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实践;第四章对思维导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黄茜[2](2019)在《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文中指出地域色彩原型是特定族群的集体潜意识之一,它由生物性色彩本能开始,经历社会性和文化性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色彩观念和审美。它既是显性的,又是隐形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人的......色彩作为视觉感受的关键要素,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特征识别,信息沟通,象征联想,主观表达等重要意义。色彩从来都不只是色度值,它更是观念之色。从色彩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族群能量的密码。在每个民族所经历的自然或者人为的各种考验中,是集体潜意识把族群凝聚在一起,虽难不止,遇伐不息,才使族群得以延续至今日。集体潜意识的色彩信息在地域性物质构建中无处不在,同时也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族群共同世界构建了精神伊甸园。地域色彩原型的归纳与研究,不仅是要在实体视觉上建立不同于他地的色彩特征,更是在用色彩告诉古老族群的后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何处可以安栖?论文以凤凰县域色彩原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询,色彩数据量化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的色彩原型进行挖掘与梳理。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色彩基础理论、色彩心理学,色彩民俗学、色彩地理学、城市色彩设计学、苗学等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利用NCD色彩体系的架构与分析方法,对土壤色彩、植被色彩、传统建筑色彩、服饰色彩、工艺美术色彩等等进行色彩记录和分析,归纳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色彩原型研究方法和初步成果。该研究将会对凤凰古城的色彩保护和凤凰县整体色彩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和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按逻辑顺序分别为: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及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为课题背景研究。阐述了论文主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阐述技术路线和建立研究框架。第二章为课题基础理论研究,对文中将要涉及的主要理论进行理解性概述。其中,对四大表色体系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形成独立结论。色彩民俗学和色彩地理学对本论文色彩样本的分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城市色彩景观学是在城市和建筑色彩活化部分的直接参考;中国传统色彩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人的色彩集体潜意识,是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文化大背景,两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对象分析研究,内容为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对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形成因素进行理论性阐述。该部分运用文献收集法,对凤凰历史文献、文学文献、苗学论着、政府资料等得到相关历史记载和详实数据;运用田野调查法,对该地区的泥土、植物、石材、木材等进行了大量色彩样本采集,通过NCD单色分析方法,得出各个自然元素的地域色彩特征,为色彩原型提供数据佐证;运用色彩印象分析法,分析楚文化留存文物的色义与语义的对应关系。以上研究为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解释。第四章以实证归纳凤凰县域的色彩原型。一手色彩样本数量庞大,样本分析采用数据量化,图示分析其色彩比例,色相关系,色调关系,图底关系等,为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此章节中,关于祭祀服饰色彩的研究结论,揭示了色义与文化含义的对应关系,得到了苗学家的认可。此部分对凤凰县域当代居民色彩喜好的调查结果,成为色彩原型活化运用中的数据支撑。第三部分:实践应用研究,内容为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为色彩原型活化观点与技术思路,该章节奠定了色彩原型活化运用的理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案例,为实际操作提供历史经验。第六章为凤凰县域活化运用。本章节重点讨论了凤凰古城的色彩现状,提出保护建议。同时提出凤凰原型的参考色谱,为各个领域的色彩运用提供直接参考。最后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晴朗(NKRUMAH BRIGHT)[3](2018)在《基于形义相依理论的留学生汉字习得研究 ——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中心》文中提出本文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的《汉字等级大纲》所列汉字为研究对象,以汉字形义相依理论为基础,以西安市五所高校的留学生调查问卷为依据,结合笔者自身学习汉字的经历,分析留学生汉字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寻找能够引导留学生科学、合理地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途径与方法。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陈述研究背景和目的、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首先回顾了汉字结构分析的理论,包括传统的“六书”说、清代戴震的“四体二用说”、现代学者唐兰的“三书说”、当代学者苏培成的“新六书”说,然后综合各种观点及现代汉字构件的特点,将《汉字等级大纲》中的汉字分为表意字、形声字、记号字三类,并进行数量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表意字占总字数的20.77%,形声字占总字数的75.9%,记号字占总字数的3.96%。显然,形声字是现代汉字的主流。第二章对前章各类所列常用汉字的古今形义关系加以梳理,依据罗卫东的观点,从六个层次对汉字的古今形义关系列表分析,这六个层次是:(1)形义联系始终存在;(2)形义联系在汉字发展的某一时期存在过,但在现代汉字中失去了古代意义;(3)形义联系在汉字发展过程中,从古代到现代,出现相符——脱节——回归的现象;(4)汉字创造之初没有形义联系,演变过程中出现联系;(5)形义关系交错;(6)形义始终没有联系。希望在说明古今汉字联系与差别的前提下,为留学生习得汉字找出便于观察的形体和易于把握的理据。第三章一留学生调查问卷为依据,从留学生调查问卷的客观选项和主观回答所见问题入手,分别分析留学生习得表意字、形声字、记号字遇到的困难以及引发困难的原因,这些原因有总体原因,也有各类型汉字的字形原因。本文还归纳了留学生汉字习得偏误的类型,分析了导致偏误的原因。第四章针对第三章指出的偏误状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和习得汉字的方法。文章建议,留学生应当立足于汉语和汉字的基本关系,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义相依特点学习和掌握汉字,采用以理据为主导的识字法,提高汉字的学习效率。具体的习得方法包括结构分析法、字原推究法、字词关联法等。

梁劲芸[4](2018)在《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研究(1985~2015)》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当代艺术作为国际性艺术对话的重要方式,不断丰富着人们对当代生活和艺术的更新与认知。而不同地域的社会现实融合多元的文化理念影响着艺术新观念和表达形态的差异性。云南当代艺术的产生有着对传统艺术思想的质疑和革新;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推崇与参照;对艺术专制与体制权威的批判与对抗;也有着对本土历史文脉的扩充与传承。在20世纪80年代,云南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前卫精神和行动果效的年轻艺术家作为当代艺术的开拓者,用富有个性的创作及自费外出办展的行动同步汇入了中国’85美术运动,成为了这段历史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当时的“新具像”展览及成立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以独到的艺术特质和活力成为国内地方性艺术群体的优秀代表。他们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影响力为当代艺术在云南的传播和持续发展奠定了现实条件和人脉基础。以此线索为开端展开对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深度考察,较为系统地论证和分析云南当代艺术创作群体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动态与作用显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是地方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选择与云南有着深度地缘关系的优秀艺术家为代表,基本以时间顺序为纵轴梳理了自1985年到2015年期间云南当代艺术整体的发展历程,以艺术家群体和个体在不同时期内的突出表现、创作成果及其作用为依据和主要内容,结合同时期发生的艺术现象横向考察和分析了艺术家群体与时代、地域、社会以及个体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开创性地呈现出50 一代直到80 一代的云南当代艺术家发展谱系。并尝试进一步地探讨地方当代艺术样本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文化变迁及其人文价值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85美术运动与云南当代艺术的开拓者,从’85美术运动之前的云南现代美术背景出发,着重论述“新具像”展览与“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的史实与重要地位。对代表性艺术家及其创作,以及在这一时期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做出分析。特别对特定艺术群体的前卫艺术动态,以及具有突出作用的艺术家个体给予了肯定。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的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及其动态,分析了云南当代艺术在承上启下的发展时期,本土艺术家群体开始自觉探索当代艺术的认知和语言。出现了运用其他媒介形式创作的优秀艺术家和“体制”内外的创作集群。第三章21世纪以来云南当代艺术的多元力量及生态,从昆明创库的建立及其对本土艺术生态的影响论证了当代艺术与都市文化、大众生活主动融合的态势。70一代和80一代的年轻艺术家登上艺术舞台,积极展开新思路的本土实验,形成了云南在新世纪以来更为多元的当代艺术生态和格局。以灵活多变的媒介、策略、思路进行创作且显有特点的艺术家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第四章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综合分析,依据上述的历史考察,结合艺术家问卷调查做出阶段性小结。分别从云南当代艺术家谱系分析;“群体”方式的演变;创作中的“地域性”反思;情感作用下的“生活美学”品质;基本特征与观念诉求;艺术家群体对“当代性”回应;以及艺术家群体的地位、作用及现存问题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并提出了原创性观点。通过几代优秀艺术家的持续努力,云南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年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现已逐步明确了自身定位,形成了初期的基本体系。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并未盲目追随国内主流,而是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节奏。注重生命、内心、直觉、真实的表现性创作是云南当代艺术颇具继承性的一条主线。艺术家更多以边缘、质疑和深入生活本身的态度持守对艺术“当代性”的反思,创作面貌更多倾向于追求精神性表达,体现人文关怀和民主意识。并且不同程度地渗透出“乡愁乌托邦”情感作用下的“生活美学”品质,大部分作品突显出根植于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性情的自由、散漫、随心而为的诗意色彩。可见,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更是这一地方艺术史的创造者和见证人、是当代艺术的实施者和传播者、是当代文化的构建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创作与作为不仅鲜活地反映出云南现代化改革的发展进程,也对促进城市现代化、审美现代性、文化生活多元融合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当然,面对云南当代艺术的现存问题和整体发展还需持续观察并深入研究,对艺术家个案的分析和判断也需要专注地推进工作,从而使当代艺术以及这一领域的史论研究成果能进一步对人们理解生命和生活的真谛有所作为。

郭佳丽[5](2017)在《幼儿园“泥趣”园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成都市双流区某幼儿园为例》文中认为课程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课程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幼儿园规范化、高质量、特色化的发展。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幼儿园、在幼儿园中、为了幼儿园设计、组织和实施,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追随幼儿兴趣,益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体现幼儿园文化特色,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近年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备受关注,幼儿园课程建设也将成为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之一,自主研发适宜的园本课程既是幼儿园的权利也是幼儿园教师发展的需要。本研究探讨了幼儿园泥趣园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结合幼儿园本土泥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泥趣园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围绕黄泥资源对幼儿园的课程开发进行实践研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重点从课程理论、课程核心理念,课程实施原则、课程实践的形式及课程评价探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泥趣课程不是单纯的玩泥活动或是趣味游戏,而是具有巨大教育价值和重要意义的。泥趣课程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整合五大领域的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亲子活动以及专门的玩泥教学活动,多样化的玩泥方式也带给孩子不同的体验和成长,帮助孩子了解本土文化,萌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喜爱。在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开发幼儿园泥趣园本课程,让自然界天然的游戏材料重新走进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有机会充分享受自然的乐土,体验玩泥的乐趣。本研究填补了幼儿园泥课程探究的空缺,丰富了幼儿园与泥有关的课程理论,同时也为今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王琼[6](2015)在《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文中指出豫西南鄂西北地区是指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区域,其地貌条件中、东部为南阳盆地和襄宜平原,西部为低山地,其间分布有汉水和丹江冲积形成的小块山间谷地和冲积平原。该地区位于中原、江汉两大文化区的交汇地带,长期以来就是华夏集团和苗蛮集团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因此也形成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发展序列。多年来,学术界对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为深入研究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考古学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考古材料,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及聚落考古等方法,并结合文献学的相关材料,对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区域内不同时期聚落的形态变迁以及与周邻地区文化的互动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对文中出现的存在争议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回顾并梳理了豫西南鄂西北地区相关的考古发现及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方法。第二、三章分别对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及二里头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进行深入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学文化的分布与特征、分期与年代、类型、文化属性等。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聚落的选址、等级划分、群聚以及聚落形态的变迁。第五章论述了豫西南鄂西北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互动的情况及造成这种互动的原因。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收获。本文结合新旧材料,建立了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体系。认为该地区龙山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属性为王湾三期文化,可分为两期三段,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王湾三期文化的晚期。该地区王湾三期文化在文化面貌上更接近煤山类型,但也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可划分为一个新的地方类型——乱石滩类型。二里头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属性为二里头文化,可分为三期,分别相当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的二至四期。该地区二里头文化面貌与二里头类型基本相同,不宜另外划分地方类型。本文探讨了豫西南鄂西北地区王湾三期文化及二里头文化聚落的特征。其中王湾三期文化聚落数量基本与该地区的石家河文化聚落数量持平,聚落选址主要遵循居高和邻水两个原则,聚落中有简单的功能区划。聚落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二、三级聚落数量最多,面积普遍不大,聚落之间的地位相对平等。聚落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群聚现象,可以划分为5个聚落群。二里头文化聚落数量骤减,单个聚落中功能区划不明显。聚落可划分为两个等级,聚落面积普遍很小,丹江口库区内的二里头文化聚落有一定的群聚现象。通过对豫西南鄂西北地区王湾三期文化乱石滩类型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可知,其直接来源是中原地区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并保留了本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少量因素。乱石滩类型与周邻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存在较为频繁的文化互动,其中与豫南地区王湾三期文化杨庄二期类型存在一定的交流;在与商洛地区客省庄文化的互动中,客省庄文化占据了较为主动的地位;在与江汉地区肖家屋脊文化和鄂西地区白庙文化的互动中,乱石滩类型占据了主要地位,对他们造成较大影响。本地区王湾三期文化乱石滩类型在与周邻同时期考古学文化互动中表现强势,并直接导致江汉及鄂西地区考古学文化性质的改变。这种现象与文献中“禹征三苗”的记载吻合。通过对豫西南鄂西北地区二里头文化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可知,其直接来源为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同时保留该地区王湾三期文化乱石滩类型的少量因素。本地区二里头文化与豫南地区二里头文化杨庄类型、商洛地区二里头文化商洛类型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与商洛地区东龙山文化互动不频繁,两者对对方的影响都很有限;与江汉平原二里头文化盘龙城类型及鄂西地区朝天嘴文化鲜有互动迹象。这表明豫西南鄂西北地区作为夏王朝统治区域的西南边缘,考古学文化不甚发达,少见对周邻地区的文化输出。

赵春青[7](2013)在《海南岛本地黎民族考古调查报告——方通村的生态环境与本地黎文化》文中认为一、前言黎族历史悠久,最初为我国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后迁居于海南岛。由于黎族分布广泛,社会发展不平衡,语言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故可分为本地黎、侾黎、杞黎、美孚黎和德透黎五个支系。其中,本地黎主要分布在白沙县境内的南开、元门、白沙、细水、打安、光雅、金波、阜龙等乡镇,人口约5万多人(图一)。本地黎为汉称,意为"土着黎族",自称"赛",又称"润黎",长期以来本地黎处于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之中,保留着较多的原始生产方式和宗教活动,不过,随着海南省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本地黎文化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趋于变化,某些传统文化现象有可能在近年内消失殆

孙鸿金[8](2012)在《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文中认为近代沈阳,作为清王朝陪都、自开商埠城市和满铁附属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形态,其城市的历史变迁颇具典型性、代表性。近代沈阳的历史主要沿着两条基本的脉络发展:一是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社会转化,这种转化是历史的自然过程;另一条则是由一座独立的封建都城变为半殖民地城市,这是外国资本主义强加给这个城市的,是城市政治地位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沈阳的近代城市建设也相应表现出两条主要的脉络: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城市向新兴资本主义开放的、多方位的城市文化形式进化;另一条则是纯粹的外国建设模式的直接输入,这两条脉络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进交融。本文以1898——1945的时间跨度为限,以近代沈阳城市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沈阳城市的近代化历程,归纳城市发展演进的特点和影响沈阳城市近代化发展的因素。全文分共七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该论文研究的选题意义和概念的厘清,重点介绍当前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论文所运用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整体结构等。第一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沈阳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条件及盛京古城的形成,说明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社会背景。即沈阳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早期城市的兴起与传统封建城市的形成;清代盛京古城的建设与发展;沈阳传统城市的近代过渡。第二章,主要论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沈阳殖民地化与近代化的同步演进过程。一方面,营口开埠后,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洋教洋货的冲击、日俄的争夺、日本殖民机构的建立,盛京古城屡遭洗劫,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同时殖民者也将西方物质文明的成果不自觉地带入了近代沈阳,推动了沈阳的近代化;另一方面,日本为把奉天满铁附属地建成日本侵略东北的前沿阵地,殖民者投入大量资金,给沈阳这座古城带来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基础设施、市政管理手段和西方的科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向和发展,造成了附属地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迅速向近代化演变,率先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较为先进的具有现代意味的城市。第三章,主要论述了20世纪初,清末新政、自开商埠与奉天自主性近代化的启动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奉天三罹兵燹,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百业萧条。为恢复城市生机,一方面,赵尔巽在奉天率先启动新政,带动了近代沈阳城市面貌的恢复与更新;另一方面,伴随着奉天开埠,城市功能结构、城市面貌和城市发展动力都有所改变,加快了奉天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并逐步发展成为内外贸兼有的商业城市。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自辛亥革命至九一八事变,奉系军阀统治时期,沈阳城市自主性近代化的推进。面对日本通过经济和军事控制奉天的企图,张作霖一方面与之周旋,另一方面,努力拓展城市空间、建立市政公所、完善市政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经济、教育、交通、卫生事业等,全力进行自主性城市建设,将沈阳城市自主性近代化建设推向了高潮。第五章,主要论述了伪满时期,沈阳城市建设的畸形发展。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把沈阳变成侵略战争的战略物资供应基地,建立稳定的侵华后方的需要,建设了铁西工业区,制订并实施了《奉天都邑计划》,推行为殖民统治服务的教育,进行为战争服务的经济建设,这一时期沈阳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对沈阳城市发展没有长远考虑,致使城市格局、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对今天沈阳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结语,这是论文的最后部分。梳理了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过程,探析了影响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沈阳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并对今天的沈阳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吕莹燕[9](2012)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创作为主的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以及网络被广泛使用,标志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纯专业化的动画创作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社会中的普及而逐渐远去,简化的创作步骤,多样的创作方法,易操作的动画软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中小学教师在中小学尝试动画创作教学。同时,动画作为动漫产业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在中小学开设以创作为主的动画课程并开展教学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与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文献着手研究,探明国内外中小学动画课程开设与教学开展的现状,论证增设中小学动画课程与开展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还开设教师动画工作坊与沙龙,经过这几方面的研究,明确了国内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教学现状,解决了是否有必要在中小学美术课中进行动画创作教学的疑问,解答了中小学生能否创作动画的疑惑,探索了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动画创作与鉴赏内容,研究了教学与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基础的动画师资培训,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了动画教学。

钱云可[10](2012)在《中国雕塑材料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材料教学是雕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大量翔实而生动的史料,对1928年开始的现代中国雕塑教学中的材料部分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用“传统语境”、“现代语境”和“当代语境”来归纳材料教学特征,剖析个案课程。在梳理存在问题、阐述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成果——材料教学课程结构体系。本论文围绕国内各大美院雕塑专业的材料教学展开论述。第1章的绪论,主要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现实意义。第2章的材料教学内涵,首先从“雕塑材料”和“材料雕塑”两个概念引申出材料教学的两个阶段。再从材料的研究深度、研究广度与加工技术三个层面论述个人创作与教学中的材料关系。运用教育学理论,来分析材料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室外雕塑工程的推进”和“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三部分,来阐述1928-1976年材料教学推进的艰难。材料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材料教学教师外聘与培训以及高校扩招与评估是改革开放后材料教学发展的三大因素。第3章,根据材料在雕塑创作过程中的三种转换形式,得出材料教学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传统、现代、当代三种语境来概括,并分析三种语境下各自的先导课程。第4章,从材料特征、教学实施、授课内容、作业反馈等方面具体分析传统语境下的《石雕》、《木雕》与《金属铸造》课程、现代语境下《金属焊接》、《现代木雕》、《现代石雕》与《陶瓷》课程以及在当代语境下分析《纤维与软材料》与《大地艺术》课程。第5章,从“培养模式单一”、“课程定位不清”和“教学条件限制”三方面来阐述材料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材料教学的展望主要体现在材料的拓展、科技的运用、教学模式与条件的完善三部分。最后对国内所有材料教学课程进行梳理、归纳,并将本科与研究生教学进行勾连,提出材料教学课程结构体系。附录部分包括:“材料教学大事记”、“材料教学论文与书目”、“各大美院材料课程统计表”、“采访名单”、“部分国外雕塑教学模式”等。

二、幼儿陶土活动的几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儿陶土活动的几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思维导图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职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二章 思维导图应用于中职口语交际教学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中职口语交际教学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思维导图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施
    第一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具体实施方法
    第二节 基于思维导图的《介绍工艺流程》教学实施过程
第四章 思维导图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评价及反思
    第一节 思维导图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第二节 思维导图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教师)
附录2 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学生)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凤凰县域的界定
        1.3.2 色彩原型的研究基础与范畴
        1.3.3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及活化的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询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比较分析法
        1.5.5 色彩采样工具
        1.5.6 NCD色彩体系分析法
    1.6 研究逻辑框架
第2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研究基础
    2.1 色彩学的理论基础
        2.1.1 色彩的产生
        2.1.2 色彩的三属性
        2.1.3 色彩的心理效应
        2.1.4 色彩表色体系
    2.2 色彩民俗学
    2.3 色彩地理学
    2.4 城市色彩设计学
    2.5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影响
        2.5.1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认知
        2.5.2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2.5.3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分支演绎
第3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3.1 色彩原型形成的自然因素
        3.1.1 气候气象特征影响色彩原型
        3.1.2 地质资源影响色彩原型
        3.1.3 植物景观影响色彩原型
    3.2 色彩原型形成的人文因素
        3.2.1 民族构成
        3.2.2 历史沿革
        3.2.3 宗教信仰
        3.2.4 民俗风情
        3.2.5 人文精神
第4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
    4.1 色彩原始意象
    4.2 传统色彩符号的生态、地理特征
        4.2.1 民族服饰色彩
        4.2.2 传统建筑色彩
        4.2.3 工艺美术色彩
    4.3 当代凤凰县域居民色彩喜好调查色彩调查及分析
        4.3.1 样本与问卷构成
        4.3.2 性别影响因子
        4.3.3 居住地影响因子
        4.3.4 年龄影响因子
        4.3.5 文化程度影响因子
        4.3.6 民族影响因子
第5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活化的理论探源与案例研究
    5.1 色彩原型活化的理论架构
        5.1.1 原真性保护理论发展
        5.1.2 色彩活化的理论思路
    5.2 色彩原型活化的意义
        5.2.1 色彩力的影响作用
        5.2.2 空间可识别性的建立
        5.2.3 集体潜意识的延续与统一
    5.3 色彩原型活化的案例及分析
        5.3.1 印度斋浦尔的“斋浦尔粉”
        5.3.2 意大利都灵的“都灵黄”
第6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活化运用研究
    6.1 凤凰古城的色彩原真性保护
        6.1.1“原真性”色彩意象
        6.1.2 建筑材料色彩原真性调查
        6.1.3 色彩原真性保护的实现路径组合
    6.2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活化运用
        6.2.1 宏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2.2 中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2.3 微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6.3 色彩原型方法论在地域设计中的运用
        6.3.1 色彩原型要素的调查和提取
        6.3.2 色彩原型色彩语汇与规则的分析与归纳
        6.3.3 色彩原型在地域色彩设计中的活化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工程项目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
附录D 《凤凰县当代居民色彩喜好调查问卷》
致谢

(3)基于形义相依理论的留学生汉字习得研究 ——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字等级大纲》汉字分类考察
    第一节 汉字分类理论
    第二节 《汉字等级大纲》汉字分类
第二章 《汉字等级大纲》汉字形义关系考察
    第一节 表意字
        一、独体表意字
        二、合体表意字
        三、表意字表意规律
    第二节 形声字
        一、形符的分析
        二、声符的分析
    第三节 记号字
        一、记号字表意分析
        二、记号字的来源
第三章 留学生习得《汉字等级大纲》汉字面临的困难
    第一节 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目的
        二、调查所见表意字习得面临的困难
        三、调查所见形声字习得面临的困难
        四、调查所见记号字习得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问卷反映出的留学生汉字习得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汉字习得困难的总体原因
        二、表意字习得困难的原因
        三、形声字习得困难的原因
        四、记号字习得困难的原因
第四章 留学生习得《汉字等级大纲》汉字的有效方法
    第一节 结构分析法
        一、合体表意字结构分析
        二、形声字结构分析
    第二节 字源推究法
        一、独体表意字字源推究法
        二、记号字字源推究法
    第三节 字词关联法
        一、词义关联法
        二、词义追踪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研究(1985~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的缘起及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理解研究对象的重要前提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选择
        (三) 关于时间跨度的说明
    三、国内外研究概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基本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基本内容
    五、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85美术运动与云南当代艺术的开拓者
    第一节 '85美术运动时期的云南艺术家群体研究
        一、云南在'85美术运动之前的现代美术动态
        二、“新具像”展览及“西南艺术研究群体”
        三、云南当代艺术的开拓者及其创作
    第二节 '85美术运动时期云南艺术家群体分析
        一、'85美术运动对云南艺术家群体的影响
        二、云南艺术家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探讨
        三、毛旭辉在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20世纪90年代的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及其动态
    第一节 云南当代艺术承上启下时期的重要动态
        一、云南在90年代的当代艺术语境与重要动态
        二、张晓刚的艺术图式与云南地域的内在关联
        三、云南行为艺术的开端及重要代表
    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在“体制”内外的力量
        一、云南当代艺术在“体制”内外的影响
        二、云南“体制内”的当代艺术家及其创作
        三、驻守云南的“体制外”艺术力量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云南当代艺术的多元力量及生态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环境与云南艺术生态构建
        一、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环境与云南当代艺术的现实格局
        二、创库的建立及其重要地位
        三、叶永青在“画里画外”的个人才能及贡献
    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的本土实验与年轻力量
        一、从“江湖”出发的艺术实验及“群体”方式
        二、推动云南当代艺术实验的年轻艺术家代表
        三、云南本土的多元媒介创作及其艺术家代表
    第三节 其他艺术家群体与云南当代艺术生态之维
        一、丽江的本土艺术生态与当代艺术驻地状况
        二、生活在大理的艺术“新移民”
        三、驻北京的云南籍艺术家群体
第四章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综合分析
    第一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现阶段谱系分析
        一、云南当代艺术家谱系构成及阶段性发展分析
        二、云南当代艺术“群体”方式的演变
    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地域情感与创作特征
        一、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创作中的“地域性”反思
        二、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乡愁乌托邦”情感及“生活美学”
        三、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基本特征与观念诉求
    第三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作用与现存问题
        一、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对“当代性”的回应
        二、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地位与积极作用
        三、云南当代艺术发展的现存问题辨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幼儿园“泥趣”园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成都市双流区某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设计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的有关研究
    2.2 国内的有关研究
3 幼儿园泥趣园本课程的编制
    3.1 幼儿园泥趣园本课程编制依据
    3.2 相关课程理论
    3.3 幼儿园泥趣园本课程核心理念
    3.4 幼儿园泥趣园本课程编制实践
4 幼儿园泥趣园本课程的评价
    4.1 幼儿发展的评价
    4.2 教师发展的评价
    4.3 课程实施的评价
5 幼儿园泥趣园本课程展示
    5.1 小班泥塑课程
    5.2 中班泥板画课程
    5.3 大班泥池课程
    5.4 亲子活动展示
6 结论
    6.1 园本课程开发的感悟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王湾三期文化
        二、石家河文化
        三、后石家河文化
    第三节 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
        一、考古发现
        二、研究现状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龙山晚期遗存分析
    第一节 典型遗址的分组
        一、遗址的发现情况
        二、主要遗址的分组
    第二节 龙山晚期遗存的文化属性、分期、年代及类型
        一、文化属性
        二、典型陶器型式的划分
        三、分期
        四、年代
        五、类型
第三章 二里头时代遗存分析
    第一节 典型遗址的分组
        一、遗址的发现情况
        二、主要遗址的分组
    第二节 二里头时代遗存的文化属性、分期、年代及类型
        一、文化属性
        二、典型陶器型式的划分
        三、分期
        四、年代
        五、类型
第四章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的聚落及其演变
    第一节 龙山晚期聚落
        一、单个聚落
        二、区域聚落
    第二节 二里头时代聚落
        一、单个聚落
        二、区域聚落
    第三节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聚落的变迁
        一、石家河文化聚落概述
        二、石家河文化时期至龙山晚期聚落的变迁
        三、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聚落的变迁
第五章 豫西南鄂西北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
    第一节 豫西南鄂西北及其周邻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龙山晚期文化格局
        二、二里头时代文化格局
    第二节 龙山晚期遗存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
        一、龙山晚期遗存文化因素分析
        二、对周邻考古学文化的继承
        三、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互动
    第三节 二里头时代遗存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
        一、二里头时代遗存文化因素分析
        二、对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继承
        三、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
    第四节 文化互动的方式及产生原因
        一、龙山晚期文化互动的方式及产生原因
        二、二里头时代文化互动的方式及产生原因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及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 城市的定义
        二、 城市发展与近代化
        三、 社会变迁概念的界定
        四、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与空间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拟解决的问题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 拟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论文所运用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整体结构
        一、 参考运用的理论与方法
        二、 整体结构
第一章 传统封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沈阳城市发展的自然环境
        一、 沈阳的地理位置
        二、 沈阳的地形地貌
        三、 水文与气候
    第二节 传统封建城市的形成
    第三节 清代沈阳古城的建设与发展
        一、 迁都沈阳
        二、 清入关前沈阳的建设城市与发展
        三、 陪都盛京的城市建设与空间拓展
    第四节 沈阳传统城市的近代过渡
        一、 手工业
        二、 商业
        三、 公共卫生事业
        四、 金融、教育、电讯业
第二章 近代沈阳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同步演进
    第一节 洋教洋货的传入与城市近代化因素的渗入
        一、 洋教的传入
        二、 洋货的涌入
    第二节 日俄对陪都盛京的争夺
        一、 沙俄对盛京的占领
        二、 日俄战争对城市的破坏
        三、 日军奉天守备队进驻沈阳与殖民机构的相继建立
    第三节 奉天满铁附属地的形成与扩大
        一、 奉天满铁附属地的形成
        二、 奉天满铁附属地的规划建设
        三、 奉天满铁附属地人口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章 近代沈阳自主性城市近代化的启动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沈阳近代化
        一、 改革官制整合行政机构,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
        二、 发展实业振兴经济,推进城市近代化
        三、 建立现代警察制度,强化社会管理与控制
        四、 发展文化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第二节 通商续约与自开商埠
        一、 奉天自行开商埠的原因
        二、 奉天商埠的划定与开放
        三、 奉天商埠的拍租、规划与建设
        四、 奉天开埠与城市自主性近代化的启动
第四章 奉系统治下沈阳城市自主性近代化的推进
    第一节 奉系统治时期沈阳城市规划与空间拓展
        一、 惠工工业区
        二、 奉海市场
        三、 大东新市区
        四、 东大新区、东大营和北大营
        五、 大帅府
    第二节 奉天市政公所的成立
        一、 奉天市政公所的成立原因
        二、 奉天市政公所的成立
        三、 奉天市政公所与城市近代化的推进
    第三节 奉系军阀统治下沈阳市政建设的近代化
        一、 完善道路系统
        二、 上下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三、 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
        四、 公用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奉系军阀统治下沈阳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 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
        二、 繁荣的城市商业经济
        三、 东北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第五节 奉系统治下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
        一、 城区交通
        二、 对外交通
    第六节 城市公共卫生的建设与管理
        一、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二、 城市医疗机构的完善
        三、 城市卫生防疫
    第七节 奉系统治下教育体系的日臻完备
        一、 奉天学制改革
        二、 学校教育日臻完备
        三、 社会教育蓬勃发展
    第八节 东北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第五章 伪满时期沈阳城市的畸形发展
    第一节 铁西工业区的设立
        一、 九·一八事变前的铁西
        二、 铁西工业区的形成
        三、 日本对铁西区的畸形开发与影响
    第二节 奉天都邑计划与沈阳城市建设
        一、 奉天都邑计划的出台
        二、 奉天都邑计划的内容
        三、 奉天都邑计划的实施
        四、 奉天都邑计划的影响
    第三节 伪满时期沈阳的文化教育
        一、 组建教育管理机构,颁布《学制要纲》
        二、 实施殖民教育,强化教育统制
    第四节 伪满时期沈阳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消费生活的变迁
        二、 休闲娱乐生活的变迁
结语
    一、 近代沈阳城市形态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二、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三、 对现代沈阳城市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创作为主的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课题界定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动画理论与本研究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本研究
        三、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本研究
    第二节 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文献综述
        一、《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中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
        二、《中国校外教育——美术》中相关文章的梳理
        三、其他文献中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现状
    第一节 国内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梳理
        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相关的梳理
        三、总结
    第二节 美术教科书中动画课例的比较与分析
        一、《中小学教材的国际比较研究》子课题概述
        二、中、日、韩三国美术教科书中动画课例的概况
        三、中、日、韩美术教科书中动画课例的比较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三节 国内外中小学动画教学的现状
        一、国外中小学动画创作案例研究
        二、国内中小学动画教学的总体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设中小学动画课程与开展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节 有关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调查研究
        一、中小学生问卷调查研究报告
        二、动画专业教师访谈
        三、中小学美术教师访谈
        四、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动画创作的积极影响
        一、动画创作与学生的发展
        二、动画创作与美术学科的发展
        三、动画创作与国家、社会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第一节 中小学动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一、中小学动画课程与专业动画课程的区别
        二、中小学动画教学的内容
        三、中小学动画的教学方法
        四、中小学动画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动画课程设计与教学
        一、课程目标
        二、动画课程设计
        三、动画教学实施过程
        四、建议
    第三节 成功开展动画课程与教学的案例
        一、宁波淮河小学Flash动画课程有效性的调查报告
        二、上海市桃浦中学定格动画课程与教学
        三、上海市同济一附中实验动画课程与教学
        四、结论
    第四节 “2011海上夏日清风动画季”案例研究
        一、活动缘起
        二、活动理念
        三、动画节策划
        四、2011海上夏日清风动画季
        五、成效与反思
        六、结论与建议
    第五节 目前中小学动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二、对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动画工作坊与沙龙
    第一节 教师动画工作坊
        一、开设教师动画工作坊的意义
        二、活动过程
        三、活动成效
    第二节 “动画创作与教学”沙龙
        一、举办沙龙的目的
        二、沙龙细则与准备工作
        三、活动过程
        五、沙细成效
    本章小结
结章 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展望
    一、本研究的成效与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的局限
    三、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雕塑材料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Content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观点与方法
    1.1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现实意义
        1.2.1 研究方法
        1.2.2 现实意义
    1.3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 材料教学的内涵、形成与发展
    2.1 第一节 材料教学的内涵
        2.1.1 材料教学的提出
        2.1.2 材料教学与雕塑教学的关系
        2.1.3 个人创作与雕塑教学的材料差异
        2.1.4 材料教学的课程设置
    2.2 第二节 1928-1976年材料教学萌芽期的成因
        2.2.1 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
        2.2.2 室外雕塑工程的推进
        2.2.3 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
    2.3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材料教学发展的契机
        2.3.1 改革与开放——材料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
        2.3.2 外聘与培训——材料教学教师队伍的建立
        2.3.3 扩招与评估——材料教学体系完善的推手
第三章 材料教学的重要特征
    3.1 第一节 材料教学的重要特征——三种语境
        3.1.1 材料教学的传统语境
        3.1.2 材料教学的现代语境
        3.1.3 材料教学的当代语境
    3.2 第二节 三种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3.2.1 传统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3.2.2 现代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3.2.3 当代语境下材料教学的先导课程
第四章 三种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4.1 第一节 传统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4.1.1 “石雕”课程
        4.1.2 “木雕”课程
        4.1.3 “金属铸造”课程
    4.2 第二节 现代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4.2.1 “金属焊接”课程
        4.2.2 “现代石雕”课程、
        4.2.3 “现代木雕”课程
        4.2.4 “陶瓷”课程
    4.3 第三节 当代语境下材料课程个案分析
        4.3.1 “纤维与软材料”课程
        4.3.2 “大地艺术”课程
第五章 材料教学的问题与展望
    5.1 第一节 材料教学的问题
        5.1.1 培养模式单一
        5.1.2 课程定位不清
        5.1.3 教学条件局限
    5.2 第二节 材料教学的展望
        5.2.1 雕塑材料拓展
        5.2.2 科学技术运用
        5.2.3 教学模式与条件完善
    5.3 第三节 材料教学的课程体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国雕塑材料教学大事记
    附录二: 材料教学论文、专着一览表
    附录三: 有关雕塑材料教学出版书籍
    附录四: 材料课程统计表
    附录五: 《石雕》课程教案比较
    附录六: 《金属焊接》课程教案比较
    附录七: 部分院校材料课程授课
    附录八: 实验室设备管理档案
    附录九: 采访名单
    附录十: 国外雕塑教学模式参考
后记

四、幼儿陶土活动的几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思维导图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胡兰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D]. 黄茜. 湖南大学, 2019(01)
  • [3]基于形义相依理论的留学生汉字习得研究 ——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中心[D]. 晴朗(NKRUMAH BRIGHT). 西北大学, 2018(01)
  • [4]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研究(1985~2015)[D]. 梁劲芸.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幼儿园“泥趣”园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成都市双流区某幼儿园为例[D]. 郭佳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1)
  • [6]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 王琼. 郑州大学, 2015(12)
  • [7]海南岛本地黎民族考古调查报告——方通村的生态环境与本地黎文化[J]. 赵春青. 考古学研究, 2013(00)
  • [8]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D]. 孙鸿金.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9]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创作为主的中小学动画课程与教学研究[D]. 吕莹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10]中国雕塑材料教学研究[D]. 钱云可. 中国美术学院, 2012(05)

标签:;  ;  ;  ;  ;  

儿童黏土活动的几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