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炎肝硬变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惠[1](2005)在《546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变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546例肝炎后肝硬变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肝炎肝硬变患者年龄主要在3160岁,男女比例为3.92∶1;单纯乙肝后肝硬变占79.8%,乙肝重叠其它肝炎占15.4%;肝炎反复发作者发展为肝硬变的时间明显短于不发作者;胃镜检查发现84.1%肝炎肝硬变患者有食管胃静脉曲张,B超声显示7.9%肝硬变患者脾体积正常;114例上消化道出血者中84例行胃镜检查,门脉高压胃病出血占61.9%,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31.0%。结论乙肝后肝硬变是肝炎肝硬变主要类型,B超声和胃镜检查有助于提高肝硬变的诊断率,门脉高压胃病和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是上消化道出血重要因素。
江学良[2](2001)在《重视消化系疾病大样本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文中研究指明 0 引言消化系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无论是发病率高的疾病,还是发病率低的疾病,患病人数的绝对值都是非常大的样本.对这些大样本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不仅有利于阐明某一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特点,诊治情况,而且对世界消化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张军,汪荣生,丁岚,潘金泉[3](2000)在《肝炎肝硬变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江学良,潘伯荣,马景云,冀振华,马连生[4](2000)在《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 由世界消化学网(http://www.wd.org.cn)、《World Journalof Gastroenterology》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消化学大会于2000-09-08~11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参加大会的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希腊,拉托维亚,印度等境外代表43人,国内代表81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主任医师18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93人,院长,研究员38人,副院长,副研究员28人,主治医师191人,医师139人,科室主任192人,科室副主任87人,参展公司21个.本次大会主题为:回顾20世纪消化学巨大成就,展望21世纪消化学更大发展.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500篇,其中大会全会报告50篇(含国外报告23篇),分组报告100篇,壁报展示90篇,《世界
危北海[5](1998)在《肝病致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 肝源性溃疡 临床表明,HBV不是绝对的嗜肝病毒,其感染人体后在肝外许多脏器的组织细胞中也能复制,除引起肝脏损害外,还可累及消化道等许多器官,引起相应脏器的损害,具有明显的泛嗜性。血清HBV-M阳性者胃粘膜组织存在HBsAg,特别是血清HB-sAg、HBeAg、HBeAb 2项或3项阳性者,胃粘膜HBsAg阳性率高达80%~100%。HBV感染者消化
许昌泰,潘伯荣,马连生[6](1998)在《加强全球合作与交流开创新世纪消化学研究与发展世界华人消化大会学术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华人消化杂志(中文版)》、世界华人消化基金和中国消化网络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消化大会于19981020~22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应邀前来参加本次大会的有美国AmJGastroenterol副总编Eam...
朱清静,聂广[7](1998)在《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纪要》文中认为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学会于1998年9月18日~22日在昆明召开了第七届学术会议。会议重点是对中西医结合及非手术治疗肝癌、慢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慢性肝病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如下。 1 肝癌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孙燕教授做了“中医中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专题讲
游晶,庄林,唐宝璋,汤文辉,刘宝源[8](1998)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简称丙肝组,36例)与胃肠病患者(胃肠病组,81例)进行内镜下对比研究.结果丙肝组和胃肠病组的PU,GEV,DI,EI的发生率分别为667%,417%,694%,278%和383%,74%,284%,62%,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两组的CSG,EG,ED发生率分别为1000%,28%,28%和988%,12%,12%,无统计学差异(P>005).丙肝组中,活动型肝硬变的PU,DI,EI发生率(分别为867%,867%,533%)显着高于慢性肝炎重度和中度(分别为533%,533%,133%和500%,667%,00%)(P<005),与肝炎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同时具有2种以上粘膜病变者,丙肝组(667%)显着高于胃肠病组(383%,P<001).肝硬变患者中GEV轻中度7例,重度8例,同时具有3种以上粘膜病变者后者(100%)显着多于前者(714%,P<001),且后者粘膜病变程度重于前者.丙肝组中HCV单纯感染和HCV与HBV混合感染者?
游晶,庄林,马永良[9](1997)在《慢性病毒性肝病时胃十二指肠病变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病与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病时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内镜检查患者127例,检查前临床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病组46例(其中男39例,女7例,年龄403岁±129岁)和胃肠病组81例(其中男53例,女28例,年龄398岁±134岁),进行内镜检查结果比较.结果慢性病毒性肝病组和胃肠病组的PU,CSG发生率分别为391%,100%和432%,988%,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病毒性肝病组的GEV,DI,EI和BRG发生率分别为403%,696%,304%和609%,胃肠病组为74%,284%,62%和124%,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GEV检出率在慢性病毒性肝病组中,活动型肝硬变、慢性肝炎重度与慢性肝炎轻中度比较差异显着(分别为667%,531%和00%,P<001).结论慢性病毒性肝病时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发生率较高,肝功能减退及肝炎病毒感染等在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游晶,庄林[10](1997)在《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T)患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胃粘膜病变(gastric mucosal lesion, GML),Smark等将其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 PHG),其发生率在50%以上,它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UGIB)达10%~60%。病变包括炎症、糜烂、溃疡、出血等。近年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致认为PHG的发病是多因素的,共同使胃粘膜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平衡失调所致。本文将近年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二、肝炎肝硬变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炎肝硬变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重视消化系疾病大样本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评论 |
(4)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系肿瘤研究成果显着 |
1.1 肝癌 |
1.2 胃癌 |
1.3 食管癌 |
1.4 胆系肿瘤 |
1.5 大肠肿瘤 |
1.6 胰腺肿瘤 |
2 消化系疾病研究不断深入 |
2.1 胃十二指肠疾病 |
2.2 炎症性肠病 |
2.3 肝病 |
2.4 胰胆疾病 |
3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迅速 |
4 幽门螺杆菌和胃肠动力疾病仍是研究热点 |
4.1. 幽门螺杆菌(H.pylori) |
4.2 胃肠动力疾病 |
5 中医中药得到继承和发扬 |
6 消化外科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
7 我国消化学期刊跻身世界先进行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被国际着名的检索系统收录 |
(5)肝病致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源性溃疡 |
2 慢性胃炎病变 |
3 肠道疾病 |
4 胃肠动力学紊乱 |
5 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易位) |
6 胆道疾病和胰腺疾病 |
四、肝炎肝硬变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546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J]. 吴惠.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5(06)
- [2]重视消化系疾病大样本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J]. 江学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08)
- [3]肝炎肝硬变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 张军,汪荣生,丁岚,潘金泉.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0(06)
- [4]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J]. 江学良,潘伯荣,马景云,冀振华,马连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10)
- [5]肝病致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 危北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8(S1)
- [6]加强全球合作与交流开创新世纪消化学研究与发展世界华人消化大会学术纪要[J]. 许昌泰,潘伯荣,马连生. 华人消化杂志, 1998(11)
- [7]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纪要[J]. 朱清静,聂广.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8(04)
- [8]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研究[J]. 游晶,庄林,唐宝璋,汤文辉,刘宝源. 华人消化杂志, 1998(11)
- [9]慢性病毒性肝病时胃十二指肠病变的研究[J]. 游晶,庄林,马永良.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7(10)
- [10]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游晶,庄林. 临床荟萃, 1997(16)